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进 如何筛选地理课堂教学资源

合集下载

开学第一课的教学资源整合与筛选方法

开学第一课的教学资源整合与筛选方法

开学第一课的教学资源整合与筛选方法开学第一课是学生进入新学期的第一堂正式课程,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准备和整合教学资源,以及筛选合适的资料和教学内容,对于开展一堂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教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开学第一课教学资源整合与筛选的方法。

一、了解学生需求和学术要求在整合和筛选教学资源之前,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术要求。

通过了解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水平等因素,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准备教学资源。

二、收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1.图书馆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藏书和电子资源,收集与开学第一课相关的教材、参考书籍、学术论文等,以丰富课程内容。

2.互联网资源:通过搜索引擎、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等途径,教师可以获取到各种在线资源,如课件、视频、案例等,为开学第一课提供多元化的教学素材。

3.专业团队资源:教师可以与学科教研组、学校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共享教学资源。

同时,可以参加学科研修会议、教材研发项目等,进一步扩大教学资源的来源和渠道。

三、筛选合适的教学资源1.符合学习目标:教师在筛选教学资源时,要明确开学第一课的学习目标,并结合教材内容,选择与目标相符的资源。

例如,如果学习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可以选择与此相关的文章、阅读材料等。

2.适应学生特点:在筛选教学资源时,要根据学生的年级、学科特点、兴趣等因素进行考虑。

比如,对于小学生,可以选择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资源;对于高中生,可以选择与高考要求紧密相关、拓展学生思维的资源。

3.区分内容重要性:教学资源涵盖的内容往往多种多样,教师需要对内容进行筛选和排序,确保教学重点的准确传达。

可以通过标注、归类、设置难易度等方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使用教学资源。

四、整合教学资源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编写教学大纲:根据开学第一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写教学大纲,明确所需资源的类型、数量和使用方式。

地理(心得)之“同题上课”教研活动议课的着力点

地理(心得)之“同题上课”教研活动议课的着力点

地理论文之“同题上课”教研活动议课的着力点“同题上课”教研活动议课的着力点厦门市翔安区教研中心(361102)郑明进“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教研活动深受广大地理教师的欢迎,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锋与天气》本节“同题上课”教研活动为例,谈谈“同题上课”教研活动议课的几个着力点。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的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和学情,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明确的行为主体,学生的行为,说明学生完成任务所允许的条件,提出评价学生达成目标的标准。

以下是两位老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师1:1、知识与技能:运用简易锋面天气图判断锋面的类型,并分析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过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阅读简易天气图,对常见的天气系统进行分析,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正确表述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及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激发学生探究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提高地理素养。

师2: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理解锋在移动过程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活动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综合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能阅读和分析简易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初步学会对地理图表资料和教学案例的分析方法,并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相互作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运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来指导生活。

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与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郑明进发言稿)基于地理课例的反思性教学研究

(郑明进发言稿)基于地理课例的反思性教学研究

• 问题与讨论 1、由步骤1的观察结果,找出几乎只有海洋的板块有哪 些? 2、以板块交界的观点,你觉得台湾的中央山脉和喜马拉雅 山脉比较类似,还是和安第斯山脉比较类似? 3、若每一公分代表实地距离为2000公里,请估算出两亿年 来,大西洋扩张的平均速率。 4、步骤4中,南美洲和非洲大陆相邻两侧的海岸线是否 能完全吻合?若不能,试讨论可能有哪些地质作用使 两亿年来的海岸线发生改变?
一、基于地理课例的反思性教学基本策略 • • • • • 理论学习反思策略 自我诊断反思策略 交流比较反思策略 课堂实录反思策略 他人反馈反思策略
案例:“秦岭—淮河”一线“问题解决式教学”地理课堂观 察实践 教师提出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即“如何有效实施问题 解决式教学”,然后进行观察量表的研制,通过文献资料 的分析,并经实践运用的验证,认为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有 效性地理课堂观察量表的观察项目包括“使用时间、问题 表述、问题类型、提问形式、解决过程”。课前,熟悉上 课教师的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课中进行课堂 观察记录,采集了整节课上课教师几乎所有提问及学生的 回答、教师的理答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 与研究。课堂观察后观课者与执教教师对课堂观察记录进 行反思与分析,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 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
案例:“中国的主要河流”教学实施 • 教学实施一:教师帮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的有关地 形与气候的知识后导入新课,在讲解流域、水系、 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等概念的基础上, 让学生从“中国河流分布图上”分别画出流入太平 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然后找出我国的 主要内流河,得出我国内、外流区的划分,进而分 析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的共同特点及其差别,讲 解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最后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 教学实施二:教师组织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的相关知 识后导入新课,在学生弄懂有关河流的基本概念后, 边详细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边板书本节课的知 识结构,然后要求学生对照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进行 自学,教师进行答疑,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完成知 识结构的建构。最后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_郑明进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_郑明进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厦门市大嶝中学(361103)郑明进一、概述本节课属于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中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之框题《季风气候显著》内容,包括冬季风与夏季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夏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和影响等内容,夏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是教学重点,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是教学难点。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主要特征之一,对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载体。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我国气温与降水的总结与深化,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读图和讨论,说出我国季风和季风气候概念、特点、原因、影响范围;⑵通过讨论及图文材料的分析,说出季风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配和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的影响;⑶从利、弊两方面初步评价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④懂得阅读示意图、气候直方图、分布图等类型地图。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如示意图(季风与非季风区示意图,冬夏季风的形成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等,比较、分析、归纳地理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季风气候的利弊评价,懂得辩证分析问题。

⑵懂得季风气候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我国灾害性天气(寒潮、旱涝等)的祸首,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在平时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七年能下册“亚洲部分”所学到的“亚洲季风气候显著”以及前面所学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学生为厦门市大嶝中学初二年学生,生员来自农村。

3、刚上八年级的学生逻辑能力正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想象、记忆能力也逐渐发展。

4、地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经过七年级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

5、本节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加上初二年要参加中考,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课密切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亚洲与欧洲的地形_郑明进

亚洲与欧洲的地形_郑明进
欧洲
平均海拔高度
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地形起伏状况
地面起伏大、高度悬殊
主要地形类型
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形分布格局
山脉多分布在南、北两侧
特色地形
大陆外侧多岛弧
㈤课堂总结
理一理:请学生谈谈如何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说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㈥练习反馈
练一练: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练习,或自选非洲、北美洲、南美洲中的一个大洲分析其地形特征。
本节课与七年级上册所学的世界地形相关知识比较密切,在教学中应安排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做为学习新知识的铺垫。
四、教学方法
1、采用活动式教学。通过读一读、演一演、做一做等活动板块的设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2、注重过程性评价。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赞美、发现闪光点,树立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愿望,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观点。
六、教学反思
本节为我到厦门九中借班上课的教学设计,以下是指导老师的点评:
本节课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材处理上,不拘泥于教材,体现正确的教材观,教学程序的安排,从导入学习新课、课堂小结、环环相扣,非常流畅,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郑老师采用情境教学,任务型教学,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板书、教态、语言,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等方面,体现自己较高的综合素质,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是一节常态下,真实的课,是高效率、生成性的课。”
2、通过对亚洲地形的学习,以此为案例,学会说明一个大洲地形特征的方法。
3、通过对亚洲及欧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亚洲及欧洲”框题“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亚洲与欧洲地理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地形。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内容标准是“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归纳”属于理解水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为下面学习亚洲与欧洲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也为后面有关区域地理的学习做好铺垫。本节课富含智能培养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图用图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会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教学难点:掌握分析一个大洲地形特征的方法。

地理教研与课题研究的有效整合

地理教研与课题研究的有效整合

地理教研与课题研究的有效整合作者:郑明进来源:福建厦门市翔安区教研中心发布时间:2008年02月15日点击数: 653如无法通过下载软件进行资源下载,请登录后在资源下载链接上右击,并选择“目标另存为”下载。

地理教育科研是提高地理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地理教学改革的第一推动力,如何在教研活动中,搭建课题研究的平台,做到地理教研与课题研究的紧密结合,是我们在教研活动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下面以我区地理科组织实施厦门市第二批课改重点课题《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为例,谈谈在教研活动中如何进行地理课题研究的几点做法。

一、教研确定主题教师参加教研的目的就是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如果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没有这样的意图和愿望,教研活动就会流于形式。

因此,确定教研的主题,对提高教研的针对性是非常重要的。

区教研中心组织课题组教师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剖析课题研究的难点及重点,并结合我区地理教学实际,精选课题研究的专题作为教研的主题,以体现课题研究的阶段性和针对性,同时注意每个教研活动之间的层次性和连贯性。

以下是翔安区地理科07——08学年上学期高中新课程地理教研研讨主题。

以上教研主题的确定涵盖该课题研究的四个角度,即生态学视角、文化学视角、心理学视角及地理学视角。

所选主题是课题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主题研究与课例结合紧密。

课题研究中的主题式教研活动,有利于解决课题研究中同一性、根本性的问题,为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备课渗透研究确定了教研主题后,接下来,以教研活动为平台,组织教师运用课题研究的方法,在个人与集体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行研究性备课。

此步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备课中渗透课题研究的方法。

运用课题研究的方法,如文献法、案例研究法,进行备课。

教研主题一确定,组织老师们开始搜集资料。

有的在杂志上找,有的上网查。

查阅与本专题研究有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进行分析、整理、总结,特别把沟通理论与实践作为着眼点,重视对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不断充实本专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以促进专题研究的深入。

郑明进 将生活元素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

郑明进 将生活元素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

将生活元素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厦门市大嶝中学(361103)郑明进《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中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这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下面谈谈将生活元素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几种途径:一、利用生活经验,巧妙导入新课心理学认为,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才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

新课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联系学生当地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熟悉的生活经验等一些地理现象,设计出地理问题,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对他们确实有用,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交通运输业》一节时,上课开始,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到过厦门火车站吗?你乘车路线是怎么走的?大概要坐多久的车?”,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先坐605路车到新店,然后转乘620路直达车到火车站,最快也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这时,我利用课件展示“厦门市政区图”,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刚才所说的路线,然后让学生根据比例尺计算大嶝街道到厦门火车站的直线距离。

通过计算,学生明白了我们所在地与厦门岛直线距离很近,而现在却要绕一大圈才能到达,交通非常不方便。

接着我让学生找出图中刘五店和五通两个地点,进而介绍翔安隧道的建设情况,让学生明白翔安隧道建成后本地至厦门岛内的行程将会大大缩短,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的学习。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就是要选择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中日常所见所闻的、感触特别深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充满趣味性的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感受到地理的趣味性,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二、运用生活经验,获取地理知识中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他们有着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就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的地理知识,会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如何有效筛选地理图文信息

如何有效筛选地理图文信息

如何有效筛选地理图文信息作者:胡海燕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6期摘要:图文信息转换题是近几年高考中的主要题型,综合试题分值比重也有所加大。

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欠缺有效筛选图文信息的能力,本文就如何获取图文信息的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图文资源说明地理知识,做了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有效筛选;图文信息;图文转换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09-02“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高考考查的能力之一。

很多学生在掌握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面对题目中的新图形、新情境,欠缺从图形、情境中获取和挖掘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受阻。

如何有效筛选地理图文信息,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图文信息说明地理知识,需要我们思考。

一、活用教材资源教材文字表述准确、生动、概括、易懂,基本的地理事物、地理方法、地理技能表达清楚到位,作为“学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源地,因此,首先我们要从教材下功夫,有效筛选地理图文信息。

例1:人教版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材图2.1“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知识较复杂,直接讲解学生很难理解。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请学生阅读教材28页第二自然段内容,然后根据阅读内容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大气受热过程图(学生图形设计显得简单很多了),根据两位同学的版图师生共同找不同,学生首先反馈的第一问题就是“何为长波辐射,何为短波辐射?”这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最下方的小字部分,解决疑惑。

接下来让学生阅读教材29页活动题中的文字信息,“大气逆辐射过程”这个难点迎刃而解了。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有效筛选教材文字信息的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依据教材的一些资料,让学生阅读后,自己动手绘制图表,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加深对图表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做“图—文—题”的转换。

例2:人教版必修3“资源跨区域调配”这一课题中,一位教师在探讨“为什么输”的问题时,重点让学生研读教材插图“我国东、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图”、“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图”,对于“输有什么影响”的讨论,采用的是让学生阅读教材。

初中地理教学素材资源筛选

初中地理教学素材资源筛选

初中地理教学素材资源筛选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教学素材资源筛选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初中地理教学素材资源的丰富程度超乎想象。

从网络到图书,从音像到实地考察,教师和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各类教学资源。

然而,面对海量的教学资源,如何进行有效筛选,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地理教学素材资源的筛选策略。

一、贴近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初中地理教学素材的筛选应以确保教学内容完整性为前提。

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选择教学素材时,能够贴近教材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筛选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素材,辅助讲解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讲解我国行政区划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行政区划图片、地图等素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级行政区划的分布和特点。

2.素材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有助于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

在选择素材时,要注意素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素材学习,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网络。

二、关注学生兴趣,提高教学吸引力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

在教学素材的筛选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选择具有趣味性、生动性的素材,以提高教学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选择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素材。

如视频、动画、三维模型等,可以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入时事热点,联系实际生活。

将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注重地域特色,强化教学实践性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风情各异。

在教学素材的筛选中,教师应注重地域特色,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素材,强化教学实践性。

1.利用本土资源,展现地域特色。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如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分布等,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选择具有实践价值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初中地理教学素材资源筛选

初中地理教学素材资源筛选

初中地理教学素材资源筛选在当前信息化社会,地理教学素材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面对海量的教学资源,如何进行有效的筛选,以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成为了每一个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实际教学需求出发,对初中地理教学素材资源的筛选方法进行探讨。

第一篇范文地理教学素材资源可以分为文本资源、图像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和网络资源等。

在筛选这些资源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的科学性地理教学素材资源必须具备科学性,即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

在筛选文本资源时,我们要关注其出处,尽量选择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教参或其他专业书籍。

对于网络资源,我们要关注其发布平台的可信度,避免使用来源不明或存在争议的信息。

2. 资源的教育性教学素材资源必须具备教育性,即能够满足教学活动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

在筛选图像资源时,我们要关注其是否能够直观地表达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

对于音频资源和视频资源,我们要关注其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否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资源的适用性教学素材资源必须具备适用性,即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

在筛选网络资源时,我们要关注其是否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难以理解的信息。

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资源的整合性教学素材资源必须具备整合性,即能够与其他教学资源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体系。

在筛选教学资源时,我们要关注其是否能够与教材、教参和其他教学资源相衔接,以提高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5. 资源的创新性教学素材资源必须具备创新性,即能够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为教学活动提供新的启示。

在筛选教学资源时,我们要关注其是否具有独特的视角或新颖的观点,以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总之,在筛选初中地理教学素材资源时,我们要关注其科学性、教育性、适用性、整合性和创新性,以确保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初中地理课堂素材实用筛选(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地理课堂素材实用筛选(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地理课堂素材实用筛选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课堂素材实用筛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素材的选择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初中地理课堂素材的实用筛选方法。

一、地理课堂素材的选择原则1.符合课程标准:地理课堂素材的选择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贴近学生生活:地理课堂素材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3.注重区域特色:地理课堂素材应注重区域特色的体现,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使学生了解各地的地理差异,提高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

4.强调实践性:地理课堂素材应强调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5.注重可持续发展:地理课堂素材应注重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地理课堂素材的筛选方法1.教材分析:地理课堂素材的筛选应以教材为基础,深入分析教材的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地理素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调整。

2.课外资料收集:教师应广泛收集课外资料,如地图、图片、案例等,丰富地理课堂素材,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网络资源利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地理教育网站、博客、论坛等,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理素材,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环境,丰富地理课堂素材,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5.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地理课程,丰富地理课堂素材,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地理课堂素材的实用案例以下是一个关于“气候”课题的课堂素材筛选案例:1.教材分析: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气候》一课为例,教材主要介绍了气候的类型、气候的形成因素等。

在筛选素材时,可重点关注气候形成的原因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地理分享教学的三个关切点

地理分享教学的三个关切点

地理分享教学的三个关切点地理分享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在进行地理分享教学时,教师需要关注一些关切点,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本文将从三个关切点出发,分析地理分享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地理分享教学的第一个关切点是课堂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在进行地理分享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的地理内容进行教学。

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设计合适的课堂内容,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在选择课堂内容时,教师需要注重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地理知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进行地理分享教学时,需要将地理知识融入到地理系统中,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地球和其上的各种自然现象。

地理知识需要具有科学性,即要在教学中注重地理知识的科学性,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可以结合讲解、示范、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地理分享教学的效果。

在运用课堂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地理分享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地理分享教学的第三个关切点是课堂评价的方式和标准。

在进行地理分享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和标准进行评价。

在选择评价方式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可以结合考试、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还可以引入自我评价、互评和同侪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郑明进地理高效教学的几点要求

郑明进地理高效教学的几点要求

地理高效教学的几点要求福建省厦门市大嶝中学(361103)郑明进高效的地理教学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花费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最优的教学目标。

高效的地理教学是每一位地理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当前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关键和要求。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地理高效教学的几点要求:一、做好课标细化国家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上规范着地理课程的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在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策略,制定完善准确的评价量规。

做好课标细化,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案例:湘教版七年级下册“亚洲及欧洲”课标细化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节涉及的课程标准如下:1.运用地图等资料间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互相关系。

本节做如下课标细化:1.运用亚洲与欧洲地图,简述亚洲与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理解亚洲与欧洲地理位置特征。

2.运用亚洲与欧洲地形图等地图和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亚洲与欧洲的地形特征,了解亚洲及欧洲主要的地形区及其分布。

3.运用亚洲与欧洲气候图和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亚洲与欧洲的气候特征,理解亚洲与欧洲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表现。

4.运用亚洲与欧洲地形图,综合分析亚洲与欧洲的水系特征,理解亚洲与欧洲河流与其地形、气候的关系,了解亚洲与欧洲著名的河流与湖泊。

地理课程标准在世界地理方面没有规定必学的区域(两极地区除外),但规定了学习的区域地理要素。

这些要素是认识一个区域的基础。

教师要分析教材中每个区域是如何组织这些要素的,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在此基础上,以现代分类学,紧扣课标,基于学情,把握内容标准的深度与广度,体现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一般学习方法,力求体现三维目标。

三、构建知识结构认知结构的特点是认识和知识的结合,它既包含了一种动态性的加工过程,又包含了一种静态的内容结构。

“长江各河段自然特征”同题异构教学片段比较

“长江各河段自然特征”同题异构教学片段比较

“长江各河段自然特征”同题异构教学片段比较郑明进【期刊名称】《地理教学》【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3页(P34-36)【作者】郑明进【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大嶝中学,361103【正文语种】中文“长江各河段的自然特征”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中框题“滚滚长江”的重点,在同题异构教研活动中,我们以此作为教学课题进行教学比较研究,以下谈谈对两位老师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的几点思考。

教师1的教学过程设计把班级学生分为三大组,结合手中的导学提纲读图分析,说出长江各河段的主要特征。

组1:说出上游的水文特征:①读课本67页图2-37“长江干流剖面图”,算一算长江上游的落差约为多少,占长江总落差的百分之多少?②从地形的角度分析长江落差大的原因。

③河水在穿山越岭时会形成什么样的特征?④找出上游著名的峡谷。

组2:说出中游的水文特征:①长江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②仔细观察中游干流的形状,并说说其特点。

③找找中游的支流与湖泊,并与上游和下游作对比,得出其特点。

组3:说出下游的水文特征:①长江到下游后,水流会变得如何?其河道及其水深呢?②谈谈下游河段对长江航运的影响。

教师2的教学过程设计两位教师都精心备课,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

教师1和教师2都采用了分组的教学形式,分别分析上、中、下游的自然特征,不同的小组分别学习不同的内容,采用多角色扮演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进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组同学对其他组学习内容较不容易掌握,不利于全班同学达标。

教师1采用了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2只设计活动内容,给学生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对学生自学能力要求较高。

教师2还采用了角色扮演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两位教师都采用了问题解决式教学,要求学生从地图等资料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说出长江各河段的主要特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地理(心得)之地理教学中思维情境的创设

地理(心得)之地理教学中思维情境的创设

地理论文之地理教学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地理教学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厦门市翔安区教研中心(361102)郑明进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其中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发挥其动力、调节、导向等作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地理教学中创设思维情境的几点做法,以抛砖引玉。

一、设置问题情境,授予思维方法教学中,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从“无疑”处产生“疑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从而产生新奇和探索,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究性的行为,激发学生向未知王国进发,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分析、综合、比较等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尝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例如:讲到青藏地区的气候时,教师展示藏族同胞的传统服装,思考:藏族同胞的传统服装的袖子为什么做成这种样式?这个问题紧密联系生活,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叩开了学生的心扉,诱导学生联系青藏地区的气候去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高。

又如,讲到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时,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和“长江干流”剖面图,设置疑问:假如你是一个水利建设专家,你应该把水电站建在长江的哪些河段最合适?这个问题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营造质疑情境,激发问题意识质疑情境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动力场”,质疑情境设计即可以是隐性的,也可以是显性的。

在地理教学中根据中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尽可能利用图像、模型、标本等教具,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直观性,用抽象知识的趣味性、形象化、具体化的巧妙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发挥其形象生动的特点,营造学生的质疑情境。

基于课例研究的地理区级教研活动

基于课例研究的地理区级教研活动

作者: 郑明进
作者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教研中心
出版物刊名: 地理教学
页码: 32-33页
主题词: 地理教师;教研活动;区级;地理课堂教学;教学研究;专业化发展;教学质量
摘要:基于课例研究的地理区级教研活动,以地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对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实际的例子进行的一种教学研究。

通过活动的开展,实现同建互助,专业引领,使教师体会和领悟具体的教学课例所蕴含的课程发展理念,真正解决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基于课例研究的地理区级教研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筛选地理课堂教学资源
厦门市翔安区教研中心(361102)郑明进
地理课堂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的支撑。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地理教学资源,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面对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资源,哪些资源可以进入我们的课堂,并能为教学服务,必须通过筛选机制过滤才能确定。

一、从课程标准出发
课堂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选用什么样的教学资源进入课堂,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规定学科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标中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要求是最低要求。

由此可见,选用什么样的教学资源进入课堂,首先要从课程标准出发,有利于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是教材,教材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是师生教和学双边活动的重要依据。

它体现了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教师在备课时,要研读教材,正确理解编者思路、编写意图,与地理教材编写者对话,与教材对话,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锁定什么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在选取的过程中不断与课程标准对接,提升教学理念,丰富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创造性使用教材,若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

现行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有四种版本,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课程标准出发,整合好四套版本的课程资源。

例如,教学《自然界的水循环》时,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以长江为案例来教学自然界水循环的几种形式,因此,虽然现在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但在教学中采用了湘教版的“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以图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在吸收各个版本教材优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再创造,变教教材为活用教材。

地理教材是主要的地理课堂教学资源,但地理教材不是唯一的地理课堂教学资源。

现代教育观认为,凡是具有地理教育意义,有利于实施地理课程或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或条件都可以作为地理课程资源。

教师一定要在准确解读地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潜力的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教材之外的地理课堂教学资源。

例如,讲到交通运输布局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厦门市翔安隧道的建设对厦门发展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明确,随着厦门翔安隧道的建成通车,将加快岛外各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人口和城区规模,提高全市的城市化水平,同时伴随着岛外各区的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将由集中发展转变为分散发展,而且商业网点向岛外各区增加、发展也促进岛内商业做大、做强。

在地理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内容,拉近了地理与学习生活的距离,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理念,创造性地落实课标的要求。

二、从学生需求出发
教师在筛选地理课堂教学资源时,始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筛选课堂教学资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为使课堂教学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等情况有明确的评估,使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具有明确的指向,要研究学生现实水平,立足现实水平,挑战潜在水平,不仅考虑他们已经学过的内容,而且还需要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从学生需求出发选用课堂教学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梳理归类与整合,并通过教学进行验证,根据教学效果及时反思与调整。

现代社会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开发地理课堂教学资源,这既是学生
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

讲授“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我安排了一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厦门市翔安区红罗卜生产情况,要求学生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相关知识,分析当前厦门翔安区红萝卜的生产现状,并提出翔安红萝卜发展策略,在调查的基础上,撰写地理小论文,一位同学在小论文《让翔安的红萝卜“红”起来》里,提出了如下发展厦门翔安区红萝卜发展的策略:深耕翻晒土壤;增加有机肥的施肥量;选择适宜的播种季节;及时除草;合理的灌溉,科学的施肥;加大科技的投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蔬菜加工领域;推行农业订单经营模式。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把本区鲜活的地理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实践证明,教师应明确学生是筛选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主体,发动学生参与搜集各式各样的地理课堂资源,并指导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去“研究”,根据一定的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并学会分辨、筛选、分类、检索和使用,让学生在搜集的实践中形成能力,在筛选过程中培养信息才智。

三、从呈现方式出发
教师筛选教学资源不能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而是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艺术化加工,优选适合学生心理特点、本班学生接受能力的呈现方式。

确定课堂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的依据,一是耗费低,包括时间的耗费和物质材料的耗费;二是效率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做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最佳发展
笔者亲眼看到不少教师为了让公开课“出彩”,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件中素材可谓多样,有动画、图片等,基至把教材的文字原封不动搬到屏幕。

应该说,这些多媒体素材确实在课堂上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可是学生上课时很少打开书本读书,黑板很少用,甚至闲置一边,教师上课时不断点击课件,很少离开讲台走到学生身过,教师丧失了观察、倾听、评价、激励学生的时间与空间,更不用说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鲜活的教学资源,而且课件制作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设备使用也造成教学成本的提高、教学资源的浪费。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教学资源的使用应从效果出发,用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成之处,用在非用不可之处。

例如,讲到“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时,教师运用板图的形式,边讲边绘“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性,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了有效的互动,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取得了动画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四、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
生成性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核心问题,要在课堂上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具有开放的课程资源理念,具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灵活,为动态生成资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慧眼捕捉可生成的资源,如学生的疑问或奇怪想法,学生或教师的一个错误,不同意见的碰撞、突发性事件等,做到处变不惊,方可生成不可预约的精彩。

例如,讲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不利影响,一位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太阳活动对地球也有有利的影响。

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教师处理的方式可能有以下几种,一是回避法,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

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必要知道,这个问题超出了教材的要求,学生不必要掌握等。

二是讲述法,教师直接讲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有利影响,三是查阅法。

课外让学生查阅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利影响的事例。

很显然教师宜采用第二种或第三种的做法,通过引入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利影响的事例,培养学生地理辩证思维,有利于学生地理理性思维的提高,第三种做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收集、处理能力。

教师的设计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实际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教师应从教学情境的实际出发,捕捉地理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

总之,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把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筛选作为重要环节,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学生需求、呈现方式,具体的教学情境,力求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筛选的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