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的生成代谢(供office07+版)教学文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细胞浆内的结合胆红素在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等 作用之下,与胆汁酸盐一起经胆汁分泌器被排入毛细 胆管,随胆汁排出肝脏。在回肠末端及结肠经细菌的 分解和还原,形成尿胆原(urobilinogen)。尿胆原大部 分从粪便排出,称粪胆原。少部分经肠肝循环吸收回 肝,部分经体循环入肾随尿液排出体外。
(毛细胆管中结合胆红素浓度较低,因而该排泄过程是逆浓度梯度的 较复杂的耗能过程,容易发生障碍,是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薄弱环节。 若发生障碍,结合胆红素就会返流入血,使血浆中的结合胆红素水平 升高,造成肝细胞淤滞性黄疸。)
N
N
Fe2+ N
Nபைடு நூலகம்
血红素
HOOC
血红素加氧酶
2O2 Fe3+
H
O
N
CO+H2O N
NADPH+H+ NADP+
H N
PP
胆绿素还原酶
NADPH+H+ NADP+
H
O
N
H
HHH
N
N
PP
H
N
O
胆绿素
H
N
O
胆红素
(三)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运输
• 运输形式 胆红素-白蛋白复合体
• 意义 胆红素在生理pH情况下显亲脂疏水的性质,可自由透过
细胞
识别 吞噬
珠蛋白
氨基酸
分解或再利用
血红素加单氧酶 血红素
胆绿素
NADPH+H+ 微粒体
CO+Fe+++
胞液
胆绿素 还原酶
胆红素
(二)胆红素的生成过程
• 部位
肝、脾、骨髓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微粒体与胞液中
• 过程
衰老的RBC Hb
网状内皮系统
血红素
胆绿素
胆红素
胆 红 素 的 生 成 过 程
HOOC
细胞膜进入血液,再与血浆白蛋白结合成复合物转运到肝。 加强了血浆对胆红素的运输 限制了胆红素通过细胞膜而对组织造成毒害
• 竞争结合剂 如磺胺药,水杨酸,胆汁酸等
二、肝脏对胆红素的处理
(一)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 (二)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运输 (三)肝细胞对胆红素的酯化 (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
(一)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
胆红素 - GA
UDP
葡萄糖醛酸胆红素(肝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酯化胆红素/直接胆红素)
葡糖醛酸胆红素的生成
胆红素 +
UDP -葡糖醛酸
胆红素葡糖醛酸一酯 +
UDP -葡糖醛酸
UDP-葡糖醛 酸基转移酶
UDP-葡糖醛 酸基转移酶
胆红素葡糖醛酸一酯 +
UDP
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 + UDP
(四)胆红素的排泄
种类(按病因学分类)
溶血性黄疸 (hemolytic jaundice) 肝细胞性黄疸(hepatocellular jaundice) 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一、溶血性黄疸
是由于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 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
一、胆红素的生成
胆色素(bile 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血红蛋白、肌红 蛋白、细胞色素等)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胆 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
来源 生成过程 运输
(一)胆红素的来源
胆红素(bilirubin)来源
* 80-85%来自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
衰老红 细胞
血红 网状内皮 蛋白
胆红素的生成代谢(供office07+ 版)
结构
胆红素是由两个次甲基桥和一个亚甲基桥 连接的链状四吡咯化合物,属于二烯胆素 类,含有四个吡咯环。虽然胆红素含有2个 羟基或酮基、4个亚氨基和2个羧基这些亲 水基团,但胆红素的亲水基团在分子内部 形成六个分子内氢键,将极性基团隐藏于 分子内部,无法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而溶于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TB)浓度:1.7-17.1 umol/L
结合胆红素(CB):0-3.42 umol/L
非结合胆红素(UCB):1.7-13.68 umol/L
隐性黄疸: TB:17.1 umol/L - 34.2 umol/L
临床黄疸:TB ﹥34.2 umol/L
(1mg/dl=17.1umol/L)
原因:感染性肝疾病;乙醇、四氯化碳等损伤肝细胞;肝硬化、肝癌。
机制:①血清结合型胆红素↑:肝细胞分泌排泄胆红素障碍;毛细胆管 破裂、阻塞、通透性增高,结合型胆红素随胆汁反流入血。
②血清非结合型胆红素↑:肝细胞受损后摄取、运输 、酯化功能降 低;结合型胆红素排泄障碍,反馈性抑制BGT活性和肝脏对胆红素的摄 取;肝细胞受损时,溶酶体将结合型胆红素分解为非结合型胆红素。 特点: 血清结合型胆红素↑;非结合型胆红素↑ ;
胆汁的排出途径: 胆小管→赫令氏管→小叶间胆管→肝管
胆小管(bile canaliculi):胆小管是位于相邻 肝细胞之间由质膜
局部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以盲端起于中 央静脉周围的肝板内,互相吻合成网,其腔 内有微绒毛.
第二节、胆红素代谢紊乱(黄疸)
*黄疸是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粘膜、大部分 组织和内脏器官及某些体液的黄染。
胆红素可以自由双向通透肝血窦、肝细胞膜表面进入肝细胞
肝细胞对胆红素有极强的亲和力 肝细胞膜表面有结合胆红素的特异受体
(二)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运输
胞浆两种载体蛋白: 肝细胞内阴离子结合蛋白(Y蛋白、Z蛋白)与胆 红素形成复合物,并进入滑面内质网。
胆红素-配体蛋白复合体不仅可以增加其水溶性,胆红素被细胞内蛋白 固定,还可防止胆红素再反流入血液。
粪胆原↓ 尿胆原正常或↑; 尿胆红素(+)
三、阻塞性黄疸
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和毛细胆管内压力 增大破裂,致使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 造成血清胆红素升高所致。
原因:胆道系统的完全或不完全堵塞 机制:胆道内压增高致: ①毛细胆管和细胆管破裂,胆
在胞浆与配体蛋白结合
滑面内质网
(三)肝细胞对胆红素的酯化
• 部位:滑面内网质 • 反应:结合反应(主要为结合物为UDP葡萄糖醛酸,UDPGA
) • 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BGT) • 产物:主要为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另有少量单葡萄糖醛酸胆
红素、硫酸胆胆红红素素,统称为结合UD胆P红G素A
GA转移酶
原因:免疫性(异型输血)、生物性(原虫感染)、理化性(烧伤 、蛇毒)、遗传性因素(地中海贫血) 机制:大量红细胞破坏→生成增多﹥肝脏最大处理能力 特点:血清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
粪、尿胆原↑ 尿胆红素(-) 核黄疸
二、肝细胞性黄疸
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能力降低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