古代汉语对外国的称呼
谓在古代汉语中的特定含义
谓在古代汉语中的特定含义在古代汉语中,"谓"具有告诉、称呼、陈述、说和命名等多重含义。
《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谓,报也。
从言,胃声。
”1.告诉:“谓”的基本含义之一是向某人报告或告知信息。
例如,《说文》中的“谓,报也”即表达了这一意义。
《诗·小雅·隰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朱熹《诗集传》:“谓,犹告也。
”我心里爱你啊,为什么不告诉你。
都是告诉之意。
2. 称呼:在古文中,“谓”可以用来表示对某人或某物的称呼或叫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叫作”、“称为”。
3. 陈述:"谓"还可以作为句子成分,用于对主语进行陈述或说明,表明主语的情况或性质。
4. 说:在表达说话的行为时,“谓”可以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说”,如“所言”即所说的话。
5. 命名:“谓”还可以用来表达对事物的命名或定义,这体现了古代汉语在表达抽象概念时的丰富性和深邃性。
6.意义,意思。
《洪武正韵·队韵》:“谓,事有可称曰有谓,失于事宜不可名言曰亡谓。
”我们现在经常说“无所谓”,其中的“谓”,用法复杂,几乎用到了谓的所有用法,但主要是这个用法。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顷闻诸将出入,各尚谦约,不从人兵,甚非备虑爱身之谓。
”近来听说各位将军出入时,崇尚谦虚约简,不带兵器、侍从,这并非周全考虑爱护自身的意思。
这些含义不仅反映了“谓”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广泛应用,也展现了古汉语词汇的多义性和灵活性。
在阅读古文文献时,理解“谓”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确定。
历史上中国在国外的十种称谓
历史上中国在国外的十种称谓历史上,各国以对某一时期中国事物的具体印象为基础,对中国有过多种称谓,其中不乏偏见与歧视。
当然,这些称谓如今多已弃用,但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却值得后人记取。
震旦Sinian,古印度对中国的称谓。
过去曾认为震旦是一种鸦雀,是中国特有的鸟。
其实,震旦纪是五亿七千万年前到十八亿年前的地质年代,这段时间在生物演化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在震旦纪之后,寒武纪的生物大爆发创造了地球上美丽绚烂的生命世界。
丝国Seres,也称塞里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方及其居民的称谓,意思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
当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制作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汉代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曾向世界各国输出大量丝绸。
据记载,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凯撒大帝曾穿着中国丝绸袍子去看戏,引起轰动,被认为是空前豪华的衣裳。
契丹Cathe,俄语称中国为“契丹”。
辽代时期,当时的北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带叫做“契丹”。
随着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渐表示中国的土地。
陶瓷China,十八世纪以前,中国昌南镇(今景德镇)的精美瓷器在欧洲很受欢迎,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
欧洲人因此把“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
清国人Chink,源于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语中意指“中国人”,带有贬义。
这是因为中国在清末时是最受人欺负的国家,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因此成了清国奴。
中国风Chinoiserie,十八世纪中期,法语中专指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风格。
当时,很多设计师和工匠大量采用中国题材,如中国服饰、龙、宝塔,结合艺术家的想象创造出各种新形象。
后来演化为“中国风格”、“中国工艺品”,也有“中国的”、“中国人”的意思。
西内逊Chinees,荷兰语中专指华人的词,含有贬义,因为那时的中国给人的印象是老弱、保守和落后。
现在,“西内逊”仅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到中国餐馆里去吃饭”,二是指“中国人”。
古代 打招呼 对白
古代打招呼对白
古代的打招呼方式因文化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下是一些在古代常见的打招呼方式和对白:
1. **古代汉语:**
- 问候语:问候在古代可能更注重礼节和尊重,例如:“您好!”、“您安好?”、“见过您真好”等。
- 对白:交流时,人们可能使用更正式的语言,避免太过直接,例如:“敢问阁下尊姓大名?”、“久仰大名,不知阁下可否告知姓名?”等。
2. **古代欧洲:**
- 问候语:在欧洲,古代时期的问候可能包括类似于“安好”、“你好”等短语,但在贵族或宫廷场合,可能使用更繁复的表达,如:“愿您拥有美好的一天”等。
- 对白:对话中,人们可能使用更正式的称呼,如“阁下”、“大人”等,以示尊重。
3. **古代日本:**
- 问候语:古代日本的问候可能包括“您好”、“你好”等,同时也可能加入一些敬语,表达对对方的尊重。
- 对白:在对话中,使用敬语是常见的,尤其是对长辈或地位较高的人,以示尊重和礼貌。
4. **古代中东:**
- 问候语:在中东地区,古代时期可能使用一些祝福的短语,如:“愿安拉与您同在”、“愿你的日子充满祝福”等。
- 对白:对话中可能使用更加正式的语言,避免直接的称呼,例如:“尊敬的先生/女士”等。
总体而言,古代社会的打招呼方式更注重礼仪和尊重,语言较为正式,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体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
中国对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
中国对西方国家的称呼通常是根据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和双边关系的发展而变化的。
以下是一些通常被使用的方式:
1. 正式称呼:
-通常是以国名为基础的正式称呼,例如“美利坚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等。
这种称呼多用于正式场合和外交文件。
2. 简称:
-一般采用国家名称的简写形式,例如“美国”(USA)、“法国”(France)等。
这种方式更为普遍,也更为便捷,通常用于正式和非正式场合。
3. 特定称呼:
-针对某些国家,中国可能使用更特定的称呼,强调双边友好关系或者反映一些特殊的历史背景。
例如,对英国可能使用“友好合作伙伴”之类的表述。
4. 地理位置称呼:
-有时,中国也会采用地理位置或方位来称呼西方国家,例如“北美洲”、“欧洲”等。
这种方式在描述地理位置或区域性事务时比较常见。
5. 政治术语:
-根据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中国有时也会使用一些政治术语来形容西方国家,如“帝国主义国家”或“资本主义国家”。
这类称呼通常反映了一定的意识形态立场。
请注意,这些称呼的选择往往受到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可能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中发生变化。
同时,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国际事务也可能影响中国对西方国家的称呼方式。
古代词汇雅称大全
古代词汇雅称大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雅称词汇,用以美化和赞美人物、事物的名称。
这些雅称词汇有时候也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的尊敬、敬爱或赞扬之情。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古代词汇雅称,希望能增加您对古代汉语的了解。
一、称呼人物的雅称1. 天人:指被认为拥有超凡能力、与天地之间有特殊联系的人物。
2. 仙子:用来形容女性,尤其是容貌美丽、有高尚品德的女子。
3. 华娇:形容姿容美丽、婀娜多姿的女子。
4. 俊杰:用来称呼英勇或出色的男子,通常是指有杰出才能的人。
5. 忠臣:指忠心耿耿,为国家和君主不畏牺牲的臣子。
二、美化景物的雅称1. 丹霞:用于形容山岩等地貌,色彩鲜艳、美丽夺目。
2. 珠峰:是对喜马拉雅山山峰的雅称,寓意高耸壮丽,美不胜收。
3. 江山:泛指国土、疆域,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
4. 翠竹:描述绿竹的一种雅称,强调其色泽嫩绿、充满生机。
5. 星辰:泛指天空中的星星,寓意闪耀、美丽而神秘。
三、形容事物的雅称1. 银杏:形容古树银杏的一种雅称,寓意古老而庄严。
2. 玉佩:形容玉石制成的首饰,美观珍贵。
3. 金环:形容金属制成的环状物,通常用来形容美丽的景物。
4. 锦囊:形容裹着锦缎的小包,喻意内藏宝贵之物。
5. 春雨:形容柔和细腻的细雨,寓意滋润大地、万物复苏。
四、表达对他人赞美的雅称1. 佳人:用来称赞女子美丽、聪明才智出众。
2. 伯乐:称赞马匹的善于发现并培养人才的人。
3. 素才:使用于称呼才情出众、内外兼备的人。
4. 美士:指勇敢、英俊的青年男子,寓意英勇善战。
5. 志士:指心怀报国之志、有远大抱负的人。
以上仅为古代汉语中一部分词汇雅称的介绍,这些词汇在古代文学、诗词中被广泛使用。
通过学习和了解古代词汇雅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古人对人物和事物的美好赞美之情,同时也能够拓宽我们的词汇储备,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文化魅力。
在古代,外国人是如何称呼我们的,而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
在古代,外国人是如何称呼我们的,而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在历史上,对外面不知道的民族及世界称呼是很特别的。
自从中国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交流后,中国对外国人的称呼和外国人对我们的称呼是怎样的?在汉朝以前,中原地区的人们对那些其他落后的部落一般称之为夷、蛮、狄等,这大多都是贬义词。
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南蛮、犬狄、夷人等都是蔑称,到后来清朝称西方各国也是称夷人,体现了中国历来就以天朝上国自居。
而外族及国外对我们的称呼基本以国号称之,如周人、秦人、商人、汉人、唐人、宋人等,但是也有使用具体事物印象来进行称呼的。
而小编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称呼的由来,虽然现在这些名词很多都已经不再使用。
一、Seres(丝国),是古希腊和罗马、地中海一些国家对中国的称呼,因为他们只能从那些商人口中得知在遥远的东方还存在一个超级帝国,但对这个帝国是一无所知。
而当时最受他们欢迎的是中国出口的丝绸,据西方史书记载,当年罗马的凯撒大帝穿着中国丝绸制作的袍子去看戏时,这华美的服饰立刻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最美的衣裳,一时间受到了这些贵族们热捧,丝比金贵。
而丝绸就渐渐称了中国的代名词,就有了丝国这个称号,意思就是有丝绸的国家的。
2.China,这个大家都知道,是瓷器的意思,也是中国现在的英文名。
其由来就是因为景德镇的陶瓷享誉中外,畅销欧洲各国,特别是古代欧洲的贵族们,都以拥有一件景德镇陶瓷为荣。
如今在景德镇举行的陶瓷节也吸引着中外游客。
china单词其实是一个谐音,在中国古代,景德镇那个时候名字叫“昌南”镇,畅销国外的瓷器叫做昌南瓷器,昌南(china)被当作瓷器的单词。
久而久之,就把(China)作为“中国”代称,把原来的本意给忘了。
3.Chink(清国人)。
意思是窄眼、小缝隙。
在英文中是一个种族性的污辱用语,这主要对象是中国人、华人或东亚人,针对黑人nigger 一词齐名。
起源于19世纪末,中国大量移民北美,而这些移民被视为威胁了北美白人,特别是美国“排华法案”通过之后,chink一词便流行起来。
古代汉语对外国的称呼
古代汉语对外国的称呼外国的古时称呼及部分简史文莱:Brunei Darussalam ——中国古称:渤泥/泥国来源:文莱从8世纪开始有人定居,在元代史籍中称“渤泥”,明代史籍中称“文莱”。
文莱长期受中国文化影响,13世纪后伊斯兰化。
文莱的主要人口为马来西亚人,此外还有华人、印度人、婆罗洲土著人。
文莱的文化、习俗、信仰都与马来西亚人很相似。
国家的官方语言为马来语,大部分人使用英语,国家的多数标牌上用的都是罗马文字。
文莱全名文莱达鲁萨兰国,又称文莱伊斯兰教君主国。
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曾于1408年访问中国,后逝世并安葬于南京。
14世纪,文莱伊斯兰教君主国从爪哇的控制下摆脱出来,在14 世纪至16世纪非常强大,国土包括菲律宾南部以及沙捞越和沙巴。
16世纪中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相继入侵这个国家。
1888年,文莱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1941年,文莱被日本占领。
1946年英国恢复对文莱的控制。
1959年文莱与英国签订协定,规定国防、治安和外交事务由英国管理,其他事务由文莱苏丹政府管理。
1978年文莱苏丹赴伦敦就主权独立问题同英国政府谈判,并缔结了友好合作条约。
根据条约,英国于1984年1月1日放弃了其掌握的文莱外交和国防权力,文莱宣布完全独立。
文莱目前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朝鲜/ 韩国:Korea ——乐浪/ 高句丽/ 百济/ 新罗/ 高丽来源:汉朝设置乐浪郡。
公元4世纪时,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建立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
其中高句丽本来是中国的民族,因为抢地盘,打不过鲜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赶出国门,流放到朝鲜半岛北部。
高丽为高句丽的简称(但高句丽与高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
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国,国号“高丽”,并于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历时近500年,为各国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称音译仍为Korea(高丽)。
1392年,高丽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国名为“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晨曦清亮之国。
古代对外国的称呼
古代对外国的称呼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与许多外国人有过接触和交流。
在这些交往中,中国人为外国人取了许多称呼,有些是因为其特点而命名,有些则是因为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而取的。
在古代,中国对外国的称呼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蛮夷:这是最常见的对外国人的称呼,主要是指周围的少数民族和海外的外国人。
在古代中国看来,这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都与中华文明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被视为“蛮夷”。
2. 夷狄:这个词的意思与“蛮夷”类似,是指外国人或少数民族的人。
但是,与“蛮夷”不同的是,“夷狄”带有一些贬义的含义。
3. 番:这个词最初是指海外的外国人,后来也用来指周围的少数民族。
在中国古代,海外的外国人被视为非常神秘和陌生的,因此被称为“番”。
4. 外国:这个称呼最为普遍,它是指除了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称呼越来越常见,因为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总之,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外国人的认知和态度,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这些称呼逐渐失去了原来的含义,但是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 1 -。
古代对中原侵略者的称呼
古代对中原侵略者的称呼自古以来,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文明的摇篮,吸引了无数的侵略者。
这些侵略者或为了地盘,或为了资源,或为了权力,他们给中原带来了无尽的战火和苦难。
古代人们对这些侵略者有着各种称呼,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古代对中原侵略者的称呼。
1. 蛮族:在古代,对于来自边疆的侵略者,中原人常常称之为蛮族。
这些蛮族或许来自北方的草原,或许来自南方的山林,他们野蛮而粗犷,常常以匈奴、狼羌等名称被中原人称之。
2. 夷人:古代中原人对来自海外的侵略者常常称之为夷人。
夷人可能是东方的倭寇,也可能是西方的胡人,他们带来了异域的文化和风俗,与中原文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强敌:对于那些实力强大,对中原构成威胁的侵略者,古代人们常常称之为强敌。
这些强敌或为北方的鲜卑、契丹等民族,或为南方的楚汉争霸、宋金争夺等势力,他们的崛起让中原人民备感压力。
4. 敌人:当然,对于侵略者,中原人最常用的称呼就是敌人。
无论是来自内外的敌人,中原人民都把他们视为敌对势力,为了保卫家园,中原人奋力抵抗,不畏艰险。
5. 野心家:对于那些心怀野心,企图统一中原的侵略者,古代人常常称之为野心家。
这些侵略者或为西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或为晋末五胡乱华,他们的野心让中原陷入了动荡和混乱。
6. 战狼:在古代战争中,有一类侵略者以其凶残和野蛮而著名,中原人对他们称之为战狼。
这些战狼或为蒙古的铁骑,或为日本的倭寇,他们的入侵给中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7. 逆贼:对于那些背叛中原王朝,谋求篡位的侵略者,古代人们常常称之为逆贼。
这些逆贼可能是内部的官员,也可能是外部的诸侯,他们的背叛让中原人民陷入了政治的漩涡。
8. 入侵者:古代中原人民对于入侵者最常用的称呼无疑就是入侵者。
无论是来自北方的匈奴,还是来自南方的南蛮,他们的入侵给中原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苦难。
以上就是古代对中原侵略者的一些称呼。
这些称呼或许带有一定的偏见和情绪,但也反映了中原人民在面对侵略时的愤怒和抵抗精神。
汉语称呼语的变迁
汉语称呼语的变迁
)
汉语称呼语的变迁主要体现在:
1.从古代汉语的称呼语发展到现代汉语称呼语,随着文化发展而产生了很多新的婉转且谦虚的称呼。
例如在古代,既可以称一般父亲“爷”,
士爷”,也可以称“老父”;而现在更多的人会用“爸爸”,“爹”等较为婉
转礼貌的称呼来称呼父亲。
2.随着民族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称呼语。
例如在汉族生活中,家中有老长辈时,会用“叔叔”“阿姨”,“伯伯”等来称呼长辈;而在蒙古族生活中,家中有老长辈时,会用“负头长”“顺头长”等来称呼长辈。
3.有的族群还有特定的称呼语,只有这个族群才有。
例如,在藏族中,有一种称呼叫“贾崇”,它只用于称呼犯错者或表恭敬之意,而在其他
族群中没有这种称呼。
古代汉语谦称、敬称、特殊称谓
古代汉语谦称、敬称、特殊称谓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6、尊长者自称:在上7、晚辈自称:在下8、老人自称:老朽、老夫敬称1、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2、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逝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已逝的母亲:先妣、先慈。
3、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4、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5、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6、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7、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8、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特殊称谓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古代汉语对外国的称呼
外国的古时称呼及部分简史文莱:Brunei Darussalam ——中国古称:渤泥/泥国来源:文莱从8世纪开始有人定居,在元代史籍中称“渤泥”,明代史籍中称“文莱”。
文莱长期受中国文化影响,13世纪后伊斯兰化。
文莱的主要人口为马来西亚人,此外还有华人、印度人、婆罗洲土著人。
文莱的文化、习俗、信仰都与马来西亚人很相似。
国家的官方语言为马来语,大部分人使用英语,国家的多数标牌上用的都是罗马文字。
文莱全名文莱达鲁萨兰国,又称文莱伊斯兰教君主国。
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曾于1408年访问中国,后逝世并安葬于南京。
14世纪,文莱伊斯兰教君主国从爪哇的控制下摆脱出来,在14 世纪至16世纪非常强大,国土包括菲律宾南部以及沙捞越和沙巴。
16世纪中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相继入侵这个国家。
1888年,文莱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1941年,文莱被日本占领。
1946年英国恢复对文莱的控制。
1959年文莱与英国签订协定,规定国防、治安和外交事务由英国管理,其他事务由文莱苏丹政府管理。
1978年文莱苏丹赴伦敦就主权独立问题同英国政府谈判,并缔结了友好合作条约。
根据条约,英国于1984年1月1日放弃了其掌握的文莱外交和国防权力,文莱宣布完全独立。
文莱目前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朝鲜/ 韩国:Korea ——乐浪/ 高句丽/ 百济/ 新罗/ 高丽来源:汉朝设置乐浪郡。
公元4世纪时,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建立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
其中高句丽本来是中国的民族,因为抢地盘,打不过鲜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赶出国门,流放到朝鲜半岛北部。
高丽为高句丽的简称(但高句丽与高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
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国,国号“高丽”,并于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历时近500年,为各国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称音译仍为Korea(高丽)。
1392年,高丽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国名为“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晨曦清亮之国。
[转载]中国古代对世界各国的称呼
[转载]中国古代对世界各国的称呼印度:汉朝称身毒、唐朝称天竺大光、是缅甸的古称高丽、百济都为朝鲜古称泰国古称暹罗国日本古称东瀛、扶桑,汉朝称倭奴国新加坡古称"单马锡"、满剌加:淡马锡婆罗乃、婆利、布尔尼都是文莱的古称称老挝为南掌国、寮国称朝鲜为高丽(高句丽与百济、新罗共同在韩半岛开创了三国时代,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叙述一下从汉朝至清朝,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是如何管辖的。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路线图古丝绸之路(点击小图看大图)看看古时的丝绸之路线路图!始于西安,出了国后,分出两路,一路到达里海,一路飘到君士坦丁堡。
古代中国曾有哪些称呼转载网络/w/20141117/149787.html中国古代、近代战图资料世界各国地区附属国疆界总计171张图/read.php?tid=60964土耳其:就是唐朝当年的宿敌突厥西迁的产物匈牙利:汉朝当年的宿敌匈奴西迁的产物爪哇:阇婆西班牙和葡萄牙统称为弗朗机.荷兰是红毛夷中国古称:堂明 / 南掌 / 寮国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访东吴。
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腊帮助下,统一老挝全境,建立了以佬族为主体的封建国家——澜沧王国。
明代永乐二年,澜沧国获得中国的承认,封为“老挝宣慰司”,史称南掌。
国内第一大民族老挝族(又称“老龙族”,中国称其为“寮人”)占全国总人口1/3以上,以族为国名。
柬埔寨:Cambodia中国古称:扶南 / 真腊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来源:元代称“甘孛智”,明代转音为“柬埔寨”,为“山地之国”。
泰国:Thailand中国古称:堕罗钵底 / 暹罗来源:公元6世纪,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堕罗钵底国。
“泰国”泰语中为“自由国度”,“泰族”为“自由人民”。
泰族就是中国的傣族。
缅甸:Myanmar中国古称:掸国 / 骠国 / 蒲甘来源:掸国,骠国,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对它的称呼。
CHINA叫法或源于“秦”,外国学者提出全新解释,中国学者称胡扯
CHINA叫法或源于“秦”,外国学者提出全新解释,中国学者称胡扯CHINA来源于“秦”,还是“日南”、“滇国”?本文作者倪方六CHINA,是现在国际上流行的中国叫法(初学英语时,我曾用汉字注音“采衣娜”,估计不少网友当年学英语时都这么干过)。
其实,在古代不同语言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叫法并不相同,且不同时期也有很大差异。
(竞技场上的古罗马人)如前面一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提到的:“支那(Cina)”、“秦(Cyn)”、“赛里丝(Serice)”、“契丹(Khitiy )”、“秦尼”(Sinae)、“秦尼策”(Tznitza)、“秦尼斯达”(Tzinista)、“秦那斯坦”(Zhinastan)、“西尼姆”(Sininm)、“哲那斯坦”(Jenasdan)……都是古代老外对中国的叫法这些叫法是怎么来的?做为中国人,这是必须弄懂的一个问题。
(宁夏固原出土的波斯银壶,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一直到现代,中外学术界对CHINA的来历都存在争议,观点不一。
基本上,对外国人嘴里对中国的不同称呼,学术上有两派看法,一是“地理说”,一是“物产说”。
所谓“地理说”,认为古代老外对中国的叫法源于中国某一古国名或古地名,而“地理说”则认为源于中国独有物产。
(先秦时中国版图上列国)本文先说一下“地理说”,”物产说“以后再交代。
“地理说”最主流的观点认为,“支那”源于中国的秦,其中又有东周时的“秦国”和嬴政统一的“秦朝”两种观点(注,此“秦”与中国古籍中称东罗马帝国之“大秦”无关)。
(秦始皇嬴政画像)其中以“秦国说”的解释较为合理,我是这样认为的。
民国时江苏泗阳籍历史学家张星烺先生,即持秦国之观点。
他认为,是东周时期立国于中国西部的嬴姓秦国,在公元前七世纪秦穆公时已开始强大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连环画)此时的秦国威震四方,影响西域、西南,远扬印度,由此印度人知道了“秦”,所以公元前三四世纪时,印度梵文中最早出现Cīna (支那)并不意外。
中国老百姓给一邻国取了个“外号”,被叫了几百年,至今仍在叫
中国老百姓给一邻国取了个“外号”,被叫了几百年,至今仍在叫若某人有个外号,那么根据外号可以更简单,明了地了解到这个人的属性。
若给别人起一外号或玩笑,或亲善,只要别人乐意接受,也无大碍。
我国的地域广阔,与邻邦接壤的地界非常很多,国人也喜欢给邻邦起个外号调侃一下。
比如,中国人对巴基斯坦的一个外号,那是一个非常哥们的叫法“巴铁”。
人们从这个外号就知道中国与巴基斯坦有着铁哥们一般的外交友谊。
鬼子在20世纪,中国人民给我们的一个邻邦国家起了一个奇葩的外号,到现在已经过了有一百多年了,但经久不衰,现在的国人对邻邦还用这样称呼。
日本,这个国家在从古至今都有着不同外号,现代中国人司空见惯的外号就是“日本鬼子”。
那么这个外号的是怎么来的呢?相信大家也许都不知道这外号的来由,或者大家都有对“日本鬼子”有着错误的理解。
自从夏商周起,中国都以富庶文明,地大物博著称,所以作为中国人那种自豪感,是不言而喻,对于“日本鬼子”这个外号,就是国人带有自上而下地对日本人的一种蔑视。
“鬼子”这外号是谁给日本人起的呢?其实这里有着一段故事。
在清朝后期,西方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他们不断地扰略中国,并在中国干起坏事。
中国百姓对他们有着厌恶之情,由于他们长相又较为奇特,所以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洋鬼子”。
日本鬼子的来由,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这外号的由来是日本人所“偷鸡不到,蚀把米”造成的。
珍珠港清朝的时候,中国的一位外交使者到日本进行国事相议。
在会议结束后,就像现在一样,往往都会开一个记者招待会,公布一下双方国事相议后的结果。
在这场记者招待会上,日方人员不仅想炫耀一下本国的文化水平超越了清朝,而且可以当众羞一下清朝。
于是日本人在记者招待会上,突然提出个一下文化交流。
他们出一个上联,要求清朝使者对出下联。
日本人说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又是对联的诞生地,让大清使者无台阶可下。
日本人也十分自信,可以炫耀本国比中国厉害。
他们在白绢上写下上联是,上联: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古代对邻国的称呼
《嘿,古代那些对邻国的趣称呼》
嘿,你知道不?古代人对邻国那可有不少好玩的称呼呢。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逛博物馆。
走着走着,就看到了一些关于古代外交的展品。
一个朋友突然说:“哎,你们说古代人咋称呼那些邻国呢?” 另一个朋友马上接话:“不知道啊,快讲讲。
”
那个朋友就开始卖弄起来:“我跟你们说啊,古代对日本有个称呼叫倭国。
为啥叫倭国呢?据说啊,是因为他们的人长得比较矮小。
嘿嘿,这名字起得可真逗。
”我们都笑了起来,一个朋友说:“那还有别的国家呢?”
“有啊,古代对朝鲜有时候叫高丽。
那时候的高丽和咱们国家关系还挺密切的呢。
”“真的啊?那他们都干啥呢?” 大家都好奇起来。
朋友接着说:“据说啊,两国之间会互相派使者,送礼物啥的。
有时候还会一起搞点贸易。
”
我们一边看着展品,一边想象着古代的外交场景。
一个朋友说:“那要是现在还像古代那样叫这些国家的老名字,得多好玩啊。
” 另一个朋友笑着说:“那可不行,现在都有正式的国名了。
不过想想古代人起的这些名字,还真挺有创意的。
”
我就想啊,古代人对邻国的称呼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怪,但是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
说不定那时候的人觉得这些名字可贴切了呢。
后来,我们又看了一些其他的展品,但是那个关于古代对邻国称呼的话题,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嘿,古代对邻国的那些称呼,真的是让人觉得又新奇又有趣呢。
以后有机会,还得多了解了解古代的历史,看看还有啥好玩的事儿。
上古国名前之“有”即“国”(更名)
上古国名前之“有”即“国”(更名)也谈古国名前的“有”字秦建明张懋镕古汉语中的“有”字有多种用法,意义也不尽相同。
史籍记载的许多古国名和古部族名前面一般要加一“有”字,如“有夏”、“有商”、“有周”、“有苗”、“有穷”。
对这个“有”字,颇难解释,过去一直把它看作无字义的词头,陈陈相因,很少有人提出异议。
但是,这个结论却有商讨的必要。
黄奇逸同志撰文摈弃旧说,对这种“有”字提出了新解。
他认为“所有古国名前之有字,均要解为有无之有”①,否定了“有”是无意义的词头之说。
然而,把“有”解为有无之“有”,仍然不妥。
我们认为:“有”字置于古国名前和古部族名前,具有原始的“国家”义,当训为国家之“国”;其词性当为名词,而不是动词。
首先,“有”字本身就具有“国”义。
《诗·玄鸟》:“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此一节韩诗作“九域”。
郑玄注曰:“域,有也。
”②《诗·长发》“九有有载”,《晋书·乐志·厢乐歌》引作“九域有载”;《荀子·礼论篇》“人有是,士君子也”,《史记·礼书》作“人域是”,“有”都作“域”,可证“有”与“域”通。
“九有”一词,具有鲜明的地域概念,如《诗·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注“九有,九州也”;《诗·长发》“帝命式于九囿”,注“九囿,九州也”。
知“九有”就是“九州”、“九域”、“九囿”,“有”在这里是一名词性的词。
“有”通“域”,而“域”字与“或”古为一字,《说文》“或”字条下出重文“域”,“域,或又从土”,所以“有”亦通“或”。
段玉裁对此有十分明白的论述:“或但训有,汉人多以有释或……《考工记·梓人》注:或,有也;《小雅·天保》笺、郑《论语》注皆云:或之言有也。
高诱注《淮南》屡言;或,有也。
……盖有,古音加以,或,古音同域,相为平人。
”③知“域”“或”古为一字,皆与“有”字相通,且皆与“国家”之义有关系。
古代对入侵者的称呼
古代对入侵者的称呼
【最新版】
目录
1.古代对入侵者的称呼的背景和意义
2.古代对入侵者的具体称呼
3.古代对入侵者的称呼的演变和现代意义
正文
在古代,人们对于入侵者有着各种不同的称呼。
这些称呼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外来侵略者的态度,也反映了古代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古代对入侵者的具体称呼有很多,如“蛮夷”、“狄人”、“夷狄”等。
其中,“蛮夷”主要用来指代南方的少数民族,如苗、瑶等;“狄人”则主要用来指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等;而“夷狄”则是一种泛指,用来称呼所有非华夏族的民族。
随着历史的演变,古代对入侵者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
在封建社会,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海禁政策的实行,外来侵略者被称为“洋人”、“番鬼”等。
这些称呼中,既有对外来者的排斥,也有对未知的恐惧。
在现代,我们通常将入侵者称为“侵略者”,这一称呼更加中性,也更加准确。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的古时称呼及部分简史文莱:Brunei Darussalam ——中国古称:渤泥/泥国来源:文莱从8世纪开始有人定居,在元代史籍中称“渤泥”,明代史籍中称“文莱”。
文莱长期受中国文化影响,13世纪后伊斯兰化。
文莱的主要人口为马来西亚人,此外还有华人、印度人、婆罗洲土著人。
文莱的文化、习俗、信仰都与马来西亚人很相似。
国家的官方语言为马来语,大部分人使用英语,国家的多数标牌上用的都是罗马文字。
文莱全名文莱达鲁萨兰国,又称文莱伊斯兰教君主国。
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曾于1408年访问中国,后逝世并安葬于南京。
14世纪,文莱伊斯兰教君主国从爪哇的控制下摆脱出来,在14 世纪至16世纪非常强大,国土包括菲律宾南部以及沙捞越和沙巴。
16世纪中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相继入侵这个国家。
1888年,文莱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1941年,文莱被日本占领。
1946年英国恢复对文莱的控制。
1959年文莱与英国签订协定,规定国防、治安和外交事务由英国管理,其他事务由文莱苏丹政府管理。
1978年文莱苏丹赴伦敦就主权独立问题同英国政府谈判,并缔结了友好合作条约。
根据条约,英国于1984年1月1日放弃了其掌握的文莱外交和国防权力,文莱宣布完全独立。
文莱目前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朝鲜/ 韩国:Korea ——乐浪/ 高句丽/ 百济/ 新罗/ 高丽来源:汉朝设置乐浪郡。
公元4世纪时,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建立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
其中高句丽本来是中国的民族,因为抢地盘,打不过鲜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赶出国门,流放到朝鲜半岛北部。
高丽为高句丽的简称(但高句丽与高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
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国,国号“高丽”,并于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历时近500年,为各国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称音译仍为Korea(高丽)。
1392年,高丽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国名为“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晨曦清亮之国。
《东国舆地胜览》一书说:“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鲜。
”朝鲜语中朝字读作Zhao,今转读成Chao。
在汉朝,如今的韩国地区,分布着三个原始部落,为“三韩”,即马韩、辰韩和弁辰(弁韩)。
1897年2月,朝鲜国王高宗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
不过这个“大韩帝国”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废除了,又改回“朝鲜”。
日本:Japan ——扶桑/ 倭奴/ 东夷/ 海东/ 东洋/ 东瀛来源:古代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来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发扶桑,入于落棠”语句。
日本最初的文明实际上起源于中国文明,中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关于日本的记载。
战国时代,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如古地理书《山海经·海内北经》说:“盖国在矩燕南、倭北、倭属燕。
”这说明当时中国人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
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才明白地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另据范晔《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后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
光武赐以印绶”。
到隋唐时,始称“日本”。
《旧唐书·东夷传》中将“倭”与“日本”分列并叙,还对改称日本作了说明:“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
”“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
”《旧唐书·日本国传》载明:“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
”Japan是英语“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对它的称呼。
越南:Viet Nam ——瓯越/ 占婆/ 林邑/ 环王/ 占城/ 交趾/ 安南/ 南越来源: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在红河三角洲建立瓯雒国,由瓯越和越两个部落合并而成。
中国史书上的占婆(又称林邑、环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国。
汉朝设置交趾郡。
唐朝设安南都护府。
五代时从中国独立出来。
1054年李朝改国名为大越。
以后几个王朝称为安南或大越。
1802年阮福映称帝,改国号为南越。
1803年清政F改安南为越南。
1804年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越南之名便始于此。
越南族就是中国的京族。
老挝:Lao ——堂明/ 南掌/ 寮国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访东吴。
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腊帮助下,统一老挝全境,建立了以佬族为主体的封建国家——澜沧王国。
明代永乐二年,澜沧国获得中国的承认,封为“老挝宣慰司”,史称南掌。
国内第一大民族老挝族(又称“老龙族”,中国称其为“寮人”)占全国总人口1/3以上,以族为国名。
柬埔寨:Cambodia ——扶南/ 真腊/ 吉蔑/ 甘孛智/ 澉浦只来源:元代称“甘孛智”,明代转音为“柬埔寨”,为“山地之国”。
公元一世纪,在今柬埔寨的南部人民建立了曾是东南亚早期最强大的王国之一扶南。
扶南后来国势逐渐衰落,于公元7世纪为其北方兴起的真腊所兼并。
真腊王国存在9个多世纪,可分为早期真腊、吴哥王朝和晚期真腊3个时期。
其中从9世纪到15世纪初叶的吴哥王朝,为真腊历史上的极盛时期。
16世纪末叶,真腊改称柬埔寨。
从此至19世纪中叶,柬埔寨处于完全衰落时期,不是成为强邻暹罗就是成为强邻越南的属国。
1863年沦为法国保护国,并于1887年并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期间被日本占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同年10月重遭法国控制。
1953年11月9日,柬埔寨(当时名柬埔寨王国)获得独立。
次年7月在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上,柬埔寨独立得到与会大国一致承认。
泰国:Thailand ——堕罗钵底/ 暹罗来源:泰国古称暹罗,至少从旧石器时期,大约4万年前有人类居住,受印度的文化和宗教影响,1世纪开始有王国出现。
公元6世纪,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堕罗钵底国。
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
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从16世纪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的入侵。
19世纪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经验进行社会改革。
1896年,英、法签订条约,规定暹罗为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之间的缓冲国,从而使暹罗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
1932年6月,人民党发动政变,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1938年,銮披汶执政,1939年6月更名为泰国,意为“自由之地”。
1941年被日本占领,泰国宣布加入轴心国。
1945年恢复暹罗国名。
1949年5月11日,泰国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称,把“暹罗”改为“泰”,主要是取其“自由”之意,因当时的东南亚,只有泰国还是独立的国家。
泰族就是中国的傣族。
缅甸:Myanmar ——掸国/ 骠国/ 蒲甘来源:掸国,骠国,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对它的称呼。
公元1106年,缅使随大理使节到宋,宋鉴于缅甸山川遥远,道路阻隔,因此称为“缅”,又因中缅边区一带称山间谷地为“甸”,“缅甸”即其合称。
缅甸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人类活动。
当时缅甸的伊洛瓦底江边的村庄已有人类居住。
将缅甸划分成“上缅甸”和“下缅甸”是英国殖民统治后的人为划分。
相传西元前200年骠人(Pyu)进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区,并掌控中国和印度之间的通商之路。
《汉书》称谌离。
两世纪之后孟族来到锡唐河(Sittang River)流域,而在849年缅甸人接管骠河流域并建立蒲甘城(Pagan)。
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后,建立了王朝。
1287年忽必烈(Kublai Khan)率领蒙古人大肆入侵而结束了蒲甘王朝。
后又历经勃固王朝(1287年-1531年)、阿瓦王朝(1364年-1555年)、东吁王朝(1531年-1753年)、贡榜王朝(1752年-1886年)。
1886年英国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
1937年缅脱离英属印度,直接受英国总督统治。
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
1945年全国总起义,缅甸光复。
后英国重新控制缅甸。
1947年10月英国被迫公布缅独立法案。
1948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建立缅甸联邦。
1974年1月改称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88年9月23日改称“缅甸联邦”。
马来西亚:Malaysia ——中国古称:柔佛/ 马六甲来源:Malay 是亚欧大陆最南端的半岛。
生活在这个半岛上的人,又称为Malay 人。
后来把整个东南亚的所有群岛,统称Malay 群岛。
柔佛为Malay 半岛古国。
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刺加王国统一了Malay半岛的大部分。
1963年,Malay,与加里曼丹岛上的沙捞越和沙巴地区,共同组成了一个联邦国家,就叫Malaysia。
新加坡:Singapore ——淡马锡/ 星洲来源:公元8世纪,这个海盗猖獗的海岛曾叫Temasek(淡马锡)。
Temasek,爪哇语“海市”之意,由于季节的影响,海运的船舶经常云集在此,所以逐渐成为一个船舶停泊的商埠。
传说,苏门答腊室利佛逝王国的一位王子,为了寻找理想地点建立新城市来到淡马锡。
在洁白的沙滩上,王子突然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怪兽向他致意后急弛而去。
这怪兽红身、黑头、白胸,雄健敏捷。
王子很喜欢,便问随从:“那是什么动物?”随从信口答到:“狮子。
”王子十分高兴,认为这里是吉祥之地,便决定在此建都,并取名“狮城”。
在樊文中,Singa 意即“狮子”;pore 意即“城堡”。
菲律宾:Philippines ——吕宋来源:菲律宾群岛的主岛就是吕宋岛。
1543年,西班牙占领了这里,便以西班牙国王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爪哇/ 三佛齐来源:爪哇和三佛齐都是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古国。
Indonesia,希腊语中“大海上的群岛”,意为“千岛之国”。
印度:India ——婆罗多/ 身毒/ 天竺/ 信度/ 忻都来源:古印度,一个名叫“婆罗多”的国王建立起一个国家,于是把这个国家命名为“婆罗多”。
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
这条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
后来“信度”这个地名所指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印度河流域开始,又包括恒河流域,渐渐的席卷整个南亚次大陆。
我国用“印度”这个词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书中载:“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印度”。
不丹(自称:竹域):Bhutan ——主域/ 布噜克巴来源:不丹的梵文意思为“西藏终端”。
自称为“竹域”,意为“神龙之国”斯里兰卡:Sri Lanka ——中国古称:锡兰来源:Sri 是该国的自称,即“神圣”之意,Lanka 是“光辉灿烂”之意。
伊朗(曾用名:Persia 波斯):Iran ——安息来源:古代Aryan (雅利安人)从东迁往波斯,占据了伊朗高原或其东南部地区,并在这儿创造了古代文明。
古希腊、古罗马将这片地区称为Aryana ,意为“雅利安人的地区”。
Iran为其转音。
Persia(波斯帝国)是伊朗历史上最显赫的一个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