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期末总结.终极版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学习总结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感染机制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学习总结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感染机制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学习总结-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感染机制在医学领域中,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研究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病原微生物以及感染机制。
通过学习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感染机制,从而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总结我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对病原微生物分类与感染机制的掌握,并归纳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病原微生物主要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四大类。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其形态多样,包括球菌、杆菌、弧菌等各种形态和结构。
细菌可以通过分枝杆菌的颜色、革兰氏染色的性质,以及氧需求情况等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细菌有着不同的病原性和致病机制。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性的微生物,其主要由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
病毒仅在寄宿细胞内进行复制,并且依赖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
病毒根据其形态和分类特征可以分为多个家族,包括诸如痘病毒科、流感病毒科等。
不同病毒对人类的致病机制也各有差异。
真菌是一类复杂的生物体,人们通常将其简称为菌类。
真菌生活在土壤、空气、水等环境中,并且可以通过芽生殖或孢子进行繁殖。
常见的真菌包括念珠菌、白色念珠菌、曲霉等。
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身上,包括肺真菌病、念珠菌病等。
寄生虫是一大类多细胞的生物,它们可以寄生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引起不同的感染病。
寄生虫主要分为原虫、线虫、扁虫和吸虫等。
原虫是一类单细胞的寄生虫,例如疟原虫、贾第虫等。
线虫是一类由多个细胞组成的寄生虫,例如蛔虫、钩虫等。
扁虫和吸虫是多细胞寄生虫的另外两个重要类别,例如血吸虫、广播虫等。
二、感染机制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之后,我们需要对不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制进行深入理解。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细菌感染主要通过细菌侵入机体后释放的毒素引起。
细菌可能通过黏附于机体细胞表面,通过产生毒素破坏机体细胞,触发炎症反应等方式导致感染。
医学生笔记(医学微生物学总结)
医学生笔记(医学微生物学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分类、生长、繁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以下是医学微生物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要点总结。
一、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根据细胞结构可以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菌;真核微生物包括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
二、细菌1.细菌的结构:细菌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根据细菌的形态,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弯曲菌和丝状菌等。
2.细菌的生长: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pH和营养物质等条件。
细菌的增殖方式有二分裂和孢子形成两种。
3.细菌的代谢:细菌的代谢方式多样,包括厌氧代谢和好氧代谢等。
厌氧菌可以在缺氧的环境中进行代谢和繁殖。
4.细菌的致病性:部分细菌对人类会造成感染和疾病,如肺炎球菌、结核杆菌和沙门菌等。
这些细菌通过毒素的分泌和细菌的直接侵袭来导致疾病。
三、真菌1.真菌的结构:真菌由菌丝、菌体和孢子等组成。
真菌的菌丝可以分为异丝和同丝两种。
2.真菌的生长:真菌通常在湿度高、温度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真菌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真菌的致病性: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身上,如艾滋病患者和器官移植患者。
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有白色念珠菌病、肺曲霉病和球孢菌病等。
四、病毒1.病毒的结构: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被认为是一种“疑似生物”,需要宿主细胞来进行复制和繁殖。
2.病毒的生命周期: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通过寄生、复制、装配和释放等过程来进行繁殖,导致宿主细胞的死亡。
3.病毒的致病性:病毒引起许多传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登革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引发疾病症状。
4.病毒的预防和治疗:目前,对于一些病毒感染,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如麻疹、流感和乙肝等。
对于一些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物,只能通过支持性治疗缓解症状。
五、微生物与疾病微生物与疾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绪论1、微生物(microorganism):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
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分类及比较: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4、微生物学发展:1796—英国琴纳:运用牛痘预防天花;1859—巴斯德:实验证明有机物质的发酵和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1865—李斯特:手术无菌操作,发明狂犬疫苗;1876—郭霍:郭霍法则;1929—弗莱明:提纯青霉素。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bacterium):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和原始脂质,无核仁和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细菌的测量单位:微米(μm)2、细菌的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1)细胞壁: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糖含量多,45% 少,15%~20%脂含量少,1%~4% 多,11%~22%磷壁酸有无外膜无有革兰阴性菌的外膜:组成: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
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构成: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异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有种特异性。
细菌L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大多染成革兰阴性。
分类: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溶菌酶,青霉素等细菌L型需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
2024年微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
2024年微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遗传、分类以及与其它生物的相互作用等的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微生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微生物学在过去几年间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本文将对____年微生物学的重点进行总结,以期能够对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首先,抗生素耐药性是当前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提高并且出现了多重耐药的情况。
因此,寻找新的抗菌药物以及研究抗生素耐药机制成为微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可以采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化学合成等方法,寻找新的抗菌药物。
同时,深入研究细菌抗生素耐药机制,可以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建议。
其次,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也是微生物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微生物与人类身体的交互作用已经被发现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失衡与肠炎、肥胖症等疾病的发生有关。
因此,深入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以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依据。
此外,研究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可以为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方法提供重要线索。
此外,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应用也是微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例如,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生物修复受污染土壤等方法,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生物燃料等,可以解决能源危机问题。
因此,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方面的应用潜力,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意义。
此外,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也是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对于准确描述微生物的分类关系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可以对微生物群落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研究微生物的进化机制,可以为理解生命起源和进化提供重要线索。
综上所述,____年微生物学的重点研究包括抗生素耐药性、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中的应用以及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等。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推荐文档
②化学渗透趋势转运系统;③基团转移。
四、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简答)1、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为细菌的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需的原料和充足的能量2、酸碱度(pH):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而结核杆菌最适pH值为6.5--6.8,霍乱弧菌最适pH值为8.4--9.2。
3、温度:病原菌最适温度为37度。
4、气体:O2:根据细菌代谢时对氧气的需要与否分四类:①专性需氧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
②微需氧菌:在低氧压(5%-6%)生长最好。
③兼性厌氧菌:兼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在有氧、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
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
④专性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进行无氧发酵,必须在无氧环境中生长。
CO2:对细菌生长也很重要,大部分细菌在代谢中产生的CO2可满足需要,个别细菌初次分离时需人工供给5-10%CO2。
5、渗透压:五、细菌的生长繁殖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繁殖方式----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繁殖速度----繁殖一代所需时间(代时)约20-30min。
但少数细菌代时较长,如结核分枝杆菌代时为18小时。
2、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退期繁殖规律----生长曲线迟缓期:细菌被接种培养基的最初一段时间,主要是适应新环境,同时为分裂繁殖作物质准备,此时细菌体积比较大,含有丰富的酶和中间代谢产物。
对数期:细菌分裂繁殖最快的时期,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研究细菌的最佳时期。
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产物的堆积,繁殖数与死亡数几乎相等。
活菌数保持稳定。
一些细菌的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
衰退期:繁殖变慢,死菌数超过活菌数。
细菌形态发生改变,生理活动趋于停滞。
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一、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能量代谢活动中主要涉及ATP形式的化学能。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分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不同种类。
其中,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可以根据形态、生理特征、遗传关系等进行分类。
真菌是真核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和植物中。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才能进行复制。
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和蠕虫两大类。
2.微生物结构: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组成。
真菌由菌丝、子实体和分生孢子组成。
病毒包含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壳体。
寄生虫的结构因种类不同而不同。
3.微生物繁殖和生长:细菌通过二分裂来复制自身,生长速度快。
真菌以分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病毒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寄生虫有多种繁殖方式,包括卵的产生和分裂。
4.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起疾病。
细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刺激宿主免疫反应、侵入宿主组织等方式引起疾病。
真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机械破坏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方式引起疾病。
病毒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对宿主细胞造成损害,引起疾病。
寄生虫可以通过侵入宿主组织、摧毁宿主细胞、干扰宿主机体等方式引起疾病。
5.微生物的诊断方法:微生物的诊断常常依赖于细菌培养和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显微镜检查等方法。
细菌培养和分离可以通过培养基、温度、气体等条件来筛选和培养细菌。
病毒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宿主体液中的抗体来进行诊断。
核酸检测是利用特异性引物和放大技术来检测病原体的核酸。
显微镜检查可以观察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的形态和结构。
6.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个人防护措施、社区防控措施和医疗机构控制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手卫生、面罩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等。
社区防控措施包括检疫、消毒、卫生教育和疫苗接种等。
医疗机构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医疗废物管理等。
7.抗菌药物和耐药性: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
抗菌药物可以通过不同机制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复制。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增强。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
08级口腔医学七年制医学微生物学复习Candy2010绪论微生物(microorganism):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种类繁多,分布广泛3、繁殖迅速,易于变异微生物发展史:经验微生物学时期、实验微生物学时期、现代微生物学时期细菌学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测量单位:微米分类:球菌、杆菌、螺形菌脂多糖LPS: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时[常在使用作用于细胞壁(溶菌酶、青霉素)抗生素时发生],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因细胞壁缺失而呈高度多态性➢大多染色呈格兰阴性➢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培养➢菌落为荷包蛋样➢有一定致病力,多引起慢性感染;具有可回复性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含水量少,蛋白质不易受热变性➢具有多层致密的厚膜,理化因素不易透入➢核心和皮质中含吡啶二羧酸(DPA),与钙结合生成的盐能提高芽胞中各种酶的稳定性中介体: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亦称为拟线粒体。
第2章细菌的生理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物质称为生长因子。
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营养物质充足的营养物质➢氢离子浓度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温度多数病原菌最适温度为37度➢渗透压➢气体:专性厌氧菌为何不能在有氧环境中生长:➢缺乏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类,不能利用有氧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厌氧菌缺乏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岐化酶,不能消除细菌在有氧环境中代谢产生的具有强杀菌性的超氧离子、过氧化氢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无性繁殖,速度快合成代谢产物:1、热源质(pyrogen):细菌(大多是革兰阴性菌,LPS)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发发热反应的物质称热源质,又称致热源。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微生物(细菌和蓝藻)、真核微生物(真菌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
每种微生物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对不同微生物的认识有助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2.微生物的生长及繁殖:微生物需要一定的生长条件才能繁殖,其中包括适宜的温度、pH值、营养物质和氧气等。
熟悉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发展过程,从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3.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感染是导致人类许多疾病的原因之一、了解感染过程中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病非常重要。
免疫系统是人体清除和防御微生物感染的关键,对于研究免疫机制和开发免疫相关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4.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引起疾病的机制各不相同。
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可以通过分泌毒素、侵犯宿主细胞或操纵宿主细胞的代谢等方式诱导疾病的发生。
研究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5.微生物检测和诊断:微生物的检测和诊断是判断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包括培养法、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6.抗微生物药物和耐药性:抗微生物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的主要方法。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导致微生物耐药性的出现,使得原本可治疗的疾病变得难以治疗。
因此,科学合理地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和开发新的药物对于控制微生物感染和预防耐药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7.食品安全与微生物:食品污染是常见的卫生问题,与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
了解微生物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影响,学习正确的食品处理和储存方法有助于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8.传染病与公共卫生:微生物感染是许多传染病的主要原因。
了解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和控制方法对于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疫苗接种、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真菌分为真菌和酵母菌,对糖类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病毒是核酸包裹在蛋白质外壳中的微生物,不能自主繁殖。
-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和吸虫等,以细胞病原为主。
2.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培养微生物可通过无菌技术和培养基进行。
-常用的培养基有富养基、选择性和差异培养基等。
-鉴定微生物可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3.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细菌通过侵袭性和毒性产生疾病,可以通过感染、产生毒素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途径。
-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复制自身基因组并释放新的病毒颗粒来引发感染。
-真菌通过侵袭宿主组织或产生毒力因子来导致疾病。
-寄生虫通过宿主的体液或组织进行营养摄取和生殖,同时会导致宿主免疫反应。
4.常见微生物性疾病:-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流行性感冒等,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病毒等。
-胃肠道感染:如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皮肤感染:如疖、蜂窝组织炎等,常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泌尿生殖道感染:如尿路感染、淋病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淋球菌等。
-血液感染:如败血症、疟疾等,常见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疟原虫等。
5.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如抗念珠菌药物、广谱抗真菌药物等,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抗病毒药物:如抗流感药物、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等,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抗寄生虫药物:如抗疟疾药物、抗寄生虫原虫药物等,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
6.感染控制与预防:-感染控制重点包括手卫生、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
-预防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和环境控制等。
在复习医学微生物学时,应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了解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方法,掌握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常见微生物性疾病,以及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和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
医学微生物总结(完整)
微生物学总结(1)第一章:概论1.柯赫法则:(1)病原菌是在患传染病的个体中存在,在健康者则不存在。
(2)病原菌能被分离而得纯培养。
(3)纯培养接种易感染动物,应引发相同疾病。
(4)该病原菌可从患病实验动物中从新分离出来,并可在实验室再次培养并于原始病原菌相同。
2.(1)特殊疾病同一病原体(2)分离出纯培养(3)接种易感动物引起相同疾病(4)从易感动物再分离出原病原体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按细菌的基本形态分为:1.球形细菌2.杆状细菌3.弯曲形细菌方法:涂片→结晶紫染色→碘液脱色→酒精脱色→复红复染4.(1).革兰阳性菌的胞壁:肽聚糖(peptidoglycan): 层数多,含量高,占细胞壁干重的50-80% 且质地致密。
磷壁酸(teichoic acid)(2). 革兰阴性菌胞壁:肽聚糖:含量只1-3层,占胞壁干重的10-20%左右,侧链之间以肽键直接交联, 形成较疏松的结构。
(*肽聚糖的结构请结合书本插图认真掌握。
)脂蛋白外膜: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 内毒素、热原O-多糖侧链、核心寡聚糖、脂质A(lipid A)外膜蛋白:孔蛋白(Porins)、外膜A蛋白(Omp A)周浆间隙(periplasmic space)5.细菌L型:是指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原生质体(proplast):革兰阳性菌胞壁缺失原生质球(spheroplast):革兰阴性菌肽聚糖缺失6.细菌胞壁结构比较─────────────────────────────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组成肽聚糖、磷壁酸肽聚糖、外膜、脂蛋白肽聚糖结构肽聚糖,侧链,交联桥肽聚糖, 侧链四肽侧链L-赖氨酸二氨基庚二酸(DPA)交联方式侧链间以肽桥交联侧链间以肽键交联厚度20-80nm 10-15nm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占胞壁干重5-20%机械强度高差糖类含量约45% 约15%脂类含量约2% 约20%磷壁酸+ -外膜脂蛋白- +脂多糖间周隙溶菌酶作用+ -青霉素作用+ -─────────────────────────────7.细胞膜不含胆固醇是与真核细胞膜的重要差别。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总结性重点:1.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2.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有哪些3.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总结4.重要的细菌,按照革兰氏染色分类,并列明细菌需要记忆的重点。
6.与口腔相关的厌氧菌:【1】脆弱类【2】放线菌1. 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中,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见,而需要借助光学乃至电子显微镜放大成千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总结: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有益,少数引起人类和动物植物病害。
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1.营养作用:产生人类必须的一些营养物质,如VitK2.生物拮抗:人体正常菌群占据人类表皮和黏膜,使得致病菌难以粘附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的存在是维持人类免疫力的基础4.抗衰老作用:乳酸杆菌等在胃肠道的大量存在与长寿有明显对应性。
**科赫法则:1. 特殊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而健康人中不存在2. 该特殊致病菌能被分离培养得到纯种3. 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疾病4.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中能重新分离出该致病菌纯培养。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定义:广义: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狭义: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
***对细菌的形态观察时机: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原因:细菌在不利不环境或者衰老时产生形状多形性,亦称衰退型。
1.微生物根据其形态结构组成的差异分为几大类?各有何特点?三类,分别是球菌、杆菌、螺形菌。
补充:【1】肽聚糖组成区别4.L型细菌的特点及医学意义。
【1】由来:当某些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等)破坏或抑制了肽聚糖的合成使细菌细胞壁发生部分或完全缺损,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而成为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因首先在Lister研究所发现,故称L型细菌。
【2】分类: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几乎完全缺失,仅剩一层细胞膜原生质球:G-菌因有外膜保护,且胞内渗透压较低,对低渗环境仍有一定抵抗力【2】特性:1.产生因素:青霉素、溶菌酶、胆汁、抗体、补体等2.形态:大小不一,高度多形性,革兰氏染色为阴性3.培养特性:高渗低琼脂培养基,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荷包蛋样菌落4.致病性:引发慢性感染【3】医学意义:1.L型细菌在体内、外均能形成,尤其在使用于细胞壁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反复出现,某些L型细菌仍有致病力,可引起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疾病;2.在进行常规细菌学检查时,L型细菌往往被漏检而造成病原菌感染的漏诊。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相关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对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都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医学微生物学复习的重点总结。
1.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以根据形状、染色性质、需氧性和营养类别进行分类。
病毒是非细胞的寄生体,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真菌多为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可以分为酵母和菌丝两种形态。
寄生虫是一种可以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的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包括原虫、线虫和节肢动物等。
2.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细菌通过二分裂进行繁殖,可以分为对称二分裂和不对称二分裂。
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繁殖,通过感染宿主细胞的方式将其生命活动转移到宿主细胞内。
真菌通过菌丝形态进行繁殖,可以通过孢子的方式进行传播。
寄生虫通过传染媒介或直接侵入宿主体内进行繁殖。
3.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致病的主要机制包括毒力因子和致病因子。
毒力因子是微生物产生的一些具有害作用的分子,包括外毒素、内毒素、细胞产物等。
致病因子是微生物产生的一些机制或结构,可以导致其感染宿主细胞或组织,如细菌的附着因子、入侵因子等。
4.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感染的过程包括微生物的进入、侵入、定植和繁殖。
人体通过免疫系统对微生物进行防御,免疫系统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通过非特异性的防御机制对抗微生物,如皮肤和黏膜屏障、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
获得性免疫是指在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形成的具有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5.常见的微生物相关疾病:微生物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常见的包括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
感染性疾病常见的包括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寄生虫病常见的包括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6.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的感染主要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等。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指研究人类疾病与微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代谢功能、致病机制及其与人类免疫系统的互动等方面知识。
下面将通过总结医学微生物学的重点知识来加深对这一学科的理解。
1.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结构: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等结构;病毒是非细胞生物,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真菌包括酵母菌和菌丝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真菌丝等结构;寄生虫是一类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包括原虫、线虫等,它们在宿主体内寄生和繁殖。
2.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物质等环境条件,可以通过二分裂、芽生、分枝等方式进行繁殖;病毒无法自行繁殖,它需要感染宿主细胞并利用细胞机制复制自身;真菌可以通过分裂生殖、芽生、孢子等方式进行繁殖;寄生虫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分裂繁殖、卵生、母体生殖等。
3.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能量和合成生物分子。
细菌和真菌可以通过新陈代谢、呼吸代谢等方式进行能量产生;病毒无自身代谢系统,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中获得能量;真菌和细菌可以通过各种代谢途径合成生物分子,包括核酸、蛋白质、脂类等;病毒无法进行自主合成,需要利用宿主细胞合成所需的生物分子。
4.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害宿主细胞、产生毒素、激活宿主免疫反应等方式导致疾病的发生。
细菌可以通过胞外毒素、内毒素和细胞因子等对宿主产生毒害作用;病毒可以感染宿主细胞并复制繁殖,导致细胞损伤和免疫反应的激活;真菌通过菌丝侵入宿主组织,排出各种代谢产物对宿主产生毒性影响;寄生虫可以侵入宿主组织、分泌毒素和引起免疫反应。
5.微生物与人类免疫系统的互动:微生物与人类免疫系统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消除病原微生物,保护宿主免受感染;微生物则通过各种机制逃避宿主免疫攻击,侵入宿主细胞并进行复制。
微生物课程总结报告(大全五篇)
微生物课程总结报告(大全五篇)第一篇:微生物课程总结报告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总结报告这个学期我们开始学习医学微生物学这一门学科。
了解过微生物学的人都知道,微生物学其实是和我们的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科学,微生物的种类远远的超过了动物和植物种类的总和,它们不仅分布于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也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内,很多微生物和它们的发酵产物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没有它们的存在人类也许无法在地球上生存。
绝大多数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有益甚至必须,而有少数的具有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可引起人或动、植物的病害。
因此,学习医学微生物学这一门课程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主干课程。
它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致病机制、遗传和变异以及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诊断和防治措施等。
主要包括四篇:一.医学细菌学(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感染与免疫,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消毒灭菌和生物安全,化脓性球菌,呼吸道感染细菌,胃肠道感染细菌,厌氧性细菌,动物源性细菌,放线菌与诺卡菌,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
二.医学病毒学(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感染与免疫,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呼吸道病毒,胃肠道病毒,肝炎病毒,出血热病毒,虫媒病毒,人疱疹病毒,反转录病毒,其他病毒和朊粒)。
三.医学真菌学(真菌的基本性状,真菌感染与免疫,主要病原性真菌)。
四.微生物学实验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过程当中,基本做到了课程学习计划中的要求,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讲,及时做好笔记,记录重点内容,并在课后和同学讨论问题。
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没有在空闲的时间多做一些练习题巩固课堂知识,也没有积极的搜索课本以外的知识对课堂多做延申学习,这对于我的学习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上不可能只是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这是我在今后的学习当中应该重视并且要改进的地方。
虽然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收获颇多,但是在学习当中还是会遇到很多不明白的问题。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研究微生物的分类、特性、繁殖、致病性机制、传播途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医学微生物学的重点总结。
1. 微生物分类和特性:医学微生物学涉及对各种微生物进行分类和了解其基本特性。
这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等微生物。
对微生物的分类可根据细菌形态、生物化学反应、遗传特性等进行。
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对于研究其致病性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2. 微生物繁殖和传播途径: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途径,以便了解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制。
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通过水、食物等途径传播。
了解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3.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如何感染宿主并导致疾病。
细菌可通过产生毒素、侵入宿主细胞、破坏宿主组织等方式导致疾病。
真菌和寄生虫可通过吸附、侵袭和应激反应等途径引发疾病。
病毒则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并利用其代谢机制来复制自身并破坏宿主细胞。
4. 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宿主免疫系统会对微生物入侵作出反应,包括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微生物也会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宿主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感染出现或持续发展。
了解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研究疾病的发展机制和免疫治疗的设计。
5. 微生物的诊断和治疗: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诊断方法包括培养、荧光染色、PCR等技术。
治疗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抗寄生虫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
了解微生物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临床治疗和疾病预防有重要意义。
6. 预防与控制策略:医学微生物学研究预防与控制微生物感染的策略。
这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消毒杀菌措施、预防接种、抗生素合理使用等。
了解微生物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对于保护个人和公共卫生至关重要。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简介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科学领域。
在医学微生物学领域,人们探索并理解各种微生物如何与人体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本文将总结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其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基本概念1.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种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它们存在于空气、水、土壤和人体等各种环境中,并在人体内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在宿主体内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3.传染性:许多微生物通过接触、空气、食物或水等途径进行传播,引起感染和传染疾病。
4.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能够识别和消灭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免疫系统可以通过体内的抗体和免疫细胞来对抗感染。
微生物分类医学微生物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下面对它们进行分类和简要介绍。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们可以根据其形态、结构和代谢方式等特征进行分类。
常见的细菌分类包括革兰氏染色、形态学分类和代谢分类。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细菌病原体及其相关疾病: - 革兰氏阳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可引起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 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等,可引起泄泻和尿路感染等。
- 嗜酸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结核病等。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微生物,常见的真菌病原体包括念珠菌和霉菌等。
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或暴露在潮湿环境下的人群中。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真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 念珠菌感染:如阴道念珠菌感染,可引起阴道炎症和瘙痒等。
- 霉菌感染:如肺曲霉病,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和肺部病变等。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繁殖。
病毒感染可以引起各种传染病,包括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病毒感染及其相关疾病:- 流感病毒感染:可引起流感症状,如发热、咳嗽和鼻塞等。
医药卫生 -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期末复习资料)
第二节细曹的结构 1 、基本结构 :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核质 特殊结构 : 荚膜、鞭毛、 菌毛、 芽胞
2 、革兰阳性菌 ( G+) : 显紫色: 革兰阴性齿( G- ) : 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 肤聚糖组成
革兰阳性曹 G+
革兰阴性曹 G-
由聚糖骨架、四肤侧链、 五肤交由聚糖骨架 、 四肤侧链构成
椰霍法则的特殊悄况I
5 、免疫学 : (一)主动免疫:口被动免疫 。
第一篇 细曹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曹的大小与形态 1 、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 为单位 。
2 、按细曹外形可分为, (j)球曹 (双球菌、链球菌、 葡萄球菌、 四联球菌 、 八叠球齿) @杆曹 (链杆菌、棒状杆菌 、 球杆菌、 分枝杆茵 、 双歧杆苗) @螺形盲 (弧苗、螺菌、 螺杆菌)
@内寺素 : G-齿细胞壁的脂多糖 . 外诺素诺性强千内诺紊. @侵袭性酶: 某些细菌产生的,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菌体的侵袭和扩散, 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 3 、色素 : @水溶性: @脂溶性。 4 、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抗生紊大多由放线菌和真 菌产生 。 5 、 细谊紊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 细苗紊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 6 、维生素 :
见. . 发酵 : 以有机物为受氢体的生物氧化。呼吸:以无机物为受氢体的生物氧化。 以分子氧为受氢体的是有氧呼吸 , 以其他 无机物为受氢体的是厌氧呼吸 。 . 病原菌合成细胞组分和获得能虽的基质主要为糖类,通过糖的氧化或酵解释放能呈,并以向能磷酸键的形式 (ATP/ADP) 储存能虽. 1 、 EMP 途径,又称糖酵解。 大多数细菌共有的基本代谢途径,有些专性厌氧苗产能的唯一途径. 2 、 磷酸戊糖途径,又称一磷酸已糖途径。 为生物合成提供前提和还原能。 3 、 需氧呼吸,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进行需氧反应 。 4 、 厌氧呼吸,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都能进行厌氧呼吸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自然界中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脂多糖(LPS,lipopolysaccharide):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组成成分,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
4.荚膜(capsule):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糖和多肽组成。
5.鞭毛(flagellum):在某些细菌菌体上具有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6.菌毛(pilus/fimbriae):菌体表面存在着一些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
7.芽孢(spore):某些G+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在菌体内部形成一种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
8.热原质(pyrogen):或称致热源,细菌合成的注入人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10.质粒:质粒是细菌拟核裸露DNA外的遗传物质,为环形闭合的双股DNA,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我复制能力,携带有某些遗传信息,控制着细菌特定的生物学性状。
9.抗生素(antibiotic):是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大多由真菌或放线菌产生,少数由细胞产生。
10.生化反应:即生物化学反应,就是指在生物的细胞内进行的化学反应。
11.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并不一定能杀灭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
12.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13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14.无菌(asepsis):不存在活的微生物的意思。
是灭菌的结果。
15.遗传(heredity):亲代的生物学性状相对稳定地传给子代,保持了种属原有的性状。
遗传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
16.变异(variation):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
变异可使细菌产生变种或新种,有利于物种的进化。
17.细菌L型(bacterial L form):即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受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影响,细胞壁合成被抑制,形成L型。
18.质粒(plasmid):质粒是细菌拟核裸露DNA外的遗传物质,为环形闭合的双股DNA,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我复制能力,携带有某些遗传信息,控制着细菌特定的生物学性状。
19.噬菌体(bacteriophage):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只能在获得宿主细菌内复制增殖。
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菌细胞后,能在活的宿主内增殖,使菌细胞溶解破坏,故称噬菌体。
20.前噬菌体(prophage):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21.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22.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与自身DNA进行整合重组,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23.接合(conjugation):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连接沟通并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受体菌的过程。
24.传导(transduction):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29.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26.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成为正常菌群。
25.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使宿主菌染色体中整合了噬菌体的DNA片段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新的遗传性状成为溶原性转换。
27.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当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失调时,正常菌群会成为机会致病菌引起宿主感染。
28.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又称医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主要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生感染,或患者入院时已发生的直接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
30.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又称天然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机制。
31.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是一群必须在无氧环境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32.传染性免疫(infection immunity):又称有菌免疫,指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的存在与病原菌在体内存在并行,即有感染才有免疫,感染消失后,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33.螺旋体(Spirochete):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4.支原体(Mycoplasma):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样性,能通过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5.衣原体(Chlamydiae):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滤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6.立克次体(Rickettsia):一类体积微小,严格细胞内寄生,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7.病毒(virus):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对干扰素敏感。
38..病毒体(virion):是病毒的细胞外形式,是结构完整,具有传染性的成熟的病毒颗粒。
39.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病毒,在短时间内一次释放,造成宿主裂解死亡,称病毒的杀细胞效应。
40.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state infection):有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过程中,对细胞代谢、溶酶体膜影响不大,以出芽方式释放病毒,过程缓慢,病变较轻、细胞暂时也不会出现溶解和死亡。
41.隐性病毒感染(inapparent viral infection):也称亚临床感染,指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不明显。
42.显性病毒感染(apparent viral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指病毒达到靶细胞后大量增殖,使细胞和组织损伤,机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43.持续性病毒感染(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病毒可在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44.干扰素(IFN):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残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45.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es):是指以侵害肝脏为主,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一组病原体。
46.Dane颗粒(Dane particle):大球形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呈球形。
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形颗粒,直径42nm。
47.真菌(fungus):是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完整,有典型的细胞核,完整的细胞器,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分化,大多呈多细胞型,少数呈单细胞型。
1.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何临床意义。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1.荚膜:其功能是:①抗吞噬作用;②粘附作用:参与生物膜的形成;③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2.鞭毛:其功能是:①鉴定价值,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能否运动可用于鉴定。
②致病作用:鞭毛运动能增强细菌对宿主的侵害,因运动往往有化学趋向性,可避开有害环境或向高浓度环境的方向移动。
③抗原性:鞭毛具有特殊H抗原,可用于血清学检查。
3.菌毛: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器官,细菌藉菌毛的粘附作用使细菌牢固粘附在细胞上,并在细胞表面定居,导致感染。
细菌的抗药性与某些细菌的毒力因子均可通过此种方式转移。
4.芽胞:其功能是:①芽胞的抵抗力很强;②芽胞在适宜条件可以发育成相应的细菌;③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
2.叙述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答:①粘附素:是一类细菌表面与粘附相关的蛋白质,根据其来源分为菌毛粘附素和非菌毛粘附素两大类。
②荚膜:具有抗机体吞噬细胞和抵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③侵袭性物质:a,侵袭素,b,侵袭性酶类。
④细菌生物被膜。
3.比较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
细胞壁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强度较坚韧较疏松厚度厚,20-80nm 薄,10-15nm肽聚糖层数多,可达50层少,1-2层磷壁酸有无外膜无有3.叙述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临床意义。
涂片、干燥、固定。
2)染色:1初染:结晶紫染1分钟;2媒染:卢戈氏碘液染1分钟;3脱色:95%酒精;4)复染:稀释石炭酸复红染1分钟。
结果:革兰阳性菌呈紫色,革兰阴性菌呈红色。
意义:经革兰染色可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有助于鉴定细菌、指导临床选择药物,有助于研究和了解细菌的致病性等。
4.细菌群体生长繁殖可分几期?叙述各期特点。
缓慢期:细菌适应新环境,为今后的增殖做准备。
对数期:细菌呈以几何级数增加,活菌对数呈直线上升,生物学性状典型,教学和科研均应选此期细菌。
稳定器:活菌数保持相对稳定,形态和生理活动变异,产生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
衰退期:活菌数急剧减少,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形态畸形或衰退型。
5.叙述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1)热原质:大多数为革兰阴性菌合成的菌体脂多糖。
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故称热原质。
(2)毒素和侵袭性酶:细菌产生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为草兰阴性菌的脂多糖。
外毒素是革兰阳性菌产生的蛋白质,毒性强且有高度的选择性。
有些细菌还能产生具有侵袭性的酶,如卵磷脂酶、透明质酸酶等。
毒素和侵袭性酶在细菌致病性中甚为重要。
(3)色素:有水溶性色素(铜绿假单胞菌的色素)和脂溶性色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色素)。
不同细菌产生不同的色素,在鉴别细菌上有一定意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抗生素:是由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另一些微生物和癌细胞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
(5)细菌素: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细菌素作用范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该种细菌素的细菌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才能起作用,如大肠菌素、绿脓菌素、变形菌素和弧菌素等。
(6)维生素:肠道细菌合成,除供自身需要外,还分泌到周围环境中供机体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