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时期说课材料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
第二章十七年的小说创作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本时期小说创作的情况。
2.理解本时期小说的两大题材:农村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
3.了解在频繁的文艺运动与斗争的空隙下出现的小说《百合花》等在写作上的突破。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农村题材小说代表作梁斌的《红旗谱》思想与艺术成就。
2.本时期少有的知识分子题材的长篇《青春之歌》3.短篇小说《党费》《黎明的河边》《百合花》艺术成就。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与师生探讨相合。
第一节本时期小说概述本期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从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著名小说中吸取了营养,以新的态势在新中国文苑中成长着。
其间经过解放初的适应、了解过程,1956年前后与1960年代初呈现蓬勃喜人之势。
这一时期,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生活的,写农村土改与社会主义革命题材的作品数量较多,成就较高。
总体说,长篇小说创作之成就显得比较突出,短篇小说创作次之,中篇小说创作在这一期显得相当薄弱,其原因可以研究探讨。
思考:长、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何出现不同的发展态势第二节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红旗谱》一、生平与创作梁斌(1914-1997),河北蠡县人。
全书由三部长篇合成《红旗谱》、《播火记》和《烽烟图》,而以第一部《红》成就最高。
《红旗谱》与《青春之歌》变革了小说的写作模式,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小说的基本线索,以此反映出一种历史主体的生长过程。
“成长”的进入,并非仅仅意味着小说技巧上的变化,它还涉及到小说最基本的范畴——时空观念的改变,这实际上可理解为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分野。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描写“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的《红》与描写“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的《青》的出现,意味着一种真正上的现代小说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诞生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进入到一个艺术形式更为完备的“当代文学”时期。
《红》是“十七年文学”的标志性作品。
这部旨在揭示“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自发革命走向自觉革命斗争历程的小说,对于20世纪的中国小说而言,其重要性是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 十七年散文
• 2、 单调的结构方式 结构方式: • 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 (三段式) • 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 诗情和揭示哲理 。
秦牧的散文
秦牧:原名林觉夫, 广东澄海人。以散文 著称于文坛。《古战 场 春 晓 》《 土 地 》 《潮汐和船》《花城》 《社稷坛抒情》等散 文是他的代表作。
杨朔的散文
• 4结构美 • 他写散文总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 排布局。由于他的刻意追求,他的散文一般 是情节隽永,但不复杂;篇幅简短,却境界 幽远,引人入胜。布局精巧,别具生动,有 曲径通幽、洞天叠出之妙,玲珑精巧之美。 • (1)善藏善曲,有张有弛。 • (2)特别注重开头和结尾。
第六讲 十七年散文
概述
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轨迹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典散文的轨迹和核心:
轨迹:哲学散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
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左传》《史记》《战国策》 文学散文:魏晋时的散文。 核心:文以载道(载道论)。
2、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对立:
“白话散文”取代“文言散文”;“人”走
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 刻的哲理性。 2.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白羽散 文的基本特色。 3.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 的基本风格。
四、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 • • • • • • 1、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 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 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 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 2、从艺术手法来看 (1)、选材 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 义的事物 • • • • • • •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2)构思 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 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3)语言 杨朔——清新委婉
第五讲 十七年的短篇文学
二、基本主题
1.抒写业绩,表达喜悦和怀念之情 2.描写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农民命运
的变迁 3.表现更丰富、更复杂的社会现实 思考题: 十七年短篇小说取得了哪些突破与成就?
第五讲 十七年的短篇小说 Nhomakorabea.了解十七年的短篇小说创作的整体情况和
特色 2.把握代表作《百合花》、《组织部来了个 年轻人》等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一节 时代悲欢的精巧记录 一、基本情况 特点:作品数量多、作家众多。
1.出现有特色的作家和作家群
赵树理——山西作家群
孙犁——河北作家群 周立波——湖南作家群 王蒙——百花文学 2.出现了有独特艺术和创作特点的作品 3.主要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 4.充斥着乐观主义的气息
《党费》是王愿坚的代表作。写的是1934年红军 主力撤离闽粤赣边区后,一个普通地下党员在极 端险恶的环境里,用特殊的的方式缴纳党费,支 持革命,并为掩护游击队员而被捕的故事。地下 党员黄新尽管一时和党失组织失去了联系,仍然 时刻不忘党员的职责,自觉地克服艰难险阻,联 络党员开展地下斗争,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 筹集党费,买了“比金子还贵”的食盐,腌制咸 菜,送给山上的游击队。她宁可忍饥挨饿,也舍 不得花丈夫出征时留下的两块银元,拿一元买了 盐,一元让山上来的同志转给政委,全部缴了党 费。
《黎明的河边》是峻青的代表作。写的是
1947年秋解放战争中胶东革命根据地人民 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猖狂进犯的斗争故事。 由于叛徒出卖,武工队长壮烈牺牲,情况 非常危急。上级派小陈护送姚、杨两位队 长过河东整顿恢复队伍,挽救河东的革命 形势。作品着力描写小陈及其一家历尽千 难万险,打了一场“遭遇战”和“阻击 战”,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证了姚、杨二 人安全渡过潍河,很快在河东开辟出新局 面。正面写了这场战斗,写得非常悲壮。
6十七年文学概述PPT课件
第一次文代会
1、确定了《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 总方针。
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 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 务,首先为工农兵服 务的总方向。
6
第一次文代会
2、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的 组织—中华全国文艺 界联合会(文联)。
主席:郭沫若 副主席:茅盾
周扬
7
文联的作用
通过文学团体对作家的文学活动进 行政治领导和控制,实行高度的组织化, 保证文学规范的实施。
B:1966——1976:文革文学。
C:1976——至今:新时期文学。
3
当代文学继承的传统
1:五四新文学为代表的启蒙文化传统。 2: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
4
二、十七年文学(1949-1966)
文学史概况:
一、第一、二次文代会
(一)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19日,中 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 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 平召开,实现了不同地域 (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作家、 艺术家的“会师”。
光绪皇帝封武训为“义学正”,赏穿黄袍马褂, 又敕建“乐善好施”牌坊。
“义乞”、“乞圣” “千古奇丐”(冯玉祥语)
16
对《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毛泽东亲自撰改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性质。象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
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统治者的伟大斗争 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 热的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 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 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 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 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 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诬蔑农民革命斗争,诬蔑中国历史,诬蔑中国 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宣传。 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 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于到了如此之多,说明我国文化界的 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从1951年11月起,全国文艺界进行了范围广泛、声势浩大的批判运 动。
第1讲 十七年诗歌
第一节 颂歌与战歌的时代--十七年诗歌概况
1 新诗的传统与选择Fra bibliotek A、从五四到四十年代后期的现代新诗
五四奠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
义-意象派。 自由体,格律体,民歌体。 四十年代:艾青与袁水拍。七月派与九叶派。李季与 阮章竞。墙头诗、朗诵诗与快板诗。卞之琳、冯至的 十四行诗。 对现代新诗传统的选择。 B、对世界诗歌艺术的选择 对现代诗歌的拒绝和封闭 马雅可夫斯基和伊萨科夫斯基的影响
回避,批判精神的阙如 代表诗人:郭小川与蔡其矫
流沙河与艾青
3诗歌艺术道路的探索和曲折
A 抒情与叙事的调谐 描摹时代风云与叙事诗的大量出现。
融抒情于叙事的努力。《将军三部曲》 B 民族化道路的探索
古典加民歌的创作方向
新格律诗的定型。
民歌风。 新赋体。 自由体的坚守。 C抒情方式的寻找。 情与景。哲理和意境。宏大主题和象征。
第一讲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孟庆澍
解放后诗坛的变化
诗歌的作用,表达个人和群体的情绪,“时代的轻
骑兵”与“晴雨表”。 50-60年代的大陆诗坛,颂歌与战歌交织。 诗人阵容:新诗人的出现;著名诗人有新作;一些 诗人受到批判。 题材和风格的变化:出现了政治抒情诗;新民歌运 动。 长篇叙事诗:出现了一批“三部曲”式的作品,如 闻捷的《复仇的火焰》、李季的《杨高传》、田间 的《赶车传》。
哨所鸡啼
是云?是雾?是烟? 裹着苍茫的港湾; 是烟?是云?是雾? 压着港湾的高山。 嗬!是我们哨所的雄鸡,
声声啼破宁静的港湾!
看它昂立在群山之上, 拍一拍翅膀,引颈高唱; 牵一线阳光在边境降临, 霎时便染红了万里江山。 莫非是学习了战士的性格, 所以才如此豪迈、庄严? 也许因为是战士的伙伴, 所以才唱出了士兵的情感!
(完整word版)十七年文学时期
十七年文学时期(一)、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1、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1在十七年时期,左倾思潮还没有发展演变到极致,它还没有像文革那样给文艺造成全面的破坏性伤害,这样就使得五四新文学的一些传统和精神还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从现实的原因来看,小说和其他体裁比较,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的创作需要长期的体验、构思和思考,因此受政治的干扰要比其他体裁少。
2、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两个繁荣时期在体裁上,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最兴盛的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相对而言发展得比较薄弱。
○150年代初期,以短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
○2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以长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
3、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1)从题材上看,选取革命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
○1历史题材:a解放战争:长篇代表作: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短篇代表作: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b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长篇代表作:孙犁《风云初记》、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欧阳山《三家巷》;短篇代表作:王愿坚《七根火柴》、《党费》,孙犁《山地回忆》c抗美援朝战争:长篇代表作: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短篇代表作:路翎《洼地上的“战役”》○2现实题材:a.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长篇代表作: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短篇代表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西戎《赖大嫂》b.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铁水奔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中篇小说: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c.干预现实,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触及人的灵魂的作品。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李准《灰色的帆蓬》d敢于突破禁区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十七年文学概述
十七年文学概述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十七年文学思潮概述一、十七年文艺思潮1.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规范的确立1949 年7 月2日到19日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简称“第一次文代会”》揭开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帷幕,从全国各地会师北平的2000多名代表同党的领导人一起为新中国文学艺术举行了隆重的奠基。
周恩来在大会上作的政治报告中这样概括了各路文艺工作者的会师:“是从老解放区来的与从新解放区来的两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也是新文艺部队的代表与赞成改造的旧文艺的代表的会师,又是在农村中的、在城市中的、在部队中的这三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
第一次文代会的基本任务是:总结经验,确立今后全国文艺工作者的方向和任务,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把来自各方面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统一到毛泽东文艺方向上来。
如周扬所指出的:“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② ”会议经过讨论,一致确定毛泽东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
第一次文代会对50 年代初期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后来文学思潮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它以解放区文艺为新中国文学的楷模,继承和发展了解放区文艺的精神内核:以工农兵为文艺工作的服务对象,以文艺为政治服务并从属于政治为文艺工作的性质和地位,以“普及第一”为文艺2021 年月日第周第1页共33页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工作的基本方针,以工农兵生活和工农兵形象为文艺表现的主要内容,以民族化和大众化为文艺创作的主导风格,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为文艺批评的标准,以作家深人工农兵、改造世界观为实现上述任务的保证。
毛泽东的《讲话》和解放区文艺的精神内核经过文艺领导人和理论批评家的反复倡导与阐发,逐渐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文学规范,并得到文艺工作者的认同,因此它们也成为这一时期文学思潮包孕的主要内涵,贯彻在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实践之中。
第1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环境,理解当代文学规范的建立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十七年文学体制的建立,第一次文代会,建国初的三次文艺大批判,“双百方针”,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第一次文代会——当代文学的起点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参加大会并发言,周恩来发言称之为“从中国第一次大革命以来逐渐被分离在两个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在今天的大会师”。
这次大会的目的就是要把各路文艺大军团结在社会主义文艺大旗下,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创作。
国统区代表茅盾,解放区代表周扬分别发表讲话。
但是茅盾的讲话重在“检讨前国统区的革命文艺运动中的种种错误倾向”,意在“总结教训”;周扬的讲话介绍了解放区文艺的经验,而这理所当然地成为今后新中国新的文艺的方向。
意义: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当代文学的开始,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的地位,将“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确定为新文艺的唯一正确的方向;成立了“文联”(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周扬、茅盾为副主席),实现了党对文艺的绝对领导。
附:第一次文代会的重要文献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文艺》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二.建国初的三次文艺大批判十七年时期文艺界斗争频繁,文学批评被作用于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次政治运动都在文艺界鲜明地反映出来,甚至许多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就是由文艺论争开始的。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电影《武训传》简介《武训传》由孙瑜编导,由赵丹主演,昆仑影片公司拍摄,1950年底拍摄完成。
第二讲 十七年文学
活捉“坐山雕”
“牡丹江分区某团战斗模范杨子荣等六同志,本月二 日奉命赴蛤蟆塘一带便装侦察匪情,不辞劳苦,以机智巧 妙方法,日夜搜索侦察,当布置周密后,遂于二月七日, 勇敢深入匪巢,一举将蒋记东北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 『坐山雕』张乐山以下二十五名全部活捉,创造以少胜多 歼灭股匪的战斗范例。战斗中摧毁敌匪窝棚,并缴获步枪 六支,子弹六百四十发,粮食千余斤。”
2、你认为“革命性”和“人性”之间是什 么关系?
第二讲 十七年文学
思考
1、如果你经过了很多磨难,成为了一个 国家的主人,你会如何写你战斗的历史?
2、你如何理解克罗齐的这句话?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
注:贝奈戴托·克罗齐,19至20世纪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
历史现场
古田会议
1929年年底,古田会议 召开。该会议解决了如何把一 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 设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新型人民 军队的问题,它所确定的着重 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 的原则,是中共和人民军队建 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选举毛 泽东为书记。
——1947年2月19日《东北日报》
“‘座山雕’是一个七十多岁,白头发,下巴上一撮白山 羊胡子,鹰钩鼻子旁边两只深陷的小眼睛的瘦小老头。”
——杨子荣战友回忆
小说《林海雪原》
“杨子荣——这个老有经验的侦察能手, 是雇工出身,是山东省胶东半岛上牙山地区的抗 日老战士,现在是团的侦察排长,已经四十一岁 了。他虽然从小受苦,没念过一句书,却绝顶聪 明,能讲古道今,《三国》、《水浒》、《岳飞 传》,讲起来滔滔不绝,句句不漏,来龙去脉, 交代得非常清楚,真是一个天才的评书演员。”
“红色经典”小说的真实性问题
一方面,当时很多“革命历史小说” 的作者,都是革命历史的“亲历者”。另 一方面,人们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也在 不断地美化历史。
第3章:“十七年”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诗歌【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诗歌创作的概况,了解一些重要的诗人诗作。
【教学重点、难点】:政治抒情诗,新民歌运动,郭小川和贺敬之创作的异同对比。
【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十七年”时期诗歌创作概况(一)建国初期的颂歌以最真挚的感情,歌颂新的时代,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伟大领袖。
是这一阶段诗歌反映社会的比较集中要表现的主题。
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这是建国后第一篇政治抒情诗。
郭沫若的《新华颂》、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王莘的《歌唱祖国》、臧克家的《有的人》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诗作。
(二)五十年代初这一时期的诗作主要是歌颂了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的英雄行为和崇高品质,及时地反映火热的斗争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诗歌表现的内容逐渐广泛:1.反映部队生活和抗美援朝的诗作。
公刘:《西盟的早晨》、《山间小路》,严辰:《战斗的旗》。
2.反映工业战线发展和建设的诗。
李季:《玉门诗抄》、梁上泉:《高原牧笛》、力扬:《人造长虹》等。
3.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作。
郭小川:《三户贫农的决心》、严辰:《我的马呀,快跑,快跑》、蔡其矫:《大海·长虹》。
4.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及新边赛军旅诗。
闻捷:《天山牧歌》、《苹果树下》,田间:《马头琴歌集》。
5.歌颂世界和平与人民斗争的诗作。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大西洋》、《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等。
歌颂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潮流,诗歌形式单调,内容空泛。
叙事诗成为这个时期诗歌的主要形式。
由于过于强调诗歌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强调,产生了大量的以客观生活场景的描绘为主要内容的叙事诗,诗歌的抒情、叙事艺术都显得非常薄弱。
(三)“双百”方针提出后(50年代后期)的诗歌创作1956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诗歌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和繁荣。
1.诗歌反映生活的领域比以前开阔了;2.诗歌样式也比以前丰富了;3.诗歌在表现矛盾,加强诗歌反映生活深度上,有了新的发展,邵燕祥《雾中汉水》;4.诗歌逐渐向着人们的内心,向着诗人的内心靠近,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山中》《致大海》;5.讽刺诗、山水诗、赠答诗相继出现。
讲义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叶从容第一编十七年文学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新中国文艺方针的确立一、毛泽东文艺思想二、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三、第二次文代会的召开四、双百方针的提出第二章十七年文艺运动一、文艺界政治运动的开端(一)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毛泽东作千余字的批示:(二)对“新红学”的批判(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1902-1985“主观战斗精神”,突出强调主体能动的实践,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二、左倾文艺思潮的步步推进(一)57年反右斗争●这一场斗争,将55万人被划成右派。
做法是:●A把双百方针提出后出现的好的、较好的干预生活的作品一律打成毒草,给予严厉批评。
●B 把一些坚持现实主义原则,批评教条主义和左倾的文章斥之为修正主义观点。
●C 把不少有才华、有胆识的作家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
●左的思想体系:●A文艺与生活上,形成只能歌颂不能暴露。
●B 在写真实上,重申不能运用鲁迅笔法,不能容忍写阴暗面。
●从此,左的思潮不仅在文艺界站住脚,而且得势。
过程:●对“丁陈反党集团”的斗争。
这是指丁玲、陈企霞、冯雪峰、艾青、李又然、罗烽、白朗一批比较接近的文艺工作者。
●对理论界和创作界的清洗:1956年9月,秦兆阳发表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当时就被认为文艺界“右派”向党进攻的“最初浪头”;1956年12月,钟惦棐的《电影锣鼓》也被成为文艺界右派向党进攻的“一个信号”。
1957年5月15日,毛泽东《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发给党内干部阅读,6月8日又为党中央起草了党内指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7月1日,亲自为《人民日报》写了《“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社论。
●1958年1月,《文艺报》辟了《再批判》专栏,把王实味、丁玲、萧军、罗烽、艾青等人在延安时期写的一些作品重新发表,毛泽东亲自写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编者按语。
这样,又把“反右派”斗争和清算历史旧帐结合起来。
第十六讲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革命历史题材: 吴强《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 茹志鹃《百合花》 ◆农村题材: 周立波《暴风骤雨》 、赵树理《三里湾》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浩然《艳阳天》 柳青《创业史》
◆ 其他: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宗(1949-1966)
该期小说创作集中体现为两个核心观念: 1、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 2、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三个创作特征: 1、主题:歌颂、回忆、斗争 2、题材:以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为主, (红色中国、乡土中国)城市文学创作稀缺。 3、人物:对 “英雄” 典型形象的狂热追求。
十七年文学
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
1949--1976年文学划分为两个阶段
• 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 • 2、“文革”文学:1966—1976年, • 3、两个阶段的不同:政治、经济、文化 不同, • 4、两个阶段的一致性:强调文学的无产 阶级与社会性质,把文艺服务于现实政 治、配合国家意识形态作文文学的基本 目的,
四、艺术争鸣
• 二、50、60年代文艺运动逐渐由艺术争 鸣演变为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 • 双百方针(“百家齐放,百家争鸣”) 的提出 •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 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针。
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 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和 反右斗争,极左路线进一步发展。 • 在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还对资产阶级 人性论、人道主义展开了批判。
样板小说及电影话剧:
• 样板小说:炮制了图解政治纲领,煽动 造反派与走资派斗争的阴谋文艺: • 小说《初春的早晨》、《虹南作战史》 《第一课》、《牛田洋》、《千重浪》、 《较量》、《暴风雨》、《西沙儿女》 (浩然) • 电影;《欢腾的小凉河》、《春苗》、 《决裂》等, • 话剧《盛大的节日》等
文革文学小结
样板戏作品
• 把其他地方剧团上演过的作品指定一个 写作班子按照“三突出”模式加工改造, 最后定型为八个“样板戏”。现代京戏 《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 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 《海港》,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 子军》、《白毛女》。
样板戏特点
• 样板戏主题பைடு நூலகம்治化,人物类型化,结构 模式化。基本内容不离阶级斗争和路线 斗争,艺术上打磨精致,但对生活高度 净化和美化,审美上苍白贫血。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 第五讲 十七年的戏剧、散文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1958-1962年间,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高 潮。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 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的《神拳》, 曹禺的《胆剑篇》等。
其主要内容:一是为历史人物翻案;二是 以发掘历史精神鼓舞今人;三是总结历史经验 以警后人;四是歌颂历史人物。
1962年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剧”的 繁盛。图解阶级斗争的如《夺印》,为错误思 想张目的如《千万不要忘记》《年轻的一代》。
二、老舍的话剧《茶馆》
二.艺术结构上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 座标式结构,每一幕穿插一个怪异的事件。 三.《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使用个 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
• 王利发形象
三、田汉与《关汉卿》
田汉(1898-1968),湖南长沙人,著名戏剧家。 1916年随舅父留学日本,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现代 时 期 的 作 品 有 话 剧 《 咖 啡 店 的 一 夜 》《 获 虎 之 夜 》 《苏州夜话》《名优之死》《顾正红之死》《回春之 曲》等。与聂耳、冼星海合作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 《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与夏衍、阳翰 笙等参加艺华影片公司,编写拍摄了许多电影。
情节结构倾向于戏曲,具有传奇色彩; 歌唱、说白与表演并重; 音乐大多采用民歌和传统戏曲形式; 内容和英雄形象为人民所熟知,便于流传。 弊端是把“戏曲化”成为了歌剧的唯一道路。
二、老舍的话剧《茶馆》
《茶馆》是当代话剧的经典作品。创 作于1957年,一直到1979年,人们才认识 到它的价值。1980年,《茶馆》应邀到西 欧演出,被西欧戏剧界人士誉为“远东戏 剧的奇迹”,西德曼海姆民族剧院为《茶 馆 》 的 演 出 升 起 了 五 星 红 旗 ;1983 年 , 《茶馆》在美国演出,被美国人誉为中国 的《推销员之死》(美国剧作家阿瑟·密 勒的名作),轰动了美国。
第1讲-十七年文学概述
胡风批判中的 部分漫画作品
藏头露尾
胡风批判中的 部分漫画作品
胡风批判中的 部分漫画作品
正面: 正面:仁爱胸怀 姓名: 姓名:胡风 学历: 学历:曾向鲁迅先生学习 经历:廿多年来一贯追随革命 经历: 特长: 特长:文艺工作 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革命文艺人士 住址:身居新中国 住址:
胡风: 时间开始了》 胡风:《时间开始了》
海 沸腾着 它涌着一个最高峰 毛泽东 他屹然地站在那最高峰上 好像他微微俯着身躯 好像他右手握紧着拳头 放在前面 好像他双脚踩着一个 巨大无形的舵盘 好像他在凝视着流到这里的 各种各样的大小河流
一、作家会师与解放初的文学形势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胜利会师的大会” 1.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胜利会师的大会” 解放区与原国统区(新解放区) 解放区与原国统区(新解放区) 作家的会师 2. 解放初的文坛格局 左派作家 中间作家 右派作家
五、文艺政策的调整
1. 新侨会议 2. 广州会议 3. 大连会议ຫໍສະໝຸດ 二、五十年代的三次大批判运动
武训传》 1. 《武训传》事件 对俞平伯《红楼梦》 2.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胡风集团” 3. 对“胡风集团”的批判
“胡风集团案”的来龙去脉
30年代的左联时期内部的宗派 年代的左联时期内部的宗派 斗争 40年代胡风与“延安文艺路线” 年代胡风与“延安文艺路线” 年代胡风与 的冲突 “民族形式”问题 民族形式” 胡风对《讲话》 胡风对《讲话》的态度 50年代对“胡风集团”的批判 年代对“胡风集团” 年代对
反面: 反面:破坏革命 姓名: 姓名:狐疯 学历: 学历:精研伪装革命的技术 经历:剿共军政治工作, 经历:剿共军政治工作,廿多年一贯 反革命 特长: 特长:两面手法 社会关系:帝国主义国民党 社会关系:帝国主义国民党…… 住址: 住址:心在台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年文学时期十七年文学时期(一)、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1、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1在十七年时期,左倾思潮还没有发展演变到极致,它还没有像文革那样给文艺造成全面的破坏性伤害,这样就使得五四新文学的一些传统和精神还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从现实的原因来看,小说和其他体裁比较,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的创作需要长期的体验、构思和思考,因此受政治的干扰要比其他体裁少。
2、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两个繁荣时期在体裁上,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最兴盛的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相对而言发展得比较薄弱。
○150年代初期,以短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
○2 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以长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
3、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1)从题材上看,选取革命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
○1历史题材:a解放战争:长篇代表作: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短篇代表作: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b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长篇代表作:孙犁《风云初记》、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欧阳山《三家巷》;短篇代表作:王愿坚《七根火柴》、《党费》,孙犁《山地回忆》c抗美援朝战争:长篇代表作: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短篇代表作:路翎《洼地上的“战役”》○2现实题材:a.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长篇代表作: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短篇代表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西戎《赖大嫂》b.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铁水奔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中篇小说: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c.干预现实,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触及人的灵魂的作品。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李准《灰色的帆蓬》d敢于突破禁区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2)从人物塑造上看,为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批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
(3)大胆地试验和开拓,从多方面探索文学表现的新领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
4、十七年时期小说发展的教训○1十七年时期,文学受政治的干扰比较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批判了一批不该批判的作家、作品。
文学在主题、人物塑造、艺术手段等方面制定了一些不应有的公式。
○2十七年时期,文学界中篇小说的文体意识上还不强,作家和理论界对于中篇小说艺术技巧、文体形式上的研究和探索都不够充分。
这些都影响了中篇小说艺术上的发展,也限制了本时期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
○3就题材而言,范围狭窄,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态势。
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得到特别的发展,其他题材则极度萧条。
○4在表现方法上,本时期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单一狭隘的特点。
这自然严重影响了本时期小说创作艺术表现的丰富性,也限制了作家们对于生活的深层思考。
○5普遍充斥着廉价的乐观主义气息。
5、建国初期军事题材小说的特点○1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描写战争,而是全心全意地赞美和歌颂革命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
○2战争形态使作家养成了“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并支配了文学创作,产生了“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
○3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
6、杜鹏程及其《保卫延安》《保卫延安》的意义:○1作品选取了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场上著名的延安保卫战为题材,第一次在较大规模上全景式地描写了整个战役的全过程,展示了历史的风貌。
具有史诗般的特点。
○2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不但在历史事件、时间、地点、结局等方向力求做得真切、翔实,而且作者正视了战争的残酷性,写到了流血牺牲,再现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和消长。
○3在人物形象上,成功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李诚等英雄形象,同时,作品也塑造了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的形象。
7、杨沫及其《青春之歌》《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也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
《青春之歌》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1)《青春之歌》的思想价值:○1建国后大部分小说都是以战争时代、农村生活和新生活为题材的,而《青春之歌》则是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工作和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2《青春之歌》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学生爱国运动为背景,通过林道静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成长过程,真实历史地再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描写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激烈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日益觉醒与分化,谱写了一曲革命青春的赞歌。
○3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进行探索,并给出了答案。
(2)林道静形象的塑造及其典型意义:《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林道静的思想性格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林道静由反抗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出走,到独立谋生的幻想破灭后投海自杀,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并相爱而同居,走着个人反抗的道路。
这是她成长的第一个阶段。
○2林道静在感情上移恋卢嘉川以及她与余永泽的最终决裂,构成了林道静成长的第二个阶段,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向往革命人生的阶段。
这反映了由个人反抗走向革命斗争的过程。
○3林道静在革命斗争中,由革命青年逐渐成长为优秀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典型意义:林道静的成长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艰苦历程,说明知识分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从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解放的集体斗争,投身于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才会有光明的前途,其生命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3)《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1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穿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
○2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典型性格,运用多方面对比手法,揭示人物的不同性格,善于运用人物肖像的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3浓郁的抒情笔调。
8、柳青及其《创业史》(1)背景:《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2)○1梁生宝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
a.听党的话,对党对社会主义赤胆忠心,有明确的社会主义自觉性和坚定的革命精神。
b.大公无私、胸怀开阔。
c.勤劳谦逊、朴实。
○2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画廊中不可多得的一个典型性很高的艺术形象,他具有双重的性格特点,既有小生产者意识,又有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是一个动摇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人物。
○3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3)《创业史》的意义:○1从题材选择和处理上看,作品选择了社会主义初建时期最尖锐、最重大的题材——农业合作化的建立与发展,并以此为基点,从纵横两个方面落笔,把现实和历史联系起来,对现实作了史诗性的概括,既体现了时代的广度,又挖掘到了历史的深度。
○2在人物塑造上,成功塑造了梁三老汉这个具有超越意义的人物典型。
(4)艺术特点:○1以写人物见长,以各种人物鲜明的性格和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来结构全篇,吸引读者。
○2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深刻的心理刻画,以及哲理性的议论结合起来,是《创业史》又一显著特色。
9、梁斌及其《红旗谱》(1)主要人物:朱老忠的形象意义:承上启下,是当代文学中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典型。
朱老忠的形象有力地概括了中国农民由自发反抗走向有组织斗争的历史过程。
(2)《红旗谱》的艺术成就:○1史诗气度--从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来看,《红旗谱》描写了农民革命斗争,他们的斗争道路、斗争方式,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2民族风格的探索--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借鉴了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创作技巧,故事性强,故事相对独立,语言朴实、生动、通俗化、口语化,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
(3)《红旗谱》的不足:对革命者性格缺乏丰富性展示。
性格扁平化抽象化,缺乏对人物性格变化过程的描写,性格发展过于突兀。
10、茹志鹃及其《百合花》(1)《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人性化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1作者摆脱了“英雄”概念的束缚,体现出了人性化的风格。
○2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善于通过侧面描写,心理活动以及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2)○1在选材上,不正面描写生活的大波大澜,而是从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中,挖掘出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意,以小见大反映时代的面貌。
○2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善于发掘普通人的心灵美。
○3小说的情节比较单纯,故事性不强,但刻画人物的细节却很丰富。
○4语言朴素清新,优美生动,富于抒情。
11、王蒙及其《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如何评价《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从小说在当时的客观效果来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一篇旨在揭露和批判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僚主义作风、积极干预现实的小说。
○2从小说的文本实际来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同时也是一篇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现叙述人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
12、宗璞及其《红豆》《红豆》的思想价值:《红豆》在短小的篇幅内可贵地表达了知识分子自己的叙事视角,虽然浮光掠影,却隐晦地表达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
*《青春之歌》和《红豆》的不同:○1作者各自不同的出身背景,为作品定下了不同的基调。
前者洋溢着一种激情澎湃的气息,后者带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感伤美。
○2同样是描写主人公性格的成长和转变,但二者却有明显不同。
在杨沫那里,林道静的成长是自觉、坚定而又欣然的;而在宗璞那里,江玫的成长则是矛盾、痛苦而又惆怅的。
(二)、十七年文学时期的诗歌1、总体评价:在纵向上,和现代文学30年诗歌创作相比较,成就不高;在横向上,和同时期的小说、戏剧比较,成就不高。
2、诗人队伍:十七年时期,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努力探索着如何表现新的生活,如郭沫若、臧克家、冯至、艾青、田间、何其芳、李季、阮章竞等;一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如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等。
3、诗歌发展的几个时期:(1)50年代前期a.主要内容:歌颂新中国、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伟大的胜利和刚刚开始的新生活,成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主旋律。
大量颂歌涌现,成为共和国诗坛上第一个澎湃的诗潮。
如郭沫若的《新华颂》、胡风的《时间开始了》、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