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教案

合集下载

《正比例》教案

《正比例》教案

《正比例》教案《正比例》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关系与关系的解析式.3、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对于与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条件求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教学方法:结构教学法、以学生“再创造”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函数的相关知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__结构并让学生说出前三节的内容)2、引入新课就象以前我们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容时一样,我们在学习了函数这个概念以后,要学习一些具体的函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顾名思义,谁能根据这个名字,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能举出一些的例子?(学生完全具备这种类比的能力,所以要快、不要耽误太多时间叫几个同学回答就可以了.教师将学生的正确的例子写在黑板上)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注意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引导,看能否归纳出一般结果.)不难看出函数都是用自变量的一次式表示的,可以写成()的形式.一般地,如果(是常数,)(括号内用红字强调)那么y叫做x的.特别地,当b=0时,就成为(是常数,)3、例题讲解例1、某油管因地震破裂,导致每分钟漏出原油30公升(1)如果x 分钟共漏出y 公升,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破裂3.5小時后,共漏出原油多少公升《正比例》教案2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在同学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同学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过程,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正比例、反比例都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本单元的教材分“成正比例的量”和“咸反比例的量”两个局部,先教学正比例的认识,再教学反比例的认识。

《正比例函数》教案(优秀6篇)

《正比例函数》教案(优秀6篇)

《正比例函数》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6篇《《正比例函数》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篇一刚刚上完正比例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点心得:1、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确什么是是比。

两个数相除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比号写法,另一种是用分数写法。

2、单刀直入(其实学生已经预习知道)主题,告诉学生什么叫做正比例:两个量发生变化后(可以变大爷可以变小),他们的比值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老师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

3、现在这个环节是比较重要的,我不认同书本上就靠表格天数据来认知正比例。

首先强调这两个量都可以作为比的前项后后项,但是最好是写出有意义的比;其次,要求学生针对每一对数据表格都要写出一个比,并且求出比值,从而加深对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也强化了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我觉得这个环节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比起空洞地填写表格要实在的多,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基本上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能准确地判断正比例。

4、运用以上的知识和方法,请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

检查结果基本上没有错误。

注意点:让学生自己找生活中的例子可能不是很准确;表达阐述正比例的关系中,有些例子需要加入前提,如直径和半径成正比例的前提是同圆或等圆。

《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篇二正比例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从内容上看,正比例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学生不仅要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量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正比例关系。

教师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他们以后的初中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图象的同时,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给学生提供了有利于探索和理解两个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材料,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图象的特征,并掌握其画法。

六年级数学社团《正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社团《正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社团《正比例》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正比例的概念。

2. 举例说明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比例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通过具体例子,如身高与脚长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正比例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总结正比例的定义:两个量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

练习设计: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的正比例关系。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正比例的概念。

第二章:正比例的判断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2. 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2. 引导学生总结判断正比例的方法:比较两个量的比值是否始终保持不变。

3. 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固定总价下的商品数量。

练习设计:1. 让学生判断给出的例子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第三章:正比例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行驶速度、计算工作效率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固定总价下的商品数量。

3. 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习设计:1. 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四章:正比例的拓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正比例的拓展知识。

2.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拓展知识。

《正比例》(教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正比例》(教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正比例的计算公式和应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比例的计算和应用。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正比例的计算和应用。
最后,我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解方式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我在课堂上尽力讲解清楚,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完全听懂。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计划在下节课中通过更多的提问和互动来确保学生能够完全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重点题型整理
1. 题型一: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
- 题型说明:给定两个变量的值,判断它们是否成正比例。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比例的计算和应用。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正比例的计算公式和应用,掌握正比例的计算和应用技能。
3. 测试:通过设计一些正比例的测试题目,了解学生对正比例的练习题和解答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4.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通过课堂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正比例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例如针对学生对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不足,可以提供更多的例子和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针对学生对正比例的计算公式的应用不熟悉,可以提供更多的练习题来加强理解和应用。

《正比例》教案和试讲稿件

《正比例》教案和试讲稿件

《正比例》教案和试讲稿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正比例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相当于一个恒等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关系的判断,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比例的规律。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比例关系。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2. 探究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观察实例,分析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归纳正比例的定义。

3. 讲解正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数学推导和实例验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4. 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与正比例有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正比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试讲稿件: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数学关系——正比例关系。

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停顿片刻,让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通过同学们的举例,我发现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呢?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比值是否一定。

正比例教案

正比例教案

正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正比例的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2.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正比例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成比例的,即当一个变量增大或减小时,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增大或减小。

正比例的性质包括:1.当一个变量为0时,另一个变量也为0;2.当一个变量增大或减小时,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增大或减小;3.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是恒定的。

2. 正比例的计算方法正比例的计算方法包括:1.比例公式:如果两个变量x和y成正比例,那么它们之间的比例可以表示为y=kx,其中k是比例常数。

2.比例分配:如果已知两个变量x和y成正比例,而且知道其中一个变量的值,那么可以用比例公式求出另一个变量的值。

3. 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正比例可以用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例如:1.比例尺:比例尺是指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如果已知地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和比例尺,就可以计算出实际距离。

2.比例税:比例税是指按照商品的价格比例收取的税费。

如果已知商品的价格和税率,就可以计算出税费。

3.比例分配:比例分配可以用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例如按照比例分配奖金、分配食物等等。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演示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讲解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然后演示正比例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例如: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发现骑车的时间和路程之间是成正比例的。

如果他骑车10分钟可以骑行3公里,那么他骑车20分钟可以骑行多少公里?2. 讲解讲解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包括比例公式、比例分配和实际应用。

3. 演示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演示正比例的计算方法,例如: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发现骑车的时间和路程之间是成正比例的。

《正比例》教学设计【优秀6篇】

《正比例》教学设计【优秀6篇】

《正比例》教学设计【优秀6篇】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

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1。

出示例l。

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

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

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2)长方形的面积随着那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你能看出它们变化的特点吗?(3)分别找出面积与款项对应的数,面积与宽的比各是几比几?比值各是多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1)表里的两种量是长方形的宽与面积(长与面积)。

宽与面积(长与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面积随着宽(长)的变化而变化。

(2)宽(长)扩大,面积也扩大;宽(长)缩小,面积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面积与宽(面积与长)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板书: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因为面积和宽(面积与长)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2)。

提问:这里比值5(2)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板书:面积/宽=长(一定)面积/长=宽(一定)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比的比值一定)2.教学例2。

《正比例》教案和试讲稿件

《正比例》教案和试讲稿件

《正比例》教案和试讲稿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学会用比例尺和图示表示正比例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正比例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正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的关系。

2. 比例尺的应用:学会使用比例尺来表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3. 正比例关系的图示表示:通过图示来展示正比例关系,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难点:比例尺的应用和正比例关系的图示表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正比例的性质。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比例尺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正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正比例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际例子,归纳出正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3. 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实际测量和绘制图示,让学生学会使用比例尺表示正比例关系。

4. 正比例关系的图示表示:利用图示和实例,展示正比例关系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

5.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学习态度,全面了解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提问、练习解答、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评价内容:a. 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判断学生是否能准确描述正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b. 比例尺的应用:评估学生是否能正确使用比例尺表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c. 正比例关系的图示表示:观察学生是否能通过图示展示正比例关系,并解释其特点。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案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案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

2. 学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

3. 能够解决一些与正比例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发现并理解正比例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比例的概念及识别正比例关系。

2. 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

难点:1. 理解正比例的性质,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正比例关系的相关教学材料、PPT等。

学生:笔记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商品的价格与数量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的概念。

2. 探究与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分析实例中的正比例关系,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

3.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正比例的定义、性质及表示方法,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

4. 练习与反馈: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

5. 拓展与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等。

五、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掌握了正比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学生能否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4. 学生对正比例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是否得到培养?六、教学评价:教师应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正比例关系的识别以及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正比例的性质,例如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正比例关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等。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或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精选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2.能力目标:注重学生观察、对比、总结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存款利国利民,并从教育储蓄中感悟国家对少年儿童的殷切希望,树立努力学习的志向。

重点难点: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会正确计算利息。

理解税后利息的含义,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公式。

教学流程:一、知识扩充(师出示中国五大银行行标。

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银行的业务范围及银行的分类。

)师:(出示一组信息) 20xx年12月,中国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 636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 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 2 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 711亿元。

(让生思考,从信息中想到了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储蓄的意义,感受存款不但利国而且利民。

效果预测:学生可以从信息中感悟到国家用集资上来的存款繁荣经济、建设国家、援助农业,加强储蓄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师:老师积攒了1000元钱,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合理呢?生:放在银行里,不但安全还可以使自己的用钱更有计划。

师:听从大家的意见,现在老师就想去银行存款,谁想和我一起去?(生走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感受存款的乐趣。

)师:当我们来到银行的时候,不但会受到存款员的热情接待,而且会拿到一张存款单。

存款单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在填写的过程中一起总结好吗?(生独立完成填存单的任务,遇到问题随时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把知识、能力、人格有机地融合,让学生的各种因素碰撞后的灵感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效果预测: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补,学生可以掌握存款单的填写方法,并在老师的点拨中,掌握存款的种类、本金等数学概念。

三、合作学习师:(出示信息)小丽学会存款后,把1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1年,年利率2.25%,到期时可取出人民币102.5元。

《正比例》教案

《正比例》教案
4.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通过设置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正比例》教案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中正比例关系的抽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2.通过探究正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据分析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正比例的定义和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正比例关系,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正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商品价格与数量的关系。
《正比例》教案
一、教学内容
《正比例》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比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认识正比例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比例关系,以及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定义,理解正比例中各量的变化规律。
3.正比例函数: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点,学会用函数表达式表示正比例关系。
在难点解析部分,我发现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正比例关系中的难点内容。但在讲解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有时候可能会过于关注细节,导致学生把握不住重点。因此,我需要调整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地讲解难点,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能够较好地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点,但仍有部分学生提出疑问。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准而发现正比例的基本原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2 =8×9(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3∶8=15∶40二、新授教学(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2.学生交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二)教学例2.例2.解比例 3∶8=15∶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解:3=8×15=40(三)教学例3例3.解比例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2.学生汇报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第2篇】教材分析: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数学教案-正比例应用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相关推荐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精选1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篇1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总复习83—85页《正比例、反比例》。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回顾与交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整理知识,形成系统。

(2)通过具体问题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二)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通过复习与整理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并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函数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学会区分正反比例。

教学重、难点:(1)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

教法学法自主复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互帮互学教学准备表格、、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复习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②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③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④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一)比的知识:1.谁来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列举:“按比例分配”、“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例)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会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3.完成教科书p83“回顾与交流”的3题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正比例》教案和试讲稿件

《正比例》教案和试讲稿件

《正比例》教案和试讲稿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解决与正比例相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正比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难点:正比例关系的判断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正比例的图片、实例、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入正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关系。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并找出生活中的正比例例子。

3.课堂讲解讲解正比例的定义、特点及其表示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的判断方法。

4.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正比例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7.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正比例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程度如何,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练习题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比例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的折扣计算、工程中的比例分配等。

2. 比例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探讨正比例与反比例、比例与分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

八、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与正比例相关的图片,如长度、面积、体积等比例关系。

《正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正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正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正比例的概念,知道正比例的基本性质;2. 能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1. 正比例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2. 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正比例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正比例的概念,正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练习:通过PPT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1. 正比例的概念;2. 正比例的基本性质;3. 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课后习题;2. 实际问题解决。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正比例的概念,正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正比例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PPT展示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练习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正比例关系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核心,学生需要掌握正比例的基本定义:如果两个量的比值保持不变,那么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正比例关系,如物品的重量和价格、速度和时间等。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举出实例说明;2.掌握正比例的性质,能够自己推导出其他比例;3.能够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正比例的概念;2.正比例的性质;3.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推导比例;2.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式1.讲授;2.案例分析。

教学准备1.课件;2.教学案例。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正比例的概念1.教师引入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说明;2.学生借助课件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第二步:掌握正比例的性质1.教师通过“当x成比例时,y也成比例”引出正比例的性质;2.通过课件上的图示,让学生理解成比例条件的意义和运用;3.引导学生自己经过思考,推导出其他比例关系(反比例、倍数关系等)。

第三步: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通过例题引出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逐步掌握方法;3.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一些小型问题。

第四步: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小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边巡视,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五步:课堂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2.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收获和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适当的解答。

教学评估1.教师出示一份试卷,让学生进行书面考核;2.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进行口头考核。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和运用,以及能够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难点,需要多次强调、讲解和实践。

同时要注意,不同的学生对于理解和应用正比例需要的时间和方式都不同,教师要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5篇)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5篇)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5篇)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教学内容:P62~P63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

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

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课前设计: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数学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表格。

提问: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板书:时间和路程)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一种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量的变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指名回答。

谈话: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关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2.我们已经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正比例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正比例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2——63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一、复习铺垫激情促思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

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二、初步感知探究规律1、出示例1的表格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板书:相关联的量)(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3)揭示概括成正比例的量: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正比例》教案【3篇】

《正比例》教案【3篇】

《正比例》教案【3篇】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页例1,第55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二1,2,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教学例1用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表。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

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

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是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

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小结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我们就说两个量正比例。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乐乐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乐乐的年龄/岁 6 7 8 9 10 11 爸爸的年龄/岁32 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乐乐的年龄+26。

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

(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伴交流。

4.分别举一个成正比例和一个不成正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活动三: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