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睦他者_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_对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考察_马西恒

合集下载

上海市考研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案例分析

上海市考研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案例分析

上海市考研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案例分析社会工作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旨在提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和服务。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是研究社会工作原理和技巧的学科。

本文将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一则考研社会工作的案例,探讨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 案例背景介绍上海市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和挑战。

本案例关注的是上海市某社区中的贫困家庭和老年人群体,他们面临着健康、经济和社交方面的困扰。

社会工作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这些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2. 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者行动的理论基础,它提供了实践的指导和方法。

在这个案例中,社会工作者采用了人本主义的理论,强调个体的需求和尊重。

他们意识到贫困家庭和老年人需要获得资源和支持,因此通过聆听、倾诉和参与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3. 社会工作实践社会工作实践是理论付诸行动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社会工作者与个体和社群建立联系,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和资源。

社会工作者在这个案例中采取了多种实践方法,例如个案管理、社区参与、协作与联合行动等。

他们与贫困家庭和老年人一起制定行动计划,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和解决问题。

4.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和互动。

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而实践为理论提供验证和优化的机会。

在这个案例中,社会工作者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得到了实际应用,在与贫困家庭和老年人的沟通和支持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同时,实践还为理论提供了反馈和调整的机会,以使其更符合实际需求。

5. 案例效果评估有效的社会工作应该能够为个体和社群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定期对贫困家庭和老年人的情况进行评估和跟踪,并记录相关指标和改变。

通过这样的评估,社会工作者可以了解自己的实践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结论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

社会工作者在应对社会问题和挑战时,需要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

特色何以成镇:社区共同体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基于上海市Z_特色小镇的田野考察

特色何以成镇:社区共同体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基于上海市Z_特色小镇的田野考察

【经管新视野】收稿日期:2023-02-1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不确定性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及其体系建构”(项目编号:22ASH02)作者简介:于俭(1982-),山东威海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

特色何以成镇:社区共同体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基于上海市Z特色小镇的田野考察于俭(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摘要: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模式。

目前,学界更多从产业集群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增长极理论、城市更新理论去探讨这一现象,而从社会学角度讨论的较少。

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都与社会学社区理论紧密相连,并且创建了社区发展的一种新的理想类型。

不同于传统产业园,建设特色小镇的关键在于特色产业的社区化,即在打造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将之拓展成为包含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在内的“社区共同体”。

由此而言,社区共同体建设至关重要,是特色得以成镇的关键。

基于此,文章选取上海市Z 特色小镇作为案例展开田野考察。

研究发现,基于特色文化的价值共同体、基于公共生活的治理共同体以及基于关系互动的情感共同体是推进特色小镇社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这种新的区域发展类型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特色小镇;价值共同体;治理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7-0083-07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培育发展特色小镇成为当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2016年以来,国家及各省份密集发布特色小镇政策并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特色小镇出现爆发性增长。

但是,特色小镇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未能以文化、居民、信任等形成共同支撑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难以实现在一个集聚的空间范围内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读书笔记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读书笔记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读书笔记1. 引言在当代社会,全球化进程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

而华人作为重要的移民群体,其在他者中的身份和历史地位备受关注。

本文将以"他者中的华人我国近现代移民史读书笔记"为主题,就华人在国外的移民历史、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合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 移民历史回顾华人作为重要的移民群体,其在近现代的移民历史根深蒂固。

从十九世纪末的"洋务运动"到二十世纪初的华工移民潮,再到当代的留学生和技术移民,华人在他者中的身影随处可见。

《他者中的华人我国近现代移民史》一书中深入探讨了这一历史背景,并对华人移民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3. 身份认同与文化冲突在他者中生活,华人面临着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的挑战。

在《他者中的华人我国近现代移民史》中,作者对华人在国外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作为移民群体,华人既要面对他者对其身份的定义,又要在他者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这种身份认同的探索和挑战,成为了华人在他者中的重要议题。

4. 文化融合与价值传承与身份认同相对应的是文化融合与价值传承。

在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华人在他者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和传统,也在逐渐融入当地社会文化。

《他者中的华人我国近现代移民史》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华人在他者中的文化传承和价值传递对于文化多元化的贡献。

5. 个人观点与思考在阅读《他者中的华人我国近现代移民史》的过程中,使我对华人在国外的移民历史和身份认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为,华人作为移民群体,在他者中的历史和现实地位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文化融合和多元化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进程中,华人的角色和贡献不容忽视。

6. 总结《他者中的华人我国近现代移民史》是一部深入探讨华人在他者中的移民历史、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合的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华人在他者中的地位和历史,对于促进文化多元化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际移民理论中的回流研究——回顾与评析

国际移民理论中的回流研究——回顾与评析

一、前言早在1885年,Ravenstein(1885)[1]就注意到迁移人口会重返家乡的现象。

19世纪末,约1600万欧洲人来美国淘金。

与此同时,近1/4的迁移者又重新返回欧洲的家乡。

Ravenstein由此感叹:“每一股迁移的潮流都会产生一个补偿性的反向迁移潮流”。

至此,国外学者关于移民回流的研究沉寂下来。

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发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迁移者并没有在迁入地永久居住的意愿,他们的迁移行为并不必然导致永久迁移所产生的“根本归属的转移和重新定位”[2]。

之后,回流作为非永久性迁移的必然结果开始受到关注。

80年代,学者中产生了有关对于回流现象及回流对移民来源国影响的相关研究和争论,这些争论仅以几卷批评论文及会议论文的出版而销声匿迹(Kubat1984;Council of Europe 1987)[3][4]。

此后,随着人们对“合作发展”以及“第三世界国家自愿遣返”的日益关注,移民输入国和输出国之间双边接纳协议的签订和实践,国际移民与来源国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增强,移民回流研究得到发展(Cassarino,2004)[5],并成为国际移民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Cassarino,2004;Massey et al,1993;Poters,2010)[6-8]。

作为国际迁移的子过程,移民回流的研究经历了从单向到双向的发展历程,并主要来自由新古典经济理论、新劳动力迁移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及跨国主义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等所提供的一系列对比的命题。

Solinger(1999)[9]将回流研究方法主要概括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理性计算(rational calculation),即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探讨移民个体的动机(如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关于移民强调工资差距);第二种是强调导致移民的历史结构性条件(historico-struc-tural conditions),干旱、失业、外迁传统,或者与当地政府和城市的矛盾(如结构方法强调移民是历史结构变迁的结果);第三种是社会关系网络(social net-works)分析。

上海城市化进程中“镇管社区”的治理路径及趋势

上海城市化进程中“镇管社区”的治理路径及趋势

住区逐步产生, 镇党委 、 镇政府不得不面对与传统的镇政府职能不完全对应和匹配的社区管理难
题 。如镇 一村行政 体 系如何 应对 多元化 的镇 域社 区形态 , 并要 满足精 细化 的城市 需求 ; 大 区 域 内 的管理 服务 如何 向居 民延伸 ; 原管 理体 系既有 的人 员 、 财 力如何 解决倍 增 的矛盾 。
上海 城市 化进 程 中“ 镇 管社 区” 的治理 路径 及趋 势
上 海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镇 管 社 区" 的 治 理 路 径 及 趋 势
张 晓杰 马 西恒
( 上海 行政 学 院社会 学教 研部 , 2 0 0 2 3 3 )
摘 要 :随着上 海城 市化 进程 和 大型 居住 区建设 的 快速 推 进 , 大量 中心 城 区人 口 向
可见 , 上海郊 区城 市化 的快速 推进 , 导致 郊 区镇 城 内社 区管理 范 围和管理 幅度 急剧 增 大 。这 将发 生 以下 变化 : 一方 面 , 随着流 动人 口 日益增 多 , 个 人 利益 多元 化 与 社会 矛 盾 复杂 化 的 问题 日 益突出, 社 会控 制 和社 会整 合 的任务 日趋繁 重 , 既有 的管理手 段 和方式 已越来越 不适 应 社 区发 展
社会和谐稳定 、 促进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上海作为城市化发展的前沿地区, 针对城市化进程
中涌现 的复 杂矛 盾 和 问题 , 在 社会 管理 创新 方 面 的很多 做法 有很 强 的实效 性 。


上海城市 化与 “ 镇 管社 区” 管理机制创新
( 一) 直接动因: 郊 区快速 城市 化 引发 的社 会管 理 与公共 服务 压 力 根 据第六 次全 国人 口普查数 据 , 从2 0 0 0 -2 0 1 0年 的 1 0年 中 , 上 海 常住人 口增加 了 4 0 . 3 %, 城

社区居民参与的本土理论构建与实践发展动向

社区居民参与的本土理论构建与实践发展动向

社区居民参与的本土理论构建与实践发展动向作者:俞祖成彭扬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04期摘要:就城市治理场域而言,不管是“群众广泛参与”,还是“共建共治”,抑或“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等政策要求,都深刻揭示出社区居民参与的极端重要性。

社区居民参与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实践的社会概念,应当置于具体的社会背景和制度前提下加以讨论。

就当下我国的现实国情而言,社区居民参与应遵循居民自治的理念,坚持居民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通过一定的组织或渠道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或社区事务的决策、管理和运作。

截至目前,国内学界构建出“本土居民参与阶梯理论”“群众参与理论”“社区行动者理论”以及“居民社区责任理论”等本土理论,从近年来的实践发展动向来看,不少探索有力回应了其中的若干理论,但也有不少探索突破了已有理论的检视范畴。

未来,进一步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并打造城市治理共同体,应从物质基础、价值动力和实践场域三个维度加以展开。

关键词:社区居民参与;居民自治;理论本土化;实践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4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将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定位为“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

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1]据此不难看出,就城市治理场域而言,不管是“群众广泛参与”,还是“共建共治”,抑或“公众参与”和“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均深刻揭示出社区居民参与的极端重要性。

“隐性抗争”与“隐性合谋”:城市新移民家庭策略的互动模式——以上海市流动人口家庭的初中后教育选择

“隐性抗争”与“隐性合谋”:城市新移民家庭策略的互动模式——以上海市流动人口家庭的初中后教育选择

之间的循环流动 , 个体的行为被化约成系统运作
的结果 。“ 动 ” Ag n y 被 认 为 是宏 观 层 次 的 行 ( ec ) 概念, 而不是 微 观 层 面 的 工 具 。进 入 2 O世 纪 7 0
年代 , 其是到 8 尤 0年代 中期 , 会学 的个 体 (n 社 I一
[ 作者简介] 韩晓燕( 94 , , 16 一) 女 浙江嘉兴人 ,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 学院副教授 , 港中文大学哲 学博士 , 究 香 研
对 政策压 力下 家庭策 略 的具 体运作 过程 展开微 观
分析。
二、 家庭 策略理论 的导入
( ) 论 概 述 一 理
“ 家庭 策 略” 论 ( a l tae y 是 2 理 F mi S rtg ) y O世
纪7 0年代 后期 家庭 社 会 学在 西 方 逐渐 兴起 的一 种 中观理论 , 种理 论 的出现 是 为 了更 好 地把 握 这 工业 化 、 工业化 社 会 家庭 作 为 一 个整 体 的作 用 后 变化 过程 。从 西方 社会学 理论 的角度 来看 ,家庭 “ 策略 ” 理论嵌 入在 从 结 构功 能 主 义 向个 体化 转 向
方 向为 社会 工 作 、 少年 和家 庭 。 青
第 2期
韩 晓燕 , : “ 性 抗 争 ” “ 性 合 谋 ” 城 市 新 移 民家 庭 策 略 的互 动 模 式 等 隐 与 隐 :
・ 17 ・ 3
dvd a) 究 开 始 逐 步 取 代 结 构分 析 , 于 在 方 iiu 1研 关 法论 上超 越 “ 结构 ” “ 动” 元对 立 的呼声 促使 与 行 二 社 会 学家 开 始重 构 新 的社 会 理论 分 析 框 架 , 这 在

城市新移民社会融人的行动研究--以天津市华章里社区为例

城市新移民社会融人的行动研究--以天津市华章里社区为例
一 L区椅 一

好 , 具 认 可 度 , 有 一 定 的社 会 动 员 与 组 织 能力 。 颇 具
/ \
一 模体 一
一 务具 一
推行社会
街道和居委会 的一些基层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 中开始 逐渐 意识 到城市新 移 民群体超 出 了原有 城市管 理对象 的范


行动 研 究 的过 程 及 模 式
行 动 研 究 不仅 是 一 种 有 效 解 决 问题 的途 径 , 为 一 种 研 作
究 方法 , 动研究 同样遵循一 定的程序 或步骤 , 行 具有 相应 的 研究模式 。在方法上 , 行动研究法最重要 的是 由计划 、 动、 行 观察和反思所构成 的 , 自我反思 的螺旋式循环( 1。行动研 图 )
晋 阳 学刊 2 1 0 第 1期 1年
・ 会调 查 与研 究 ・ 社
城市新移 民社会融入 的行动研究
以天 津市华章里社 区为例
黄 晓 燕
( 南开 大学 社会 工作 与社会政策 系,天 津 3 0 7 ) 0 0 1
摘 要: 从行动研究的角度对于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入进行探讨。以天津市华章里社 区为例 , 分析和 诊断农 民工在 城 市融入方 面存在的问题 , 同时检 视现存 的华章里社 区服务模式的特 色- 9限制 ; 探索农 民工社会 融入 的途径 , 合社 结 会 工作介入方法 , 设计 出适合本土化的实务模式; 并对这 套实务模 式做 出反思, 以在 日后的实践 中获得更好 的效果。
处 于不 稳 定 状 态 。 邻 里 交 往 是 中 国居 民 日常 交 往 的 主 要 形 式
我们选取 了天津 市南开 区万兴街 华章里 作为城 市新 移 民社会融人行动研究 的试点 。我们采取定性研究 的方法 , 通 过深度访谈 、参与 观察和焦 点小组 的方法 来收集信 息与 数 据 , 于华章里社 区外 来农 民工社会适应 与融人的问题进行 对 诊断。了解到社区城市新移 民的生活工作状况 、 面临 的困难 和基本需求 , 排斥 与融人程 度 , 以及 这一群体 对现有 社区 服

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的上海社区建设研究

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的上海社区建设研究

社区建设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中承担何种角色?如何通过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 , 积极
应对 上海社会 管理 与公共 服务 的新挑 战 ?针对这 两个 核心 问题 , 本 文基 于对浦 东 、 闵行 、 黄浦 、 嘉 定、 虹 口等 区的社 区调研 和观察 , 力 图把握 社 区建设在 特大 型城市 社会 管理创 新 中发挥 作用 的机 制 和规 律 , 针 对 当前 上海 社 区建 设 中的重 点 、 难点 等 问题 , 提 出可 以有 效 回应 当前 上 海社 会 管 理
根据第六次人 口普查数据( 以下简称“ 六普” ) ①, 2 0 1 0 年上海常住人 口总量达到 2 3 0 1 . 9 2万
人, 比2 0 0 0年增 长 4 0 . 3 %, 远 高于 同期 全 国人 口 5 . 8 % 的增 长水 平 。在上 海 常住人 口中 , 2 0 1 0年 城 镇 人 口规模 为 2 0 5 5 . 5 1 万人 , 城镇 化 率 为 8 9 . 3 %, 也 远 高 于 当 年全 国 4 9 . 6 8 % 的城 镇 化 水 平 。 人 口总量 的增 加继 续推 高上 海 的人 口密度 , 从2 0 0 0年 到 2 0 1 0年 , 上 海 人 口密度 从 2 5 8 8人/ 平 方
创 新社会 管理 背景 下 的上海 社 区建设 研究 ( 一) 快速城 市 化和大 规模 人 口流 动形成 人 口分 布 新格 局 , 社 会 管理 与公 共 服 务 的空 间布 局
出现 失衡
社 会管 理 归根结 底是 对人 的服 务 和管 理 , 人 口规 模 及 其 空 间分 布决 定 着 社会 管 理 和公 共 服 务 需 求 的总量 和分 布 。
关键 词 :社会 管理

上海女性婚姻移民社会适应个案研究

上海女性婚姻移民社会适应个案研究
20 . 0 92(丘 )
上海女性婚 姻移 民社会 适应个案 研 究
周 佳 懿
摘 要 本 文 选取 上海女 性婚 姻移 民为 目标群体 , 过对 上海市 H 区 H 通 T居 委会 四位女 性婚 姻移 民的 个案访谈 , 并结合 其
他有关上海女性婚姻移民的报道和调查材料, 考察了上海女性婚姻移民及她们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适应 问题。

个案介绍
本 文 所 关 注 的 女 性 婚姻 移 民是 指 在 上 海 的 结 婚 时配 偶 为 上 海 户
“ 籍男性而本人非上海 户籍的女性 。据上海市第五次人 口普查的统计 庭 的和 睦 常 常 成 为 主要 的原 因。 第 四位 访 谈 者 谈 到 : 这 个 苦 又 没 处
人是我 自己看好的……后来想想老公老 实, 有保障 的婚姻过到底 资料, 目前配 偶为上海户籍的外来女性, 总数 已经达 l5 4 人0 她们 述 , 10 2 ,
高中
营业员 来就业 个 体户
收银 员
没有上海户 口、 学历以及职业技能低的限制常加重她们的女性婚 姻移 民的就业 困难 。 第一位帮别人“ 立柜 台” 做营业员, l 算 临时工 第
二 位 婚 后 一直 没 有 就 业 。她 表 示 因 为没 有 上 海 户 口, 找工 作 很 困难 。
地 位 等 方 面 均 低 于 同 龄 上 海 男性 。
根据上海市现行的户 籍管理政策 , 女性婚姻移 民在结婚满 l 5年 之后方可 申请加入上海户 籍。因此 四位访谈对 象 目前都没有加入上
男人养 ! 开始一两个月可能 ( “ 要你 养) 找不到工作。 , 接下来肯定要出去找工作的 ! 这部分女性婚姻移 ” 民往往凭借 自己的坚韧和勤劳逐步地 改善 自己的生活。例如第三位

都市社会工作资源整合模式探索——以上海A区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践为例

都市社会工作资源整合模式探索——以上海A区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践为例

都市社会工作资源整合模式探索——以上海A区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践为例彭善民;张宇莲;马志勇;沈黎【期刊名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7(022)001【摘要】资源整合对初期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特别的推动意义.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本视角,通过对上海A区青少年社区社会工作资源整合实践的描述和分析,旨在探讨都市社会工作资源储量、类型及整合机制.A区的探索总体上看是一种政府主导推动和非营利组织积极跟进的模式.政府最初在资源整合方面的强调和引导,激发了社区青少年社工机构整合资源的积极性,并在后来也逐渐注重品牌的塑造,努力打造阳光工作室,通过品牌效应,初步显示了社工机构在资源整合方面自主化运作的趋向.这既是社团对政府主导的深入理解,又是对自主化运作的尝试.【总页数】4页(P35-38)【作者】彭善民;张宇莲;马志勇;沈黎【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相关文献】1.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的伦理困境与伦理抉择——基于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的质性研究 [J], 沈黎2.上海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探索之路——上海市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践与经验 [J], 沈黎;刘斌志3.社会工作介入非公企业团建的探索与实践——以深圳市某街道团委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为例 [J], 毛军军4.城市社区社会工作推动多元参与新尝试——以成都市青羊区社区营造实践为例[J], 曹璐5.城市社区社会工作推动多元参与新尝试——以成都市青羊区社区营造实践为例[J], 曹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敦睦他者_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对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考察

敦睦他者_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对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考察

敦睦他者: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对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考察敦睦他者: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对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考察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成为了各类资源和机会的集聚地。

作为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城市,上海吸引着众多国内外人士移民到此谋求发展。

然而,城市新移民由于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差异,面临着社会融合的诸多挑战。

本文将以上海市Y社区作为个案,探讨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

一、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困境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新移民成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他们由于不同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面临着诸多的社会融合困境。

首先,在人际交往方面,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使他们与本地居民的交流变得困难。

其次,不同的教育背景和职业技能也限制了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城市新移民在法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认知不足,也使他们在面对各类问题时无法及时获得帮助。

二、上海市Y社区的社会融合实践为了解决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问题,上海市Y社区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融合实践。

首先,社区通过开展语言培训课程,帮助城市新移民提升语言能力,促进他们与本地居民的交流。

其次,社区鼓励城市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和就业培训,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此外,社区建立了法律咨询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帮助城市新移民解决法律和社会保障问题,保障他们的权益。

这些实践为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三、上海市Y社区的社会融合成效通过对上海市Y社区的考察发现,社区的社会融合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在人际交往方面,城市新移民与本地居民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互相了解和信任度增加。

其次,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和职业培训,城市新移民的职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也相应增加。

此外,法律咨询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建立,为城市新移民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和社会保障知识,避免了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的困惑和无助。

四、优化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对策为了更好地推动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我国城市社区定位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以北京市LG社区为个案

我国城市社区定位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以北京市LG社区为个案

我国城市社区定位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以北京市LG社区为个

马姝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译自西方的社区概念,本意是指人们对其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区域社会.对于我国的社区建设来说,合理而恰当的社区定位是建立起与规范概念相符合的社区的前提,但是理论和实践部门对于如何定位社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阐释社区的基本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关于社区定位的几种观点,并结合北京市LG社区的个案,指出我国当前的社区定位具有行政化和形式化的特点.
【总页数】3页(P145-147)
【作者】马姝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
【相关文献】
1.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探析--以南京市鼓楼区社区建设为分析个案 [J], 谢婷婷
2.我国城市社区居民政治参与比较研究——社区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之间关系的个案分析 [J], 朱萌
3.我国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上海梅陇三村社区的个案分析 [J],
侯思涵
4.城市社区的纠纷类型与居委会的调解功能——北京市民丰园社区的个案研究 [J], 王迪
5.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组织与消费状况的研究——以北京市为研究个案 [J], 李蓉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传统社会团体的现代化转型--新时期妇联公共参与策略的个案研究

中国传统社会团体的现代化转型--新时期妇联公共参与策略的个案研究

中国传统社会团体的现代化转型--新时期妇联公共参与策略的
个案研究
马西恒;翁笑冰
【期刊名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19)003
【摘要】社会建构是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改革目标的基础性工作,第三部门的培育和发展又是社会建构的重要方面.为此,推动与党和政府有着密切联系的传统社会团体向现代化第三部门转型,可以先行一步.本文以妇联为个案,分析了它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具体探讨了它在角色、职能及机制三个层面上向现代第三部门转型的策略,以期适应新的形势,获得更高的公共参与成效.
【总页数】7页(P25-31)
【作者】马西恒;翁笑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上海行政学院城市社会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时期妇联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的重要途径[J], 张丽丽
2.社会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以“阶段性就业”决策历程中妇联的作用为例 [J], 孙鲁毅
3.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创新路径研究 [J], 赵兴清;
4.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创新路径研究 [J], 陈坚
5.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创新路径研究 [J], 赵兴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乡迁移与精神健康: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

城乡迁移与精神健康: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

究将这一量表应用于华人 , 信度很好 (参见 Chengetal., 1993)。 量表 用于评估 13岁以上人群的精神健康状况 , 其中包含九个因子 :躯体化 、 强迫 、人际敏感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和精神病性 。受访者被询 问是否有相应的症状 , 并采用了从 “一点也没有 ” (0)到 “非常严 重 ” (4)五分位量表 。 在本研究中 , 九个因子的 α系数从 0.76到 0.88不 等 , 内部一致性较高 , 具有良好的信度 。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整体性严重 指数的阈值 , 即 GSI得分等于或超过 0.42 (男性 )和 0.78 (女性 )被 视为精神健康状况不好 (Ritsneretal., 2000), 从而检出精神健康状况 不良的个案 。
城乡迁移与精神健康 : 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 *
何雪松 黄富强 曾守锤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见证了规模甚巨的城乡迁移运动 , 社会学界对 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 但对进入城市的移民的精神健康问题则少有涉 及 。 本研究基于对上海城乡迁移群体的 多阶段 抽样调 查以了 解这一 群体的 精神健康状况 。 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 , 25%的男性和 6%的 女性精神 健康状 态不好 。 进一步的路径分析显示 , 移民压 力 、社 会支持 和迁移 意义以 不同的 路径影响精神健康 。 论文建议政府和社 会各界 要充分 回应移 民群体 的精神 健康需求 。
二 、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精神健康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 其传统可追溯到涂尔干 (1996)的 《自杀论 》 。涂尔干致力于研究社会结构与自杀率之间的关 联 , 而自杀是精神健康危机的重要表现 。 涂尔干指出 , 社会整合程度是 影响自杀率的重要因素 。 移民与精神健康之间的关联更一直是社会学 关注的主题 , 也是移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因为迁移是一个伴随着 众多变化的过程 , 也是一个充满压力的过程 。舒瓦尔认为与迁移有关 的三种转变包括 :生理转变 , 包括气候 、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的转变 ;社 会转变 , 包括社会身份 、经济身份 、地位 、角色和社会关系的转变 ;文化 转变 , 包括文化规范和文化价值的转变 (Shuval, 1982)。 有学者进一步 假设 , 移 民所感受 的转变 越多 , 就越难以 适应新环 境 (Ascher, 1985; Williams& Berry, 1991), 从而导致精神健康 问题 (Hurh& Kim, 1986; Zheng& Berry, 1991)。对文献的进一步整理显示 , 社会人口因素 、移民 压力 、迁移的意义 、社会支持均与精神健康有重要的关联 。

城市社区更新项目中合作生产的生成机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个案分析

城市社区更新项目中合作生产的生成机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个案分析

城市社区更新项目中合作生产的生成机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
论的个案分析
刘澜波
【期刊名称】《未来与发展》
【年(卷),期】2022(46)2
【摘要】城市社区更新是促进经济增长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战略性选择,不仅是物质空间的重构,同时,也是一种激活社区治理方式。

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供给形式的城市社区更新实践,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生产已成为主流模式。

如何使多元主体在满足各自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共同的行动目标,构建起合作生产的主体网络是关键性问题。

行动者网络理论中,行动者、转译过程与异质性网络的理论解释为合作生产的生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城市社区更新项目的个案分析,厘清城市社区更新项目中合作生产得以生成的具体过程与内在机理,有助于为差异化的城市社区更新合作生产行动者网络搭建提供可以借鉴的路径。

【总页数】7页(P34-40)
【作者】刘澜波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8
【相关文献】
1.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历史街区更新机制
2.从空间到行动:社区营造的多维政策机制研究——基于上海的一项个案研究
3.社区微更新中政社共同生产的类型与生成逻辑——基于上海市Y社区的实践案例分析
4.嵌入与合作: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行动路径——基于"社区助残微创投项目"的个案分析
5.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居民领袖助推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居民领袖助推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居民领袖助推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马嘉璐
【期刊名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年(卷),期】2024()6
【摘要】当前社区中涌现出一批居民领袖,他们是动员群众、宣传政策、推动工作的中坚力量。

通过在南京市H社区的考察发现,居民领袖在社区参与中呈现出三种身份:热心居民、志愿者和党员群体,他们通常依靠利益驱动、情感驱动、责任驱动来发挥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居民领袖在治理情境中的参与促进了个体公共性的崛起并且推动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打造。

通过居民领袖在社区参与中的实践路径阐释其助推社区治理的成效,为当前实现有效的社区治理提供启示。

【总页数】4页(P0105-0108)
【作者】马嘉璐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
【相关文献】
1.对新疆各族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调查研究——-以乌鲁木齐城市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调查研究为例
2.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主体性培育路径研究
3.党建引领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以广西H市为例
4.社会资本视域下居民参与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优化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达地区城市社区自治: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上海市D区经验的探讨

发达地区城市社区自治: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上海市D区经验的探讨

发达地区城市社区自治: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上海市D区经验的探讨叶敏;奚建武【期刊名称】《江西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3【摘要】对上海D区城市社区自治建设经验的观察表明,发达地区城市社区自治具有明显的政府强势引领特色,体现为几乎所有的理念、制度和资源都来自于政府,城市社区自治高度嵌入在强大的政府治理体系之中。

发达地区城市社区自治面临的主要困境,包括基层政府既是“扶持之手”又是“干扰之手”、社区陌生化与利益分化造成的“众口难调”以及普通居民的参与冷漠和社区骨干的严重老化。

发达地区城市社区自治建设要尽其可能地把制度“搞对”、把理念“搞对”、把激励“搞对”、把主体“搞对”和把单位“搞对”。

【总页数】9页(P30-38)【作者】叶敏;奚建武【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上海 200433;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237;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2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2【相关文献】1.学习借鉴发达地区人事人才工作经验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科学发展—自治区人事厅举办北部湾经济区人事人才工作创新发展专题研讨班 [J],2.城市居家养老:发生机制、现实困境及其优化路径——基于上海市HJ社区的个案研究 [J], 范斌;辛甜3.发达地区城市社区自治: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上海市D区经验的探讨[J], 叶敏;奚建武;4.自治式共治:城市社区环境善治的实现路径——基于上海市M社区的实践经验[J], 王芳[1,2];邓玲[3]5.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自治困境与优化路径——来自上海的城市社区治理经验[J], 马立;曹锦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却没有以此为基础继续向前推进 , 研究者的目 光似乎被限定到进城民工在政策“ 隔离” 下的生存
状态和适应策略上 。 相关研究的这一局限与“ 流动人口” 、“ 流动民
工” 等 概念 本 身 包含 着 这 个 群 体 最 终要 返 回 原 籍 的预设有关, 它导致以往的研究“ 只能在农民工流 动的制度性限制和区域性限制的层面” 来思考问 题(渠敬东, 2001:43), 并以提出 消除这些限制的 政策性呼吁作为终点 。 但是 , 上述预设虽然反映 了“ 流动民工” 因为无法变更户口而不能与流入地 居民享受同等权利的“ 政策性” 事实 , 却忽视了另 一方面的“ 草根性” 事实, ② 即当他们可以自主选 择并有流动可能时 , 似乎不会再返回农村 , “ 所有 迹象显示农村人口形成了一个长期的向城市集中 的趋势”(王奋宇等 , 2001:304)。
Y 社区大致和西方国家的 neighborhood 相当 , 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 , 直到 1960 年代还是一个民 族资本家和老中产阶级聚居的社区 , 现在已呈老 式精英 、底层群众和外来人口杂处的格局 , 居民委 员会是这个社区的中心组织。 目前社区的户籍人 口接近 20000 人, 但仍居住在这里的只有约 11000
大学 个体 白领 以上 私营业主 职员
一般 务工
8
7
3
9
6Leabharlann 3756
除访问上述新移民 18 位个案之外, 我们也对 该社区 15 位上海本地人进行了个案访谈 。 这 15 位本地人的基本情况见表三 。 此外, 我们与居委 会协管外来人口的 L 同志做了深度访问。 L 同志
具有社区居委会成员和本地居民的双重身份, 访 谈记录中他的编号为 YL 。 从这些访谈内容中, 我 们可以了解到本地人群与外来人群在城市的基层 社区中共生、交往 、互动的基本状况。
16
学海 2008 .2
性 别分布


6
9
表 3 15 位上海人个案基本情况分布
年龄分布
40 岁 以下
41 55 岁
56 以上
文化程度分布
初中 高 中 以下 中专
大学 以上
职业地位分布
居委会 管理人员 普通员 工 干部 知识分子 居民
2
7
6
4
6
5
3
7
5
调查分析:新移民与社区的融合和隔膜
YL(男 , 52 岁, 社区居民 , 社区居委会外 来人口协管员):这个工作就得人心换人心 。 前期工作很繁琐 , 管理也是有难度的 , 外地人 很反感啊, 以为你是来查他 , 很敏感 。 如果把 检查变成为他们服务 , 感觉就两样了 。 你为 他们着想, 他们也为你着想 , 配合你的工作 。 每年我们居委会都有献血指标 , 每次都是他 们帮助完成的。 ……领导要求创新 , 配合上 面提出属地化管理 , 要让居民有归属感 。 不 论本地居民还是借房子的, 都一视同仁 。 居 委会组织的居民活动像春游啊 , 体检啊, 都通 知到他们, 愿意去的都可以去 。 他们也可以 参加居委会的选举, 通知发给他们, 愿意的都 来投 票 … …
社区背景和研究方法
社区为综合考察上述问题提供了可操作的场 所。 一方面 , 社区作为“ 草根性社会” 是新移民进 入城市并与城市社会融合的起点 。 另一方面 , 社 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本身就是由制度 、网 络和居民等各种 要素交互作用 所形成的纽带关 系。 因而我们既能从中看到外来移民与本地居民 在正式制度的规制下如何形成一种非制度化的 、 具有社会情感支持和特殊主义取向的互动关系 , 又能从中看到这些关系是如何与区域性社区结构 相互作用, 并逐步推动政府态度和工作方式的转 变, 进而促成社区发展和变迁的 。 为此, 我们选择 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 Y 社区以个案访谈的方 式进行考察。
近年来 , Y 社区居委会开始试图改变自身的 这种形象 , 成功地增强了外来人口对自己的认同 感。 首先 , 将社区服务由本地居民向外来人口延 伸, 赋予外来人员以“ 居民权” 。 社区居委会和议 事会换届时, 在本社区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地人也 有选举权(这在上海还是仅有的试点)。 其次, 将 工作理念转变为寓管理于服务 , 争取外来人员的 信任与合作, 从而把相互防范的负向互动方式转 变为相互合作的正向互动方式。 再次, 工作方法 更加社会化、多样化。 一是动员居民把房子租给 较为稳定的外来者 , 以减少社区外来人员的流动 性, 这也得到了房东们的支持 , 因为房东出租房子 首先是求房客稳定 , 能够维护房子 , 其次才看租金 的多少(但在房产中介机构挂牌以后就由不得自
1 .政策 弹性 下的 社区 合作 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政策目标是促进社区整
合、维护社会稳定 。 这实际上被分成两个方面:一 面是为本地居民提供更多服务 , 一面是加强对外 来人员的防范和管理。 在整个外来人口管理体系 中, 社区居委会的正式责任以日常的监督 、防范、 管理为主 , 对外来人员的居住证发放与管理也实 行由居住地社区受理、当地公安部门统一签发的 办法 。 因此, 虽然居委会不是政府管理部门 , 但在 外来人口的心目中 , 它却扮演着实际管理者的角 色, 要么对其敬而远之, 要么不配合工作。
办理了工商执照 , 同时又在上海拥有产权房或签 有半年以上房屋租赁合同的外省市来沪人员, 并 且强调由外来人员自愿申领, 从而在全国率先实 现了“ 居住证制度” 的平民化 。 这意味着户籍制度 的弹性在逐步增加 , 这和市场导向的经济社会改 革一样, 虽然还难以根除城乡分割及地区分治带 来的居民权益差别 , 但毕竟为新移民的城市生活 提供了初步的合法性基础和政策支持 。 在此背景 下, 从社区到新移民都对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做出 了相应的调整 。
1980 年代末期城市中 的外来流动人口 已经
开始对社会秩序形成冲击, 这是促使政府发动社
区建设的原因之一(马西恒 , 2001)。 Y 社区居委 会中负责外来人口工作的是 L 同志 , 他的工作包 括巡查新来的流动人口、对居留社区的外来人员
进行登记 、督促他们到当地警署办理居住证 、掌握
外来人口的新动向并定期向街道办汇报等 。 表一
C(男 , 48 岁, 私 营业主, 来 自安徽, 高中 文化, 来沪 5 年):居委会叫我们去体检, 分文 不取, 本地居民也是一样, 这是居委会的一项 服务, 很不错。 居委会的人也都不错 , 除了一 些必要的登记, 也经常来了解我们, 生意怎么 样啊, 生活怎么样啊 , 和他们聊聊。 他们有时 也挨家挨户地走走, 和他们交流多了 , 很多问 题也能帮着解决 。 上述谈话 体现出社区与 新移民之 间的新关 系。 其意义在于, 这种关系似乎和通常所说的新 移民在城市中的边缘化地位有所不同。 那么这种 不同来自哪里? 是怎样发生的 ? 制度或政策可以说是影响移民的一个核心因 素。 是否拥有上海户口 , 是制度上区分上海人和 外来人的一个关键指标。 过去 10 年中, 上海针对 自己发展的需要和外来人口调控的特点实施了多 次变通性政策。 2004 年推出的《 上海市居住证暂 行规定》 将“ 门槛” 放低为只要在上海具有稳定职 业和稳定住所 , 即签有半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或
关 键 词 城市新移民 社会融合 社区发展 敦睦他者
问题的提出
当代中国的流动人口问题引起世人关注 , 原 因不仅在于这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迁 移浪潮 , ①更在于它对经济社会生活已经发生和 将会发生的重要影响 。 周大鸣在考察珠江三角洲 的外来工时发现 , 外来工在分配制度 、职业分布 、 消费娱乐、聚居方式和社会心理等五个方面都与 本地人截然不同 , 显示出本地人和外地人在社区 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系统, 即“ 二元社区” 。 二元 社区持续下去就会形成不同的族群 , 在不断对外 来工采取管 、卡 、压的办法以保持本地人优势的情 况下, 族群冲突是必然的(周大鸣, 2000)。 对于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推进城市化进程来说 , 如 此大规模的民工流入城市究竟是喜是忧, 关键在 于这 部分 人 能否 最 终 融入 城 市 生活(李培 林 , 1996;王春光 , 2001)。 但直到目前 , 相关研究的重
就是根据 L 同志登记的外来人口情况整理出来的
数据 。
表 1 表明的是社区外来人员的总量和他们在 社区居留的原因, 但 L 同志还掌握着每个外来人 员个人情况的详细登记表格 。 查阅这些表格很容
易发现这些外来人员的居留时间 、区域来源 、文化
程度 、职业地位存在很大差别 。 我们用典型判断
的方法, 从在社区租赁住房并居住 6 个月以上的 外来人员中选择出 18 位个案(基本分布如表 2)。
17
敦睦他者 :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
己了);二是把服务关系化为信息通道 , 让新移民 自我管理 ;三是在具体工作中掌握 政策, 把握分 寸。
社区生活中的上述变化显然得到了新移民非 常正面的反馈。 概括起来 , 新移民已经从 Y 社区 居委会得到的服务包括 5 个项目:(1)政策服务 , 例如将有关政策信息传达到新移民 , F 也提到自 己的妻子在办理居住证时得到居委会的方便 。 这 使居委会发挥了新移民与政府之间沟通桥梁的作 用;(2)帮助调解纠纷并协调与本地居民的关系 , 例如 D 提到与房东有问题时是找居委会解决的 ; (3)就业服务 , 例如居委会的便民理发店为 B 提供 了机会, D 的嫂子是由 L 同志介绍就业的;(4)社 区福利 , 例如 C 提到自己参加了居委会的免费体 检, E 则对居委会看望过自己生病的妹妹心怀感 念;(5)心理关怀, 例如 C 提到居委会成员会经常 来聊聊生活 。 尽管访问中给人一种印象 , 这些服 务在居委会方面还是零星的、缺少规划的 , 却使居 委会赢得了新移民的信任与合作, 不仅降低了外 来人口管理的难度, 而且对引导新移民与本地居 民的关系也有良好的效果 。
人, 其中老年人口占 25%, 比上海市 19.8%的老 年人口比例高不少 。 社区居委会登记的外来人口 共 912 人(见表 1), 约是在社区居住的本地居民的 8 .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