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重大意义——在国家基础教育
教育部关于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0.03.30•【文号】教基二函[2010]1号•【施行日期】2010.03.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通知(教基二函[2010]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更好地适应国家长远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决策程序,提高课程教材建设水平,我部决定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咨询委员会)。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主要职责(一)接受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工作的咨询;(二)接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咨询;(三)研究提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二、人员组成主任委员:许嘉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韦钰东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王湛教育部总督学顾问,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齐世荣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名誉会长陶西平教育部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潘云鹤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委员41人(详见附件)秘书长:郑富芝,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委员实行聘任制,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任。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联络工作。
附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一○年三月三十日附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马志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王湛教育部总督学顾问,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王蒙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韦钰东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叶朗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母国光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甘子钊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田麦久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龙以明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匡廷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朱邦芬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许嘉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齐世荣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吴树青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张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审张景中广州大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大潜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文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沈德立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陆大道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周洪宇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林惠民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波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姜伯驹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段雪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胡壮麟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唐盛昌上海中学数学特级教师袁行霈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钱乘旦北京大学教授陶西平教育部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程介明香港大学教授鲁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潘云鹤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颁发聘书仪式上的讲话
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正在制定 的国家 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 国家 的基本教育
政策 ,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 改革 和发展 的核心任务 , 并在基
础教 育的发展任务 、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 重大项 目和改革试
点 等部分对加 强课 程教材建 设作出了规划。教育现代化既 是 办学条件的现代化 , 是教育思 想 、 育 内容 、 更 教 教育方 式 和手段 的现代化 ; 教育公平既是教育条件 的均衡 , 是教育 更 过程 、 教育质量 的公平 , 这些都要 以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来 承 载、 来支撑 、 来实现 。课程教材是对教育质量普遍提 升作用
资源水平培育丰厚土壤 。
第二 , 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 是全 面贯彻党 的教育 方针 和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重要保障 。 锦涛总书记指 出, 胡 全面实 施素质教育 , 核心是解决好培 养什 么人 , 怎样培养人 的重 大 问题 , 这应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 基础教育课程 教材是人类
文明成果 、 民族优 秀文化 、 党的教育 方针 的重 要载体 , 国 是
家意志和核 心价值 观的集中体现 ,是 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 活动 、 实施素质教育 的基本依据 。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 、 实施 素质 教育 都要依靠 和通 过课 程教材来体现和落实。从这个 意义上说 , 推动素质教育就必须抓好课程教材建设 。 我们必 须高度重视课程教 材的质量 问题 ,促 进教学和学习效果有
教 育 富有 特 色 , 国 学 生 素 有 勤 奋 刻 苦 、 底 扎 实 的 优 势 , 中 功
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素养和水平令许多 国家赞叹 。但我们
应清醒地 看到 , 当前 ,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竞争 已经前移到基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
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
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
教材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
1.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2. 教材建设是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和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
3. 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
4. 教材建设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推进开展,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5.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要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 教材建设要强化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完善中国特色教材体系,全面规范各类各级教材管理,强化教材编审队伍建设。
如需更多关于“教材建设”的论述内容,建议查阅权威媒体发布的相关文章。
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
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现代社会对于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对学生综合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课程标准的重要性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所应学习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内容做出的规范。
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教育管理具有指导作用。
首先,课程标准能够明确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其次,课程标准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最后,课程标准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二、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落地工具,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载体。
教材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教材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教材应当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使学生能够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
最后,教材应当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操作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进措施为了更好地推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首先,加强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改革。
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可以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
其次,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实际操作。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加强与社会的对接,引入新知识和新技术,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
通过与社会的对接,学生能够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适应社会的变化。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对学生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要点与意义
文章标题:深度解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要点与意义导言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
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竞争力。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层面,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要点与意义进行全面评估,并分析其中的关键问题,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要点一: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要点之一,是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素养,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这一要点的意义在于,通过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习质量,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点二:增加综合素质的评价另一个重要的要点是增加综合素质的评价。
传统的考试评价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通过修订课程标准,增加综合素质的评价,可以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要点三:引入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修订课程标准还引入了跨学科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按学科进行划分,而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而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则可以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要点四: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最后一个要点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修订课程标准还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修课程,同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这样的要点意义在于,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总结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要点涉及到多个方面,从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到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每一个要点都对学生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修订课程标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看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举措。
我国基础教育“教材多样化”进展、问题及建议
第41卷第1期2021年1月CURRICULUM,TEACHINGMATERIALANDMETHODVol.41,No.1January,2021我国基础教育“教材多样化”:进展、问题及建议王晓丽,张珊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29)摘要:我国基础教育“教材多样化”政策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存在部分教材特色不够鲜明、质量不高、教材审核把关难度大、教材选用不够规范、教材跟踪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应在正确认识多样性与统一性辩证关系基础上,完善教材管理制度,加强对教材政治思想性审核,加大教材研究力度,推动教材实现真正的特色化发展。
关键词:教材多样化;教材质量;教材建设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0186(2021)01 0016 05'基金项目:首都师范大学首都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度“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王晓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教材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张珊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评价处处长,副研究员。
一、我国基础教育“教材多样化”的发展历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除个别特殊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基本上采取“一纲一本”教材管理政策,实行“编审合一”运行机制。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成立直属编写和出版机构,组织教材编写队伍,统一编写出版教材,全国使用通用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各地其他出版单位、新华书店协同印刷、发行、供应教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陆续采取课程改革措施。
为顺应国际课程改革趋势,适应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我国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旨在改善当时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通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986年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及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本文将对该纲要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基础教育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关键阶段,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要素,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等。
因此,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必要的,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所在。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 课程标准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各地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更新课程标准。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课程,使其更贴合学生的需求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2. 学科融合与交叉该纲要鼓励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3. 个性化教学和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个性化教学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才能和潜力。
4. 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纲要提倡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的开展。
学校应该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5. 教师培养和发展课程改革也涉及到教师培养和发展。
教师应具备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课程改革的挑战与展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首先,改革需要时间和投入,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其次,改革需要各方共识,要充分听取和尊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未来,我们有理由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充满信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近年来,中国教育系统正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这一纲要进行解读,剖析其意义和影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中国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一项重要政策文件。
该纲要明确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调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课程设置。
传统的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养养成。
新纲要强调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通过跨学科的融合与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批判思维、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新纲要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创新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机会,培养其思辨能力、独立思维和创造力。
第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合作教育。
在以往的教育体制中,学生常常被要求单打独斗,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新纲要提倡建立协作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通过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新纲要要求学校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意味着中国教育正朝着更加全面、多元和实践导向的方向发展。
这一改革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培养了他们的核心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促使教育体制适应时代的需求。
然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实施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体制仍然存在,改革需要时间和耐心。
其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中国教育报》刘坚等人的文章: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几点建议
《中国教育报》刘坚等人的文章: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几点建议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在真正实施新课程的地区及学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了,好奇心、兴趣爱好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批判与反思的精神得到鼓励,责任感和合作能力也有了较明显的提高,甚至在不少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新课程的内在吸引力,学生的辍学率大幅度下降,学校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正在形成,引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
但有关调查显示了一些不足的方面:第一,在全国范围内,日常教学、学习活动中,人们最为关注的仍然是知识掌握得多与少,技能训练得快与慢,而探究能力、批判精神、创造性、责任感与合作态度被边缘化。
第二,学校开设的课程,社会看重的依然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术性科目”,体育、艺术、综合实践等课程实际上仍然面临着生存的威胁。
第三,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有所改进,但是教师追求高、深、难的情结依然普遍存在,安心于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还是少数,学习内容与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相脱节的现象依然严重。
第四,从总体上说,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
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
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的主要弊端,就是用教师的思维束缚学生的大脑,占用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严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厌学、自信心下降、丧失对学习的责任导致辍学的直接因素,这使课堂成为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主要场所。
第五,由地方教育行政、教研部门组织的统考、统测试题中出现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时有发生,考试结果按学校、班级、学生排名的状况更是十分普遍。
由此导致分数的功能被绝对化、神话,分数被不恰当地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了正比关系,分数成为区分好学生、好教师,差学生、差教师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新课程教材建设纲要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新课程教材建设纲要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材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部近日发布了中小学新课程教材建设纲要。
这一纲要旨在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和创新能力,下面将对其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过去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教育部在这个背景下发布了中小学新课程教材建设纲要。
二、核心理念新课程教材建设纲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纲要倡导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眼界和见识。
三、课程设置中小学新课程教材建设纲要明确了课程设置的要求。
重点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注重教育的综合性与个性化,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同时,纲要提出了课程内容的调整和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减少对传统知识的机械性灌输,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
四、教材编写中小学新课程教材建设纲要也对教材编写提出了要求。
纲要强调教材编写要注重团队合作,倡导跨学科编写,注重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同时,纲要也鼓励教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五、教师培训中小学新课程教材建设纲要提出了对教师培养的重视。
纲要要求教育部门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创新能力。
同时,纲要还提出建立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学科教材的编写和教材的研究,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
六、家长参与中小学新课程教材建设纲要强调家长的角色与参与。
纲要要求学校与家长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搭建家校沟通的平台。
同时,纲要倡导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七、落实措施中小学新课程教材建设纲要明确了一系列的落实措施。
基础教育教材建设
基础教育教材建设
基础教育教材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旨在通过编写、修订和提供教材,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基础教育教材建设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体系和内容:教材编写应基于严谨的学科体系,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教材应覆盖学科知识的全面内容,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2. 教育目标和要求:教材应与教育目标和要求相一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材应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
3. 教学方法和策略:教材应提供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教材应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活动,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效果。
4. 评价和反馈机制:教材应提供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从而调整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效果。
5.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材应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既传递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关注当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教材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基础教育教材建设需要教育部门、教育专家、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合作。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材建设的指导和管理,教育专家应提供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支持,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应积极参与学习并提供反馈。
只有通过广泛的合作和反馈,基础教育教材才能不断完善和改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湖州市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附件1:湖州市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我们也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
新的一轮基地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应当体现时代要求,构建面向新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我市将从2003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为了积极、稳妥、有效地推动此项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按照《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的意见》要求,积极进行省级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实验工作,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新教材的使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速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建立和完善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努力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以课改实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步伐,让全体学生接受更加优质的基础教育。
二、实验的目标(一)实验的总体目标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精神,落实《纲要》提出的各项改革目标,验证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合理性,探索课程改革实验的规律和方法,研究解决课改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途径,为新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践依据和建设性意见及建议。
不断积累和总结课改实验的经验和教训。
(二)实验的具体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在本市的适应性、可行性,不断探索和积累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方法及有效途径。
2、通过实验,检验各科新课程标准及所选用实验教材的科学性、适用性,为修改和完善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提供实践依据和建设性意见。
要充分认识三科统编教材的重大意义
第41卷第6期2021年6月CURRICULUM,TEACHINGMATERIALANDMETHODVol.41,No.6June,2021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笔谈编者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材建设,要求重点抓好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材统编、统审、统用。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已实现全覆盖,高中三科统编教材统用正有序铺开,标志着统编教材这一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的重心已从统编、统审转向统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重要回信精神,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切实推进三科统编教材的落地使用,本刊特编发一组笔谈文章。
要充分认识三科统编教材的重大意义郭 戈说起教材,人们都不陌生,因为凡是上过学的,都使用过它。
教材,又称课本、教科书,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用书。
统编教材,也称“部编教材”“通用教材”,旧称“国定教科书”“统一教科书”,指的是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由政府统一组织编写和审定、全国统一出版和使用的教材。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材基本上实行的是“一纲一本、统编通用”的全国集中统一制度。
在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材事业发展,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铸魂工程,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指导管理全国教材工作,健全国家教材制度,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文件规定,并且作出了中小学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统审、统用的重大决策部署。
经过多年精心编写、严格审查和反复打磨,凝结了数百位专家智慧和心血的三科统编教材,目前已经陆续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全面使用。
2019年12月,教育部教材局印发的《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推进实施方案》又提出:巩固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使用面,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薄弱地区开好三科、用好教材;制定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使用推进计划,在2022年前实现教材投入使用;到2025年实现全国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
加强统编本教材建设,培育 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加强统编本教材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作者:陈兰枝来源:《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2020年第01期【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
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
”2017年7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下设国家教材局,负责统筹教材建设和编写、审查相关事宜。
同年秋季学期开始,由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级投入使用。
几乎与此同时,国家教材局设立高中语文、思想政治、历史三科统编本教材编写组,启动高中教材的统编统写工作。
2019年秋季,义务教育统编本教材已经实现在全国各地的所有年级全覆盖;高中三科统编本教材也在六省市投入使用,预计2022年前实现全覆盖。
实际上,教材是教育改革理念与课堂教学实施的中介,尤其是对意识形态较强的三科统编本教材来说,其是否正确、有效且清晰地表达了国家教育意志,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方向、规格和质量。
那么,围绕统编本教材,国家教材委员会开展了哪些工作?与旧教材相比,统编本教材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广大教师如何把握统编本教材的核心编写理念,用好统编本教材?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中小学(中职)历史教材研究基地主任、华中师范大学马敏教授。
教师教育论坛:2019年底,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其中指出中小学校原则上不出版校本教材。
对此,您怎么看?中小学校应该如何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的关系?马敏:我基本上同意中小学校原则上不出版校本教材这项规定。
教材和一般的书籍不一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与教育性,这就要求校本教材的立意和内容要有一定的高度,而很多中小学校的师资力量难以承担编写校本教材的任务,如果不加以规范难免会出现校本教材良莠不齐,甚至加重学生课业负担,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
所以,从源头规范与控制是保证教材严肃性、权威性的可行之策。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
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无论
哪—个 国家 的教 育 也 回避 不 了这 个 问题 ,必 须
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他们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 展,在合作 中竞
争 .在竞争中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 应现代化社会和未来社会 日 新月异的变化。 如何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 国际教育 界日 益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 国际 2 世纪教育委 员会 19 年 向联合国 1 96 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指 出,面对未来社 会的发展.教育 必须 围绕四种基本学 习能力来 重新设计、重新组 织。这四种基本 的学 习能力 也可称之为教育的四大支柱。根据笔者的理解, 这四种基本能力的含义可作如下解释 : ()学会求 知的能力 ( a i ok o . 1 1 r n t nw) en g 也就是 学会 学 习的 能 力 。要 掌 握认 识 世界 的工 具 。要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 信息和运用信 息的能力。要学会广博 与专精相 结合 ,由博返 约的学 习方法。这是终 身教育的
特 点 也要 正确 定位 o
20 02 2
19 9 3年 《 中国教 育改革 和发 展纲 要) 指 出:“ 谁掌握 了面 向 2 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 1 2 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1 ” 面对 2 世纪的挑战,当代世界各国对中小 1 学课程内容 的改革,有 哪些共同特点呢?笔者
根本。
首先解决这 个问题。知识是 力量,道德更是力 量 。人们越来越具有这 样的共识 :智育不合格 者是次品,体育不合格者是残 品,而德育不合 格者则是危 险品。虽然世界各国道德教育 的 目 的 、内容 、标准 、方 法 不 尽相 同, 但有 一点 是 相同的,就是都越来越重视 道德教育。至于如 何重视,并 不是一定 要增设 课 程、增 加课 时, 更重要的是 如何完 善学校德育 内容 ,改进学校 德育的方法,联 系社 会实 际,贴 近学 生实际. 有的放矢。结合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进行政治 思想品德教育.注意潜在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 往 往 能收意 想 不到 的效果 。
关于新时代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的根本问题
The Fundamental Issue About the Construct ion of Basic Fducat ion Textbooks in the New Era
作者: 杨启楠[1]
作者机构: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页码: 21-2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2期
主题词: 新时代;基础教育;教材建设
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关怀和爱护下,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辉煌成就。
抓基础教育教材建设,其根本是提高教材编写专业队伍的水平。
一方面,应通过钻研基础理论原著、掌握一手原始资料、研究当代优秀教材成果等方式培养年轻编辑人才;另一方面,应通过营造持久浓烈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宽松的研究空间、可供交流研究的渠道与场所来加强教材科研,由此逐步锤炼出一支坚强的高水平的教材编写队伍。
北京师范大学15位专家受聘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和工作委员会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15位专家受聘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
询和工作委员会委员
李克
【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0()2
【总页数】1页(P181-181)
【关键词】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政治局;制度建设;教材管理
【作者】李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07
【相关文献】
1.充分发挥委员会和各位专家的作用——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颁发聘书仪式上的讲话(节选二) [J], 刘延东
2.充分认识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重大意义——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颁发聘书仪式上的讲话(节选) [J], 刘延东
3.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颁发聘书仪式上的讲话 [J], 刘延东
4.我省4名教师受聘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J], 无
5.本刊常务副主编刘恩山教授被教育部聘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分认识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重大意义——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颁发聘书仪式上的讲话(节选)
作者:刘延东
来源:《师资建设》 2010年第5期
从今年开始,我们跨入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育事业也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课程教材是办好教育的基本依托。
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意义重大、任务紧迫。
第一,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工程。
能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深刻影响着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从长远看决定着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进程。
基础教育涵盖了最广泛的受教育群体,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各类人才成长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富有特色,中国学生素有勤奋刻苦、功底扎实的优势,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素养和水平令许多国家赞叹。
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竞争已经前移到基础教育领域,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纷纷把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我们要认清国际基础教育激烈竞争的新态势,认清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差距,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为培养高素质国民和创新型人才、提高我国人力资源水平培育丰厚士壤。
第二,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是人类文明成果、民族优秀文化、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都要依靠和通过课程教材来体现和落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推动素质教育就必须抓好课程教材建设。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课程教材的质量问题,促进教学和学习效果有一个大的提升。
第三,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和人民群众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享受优质和公平的教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并在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等部分对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作出了规划。
教育现代化既是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更是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公平既是教育条件的均衡,更是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公平,这些都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来承载、来支撑、来实现。
课程教材是对教育质量普遍提升作用显著的环节,也是能够最便捷、直接实现共享的环节。
世界名校无一不具有特色鲜明、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和教材。
我们要通过完善现代化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健全优质课程教材共享机制,使更多的孩子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总之,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是惠及亿万中小学生的一件大事,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关系中华民族未来的奠基工程,意义重大而深远。
▲(来源:教育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