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和平演变战略-40年不战而胜的智谋-王仁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40年不战而胜的智谋
【摘要】苏联的演变是一个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复杂的历史事件,其中有内部原因也由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又步入歧途;自己否定自己的历史,带来的严重的后果;政权意识淡薄,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分裂或变质,党的主要领导人推行了一条错误的路线。外部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一项长期性的基本战略以及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即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
【关键词】苏联解体和平演变战略意识形态
一个由列宁亲手创建的党;一个曾经领导俄国工人阶级推翻沙俄统治成功的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党;一个抵御了十四国武装干涉,胜利地捍卫了革命成果的党;一个在伟大卫国战争中战胜了德国法西斯,并为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党;一个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党;并率先把人造卫星送上天的党;为什么在执政了74年之后,竟丧失了执政地位?苏联共产党,在拥有20多万名党员的时候,领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在拥有35万多名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执掌了全国政权;在拥有554万多名党员的时候,领导人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为结束二次世界大战立下了不朽功勋;而在拥有近2000万名党员的时候,却丧失了执政地位,亡党亡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答案是不唯一的。其中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有党外因素,也有党内因素;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的、社会的、民族的因素。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事件,有很多学者对其内因都做了深入的探究。而我却对其外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深感兴趣。
从苏维埃政权诞生时起,西方敌对势力就企图将它扼杀在摇篮里。但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共产党人带领各族人民英勇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和考验保卫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政权。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共产党和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经受住了包括德国法西斯全面进攻在内的一个个严峻考验,使社会主义的旗帜始终在苏联高
高飘扬。眼看着强大的苏联用武力战胜已无可能,西方便转而采取和平演变战略。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叫嚣“抵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同年5月成立了以驻苏代办乔治·凯南为首的“国家防务政策设计委员会”,制定了“遏制战略”,力图迫使苏联克制和谨慎行事,并促使某种趋势,“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或逐步趋于软化。”凯南说:“宁愿等待30年,也要通过这种曲折缓慢的途径来打败克里姆林宫。”“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新的俄罗斯。”1949年8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美国与中国关系的白皮书》中最早提出了从内部瓦解、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主张。
杜勒斯上任伊始,就提出一项所谓“解放政策”。他把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称之为“被奴役的人民”,鼓吹应该使他们得到“解放”,成为“自由的人民”。1953年1月,杜勒斯在美国国会证词中说,必须用“和平的方法”,即“精神的压力”、“宣传的压力”把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解放”出来。1956年在苏共20大和波匈事件之后,美国统治者以为搞“和平演变”的时机已到。杜勒斯多次引述艾森豪威尔的话说:“在自由国家面前摆着用和平手段取得胜利的明显可能性。现在存在着一种获得胜利的高尚战略。”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指望社会主义国家一、二代领导人发生“和平演变”是不可能的。他在1957年7月2日记者招待会上说,应当有一个“基本的信念”,赫鲁晓夫的“孩子的孩子,他的后代将获得自由。”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西方把“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第三、四代人身上。
尼克松认为,“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由世界,使21世纪的历史站在我们这边”。为此,西方应当采取的战略布局是:第一,不仅要“阻止共产主义在第三世界的扩张,而且还要谋求在那里扩大自由”,使这些国家成为西方的盟友;第二,利用西方经济和思想文化,“影响变革的方向”,促使东欧和中国的“制度发生和平演变”;第三,“还应把这种和平竞赛延伸到苏联境内”。非俄罗斯人是“进行和平演变的潜在力量”。“如果克里姆林宫由于非俄罗斯人的民族意识日益强烈而在这一斗争之中做出让步,积极和平变革之门就将被打开。”②尼克松认为,“和平演变”的战略重点应放在思想意识的争夺和影响方面。他说:“我们与苏联的竞争是军事、经济和政治性的,但美苏之争的根源在于意识形态。苏联想要推广共产主义,消灭自由,而美国则想要阻止共产主义,推广自由。如果我们在思想战争中输掉,则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对外援助以及文化纽带都将无济于事”。③他对东欧的演变主张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使东欧“中立”;第二步是使东欧回到“自由世界”。与此同时,他主张美国“继续发展同中国的建设性关系,以便使它决意同我们站在一起,而不是同苏联人站在一起”。因此,
①《杜勒斯言论选辑》,第313页。
②辛灿:《西方政界要人谈和平演变》,第17—63页。
③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第109页。
才有了“尼克松访华”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尼克松还在《真正的战争》一书中说,要鼓励社会主义国家“本身内部的和平演变”,以不进行战争的方法实现“不战而胜”。
1980年里根上台执政。他利用苏联、东欧面临经济困难之际,对外采取大步进攻态势。一方面,美国政府增加军事拨款,扩充军事实力,在许多地区同苏联展开争夺,使国际局势趋于紧张;另一方面,他利用波兰团结工会运动兴起而面临局势动荡之际,发动了一系列和平攻势,大力推行里根的“革命”战略。里根认为,马列主义故乡苏联正在发生“革命危机”,西方要“加快步伐”,采取具体行动实现下述目标:“培植民主的基础结构,即出版自由、成立工会、组织政党、开办大学的制度”,开展同苏联在“思想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和平竞争”,最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抛进历史的垃圾堆”。他说,在现今世界上正在进行的这场斗争中,“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核弹和火箭,而是意志与思想的较量”。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苏联和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影响的东欧一些国家开始按照“新思维”进行改革,并实行以“新思维”为基础的外交政策。他在同年8月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苏联人必须同外国人直接接触,不用害怕……一些人会看到,世界真大,五彩缤纷。”美国等西方国家经过认真观察,确认苏联已转攻为守,开始退却,西方应采取相应的缓和姿态,以利于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着手把战略重点从军事遏制转移到“和平演变”方面来。1989年5月,布什宣布:美国将对苏联实行“超越遏制”新战略。这是适应国际形势、美苏关系、美国与盟国关系以及美国国内政治气候的重大变化,实行对苏政策的大调整。它的主要内容有:(1)明确肯定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公开性方针符合美国和西方的利益,西方的政策必须鼓励苏联朝着开放社会演变;(2)在坚持足够的军事实力和加强美、欧、日三边联盟的基础上,同苏联继续进行对话与合作;(3)在以往遏制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文化、书刊和思想自由交流等途径,努力谋求把苏联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美国和西欧的舆论普遍认为,这个“新战略”就是“顺应苏联经济和政治形式的发展”,今后“更多地同苏联的公开性和经济改革打交道”,并力图“有效地予以驾驭”,使苏联的政策“有更多的妥协性”,“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不停地走下去,最终“改变苏联制度的基础”,在国内实现“经济市场化”和“政治多元化”,在国外“采取不干涉主义”,进而成为西方“国际体系中的一名正式成员”。这是美国战后对苏联政策概念的彻底改变,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将进行哲学思想的变革。1989年7月,布什在西欧向西方首脑们提出,要用二、三十年时间,打一场“无硝烟的新的世界大战”,届时我们将有可能融化掉社会主义,从而建立起一个以我们西方文明为指导的新的世界,最终解决战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