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井设计的相关规定

风井设计的相关规定
风井设计的相关规定

风井口通风设施设计的相关规定

一、引风硐要求

1、风硐必须安装风速和压力传感器,所以风硐的高度应该根据风机的叶轮直径来确定。

2、最大风速不得超过15m/s,弯道和截面大小应该避免急剧变化。

3、风硐与风井连接处的夹角应该控制在30°~45°之间。

4、风道交叉点的夹角不宜大于60°。风道水平段长度应该满足测试要求,一般为风道高度的4倍。

5、风道长度在满足测试要求的情况下,其长度应该比风硐与回风井接口到防爆门距离长10米。

6、风硐应该有向风井方向下坡,坡度不宜小于5‰.

7、风道距风机进风侧1~2米处应该设置栅栏,风硐邻近进风口1~2米处应该设置栅栏。

8、风硐应该用毛石砼方供,铺底。

9、风硐内所有材料应防火、防锈,牢固可靠。

二、安全出口的规定

1、安全出口应该与回风井筒垂直,且布置在风硐的另一侧,与引风硐的高差不得小于2米。

2、安全出口与回风井筒连接处应该设有6~8米的平巷,倾斜段通至地面部分,应该设置台阶和扶手。

3、在平巷段和地面之间,应该设置2~3道正反向风门。

三、防爆门的规定

1、防爆门规格基础应该根据风井井筒断面、防爆门型号、安装要求进行设计。

2、防爆门安装时必须与风井井筒在一条轴线上,距离必须小于引风硐口至风机距离10米。

3、防爆门出口严禁正对其他建筑物。

4、防爆门标准设计最大负压不小于3500帕。

四、主要通风机安装要求

1、主扇进风口百叶窗、消声装置必须用不燃材料制作。

2、主扇扩散器出口断面应该采用矩形,出口向上,外侧出风角度不宜大于45°,内侧出风角度宜为51~53°,塔高宜取风硐高度的2倍,不得小于其1.5倍,下坡度不得小于4‰,底凹处应该有积水坑,用水槽引出。

3、噪声不得超过规程规定,必须设置消声装置。

4、值班室必须隔音。

(建筑工程管理)风井施工组织设计

(建筑工程管理)风井施工 组织设计

神华亿利黄玉川煤矿 回风立井装备安装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中煤三建(集团)公司 机电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二0壹0年二月 目录 壹、工程简介 二、主要工作量 三、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四、施工程序 五、施工方法 六、临时挂装 七、有关强度校核 八、安装质量标准 九、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十、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十壹、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十二、文明施工措施 十三、文明施工措施 十四、“四新”采用措施 十五、劳动力安排 十六、施工机具壹览表

壹、工程简介 黄玉川回风立井井筒装备工程由华宇工程XX公司设计。回风立井井筒直径φ6m,第壹层梯子间主梁标高为1152.7m,最后壹层梯子间主梁绝对标高833.5m,回风立井井筒装备为6m 层间距标准玻璃钢复合材料梯子间52层,非标准玻璃钢复合材料梯子间4层。 为使该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做到“快速、优质、安全、低耗”,确保工程按期交付使用特编写本措施,以利于指导施工。 二、主要工作量 1、梯子主梁托架110只 2、梯子小梁托架165只 3、梯子主梁55根 4、梯子次梁165根 5、玻璃钢梯子间54套

三、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组织施工人员熟悉有关图纸,进行技术交底,学习有关安全规程、质量标准及本施工措施。 2、按照图纸查对加工件数量、规格、型号、质量情况,于开工前配齐所有需用材料。 3、井筒施工前平整施工场地,按使用要求把各类加工件运至井口附近,各类材料堆摆放有序且挂牌标明。 4、要求提供井筒竖直情况测量资料及井筒矿建设计预留情况资料,超标处井筒施工前修改或提出整修方案。 5、根据井筒施工设定大线点位置,于梁上做出安装用关联基准线且打样冲眼标记,且于托架上用白漆标出安装方位编号,以利施工。 6、按照施工需要备齐施工机具、专用工具。 7、编制施工用各种图表、记录表及现场标牌。 8、施工现场应备有黄沙、水源、灭火器等消防器材。 9、风水管接至井口附近,且装阀门控制。 10、由测量人员给出施工用基准点线。 11、对临时挂装的施工机具做壹次全面认真的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12、对施工人员作壹次全面的身体检查。 四、施工程序 1、临时挂装(暂时先不封口) 2、利用吊盘安装上井口第壹层及第二层梯子梁(+1152.7米),且以此作为基准稳线梁,继续安装第二层及第三层梯子间。 3、于第三层梯子间(+1143.5米)利用吊盘进行封口盘的组装。 4、稳线,卡上井口大线。 5、由上向下利用活大线进行井筒装备施工。 6、安装至最后壹层梯子间后,割吊盘,起吊盘于起吊盘的过程中检查梯子间安装质量 7、将吊盘提至井口,拆除封口盘及吊盘。 五、施工方法 1、各稳车天轮布置好后,将于井口旁组装好的方吊盘提起放至井筒内,按挂装图将盘子组装为圆盘。且安装盘内的电源开关、电焊机、通讯工具及照明等。 2、利用吊盘封井口,且根据测量所给十字线,把基准点线翻到封口盘上。 3、根据井口放线位置先进行安装第壹层梯子间平台板,以及安装第壹层梯子间网门和梯子。 4、利用井筒标高和十字线安装第壹层托架、梁,且以此作为基准稳线梁。 5、井筒内基准大线稳卡完毕后,请甲方组织验收,全部符合要求后,方可向下进行下壹步井筒其他构件的安装工序。 6、锚杆螺栓的安装 根据大线位置及自制的号眼工具进行定位号眼,锚杆孔用风锤打出,打孔时钻杆应水平且和井壁垂直。钻头直径选用φ42mm,锚杆孔深以锚杆长度为准,为控制孔深,应于钻杆上做出明显标记。打眼过程中,眼孔要用水冲洗,使其孔内不得留有杂物。如遇有钢筋,可用电焊氧气配合吹除。孔眼打好后用锚杆检查深度后将药包送到孔底,且用煤电钻或风动扳手将锚杆迅速送入孔内,推绞至规定深度。锚杆拉力试验应于栽入壹小时后按设计要求进行,其值不应小于规定值(壹般为50KN)。 7、托架安装 先将托架和井壁贴合面的杂物用钢丝刷清除干净。层间距用钢卷尺控制,中心线用线坠控制。安装找正托架,托架面必须保持水平,安装好的托架和井壁之间应按设计要求填入充填物。

暖通设计中风管风口风井风速的选取总结

排烟风口风速不宜大于10m/s 老火规9.4.6-6 (注意:如果是商场那种划分很多防烟分区的,排烟口的大小要用风量除以2再算,因为着火时是开两个风口)(注意:排烟口面积求出后,除以0.75的遮挡系数,即为排烟口面积) 排烟补风的送风口按措施4.8.5 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 9.3.6 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中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老火规)风管如下(老火规): 9.1.6 机械加压送风管道、排烟管道和补风管道内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 2 采用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 但是有消声要求的,风管风速见暖规表10.1.5

消防排烟风井和消防补风风井的风速多少合适?不大于15,10-15米左右比较合适。没有不小于多少的固定,但是个人觉得小于5不太好。按老防火规范9.1.6 9.1.6 机械加压送风管道、排烟管道和补风管道内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 2 采用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有时喉部风速为18什么的也没事,因为规范写的是不宜。 风井内的风速7~8一般,最大不超过10.不超过10主要是指排烟,报批稿要求排烟风井风速不超10,排风什么的可以稍微大点。 地下车库通风、空调风管内风速:民规条文说明81页6.6.3条,风速最高10. 9.4.8 排烟风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排烟风机的全压应满足排烟系统最不利环路的要求。其排烟量应考虑10%~20%的漏风量; 2 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风机或排烟专用的轴流风机; 3 排烟风机应能在280℃的环境条件下连续工作不少于30min; 4 在排烟风机入口处的总管上应设置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行关闭的排烟防火阀,该阀应与排烟风机连锁,当该阀关闭时,排烟风机应能停止运转。 新风送、排风风管风速:按措施64页表

地铁施工风井改造施工方案

无锡地铁1号线谈渡桥站商业配套工程 清明桥站W-3风井改造施工组织设计 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 无锡地铁1号线谈渡桥站商业配套工程项目经理部 2014年9月

无锡地铁1号线土建工程清明桥站 W-3风井改造施工组织设计 一、工程概况 无锡地铁1号线土建工程清明桥站位于无锡市南长区清扬路上,W-3风井位于清扬路茂业商场一侧人行路上,现将W-3风井口向南侧移动11.5m,施工风道及井口,该风道高2.2m,长11.5m,采用明挖法施工。 二、技术要求 1、混凝土采用C35P8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迎土面为50mm,背土面为40mm。 2、结构植筋用胶粘剂为A级胶,A级胶应满足《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的要求,其耐久性能满足地铁使用年限。植筋施工前须进行约束条件下胶粘剂粘结钢筋与基材混凝土的粘结强度测定,其测定方法应按照《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367-2006)附录K进行。植筋边距(即植筋中心距离混凝土构件外边缘)需≥2.5d。 3、应将出入口顶板以上的原风井墙全部凿除后再进行植筋,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对结构防水层的保护与修补。 4、后建结构与原有结构接缝处理: 水平接缝:水平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混凝土凿毛,清楚表面浮浆和杂物,然后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再铺30-50mm厚的1:1水泥砂浆,并应及时浇筑混凝土;

垂直接缝:垂直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混凝土凿毛,清理干净其表面,再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并应及时浇筑混凝土; 接缝处均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两道及预埋式注浆管一到进行止水。 风道底板与已施工出入口顶板之间的混凝土应保证其密实。 应严格施工,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新旧混凝土界面结合牢靠,防水处理可靠。 三、施工组织 1、人员组织 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加强各队的管理和协调,保证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并根据现场进度情况,及时调配相关人员,确保工序按期有序进行。 管理人员由谈渡桥站商业配套项目人员担任,配备6人(项目经理1名、生产经理1名、技术负责人1名、安全负责人1名、其他技术人员2人); 施工人员配备20人(凿除工人4人、钢筋工人4人、模板工人4人、植筋工人3人、防水工人3人,杂工2人)。 2、材料组织 根据工程计划安排,制订详细的材料计划,确保工程按期完成。由于施工场地较小,施工所用钢筋、方木、模板、防水材料等提前进入谈渡桥站商业配套工程场地内加工好后倒运至现场直接安装,混凝

风井口通风设施设计的相关规定

风井口通风设施设计的相关规定 一、引风硐要求 1、风硐必须安装风速和压力传感器,所以风硐的高度应该根据风机的叶轮直径来确定。 2、最大风速不得超过15m/ s,弯道和截面大小应该避免急剧变化。 3、风硐与风井连接处的夹角应该控制在30°?45°之间。 4、风道交叉点的夹角不宜大于60 °。风道水平段长度应该满足测试要求,一般为风道高度的4倍。 5、风道长度在满足测试要求的情况下,其长度应该比风硐与回风井接口到防爆门距离长10米。 6、风硐应该有向风井方向下坡,坡度不宜小于5%。. 7、风道距风机进风侧1?2米处应该设置栅栏,风硐邻近进风口1?2米处应该设置栅栏。 &风硐应该用毛石砼方供,铺底。 9、风硐内所有材料应防火、防锈,牢固可靠。 二、安全出口的规定 1、安全出口应该与回风井筒垂直,且布置在风硐的另一侧,与引风硐的高差不得小于2米。 2、安全出口与回风井筒连接处应该设有6?8米的平巷,倾斜段通至地面部分,应该设置台阶和扶手。 3、在平巷段和地面之间,应该设置2?3道正反向风门三、

防爆门的规定 1、防爆门规格基础应该根据风井井筒断面、防爆门型号、安装要求进行设计。 2、防爆门安装时必须与风井井筒在一条轴线上,距离必须小于引风硐口至风机距离10 米。 3、防爆门出口严禁正对其他建筑物。 4、防爆门标准设计最大负压不小于3500 帕。 四、主要通风机安装要求 1、主扇进风口百叶窗、消声装置必须用不燃材料制作。 2、主扇扩散器出口断面应该采用矩形,出口向上,外侧出风角度不宜大于45 °,内侧出风角度宜为51?53 °,塔高宜取风硐高度的2倍,不得小于其1.5 倍,下坡度不得小于4%。,底凹处应该有积水坑,用水槽引出。 3、噪声不得超过规程规定,必须设置消声装置。 4、值班室必须隔音。

XX煤矿主副风井矿建施工组织设计

XX煤业有限公司 XX矿主、副、风井井筒及相关硐室掘砌 施工组织设计 XXXX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XX煤业有限公司XX煤矿位于XX煤田东部,太行山南麓,行政隶属XX市所辖的XX县。井田中心西距XX12km,东南距XX县城3km,交通十分便利。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60万t/a,服务年限为37.5a。采用立井开拓方式,工业广场内设计三个立井,分别为主井、副井和回风井。主、副、风井井筒表土段及风化基岩采用冻结法施工,基岩段采用普通钻爆法施工。 经公开招投标,由XXXX中标,承建主、副、风井井筒及相关硐室的掘砌工程,为了有计划的组织劳动力、资金、设备及材料,努力把该工程建设成为优质、安全、快速、高效的工程,特编制本施工组织设计。 本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 1、XX煤矿主、副、风井井筒掘砌工程招标文件 2、XX煤矿主、副、风井井筒掘砌工程投标书 3、XX煤矿主、副、风井井筒工程施工合同 4、XX煤矿主、副、风井井筒施工图 5、《矿山井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13-90) 6、《煤矿井巷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MT5009-94) 7、《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GBJ80-85) 8、《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 9、《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10、《混凝土外加剂应用规范》(GB50119-2003) 11、《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8-89) 12、《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2002) 13、《钢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1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15、《煤矿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MT5010-95) 16、《煤矿安全规程》(2006年版) 17、《煤矿建设安全规定》(1997年版) 18、《简明建井工程手册》 19、《公司及XX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 20、《XX立井提升、吊挂手册》 21、《煤炭工业建设工程质量技术资料管理规定》 22、《煤炭工业煤矿井巷工程、建筑安装工程单位工程质量保证资料评级办法》 23、GB/T19001-2000 idtISO9001:2000标准 本设计分文字说明书和主要施工图两部分。

第七章---矿井通风系统与通风设计

第七章 矿井通风系统与通风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 1、矿井通风系统----类型、适应条件、主要通风机工作方式 、安装地点、通风系统的选择 2、采区通风----基本要求、进回风上山选择、采煤工作面通风系统 3、通风构筑物及漏风----风门、风桥、密闭、导风板;矿井漏风、漏风率、有效风量率、减少漏风措施 4、矿井通风设计----内容与要求、优选通风系统、矿井风量计算、阻力计算、通风设备选择 5、可控循环通风 第一节 矿井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系统是向矿井各作业地点供给新鲜空气、排出污浊空气的通风网路、通风动力和通风控制设施的总称。 一、矿井通风系统的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按进、回井在井田内的位置不同,通风系统可分为中央式、对角式、区域式及混合式。 1、中央式 进、回风井均位于井田走向中央。根据进、回风井的相对位置,又分为中央并列式和中央边界式(中央分列式)。 2、对角式 1)两翼对角式 进风井大致位于井田走向的中央,两个回风井位于井田边界的两翼(沿倾斜方向的浅部),称为两翼对角式,如果 只有一个回风井,且进、回风分别位于井田的两翼称为单翼对角式。 2)分区对角式

进风井位于井田走向的中央,在各采区开掘一个不深的小回风井,无总回风巷。 在井田的每一个生产区域开凿进、回风井, 分别构成独立的通风系统。如图。 4、混合式 由上述诸种方式混合组成。例如,中央分列与两翼对角混合式,中央并列与两翼对角混合式等等。 二、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式与安装地点 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式有三种:抽出式、压入式、压抽混合式。 1、抽出式 主要通风机安装在回风井口,在抽出式主要通风机的作用下,整个矿井通风系统处在低于当地大气压力的负压状态。当主要通风机因故停止运转时,井下风流的压力提高,比较安全。 2、压入式 主要通风机安设在入风井口,在压入式主要通风机作用下,整个矿井通风系统处在高于当地大气压的正压状态。在冒落裂隙通达地面时,压入式通风矿井采区的有害气体通过塌陷区向外漏出。当主要通风机因故停止运转时,井下风流的压力降低。 3、压抽混合式 在入风井口设一风机作压入式工作,回风井口设一风机作抽出式工作。通风系统的进风部分处于正压,回风部分处于负压,工作面大致处于中间,其正压或负压均不大,采空区通连地表的漏风因而较小。其缺点是使用的通风机设备多,管理复杂。 三、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根据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煤层赋存条件、表土层厚度、井田面积、地温、矿井瓦斯涌出量、煤层自燃倾向性等条件,在确保矿井安全、兼顾中、后期生产需要的前提下,通过对多种个可行的矿井通风系统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中央式通风系统具有井巷工程量少、初期投资省的优点。因此,矿井初期宜优先采 用。

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 完整版

一综合说明 1. 1工程简介 本施工组织设计是根据施工工程图纸和招标文件,针对工程特点, 结合可操作性编制的,仅对于该工程的钢结构施工 ,内容包括:①施工部署②加工制作及生产工艺,③施工组织设计等 工程名称: 建设地址: 建设单位: 1. 2 编制依据: 1.2.1 工程招标文件 1.2.2 《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1.2.3 《钢结构设计规范》 1.2.4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设计规范》 1.2.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2.6 《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2.7 《钢结构高强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1.2.8 《门式钢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 1. 3 指导思想 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意图,达到预定的工期目标。选配高素质的项目班子及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遵照 ISO90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准,建立工程质量保

证体系,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强有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措施,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1. 4 实施目标 1.4.1工期目标:我方保证按时完工。合理安排施工工工序,制作和安装的交叉施工,力争提前完工。 1.4.2质量目标:确保工程达到“合格”等级标准。 1.4.3 安全文明施工目标:杜绝重大人身伤亡和机械事故,确保安全文明施工。 1.4.4 服务目标:信守合约,密切配合,做好施工图纸深化工作, 配合解决有关的设计问题,自觉接受业主和监理的检查监督。 二施工组织设计第一章:施工部署 1. 1 施工准备 1. 2 施工组织机构 1. 3 施工顺序 1. 4 主要劳力装配计划 1. 5 主要设备、机具、仪器计划表 1. 6 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及现场供水、供电和临时设施第二章:加工制作组织与生产工艺 钢构部分 2. 1 钢板 2. 2 焊材

民用通风井道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室外进排风口的设计要点 logo设计 分享到:本站编辑:admin 日期:2012-03-22 15:07 点击:次 摘要:依据规范相关条文,明确民用建筑室外进、排风口的设计中常见情况的设计要求。 关键词:进风口排风口风口风速 中图分类号:TU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Designing points of outdoor air inlet and outlet、 ByJiang Minggang AbstractBased on the relational standards , ascertain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outdoor air inlet and outlet in the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design. Key wordsair inlet, air outlet, wind speed of air shutter 引言 民用建筑室外进、排风口的设计是通风空调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在满足本专业的合理性的同时,需要与建筑专业密切配合,整体协调考虑进、排风口间及与周围环境的相对位置的关系。所以,熟悉规范中对室外进、排风口设置的要求,并在设计实践中准确应用成为暖通空调设计人员的必修内容。 室外进风口的设置位置 进风口设置地点的选择的总原则根据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第8.2.4条规定“机械通风系统的进风口应设置在空气清新、洁净的位置”。在此总原则下 GB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具体对进风口的位置又作了具体的要求,第5.3.4条规定“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应直接设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强条);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m。” 室外排风口的设置位置 相对进风口的设置位置而言,对排风口的设置除个别有特殊危害排风的排风口作出明确定量规定外,如《暖通规范》第5.4.5条第4款规定事故排风的排风口,当排气中含有可燃气体时,事故通风系统排风口距可能火花溅落地点应大于20m。仅在《通则》第8.2.4条作了原则性规定“废气排放口不应设置在有人停留或通行的地带”。为了更易于设计者在实际设计中贯彻及把握《通则》的要求,一些地方规范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可以作为设计中定量要求的参考予以借鉴。对于设计中常见的地下停车库的室外排风口,上海市工程设计建设规范DGJ08-98-2002《机动车库(场)环境保护设计规程》第4.2.2条规定“机动车停车库排

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设计问题研究

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设计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19-08-13T09:14:58.117Z 来源:《中国建筑知识仓库》2019年02期作者:吴凤贤1 王艳红2 [导读] 生态建筑是以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将建筑学与生态学及其他学科相结合,得到的一种舒适宜居、节能高效的建筑,它是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自然通风的组织设计是生态建筑设计中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种技术。风是空气从气压大的地方向气压小的地方流动而形成的,合理利用自然风,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更能 给居住者提供一个清新的居所,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通风设备进入建筑市场,但日益严峻的能源紧缺与环境污染问题使得节能型绿色建筑物应运而生,自然通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从动力能源消耗方面来说,自然通风是一种低能耗的通风方式,想要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更多的是需要建筑物的智慧巧妙设计,无需大量设备资金投入,不会占据过多建筑空间。自然通风不仅仅能减少通风设备在建筑中的使用,并且在室外空气温度较低时,通风能够降低室内环境温度,从而减少空调设备的使用。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角度考虑,自然通风应当在建筑领域受到大力推广。健康、舒适、智能取代简单的遮风挡雨成为现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新要求,越来越多的人们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回归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室内空气有很多污染源,如果没有良好的通风环境,污染物长期积累会危害人体健康,通风换气的主要作用就是排除污浊气体,向室内补充洁净新鲜空气。温度和湿度条件是影响室内人员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并且潮湿温暖的环境有助于细菌的滋生,自然通风能够带走室内多余的热与湿,有效平衡室内温湿度。另外,在利用通风设备对室内进行通风换气时,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影响室内声环境品质,自然通风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1 自然通风的形成原理 1.1 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是利用建筑物竖向的压力差进排风。当同一空间内存在两种温度不同的空气时,热空气的密度小,冷空气的密度大,从而形成一种自然的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趋势,污浊的热空气上升后,能够通过建筑物上部的孔洞排到室外,室外的新鲜空气就会从底部的进风口进入室内,这样在室内与室外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气流通过程。这种自然通风方式与室内外的温差有关,温差越大,通风作用越明显,同时也与进排风口的高度差有关,高差越大通风的效果越好。 1.2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是利用建筑物迎风面与背风面和侧风面的压力差促进空气流通,当风吹向建筑物时,迎风面流动受阻,动压降低,静压增大,在建筑物的迎风面形成正压区。当空气绕过建筑物到达建筑物的侧面和背面时,由于局部涡流的存在导致背风面和侧风面静压降低,形成负压区。由此,在建筑物的四周形成压力差,实现空气的流通。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比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通风量大,但通风稳定性差,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地方气候、建筑物形状、周围环境等。设计者要根据当地风环境条件和建筑物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设计风压促成的自然通风。 1.3 热压与风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往往在实际工程中仅依靠单一的热压或风压促成的自然通风难以获得良好的建筑物整体通风效果。通常在建筑物进深较小的情况中,多用风压进行室内通风,对于进深较大的部位则多用热压通风来达到通风的目的。一般来说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更为稳定,但风压作用时的通风量较大,二者相互补充,共同促成的自然通风效果,并非简单的叠加就能获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否则可能会出现二者通风效果相互减弱的情况。 2 太阳能诱导强化自然通风 单纯的自然通风产生的风量很小,不能满足人们舒适性生活的需求,太阳能诱导强化自然通风,是利用太阳能辐射加大空气流通时所需的温差,将太阳能这一可再生能源转化成动力进行通风,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的建筑结构主要有:太阳能烟囱、特隆布墙和太阳能屋顶。以太阳能烟囱为例,它是一种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设施,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运行投资成本低等特点。在烟囱上一般都设有太阳能集热器,集热设备能够使烟囱上部的空气温度升高,增大与下部空气的温差,同时利用烟囱的抽吸作用强化自然通风,增加通风量和通风换气次数,在太阳能烟囱设计时应当考虑当地的太阳能辐射强度、日照率等自然条件,注意太阳能烟囱与建筑物整体的外观设计。 3 利用建筑构造实现自然通风的措施 3.1 合理设计窗型 建筑物的开窗尺寸、型式、开启方式以及窗墙面积比等,都对自然通风组织有直接的影响,根据有关专家测定,当开窗宽度为开间宽度的30%~60%时,开窗面积为房间面积的15%~25%时,通风效果最佳。另外,进风口与出风口应错开布置,这样会使气流流径更长,使室内气流均匀,通风效果好。 3.2 合理设计建筑布局 合理的建筑布局是实现自然通风的必要条件。进行建筑布局时应考虑到建筑朝向、各独立建筑的间距以及组成的建筑群的整体布局等。具体地说,在朝向上,应使各单体建筑的纵轴线垂直于建筑所在地区的夏季主导风向,以便进行有效的自然通风。另外,建筑布局时,应尽量采用错列式或斜列式布局,此种布局方法,有利于风斜向导入,风场分布较为合理,通风效果好。同时,若建筑采用自由式布局时,应尽量使低矮的房屋布置在建筑群的夏季主风向上,高大建筑放置在低矮房屋的背面,这样布置,既能抵挡冬季风吹袭,又对夏季风形成了开口状态。

民用通风井道设计规范

民用通风井道设计规范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民用建筑室外进排风口的设计要点 本站编辑:admin 日期: 2012-03-22 15:07 点击:次 摘要:依据规范相关条文,明确民用建筑室外进、排风口的设计中常见情况的设计要求。? 关键词:进风口排风口风口风速? 中图分类号: TU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 Designing points of outdoor air inlet and outlet、? ByJiang Minggang? AbstractBased on the relational standards , ascertain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outdoor air inlet and outlet in the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design.? Key wordsair inlet, air outlet, wind speed of air shutter? 引言? 民用建筑室外进、排风口的设计是通风空调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在满足本专业的合理性的同时,需要与建筑专业密切配合,整体协调考虑进、排风口间及与周围环境的相对位置的关系。所以,熟悉规范中对室外进、排风口设置的要求,并在设计实践中准确应用成为暖通空调设计人员的必修内容。? 室外进风口的设置位置?

进风口设置地点的选择的总原则根据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第8.2.4条规定“机械通风系统的进风口应设置在空气清新、洁净的位置”。在此总原则下GB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具体对进风口的位置又作了具体的要求,第5.3.4条规定“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应直接设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强条);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m。”? 室外排风口的设置位置? 相对进风口的设置位置而言,对排风口的设置除个别有特殊危害排风的排风口作出明确定量规定外,如《暖通规范》第5.4.5条第4款规定事故排风的排风口,当排气中含有可燃气体时,事故通风系统排风口距可能火花溅落地点应大于20m。仅在《通则》第8.2.4条作了原则性规定“废气排放口不应设置在有人停留或通行的地带”。为了更易于设计者在实际设计中贯彻及把握《通则》的要求,一些地方规范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可以作为设计中定量要求的参考予以借鉴。对于设计中常见的地下停车库的室外排风口,上海市工程设计建设规范DGJ08-98-2002《机动车库(场)环境保护设计规程》第4.2.2条规定“机动车停车库排风口朝向人员活动区域时,其底部离地面不应小于2.5m;排风口设在非人员活动绿化带内时,其底部可低于2.5m”。此条可以作为一般民用建筑室外排风口的设置高度的参考要求。此外,排风口与周围环境的相对距离,《机动车库(场)环境保护设计规程》第5.2.4条也规定“机动车停车库排风口与环境敏感目标的间距不应小于10m”。? 室外进排风口的相对间距?

最新nl明挖段及中间风井施工组织设计

n l明挖段及中间风井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编制说明 (5) 1.1编制依据 (5) 1.2编制范围 (5) 1.3编制原则 (6) 第二章工程简介 (7) 2.1工程概况 (7) 2.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7) 2.3周围环境、交通及管线情况 (14) 2.4工程特点、重点、难点与对策 (15) 2.5关键部位、关键工序主要对策 (16) 第三章施工部署及施工进度计划 (19) 3.1施工总体部署 (19) 3.1.1施工总体部署原则 (19) 3.1.2总体目标 (19) (1)职业安全健康目标 (19) (2)工程质量目标 (19) (3)安全目标 (19) 3.1.3施工总体部署的主要依据 (20) 3.1.4施工顺序及流程 (20) 3.2施工总体方案 (25) 3.2.1明挖段总体施工方案 (25) 3.2.2中间风井总体施工方案 (25) 3.3进度计划 (25) 3.3.1项目总工期要求 (25) 3.3.2明挖段、中间风井进度计划分析 (26) 3.3.3施工进度计划 (27) 第四章施工组织机构及资源配置 (28) 4.1施工组织机构 (28) 4.1.1项目部组织机构 (28) 4.2机械设备配备 (29) 4.2.1明挖段、中间风井土建施工机械设备 (29) 4.3材料供应计划及材料保证措施 (31) 4.3.1土建工程材料供应计划 (31) 4.3.2材料保证措施 (32) 第五章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及交通疏解 (34) 5.1施工现场布置 (34)

5.1.1施工场地布置原则 (34) 5.1.2各工区施工场地平面布置图 (34) 5.1.3临时设施 (35) 5.1.4临时供电系统 (35) 5.1.5临时给水系统 (40) 5.1.6弃土、弃渣 (40) 5.1.7现场消防 (41) 5.1.8施工临时通讯设施 (41) 5.1.9预防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设施 (41) 5.1.10施工现场视频监控系统 (41) 5.1.11门禁系统 (42) 5.2施工期间排水和防洪措施 (43) 5.2.1施工期间排水 (43) 5.2.2现场防洪 (43) 第六章盾构始发井明挖段施工 (45) 6.1工程概况 (45) 6.1.1工程简介 (45) 6.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45) 6.1.3设计情况 (46) 6.1.4交通疏解与管线迁改保护 (46) 6.2施工方案 (48) 6.2.1盾构始发井明挖段施工工序 (48) 6.2.2主体主要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48) 6.2.2.1 基坑围护结构施工 (48) 6.2.2.2 基坑开挖与支撑体系施工 (62) 6.2.2.3 结构防水工程施工 (87) 6.2.2.4 主体结构施工 (94) 1、主体施工流程 (94) 2、施工准备 (94) 3、垫层施工 (94) 4、底板施工 (95) 5、侧墙、中隔墙施工 (97) 6、顶板施工 (98) 7、结构施工技术措施 (99) 6.2.2.5 顶板回填及地面恢复 (103) 第七章中间风井施工 (105) 7.1工程概况 (105) 7.1.1工程简介 (105) 7.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105) 7.1.3设计情况 (106) 7.1.4交通疏解与管线迁改保护 (106) 7.2施工方案 (107) 7.2.1中间风井施工工序 (107)

办公建筑室内环境生态设计策略

浅析办公建筑室内环境的生态设计策略【摘要】办公室是都市人生活的中心,办公空间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心理状态和工作效率。大部分的人差不多每星期7天中有5天以上在办事中度过。而当今流行的生态办公室理念并不只是简单地将一盆盆绿色植物往屋里搬,而更讲究室内外景观的自然融合。如果办公室装修设计都是充满清新气息的,那把属于自然的绿色移入宽敞开放的办公室,使职员在充满生态气息的自然办公环境里更好地发挥工作创意。 【关键字】办公环境,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组织结构交流流动 【 abstract 】 the office is the center of the life urbanite, the design of the office spac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taff’s working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work efficiency. most people almost every week 7 day 5 days spent in the above work. but in today’s popular ecological office concept is not simply will yipenpen green plants to the house move, and is more exquisite, indoor and outdoor landscape naturally merge. if the office decoration design were full of pure and fresh breath, that belong to natural green move into the spacious open office, make the staff members in the full of ecological breath natural office environment play a better job in creative.

剪力墙结构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1

目录 第一卷编制依据 (10) 第二卷工程概况 (14) 第一章 2.1工程简介: (14) 第二章 2.2建筑设计概况: (14) 第三章 2.3结构设计概况: (16) 第四章 2.4水暖专业设计概况: (17) 第五章 2.5电气专业设计概况: (18) 第三卷本工程施工重点、难点和对策 (20) 第一章 3.1施工重点、难点: (20) 第二章 3.2施工重点、难点对策: (20) 第四卷施工部署 (32) 第一章 4.1工程目标: (32) 第二章 4.2管理组织机构: (32) 第三章 4.3施工部署: (35) 第四章 4.4施工准备工作: (37) 第五章 4.5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39) 第五卷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 5.1施工测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5.1.1工程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5.1.2施工测量的准备工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 5.1.3建筑物定位放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 5.1.4基础开挖放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 5.1.5结构施工测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 5.1.6装修工程施工测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 5.1.7电梯安装施工测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 5.1.8沉降观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 5.2土方开挖. (41) 第一节 5.2.1工程概况: (41) 第二节 5.2.2施工准备: (41) 第三节 5.2.3开挖方案: (42) 第三章 5.3钢筋工程: (43) 第一节 5.3.1钢筋 (43) 第二节 5.3.2钢筋接头、钢筋锚固、搭接长度: (44) 第三节 5.3.3基础钢筋绑扎: (44) 第四节 5.3.4地下室墙体钢筋的绑扎: (48) 第五节5.3.5 地下室柱子钢筋绑扎 (50) 第六节5.3.6主体钢筋的绑扎 (51) 第七节5.3.7钢筋保护层的要求: (54) 第八节5.3.8质量要求: (54) 第四章 5.4模板工程: (55) 第一节 5.4.1模板体系 (55) 第二节 5.4.2支、拆模工艺流程: (58) 第三节 5.4.3支模质量要求: (58)

xx煤矿风井井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xx矿区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xx矿井回风立井井筒冻结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中煤第设公司特殊凿井处 二○一一年八月十三日

施工组织设计编写人员表 施工组织设计会审人员表

彬长矿区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小庄矿井回风立井采用立井开拓方式,因其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采用普通法施工难以通过,为加快矿井建设速度,确定采用冻结法施工。 我处承担了回风立井井筒冻结工程的施工,并依据投标书所确定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优化,编制了回风立井井筒冻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设计的主要依据是: (1) 省彬长矿区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小庄矿井副立井井筒检查勘察地质报告; (2) 彬长矿业集团小庄矿井回风立井井壁结构; (3) 彬长矿业集团小庄矿井回风立井井筒检查钻孔柱状图; (4)《矿山井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GBJ213-90); (5)《煤矿井巷工程施工质量评定标准》(MT5009-94); (6)《煤矿安全规程》。

第一章工程概况 (1) 1 矿井概况 (1) 2 井筒地质特征(甲方未提供地质资料,要求参考主、副井资料) (1) 2.1地层 (1) 2.2 构造概述 (3) 2.3 各含水地层水文地质特征 (4) 2.4 地下水化学类型 (6) 3 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6) 3.1 井筒岩石物理学性质 (6) 3.2 岩土工程地质评述 (6) 第二章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9) 1 设计要点 (9) 2 冻结方式 (9) 3 冻结深度的确定 (9) 4 冻结技术参数的确定 (10) 5 钻孔布置设计 (10) 6 冻结管结构设计 (14) 7 测温孔设计 (14) 8 水文孔设计 (14) 8.1 水文孔滤水管位置 (14) 8.2 封止水位置 (14) 9 冻结壁形成预测 (14) 9.1 主要含水层冻结壁交圈时间 (14) 9.2 井筒开挖标准 (15) 9.3 井筒开挖时间 (15) 9.4 冻结壁形成预测 (15) 第三章冻结制冷系统设计 (16) 1 氨系统设计 (16) 2 盐水系统设计 (17) 3 冷却水系统设计 (17) 第四章供配电设计 (19) 1 供电要求及供电方式 (19) 2 供电设计 (19)

风井盖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风井盖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工程名称:风井盖板工程 工程地点:xxxxx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C30钢筋砼预制盖板。 第二章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1、认真熟悉图纸,理解和弄懂设计意图,了解和分析设计文件。 2、对施工现场进行调查复核,根据掌握的资料,结合我部施工经验、技术和设备,制定施工方案、计划、以及技术措施。 3、了解设计标准、构造细节的质量要求及设计文件中拟采用的施工方法。 二、机具准备 1、搅拌机、振动器、自卸车等各类机械设备等。 三、预制场地 预制场地,先用推土机平整,压路机碾压实,不平处用人工铺土平整夯实,用C30砼浇筑20cm厚。人工用木抹子抹平,铁抹子压实压光。达强度后,作预制场地用。 第三章施工工期目标:12天 第四章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 一、施工方法 1.施工准备: 1.1砼采用现浇砼,施工所需其他辅助机械、工具已备足。

1.2施工所需钢筋、水泥、碎石、砂子现已全部进场。 2.施工工艺: 2.1采用预制场场地预埋螺栓将模板定位于场地,用新购机油在模板内涂刷一层做为脱模济。 2.2将按标准图集绑扎的钢筋网片在模板内安置就位。所用砼按照实验室提供的配合比拌和砼。 2.3人力平车将砼拉运至浇注现场,人工翻拌入模。振捣器振捣密实。 2.4 预制井盖砼初凝后及时覆盖养生。 2、钢筋制作安装 (1)钢筋的加工:钢筋加工前应对钢筋表面的油渍,漆皮、鳞锈等清除干净,成盘钢筋和弯曲钢筋均应调直。 (2)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图示尺寸进行下料制作,园钢制作箍筋应按图示尺寸制作弯勾,弯钩的弯曲直径应大于受力主筋的直径,且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弯钩平直部份的长度,弯钩的形式,按设计图纸进行加工。 (3)钢筋的接长:钢筋的接长采用搭接电弧焊,单面搭接焊长度为10倍d,双面搭接焊长度为5倍d。两钢筋搭接端部应预先折向一侧,使两接合钢筋轴线一致。受力钢筋焊接接头应设置在内力较小处,并错开布置,两接头间的距离不小于3倍搭接长度,在接头长度区段内,同一根钢筋不得有两个接头,配置在接头长度区段内的受力钢筋,其受拉区的接头截面积占总面积的50%。 (4)钢筋的安装:钢筋安装采用人工绑扎成形的方法:钢筋交叉点采用22#镀锌铁丝进行绑扎,箍筋弯钩的叠合处,沿长度方向置于上面交错布置。 (5)钢筋安装好后,应在钢筋与模板之间设置垫块,垫块应与钢筋扎紧,并互

建筑设计中生态策略的融入研究

文章编号:1009-6825(2013)03-0020-02 建筑设计中生态策略的融入研究 收稿日期:2012-11-26作者简介:王丽纯(1971-),女,工程师; 冯艳林(1973-),女,工程师 王丽纯 冯艳林 (大同市二院建筑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大同037005) 摘 要:针对目前建筑行业现状,通过分析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揭示了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环境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建筑设计 中的生态策略,从而解决了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策略,融合 中图分类号:TU-022 文献标识码:A 1建筑行业的现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由此兴起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也不断变快,但是,过快发展的建筑行业带来的问题也不断增加。能源的消耗指数不断攀升,人们对环 境问题的关注度也不断增加。中国政府把“可续化发展”观念作为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对环境的重视。在进 行建设的时候, 把生态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对于目前的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尊重自然环境的设计,是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环境,提高资源 利用率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这个举措对地球生物的多样性,植被保护和原生的土壤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对尊重历史和文化,保护历史人文脉络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自然环境对建筑物的容纳程度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建筑超过了环境的容纳量,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以致生态体系失去了其应有的平衡,环境质量也会因此下降。现在,西方国家出现了反城市化的现象,这实质上是一个城市建筑过于密集、庞大,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反映。城市中的空间构造是极不合理的,社会景观所占的空间比例往往很大,相反的,自然景观只能被压缩在一个十分狭小的区域内。为维持城市的活力和环境的质量,人们采取两种方式来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一种是栽植绿色植物,另一种是输入很多的自然能源来换取人工的自然。通过对建筑物容量的限制,来提高自然空间的占有率,已经成为目前改善环境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自然生态观念还有一种方式是处理好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建筑和自然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在建筑中使自然再现。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尊重自然,最大限度的把自然的要素置入建筑物中。赖特的建筑设计就很好的把建筑的生态 规律完整的展现出来。建筑在他看来仅仅是自然的某一个器官,把建筑与环境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在城市的建筑中,人们常常会为了建造一个人工的自然环境而使自然再现,人们创造自然的方法也有很多。这些设计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使人更加亲近的感受自然。 3融入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的策略指的是,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 候,把自然景观积极的引入设计,从而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必要性体现在如下几点:首先,适应了人类回归大自然的需要。人作为自然的一个部分,对自然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本能的需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 们的生活发生了十分大的变化,但是,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并 不能代替自然。接着,要使建筑设计适应人类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的健康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人们对在建筑物中植入绿色植被表示出了一定的欣喜。生态自然景观一定程度上可以愉悦人的心境,调节人的情绪,有试验可以证明,绿色植物就可以使人的心情更加爽朗,缓解人的精神压力。于是,在城市的建筑中引入生态景观是十分必要的。再者,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观念,适应了环境保护的发展观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环境被破坏的程度也越来越深,环境的严重污染使人们开始进行反思,保护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建筑的巧妙设计,把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 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又有利于国家的环境保护。 4建筑中生态策略的实施 4.1 建筑方案的设计要求独具特色 生态建筑设计的一个核心内容是要重视环境的生态价值,但是,注重环境生态价值的同时,注意保持设计方案的特色。生态化的建筑十分重视对自身形象的设计,优秀的建筑形象的设计,有利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融合。建筑师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建筑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在生态环境上要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生态设计的时候需要设计师很好的把握设计的尺度,使建筑作品能够很好的与建筑的周边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地势、地貌等空间优势。利用不同的设计手段,使建筑高低错落有致,以便更好的融入周边的环境。很早以前, 我国的“建筑人员”就具备了朴素的生态理念以及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比如, 在古代时候,由于中国的南方多雨湿润,盖房的时候采用斜顶以便雨水能快速滑落。黄土高原地区的房子———窑洞,就是根据当地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建立起来的。 4.2室内空间的绿化倾向 建筑的外部设计和环境相适应,内部的设计也应该向绿色化的倾向发展。这种绿色化的倾向,主要是通过设计师的巧手,把外部的绿色引入室内,对此,建筑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实现室内室外空间一体化。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建筑的设计,使室内和室外连为一体。目前,这种设计手段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是最常见的,比如,很多建筑物内部设计了共享大厅和内庭院,或者在设计的建筑物的上部设计一个可以开启的天窗,这个天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设计手段,常常被设计师采用,即将面向外部优雅的环境墙设计成可以半开或者全开的墙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人获得更多 · 02·第39卷第3期2013年1月 山西 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39No.3Jan.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