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成语的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成语的文化差异

摘要:本文拟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文化传统、语用心理、生产方式等方面,对英汉成语体现的中西文化进行比较,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关键词:语言成语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一个社会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部分。英、汉语中都有大量成语,它们体现的文化内涵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一、自然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各个民族繁衍生息的场所不同,认识自然和社会时呈现的文化特征也不尽相同。成语的形成必定与本民族的地理、特产、气候等有关,例如: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混水摸鱼)、雨后春笋(like mushroom)等。

中国地处温带,适合竹子生长,我国就有370多种竹子,占竹类的1/3。自远古时起,人们的衣、食、住、行就与竹有密切联系,原始歌谣《弹歌》中就有”断竹、续竹”的句子。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人生格言,及郑板桥的《咏竹》,都可看出竹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位置。人们将竹赋予了特定的内涵:虚心、旷达、高洁。与竹有关的成语如:胸有成竹、雨后春笋、势如破竹等。

英国是岛国,多雨、潮湿,易于蘑菇生长。英语用like mushroom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而汉语用”雨后春笋”表示。再如英国盛产thorn(山楂)、nut(核桃),山楂是玫瑰类的植物,带刺,核桃的外壳很硬,有关的成语如:tread a thorny path (披荆斩棘),sit on thorns (如坐针毡)等。人们对其习性不了解,这些成语就会很费解。

英汉两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差异,许多成语都带有明显的地理特征与独特的文化内涵。如果不能很好

地了解自然环境对成语的影响,就会引起交际障碍。

二、宗教信仰引起的文化差异

萨皮尔说:”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它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 宗教作为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同的宗教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背景。

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崇拜的国家,儒、释、道并存。汉末,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传播时间长达2000多年,对我国词汇发展影响巨大。

璀璨夺目的成语当中,与佛教有关的就有200多条。直接源于佛经的如:借花献佛、香花供养,出自《金刚经》;想入非非、五体投地,出自《楞严经》。这些成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失去了佛教含义,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习语,如”一尘不染”意为非常清洁,”五体投地”比喻心悦诚服、佩服到了极点。除佛教外,我国也盛行过道教,有不少成语与道教、道家用语有关,如:成仙得道、脱胎换骨、灵丹妙药等。

西方受基督教影响,基督教文化成为英国文化的一部分。有不少成语源于《圣经》故事,如: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见利忘义)典出《旧约o 创世纪》;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语出《新约o马太福音》。

由此可见,如果不了解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在跨文化交际时,就不能准确运用成语。

三、历史文化引起的文化差异

各民族都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德国语言学家格林在《论语言的起源》中说:”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名人逸事都靠语言记录下来,不同的历史背景给语言提供不同的素材,也给成语增添了民族色彩。

古典名著和诗歌是成语的来源之一,一些名著的名句、警句、诗句渗入成语。我国有5000多年历史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很多成语就源于这些文学典籍。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神话,英语中有许多成语来源于希腊神话和伊索寓言。

1、源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的成语

“杞人忧天”源于《列子o天端》,”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o楚策》;

The apple of discord(争斗之源)源于希腊神话;Kill the gross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杀鸡取卵)源于希腊寓言故事。

2、源于古代典籍的成语

“完璧归赵”出自《史记o蔺相如传》;”老骥伏枥”出自曹操《步出夏门行》;

Milk and honey(安居乐业)典出《旧约o出埃及记》;It’s green to me(一窍不通)出自莎士比亚《裘力斯o凯撒》;

3、体现历史事件的成语

“三顾茅庐”源于”刘备求贤”,”指鹿为马”源于”赵高试忠”;

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凯撒大帝率部过卢比河时,下令禁舟,表其不

获胜毋宁死的决心,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1815年由威灵顿率领的联军在滑铁卢和拿破仑决战,拿破仑大败。

四、语用心理引起的文化差异

英汉两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征,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龙是吉祥的象征。最初,它只是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形如蛇,体有鳞。到战国,有了帝王之义,成了威严的代名词。与龙有关的成语如:龙飞凤舞、龙驹凤舞、龙凤呈祥等。而在西方,龙被视为替恶魔看守财宝的怪物,《圣经》记载:”龙是邪恶的象征”,被传说中的保护神米歇尔杀掉。英国人崇拜和畏惧狮子,在英国文化里,狮子凶猛、勇敢,是兽中之王。比喻一个人非常勇敢时用lion-hearted,as bold as a lion。而我们视老虎为百兽之王,是雄壮、威武的象征,与虎有关的成语如:虎踞龙盘、虎视眈眈等。

狗在中国人眼中大多是贬义的,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血淋头等,而在西方,人与狗的关系非常亲密,狗在他们眼中是可爱的精灵,人类的伙伴。从含dog的成语中就可以体味出来,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faith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

由于东西方民族的文化心理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民族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如果不了解中西方的语用心理,在跨际交流时,会产生交际障碍。

五、生产方式引起的文化差异

中国是内陆国家,农业人口占多数,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与农业活动有关的成语,如:雪兆丰年、斩草除根、瓜熟蒂落等。由于长期躬耕在土地上,也出现了一些与土有关的成语,如:土崩瓦解、挥金如土、土里土气等。西方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独具一格的海洋文化,与船、鱼、帆等有关的成语富于浓郁的岛国风情。如:smooth sailing(一帆风顺),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fish in the air(缘木求鱼)等。

在中国古代农耕的岁月中,牛在劳动中洒下了汗马功劳。牛成为吃苦耐劳、踏实能干的代名词,与牛有关的成语,如:多如牛毛、体壮如牛、牛角书生等。在西方,马是忠实可靠、勇敢奋进的象征,如:a willing horse(俯首甘为孺子牛),work like a horse(牛一样工作)等。

德国学者哈曼说:”语言是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从事精神活动和维持社会联系的必要基础,一个民族的语言记录着该民族走过的漫长历史道路。”成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只有对英汉民族文化充分理解,才能准确运用成语,提高跨国际的能力,对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瑞玟.成语与佛教[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