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及作用
1. 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 国际贸易使世界经济产生“传递性”,
是联系各国经济的纽带
3. 对外贸易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形
式
3、帝国主义时期前期(1870~1938 年)的国际贸易
• 向帝国主义过渡到一战前时期(1870~1914年)的国际贸易。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1914~1938年)的国际贸易。
三、
当代的国际贸易
1. 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 2. 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和地理分布的变化 3. 当代国际服务贸易的急剧发展 4. 国际贸易格局的集团化发展 5.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在国际贸易总额中的比
•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 国际贸易 •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 贸易 • 3、帝国主义时期前期(1870~ 1938年)的国际贸易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 国际贸易
• 国际贸易的显著发展。 • 国际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 贸易
• 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 •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国际贸易的显著特征。
评析对外贸易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就对外贸易能带动或激发经济增长这点来说, 它是正确的。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已经证 明,商业扩张往往推动着工业的进步,世界 上也和世界市场是在16世纪开始资本主义近 代生活史的。战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
济发展和工业化,是以发展对外贸易为突破 口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这些国家和地 区经济的发展。
评析对外贸易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过分夸大对外贸易的作用。经济发展出了生 产关系改革这个重要条件以外,还有四个重 要因素,即市场的扩大,资本的积累, 科 学技术的进步和先进的管理 忽略了经济增长机制的分析。对外贸易对一 个国际的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刺激和带动作用, 但只有经济和社会条件具备了才能充分发挥 作用。 掩饰了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中的生产关系,只 抽象的谈论了对外贸易给一国带来的经济利 益。
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
“三来一补”
来料加工 来件装配 来样制作 补偿贸易
(二)国际贸易信息化
一指信息技术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 二指电于商务贸易新方式的出现
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生产和 销售的活动
五、当代国际贸易的新问题
(一)区域贸易集团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二)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外部的挑战
国内经济波动可能性增大 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
内部挑战
市场开放的挑战 贸易增长方式粗放 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核心竞争力不强 出口产品层次偏低 缺乏跨国经营的大企业
(四) 标准化与国际贸易
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的手段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不合理的利用成为贸易保护的工具
(五)道德贸易
道德贸易——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必须 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出口企业 在组织商品出口赚取利润的同时,还要 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 的社会责任。
(六)贸易摩擦
1.从微观措施的摩擦向宏观体制或制度摩擦 发展 2.新贸易壁垒不断出现,摩擦频繁发生 3.贸易摩擦数量增多 4.区域贸易协定导致贸易摩擦主体众多化、 调整规则复杂化
(七)贸易救济措施滥用
反倾销措施
贸易救济措施
反补贴措施
针对价格歧视
保障措施—针对进口产品激增
贸易救济措施属于 WTO 自由贸易的 例外范畴
第三节 中 国 的 对 外 贸易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历史源远流长
(二)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外国列强和买办资产阶级控 制,中国成为外国产品的销 售市场
1.迅速发展阶段:(战后—1973年) 2.缓慢发展阶段:(1974年—1985年) 3.回升阶段: (1985年至今)
国际贸易产生
第二章国际贸易产生、地位与作用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对外贸易的产生历程以及其在人类社会各历史发展阶段的存在特征,重点把握对外贸易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特征)一、对外贸易产生的基本条件第一,必须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这不仅是国内商品交换的基础,同样也是对外贸易产生的最基本条件。
第二、私有制的出现,只有存在私有制,才存在所有权的转移问题。
第三、必须有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国家的存在,只有这样才有真正意义上跨越国界的商品交换——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
此外,生产的社会分工,只有生产者从事不同产品的生产,才会存在生产品种的单一性和消费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从而产生相互交换产品的客观要求。
总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扩大以及私有制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是对外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二、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历程(一)资本主义以前的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产生)原始社会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的产品,社会分工尚未开始,阶级和国家还没有形成,所以不存在对外贸易。
原始社会末期,三次社会分工完成,剩余产品出现,随着国家的逐步形成,商品交换超出疆域界限,产生了对外贸易。
“部落与部落之间、氏族与氏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对外贸易开始萌芽。
“最初的交换是发生在原始公社的尽头,发生在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界地带”。
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外贸易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际商品交换只是个别的、局部的现象,还不存在世界性的商品交换市场,因此真正意义的国际贸易不可能形成。
(二)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与资本主义方式建立和发展紧密相关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方式本身的产物”。
国际贸产生的条件
国际贸易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国家的形成。
在人类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劳动所行的产品仅能维持当时的氏族公社成员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没有什么剩佘产品可以用作交换。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以畜牧部落从其他部落分离出来为标志的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畜牧部落专门从事牲畜的驯养和繁殖,不仅能供养本部落,还有了部分乘佘产品,于是产生了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换,也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政治经济实体进行的相互交换。
人们把这叫作初级对外贸易。
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于是也就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活动。
伴随着这种交换的发展和客观需要,产生了货币。
这样,产品交换就逐渐地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再随着商品流通的日益扩大,又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商人和商业。
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其发生在人类奴隶社会的末期。
当这种商品流通的规模扩大到奴隶社会初期已形成的国家的界限以外时,就产生了国际贸易。
由此可见,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引起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以及商人和商业资本的出现,国家的形成,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不可缺烽的必要条件。
国际贸易是怎样产生的国际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国家的形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出用于交换的剩余商品,这些剩余商品在国与国之间交换,就产生了国际贸易。
3、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区别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因此,提到对外贸易时要指明特定的国家。
如中国的对外贸易等;某些岛国如英国、日本等也称对外贸易为海外贸易。
国际贸易的分类一、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国际贸易可划分为1、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将外国的商品或服务输入本国市场销售。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和分类、主要统计指标
你家还有老底子 的解放鞋吗? 有的话,赶紧擦擦灰, 穿起来。如今, 日本最新潮品 就是解放鞋, 而且改良版的解放鞋在 欧美成时尚宠儿, 身价堪比耐克。
欧美市场上卖的解放鞋有个洋名叫“Ospop”,一双改良过的解 放鞋甚至卖到了65美元,跟国际知名品牌NIKE同等价位。”网友 们的议论也很热烈:有的说下次出国要批发一堆解放鞋带出去; 还有的说,如果我手挽一只LV的编丝袋、脚蹬一双绿色解放鞋, 那我就是最时尚的人了!
C
贸易量与贸易额
贸易额又叫贸易值
(value of trade)
一个用货币单位表示或反 映贸易规模的指标。
相互关系及 计算公式
贸易量(quantum of trade)
一个用计量单位表示或反 映贸易规模的指标。
贸易量=贸易额/价格指数 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额/进出口价格指数 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额/出口价格指数
邮购贸易(trade by mail order)是
指通过邮局寄送商品的 一种简便运输方式。
5按统计标准划分
总贸易(general
国
trade)是指以国境
境
为标准划分的进出
口贸易。
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是指以关境为
关
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
境
易。
注:两者的区别
关境>国境 关境<国境
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ppt课件
A. 国际贸易刺激着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国 际贸易中的竞争会迫使资本家千方百计地提高劳 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以打败竞争对手。
B. 国际贸易给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重要途 径:通过国际贸易,普及了科学技术,带动了发 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利用国际分工,节约 社会劳动。国际分工可使贸易参加国发挥优势, 克服劣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取得经济效 益。
• 目前采用专门贸易统计方法的国家有德、意、 瑞士、法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4/1/27
27
五、有形贸易、无形贸易
依据商品的形式与内容的不同来划分,国际贸易可分为有形贸 易、无形贸易。
1.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
也称货物贸易,是指在进出口贸易中进行的实 物商品的交易,因为这些实物商品看得见、摸的着, 故称为有形贸易。
3.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传递”的重要渠道
2024/1/27
16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2024/1/27
17
一、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和海外贸易
➢ 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
称世界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
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思活考动。两者的
区别和关系
2.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
有形商品的进口和出口都要办理海关手续,并在 海关的进出口统计中反映出来,从而构成一个国家 一定时期对外贸易总额。
同时,联合国为便于统计,把有形商品分为10类。 0-4类商品称为初级产品,5-8类商品称为制成品。
2024/1/27
28
• 2.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
• 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进行的所有非物质 形态的商品贸易,无形贸易包括服务贸易和 技术贸易。
国贸简答
一、何谓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P1 P10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
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国际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的出现;(2)国家的形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出用于交换的剩余商品,这些剩余商品在国与国之间交换,就产生了国际贸易。
二、对外贸易在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起了什么作用? P161、延续社会再生产。
对外贸易是国家之间的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因此,对外贸易本身作为交换活动,使社会得以进行再生产。
2、实现社会产品价值:(1)对外贸易有助于解决生产大部类的不平衡。
在世界各国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大部类经常处于不平衡发展的状态,需要通过对外贸易来解决。
(2)对外贸易有助于社会产品的实现。
对外贸易在缓和世界各国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①可以解决部分产品的价值体现。
②对外贸易有助于实物形态的补偿。
3、获得成本降低的效益。
(1)降低生产成本。
(2)实现比较成本优势。
4、利用与转化生产要素。
通过对外贸易,世界各国可以充分利用本国所拥有的充裕资源,从国外获取更多的由其他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以弥补本国生产要素的不足。
5、接收国际经济“传递”。
(1)国际经济中对外贸易“传递”是指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一国经济盛衰通过对外贸易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对另一国经济产生影响。
(2)经济“传递”的过程。
(3)影响“传递”的因素。
①对外开放程度②市场经济发展程度③贸易地位④双边贸易关系⑤经济和贸易政策。
6、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7、参与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体,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世界各国市场相互融合的过程。
国际贸易基本模型
禀赋理论中要素禀赋的差异很容易解释。
INTERNATIONAL TRADE
一、基本概念
在建立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之前,先引入几个 重要概念: • 要素禀赋 • 要素丰裕度 • 要素密集度
INTERNATIONAL TRADE
1.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 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并能用于生产的各种生 产要素的数量,这些经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INTERNATIONAL TRADE
内容提要
本章介绍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代表理论——要素 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又被称为H-O理论,是由瑞典 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和俄林(Ohlin)提出 的。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 对要素禀赋的理论提出了质疑,被后人称为“里昂惕夫 之谜”,并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长期争论。 本章主要介绍要素禀赋理论的相关内容、“里昂惕夫之 谜”及其解释。
要素禀赋论是当代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和俄林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 赫克歇尔于1919年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 点。俄林在 1933 年出版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一书中继承并发展了赫克歇尔的论点,创立了要素
禀赋理论,所以要素禀赋理论又被称为赫-俄理论,即
H-O理论。
INTERNATIONAL TRADE
结论:美英两国的两种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两国生 产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INTERNATIONAL TRADE
(四)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 比例不同决定的
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中的丰缺程度是很不相 同的。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价格便宜,相反,供给稀 缺的生产要素价格就昂贵。
比如,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资本较少,因此地租 较便宜而资本和劳动力的价格较贵。所以说要素价格 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国际贸易知识点
国际贸易1.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可共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载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存在交换行为。
2.总贸易体系亦称一般贸易体系,指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取的统计制度,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净出口的标准。
据此,所有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入进口贸易,所偶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入出口贸易。
3.专门贸易体系亦称特殊贸易体系,是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凡是通过海关结关入境的货物计入进口贸易,凡是通过办理海关手续出口的货物计入出口贸易。
4.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
货物消费国与货物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生产国是间接出口贸易,对消费国是简介进口贸易,而对第三国而言,便是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的货物可以直接从生产国运送到消费国。
5.转口贸易的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转口贸易国地理位置的优越,交通便利、通信设施发达、贸易限制少、结算便利且费用低,相对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适用于物流中心;另外转口贸易国的贸易商拥有丰富的商业信息和市场资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6.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
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同该国GDP或GNP的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一般通过进口系数和出口系数反映,也可以用一国对外贸易额与该国GNP 或GDP的比率直接反映。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1990年为30%,2003年到达60.3%。
7.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因为在国际商品交换的背后,隐藏着各国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工。
可以说,如果没有国际分工,不管这种分工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而产生的,还是由于社会经济条件而产生的,那就没有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
8.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资本流动是推动国际分工发展的重要力量(4)政府行为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9.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含义:(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世界分工中的地位(3)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成、广度和深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产品内容(5)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日渐显著10.为什么说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自然条件,进行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国际贸易单选
《复习题》一单项选择1.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如下条件______。
A.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B.商人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C.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剩余产品的出现D.商品生产的扩大与商人的出现2.反映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便于各个时期进行比较的指标是______。
A.对外贸易额B.对外贸易量C.对外贸易值D.对外贸易依存度3.从根本上说,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______。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B.世界市场的形成C.国际分工的出现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4.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的观点是由______提出来的。
A.大卫·李嘉图B.亚当·斯密C.D.H.罗伯逊D.马克思5.亚当·斯密和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是______。
A.各国间商品价格不同B.各国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C.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D.各国间要素价格不同6.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应专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对外交换,这种说法来自______。
A.亚当·斯密绝对成本说B.李嘉图比较成本说C.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说D.凯恩斯贸易差额说7.中国生产一只手表需要8个劳动日,生产一辆自行车需9个劳动日,泰国生产手表和自行车分别需要13个和11个劳动日,根据比较成本说______。
A.中国应生产和出口手表B.中国应生产和出口自行车C.泰国应生产和出口手表D.贸易无法进行8.战后的国际分工出现了______的新形式。
A.宗主国与殖民地B.工业国与农业国C.产业内贸易分工D.产业间贸易分工9.国际价值形成的最重要条件是___ __。
A.各国生产同种商品所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不同B.各国劳动生产率的不同C.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市场的建立和发展D.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10.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与其劳动生产率之间__ __。
A.成正比B.成反比C.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D.没关系11.计算国际贸易的不等价交换时,一个最常用的指标是。
(完整版)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对外贸易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可以说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工使对外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一步步得以满足。
➢第一次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
出现了偶然的物与物的交换。
➢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第三次大分工:出现了商品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商品交换一旦超出国家界限,就出现了最早的对外商品交换的萌芽。
奴隶社会对外贸易发展比较缓慢,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进入封建社会,奢侈品仍然是交易的主要商品,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城市手工行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与对外贸易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因素,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真正的国际贸易开始产生,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二、资本主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贸易的主体是西班牙和葡萄牙1492年热那亚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经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美洲;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从欧洲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印度,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理大发现”;1519年麦哲论完成了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的结果是将各大洲独自发展的国家联系起来,使得国家之间的贸易具有了“世界”的概念。
2. 贸易的方式是殖民掠夺地理大发现及随后的殖民扩张推动了洲际之间的贸易,初步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3.贸易的流向及商品欧洲向美洲出口制成品,包括纺织品、家具、家庭用品非洲向美洲输出奴隶美洲向欧洲输出黄金、白银、烟草和茶叶欧洲从亚洲进口的仍然是丝织品、香料和茶叶等。
由于受生产力水平、运输与通信条件的约束,世界只有一部分国家纳入到跨国交换体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还没有形成。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后(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的国际贸易1.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基础一是通过殖民掠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张刺激了欧洲工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1、国际贸易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二是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它既包括含着有形产品(实物产品)交换,也包含有无形产品(劳务、技术、咨询等)的交换。
对外贸易是指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某些海岛国家,如日本、英国等国的对外贸易则称为海外贸易。
依据货物的移动方向将本国所生产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劳务)输往国外市场进行销售的商品交换,称为出口贸易或输出贸易将国外商品(包括劳务)购买后,输入本国市场进行销售的贸易活动,称为进口贸易或输入贸易。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其货物运输过程必须要通过第三国的国境。
第三国则对此批货物收取一定的费用,这对第三国来说就构成了该国的过境贸易。
依据是否有第三者参与来划分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而直接买卖商品的贸易活动,称为直接贸易。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商品买卖行为,称为间接贸易。
转口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买卖,对第三国来说是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的区别在于:在转口贸易中,商品的所有权先从生产国出口者那里转到第三国(或地区)商人手里,再转到最终消费该商品的进口国商人手中,而在过境贸易中,商品所有权无需向第三国商人转移。
转口贸易以盈利为目的,通常有一个正常的商业加价,而过境贸易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
依据进出口的标准不同总贸易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口与出口的一种统计方法。
总贸易可分为总进口和总出口。
专门贸易是指以关境作为划分进口和出口标准的统计方法。
依据商品的形式与内容的不同有形贸易也称为货物贸易,是指在进出口贸易中进行的实物商品的交易。
0~4类商品称为初级产品,5~8类商品称为制成品,9类是其他。
无形贸易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所进行的所有非物质形态的商品贸易,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含义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
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
二、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第二,出现了政治实体。
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个别地区有了部落之间的交换。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奴隶社会产生,国家开始形成。
部分产品作为商品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出现了国际商品交换的萌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际商品交换只是个别的、局部的现象,还不存在真正的世界市场。
14—15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城市以及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汉撒同盟诸城市,都已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地理大发现,以及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对外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国际商品市场。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获得了惊人的发展。
英国及其他欧洲先进国家和美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
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厂手工业过度到机器大工业,并形成了一种同机器大工业中心相适宜的国际分工体系,加上大工业提供了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把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世界市场,大大促进了国际交换的发展。
随着国际交换和国外投资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际货币体系,最后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相应的经济秩序,这些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因1.生产方式的要求马克思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国家的存在,二是产生了对国际分工的需要,而国际分工只有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
这些条件不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的。
原始社会的贸易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的祖先结伙群居,打鱼捕兽,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人们处于自然分工状态,劳动成果仅能维持群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产品用以交换,因此谈不上有对外贸易。
人类历史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除维持自身需要以外,还有少量的剩余。
人们为了获得本群体不生产的产品,便出现了氏族或部落之间用剩余产品进行原始的物物交换。
当然,这种交换还是极其原始并偶然发生的物物交换。
在漫长的年代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由于手工业的出现,便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
当产品是专门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时,商品交换就逐渐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出现了货币,于是,商品交换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这样就进一步促使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
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和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又产生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阶层。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进一步扩大。
商品生产和流通更加频繁和广泛,从而阶级和国家相继最后形成。
于是,到原则社会末期,商品流通开始超越国界,这就产生了对外贸易。
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每次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奴隶制的形成。
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商品交换超出了国界,国家之间的贸易便产生了。
可见,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以及国家的形成,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试要点整理
名词解释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国际分工的结果与表现形式。
又称“世界贸易”。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占该国GDP的比重,反映对外贸易在该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出口贸易依存度与进口贸易依存度贸易条件:指一国一定时期内出口一单位的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数量之间的比率。
总贸易:指以国境为标准来统计的货物的进出口情况专门贸易:指以关境为标准来统计的货物的进出口情况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产品价格上升,导致该产品使用密集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另一种生产要素实际价格下降。
里昂剔夫之谜:1953年里昂剔夫利用投入-产出表对美国1947年的对外贸易实际情况进行验证,发现其实际的情况与H-O理论的结论相反,即美国作为资本丰富、劳动短缺的国家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产业内贸易: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具有相同或相似生产要素禀赋的国家间进行的贸易,或者说一国在同一产品既有出口又有进口.重叠需求: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
重商主义: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幼稚产业:指该产业的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放任自由竞争则亏损,保护则可以充分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最后竞争力提升。
保护、扶植幼稚产业的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带来的利润。
对外贸易乘数:出口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顺差会对国民收入产生倍数作用,对外贸易乘数的大小取决于一国的边际进口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一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不加以直接干预,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使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1、要有可供交换的剩余商品(包括有形和无 形商品)。 2、必须在各自为政的国家之间进行商品交换。
练习
根据《公约》的规定,接受生效时间为( )。 • A、接受送达发盘人时 • B、受盘人采取某种行为时 • C、接受通告一经投邮或交给电报局发出时 • D、受盘人做出接受答复时
世界贸易的概念
•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货物、
技术、经济和服务等的交换活动。
讨论:
• 国 • • • • • •
1、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 2、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 3、促进生产效率和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率。 4、促进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5、促进各国财政收入。 6、促进各国经济联系和加强经济发展。 7、促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
• 1、贸易主体为不同国籍,资信调查较困难 。 • 2、因涉及进出口,易受双边关系、国家政策的影 • •
•
响。 3、交易金额往往较大,运输距离较远,履行时间 较长,因此贸易风险较大。 4、除交易双方外,还涉及到运输、保险、银行、 商检、海关等部门 。 5、参与方众多,各方之间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
练习练习根据根据公约公约的规定接受生效时间为的规定接受生效时间为aa接受送达发盘人时接受送达发盘人时bb受盘人采取某种行为时受盘人采取某种行为时cc接受通告一经投邮或交给电报局发出时接受通告一经投邮或交给电报局发出时dd受盘人做出接受答复时受盘人做出接受答复时
案例分析
问:买方否可要求卖方负责替换货物?这是一个 典型的什么案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贸易的概念
•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货物、
技术、经济和服务等的交换活动。
讨论:
• 国际贸易对世界各有什么好处呢?
世界贸易的作用
• • • • • • •
1、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 2、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 3、促进生产效率和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率。 4、促进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5、促进各国财政收入。 6、促进各国经济联系和加强经济发展。 7、促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
• 1、贸易主体为不同国籍,资信调查较困难 。 • 2、因涉及进出口,易受双边关系、国家政策的影 • •
•
响。 3、交易金额往往较大,运输距离较远,履行时间 较长,因此贸易风险较大。 4、除交易双方外,还涉及到运输、保险、银行、 商检、海关等部门 。 5、参与方众多,各方之间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
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1、要有可供交换的剩余商品(包括有形和无 形商品)。 2、必须在各自为政的国家之间进行商品交换。
练习
根据《公约》的规定,接受生效时间为( )。 • A、接受送达发盘人时 • B、受盘人采取某种行为时 • C、接受通告一经投邮或交给电报局发出时 • D、受盘人做出接受答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