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国际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二战发前的动荡局势

二战发前的动荡局势

二战发前的动荡局势随着20世纪的到来,世界局势变得日益动荡不安。

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导致了二战爆发前的紧张局势。

本文将探讨二战发前的动荡局势,并分析其中的根源和影响。

一、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冲突20世纪初,许多欧洲国家拥有庞大的殖民帝国,他们不断争夺殖民地资源和市场,导致利益冲突不断升级。

其中的经济矛盾转化为了政治矛盾,成为导致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1929年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崩溃,失业率上升,贸易停滞。

这使得各国内部纷纷出现社会动荡和政局不稳定,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德国的经济大萧条,这为纳粹党上台提供了机会。

三、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冲突二战爆发前,民族主义情绪迅速兴起。

一些民族国家试图寻找新的领土,并试图重塑他们的国家地位。

这导致了许多领土争端和边界冲突,如意大利的阿比西尼亚战争、日本的侵华战争等。

四、国际联盟的失败1919年成立的国际联盟旨在通过国际合作解决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然而,由于缺乏真正的执行力量和一致行动的决心,国际联盟未能阻止日益嚣张的侵略行为。

这为纳粹德国和其他希望通过武力获得更大影响力的国家创造了机会。

五、军备竞赛和军事同盟二战爆发前,各国纷纷加强军备,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形成了几个军事同盟系统,如同盟国和轴心国。

这种军备竞赛使得军事冲突的风险不断升高,并为全球规模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六、权力平衡的破裂二战前的世界国家体系中,原本的大国和平衡机制逐渐瓦解。

英国和法国等传统大国的实力相对衰退,而新兴大国如德国、日本和苏联试图扩张自身的势力范围。

这种权力平衡的破裂使得国际关系更加不稳定,成为二战爆发的另一个原因。

结论二战发前的动荡局势由多个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其中包括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冲突、经济危机、民族主义的兴起、国际联盟的失败、军备竞赛和权力平衡的破裂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战争爆发。

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格局、维护全球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关于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变化

初中历史关于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变化

初中历史关于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变化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二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篇章。

而其中,国际关系的变化更是纷繁复杂、影响深远。

二战前夕,世界局势已然暗潮涌动。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法西斯国家野心勃勃,企图通过侵略扩张来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

而英、法等西方国家却采取了绥靖政策,对法西斯的侵略行为一再妥协退让。

这种绥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使得战争的阴霾愈发浓重。

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军事力量迅速崛起。

他们先是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又强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英、法等国对此视若无睹,期望通过满足德国的部分要求来换取和平。

然而,德国的胃口远不止于此,最终还是发动了全面战争。

战争爆发后,国际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原本相对孤立的国家开始被卷入战争的漩涡。

苏联在战争初期保持中立,但随着德国的进攻,苏联被迫加入反法西斯阵营。

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战争异常惨烈,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成为了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美国在战争初期采取了中立政策,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和物资,大发战争财。

然而,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彻底激怒了美国,使其正式参战。

美国的参战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力量对比。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军事实力,为反法西斯同盟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军事支持。

在反法西斯同盟内部,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矛盾并存。

在共同对抗法西斯的大目标下,各国能够暂时放下分歧,协同作战。

例如,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与苏联红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加速了德国的灭亡。

但在一些问题上,各国也存在着利益冲突。

比如战后的世界格局划分、领土归属等问题。

在亚洲战场上,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牵制了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合作与交流。

随着战争的推进,法西斯国家逐渐走向失败。

德国和日本先后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告终。

高中历史二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演变

高中历史二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演变

高中历史二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演变在二战期间,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剧变,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等联系与互动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二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

一、战前的国际关系二战前,世界正处于大萧条的阴影下,各国经济形势严峻。

而在政治上,各个大国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矛盾主要集中在殖民地问题、贸易争端、领土纠纷等方面。

1. 殖民地问题殖民地问题一直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欧洲列强争夺殖民地资源,扩张势力范围导致各国之间矛盾尖锐。

同时,殖民地居民对殖民地统治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

2. 贸易争端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各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不断升级。

保护主义抬头,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和关税提高,给世界贸易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3. 领土纠纷领土纠纷是导致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德国、意大利等国试图通过扩张领土实现国家的崛起,这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警觉和反抗。

二、战争爆发与盟友关系1939年,希特勒德国侵略波兰,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这场战争中,各国形成了不同的阵营与联盟关系。

1. 同盟与轴心二战开始后,希特勒德国与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建立了“轴心国”联盟。

他们试图通过建立独裁统治、扩张领土来实现自身的利益。

2. 同盟国与“轴心国”相对立的是“同盟国”。

由英国、苏联、美国等国家组成的同盟国,为了对抗侵略和保卫自己的利益,他们结成了强大的军事同盟。

三、东方战场与太平洋战争二战期间,东方战场和太平洋战争成为了国际关系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亚洲民族独立运动二战期间,亚洲各国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中国、印度等国家的人民积极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亚洲国家争取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太平洋战争太平洋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41年到1945年,美日之间爆发了一系列的战斗与冲突。

这场战争对亚洲地区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战后新秩序的形成二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全新的国际格局和秩序。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如果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期:一、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开展了最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英荷法)争夺殖民霸权。

(2)结果:英国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掌握海上霸权(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到世界各地强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加强对殖民地人民掠夺;欧洲资产阶级要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进行斗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2)结果: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反抗(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非拉革命风暴);导致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法、俄势力削弱,德国势力开始崛起。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特征: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世界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

(2)结果: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亚洲的觉醒;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在这一时期,英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实力强大,一度成为“世界工场”,所以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列强争霸的主要对手。

二、从“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为第二时期此时,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之相反,欧洲主要国家却因战争而遭受不同程度的削弱。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专题世界格局的演变供稿人:犍为二中彭素蓉(此稿仅供老师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欧洲为中心,英国占主导地位,东方从属西方的格局开始形成。

2.第二阶段:特征:列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

3.第三阶段:特征:为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

美国参战,开始插手干预欧洲事务。

日、美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冲击。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它的两侧——美国和苏俄转移。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所有条约或协定的总称。

确立:①1919年1月,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实质是分赃会议),签订包括)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形成凡尔赛体系。

②1921年,美日对德《凡尔赛和约》(内容p44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和一系列条约,形成华盛顿体系。

区问题;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内容p46打破:经济危机(1929——1933)引发政治危机,德、日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逐渐打破了凡——华体系。

崩溃:凡尔赛体系结束:二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华盛顿体系结束: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评价:(1)凡尔赛体系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2)华盛顿体系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

这是体系内部多种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资本主义战后统治新秩序,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战前后的世界格局与冷战的兴起

二战前后的世界格局与冷战的兴起

二战前后的世界格局与冷战的兴起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二战前后的世界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随着苏联和美国的崛起,二战后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多极化,这种压力最终导致了冷战的兴起。

本文将探讨二战前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冷战的兴起。

一、二战前的世界格局二战爆发前,世界格局主要由几个大国组成。

英国、法国、德国、苏联和美国是当时最重要的国家,并且拥有庞大的殖民地帝国。

这些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和领土争夺来追求利益和势力范围的扩大。

领土争端和殖民地争斗成为导致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二战后的世界格局随着二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首先,二战使得欧洲多个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战争破坏,导致它们的实力急剧下降。

英国和法国等旧有大国的实力减弱,而苏联和美国等新兴大国的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成为世界两个超级大国。

其次,二战后出现了两个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明显对立。

苏联在战后占领了东欧国家,并对其实践了共产主义,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构成了威胁。

例如,苏联在1950年代朝鲜战争中支持北朝鲜,而美国则支持南朝鲜。

军事盟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代理战争。

三、冷战的兴起冷战是指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动荡和紧张局势。

冷战期间,国际社会西方阵线以美国为首,东方阵线以苏联为首,两个超级大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展开了斗争。

代表西方阵线的北约和代表苏联阵线的华约分别建立起来,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势力范围的扩张和争夺。

冷战的兴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冷战导致世界分为社会主义东方和资本主义西方两个阵营。

这种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促使各方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影响力而参与了多场战争和冲突。

其次,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在军备竞赛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角逐。

两个超级大国在核武器、导弹技术和军事实力上进行了竞争,并在战略上采取了相互威慑的战术。

这种军备竞赛增加了全球核威慑的风险和紧张局势。

4--3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关系

4--3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关系

1.二战结束至今的 余年时间里,未曾爆发新的世界大战。请问 二战结束至今的60余年时间里 未曾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二战结束至今的 余年时间里, 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什么? 国际合作组织的作用(如联合国);二战的惨痛教训; );二战的惨痛教训 答:国际合作组织的作用(如联合国);二战的惨痛教训;世 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的增长;世界格局的多元化趋势。 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的增长;世界格局的多元化趋势。 2.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什么联系?第二次世界大 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什么联系? 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什么联系 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面对今天人类社会 在解决的全球环保、禁毒、反恐等全球问题, 在解决的全球环保、禁毒、反恐等全球问题,世界反法西斯的胜 利给予了我们什么启示? 利给予了我们什么启示? 关系: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 (1)关系: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打败日本法西斯, 为打败日本法西斯,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代 价。 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和各国人民团结作战; (2)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和各国人民团结作战;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或全民族团结抗战。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或全民族团结抗战。 启示:发扬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 (3)启示:发扬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加强国际间互相支 持与协作;团结就是力量;和谐共存;求同存异;携手合作; 持与协作;团结就是力量;和谐共存;求同存异;携手合作;平 等互助;互利互惠;同舟共济;共图繁荣等。 等互助;互利互惠;同舟共济;共图繁荣等。
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背景: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 背景: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局势总体上 成为主流, 由 紧张 走向 缓和, 和平与发展 成为主流,但和平 的局势并不稳定。 的局势并不稳定。 主要力量中心: 一超” 美国) 多强” 俄国、 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国、 欧盟、日本、中国) 欧盟、日本、中国) 主要障碍: 和强权政治。 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 和强权政治。 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 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 的局面还将继续, 尚未形成, 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 尚未形成, 一超多强 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二战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二战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二战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在二战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紧张局势。

本文将以叙事的方式,探讨二战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分析其对全球格局的影响与演变。

第一章二战爆发之前的国际关系在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导致许多国家陷入困境。

各国为争夺资源和市场,实行了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国际贸易受阻,进一步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同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迅速崛起,采取侵略行动,试图通过扩张国土来解决自身经济和政治问题。

第二章二战爆发与盟军的形成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爆发。

随后,德国迅速占领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面对纳粹的侵略,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感到威胁,开始形成反法西斯的联盟。

美国则保持中立,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加入战争。

第三章盟军的胜利与国际组织的建立二战期间,盟军与轴心国进行激烈的战斗。

到1945年,盟军最终取得了胜利,纳粹德国和日本相继投降。

在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意识到需要建立一种机制来维护和平与安全。

于是,联合国组织成立,成为处理国际争端的平台。

第四章冷战与超级大国的崛起二战结束后,苏联与西方国家产生了明显的意识形态分歧,进而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美国和苏联作为冷战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持久竞争与对抗。

两个超级大国通过军备竞赛和间谍活动等手段进行相互牵制,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东西方的对立局面。

第五章冷战的区域冲突与政治博弈冷战时期,超级大国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和核武器领域,还渗透到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地区。

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都成为东西方势力角逐的战场。

此外,苏联和美国还通过援助与干预等手段在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进行政治博弈。

第六章冷战的结束与国际格局的调整随着冷战进入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成为冷战的转折点。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开放和和平演变政策使得东西方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第七讲 二战以来的国际关系(1945-至今)

第七讲 二战以来的国际关系(1945-至今)

第七讲二战以来的国际关系(1945-至今)1、二战后至苏联解体前国际关系格局主要是美苏两极冷战的格局,但是从六十年代末开始世界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苏联解体后,特别是世纪之交,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但是直到现在世界格局最终局面仍未形成,世界仍处在多极化演变进程中。

2、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为称霸世界而进行的除战争之外其他一切手段的的对抗。

一部分战后国际关系一、美苏冷战格局形成(1947-1991)1背景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美苏等国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安排战后世界的会议,该会议实质是美苏划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的安排。

①二战结束,美苏失去合作的基础;②战后美国制定称霸世界的计划(实力膨胀的体现);③苏联实力增强并努力扩大世界影响;④美苏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⑤双方存在猜疑与不信任。

注意:美苏冷战的根源在于两国的超强实力与称霸世界计划的冲突,两国对抗局限于冷战则是因为两国认为双方实力旗鼓相当。

2开始标志及冷战表现①开始: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要求公开援助希腊、土耳其政府,并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这就是杜鲁门主义,随即美苏进入冷战时期。

②表现:A注:济领域的运用,该计划是美国旨在帮助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发展经济,增强抵抗苏联扩张的能力。

经互会:成立于1949年,全称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与东欧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联系和援助的组织。

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成立于1947年,是苏联联系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机构。

北约:全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12月,是美国为首的对抗苏联的军事组织,一直存在至今。

华约:全称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于1955年波兰首都华沙,是苏联在军事方面与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合作维护自身安全、对抗美国为首的北约的组织。

该组织一直存在到苏联解体前后。

同时华约的城里也标志着美苏冷战局面的最终形成。

柏林危机:二战后,德国领土与首都柏林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后来美苏冷战开始,西方占领区合并成立联邦德国,苏占区成立民主德国,德国因为美苏冷战分裂,后来,斯大林为打击西方分裂德国的举动封锁西占柏林区,由此导致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出现。

二战前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二战前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战前国际关系名词解释1. 三十年战争2.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合约按3. 《比利牛斯合约》4.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乌得勒支和约》5. 北方大战6.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7. 七年战争与1756年外交革命8. 俄普奥三分波兰9. 《提尔西特和约》10. 大陆封锁政策11. 1814年维也纳会议及《最后议定书》12. 1848年欧洲革命13. 神圣同盟14. 四国同盟15. 门罗宣言16. 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17. 德国统一与普法战争,《法兰克福和约》18. 三皇同盟19. 三国同盟20. 三国协约(协约国)21. 东方问题22. 光荣孤立政策23. 三国干涉还辽24. 法绍达事件25. 美西战争26. 英布战争27. 日俄战争与《朴资茅斯和约》28. 门户开放政策29.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30. 英日同盟31. 《拉匡尼基协定》32. 两次巴尔干战争33. 萨拉热窝事件34. 35. 威尔逊十四点36. 《和平法令》37. 《布列斯特和约》38. 英苏贸易协定39. 热压那会议与《拉巴洛条约》40. 《凡尔赛和约》4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2. 国际联盟43. 《四国条约》44. 《五国海军条约》45. 《九国公约》46. 《洛桑和约》与《关于海峡制度公约》47. 《道威斯计划》48. 《洛迦诺公约》49. 《非战公约》50. 《杨格计划》51. 胡佛延债宣言52. 不承认主义53.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54. 田中奏折55. 斯特莱沙阵线56. 《英德海军协定》57.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58. 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59. 《东方洛迦诺公约》60. 苏法,苏捷互助条约61. 《蒙特勒海峡公约》62. 《不干涉协议》63. 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64. 睦邻政策65.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建立66. 绥靖政策67. 《慕尼黑协定》68. 德意军事同盟条约69. 英法苏谈判70.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71. 《有田-克莱琪协定》72.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73. 《苏日中立条约》74. 《租借法》75. 欧战初期丘吉尔政府的对外政策76. 东方战线77. 珍珠港事变78. 《大西洋宪章》79. 《联合国家宣言》80.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81. 东方慕尼黑阴谋82. 第二战场83. 开罗会议84. 德黑兰会议85. 布雷顿森林会议86.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87. 雅尔塔体系88. 旧金山会议89. 波茨坦会议90.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名词解释: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国际关系史笔记~~二战前国际关系史(词条21-40)

国际关系史笔记~~二战前国际关系史(词条21-40)

笔者推荐书目、网站、报纸、主流期刊:1、战后国际关系史顾关福著时事版2、(1)国际关系名词解释白鹤著现代教育版(2)国际关系实用手册3、环球时报/环球网4、现代国际关系(登陆中国知网CNKI)使用说明:笔者公布笔记意在降低备考考试搜索信息的成本,但不愿束缚考生思想,请谨记仅供参考,请“取之精华,去其糟粕”送给考生的话:望努力,勿投机,祝成功!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研究生考试初试业务课1(国际关系史)笔记一、二战前国际关系二、了解更多,请转至笔者新浪博客:纳什纳丽斯的博客(/s/articlelist_2658669854_16_1.html)词条20-4021、神圣同盟(1815)为防止拿破仑东山再起,在俄皇的倡议下,亚历山大一世与奥皇弗兰茨一世和普皇威廉三世于1815年9月签订了《神圣同盟条约》,盟约并没有为签字国规定明确的军事义务,不是一个具有的严格法律意义的载明缔约国权利和义务的同盟条约,倒是像一篇宣传基督教仁慈、友爱、互助精神的宣言书。

它提倡以基督教教义作为处理君主与上帝、君主与君主和君主与臣民三种关系的基本原则,但它实际上是维护维也纳体系现状,特别是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这个大环境的产物。

它是欧洲专制君主特别是东方三大专制君主的互助同盟,它从精神上把各君主国联合起来,为镇压革命提供了一个纽带。

22、四国同盟鉴于拿破仑再次崛起的教训,为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英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四国在签订第二次巴黎条约的同一天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1)拥护1815年的《巴黎条约》2)如任何一方受到法国的攻击,盟国各出兵6万相助。

3)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条约有效期为20年。

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目的在于防止法国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

条约确定的定期的多边外交协商的安排是留给后世的宝贵的财富。

23、欧洲协调(会议外交)1818年,法国加入四国同盟条约后,五大国定期开会,处理共同事务,试图取得一致意见,这种形式叫做欧洲大国的协调或者欧洲协调、会议外交、它是一种定期的多边外交协商的安排,大国通过这种安排,能及时就影响各国的共同利益的事务或突发事件,进行沟通并采取相应举措;也有助于各大国以相互妥协的方式,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形成暂时的一致或多数的一致的意见。

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

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

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近现代以来的几百年中,国际关系格局几经大的变动,格局越变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国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

20世纪初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等阶段。

国际体系的大变化也反应了国际关系中心舞台的几经转移。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二战前)1、形成背景: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按照战后力量对比制裁战败国,重新瓜分世界,划分欧、亚政治版图,调整在欧洲、亚太地区而建立的新的国际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政治和争霸战争的产物,是协约国分赃的产物。

5、存在矛盾:法德(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矛盾,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美英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为一战后初期世界最主要的矛盾)6、评价:①它维持了战后和平,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推进了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

②该体系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它没有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

随着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战胜国分赃不均的矛盾,以及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90年代初)1、形成背景:是二战以来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2、形成标志:以雅尔塔会议为主的一系列国际会议3、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4、实质: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中国抗战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中国抗战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中国抗战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日本,为结束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局势打下了基础。

而中国作为参战国之一,经历了长达8年的艰苦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期间,中国抗战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

一、对外战略在中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抗日,共同形成了统一对外战略。

两党共同致力于推动国共合作,形成了对外统一战线的格局。

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以中国独立、和平、统一为目标,与苏联、美国等抗日盟国保持密切合作,争取国际援助,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二、国共关系的复杂性尽管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

国共合作的表面下,两党之间存在着内斗和冲突。

例如南京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的威胁,以及共产党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等。

但尽管如此,他们在对外战略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致力于以民族独立为目标,通过联合抗战来保存民族利益。

三、重要的外交胜利在中国抗战时期,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胜利。

首先,中国成功地争取到了苏联的支持。

1937年7月7日,中国国共两党终于缔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国内的地位获得了显著提升,并为日后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支持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在与美国的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胜利。

中国获得了美国的道义和物质支持,其中最著名的援助项目是美国派遣的飞虎队。

飞虎队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空中支援,对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终,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尊重。

1941年12月,中国成功地将滇缅公路纳入联合国军事战略,加强了与英美等盟国之间的联系。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了在开罗、雅尔塔、波茨坦等地召开的国际会议,为中国赢得了国际认可和支持。

四、国际交往的局限性尽管中国在抗战期间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胜利,但由于主要战略目标是抵抗日本侵略,因此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受到了一些限制。

例如,由于抗战形势的紧迫,中国与苏联等国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军事合作为主,而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合作较少。

一战二战国际关系史

一战二战国际关系史

巴黎和会的主要问题: 巴黎和会的主要问题:
德国的疆界与赔款问题 阜姆问题 中国山东问题 俄罗斯问题 国际联盟问题
华盛顿会议九国首席代表
华盛顿会议
目标:解决美国、英国、日本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 矛盾。 内容: 《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缓和了三国之间的 四国条约》 冲突。 《五国条约》:美日两国获利最大。 五国条约》 《九国公约》:中国从一战时期被日本独霸重新回到 九国公约》 了大国共同支配。
十四点计划
①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 ①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 ②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绝对自由; ③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 等条件; ④裁减军备到同国内安全相一致的 最低点 ⑤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 切有关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 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当要求; ⑥外国军队撤出俄国,并保证俄国 独立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政策, 欢迎它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 欢迎它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进入自 由国家的社会 ⑦德军撤出比利时, ⑦德军撤出比利时,并恢复其主权 ⑧德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 归还法国; ⑨根据民族分布情况,调整意大利 疆界 ⑩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 (11)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 (11)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 哥罗的领土予以恢复; (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 (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 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 其他民族有在“自治” 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础上不 受干扰的发展机会,达达尼尔海峡 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 (13)重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 (13)重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 以国际条约保证其政治经济独立和 领土完整 (14)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 (14)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 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 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

4.2 第二节 二战前的国际关系

4.2 第二节 二战前的国际关系

共和国战士之死
高唱国际歌的国际纵队
佛朗哥生平
佛朗哥(1892~1975), 长枪党首领,法西斯 军人独裁者。 1892年12月4日生于 埃尔费罗尔军官家庭, 1907年入步兵学院学 习。 1936年7月18日发动 反对人民阵线政府的 武装叛乱。 1939年3月21日,佛 朗哥军队占领马德里, 佛朗哥自任国家元首。 1975年11月20日去世, 西班牙全国举行盛大 国葬。
五、苏英法谈判失败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的签订
1、苏联建立欧洲安全体系的努力 Nhomakorabea 苏联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同美国等一系列
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苏联加入国际联盟。 缔结东方互助公约的谈判。 苏法、苏捷互助条约的签订。
2、从集体安全到“谋求自保”
英法苏三国谈判的失败
第一阶段 1939年4月—5月,主要是探索联合的性质与形
慕尼黑签字仪式( Munich Agreement Signatories)
张 伯 伦 与 希 特 勒
发表在当时英 国“图片邮报”上 的这幅漫画,以大 象在天空中飞翔的 形象,讽刺《幕尼 黑协议》所带来的 和平难以持久。
慕尼黑协定的后果
加强了西方已有的绥靖气氛,使“缓和”毒雾笼罩西方
整关系的意愿,但双方都没有采取行动,两国的政策都没有改变,仅仅是 试探而已。
第二阶段 1939年的5月底—7月中,经济贸易谈判。 内容:两国主要进行了贸易谈判,也试探了改善政治关系的可能,但没有
前进,两国的政策还没有改变。
第三阶段 从7月下旬—8月下旬,双方都急速的调整了自己的政策。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英法的纵容
法国:
1935.1.7,赖伐尔、墨索里尼《罗马协定》

高中历史教案: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调查分析

高中历史教案: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调查分析

高中历史教案: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调查分析1. 引言在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危机四伏的时期。

本教案将重点研究二战期间国际关系的变化和影响。

2. 背景知识为了更好地理解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有必要先了解以下背景知识: -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及全球造成的巨大影响; - 国际条约和联盟体系的形成; - 民族主义和殖民地主义在这个时期的兴起。

3. 国际关系演变3.1 各国政府之间的外交政策调整•德国希特勒上台后推行扩张主义政策;•英国、法国等西方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强硬立场;•美国起初采取中立政策,但最终参与战争。

3.2 势力均衡的改变•日本侵略东亚地区,向中国进攻;•苏联试图扩大其影响力,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战争爆发后,盟军与轴心国之间的势力对抗愈演愈烈。

4. 国际联盟的失效和新秩序的建立4.1 国际联盟•分析二战前国际联盟在避免战争方面的失败原因;•讨论国际联盟成员国的行动和态度对于二战爆发的影响。

4.2 新秩序的崛起•轴心国控制欧洲大陆,日本占领东南亚地区;•盟军组织建立新秩序,如联合国成立等;•新秩序在战后对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后果和教训5.1 战争损失及人道主义危机•分析二战对各参战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探讨二战期间出现的人道主义危机及其教训。

5.2 国际关系重构•研究二战后世界格局的重塑,尤其是东西方关系的变化;•讨论二战对国际合作和冲突解决机构的影响。

6. 总结通过学习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变化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并从中汲取宝贵的教训。

这也为我们思考当今世界格局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外政策分析

对外政策分析

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赵洋学号:05222077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前的欧洲外交分析绥靖(appeasement)政策由于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所起到的反作用而声明狼籍,也为后来的历史学家和国际关系学者所声讨。

但绥靖政策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而它的失败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多组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变量包括当时欧洲的国际局势,英法和德国各自的国内局势以及各国领导人的特质等。

因此,对于一种外交政策,不应当简单地判断它是“好”或“坏”,而应当判断它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

如果绥靖政策不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而是出现在历史上其它某个特定的时期,也许它就会成为一项成功的外交政策。

而绥靖政策的可悲之处也在于它出现在了最不该出现的时代,以至于为后世的人们所诟病。

1 二战前的欧洲国际形势当代的学者已经将绥靖政策定义为“二战前,英法统治集团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以牺牲弱小民族利益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避免武力冲突和对抗的一种外交政策。

”1因此绥靖在现代已经成为对法西斯侵略者妥协退让的代名词。

其实绥靖政策的本质就是一种以妥协为主的政策,但是在二战前的特殊条件下,这种妥协政策失败了,并且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但是在外交实践中,妥协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应当采取妥协而不是对抗的政策,但是二战前的国际环境决定了这种妥协是不合时宜的。

作为国际体系层次的变量可以包括两个内容:结构和过程。

所谓的结构就是体系中的权力配置,即国家依其国力在国际系统中相对位置的排列;而过程则是指单位(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和互动方式。

2一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受到了凡尔赛和约的严重束缚。

凡尔赛和约对于德国而言是一个极为苛刻的,带有严重的掠夺性的条约;凡尔赛和约不仅在经济上对德国进行掠夺,限制德国的军备,分割德国的领土,而且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道义上的责任完全归罪于德国,而后者则更加难以令德国接受。

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慕尼黑会议和英法的绥靖政策1、德国吞并奥地利奥地利问题的由来:德国和奥地利都是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德奥合并的问题由来已久。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德、奥两国出于不同的目的,都有实现两国合并的意图。

1918年10月,德军军需总监鲁登道夫写信给外交部,请他们考虑以实现德奥合并来补偿德国因战争所带来的其他地区的损失奥地利临时国民议会考虑到战败及奥匈帝国的解体给奥地利带来的影响,于11月12日通过了与德国合并的决议。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但协约国在建立凡尔赛体系的过程中,把削弱德国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故严禁德奥合并。

凡尔赛条约第80条和圣〃日耳曼条约第88条都规定:奥地利之独立如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之许可,不得变更。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那些国家对德国吞并奥地利有何反映?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1921年奥地利经济严重恶化。

为了维护欧洲资本主义秩序的稳定,英、法、意、捷四国于1922年10月4日同奥地利签订了关于恢复奥地利的议定书,向奥地利提供经济援助,但要求奥地利保证不放弃其独立,避免进行旨在直接或间接危害这种独立的任何谈判或承担任何经济上或财政上义务此后,奥地利的独立实际上是由英、法、意三国来维持的。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1933年纳粹党夺取政权后,德奥合并再次成为严重的国际问题。

希特勒最初企图采用扶植奥地利纳粹党人的办法,利用他们在奥地利内部进行颠覆活动,以实现德奥合并。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1934年7月25日,一群奥地利纳粹分子突然闯入维也纳总理府,枪杀总理陶尔斐斯,另外一些纳粹分子占领了广播电台,并宣布林特伦(奥地利驻意公使)为总理。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阶段特征】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一、从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此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国家先后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殖民霸权,而矛盾重重,英国因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因此先后打败了殖民强国荷兰和法国,于18世纪中期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从英国开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关系方面有三个方面矛盾也在发展,第一,欧洲列强到全球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加紧了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造成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在这个体系中,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是处在被支配,被掠夺的地位上,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洲革命风暴就是例子。

第二,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其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产生了资本主义进步势力与封建反动势力的大较量,导致了欧洲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法国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失败与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表明欧洲反动势力在当时占有优势。

第三,这一阶段欧洲列强为了争夺欧洲霸权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先后爆发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木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以及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法俄势力受到削弱,德国开始崛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conditionally . And finally on August 14,1945 Japan announced its surrender.
Relationships among European countries
Appeasement(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政策又称姑息主义)
Appeasement is a diplomatic policy(外交政策) aimed at avoiding war
World War II
World War II (1939-1945), was a global war involved a vast majority of the world‘s nations— including all of the great powers—eventually forming two opposing military alliances: the Allies and the Axis. It was the most widespread war in history, with more than 100 million people serving in military units. Marked by significant events involving the mass death of civilians, including the Holocaust(大屠杀) and the only use of nuclear weapons in warfare, it resulted in 50 million to over 70 million fatalities. These deaths make World War II by far the deadliest conflict in all of human history.
The ending
On 15 August 1945 Japan surrendered, with the surrender documents finally signed aboard the deck of the American battleship USS Missouri on 2 September 1945, ending the war。
German vs. U.S.S.R
-----希特勒上台导致关系破裂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标志着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苏德良好的军事合作关系也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 1938年底,希特勒开始具体计划发动大战,为避免德国重 蹈两线作战的覆辙,德国突然率先提出加强苏德军事合作问 题,提出用苏联原料换德国武器的方案。斯大林求之不得。 从执行协议的态度看,双方是守信义的 .
European Civil War
Some academics examine World War II as the final portion of a wider European Civil War ,including: the Franco-Prussian War the Spanish Civil War
Causes of World War II
nationalistic tensions
unresolved issues
interwar period in Europe
the Great Depression in the 1930s
Anti-communism(反共)
Both Italian and German fascism(法西斯主义) were in part a reaction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socialist uprisings, in conjunction with nationalist fears of the Slavic empire 。
Important battles
1.In 1939 Hitler’s army invaded Poland and won a quick victory, which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World War II . 2.On June 22,1941,German invaded the Soviet Union.
交政策。汉语中,这个词一般用于贬义,且现在
一般特指1930年代英、美、法、苏等大国对德、 意、日侵略者姑息、纵容,不惜牺牲他国的领土 主权以至本国利益去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以图苟 安的政策。
奉行绥靖政策原因
1.针对苏联及共产主义,企图“祸水东引”; 2.对于世界大战的恐惧; 3.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各国的经济创伤还没有愈合; 4.害怕德国进行战略性轰炸; 5.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过份压制,使得各国认为德国只是为了要回自己应得利益; 6.没有真正认识到纳粹及希特勒的危险性和危害性; 7.来自西方盟国的背叛等。
by making concessions(让步) to an aggressor. Historian Paul
Kennedy defines it as “the policy of settling international quarrels by admitting and satisfying grievances through rational negotiation and
直到德国侵略波兰英国才被迫宣战。
Britain vs. USSR
希特勒上台后公开表示要反对共产主义对苏扩张。因此苏联是反对德国法西 斯侵略最坚决的国家。苏联在申明坚决抵抗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的同时主张 所有受法西斯威胁的国家缔结多边或双边协定以保障集体安全扼制法西斯势力 和延缓世界大战的爆发,但慕尼黑协定之后被迫放弃了集体安全。苏联曾积极参 与反德的联盟,随着国际局势更加动荡不定,张伯伦和达拉第也开始赞成与苏联结 成联盟的主张。但由于张伯伦“对俄国极不信任”和避免刺激纳粹分子去发动 战争与苏谈判也只是作为压德国让步的外交手段并非出于“诚意”。
German vs. U.S.S.R
---与”狼”共舞:二战前苏联与德国曾有20年“蜜月” 在许多人眼里,1945年以前的苏联和德国是战场上的仇敌。纳粹德军的入侵 夺走了2700万苏联公民的性命。不过你可否知道, 就在这些血淋淋的历史中却隐含着一个重大的秘密——德国和苏联在极端秘 密的情况下进行了20余年的军事合作。 1926年4月,苏德签定《互不侵犯和中立条约》,德国向苏联保证不参加 任何国际集团对苏联的封锁,苏联则保证了德国东部的安全,这项条约更加促 进了两国的军事合作。 1928-1933年,苏联展开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图建立现代化的军事工业基 础,迫切需要德国大量援助,德国也投桃报李,向苏联提供了大量信贷以及帮 助苏联向德国企业订货。 斯大林对双方的合作关系相当满意。1929年5月31日,斯大林写信给外交 人民委员齐切林说:“我想……我们与德国人的事情将运行良好。”
The Great Depression
Fallout from the collapse of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 following the 1929 Stock Market Crash reverberated throughout the world. European countries were hit hard by the Great Depression, which led to high rates of unemployment, poverty, civil unrest, and an overall feeling of despair. The Great Depression resulted in a 25% unemployment r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33% unemployment rate in Germany. The lure of a steady job and adequate food led many people to support dictatorships like those established by Adolf Hitler, Benito Mussolini, Joseph Stalin, and other totalitarians(极权主 义者).
the USA and WWⅡ
----参战原因
1935—1939年,美国对于德、意、日在欧洲、亚洲、非洲的 侵略政策都是执行以“中立”和“不干预”为形式的姑息政策。 然而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首先表现在美国主张的“欧洲均势”政策被打破。其次,美国 在远东地区的利益日益受到威胁和损害。
正是德意日法西斯大肆的侵略扩张活动震撼了美国人民和美国
政府,使执迷于孤立主义与和平主义的人们开始改变立场 。。为 了维护美国的安全和战略利益,美国政府终于逐渐放弃了战时中
立的政策。
Allies vs. Axis powers
The Allies of World War II (同盟国) were the countries that opposed the Axis powers(轴心国)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1939–1945). The Allies became involved in World War II either because they had already been invaded, were directly threatened with invasion by the Axis or because they were concerned that the Axis powers would come to control the world.
3.On December 7,1941,Japan attacked Pearl Harbor, bringing The USA into the wa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