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指标意义
凝血五项临床意义
![凝血五项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4850f9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67.png)
凝血五项临床意义凝血五项是指血液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计数(PLT)。
这些指标通过测量血液在体外凝结的速度和质量来评估个体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凝血功能异常可以引起出血或血栓疾病,因此凝血五项的临床意义非常重要。
首先,凝血五项可以用于评估出血风险。
凝血功能异常往往与出血倾向相关。
例如,凝血酶原时间(PT)和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以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功能,如果这两个指标延长,说明一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出血风险增加。
因此,通过测定凝血五项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是否具有出血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其次,凝血五项还可以用于评估血栓风险。
凝血功能异常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例如,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液中重要的凝血因子之一,它参与血栓的形成。
如果纤维蛋白原水平过高,意味着患者的血液具有较强的凝结能力,容易形成血栓。
此外,凝血酶时间(TT)可以反映血液中凝血酶的活性,如果凝血酶时间缩短,说明血液中存在高凝活性,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通过测定凝血五项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并选择适当的预防措施。
此外,凝血五项还可以用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疾病进程。
许多疾病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例如肝脏疾病、血液病等。
通过监测凝血五项的变化,可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疾病进程,并指导临床治疗。
例如,肝功能受损时,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数量和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PT和APTT延长。
因此,通过测定凝血五项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肝脏功能的状况,及时发现和治疗肝脏疾病。
最后,凝血五项还可以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疗效。
抗凝治疗是许多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例如心脏瓣膜病患者需要口服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通过定期监测凝血五项,可以评估抗凝治疗的疗效,并调整药物剂量,以保持患者凝血功能在理想范围内。
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指标解析及其临床意义
![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指标解析及其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6b7c19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59.png)
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指标解析及其临床意义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是指在人体凝血系统发生障碍时,引起血液凝结和溶解平衡失调,从而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会引发出血或血栓等问题,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威胁生命。
因此,准确评估和解析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指标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常见的几个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指标,并解析它们的临床意义。
1.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衡量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PT偏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功能缺陷,以及肝脏疾病或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因子合成不足等原因。
此外,某些药物,如华法林等,也会延长PT。
PT的延长可能会导致凝血功能降低,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用于评估体内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和Ⅱ之间的血栓形成效应。
aPTT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血液稀释等原因。
一些特定的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也会导致aPTT延长。
延长的aPTT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异常,易导致出血问题。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凝血成分,负责血管破损时的血栓形成。
当血小板计数过低时,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相反,血小板计数过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PLT的异常可以反映出凝血功能的紊乱,临床医生需要密切关注并评估相关的风险。
4.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反映体内的血栓溶解活性。
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的水平较低。
然而,当存在血栓形成的情况下,D-二聚体的水平会升高。
因此,通过检测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状态,以及判断血栓溶解的活性。
总结: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指标提供了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依据。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及时准确地解析这些指标的意义,可以帮助他们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异常,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指标的异常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明显的凝血问题,因此,医生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da35159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61.png)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凝血功能是维持血液在血管内保持液态同时在出血时能迅速形成凝块以止血的重要生理过程。
凝血功能检测主要用于评估体内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可以帮助医生对出血疾病和血栓相关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本文将对凝血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进行详细介绍。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Ⅶ、Ⅴ、Ⅹ和凝血酶原这些依赖维生素K的因子的活性。
PT延长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缩短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Ⅶ和凝血因子Ⅴ等的活性。
APTT的延长可能提示存在一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的疾病。
3.凝血酶时间(TT):TT用来评估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TT延长可能与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
4.纤维蛋白原定量(FIB):FIB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指标,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会被凝血酶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凝块。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异常可能提示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5.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可以作为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高水平的D-二聚体可能暗示存在血栓,而低水平则排除了血栓的可能性。
1.出血疾病的诊断: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一些与出血相关的疾病,例如血友病、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血栓相关疾病的诊断:一些血栓相关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会导致凝血功能的改变。
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血栓,并指导相应的治疗。
3.手术和治疗前的评估:在拟进行一些手术或特定治疗前,特别是涉及出血风险的手术,如心脑血管手术、外科手术等,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以便医生做出风险评估和相应的处理。
4.监测抗凝药物治疗: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抗凝药物的疗效,如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以确保其在治疗安全范围内。
凝血指标意义
![凝血指标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c6f28ee856a561252d36f4a.png)
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PT计算得到的PT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
PT主要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
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PT缩短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DIC早期、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等;监测PT可作为临床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护。
APTT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
APTT延长主要见于血友病、DIC、肝病、大量输入库存血等;APTT缩短主要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APTT可作为肝素治疗的监护指标。
TT延长见于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FDP增高(DIC)、血中有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中、SLE、肝脏疾病等)。
曾经有一急诊患者在接受术前实验室检查时,凝血检查结果为PT、APTT延长,怀疑患者出现DIC,在检验科的建议下,该患者做DIC系列的检查,结果为阳性,而该患者并未表现明显的DIC症状。
如果患者没有做凝血检查,而直接手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凝血功能检查能够发现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凝血系列检测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室检查,能够在术前发现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是检查凝血功能的指标。
PT是凝血酶原时间,APTT是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
INR是国际标准比率。
这些指标主要观察一个人的凝血状况如何,多用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检测,以观察抗凝药物的效果如何。
像服用华法林等要求INR在2-3左右,高了容易出血,低了没效,这是重要的指标。
服用华法林一定要知道INR值,需要控制在2-3之间。
高要知道高多少,如果超过3以上需要减量,如果大于5需要停药3天后再调整,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 秒数:11-14 活动度:80-120% INR:0.8-1.2 协助诊断术前常规检查监测口服抗凝药纤维蛋白原(FIB) 2-4 g/L 协助诊断术前常规检察预防血栓形成监测肿瘤化疗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秒数:25-37 协助诊断术前常规检查监测肝素治疗凝血酶时间(TT) 秒数:12-16 协助诊断监测DIC检验凝血三项是为了证明有无出血性疾病。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c404b9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5.png)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指凝血功能检查的四个重要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血小板计数。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人体凝血功能的状态,对于诊断与监测凝血系统疾病非常重要。
以下是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1.诊断凝血疾病: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损、出血性疾病等。
PT和APPT的延长可提示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常见的有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
血小板计数降低则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血栓性疾病。
这些检查对于及时发现凝血异常非常重要,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2.指导用药与手术:凝血四项的检查可以指导血液疾病患者的用药和手术决策。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来调整抗凝剂(如华法林)的剂量,以防止出现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
在手术前的评估中,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决定手术方案,特别是对于需要进行创伤性手术或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通过检查结果来评估手术出血的风险。
3.监测抗凝治疗:凝血四项对于监测和调整抗凝治疗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时,通过检查PT、INR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抗凝状态,并调整药物剂量使其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凝血四项的监测也可以帮助评估其他抗凝药物(如肝素、阿司匹林等)的疗效和安全性。
4.预测血栓或出血风险:通过凝血四项的检查结果,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或出血风险。
例如,PT和INR的延长可以提示患者存在出血风险,如肝功能损伤、维生素K缺乏等。
APTT的延长可能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损,增加出血风险。
而血小板计数的减少则可能增加患者的出血或血栓风险。
根据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或治疗方案,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凝血四项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诊断和监测凝血系统疾病、指导用药与手术决策、监测抗凝治疗以及预测血栓或出血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867067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45.png)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外源凝血系统的功能的指标,用于监测患者是否存在维生素K缺乏、肝病、抗凝药物使用或一些遗传性凝血障碍。
PT延长可能意味着患者处于出血风险状态,而缩短可能提示存在血栓风险。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于评估体内内源凝血系统的功能,常用于筛查出血性疾病以及监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情况。
延长的APTT常见于血友病、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缩短的APTT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的危险。
3. 凝血酶时间(TT)TT是衡量凝血系统中纤维蛋白形成速度的指标,常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和抗凝药物的疗效。
延长的TT可能出现于纤维蛋白原缺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如DIC)等情况。
4. 凝血纤维蛋白原(FIB)FIB指标代表了血浆中纤维蛋白的含量,是凝血功能评估中的重要指标。
FIB增高常见于炎症反应、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降低则可能提示DIC、严重肝脏功能不全等。
5. 凝血酶原活动度(FⅡ)凝血酶原活动度直接影响凝血系统的功能正常性,其异常可能暗示着凝血功能障碍。
FⅡ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急性出血等,降低则可能与维生素K缺乏、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等有关。
6. 降钙蛋白I(TNI)TNI是心肌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可用于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TNI水平升高常提示患者存在心肌梗死、心肌炎等情况,需要及时干预治疗。
7. 凝血酶原活化时间(PTA)PTA是评估凝血系统对外源激活的能力的指标,延长的PTA可能出现于肝功能障碍、维生素K缺乏等。
正常PTA有助于正常的凝血系统功能维持。
8. 凝血酶时间比(INR)INR是一种标准化的凝血酶原时间,用于监测患者接受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治疗是否达到理想效果。
INR过高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而过低则增加血栓风险。
以上是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这些指标,以帮助诊断疾病、评估疗效、制定治疗方案等。
凝血报告分析
![凝血报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25660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3.png)
凝血报告分析引言凝血报告是医学检验中常见的一种检查项目。
通过分析凝血报告,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从而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可能性和程度。
本文将根据凝血报告的常见指标,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步骤1. 查看凝血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PT和APT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PT和APT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2. 观察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
正常情况下,FIB水平较稳定。
若FIB水平过高,说明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凝血异常,如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而FIB水平过低,则可能暗示凝血功能低下。
3. 分析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小板计数反映了体内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血小板计数过低,说明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可能受损,易出现出血现象。
而血小板计数过高,则可能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4. 检查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T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T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T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5. 观察凝血酶时间(CT)凝血酶时间(C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C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C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6. 检测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
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水平较低。
若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表示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7. 综合分析通过综合分析凝血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综合评估。
若多个指标异常,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而正常范围内的指标则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
结论凝血报告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工具。
通过分析凝血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907241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0.png)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凝血七项指的是临床上常用来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七个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C)和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 INR)。
这些指标在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诊断混合性凝血功能障碍:凝血七项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混合性凝血功能障碍,如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一种严重的凝血障碍,可以导致广泛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活化,最终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耗竭。
凝血七项指标通常会显示出PT和APTT延长、Fbg降低、PR减少等异常结果。
2. 预测出血风险:凝血七项在评估患者出血风险方面非常有用。
凝血时间延长、Fbg降低和PR减少可能提示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
3. 评估抗凝治疗:凝血七项在评估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非常重要。
例如,PT和PT INR可以用于监测华法林(Warfarin)等维生素K拮抗剂的治疗效果,以确保凝血因子活性处于理想范围。
而APTT常用于监测肝素(Heparin)等非维生素K拮抗剂的治疗效果。
4.评估凝血因子缺陷:凝血七项可以帮助鉴别凝血因子缺陷。
PT和PTINR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Ⅹ缺乏有关,而APTT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缺乏有关。
5.监测肝功能:PT和PTINR是评估肝功能的常用指标。
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肝功能异常时可以导致凝血因子合成不足,从而延长PT和PTINR。
6.指导手术和出生前筛查:凝血七项可用于指导手术前的评估和出生前的筛查。
手术前的凝血七项检查可帮助医生评估患者术后可能出血的风险,而出生前的凝血七项检查可用于筛查新生儿中可能存在的凝血功能异常。
总的来说,凝血七项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诊断凝血障碍,预测出血风险,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鉴别凝血因子缺陷,评估肝功能,指导手术和出生前筛查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fb3b9c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5.png)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凝血常规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以及检测凝血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凝血常规可以分析和评估凝血因子的数量和活性水平,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和出血倾向。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常见的凝血常规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衡量外源凝血系统的功能,对于评估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和激活状况非常重要。
PT主要用于检测肝脏疾病、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维生素K缺乏、肿瘤和静脉血栓等病理情况。
INR是一种标准化的PT值,常用于国际间的诊断和治疗准则,如学术机构推荐的抗凝治疗指南。
INR大于1.5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而INR大于3可能表示严重凝血障碍。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用于评估内源凝血系统的功能,主要应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活性和合成。
APTT处于正常范围时,表示患者的内源凝血系统处于正常功能状态;而APTT延长可能表明凝血因子缺乏、功能异常或使用了影响凝血的药物等。
3.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的重要凝血因子,参与形成纤维蛋白聚集体,起到止血作用。
FIB水平的异常可以提示纤维蛋白聚集体形成和稳定性的改变,如纤维蛋白原缺乏或纤维蛋白聚集体不稳定,可能导致出血倾向或凝血异常。
4.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体内最重要的止血成分,主要通过粘附在血管壁的损伤处以及聚集形成血小板栓来维持血管的完整性。
PLT的测量能够帮助评估患者的止血功能和血小板生成情况。
PLT过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PLT过高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5.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是血浆中凝血酶形成和止血作用的指标之一、TT的延长可能表示凝血酶生成和功能异常,如可能存在凝血酶因子缺乏或异常。
以上仅是凝血常规中的数个常见指标的临床意义,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凝血参数和指标如凝血酶原活动度、抗凝血因子、溶血试验等在特定情况下也有临床意义。
凝血全套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全套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b4c24c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5.png)
凝血全套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凝血是机体保持血液在血管内在液态状态并在受伤时迅速形成凝块止血的重要生理过程。
凝血功能紊乱与出血或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对凝血功能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常见的凝血全套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活性(FIB)、D-二聚体(D-Dimer)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DP)等。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用来检测外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主要评估凝血因子Ⅶ、Ⅴ、Ⅹ、Ⅱ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和活性。
PT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的缺乏、低凝血酶原血症或维生素K缺乏有关。
正常范围内PT可以排除因子Ⅶ、Ⅹ缺乏,临床上常用于评估肝功能、凝血因子缺乏及抗凝治疗的效果。
2.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来评估内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主要涉及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活性。
APTT延长可以暗示有凝血因子缺乏、异常或存在抗凝物质,如抗磷脂抗体。
APTT也是监测肝功能、抗凝治疗等的常用指标。
3.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维持正常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PLT数值的增加提示可能存在炎症、感染、肿瘤等,而PLT数值的减少可能与血小板生成异常、过度破坏或消耗有关。
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风险会增加。
4.凝血酶原活性(FIB):FIB是机体产生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素的重要物质,可以评估纤维蛋白聚合和血栓形成的能力。
FIB增高可能与急性炎症、恶性肿瘤或急性血栓形成等相关;FIB降低则可能与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异常或纤维蛋白分解产物(FDP)增加有关。
5.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通常在血浆中很低。
一些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会导致D-二聚体明显升高。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用作判断血栓形成或栓塞的概率,也可用于炎症、感染、炎症性肿瘤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310099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2.png)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凝血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它可以维持血管完整性,防止出血,同时也是止血和血栓形成的基础。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因此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凝血功能的常见检查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等,本文将对这些项目的检查和其临床意义进行介绍。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血浆凝血系统外源和内源途径活化所需时间的检测指标。
正常情况下,PT应在11-15秒之间。
当凝血因子Ⅶ、Ⅹ、Ⅴ、Ⅱ、Ⅰ等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时,PT延长。
常见引起PT延长的疾病有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凝血因子缺乏、应用抗凝剂(如华法林)等。
因此,PT的检测可以评估肝脏和凝血功能的状态,并用于肝病、凝血因子缺乏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一种测定血浆凝血系统内源途径和共同途径活化所需时间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APTT应在25-40秒之间。
APTT的延长说明血浆凝血因子中的非酶原、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原形成等环节发生了障碍,常见原因有凝血因子缺乏、抗凝剂(如抗磷脂抗体)存在等。
APTT检测可用于评估出血性疾病、甲氧基丙腈中毒、溶血等疾病。
3. 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原是血浆凝血系统中重要的凝血蛋白,在止血和修复受损血管时发挥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Fbg浓度应在1.5-3.5 g/L之间。
Fbg水平增高可能与急性炎症、肝脏疾病等有关,而Fbg水平降低可能与失血、肝脏功能不全等疾病有关。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因此对凝血功能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临床手段。
通过检测PT、APTT和Fbg等项目,可以对凝血功能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凝血功能异常对临床意义巨大。
首先,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严重时可威胁生命。
例如,在肝脏疾病中,肝脏对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降低,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易于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
血凝指标及意义
![血凝指标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12e944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a.png)
血凝指标及意义血液凝结是人体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过程之一。
在血液凝固的调节中,血凝指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血凝指标的定义、常用的凝血指标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一、血凝指标的定义血凝指标,顾名思义,是用来评估血液的凝结能力的指标。
它们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血液常规检测指标,用于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另一方面,它们还可以用于诊断和评估一些与凝血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
二、常用的血凝指标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衡量凝血因子活动状态的指标。
它测量了血液中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T的时间范围为11-13.5秒。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因子活动的敏感指标。
它测量了凝血通路中各个凝血因子的活性以及血小板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APTT的时间范围为25-35秒。
3. 血小板计数(PLT):PLT是测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指标。
血小板是参与血液凝结的重要成分,对止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在150-450×10^9/L。
4. 凝血酶时间(TT):TT是测量血液中形成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它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Ⅰ、Ⅱ、Ⅴ、Ⅷ和纤维蛋白原等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TT的时间范围为14-18秒。
三、血凝指标在临床中的意义1. 评估凝血功能:通过监测血凝指标,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当PT和APTT延长时,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从而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2. 引导抗凝治疗:某些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需要抗凝治疗来预防血栓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血凝指标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抗凝治疗的剂量和监测治疗效果。
3. 评估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是评估出血倾向的重要指标。
过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而过高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4. 诊断凝血功能异常:血凝指标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如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21bcb0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e.png)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检测是指常规的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这些指标的检测结果对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以及预测出血和血栓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PT)是一种常用的全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体内外凝血通路的功能。
PT是测量从血浆中提取的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所需的时间,其结果可用于评估外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状态。
PT 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Ⅹ的活性下降,可用于检测和监测这些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并诊断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治疗的反应。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也是一项全血液凝血功能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内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状况。
APTT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功能状态。
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存在抗凝因子的影响,可用于诊断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DIC)以及肝功能异常。
血小板计数(PLT)是衡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指标,也是凝血功能检测的重要参数之一、血小板是主要参与血栓形成和止血的细胞成分,其数量的增加或减少都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因此,PLT的测定有助于评估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对于评估出血疾病和血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一种标准化的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可以消除不同实验室之间测试结果的差异。
INR主要用于评估抗凝治疗中华法林(warfarin)的疗效。
INR的正常范围为0.9-1.1,如果INR超过正常范围,则代表华法林治疗的抗凝作用过强;反之,如果INR低于正常范围,则代表华法林治疗的抗凝作用不足,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1.评估凝血功能异常:通过测量PT和APTT的延长情况,可以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为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提供参考。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a2d22d6b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b.png)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衡量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凝血因子所需的时间来启动形成血栓的过程。
PT的正常范围通常在11-14秒之间。
如果P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者可能存在其中一种凝血因子缺乏的问题。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也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主要用于测量凝血机制中的内在凝血通路。
正常人的APTT 一般在25-36秒之间。
延长的APTT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者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物质的异常。
3.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它们在凝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常范围通常在150,000-450,000个/μL 之间。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和凝血不正常。
4.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一个用来标准化PT值的指标,它主要用于监测抗凝治疗患者的凝血状态。
正常范围通常在0.8-1.2之间。
INR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凝血时间延长,患者可能需要调整抗凝剂剂量。
5.凝血酶时间(TT):TT用于检测凝血机制中的最后一步,即纤维形成的过程。
正常范围通常在14-21秒之间。
如果TT延长,可能表明凝血机制中的一些关键步骤存在问题。
6.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凝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它的检测可以帮助诊断血栓形成等凝血疾病。
正常范围通常在0.27-0.5 mg/L之间。
如果D-二聚体的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7.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
正常范围通常在2-4g/L之间。
低于正常范围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的异常。
凝血检测指标
![凝血检测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04b0af0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7.png)
凝血检测指标
1.什么是凝血检测指标
凝血检测指标是指用于检测血液凝血功能的生化指标。
常见的凝血检测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降钙素原时间(TT)和凝血因子等。
2.凝血检测指标的意义
凝血检测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凝血功能状态,有助于诊断和治疗血液病、肝病、心血管疾病、血栓症等疾病。
此外,凝血检测指标还可以指导肝移植和手术等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评估。
3.常见的凝血检测指标
(1)PT(Prothrombin Time,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是外在凝血途径活化后的凝血酶原结合IX、X、VII、II凝聚成凝血酶所需时间。
临床上常用于监测未达到治疗水平的华法林、制止止血等操作,还可以作为疑似肝病的病人检测肝功能。
(2)AP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的是内在凝血途径活化后的凝血酶原结合XII、XI、X、IX、VIII、VII、II凝聚成凝血酶所需时间。
临床上常用于监测治疗肝病和血栓症的药物疗效。
(3)TT(Thrombin Time,降钙素原时间):TT测定的是血浆或血清中加入适量的降钙素原后的凝固时间。
降钙素原在血症病人血浆中降低,血清中则稳定,临床上常用于判断抗凝药物过量。
4.总结
凝血检测指标在临床上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监测病人的凝血功能状态,指导医生制定和评估治疗方案,对于一些急性和慢性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凝血检测指标的检测和分析。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6656d77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e3.png)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项目,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及判断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可以提供有关患者凝血系统功能的综合信息。
以下是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1.评估凝血功能: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时间,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可能性,如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
这对于预防或治疗出血或血栓的相关疾病非常重要。
2.指导抗凝治疗:凝血四项可以用于指导抗凝治疗,特别是对于使用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
PT和INR(国际标准化比值)通常用于监测和调整华法林的剂量,以确保患者的凝血功能处于理想的治疗范围内,既能降低血栓的风险,又能避免出血的发生。
3.评估出血风险: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都可能导致患者易于出血。
通过检测凝血四项的结果,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出血风险,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并减少出血的发生。
4.评估血栓风险: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
凝血因子过多或过活、血小板功能异常等都可能导致血液过于凝聚,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通过检测凝血四项的结果,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如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
综上所述,凝血四项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指导抗凝治疗,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
对于预防和治疗与凝血相关的疾病,如出血、血栓和凝血因子缺乏等,凝血四项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四项只是一个初步的评估指标,对于深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还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凝血指标检测临床意义
![凝血指标检测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85f809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b5.png)
凝血指标检测临床意义凝血是人体保持血液在外伤或者血管破裂后止血,防止出血过多的过程。
凝血功能正常与否对于人体的健康和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凝血指标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凝血指标检测可以评估凝血功能的状态。
通过测量血小板数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可以评估凝血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比如,PT和APTT的延长可能暗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
这些检测结果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诊断出凝血相关的疾病,如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缺乏等。
其次,凝血指标检测可以指导抗凝治疗。
凝血功能正常的人体内存在着一种平衡状态,既要保证出血时的凝结能力,又要保证血液在正常状态下的流动性。
有些疾病,如心脏瓣膜病、静脉血栓栓塞等,可能会导致血液过于凝结,出现血栓的形成。
而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肝病、肿瘤等,可能会导致血液凝结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出血等并发症。
通过检测凝血指标,医生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配合适当的抗凝治疗,既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又可以减少出血风险。
第三,凝血指标检测可以评估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前凝血功能状态。
对于一些需要进行大规模手术的患者,术前凝血功能状态的评估非常重要。
术中和术后出血是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而凝血功能的异常往往是导致术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凝血指标检测,可以评估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判断手术出血的风险,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术后出血。
此外,凝血指标检测在评估孕妇凝血功能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孕妇在妊娠期间由于激素水平、血浆容积增加等因素的改变,常常伴随着凝血功能的改变。
妊娠期间的凝血功能异常会增加孕妇罹患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等并发症的风险。
通过凝血指标检测,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这些凝血功能的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凝血指标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评估凝血功能的状态、指导抗凝治疗、术前凝血功能状态的评估、孕妇凝血功能的评估等,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诊断和治疗与凝血相关的疾病,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提供保障。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e55ce2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5.png)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血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这四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这四项指标反映了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首先,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判断出血和凝血功能的状态。
PT和APTT是评价外源和内源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当PT和APTT延长时,说明凝血功能下降,易出现出血。
如果PT和APTT缩短,则可能存在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
血小板计数和FIB则能反映凝血系统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的功能。
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内时,说明血小板数量充足,出血倾向较小;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FIB是血浆中重要的凝血因子,是血栓形成不可或缺的物质,FIB浓度异常可以提示凝血系统功能异常。
其次,凝血四项可以帮助评估凝血异常的病因。
PT和APTT延长可提示凝血因子缺陷或功能异常,如凝血因子活性缺乏、抗凝药物使用、肝病等。
因此,对于怀疑凝血因子缺陷或功能异常的患者,凝血四项可以作为筛查工具。
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是由于血小板生成障碍、过度破坏或消耗,也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免疫相关性疾病等原因造成的。
FIB测定可以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此外,凝血四项还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
针对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通过监测凝血四项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例如,在抗凝治疗中,PT和APTT的变化可以用来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预期的抗凝效果。
血小板计数和FIB的变化可以帮助评价抗血小板治疗或纤维蛋白溶解抑制治疗的效果。
此外,凝血四项的异常结果还可以作为判定预后的指标。
例如,凝血异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呈正相关,PT、APTT延长与预后不良相关。
最后,凝血四项也能帮助评估手术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出血风险。
手术前的凝血四项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有助于评估手术风险和制定个体化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
凝血实验的临床意义
![凝血实验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068623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8.png)
凝血实验的临床意义凝血实验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凝血是人体对抗出血的重要生理过程,它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使血液在受损血管处形成血栓,从而停止出血。
凝血实验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对于诊断和治疗许多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凝血实验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性的。
先天性凝血功能异常常常与遗传因素有关,如血友病等。
后天性凝血功能异常可能是由于疾病、药物或其他因素引起的。
通过凝血实验,医生可以检测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从而判断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凝血实验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凝血系统疾病。
凝血系统疾病是指与凝血功能异常有关的疾病,如血栓形成、出血倾向等。
通过凝血实验,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从而帮助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例如,凝血实验可以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用于评估患者的抗凝血药物治疗效果;凝血实验还可以检测D-二聚体水平,用于筛查和监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凝血实验还可以用于评估手术患者的术前凝血功能状态。
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大量出血,因此术前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对手术的安全进行非常重要。
通过凝血实验,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输血、使用抗凝剂等,以减少手术风险。
凝血实验还可以用于评估出血倾向的原因。
出血倾向是指患者易于出血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引起的。
通过凝血实验,医生可以检测患者的凝血因子水平、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等指标,以确定出血倾向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凝血实验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诊断和监测凝血系统疾病,评估手术患者的术前凝血功能状态,评估出血倾向的原因等。
通过凝血实验,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从而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PT计算得到的PT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
PT主要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
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PT缩短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DIC早期、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等;监测PT可作为临床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护。
APTT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
APTT延长主要见于血友病、DIC、肝病、大量输入库存血等;APTT缩短主要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APTT可作为肝素治疗的监护指标。
TT延长见于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FDP增高(DIC)、血中有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中、SLE、肝脏疾病等)。
曾经有一急诊患者在接受术前实验室检查时,凝血检查结果为PT、APTT延长,怀疑患者出现DIC,在检验科的建议下,该患者做DIC系列的检查,结果为阳性,而该患者并未表现明显的DIC症状。
如果患者没有做凝血检查,而直接手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凝血功能检查能够发现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凝血系列检测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室检查,能够在术前发现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是检查凝血功能的指标。
PT是凝血酶原时间,APTT是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
INR是国际标准比率。
这些指标主要观察一个人的凝血状况如何,多用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检测,以观察抗凝药物的效果如何。
像服用华法林等要求INR在2-3左右,高了容易出血,低了没效,这是重要的指标。
服用华法林一定要知道INR值,需要控制在2-3之间。
高要知道高多少,如果超过3以上需要减量,如果大于5需要停药3天后再调整,
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 秒数:11-14 活动度:80-120% INR:0.8-1.2 协助诊断术前常规检查监测口服抗凝药纤维蛋白原 (FIB) 2-4 g/L 协助诊断术前常规检察预防血栓形成监测肿瘤化疗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秒数:25-37 协助诊断术前常规检查监测肝素治疗凝血酶时间 (TT) 秒数:12-16 协助诊断监测DIC
检验凝血三项是为了证明有无出血性疾病。
凝血三项检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
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
一是凝血酶时间的检测,时间延长,说明肝素和类肝物质增多,例如肝脏疾病;肾脏疾病。
时间缩短,说明血样本中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
二是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测,时间延长,说明凝血因子V、X、Ⅶ及纤维蛋白原减少,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病,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和肝素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
时间缩短说明血小板增多,高脂血症及高凝状态等。
三是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升高,除了生理性状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灼伤、急性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败血症及某些恶性肿瘤和急性肾炎、尿毒症等。
降低,说明DIC、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急性肝坏死、肝硬化、输血反应、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烧伤、维生素缺乏、恶性贫血等。
四是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检测,时间延长,说明因子Ⅷ、Ⅸ、Ⅺ、Ⅻ缺乏症、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时本试验也有所延长。
时间缩短,说明因子Ⅷ和V活性增强、DIC高凝期、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症等。
在做血凝四项之前应注意几个问题:①要空腹抽血;②不要喝酒;
③不要吃一些降脂的药物;④一定要休息好;⑤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查时应注意:如红细胞压积<0.2时,说明是贫血病人,应适当的增加抗凝剂的量;如果红细胞压积>0.5时,应适当减少抗凝剂的量。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
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