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服饰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合集下载

汉服所有知识点总结

汉服所有知识点总结

汉服所有知识点总结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最早的汉服是以兽皮、兽骨、树皮和麻等为原料,经过简单的剪裁和装饰而成。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汉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服饰的剪裁、图案、纹饰、配饰和颜色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

汉服主要包括男装和女装两大类,男装以长衫、褂子、袍裤等为主要组成部分,女装以绸裙、襦裙、长袍等为主要组成部分。

在颜色的选择上,男装多以素色为主,女装则以丰富的颜色和图案为主。

汉服的剪裁和款式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如立领、扣子、褶皱等设计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情趣。

在汉服的配饰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内容,如发饰、饰钗、腰带、鞋袜等,这些配饰不仅能够丰富服饰的整体效果,还能够突显个人的品味和风格。

此外,汉服的纹饰和图案也是其独特的魅力之一,如龙纹、凤纹、花鸟纹等,这些图案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汉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特点。

汉服所呈现出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通过对汉服的了解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多元化和世界化的趋势,汉服也逐渐走向世界。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了解和热爱汉服,汉服文化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魄力。

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汉服文化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代表,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通过对汉服的了解和研究,不仅可以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还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信汉服文化会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古代服装知识点总结

古代服装知识点总结

古代服装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服装的起源古代服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文明时期。

在最早的时期,人类主要依靠动物皮毛和植物纤维来制作衣服,用来保护身体免受寒冷和外界的伤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学会了染色和织布的技术,服装的种类和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

二、古代服装的材料古代服装主要的材料有动物皮毛、植物纤维和丝绸等。

在古代,动物皮毛主要用于制作冬季服装,比如毛皮大衣和皮靴等。

植物纤维主要用于制作夏季服装,比如麻布衣服和织物凉鞋等。

丝绸则是古代中国的特产,被用来制作华丽的宫廷服饰和贵族服装。

三、古代服装的样式古代服装的样式受到当时社会风俗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与当时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关。

比如在古希腊,男子通常穿着由长袍和披肩组成的衣服,而女子则穿着由长裙和披肩组成的服装。

在古代中国,男子通常穿着长袍和宽袖的上衣,女子则穿着长裙和宽袖的上衣。

四、古代服装的色彩古代服装的色彩通常受到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古代希腊,人们喜欢使用明亮的色彩,比如白色、蓝色和红色等。

在古代中国,人们喜欢使用淡雅的色彩,比如淡黄、淡绿和淡蓝等。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和象征,比如白色象征纯洁和善良,红色象征喜庆和祥和,黑色象征威严和庄重等。

五、古代服装的服饰古代服装的服饰通常包括头饰、饰物和鞋袜等。

在古代希腊,人们喜欢使用头环、项链和腰带等,来装饰自己的服装。

在古代中国,人们喜欢使用发饰、耳坠和手镯等,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品位。

古代服装的鞋袜通常也与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场合有关,比如在宫廷和宴会上,人们喜欢穿着华丽的绣花鞋和绣花袜,而在田野和农活上,人们则穿着简单的草鞋和麻布袜。

六、古代服装的辨识古代服装的辨识通常可以通过服装的样式、色彩和服饰等方面来判断。

比如在古代希腊,男子穿着长袍和披肩,女子穿着长裙和披肩,通常使用明亮的颜色,带有一定的装饰和纹样。

在古代中国,男子穿着长袍和宽袖的上衣,女子穿着长裙和宽袖的上衣,通常使用淡雅的颜色,带有一定的绣花和装饰。

【小论文】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

【小论文】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

贵阳六中2012年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论文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学科:历史课题名称: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学籍号:班级:高一(13)姓名:姬茹怡指导老师:黄莉贵阳六中教科处制表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服饰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记录其服饰发展的历史,在古代神话、史书、诗词、小说以及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载也随处可见。

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服饰的样式和穿着习俗不断演变,历代服饰不仅朝代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显著的变化,种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一部人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

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

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

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

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

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

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

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

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

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北语网院19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作业_1234答案

北语网院19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作业_1234答案

19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作业_11.[单选题]()记载湖南茶陵县以茶作地名。

A.《左传》B.《史记》C.《汉书》D.《后汉书》2.[单选题]凉山彝族尚黑,源于()。

A.便于吸热B.个人喜好C.仿照自然界的黑色土壤D.图腾崇拜3.[单选题]()干打垒墙的木瓦房,是以木板作“瓦”引流雨水,覆盖屋顶的房子。

A.彝族B.白族C.布依族D.仡佬族4.[单选题]不是北京菜系代表名菜的是()。

A.白片肉B.太爷鸡C.酱汁活鱼D.翡翠羹5.[单选题]对建筑发展阶段的理解有误的是()。

A.人类营建巢穴风篱式挡风棚,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B.帐篷有坡面顶的,也有“人”字形的C.第三阶段是土石砖木结构的房屋D.固定于某地的永久性建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产物6.[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北京故宫朝会施政之所的是()。

A.太和殿B.中和殿C.保和殿D.交泰殿7.[单选题]以下不属于汉族民居的是()。

A.黄土高原窑洞房B.北方四合院民居C.圆形土楼D.石碉房和碉楼8.[单选题]不在“四大菜系”的是()A.鲁B.川C.闽D.粤9.[单选题]衮服、冠冕是从哪个角度对服饰的分类()。

A.按服饰的制作材料来划分B.按不同历史时期划分C.按不同的礼仪场所来划分D.按不同的社会职业来划分10.[多选题]以下建筑中与宗教相关的是()。

A.石钟山石窟B.曼飞龙塔C.海宝塔D.外八庙11.[判断题]鸳鸯火锅是粤菜的代表名菜。

A.对B.错12.[判断题]中国传统茶文化脱离不开“和谐”与“适当”,这就是儒家的中庸为本。

A.对B.错13.[判断题]茶在养廉、雅志和励节等方面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清茶一杯”寓意廉俭。

A.对B.错14.[判断题]在艺术造型上,中国建筑多采用庞大的出檐屋顶,即通常所说的“大屋顶”。

A.对B.错15.[判断题]旧时皇宫里常把楼阁建于台上,作为宰相等人办公处,因而有“内阁”之称。

A.对B.错16.[判断题]李白中国酒最突出的代表者之一,故有“陆羽茶经太白酒”的说法。

中国传统服饰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民俗文化

• 性质:剃发易服是满清统治者用极端野蛮 手段推行的一种民族歧视和民族压 迫政策。
• 结果:沿袭数千年之久的汉族衣冠传统 和发型样式被禁绝取缔,满清服 饰民俗在汉族社会普遍推行。
• 谈迁《枣林杂俎》
满洲衣帽满洲头, 满面威风满面羞。 满眼干戈满眼泪, 满腔悲愤满腔愁。
• 对清初剃发易服民俗变革的简要分析:
• 思考题
1.试述服饰起源的诸种原因。 2.试述中国传统服饰的禁忌习俗。 3.试述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变革发展的社会政治
斗争。
参考书目:
• 黄能馥等:《中国服饰史》,中国旅游出版 社,1995年
• 赵绍:《衣冠灿烂》,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6年
• 江冰:《中国服饰文化》,陕西人民出版 社,1991年
《先秦史》P333
小结:服饰的产生,是人类精神力量的外溢, 是人和动物在物质有形文化这一外在 标志上的界限分野。
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1.性别因素 • 男女服装差异:用料、款式、色彩
• 性别服饰的发展趋势:女性服装远比男性服 装丰富发达。
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 《战国策·赵策一》:“女为悦己者容。” • 韩婴《韩诗外传》:“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
《礼记·内则》:“男女不通衣服。”
《晋书·五行志》:“衣裳之制,所以定上下、 殊内外也……若内外不殊,王制失序。何晏 服妇人之服,灭身亡家,其咎由也。”
3.颜色的禁忌
① 贵色禁忌 《新唐书》卷24:“天子袍衫渐用赤黄,遂
禁臣民服。”
《宋史》卷153:“庶人,商贾,倡优……只 许服皂、白衣,不得服紫。”
“以民间违禁,靴巧裁花样,诏令庶人不许 穿靴……惟北地寒苦,许穿直缝靴。”
“庶人衣长,去地五寸,袖长过手六寸,袖 口五寸。”

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文化内涵是什么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文化内涵,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文化内涵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古时代的“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服饰资源被统治阶级所有,服饰文化也打上了历史的烙印———阶级性。

以服装作为区分贵贱、身份等级的工具并形成了相应的服饰制度。

一、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四大基本要素,人人不可缺少,而衣列首位,见其重要。

中国服饰在古代世界,迥异别国,充分显示了我国服饰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传统。

七千年来中国服饰的演变大致可分为6 个阶段。

(一)服饰的初步形成,其本完善时期:自神农、黄帝至西周,代表等级观念的服饰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至夏商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此时的服饰严格区分了天子与官僚,贵族与平民等等级差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冠服制度模式,影响了自商周以来三千年封建社会的服饰文化。

(二)初步繁荣期:春秋战国至汉末,春秋时期,诸侯坐大,礼崩乐坏。

战国之时,七国崛起,各自独立。

此时周氏衰微,诸侯并起,在学术上“百家争鸣”,在服饰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服饰文化呈现出一派绚丽多彩的景象。

(三)兴盛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服饰带到这一地区。

服饰文化出现了一种各民族之间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局面。

随着前期思想、文化的又一次解放,民族大融合。

隋唐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此时服饰达到鼎盛时期。

(四)继续发展期:五代、宋、明,五代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做变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多次修改。

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

由于理学盛行,社会上层服饰趋于保守,下层却保持活力,有广泛长足发展,工艺水平不断提高。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四类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四类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四类:第一类是衣着。

第二类是各种附加的装饰物。

第三类是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第四类是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1、服饰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由最初遮身蔽体之物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初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第二阶段,服饰功用除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

第四阶段,服饰除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2、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服饰有五个方面的构成要素:质、形、色、饰、画。

质是服装原料的性质;形是服装的样式;色是服装的色彩;饰是佩戴的饰物;画是服饰的花纹图案,包括人体自身上的图画,即文面文身。

服饰承载观念的变化与构成要素的变化,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基本趋向是:在人类社会早期,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构成要素的变化。

而在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

3、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我国古代丧服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3、服饰变化的特殊轨迹每个民族的服饰,都随着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而不断产生变化。

但服饰的变化与其它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一样,它有发展演化的独特轨迹,即当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复杂的时候,服饰的演变却走着相反的道路,愈来愈变得简便、大方。

二、居住建筑民俗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有学者说,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空间化的社会生活”,“建筑就是凝固为物体的人生。

人生在客观事物中体现得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具体的,莫过于建筑”(郑光直《负正论——建筑本质新析》)。

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居住建筑民俗中展示得很充分。

四合院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第一个特点是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子。

中国古代的服饰变迁

中国古代的服饰变迁

元成宗
元代贵族便服
元英宗时期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
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 大珠的“质孙服”制。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 民两种样式。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 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 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 衣长曳地,贵夫人外出行乐时,必须有女奴 牵拉。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 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
唐代的妇女服饰,是历代中 的佼佼者。衣料质地考究,造型雍容 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
唐都长安不仅是当时中国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与朝鲜、 日本、波斯等国贸易、文化交流频 繁。唐朝服饰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浪 漫风格。袒胸、裸臂、披纱、大袖、 长裙是唐代妇女最典型着装形象。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
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是 人类物质有形文化在人体外 部装饰上的反映。
服:指衣、裤、袍、裙、帽、鞋袜等 从头到脚的各种外包装物件。
饰:包括人体饰(纹身、纹面、画眉 等)、物件饰(手镯、项链等)、配 饰(佩刀、扇子、挎包等)。
一、原始服饰
《韩非子•五蠹》:“古 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 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 衣也。”因此,上古时期人 类的服饰在原始经济基础的 条件下,人们以毛皮围系于 下腹部,或许为了御寒、或 许为了遮羞和装饰。不论处 于何种原因,原始服装已经 开始出现。由此,揭开了中 国服装史的序幕。
到了周代,中国的冠服制度也 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衣冠等级 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根据 《周礼》等书的记载,夏商周时代 把“礼”分为五大类,分为祭服、 朝服、军服、婚丧之服等。
西周妇女服饰
西周男子服饰
西周楚国贵妇服饰
西周男子服饰

汉服种类文档

汉服种类文档

汉服种类1. 服饰分类汉服,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服饰,具有丰富多样的种类。

根据使用场合、性别、季节等因素的不同,汉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1. 后宫服后宫服是古代宫廷妃嫔所穿的服饰,通常呈现出华丽、精美的特点。

后宫服主要由袍、裙、饰带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袍分为元宵、大衣、小衣等不同种类,裙则分为襦裙、袄裙、明妃裙等。

后宫服的颜色多为鲜艳、明亮的红色、黄色、蓝色等,以展示皇家的尊贵与华美。

1.2. 常服常服是古代中国男女士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穿着的服装。

常服的款式和颜色相对较为简单,以实用为主。

其中男性的常服主要包括袍、褂、裤等,而女性的常服则是以褙子、对襟、裙裤等为主。

1.3. 仪仗服仪仗服是古代官员参加仪式或重大场合时穿着的服饰。

仪仗服通常由大袍、束腰带、双肩披肩等组成,颜色多为黑色或深色,以彰显庄重与威严。

1.4. 舞蹈服舞蹈服是古代舞蹈演员在表演时所穿的服饰。

舞蹈服的款式多样,颜色艳丽,既要凸显舞者的身姿与动作,也要与表演内容相协调。

1.5. 宴会服宴会服是古代上流社会人士在宴会或重大庆典上穿着的服饰。

宴会服以彩色为主,装饰华丽,给人一种浓厚的节日氛围。

男性宴会服多为长袍与束腰带相结合,女性宴会服则采用褙子和长裙等。

2. 汉服的发展与演变汉服的发展与演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在早期的服饰中,以衣裳代表了地位与尊贵。

随着时代的演进,汉服的款式和图案逐渐丰富起来。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融合和文化碰撞,使得汉服的款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以衣襟宽松、袖口紧束为特点的汉代服饰成为了当时流行的时尚风潮。

唐代是中国古代汉服发展的黄金时期,汉服的款式更加多样化和精致。

丰富的嵌花、绣花等工艺技术使得汉服更加华丽、绚丽。

明清时期,汉服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有了一套完整的款式体系。

明代的汉服延续了唐代的风格,而清代则开始简化汉服的款式,使其更加偏重于实用。

近年来,汉服通过民间的复古热潮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汉服的小知识

汉服的小知识

汉服是指中国传统的服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着装风格。

汉服的设计和制作过程非常讲究,融合了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元素。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汉服的小知识。

汉服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而今天人们所称的汉服主要指的是秦汉时期的服装风格。

它以宽松的衣袍和闊袖为特点,多用丝绸为材质。

汉服在唐朝和宋朝时期经历了一些变化和发展,但大体上仍保留了其古典的特点。

汉服的各个部分具有独特的名称,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部位和衣物名称:1.衫:指上衣,汉服的上衣一般是罩衫式的,没有前襟。

2.背心:也称为裲襠,在汉服中用于保持衣物的干净整洁。

3.袍:指汉服的外套,一般是长袍式的。

袍子有不同的款式,如褙袍、马褂等。

4.挂带:用于系住衣物和腰带的长带子。

5.衲:指汉服的下装,类似于裤子。

在汉代和唐代时期,衲和褶一起使用,但现在一般只使用衲。

6.襦:指女性汉服的上装,与衫类似。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汉服部分和名称,汉服还有各种不同款式的变种和配饰。

例如:1.襦裙:指女性汉服的下装,与衲配套,可以是裙装或裤装。

2.披肩:在寒冷的季节可以搭配的披肩,用于保暖和美观。

3.领巾:在襦和衫的领口处悬挂的巾帕,用于装饰和增添浪漫感。

汉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一种服装风格,更是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价值观的象征。

在过去的几年中,汉服逐渐走出了历史,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

很多人在特定的场合,如传统节日、婚礼等,都会选择穿汉服,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当然,穿汉服也需要一些基本的搭配和礼仪。

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身材和气质的款式和颜色。

其次,还要配饰一些传统的配件,如发饰、帽子、饰品等。

最重要的是,穿汉服的时候要注意穿戴的整洁和得体,尊重传统文化并遵循社交礼仪。

总而言之,汉服作为中国传统着装风格的代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汉服的特点和搭配技巧,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无论是在特殊的场合还是日常生活中,穿汉服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魅力和情趣。

古代物质文化的分类研究

古代物质文化的分类研究

古代物质文化的分类研究古代物质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从食品、衣着、住房、工具等基本生活物品,到器皿、文物、建筑等各种艺术品,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物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也展示了古代人类的审美与智慧。

因此,对古代物质文化进行分类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历史轨迹及文化形态,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重要的资料参考。

一、基本生活用品基本生活用品是指古代人类日常生活必需品,包含了饮食、衣装、住房等方面的物品。

饮食:古代人们大多以粮食为主要食品,粮食包括了稻、麦、粟等。

同时,肉类、蔬果、茶水等也是古代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的餐具中,还有箸、勺、碗、盘等。

衣装:古代人类的穿着除了考虑温度和气候,还有地位、职业等因素。

在古代的服饰中,包括了衣裤、帽子、鞋袜、饰品等。

另外,防护服装如战袍、甲胄、盔甲等也属于古代的衣装范畴。

住房:古代人类的住房分为官宅、民居、墓室等,这些住房大多选址合适,风水宜人。

古代的住房主要是以木材、砖石、泥土等材料搭建而成,同时也建造了很多保留至今的古建筑。

二、文化艺术品文化艺术品是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方面,包括了古代工艺品、器皿、文物、建筑、绘画、书法等。

工艺品:古代工艺品包括了铜器、玉器、陶器、瓷器、漆器等。

这些工艺品不仅在制作过程中体现了古代人类的技能,同时也在造型、装饰等方面体现出当时的审美观念。

器皿:古代器皿由于其材质、形态以及使用方式的不同,被划分为很多类别。

如茶具、餐具、水具、酒具等。

在古代,细腻的器皿装饰着普通百姓的生活,同时也见证了文人雅士的情趣。

文物:文物是体现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包括了历史文献、经书、笔记、奏令、诏书等。

此外,古代的钱币、邮票、纸钞等也属于文物。

这些物品,展现了古代文化、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历程。

建筑: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现象,在古代的各时期都保留了着不同的建筑,如汉唐时期的宫殿、宋元时期的园林、明清时期的庭院建筑等。

中国古代各朝服饰的特点及发展

中国古代各朝服饰的特点及发展
殷商甲骨文中,可见王、臣、牧、奴、夷及王令等,衣冠服 饰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开始打上了时代烙印,成了 统治阶级“昭名兮、辨等威”的工具。
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 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 ,头部皆不加饰物.
2、平民或小奴隶主. 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 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 多无纹饰.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 胡服、胡语、胡姓,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 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 文武百姓服饰、内臣服饰,其样式、等级、 穿着礼仪极为繁缛。就连日常服饰,也有明 文规定。
女子冠服制度更完备。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其形美如彩霞,名“霞帔”。与“凤冠”一 起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贵妇礼服,一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时穿戴凤冠霞帔。明代上襦下 裙的服装在年轻妇女中间,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便活动。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 颜色,初尚浅淡。裙幅初为六幅,后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 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 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 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 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 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 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 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 格。
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 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 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 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 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 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 识。
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沦为女真族贵族统治领地,服饰 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 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 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 绫、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 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 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 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

古代汉服的介绍

古代汉服的介绍

古代汉服的介绍古代汉服是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服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古代汉服的设计注重典雅和庄重,其款式、颜色和材质都有严格的规定。

在古代社会中,汉服的穿着与身份地位、性别和场合有密切的关系。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有专门的汉服款式,以展示其社会地位和身份。

男性的汉服多为长袍,裙襦等,而女性的汉服则包括长裙、褙子、对襟衫等。

古代汉服的颜色也有一定的规定,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比如,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白色代表纯洁和祭祀,而黄色则是帝王的专属颜色。

汉服的材质主要以丝绸为主,丝绸的光滑和柔软使得汉服更加华丽和高贵。

汉服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细节和装饰。

古代人们喜欢在汉服上加入各种装饰,如绣花、刺绣、饰带等,以增加服饰的美观和华丽感。

这些装饰物都是精心制作的,细致入微的工艺展示了古代人们对服饰的热爱和追求。

古代汉服的穿着方式也有一定的规定。

男性的汉服一般是束腰系带,而女性的汉服则是以腰带束腰,并在腰间系上一条宽带,以突出女性的曲线美。

同时,汉服的穿着也需要注意头饰和鞋履的搭配,以保持整体的和谐和统一。

古代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和辉煌,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和审美观念。

在当今社会,汉服不仅仅在传统节日和庆典上得到应用,还在婚礼、影视剧等领域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古代汉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通过穿着汉服,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韵味,也可以体验到一种独特的身份认同和自豪感。

无论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在当代的社会中,古代汉服都将继续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永恒符号。

中国服饰之----先秦的服饰(一)

中国服饰之----先秦的服饰(一)

中国服饰之----先秦的服饰(一)展开全文中国服饰服装分类:东方雅韵文化几乎从服饰出现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社会身份、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观念融入到了服饰中。

服饰的面貌是社会历史风貌最直观最写实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服饰的历史也是一部生动的文明发展史。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将服饰排在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记录其服饰发展的历史,在古代神话、史书、诗词、小说以及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载也随处可见。

在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服饰的样式和穿着习俗不断演变。

历代服饰不仅朝代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显著的变化;中国民族服饰,整体特点是色彩鲜明、工艺精美、重视细节装饰,各民族服饰的风格、款式迥然不同,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在其民族服饰中。

中国民间服饰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与民俗活动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命力也非常旺盛;流传至今的很多,比如农历新年的红绒头花,端午节的老虎耷拉,情人互赠的服饰信物,用天然植物编织的箬笠、蓑衣,还有手工制作的虎帽、虎鞋和猪鞋、猫鞋、屁股帘儿等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中国城市人的服装已不再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特征,而在广阔的农村,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多姿多彩的服饰仍以鲜活的形象装点着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美丽的山水共同构成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景观。

先秦: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先秦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五个时期。

中国的服饰制度在夏、商、西周时期已基本确立。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子论辩、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动荡的社会局面和活跃的思想状态,使服饰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快速的发展。

作为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征,先秦时期服饰的整体特征是以“礼教”为中心的,其中反映了一些中国早期朴素的宇宙观和道德观,它对于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产生了重要作用。

中石油华东20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作业4_42687答案

中石油华东20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作业4_42687答案

(单选题)1: 被《后汉书· 西南夷传》称之为“邛笼”的石碉房和碉楼是  (   )的民居。

A: 羌族
B: 门巴族
C: 珞巴族
D: 藏族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2: 有拔除胡须习俗的少数民族是()。

A: 德昂族
B: 傣族
C: 黎族
D: 彝族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3: 猎手都要披张黄羊皮,围系于肩部的少数民族是()。

A: 纳西族
B: 珞巴族
C: 普米族
D: 彝族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4: 荷包里脊()的代表名菜。

A: 北京菜系
B: 浙江菜系
C: 福建菜系
D: 广东菜系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5: 不属于湖北菜系代表名菜的是()。

A: 火腿炖甲鱼
B: 清蒸武昌鱼
C: 鸡泥桃花鱼
D: 清炖甲鱼裙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6: 全国最大的一座亭子是()。

A: 万寿山“铜亭”
B: 北海“五龙亭”
C: 天坛“双环亭”
D: 颐和园“廓如亭”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7: 喜庆节日、丧葬、生日、文艺表演等不同的场所与活动,都有不同的服饰,这是。

古代服饰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服饰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服饰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更是古代社会制度、地位和文化习俗的体现。

从古代服饰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职业和文化传统等信息。

下面就是古代服饰的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服饰的种类1.上衣:上衣是衣服的一种,通常包括上衣、外套和披风等,是古代服饰中比较重要的一种。

2.下装:下装通常指裤子、裙子等下身穿着的服饰。

3.头饰: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头饰,头饰的种类非常丰富,有冠、冕、缨、髻、帽等。

4.鞋袜:古代的鞋袜种类也非常丰富,有鹿皮鞋、绸缎鞋、布鞋、草鞋、木屐等。

5.配饰:包括各种质地和颜色的腰带、项链、耳环、手镯等。

二、古代服饰的材料1.丝绸:丝绸是古代社会的主要材料之一,以其华丽、柔软、光滑的特性成为古代服饰的首选。

2.粗布:粗布是古代民间主要的材料之一,也是古代服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皮革:皮革通常用于制作靴子、鞋子和外套,是很古代人们在寒冷的冬季的主要选择。

4.玉石、金银等贵重材料:作为配饰的材料,玉石、金银等贵重材料也是古代服饰中的重要部分。

三、古代服饰的款式1.汉服:汉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袍、褂、裙、马褂、马氅等,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服饰种类之一。

2.满族服饰:满族的传统服饰主要有建制、背心、马褂、马氅、红绫袄、褡裢、围裙等款式。

3.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的服饰特点是色彩鲜艳,图案多变,主要包括长袍、头帕、舌头巾等。

4.藏族服饰:藏族服饰以长袍、马褂、长靴、披肩、围裙为主,色彩丰富,图案精美。

5.朝鲜族服饰:朝鲜族的服饰以长袍和裙子为主,色彩素雅,图案简洁。

6.蒙古族服饰:蒙古族的服饰取材自动物皮毛,主要包括大氅、马褂、马靴、帽子等款式。

四、古代服饰的礼仪1.汉代礼仪:古代的礼仪中,服饰扮相非常重要,根据社会地位和职务的不同,礼服也有所不同,比如朝见君王时要穿戴封禅服。

2.唐代礼仪:唐代礼仪非常讲究,尤其是宫廷礼仪,服饰的色彩、款式以及佩饰都有严格的规定。

汉服的常识

汉服的常识

汉服的常识
汉服,是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它不仅包括汉朝时期的服装,还包括了后世汉族人民所穿着的各种传统服装。

汉服的样式和种类非常丰富,包括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服饰风格,如唐装、宋服、明制等。

汉服的基本构成包括头衣、体衣和配饰。

头衣指的是帽子或头饰,如古代的冠、巾等;体衣则是指身体穿着的衣物,如衫、袄、裙、裤等;配饰则包括腰带、玉佩、发簪等装饰品。

在制作汉服时,应严格参照出土文物、文献资料等直接渠道进行复原制作,以确保服饰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根据画作、陶俑等间接渠道,结合个人想象制作的衣服,属于复原性尝试,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但在学术上并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汉服。

汉服的穿着不仅是一种时尚的选择,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

在现代社会,虽然汉服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主流穿着,但仍有一部分人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传承,选择在特定的场合或节日穿着汉服。

需要注意的是,汉服与影视作品或影楼里的服饰存在一定区别。

影视作品中的服饰往往为了追求视觉效果,会有一定的艺术夸张和现代审美的融入,而汉服则是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会穿的衣物。

因此,在评价影视作品中的服饰时,不应以汉服的标准来要求,而应理解其艺术创作的自由度。

1。

复古国潮中国风汉服服饰传统历史文化

复古国潮中国风汉服服饰传统历史文化

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
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
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

西周时,服饰制度逐
渐完善,并形成了以“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 初步建立
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 服制度 。
周代后期,由于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都 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 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 影响,诸侯国间的衣 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 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 同,并创造了深衣。
直裾指汉服剪裁中前后大身部分的方形平直的布幅。 襜褕是典型的直裾袍。汉代字书《急就篇》:“襜褕, 直裾禅衣。”而禅衣与同制深衣,衣裳不殊、裾幅通直 。
直裾
产生朝代:汉朝 特点: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 喇叭状,行不露足。 特点: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 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清朝
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 感以便于维护满州的统治,实行“剃发易 服”,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
汉服运动
1912年清朝灭亡之后, 汉族男子改穿西装、中 山装。
儒学家夏震武束发着深 衣。
大收藏家王季迁身着汉 服游遍美国,宣传汉文 化
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 音韵学家、中国新文化 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 名思想家钱玄同,在出 任浙江军政府教育司科 员时,亲自穿上自制的 “深衣”、“玄冠”,腰系 “大带”前去上班
交领右衽
褒衣广袖
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 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 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 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 右倾斜的效果。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 。与同时期西方的服装对比,汉服在人 性方面具有不可争辩的优异性。当西方 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 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 展的特性。

汉服衣服知识点总结

汉服衣服知识点总结

汉服衣服知识点总结一、汉服的起源和发展1. 汉服起源汉服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最早的汉服是在新石器时代产生的。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汉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2. 汉服的发展汉服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汉服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汉服更加注重裁剪和面料的选择,而汉代汉服则更加讲究色彩和图案的运用。

二、汉服的设计特点1. 袍服袍服是汉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装,其特点是上下宽大,贴身设计,款式简洁。

袍服分为上衣和下裳,通常由面料、颜色和图案组成。

2. 褙子褙子是一种古代妇女的上衣,具有短小、罩肩和交领等特点。

褙子通常配以襦裙、对襟、长裙和裙裾等。

3. 裙装裙装是汉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长裙、短裙、裙衩等款式。

裙装的设计讲究下端宽大、上端收紧,体现出贵族气质和柔美风格。

4. 头饰头饰在汉服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可以分为发髻、花簪、发冠、鬏髻等多种种类。

头饰的设计缤纷多样,可以根据不同场合和服饰搭配进行选择。

5. 饰品汉服的饰品也非常丰富多样,如玉佩、首饰、饰绳等。

这些饰品的设计都具有传统的特点,能够体现出中国古典的风格和韵味。

三、汉服的面料和颜色1. 面料汉服的面料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丝绸、麻布、纱布、绸缎等。

这些面料具有柔软、光滑、透气等特点,适合于制作汉服。

2. 颜色汉服的颜色讲究古典、淡雅的风格,常见的颜色有红色、绿色、蓝色、黄色等。

这些颜色都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四、汉服的穿着礼仪1. 理发穿着汉服时,理发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通常男子会留长发,胡须也会修剪成特定的形状,女子则通常盘起头发,并配以发髻等头饰。

2. 穿着穿着汉服时,需要注重细节,比如衣领、袖口、裙摆等都应该整洁得体。

男女子的服饰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自己的性别和身份地位进行选择。

3. 礼仪穿着汉服时,还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比如行走的姿态、坐姿的仪容、言谈举止等等。

这些礼仪规范都能够体现出古代文人的风度和气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辅导—服饰文化的基本概念问题:简述装饰的分类。

答案请在论坛提交。

补充资料:一提起沈从文,很多人会想起《边城》和湖南凤凰,还有他与诺贝尔文学奖的两度擦肩而过,其实,他不仅是小说家、文学家,还是一位泡在历史和文物之中大半辈子的古代服饰专家。

沈从文晚年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完成了开山之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至今,作为了解国人服饰变迁的经典,这本书的地位仍然无法被撼动,无论是服饰文化爱好者还是热衷给古装剧“找茬”的考据癖们,它都是当之无愧的案头必备。

近日,从上世纪70年代起作为沈从文助手,协助其完成这部著作的著名纺织考古学家、古丝织品和古代服饰保护与修复专家王亚蓉做客河南博物院国学讲坛,讲座之前接受了大河报记者的专访。

75岁的王亚蓉至今仍然活跃在纺织考古一线,续写着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传奇。

沈从文1988年在北京病逝,王亚蓉聊起与沈先生交往的点滴、沈先生对服饰研究的缘起以及至今未实现的夙愿,娓娓道来,犹在昨日。

从小就对服饰、刺绣有浓厚的兴趣“沈从文生在苗乡,那里有着璀璨的服饰文化,耳濡目染,沈从文从小就对服饰、刺绣、首饰和相关工艺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逃学都要去看这些东西。

”王亚蓉说,这些爱好在沈先生的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显露。

上世纪中期,沈从文选择了文物研究工作,方向就是包括服饰丝绸研究在内的工艺美术图案和物质文化史研究,他被调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自此,文学家的标签渐行渐远,他的后半生都在跟文物打交道。

这是前人并不关注的一个生僻领域,但沈从文乐此不疲,博物馆给他提供了可以接触文物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那时候的很多研究,都是重文献而轻实物的,但沈从文的思路很清楚,就是向实物学习。

“沈先生就跟个讲解员似的,在博物馆里给上至领导人下至普通人讲解文物,有的时候他给人讲,有的时候是他向人请教,积累了很多知识。

”王亚蓉说。

考古学家徐秉琨后来曾如此评价沈从文,熟悉历史文献者未必能像他这样留心和注意联系文物,熟悉文物者又不如他那样熟悉和理解文献,无论对于正史、笔记还是书、文间的一些小条注释,他都处处留心;对于壁画、雕刻、传世画作以及各时代的各色文物等,尤其有关生活活动的一些细节,更是过目不忘。

从图像切入把古代服饰的故事讲好1964年,沈从文带着三位助手开始整理资料,直到1981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才正式付印。

“垂衣裳而天下治”的中国极为重视衣的礼用,但传世的文献中关于衣裳的说法除了只言片语外,主要是秦汉之后历朝的《舆服志》,这些资料制式化的痕迹过重,且无法完整体现各时代的真正服饰样貌。

沈从文把自己所熟悉的文物特别是陶俑、壁画等与文献比证,作为研究的基础。

怎样才能把一个泱泱大国古代服饰的故事讲好?他选择了从图像切入,这是最直观的,也是最真实、最准确的。

“图像胜过很多文字的描述,比如你说一种红色,光文字的话,一千个人能生有一千种想象来。

沈先生的想法是,少一些讨论,而多从人的衣着服饰上做一些断代。

”王亚蓉说。

沈从文从他所掌握的与历代服饰有关的文物、实物出发定下了两百幅图,自己依据每一图稿引用文献综合分析。

为此,历史博物馆给他配了一个“绘图班子”,三位助手分别是陈大章、李之檀和范曾,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当时选取的无法直接用照片表达清楚的文物,在研究的基础上勾画出来,便于辅助文字的讲解。

1973年,在北京一家单位设计玩具的王亚蓉因为偶然的机会去拜访沈从文,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

沈从文彼时已经没有助手可用,不得不自己动手绘图。

“我说我是学美术的,您看怎么样。

沈先生说你试试吧,让我摹绘河北三盘山出土的西汉错金银铜车马器上的六只狗熊,画完了沈先生觉得行,就陆续给我更多东西让我画。

”王亚蓉说。

王亚蓉后来被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追随沈从文先生。

1978年,沈从文调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王亚蓉也调入历史所,成为沈从文的助手之一,一直到沈从文去世。

“那些年,沈先生常带我去故宫英武殿、历史博物馆或民族文化宫,看展览和查阅资料,每天挤公共汽车,我常因为帮沈先生找座位而挨批评。

沈先生说,别人工作一天了很累,你不准打扰人家,我习惯了没关系。

”十多年间,更多跟服饰有关的考古文物出土,王亚蓉也直接参与了包括马王堆汉墓丝织品发掘与保护工作,不少都是服饰上石破天惊的发现,都要融入书中。

希望建一个中国历代服饰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出版,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反而是一种开始,因为他们成了最懂古代服饰的人。

曾计划编辑十册的沈从文在1988年病逝,王亚蓉成了中国纺织考古的得力推进者之一。

沈从文在世的时候,王亚蓉长年奔波各地,很多考古发现都会以书信形式给沈老汇报。

“我不是考古专业出身,幸而不断被先生指点、引导、纠正,总算有些近朱而赤吧。

”如今,王亚蓉仍奔波在工作一线,她曾主持并参与过新疆尼雅遗址汉晋夫妻合葬墓、北京老山汉墓、江西靖安东洲大墓、江西海昏侯墓等20多个考古现场的纺织品文物清理保护工作,也见证了中国服饰研究保护的进步,“现在的技术水平,基本上发掘现场看到的都能保存,即使实在保不住,也会留下照片”。

2016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设立了纺织考古学科,已经退休的王亚蓉毫无疑问地成为学科带头人,她在首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新疆博物馆也都有工作室,做保护,带学生,培养后备力量。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经过三四十年积累,又有了很多古代服饰的实物与新发现,王亚蓉是否考虑过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作续?对此她表示,自己有心,也在积累资料,但是时间并不由人,“这些年我们不是在考古现场就是在工作室里做服饰修复,这个工作繁杂极了”。

王亚蓉的考虑是,先把文物保护下来,东西有了,以后不管谁写都可以,“说实话,我不太着急写,我不喜欢出来很快但是没有深度的东西,这可能是受沈先生影响吧”。

相比续书,眼下王亚蓉更为关注的是手头上古代服饰的修复与复制,她希望趁着自己还有精力,尽可能多地把各个时期的服饰都复制一些,以便将来能建设中国历代服饰博物馆,但这是非常艰辛的工作,也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沈先生有一个夙愿,就是建立中国历代服饰博物馆,这是中国所有博物馆里的一个缺项,也是我的愿望。

这不仅是中国服饰文化的梳理和展示,对于今天的服饰发展和设计创意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这么多年不管身体怎么样我都在坚持。

我就觉得趁我还在,要把衣服一件一件照原样给做出来,毕竟我从现场到修复再到研究都参与过,真的是责无旁贷。

”服饰文化的基本概念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马克思和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由此可见,衣服的起源很早的,早到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程度。

关于服饰的起源,究其原因,观点较多,但从马克思的话中不难看出,其根本原因,是出于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即衣服的实用性。

在我国传说时代,就已创造了衣服。

《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世本》说:“伯余制衣裳”、“胡曹作衣”。

《白虎通义》载:“太古之时,衣皮韦,能覆前而不能覆后。

”在近代,台湾高山族中还有“男子以布尺余遮前,后体毕露。

”在半个世纪以前,高山族“泰雅人和北方山地男子,还习惯在腰部横缠一块条纹麻布作为腰裙以遮蔽下体。

”由此可见,首先出现的是保护下体的“衣”。

这倒不是说出于羞耻感,而更大的可能则是人的下体经不起意外的伤害或攻击,另一原因则出于原始生殖崇拜,对视为“根”的器官加以保护。

若把“服饰”的一词分解为“衣服”、“服装”和“装饰”的话,应是先有衣服,后有装饰用的饰物。

衣服的最大实用价值则是冬季防寒,夏季防烈日暴晒,虫蛇叮咬,风雨袭击和荆棘划破皮肉等,至于出于羞耻感的遮羞需要和功用,则很可能是由群婚向对偶婚过渡时才有的,即晚于保护身体之需要。

装饰可分为3钟类型:一种是佩戴或悬挂在身上的装饰品,即通常所说的首饰,如项链、戒指、耳环、簪子等。

另一种是化妆型,如涂脂抹粉,梳束不同的发式发型,或在面部及身上绘以图案等。

第三种是毁饰,如凿齿拔牙,纹身纹面,穿扎耳朵眼,裹脚束腰等,以摧毁和强力方式,改变身体某些部位的自然状态,达到装饰目的。

装饰是与审美意识相联系的,亦出现在保护身体的生存需要之后。

最早的衣服是原始人用石器把兽皮稍加分割,披在身上或掩于下体。

到了人类能磨制骨针时,便用骨针来缝制衣服,使衣服有了进一步发展。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在距今约2万年前的山顶洞遗址里,出土了一枚骨针。

以后在四川资阳黄鳝溪等遗址中,陆续有大量骨锥,骨针出土,说明古人类已能将分割的兽皮加以缝制,使之更适合身体的需要。

人类最初以皮毛等先围于腹下膝前,后掩蔽其后,再进而将前后两片用骨针相连缀缝合起来,从而成为最早的“裙子”。

上身有衣,下身有裳的衣裳制度,是形成于5千年前的我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妇女的筒裙,可以说是保留了古代“裙子”的遗风。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有黄帝的元妃螺祖西陵氏教民养蚕的说法。

《禹贡》中也有贡丝的记载。

在目前已有的考古资料中,殷商时期已有丝织物,甲骨文中也有桑蚕、衣、裘、帛等象形文字,可证实服饰的材料及形制更为丰富起来。

衣裳形制既备,帽子、发饰和鞋便相继产生。

据《后汉书•舆服志》载:“上古衣毛而冒皮”,《释名》云:“帽,冒也。

”《尚书大传》载:“成王问周公日:‘舜之冠何如焉?’周公日:‘古之人有冒皮而勾领者。

’”帽即“头衣”“首服”。

先有帽,而后有冠。

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有陶笄、骨笄、骨簪等,说时这个时期已有束发甚至戴冠的头饰了。

帽子的产生亦起于防暑御寒的需要。

鞋,从保护脚的需要来看,当是首先创造于北方寒冷地区。

至今仍是这些地区的鞋种类较多。

防止脚冻伤的功用是第一位的,而防止脚受伤则次之。

我们当今在南方许多地区仍能看到不少劳动群众,可以赤脚畅行于布满石块的坎坷山路上。

《世本》载:“于则作扉履。

”于则是黄帝之臣。

按《释名》云:“齐人谓韦履曰扉。

扉,皮也,以皮作之。

”估计近世仍见的靰鞡鞋与原始的“皮鞋”相似。

南方民族则多以草或麻编织成鞋。

桂馥《滇游续笔•麻竹》说:云南“土人破麻绳作履,谓之麻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和等级的差别。

这种差别随之在服饰上明显地反映出来。

《商书•太甲中》载:“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毫。

”说明在一些礼节中对服饰已有相应的要求。

至周代,关于服饰的文字记载渐多。

西周毛公鼎铭文中有“虎冕练里”、“易女兹弁”等记述。

周代后期封建制度初兴时,服饰上的等级区分走向系统化,如冕服制中已有六冕,弁服中已分三弁。

《礼记》、《周礼》、《仪礼》等书中,关于服饰制度的记叙更多。

由简至繁,不同等级在不同场合要穿着不同的服饰,要有不同的打扮。

装饰品的起源晚于服装,始见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