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第四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4.2 种群动态
4Baidu Nhomakorabea2.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4.2.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一、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大小:一定区域内个体的数量或者生物量或者能量; 密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生境中的个体数量或
生物量、能量; – 构件生物的密度统计:合子产生的个体数和组成每个
个体的构件数,如水稻的主茎与分蘖秆。
二、种群数量统计
1)年龄、时期结构和性比
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 群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
一般用年龄锥体(年龄金字塔)来表示。
增长型 :出生率〉死亡率,迅速增长,种群数量 呈上升趋势。
稳定型:出生率 = 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 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趋于减少。
(a) 增长型种群 (b) 稳定型种群 (c) 下降型种群 图1-3-3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Kormondy ,1976)
3
种群的内涵
①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有机体之间相互作 用,整体上呈现组织结构特性;
②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发育阶段(年 龄不同);同一生长阶段,个体对种群的 贡献不同;
③个体水平与种群水平的差异:个体有出生、 死亡,种群称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生活、相互影响、彼此 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集合。
第4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
4.1 种群的概念
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 个体的集合。
图1-3-1 披碱草
图1-3-2 斑马群
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
? 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 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
数量(即密度)及变动; ?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
种群的概念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 在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理论时,种 群概念是抽象的,当对某个具体种群进行 研究时,则要根据代表性限定其空间,乃 至时间范围,这个范围的大小是由研究者 划分的。例如,大至全世界蓝鲸种群,小 至一块草地上的阿尔泰针茅;实验室饲养 的一群小家鼠,也可称为一个实验种群。
实际出生率: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系列量。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 的后代数量。
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 的因素。
⑶次级种群参数:
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种 群统计学就是种群的出生、死亡、迁移、性 比和年龄结构等的统计学,可以用于所有生 物的数量统计。
? s2/m=0 均匀分布
? s2/m=1 随机分布
? s2/m>1 成群分布
种群的内分布型20
样方大小与种群内分布型分析
(a) 实际分布 (b) 大块的样方,结果呈现是聚集分布 (c) 小块的样方,结果呈现的是随机分布
4.2.2 种群统计学
虽然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但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特征,这 些特征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3类:
性比:是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哺乳动物受精卵的♂ /♀比大致是50∶50,这叫 第一性比;在幼体成长到性成熟的时段里,由于 种种原因,♂ /♀还要继续变化,当个体成熟时, ♂对♀的比例叫第二性比;以后还会有充分成熟 的个体性比,叫第三性比。性比对种群的配偶关 系及繁殖潜力有很大影响。在野生种群中,因性 比的变化会发生配偶关系及交配行为的变化,这 是种群自然调节的方式之一。
1、研究种群首先要根据研究的需要划分种 群的边界。 2、数量统计中最常用的指标是密度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相对密度: 表示种群数量的一个相对指标。 如黄鼠的捕获率。 3、估计方法:
种群的数量统计
1)总数量调查法
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2)样方法:随机取若干样方,计数样方中全
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到整个种群。
种群可以由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 )或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 组成。单体生物的个体分明, 它们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大多数 动物属于单体生物。构件生物是由一个合 子发育成一套构件而组成的个体。例如, 一棵大树会有许多枝条,一株麦丛会有数 个分蘖,而且还会从构件产生更低一级的 构件,其数量随环境条件而变化。
例题: 对池塘内鱼数目调查。设1次随机捕获量为M(40条) 进行标记,再放入鱼塘;几天后再次捕获数目为n(50 条),其中有数目m(5条)有标志,则鱼塘内鱼的总数 量N: 解:N=M×(n/m )=40×(50/5)=400(条鱼)
4)去除取样法: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
续的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同等的捕捉力量所 获取的个体数逐渐降低,逐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 增大,当单位努力的捕捉数等于零时,捕获累积数 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3)标记重捕法: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
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期限后重 捕。用于不断移动位置直接记数很困难的动物。
N: M=n:m
? 其中M:标记个体数 n:重捕个体数 m:重捕 样中标记数 N:样地上个体总数。
图片:鸟类调查的环志法
15
标记重捕法( Peterson 、Lincoln方法):
⑴种群密度: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
⑵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死亡率:一定时间段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段内种群的
大小。 迁出:是指种群内个体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开种群的领地; 迁入:是别的种群进入该领地。 最大出生率:理想条件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无性系分株 (ramets) :构件生物个体的连 接部分死亡后形成的个体集合。
高等植物多属于构件生物。单体生物以 个体数就能反映种群多少,而构件生物就 必须考虑到两个层次的数量统计,即从合 子产生的个体数和组成每个个体的构件数。 这是植物种群与动物种群的重要区别。
种群生态学:
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栖 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 之间的相互作用。
5)活动痕迹计数:如粪堆、土丘、洞穴、足
迹等。 鸣声计数:主要适用于鸟类。
毛皮收购记录
三、种群的空间结构
? 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 状态或布局。
– 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成群的分布;
成群分布的原因 : 资源分布不均 、繁殖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
动物的集群行为
内分布型的检验指标 : 最常用而简单的是“方差 /平均数”比率
4.2 种群动态
4Baidu Nhomakorabea2.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4.2.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一、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大小:一定区域内个体的数量或者生物量或者能量; 密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生境中的个体数量或
生物量、能量; – 构件生物的密度统计:合子产生的个体数和组成每个
个体的构件数,如水稻的主茎与分蘖秆。
二、种群数量统计
1)年龄、时期结构和性比
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 群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
一般用年龄锥体(年龄金字塔)来表示。
增长型 :出生率〉死亡率,迅速增长,种群数量 呈上升趋势。
稳定型:出生率 = 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 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趋于减少。
(a) 增长型种群 (b) 稳定型种群 (c) 下降型种群 图1-3-3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Kormondy ,1976)
3
种群的内涵
①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有机体之间相互作 用,整体上呈现组织结构特性;
②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发育阶段(年 龄不同);同一生长阶段,个体对种群的 贡献不同;
③个体水平与种群水平的差异:个体有出生、 死亡,种群称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生活、相互影响、彼此 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集合。
第4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
4.1 种群的概念
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 个体的集合。
图1-3-1 披碱草
图1-3-2 斑马群
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
? 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 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
数量(即密度)及变动; ?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
种群的概念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 在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理论时,种 群概念是抽象的,当对某个具体种群进行 研究时,则要根据代表性限定其空间,乃 至时间范围,这个范围的大小是由研究者 划分的。例如,大至全世界蓝鲸种群,小 至一块草地上的阿尔泰针茅;实验室饲养 的一群小家鼠,也可称为一个实验种群。
实际出生率: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系列量。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 的后代数量。
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 的因素。
⑶次级种群参数:
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种 群统计学就是种群的出生、死亡、迁移、性 比和年龄结构等的统计学,可以用于所有生 物的数量统计。
? s2/m=0 均匀分布
? s2/m=1 随机分布
? s2/m>1 成群分布
种群的内分布型20
样方大小与种群内分布型分析
(a) 实际分布 (b) 大块的样方,结果呈现是聚集分布 (c) 小块的样方,结果呈现的是随机分布
4.2.2 种群统计学
虽然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但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特征,这 些特征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3类:
性比:是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哺乳动物受精卵的♂ /♀比大致是50∶50,这叫 第一性比;在幼体成长到性成熟的时段里,由于 种种原因,♂ /♀还要继续变化,当个体成熟时, ♂对♀的比例叫第二性比;以后还会有充分成熟 的个体性比,叫第三性比。性比对种群的配偶关 系及繁殖潜力有很大影响。在野生种群中,因性 比的变化会发生配偶关系及交配行为的变化,这 是种群自然调节的方式之一。
1、研究种群首先要根据研究的需要划分种 群的边界。 2、数量统计中最常用的指标是密度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相对密度: 表示种群数量的一个相对指标。 如黄鼠的捕获率。 3、估计方法:
种群的数量统计
1)总数量调查法
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2)样方法:随机取若干样方,计数样方中全
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到整个种群。
种群可以由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 )或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 组成。单体生物的个体分明, 它们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大多数 动物属于单体生物。构件生物是由一个合 子发育成一套构件而组成的个体。例如, 一棵大树会有许多枝条,一株麦丛会有数 个分蘖,而且还会从构件产生更低一级的 构件,其数量随环境条件而变化。
例题: 对池塘内鱼数目调查。设1次随机捕获量为M(40条) 进行标记,再放入鱼塘;几天后再次捕获数目为n(50 条),其中有数目m(5条)有标志,则鱼塘内鱼的总数 量N: 解:N=M×(n/m )=40×(50/5)=400(条鱼)
4)去除取样法: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
续的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同等的捕捉力量所 获取的个体数逐渐降低,逐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 增大,当单位努力的捕捉数等于零时,捕获累积数 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3)标记重捕法: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
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期限后重 捕。用于不断移动位置直接记数很困难的动物。
N: M=n:m
? 其中M:标记个体数 n:重捕个体数 m:重捕 样中标记数 N:样地上个体总数。
图片:鸟类调查的环志法
15
标记重捕法( Peterson 、Lincoln方法):
⑴种群密度: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
⑵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死亡率:一定时间段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段内种群的
大小。 迁出:是指种群内个体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开种群的领地; 迁入:是别的种群进入该领地。 最大出生率:理想条件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无性系分株 (ramets) :构件生物个体的连 接部分死亡后形成的个体集合。
高等植物多属于构件生物。单体生物以 个体数就能反映种群多少,而构件生物就 必须考虑到两个层次的数量统计,即从合 子产生的个体数和组成每个个体的构件数。 这是植物种群与动物种群的重要区别。
种群生态学:
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栖 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 之间的相互作用。
5)活动痕迹计数:如粪堆、土丘、洞穴、足
迹等。 鸣声计数:主要适用于鸟类。
毛皮收购记录
三、种群的空间结构
? 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 状态或布局。
– 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成群的分布;
成群分布的原因 : 资源分布不均 、繁殖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
动物的集群行为
内分布型的检验指标 : 最常用而简单的是“方差 /平均数”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