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创造产业奇迹
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防沙治沙奇迹心得
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防沙治沙奇迹心得以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防沙治沙奇迹心得沙漠是一个充满着枯燥与荒凉的地方,人们往往对它望而却步。
然而,在中国,我们却见证了一场奇迹的诞生——那就是防沙治沙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这一切得益于无数勇敢的人们,他们以勇担使命、不畏艰辛的精神,坚守在沙漠边缘,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个久久为功的奇迹。
防沙治沙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庞大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参与。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沙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巨大威胁。
沙漠化不仅导致土地的退化和水资源的短缺,也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承担起这个使命的勇气和决心。
防沙治沙工作需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是巨大的。
沙漠地区的气候恶劣,水资源匮乏,土地贫瘠,给治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然而,正是因为这些困难,我们才更加需要以坚定的信心和不畏艰辛的精神去迎接挑战。
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在防沙治沙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久久为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沙漠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而治理沙漠也需要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更没有捷径可走。
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人工防护等工作,才能够逐渐改善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防止沙漠的进一步扩张。
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运用科学技术和智慧。
科技的进步为防沙治沙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及时获取沙漠化的动态信息,从而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恢复植被,加强土地保持能力;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调节水资源的分配,提供灌溉用水等。
只有不断创新,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沙漠化问题。
防沙治沙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防沙治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领导和组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和规划;企事业单位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大投入力度;科研机构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广大群众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防沙治沙的行动中来。
励志故事-从沙漠中走出的奇迹
从沙漠中走出的奇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有一个小村庄,处于沙漠的腹地,常年干旱。
刮风的时候,卷起的黄沙铺天盖地。
水,成了当地人朝思暮想的期盼,先人为这个村子取了一个和水有关的名字:泊江海。
然而,期盼终于未能变成现实。
由于沙漠的面积不断扩大,当地人不得不离开家园。
沙进人退,在泊江海早已不是新鲜事。
如今那里却变成了一个木材生产基地。
奇迹,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了防风固沙,人们想尽办法。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政府号召老百姓种沙柳。
沙柳是可以生长在盐碱地的极少数沙漠植物之一,杨树、柳树等大径木砍伐掉以后,三五年之内再也长不起来,而沙柳则在第三年及时平茬。
把长大的沙柳砍掉,之后不用再管它,新的沙柳就能很快长出来。
人们发现,除了防风固沙,沙柳还是既经济又环保的木材。
沙柳是制造纤维板极好的材料,泊江海便建起了人造板厂,每年产量8到10万立方米,工厂以每吨240元钱的价格收购沙柳。
群众种沙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无垠的沙漠开始被成片的沙柳覆盖。
在企业周边方圆100公里内,卖沙柳成了很多家庭最主要的收入。
沙柳还可以用来发电。
通过分析,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沙柳含的热量和一般煤的发热量居然是一样的,而且好多次煤还不如沙柳,沙柳简直就是可以不断开采的绿色煤田。
今年初,当地建起了以沙生灌木为原料的我国沙漠里第一个生物质热电厂。
离电厂不到两公里的地方,是一个甲醇化工厂,电厂每年的全部用水都来自这化工厂的工业废水;生物质发电完成以后,残余的草木灰,是制作钾肥的原料。
“废物”从头到尾得到利用,而本身没有产生废物。
最大化的利用,使不起眼的沙柳不仅起到了改造沙漠的作用,还支撑起沙漠里的两个支柱产业。
其实,大自然不会亏待人类,即使是沙漠,只要不缺少发现和智慧,奇迹照样能创造出来。
沙漠中的沙漠经济和旅游产业
沙漠中的沙漠经济和旅游产业沙漠地区,因其特殊的干燥环境和风景迷人的景观,逐渐成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热门发展区域。
在沙漠中,人们利用资源和环境,发展出各种独特的经济和旅游模式,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一、沙漠经济的特点沙漠地区的经济以沙漠资源为基础,对于特定的沙漠地区,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特产成为了沙漠经济发展的关键。
比如,摩洛哥的撒哈拉沙漠以著名的阿拉伯茶叶和阿根廷琥珀作为特色的经济核心。
这些特产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也吸引了国外的购买和投资。
此外,沙漠中的沙子、矿物质以及特有的植物等资源也成为了经济开发的重要一环。
二、沙漠旅游业的发展沙漠地区的风光迷人,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沙漠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沙漠徒步旅游:以穿越沙漠为主题的徒步旅游逐渐兴起。
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沙漠中挑战和冒险的乐趣,同时欣赏到沙漠特有的风景和文化。
2. 沙漠骑行旅游:骑马或骑骆驼,穿越沙漠,成为许多游客向往的方式。
这种旅游模式结合了刺激与放松,使游客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沙漠的风土人情。
3. 沙漠露营体验:沙漠露营已成为许多旅游者喜爱的休闲方式。
夜晚的沙漠星空和篝火烤肉的乐趣,使得沙漠露营成为了家庭和朋友相聚的理想场所。
4. 沙漠文化旅游:沙漠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很多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旅游者。
游客们可以参观古老的沙漠城堡、博物馆和沙漠民族的生活习俗,感受到沙漠文化的魅力。
三、沙漠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沙漠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沙漠资源。
以下是一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1. 环境保护:在沙漠开发过程中,需要保护沙漠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监控机制,加强对开发项目的环境评估。
2. 能源利用:沙漠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可以成为经济的动力源。
发展清洁能源项目,减少对有限能源资源的依赖。
3. 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沙漠地区的独特文化和传统。
以色列历史真相!读完给你一生的启示
以色列历史真相!读完给你一生的启示本文导读:以色列,一个沙漠覆盖三分之二,但创造了沙漠农业奇迹的国家;以色列,一个被周边国家制约,但经济发达的国家;以色列,上帝应许之地,犹太人的皈依地。
以色列,一个想不到如此美丽,如此和平,如此神奇的国家。
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最为强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最高的国家,属于发达国家;拥有该地区管理最良善、对财产权利保护最佳的经济体制。
以色列对于科学和科技的发展贡献也相当突出。
以色列的科学家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光学、工程学以及其他技术产业上的贡献都相当杰出。
以色列的研发产业中最知名的是其军事科技产业,在农业、物理学和医学上的研发也相当知名。
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独立建国,人口主要来自犹太人族群,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这个仅有1000多万人口的民族,尽管人口很少,却是世界上最聪明、最神秘、最富有的民族,《圣经》就是上帝籍着犹太人记录下来的传世经典。
任何一位稍微了解以色列的人,都知道这个苦难的民族,在千年的漂泊迁徙中,在饥饿和苦难、杀戮和欺侮的磨难中,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没有倒下,并且在逆境中砥砺发奋、发展。
今天,以色列人可以在沼泽,荒芜土地上发展渔业,贫瘠不堪的丘陵已被改造成整齐平坦的粮田和果园,变成了世界上农业最富饶地之一。
荒凉的沙漠地变成了片片绿洲,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古老、凄凉和到处断壁残垣的废墟中,新型的现代化城镇星罗棋布,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以色列白手起家,一跃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在这个古老灿烂的文化遗址上,今天闪烁着世界上骄人的高科技文明,这些巨大的变化,使这块土地成为真正的“流奶与蜜之地”,与四周的邻国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人们常说:“犹太人在家里打个喷嚏,世界上多数银行都将感冒。
五个犹太人凑在一起,便能应付国际股票市场。
以色列是全世界知识水平仅次于美国的大国;以色列是在纳斯达克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国家。
反观邻国埃及,号称文明古国,却有50%的文盲。
沙漠绿洲:生命之源,沙漠中的奇迹之地
沙漠绿洲:生命之源,沙漠中的奇迹之地
沙漠绿洲,这片生命之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中的奇迹之地。
在这片土地上,大自然展示了神奇的魔力,为荒凉的沙漠增添了一抹生机勃勃的景象。
绿洲的出现,不仅为沙漠中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希望,更是向人类传递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在沙漠绿洲中,生物的多样性令人惊叹。
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这些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各种奇特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技巧。
例如,沙漠植物通过深根、储水、减少蒸腾作用等方式,顽强地抵抗着严酷的沙漠气候。
而沙漠动物则借助敏捷的速度、独特的生理结构和寻找水源的本能,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绿洲不仅是生物的庇护所,还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古丝绸之路曾将绿洲串联起来,使得东西方的文明在这里交融碰撞。
沿着这条古老的路线,商人、使者和探险家们穿梭于绿洲之间,将各自的文明传播至远方。
这些绿洲成为了民间传说、艺术、建筑和宗教的交汇点,见证了多元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如今,沙漠绿洲的魅力依然不减当年。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绿洲的重要性,开始采取措施保护这片珍贵的生态系统。
政府提倡植树造林,恢复沙漠植被,以减少沙漠的扩张。
同时,科研人员致力于研究绿洲生态系统的平衡,以期更好地保护这片生命之源。
沙漠绿洲是自然界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的奇迹。
让我们携手守护这片生命之地,让绿洲的光芒永远照耀在沙漠
之中。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命得以延续,希望得以诞生。
绿洲之美,不仅仅在于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所蕴含的顽强生命力和无尽希望。
让我们共同守护这片绿洲,让生命的奇迹延续下去。
沙漠改造成功的例子
沙漠改造成功的例子
以下是 7 条关于沙漠改造成功的例子:
1. 你知道阿联酋的阿布扎比吗?那简直就是沙漠中的奇迹啊!他们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计划,让原本荒芜的沙漠一点点披上了绿装。
就好像是给沙漠穿上了一件漂亮的新衣,现在那里可美啦!为了这片绿色,多少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努力,真的太让人佩服了!
2. 中国的库布齐沙漠呀,以前可是出了名的荒凉。
但是现在呢,经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它已经大变样啦!就如同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人们在那里发展起了特色农业,那景象,真的让人惊叹不已呀!
3. 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听说过吧?他们采用了创新的灌溉技术和先进的农业模式,硬生生把沙漠变成了富饶之地。
这难道不像是变魔法一样神奇吗?这里面蕴含着多少人的智慧和勇气呀!
4. 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漠地区,通过引进适合沙漠生长的植物和科学的管理,现在也变得生机勃勃啦!你能想象吗?这简直就是在不可能中创造了可能啊!
5. 看看摩洛哥的某些沙漠区域,以前大家都觉得没啥希望的地方,结果人家愣是搞出了成效。
这就好像在黑暗中突然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憧憬!
6. 纳米比亚的沙漠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哟!人们通过发展可持续的产业,让沙漠也能为人们带来福祉。
这不是在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没什么是办不到的吗?
7. 埃及也在沙漠改造方面有不错的成绩呀!他们建设了一些基础设施,改善了沙漠地区的生活条件。
这就如同给沙漠送来了温暖和关怀,多让人感动呀!
我的观点结论:沙漠改造虽然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有决心、有智慧、有行动,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奇迹,让沙漠也能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沙漠变绿洲的成功案例
沙漠变绿洲的成功案例
现在,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常常会听到“绿色活动”一词,例如“绿化”和“绿色农业”,而在沙漠变绿的案例中,算是最具成功的一种。
2012年撒哈拉的的太阳能村项目,就是一个成功的沙漠变绿案例。
此项目旨在将撒哈拉沙漠的可种植水源扩大七倍,从而种植出植物,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为此,项目把沙漠中的流动性石膏改变为有孔性,可以吸收水分的状态,并种植了需要水分而又受撒哈拉干冷气候耐受的高效农作物。
此外,在农田附近建有沉水池,用来吸收降水,一方面改善土壤水分,另一方面还可以灌溉种植的农作物。
低成本太阳能电池板用于灌溉,减少沙漠绿洲的成本和污染,使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成为现实。
这个案例最终实现了撒哈拉沙漠的可持续发展,大大改善了当地用水,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程度,并为人类带来了有益的绿色生态环境。
戈壁滩上创造的奇迹
戈壁滩上创造的奇迹戈壁滩分布在我国的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和西藏的东北部等地。
是世界上第五大沙漠。
在这片漫天飞沙的土地上,卫星图上出现的“毛主席万万岁”等5条标语信息,为原第八航校官兵在戈壁滩上创造了奇迹,这些环绕机场的“语录”地标,可以帮助飞行员保持空域位置,引导教、学员准确进出空域,地标所在区域的中心点,便是柳树泉机场。
其中一角还有一条废弃跑道。
因为柳树泉机场地处戈壁,附近没有明显的地物特征!飞机都是设备简单的初教机,导航设备简陋,所以就弄了语录地标。
柳树泉老机场的位置为 42°33'6.31"N 94°13'6.95"E ,现在已经废弃。
柳树泉老机场卫星图新的柳树泉机场位置为 43° 4'39.09"N 92°48'29.61"E 。
新柳树泉机场卫星图毛主席万万岁,坐标42 39'18.85" N 94 10'00.80" E,长400米,宽50米。
“毛主席万万岁”卫星图为人民服务,坐标42 32'33.95" N 94 19'36.80" E,长300米,宽50米。
“为人民服务”卫星图只争朝夕,坐标42 39'33.30" N 94 16'00.59" E,长230米,宽50米。
“只争朝夕”卫星图向斗争中学习,坐标42 27'40.95" N 94 14'36.80" E,长400米,宽50米。
“向斗争中学习”卫星图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坐标42 27'12.08" N 94 08'49.36" E,长500米,宽50米。
“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卫星图文末总结: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
中国沙漠变绿洲的成功案例
中国沙漠变绿洲的成功案例“我们敞开怀抱欢迎公益志愿者来沙漠造林。
”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的一句话,无形中透露出当下八步沙造林的责任和使命。
要想沙洲变绿洲,还需新一代的造林人,有文化、懂科学,开展网络治沙、科学治沙。
“回望历经40多年走过的治沙路,八步沙取得现在的成绩,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今年,郭万刚被评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
他说,这份荣誉,虽感荣耀,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要讲好八步沙故事,把三代人的治沙事业传承下去。
“八步沙不绿,我哪儿都不去”。
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
据说,100多年前,这里只有八步宽的沙口子,所以叫作“八步沙”。
还有一种说法,这里的沙子又细又软,人踩上去,脚就陷到沙里了,只能一步一挪地艰难“跋涉”,所以也叫“跋步沙”。
20世纪70年代,“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是彼时八步沙的真实写照。
为了保护家园,以郭万刚的父亲郭朝明为首的八步沙“六老汉”,自发组织起来治沙造林。
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启动,1981年,郭朝明等六位老人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林场,在治沙合同书上摁下鲜红的指印,义无反顾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开启了战风沙、保家园的漫漫征程。
1983年,30岁的郭万刚在父亲的嘱托和感召下,接过八步沙植树造林接力棒。
进入林场前,他还在古浪县供销社端着“铁饭碗”,并不甘心当“护林郎”,甚至一度盼着林场散伙,自己好去做生意。
然而,199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彻底改变了郭万刚的想法。
他当时正在林场巡林,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吹成了“滚地葫芦”,最终,他总算死里逃生。
后来,郭万刚在八步沙林场场长就职演说中立下了“八步沙不绿,我哪儿都不去”的雄心壮志。
“三分造,七分管护”。
几经周折,通过贷款打井、开垦荒地,八步沙的治沙人终于走出困境,治理后的荒漠也逐步有了经济效益。
八步沙人坚信,“今天种活一棵树,明天就会种活千万棵树”。
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终将八步沙变废为宝,将不毛之地变成绿色家园。
吴子申沙漠中的永业之路
吴子申沙漠中的永业之路8年前,吴子申在内蒙古阿拉善承包了50万亩沙漠,种植苦豆子、梭梭木等沙生植物;他还在这个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到一人的地方建了一座三星级的涉外宾馆,开发沙漠旅游。
但是,真正将他的事业推向成功的却是一种叫“生命素”的东西。
“让一亿中国农民先富起来!”吴子申用这样的野心,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财富,更赢得了资本的眷顾。
2009年12月,美国纳斯达克的钟声,送给了这个来自中国西部沙漠的孤独求索者。
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如果不是命运安排他走了商道,吴子申或许会成为一个教师或者搞研究的人。
1968年,吴子申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父母早亡,他不得不早早学会了坚强和担当。
1984年底,16岁的吴子申在内蒙古计委谋得一份打杂的工作,耳濡目染让他懂得了种种人事关系:更重要的是他年轻好学,中专、大专,经济、行政,一有机会他都去学。
有一次,一位新来的处长让吴子申整理计委堆积如山的档案,这在别人看来是避之惟恐不及的苦差事,却让吴子申潜下心来。
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他悄悄地将计委10多年来的投资项目和各种数据,仔仔细细地研究了一遍,使他由此掌握了内蒙古经济最核心的东西。
处处用心努力,又处处低调做事,吴子申颇受器重。
1988年,内蒙古成立了专门管理国有资产的投资公司,年仅20岁但老成持重的“青年才俊”吴子申,竞被连续委任为多个国有企业的董事或董事长。
青春飞扬的吴子申酷爱音乐,他用工作后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把吉它,业余组织了一个颇受欢迎的乐队。
他原本觉得人生就这样定格了,工作之余吹拉弹唱。
但是,1994年的一次经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那一年,组织上安排他和另外5个人组成扶贫工作队到通辽市国家级贫困县奈曼旗,去调研“农民为什么会那么穷”。
那是吴子申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沙漠,而且碰上了沙尘暴,风沙肆虐,沙丘翻滚,能见度只有两三米。
终于到了当地农家,却让他第一次真正体会到“穷”字的深刻含义:人不能种,地不能收,传说中的“五六口人只有两三条裤子”的家庭就在眼前。
宁夏中卫:吹尽狂沙始到金
宁夏中卫沙漠湿地金沙岛
宁夏中卫:吹尽狂沙始到金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马丽娟 编辑高雪梅
这个曾经因沙而困的小城,如今正“踏沙”前行,“风光”无限向“云端”。
宁夏中卫,一座与沙漠为邻的城市。地处 腾格里沙漠边缘,这里曾饱受风沙侵害,生存 受到威胁。20 世纪 50 年代,被誉为“治沙魔方” 的麦草方格在这里诞生,保护我国首条沙漠铁 路——包兰铁路顺畅通车。此后半个多世纪来, 一代代治沙人与命运相搏,坚持不懈固沙植绿, 逼退沙漠 25 公里,沙漠化在这里被彻底逆转。
半年时间一房难求。 当“荒凉”成为一种“奢侈”,文旅产业格
局被进一步打开,中卫市又在沙漠内发掘出另一 大旅游资源——星空。2020 年秋,沙漠星星酒 店如同一颗“巨星”落在中卫腾格里沙漠,这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5 2023.10.19
ORIENTAL OUTLOOK
家以观星为主题的酒店,为游客提供观星指导、 沙漠疗养、沙漠晚餐等服务,深受南方游客喜爱。
此后,大漠星河营地、金沙海星辰帐篷营地、 星星故乡露营地等一批星空旅游度假产品顺势 而生。中旅(宁夏)沙坡头旅游景区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朱文军告诉记者,星星酒店改变了景 区经营格局,目前度假类产品收入约占总收入 的 30%。数据显示,2023 年上半年,中卫市游 客接待量达到 730.8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39.2 亿元,分别增长 33.2% 和 45.2%,旅游市场已 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以传统观念衡量,干旱少雨、沙漠戈壁等 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但对于风电光
当“ 荒 凉 ” 成 为 一种“奢侈”,文 旅产业格局被进 一 步 打 开, 中 卫 市又在沙漠内发 掘出另一大旅游 资源——星空。
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
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在全球范围内,荒漠化是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威胁着生态平衡、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然而,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的方法,一些地区在荒漠化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和宝贵的经验。
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库布其沙漠,曾经是一片不毛之地,风沙肆虐,严重影响着周边地区的生态和居民的生活。
经过多年的持续治理,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成功,得益于多方面的努力和创新。
首先,当地政府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治理规划和政策。
加大了对治沙的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同时,注重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积极推广沙产业,让治沙不仅仅是为了生态恢复,还能带来经济效益。
在治理技术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
例如,采用了“草方格”固沙技术,通过在沙丘上铺设草方格,有效阻止了风沙的流动,为植被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还推广了种植耐旱植物,如沙柳、梭梭等,这些植物不仅能够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还能起到固沙和改良土壤的作用。
企业也在库布其沙漠的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些企业投资建设了大规模的沙漠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沙漠旅游、光伏发电等产业。
通过产业的发展,为治沙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和增收。
当地居民是库布其沙漠治理的重要力量。
他们积极参与植树造林、草原保护等活动,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的面貌。
许多居民还通过参与沙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除了库布其沙漠,以色列在荒漠化治理方面也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色列地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
然而,以色列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实现了在沙漠中创造绿洲的奇迹。
以色列高度重视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发展了高效的滴灌和喷灌技术,使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同时,通过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等手段,增加了水资源的供给。
在农业方面,以色列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和设施农业。
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培育出适应沙漠环境的优良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业的产量和质量。
沙漠变绿洲的人物事迹
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人物都展现出了将沙漠变绿洲的决心和努力。
这些人物不仅有着坚定的信念,还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创造力,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我们来看看美国的约翰·亚当斯。
他是一位企业家和环保主义者,致力于将沙漠变成绿洲。
他在加利福尼亚州购买了一块荒漠,并开始实施他的绿化计划。
他采用了最先进的灌溉技术,将水资源有效地用于植被种植,并成功地使这块荒漠变成了充满生机的绿洲。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的张新时。
他是一位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致力于中国的荒漠化治理。
他创立了“绿色环球21”,这个组织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将荒漠变成绿洲。
张新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植被种植、水资源管理和土壤保护等,成功地使许多荒漠地区变得生机勃勃。
此外,印度的贾也·甘地也是一位著名的环保主义者。
他的“绿色革命”运动旨在减少印度的荒漠化,并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他积极推动植树造林和水资源管理,使印度的许多荒漠地区得以改善。
这些人物的事迹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他们坚信人类可以改变自然环境,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其次,他们采用了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使绿化工作得以成功实施。
最后,他们倡导环保意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总之,这些将沙漠变绿洲的人物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方法,就能够改变自然环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内蒙古:治沙开拓致富路
内蒙古:治沙开拓致富路作者:***来源:《新西部》2022年第04期一代代治沙英雄們从大干苦干到科学治沙,从只能治沙找活路到全社会形成合力“我要治沙”,从公益林到经济林,从无边荒漠到生态绿洲、旅游综合体……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上,每一次的转变,都经历过抽筋剥骨般的反复尝试。
治沙人血汗凝聚的治沙精神流动传递,从不曾妥协。
依靠新政策、新技术、新思路,如今内蒙古走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辖区内的毛乌素沙地70%面积得到有效治理,交出了可以向世界推广的毛乌素沙地治理方案。
因面积广,且集中在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在内蒙古也被称为鄂尔多斯沙地。
在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主要分布在辖区的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杭锦旗、伊金霍洛旗等7个旗区境内。
2020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在《毛乌素沙地是这样变绿的》一文中提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供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毛乌素沙地总面积为3.8万平方公里,鄂尔多斯市占68.9%,榆林市占28.4%。
而此前更多的说法为:毛乌素沙地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其中三分之二分布在鄂尔多斯市境内。
经过近七十年的治理,境内毛乌素沙地有效治理率达到70%。
依靠新政策、新技术、新思路,内蒙古走出了生态优先、人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发展路子。
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制度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讲求科学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这是鄂尔多斯草原儿女向世界推广的治沙方案。
2017年9月6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
“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被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巴布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治沙主战场乌审旗内蒙古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乌审旗则是内蒙古区域内受沙化威助最严重的地区。
其全境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约占毛乌素沙地三分之一的面积。
1950年,乌审旗只有464亩人工林和1938棵零星分布的乔木,荒漠化、沙化土地达90%以上,森林覆盖率仅为2.6%。
在沙漠种树作文素材
在沙漠种树作文素材《在沙漠种树,创造绿色奇迹》嘿,你能想象在一片黄澄澄、漫天风沙的沙漠里种树吗?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记得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了在沙漠种树的故事,我当时就瞪大了眼睛,心里充满了好奇和惊讶。
沙漠那么干,那么热,怎么能种树呢?这简直就像要在火星上种出花来一样不可思议!后来,我在电视上看到了那些勇敢的叔叔阿姨们,他们真的在沙漠里努力地种树。
他们背着重重的树苗,一步一步地在沙丘上走着,那脚步深深浅浅,就像在和沙漠进行一场艰难的战斗。
我看到一位叔叔,他的脸上满是汗水,汗水混着沙子,一道道的,可他一点儿也不在意。
他一边种树,一边笑着对旁边的人说:“咱们多种一棵树,沙漠就少嚣张一分!”另一位阿姨接着说:“对呀,说不定以后这沙漠能变成绿洲,那得多美呀!”我就在想,他们不累吗?不热吗?难道他们不怕这恶劣的环境吗?有一天,我把我的疑问告诉了爸爸。
爸爸摸着我的头说:“孩子,他们不怕累,不怕热,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绿色的梦。
他们知道,每一棵种下去的树,都是一份希望。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再后来,我又了解到更多关于在沙漠种树的知识。
原来,种树之前要先做好规划,要选择适合沙漠生长的树种,还要想办法解决水源的问题。
这就好比盖房子,得先有设计图,还得准备好建筑材料,缺一不可。
那些在沙漠种树的人们,他们就像一群超级英雄。
他们面对狂风,面对烈日,面对一望无际的黄沙,没有退缩,没有放弃。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地改变着沙漠的模样。
你说,要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在沙漠种树出一份力,那会怎么样呢?说不定有一天,我们真的能让沙漠都穿上绿色的衣裳,到时候,沙漠就不再是可怕的地方,而是美丽的乐园。
我觉得,在沙漠种树这件事,虽然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创造出奇迹!让我们一起为那些勇敢的种树英雄们加油,也一起努力,为保护我们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塞罕坝人工缔造的森林奇迹的理解
塞罕坝人工缔造的森林奇迹的理解塞罕坝位于中国河北省,是一个干旱贫瘠的地区,长期以来饱受沙漠侵袭的困扰。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塞罕坝发生了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这被称为“塞罕坝人工森林奇迹”。
塞罕坝人工森林奇迹的实现离不开塞罕坝人民的辛勤努力和智慧。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塞罕坝的土地贫瘠,植被稀少,长期以来受到了沙漠化的威胁。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塞罕坝人民开始了艰苦卓越的植树造林工作。
塞罕坝的人工森林建设始于1962年,最初只是一片小小的试验林地。
然而,塞罕坝人民坚毅不拔,持之以恒地进行植树造林工作。
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下了无数的树苗,用自己的双手护理它们,使它们茁壮成长。
多年来,塞罕坝人民在植树造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选择了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采取了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和间距,制定了科学的养护计划。
他们精心照料每一棵树苗,给予它们足够的阳光、水分和养分,确保它们能够健康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塞罕坝的人工森林逐渐扩大。
越来越多的树木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这片绿色的海洋吸引了大量的鸟类、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使得塞罕坝重新恢复了生态平衡。
塞罕坝人工森林奇迹的意义不仅仅是恢复了生态环境,还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通过发展森林旅游、木材加工等产业,塞罕坝人民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同时,森林的存在还改善了当地的气候和水资源,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塞罕坝人工森林奇迹的背后是塞罕坝人民的坚韧和智慧。
他们顶住了重重困难和挑战,将一片荒凉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绿洲。
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是可行的,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塞罕坝人工森林奇迹的成功不仅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更是一种生态文明的表现。
它告诉我们,只有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塞罕坝人工森林奇迹的背后是塞罕坝人民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
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0公里石碑
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0公里石碑塔里木沙漠,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之一。
这片广袤的沙漠地带,曾经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宝贵资源区。
为了开发这片沙漠中的石油资源,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应运而生。
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的起点,就是那座被誉为“0公里石碑”的标志。
这座石碑位于新疆油田公司的办公大楼前,高耸而威严。
它象征着中国石油工业的辉煌历程,也见证了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的建设与发展。
石碑上刻着“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0公里”的字样,字迹清晰可见。
这座石碑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标志公路的起点,更是为了纪念那些为公路建设付出努力的人们。
他们在这片荒凉的沙漠中,经受着酷暑和风沙的考验,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的建设,可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沙漠地带的特殊环境,给公路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沙丘的移动、风沙的侵蚀,都给公路的稳定性带来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工程师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他们在公路两侧种植了大片的防护林带,用来阻挡风沙的侵袭。
他们还在公路上铺设了特殊的材料,增加了公路的稳定性。
这些措施的采取,使得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成为了一条稳定可靠的交通要道。
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开发石油资源,更是为了促进沙漠地区的经济发展。
公路的通畅,使得沙漠地区的资源能够顺利运输到其他地方,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公路的建设,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的建设,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反思。
沙漠地带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0公里石碑,是一座见证历史的纪念碑。
它不仅仅是一块石头,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
它提醒我们,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中国治理沙漠的成就
中国治理沙漠的成就中国治理沙漠的成就一、推广植被1.造林抗旱: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积极实施林业抗旱工程,通过各种抗旱植被工程,包括造林、材料植被、抗旱森林等,恢复沙漠环境,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
2.植被工程:植被防治是治理沙漠的首要措施,包括林业抗旱、沙丘固定、草场恢复利用、植物穿梭类防护工程等,改变沙漠、荒漠化和干旱化的蔓延趋势;3.农村植被改造:中国的乡村人口大量的迁移,导致农田长期空置和荒芜,造成沙漠化现象,农村植被改造侧重于开垦农村荒地,加速植被恢复和农村环境改善,最终抗击沙漠化。
二、水资源管理1.水资源开发:枯水河谷和水灌区的开发和管理,进行大规模的引水工程,提高可利用水资源,如沙漠中的天津水库,不但解决了沙漠地区生活用水问题,还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2.水清洁工程:中国还采取水清洁技术,如净水工程、雨水收集等,以解决水污染和湿地环境恢复,减少沙漠地区水资源短缺。
3.节水技术:为节约水资源,发展节水技术,如全覆水源农业,有效实现重建流域植被、恢复景观和水土流失平衡,为治理沙漠赢得良好的环境。
三、农业开发1.耕地增修:中国已成功增加了农业耕地,用上述抗沙技术开发沙漠条件下的耕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2.农作物栽培:抗旱、耐热、耐盐等抗沙作物已被广泛种植,改善沙漠地区的土壤,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作物的繁荣;3.产业发展:中国利用沙漠资源开发经济收益,实施沙漠牧草养殖、利用沙漠石油等矿产资源,大大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治理沙漠的成就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持续支持,技术的实践应用和当地人民的努力奉献;在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农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推动了沙漠改造、气候减缓和生态重建,开辟了实现沙漠绿化的新途径。
沙漠变绿洲的奇迹作文
沙漠变绿洲的奇迹作文
在咱们这颗蓝色的星球上,有那么一些地方,曾经是漫天黄沙、了无生机
的沙漠。
可你能想象吗?如今,这些地方竟然摇身一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这简直就是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的奇迹!
曾经的沙漠,那可真是让人望而却步。
狂风一起,沙子就像千军万马奔腾,打得人脸生疼。
太阳公公也在上面使劲儿“加热”,热得能把鸡蛋给蒸熟喽!
别说是人了,就连耐旱的骆驼都得寻思寻思能不能走过去。
但是人类可不会轻易认输!咱们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妙招。
先是
种上那些耐旱的植物,像梭梭树啦、沙棘啦。
这些小家伙们可顽强了,一点点
地在沙漠里扎根,把沙子给“稳住”。
为了让它们能茁壮成长,人们还不辞辛
劳地从远处运水来浇灌。
慢慢地,有了第一批绿色的“先锋队”,沙漠的嚣张气焰就被打压下去了
一点儿。
接着,更多的植物加入了这个“绿化大军”,树木连成了片,草地也
铺展开来。
这期间,科技也来帮忙啦!发明了各种神奇的灌溉技术,让水能够更有效
地被利用。
还有一群群可爱的志愿者们,他们不怕吃苦,来到沙漠里,亲手种
下一棵棵希望的树苗。
如今再看那些曾经的沙漠,简直是换了一副模样!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还有清澈的小溪流过。
小动物们也都来安家啦,兔子在草丛里蹦蹦跳跳,鸟儿在枝头欢快歌唱。
沙漠变绿洲,这是人类和大自然携手书写的传奇故事。
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有智慧,有行动,再大的困难也能被战胜,再荒凉的地方也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让我们一起为这个伟大的奇迹点赞,也一起努力,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创造更多的美好!。
决战不毛之地打造沙漠生态酒庄
决战不毛之地打造沙漠生态酒庄作者:暂无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8年第4期在黄河左岸、沙海之滨、乌兰布和沙漠南缘,走进国际庄园,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醉人景象,充满浓郁欧陆风情的葡萄酒庄、葱茏吐翠的万亩葡萄园、牛羊欢叫的舍饲养殖基地、绿波荡漾的牧草种植基地,以及和他们相伴的高大的沙山和星罗棋布的湖泊,构成了一幅幅融合西方风韵和中国古典美感的田园画卷。
沙恩有机葡萄酒国际庄园集中实施的生态工程项目计划投资16亿元,全力建设一个集现代高效葡萄种植、产业化养殖、葡萄酒酿造以及牛羊肉冷冻加工销售、葡萄酒销售、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生态旅游基地。
沙恩人现已投资近5亿元,累计改造沙漠多达15万亩,成功种植多种优质酿酒葡萄,引进全套意大利葡萄酒生产设备,开发生产出金沙臻宝系列葡萄酒40多个品种,沙恩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扩大,沙恩葡萄酒先后获得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等多个国内外大奖。
今年3月,在号称“天下第一会”的成都全国春季糖酒商品交易会上,沙恩有机葡萄酒携其2018新品——星级系列、酒庄系列、桃红系列、大漠冰魄等惊艳亮相受到热捧。
大漠扬威沙恩有机葡萄酒庄园位于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乌斯太镇北滩地区,东依滔滔黄河水,背靠广袤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与乌海市滨河新区隔河相望。
浩瀚无垠的茫茫大漠无情吞噬着生命与希望,但沙恩人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创立之初就决心让昔日的大漠荒沙变为淘金宝地。
沙恩人以愚公移山之志防沙治沙,靠沙吃沙,在大漠之中谱写了一曲曲金沙传奇,创造了一个个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
2005年,安恩达董事长一手创办的沙恩开始进驻乌兰布和沙漠南缘这片不毛之地,一场开发北滩的生态工程大会战就此正式打响。
为了利用沙、改变沙、开发沙产业,安恩达董事长将自己原本经营较好但是属于高耗能、高污染的焦化厂、煤矿陆续关停,一头扎进这片荒无人烟的大漠里,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沙漠治理和葡萄种植生涯。
在安恩达董事长的带领下,沙恩的一批批创业者克服了诸多艰难险阻,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励精图治、顽强拼搏,终于在沙海中打造出一片片绿洲,锁住了“黄龙”入海的咽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漠中创造产业奇迹
———古浪县马路滩林业总场创业发展纪实(下)
“总场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财、物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规模优势,调整种植结构,尽快使职工脱贫致富、单位经济实力增强,最终实现林场的规模化、集团化和现代化。
”这是马路滩林业总场常务副场长胡生永谋划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马路滩林业总场除了在沙漠绿化、沙产业发展上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之外,还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沙漠旅游业,狠抓基地建设,把振兴林场经济、加快产业化发展推向新的高潮。
沙漠腹地兴起生态旅游
目前,国内探险游被分为山岳探险、沙漠探险、峡谷(洞穴)探险、漂流(潜水)探险和高原探险五大部分,沙漠旅游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新型旅游产业。
为了加快林场的发展,充分利用沙漠资源,总场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以纯粹的沙漠景观为主要框架的风景旅游区,吸引了日本、上海、北京等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就马路滩沙漠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等课题,他们邀请旅游专家进行论证,充分发掘本地旅游资源优势,新建治沙成果长廊等旅游景点,并成功举办了古浪县第三、四届丝路明珠旅游节和首届甘肃省“马路滩杯”沙漠汽车越野赛,扩大了旅游区影响,提升了旅游整体形象。
林场还成立“腾格里沙漠绿色行动协会”,启动了腾格里沙漠绿色行动,使沙漠旅游和社会公益事业相结合,增强游客参与性,提高沙漠生态旅游的文化品位,延伸沙漠生态旅游业的社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林场举办的“马路滩沙漠采风”活动,邀请本地文艺界知名人士进行书画、文学、摄影等创作,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品位,提升了旅游品牌。
据胡生永介绍,今年,林场将紧抓马路滩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机遇,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开发思路,进一步开发沙漠生态旅游产业,依托沙漠资源和景观优势,全力加快沙漠生态旅游景区建设。
根据省、市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建立适应市场运行的经营机制,打造沙漠生态旅游品牌,使旅游逐步发展成为总场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
基地建设实现新跨越
基地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强保障。
近年来,林场围绕林果、葡萄、种苗三个大块,大力实施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林果基地建设上,林场引进了以首红、纽红、超红为主的美国“蛇果”和日本富士系的短枝富士、宫藤富士以及三倍体的红世界一、北海道九号等新品种68个;定植果园3000亩,其中苹果2800亩、梨110亩、桃40亩、杏50亩。
年产优质苹果100万公斤、桃10万公斤、梨10万公斤;开发土地4635亩,营造农田防护林635亩,建立苗圃300亩,采用脱毒矮化技术,培育脱毒矮化砧自根苗16万株,年出圃各类优质果品苗木280万株,果园生产实行品种良种化、苗林无毒化、栽培矮密化、经营集约化、管理规范化、生产区域化。
葡萄基地建设中,林场已建成葡萄基地2000亩,引进新品种56个,酿酒葡萄中的白色品种有雷司令、灰比诺、白羽霞、白比诺、贵人香等;红色品种有法国兰、晚红密、黑比诺、佳里酿、蛇龙珠、赤霞珠。
鲜食品种有美国红提、黑提、兴华1号,京秀、京亚、美人指、无核金星、犹无核、无核鸡心等。
同时,引进了梅鹿特、黑佳美、京早晶、无核白等品种作为基地更新换代的后备品种。
此外,林场还积极建设种苗基地,已建成林木种苗基地3000亩,其中品种园200亩、采穗圃300亩、繁育圃2500亩;培育以国槐、刺槐、白蜡、洒金柏、金丝垂柳、青海云杉、油松为主的绿化风景树种12个,以枣杏为主的经济林树种6个,以毛白杨、银新杨、新疆杨、二白杨为主的农防林树种8个,以红柳、花棒、毛(柠)条、沙枣、白榆为主的沙生苗10个,以珍珠梅、榆叶梅、丁香、玫瑰为主的花灌木2000万株,产值500万元,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营优势。
改革催生新活力
改革催生新活力。
在林场改革方面,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林场改革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财政全额供给为主的计划管理阶段。
林场着力进行了渠、路、林、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固沙造林、果园建立等林业生产,国有林场有了一定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以工序和生产指标管理为主的生产责任制阶段,通过细化工序、量化指标,生产人员实行基础工资、工序工资、奖励工资相结合,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林场的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
第三个阶段,借鉴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划分工资田、工资园,实行土地长期承包经营,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将经营自主权交到职工手中,林场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经营结构多样化,开始重视经营效益,使林场在财政逐渐削减事业经费的情况下,渡过了难关,维持了生产的正常运转。
第四个阶段,为整合资源组建总场阶段,通过整合优化人、
财、物等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形成特色产品和一定的规模优势。
近两年来,总场采取激励、创新机制,搞活用人制度,充分发挥了人才的主观能动作用。
去年,林场进一步深化了各项改革,各分场纷纷实施内部改革,逐步建立了适应各场实际的管理机制。
通过改革,使总场与分场在经营管理和业务范围上有了较大变化,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为林场的不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 徐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