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语》课文梳理复习微课优质课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课件24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课件24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8476d2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0.png)
君子应重精神轻物质
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八佾》)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 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
(1)仁:仁德 (2)如礼何:“如…何”是古 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 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 (对)…怎么样(怎么办)”。 礼,指各种礼节规范。
•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 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 “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 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 ,执两用中。
2.背景资料
•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 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 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 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 “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 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道:学问、人生哲理
执着追求真理
喻:通晓,明白。
君子要重义轻利
君子要善于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雍也》)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 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①质:质朴。 ②文:文饰。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阐明仁和礼乐的关系
文白对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 有遗憾。”
高考复习《论语》专题优质课件(共55张)
![高考复习《论语》专题优质课件(共55张)](https://img.taocdn.com/s3/m/3998f9c3aaea998fcd220e20.png)
•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 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论语·宪问》) •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 (《孟子·滕文公上》) •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 21. “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 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 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 (2分)
【答案】(2分)浩然之气 【解析】语句出自出自《孟子.公孙丑》 “敢问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翻译】:知言,就是用尽心智,了解天性,对 天下的言论,没有不追究它的道理,掌握它得 失的原因。浩然,就是盛大流行的样子,气, 就是充满体内的正能量。气是从浩然来的,没 有养气,就会失去浩然之气。只有孟子善养浩 然之气,恢复他原来的样子。只有知言,才能 明白正确的道理,对天下的事情也就没有疑虑, 养气,才能配合道义,天下的事情没有值得害 怕的。也就是孟子担当大任不动摇的原因了。
24答案:
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 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 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 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 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 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以理解分 析为主。答题时要紧扣材料,挖掘孔子评论的用 意所在。
• (《论语·宪问》) •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 (《孟子·滕文公上》) •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 21. “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 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 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 (2分)
【答案】(2分)浩然之气 【解析】语句出自出自《孟子.公孙丑》 “敢问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翻译】:知言,就是用尽心智,了解天性,对 天下的言论,没有不追究它的道理,掌握它得 失的原因。浩然,就是盛大流行的样子,气, 就是充满体内的正能量。气是从浩然来的,没 有养气,就会失去浩然之气。只有孟子善养浩 然之气,恢复他原来的样子。只有知言,才能 明白正确的道理,对天下的事情也就没有疑虑, 养气,才能配合道义,天下的事情没有值得害 怕的。也就是孟子担当大任不动摇的原因了。
24答案:
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 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 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 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 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 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以理解分 析为主。答题时要紧扣材料,挖掘孔子评论的用 意所在。
高考复习论语知识点回顾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高考复习论语知识点回顾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6e5d7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e.png)
“礼”是建立在“仁”旳基础上旳;“仁”是“礼”指导下 旳“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旳旳爱,不是无差别旳兼爱、 博爱。(1.2)(2.8)(17.21)
(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旳 原意是否相同?理由。
不相同。 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旳责 任,只强调臣子旳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 孔子提倡要各安其分,强调两面性。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 对君父也有制约,如“君使臣以礼”。(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 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旳要求办事,不但对臣民人 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
1、忠” “恕” 两字旳内涵是什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矛盾? “忠”指对人尽心竭力,主动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恕” 指待人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矛盾。均为待人旳基本原则,推己及人。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 叫“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施仁旳措施)。
•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追求正道,执守道德,根据仁爱,游习六艺)
(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爱心,有文化) 据:执守 游:游习,广泛涉猎 艺:六艺,礼、乐、射、御(驾车)、书(六书、文字)、数(算术)
•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耻:以……为耻 恶:(形)坏
3、“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反应了儒家旳什么思想?
2、① 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旳“苦乐观”旳?
(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旳 原意是否相同?理由。
不相同。 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旳责 任,只强调臣子旳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 孔子提倡要各安其分,强调两面性。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 对君父也有制约,如“君使臣以礼”。(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 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旳要求办事,不但对臣民人 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
1、忠” “恕” 两字旳内涵是什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矛盾? “忠”指对人尽心竭力,主动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恕” 指待人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矛盾。均为待人旳基本原则,推己及人。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 叫“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施仁旳措施)。
•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追求正道,执守道德,根据仁爱,游习六艺)
(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爱心,有文化) 据:执守 游:游习,广泛涉猎 艺:六艺,礼、乐、射、御(驾车)、书(六书、文字)、数(算术)
•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耻:以……为耻 恶:(形)坏
3、“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反应了儒家旳什么思想?
2、① 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旳“苦乐观”旳?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2978b1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5.png)
课后练习
对于儒家所追求的“君子”人格,你认为有何现实意 义?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符合儒家“君子”人设的人? 为什么后人又提出“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选 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看 法。
(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二、儒家眼中的“君子”
学生活动2:结合每章关键词,思考《论语》十二章分别是 从哪些角度阐述孔子眼中的“君子”的?以小组为单位, 梳理文本并分类。
道德底色
二、四、十一 (仁、义、恕)
君子之风 士人之气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夫fú:那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怨:指讽刺时政。 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迩(ěr):近。何莫:为什么不
关键词:学《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 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价值。
关键词:仁
(仁是内在道德,礼、乐是外在表现)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道:仁义之道、人生哲理、真理
《论语》中共有59章提到“道”,用作动词的有5例,其余54 例则都用作名词。在名词的用例中,有4例释为“道路”义,其余 50例可释为“主张”、“方法”和“仁义”等抽象义。
关键词:好学
(为真理献身)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
喻:通晓,明白。
关键词: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 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有君子义和小人义之分, 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 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也。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2高山仰止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2高山仰止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3d0bef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0.png)
阳货手握重权,没有用礼乐来教化人民,而子游只管理了一个 小地方,却用高度文化礼乐来教化人民,差异很大。从本节又可看 到,孔子教育方法是活泼泼,他到武城,一见面就与子游开了个玩 笑。但子游很认真,马上就质询孔子。孔子马上认可说我刚才只是 开了个玩笑,认可了子游是正确,而且要弟子们向他学习。
第11页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 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评析】
子路处处观察、察看,甚至人死之后情景他也想观察、 察看,孔子说子路“不得其穷尽也。”意思是说,他对任 何事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然而,我们人类知识有限,不 可能穷尽任何问题,所以,孔子说子路“不得其死然”, 就是叫子路不要去钻牛角尖。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 他非常刚强。孔子首先为他这些学生各有专长而高兴,但 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结果。师之爱生,人之常情。 孔子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
四课: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 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 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五课: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 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12页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 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 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 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第11页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 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评析】
子路处处观察、察看,甚至人死之后情景他也想观察、 察看,孔子说子路“不得其穷尽也。”意思是说,他对任 何事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然而,我们人类知识有限,不 可能穷尽任何问题,所以,孔子说子路“不得其死然”, 就是叫子路不要去钻牛角尖。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 他非常刚强。孔子首先为他这些学生各有专长而高兴,但 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结果。师之爱生,人之常情。 孔子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
四课: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 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 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五课: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 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12页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 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 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 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5.1 《《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 《《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396921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c.png)
克:约束。 归:称赞,称许。 事:实践,从事。 一 日 : 一 旦 。 目:条目,细则。
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并提出实践仁德的细目: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成语:朝闻夕死。
据杨伯峻统计,“道”字在《论语》中出现过60次,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 1.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 道得之); 2.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3.道路、路途(中道而废); 4.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突破国家、民族与地区间的壁垒,而是首先表现 为一种精神价值的世界认同,是对艺术理想世界的诉求。
君子人格中内含着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的忠恕之道,“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以及开放包容、彼此依存、 互助互鉴的精神品质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为师矣” “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三思而行”“不耻下问”……
作业: 1.梳理《论语十二章》所讲的君子人格的深刻内涵,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
活中的现实意义,围绕“儒家的君子理想是否适用于当代公民的人格塑造”这一 话题,发表你的观点,字数不限。
2.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论语十二章》谈论 立身处世之道,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 小人,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思考这些思想学说对自己砥节砺 行、修身养性的启发性,给自己列2-3条修身目标。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
册 别:选择性必修上 学 科:高中语文(人教版)
主讲教师:
学 校:
【导入】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哪些品格?请找出对应的章句。
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并提出实践仁德的细目: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成语:朝闻夕死。
据杨伯峻统计,“道”字在《论语》中出现过60次,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 1.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 道得之); 2.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3.道路、路途(中道而废); 4.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突破国家、民族与地区间的壁垒,而是首先表现 为一种精神价值的世界认同,是对艺术理想世界的诉求。
君子人格中内含着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的忠恕之道,“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以及开放包容、彼此依存、 互助互鉴的精神品质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为师矣” “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三思而行”“不耻下问”……
作业: 1.梳理《论语十二章》所讲的君子人格的深刻内涵,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
活中的现实意义,围绕“儒家的君子理想是否适用于当代公民的人格塑造”这一 话题,发表你的观点,字数不限。
2.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论语十二章》谈论 立身处世之道,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 小人,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思考这些思想学说对自己砥节砺 行、修身养性的启发性,给自己列2-3条修身目标。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
册 别:选择性必修上 学 科:高中语文(人教版)
主讲教师:
学 校:
【导入】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哪些品格?请找出对应的章句。
浙江省杭州市塘栖中学2019高考语文复习课件:《论语》复习——课文梳理1(共21张PPT)
![浙江省杭州市塘栖中学2019高考语文复习课件:《论语》复习——课文梳理1(共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72ce3a331126edb6f1a10b0.png)
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贫 富"实际含义是劫富济贫。 而“均无贫”则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 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强烈 主张等级制度的孔子的“均”实际是各得 其分。
针对训练2
2、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 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 没有矛盾?为什么?
不足——过度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对人的约束力不 够,因此,有其局限性。
克己复礼
原因:背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个人:郁郁乎文哉
复礼: 恢复周礼,恢复等级秩序
克己: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何为“正名”?
正名: “正”什么“名”? 为何“正名”?
色难(发自内心) 孝悌:守三年之丧报恩(外在的“礼”) 为什么说“孝悌”是“仁”的根本?
仁者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 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仁”的根本: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仁”的基本准则(核心思想):
忠恕(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
“仁”的理想效果: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 使年轻人得到关爱)。
“仁”的最高境界: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仁”的途径和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
答题要点:
不矛盾。孔子的“先富后教” 强调“富 民”的重要性,而“去食留信”是在特定 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并未否认“富 民”的重要性。且“富民”的最终目的, 本身就是为了让百姓“信”。
针对训练3
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的道德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 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22.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
针对训练2
2、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 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 没有矛盾?为什么?
不足——过度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对人的约束力不 够,因此,有其局限性。
克己复礼
原因:背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个人:郁郁乎文哉
复礼: 恢复周礼,恢复等级秩序
克己: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何为“正名”?
正名: “正”什么“名”? 为何“正名”?
色难(发自内心) 孝悌:守三年之丧报恩(外在的“礼”) 为什么说“孝悌”是“仁”的根本?
仁者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 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仁”的根本: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仁”的基本准则(核心思想):
忠恕(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
“仁”的理想效果: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 使年轻人得到关爱)。
“仁”的最高境界: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仁”的途径和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
答题要点:
不矛盾。孔子的“先富后教” 强调“富 民”的重要性,而“去食留信”是在特定 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并未否认“富 民”的重要性。且“富民”的最终目的, 本身就是为了让百姓“信”。
针对训练3
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的道德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 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22.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课件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5a4bdb360cba1aa811da3f.png)
答题要点: 对此看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静止看问 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 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 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民一 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 从总体来说,孔子对礼教强调更多。
第一课
《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思想;
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他对礼的关 注最多。(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 举贤、正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 B.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 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 之。‛ C.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D.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E.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 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 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 立。‛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 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 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论语十二章》优秀精品课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优秀精品课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76259b1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c.png)
祭孔大典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
1、孔子的形象
①荀子说:“仲尼之状,面如蒙供。”
时代人
们
神像,
所
像
鲁司寇
副
帽,一
治
高的政 一副
,
②司马迁《史记》:“生而首上圩(xū) 顶, 故因名曰丘云。”“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 谓之长人而异之”。
所谓的“圩顶”,就是中间 低而四周高,孔子的头顶骨是 中间低而四边高,就像“尼丘 山”一样,因此才起名字叫做
【研读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 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①士:读书人。
②弘 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 这里指志向远大。毅,坚强,刚毅。
③以为 :把……作为
④已: 停止。 意译: 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 负着重大的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 的理想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 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踟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 ·子路》)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根据周礼调整统 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 者。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 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⑤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
拓展: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①“文”,指合乎礼的表现,是指文化的修养; ②“质”,指质朴的品质,是指内在的仁德。 ③“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 的关系。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
2025届高考一轮课本复习:《论语(十二章)》课件
![2025届高考一轮课本复习:《论语(十二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5dadb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7.png)
• ⑥复兴
•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复兴国家的机 会,大概就在此一举了)
• ②起,掀起
• ⑦兴办,举办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 ③发生,产生
• ⑧发动,调动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遂发命,遽兴姜戎。(于是发布命令,
• ④兴起,兴盛
立刻调动姜戎的军队)
• 大楚兴,陈胜王。
• 1.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和说理方法。 • 2.尝试建立节选章节内容间的逻辑关系。
问题:节选章节从几个主要维度展现了儒家观念中的为人处 世之道? • 3.《<论语》十二章》以论说的方式向我们阐释了古代君子的 行为规范和理想追求。这样的君子,还是我们当今生活中要培 养的人吗?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
节选章节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11章 第12章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儒家之礼,如何应用现实生活?
• 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要深层次认知到在人际关系层面的儒家文化 是真正利人利己并存共生,更合是一种高层次的文明和道德约束。
• 对于“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的问题,可以这样回答:
• 学习并传承儒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也不仅仅是某个人,某 些人的行动,而应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如果每个人都 能“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上车时能相互礼让, 尊老爱幼,“挤”公交车就失去了人为的主观因素。在客观条 件允许的情况下,上公交车就能有序进行。
4.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5.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
目录
《〈论语〉十二章》
3.敏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2024年度部编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29张pptx
![2024年度部编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29张pptx](https://img.taocdn.com/s3/m/7c43248c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c2.png)
育、培养创新思维等。
道德修养
03
儒家思想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出要求,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和
社会文明程度。
16
04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
2024/3/24
17
相关历史背景介绍
2024/3/24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
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论 语》产生的历史环境。
孔子及其弟子生平事迹
观念
探讨了诸如“忠”、“信”、 “孝”、“悌”等道德观念,及 其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意义。
2024/3/24
33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呈现
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对《论语》中的基本概念、思想和故事的理解和 记忆程度。
学习方法和策略
回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策略,如阅读、 笔记、讨论等,并分析其效果。
学习态度和习惯
4
《论语》简介及地位
《论语》概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 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2024/3/24
《论语》的地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论语》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 誉为“万世师表”。
《论语》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和《论语》中 的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 化、教育、政治等领域都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24/3/24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3/24
7
原文朗读与正音
朗读全文,注意字音、 停顿和重音。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 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2024/3/24
正音:纠正学生的发 音,如“愠”、 “罔”、“殆”等。
8
重点字词注释及翻译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4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4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b4f71e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5f.png)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习古人立身处世之道,培养自 己的思辨精神。 3、领会儒家对社会生活的洞察,思考学说的现实意义。
一
文 学 常 识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 人讲学。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
停止
第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十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近
指激发人的情感
二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
章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指讽刺时政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 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培养群 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 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质朴
粗野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第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六 章 后君子。”
华美
浮夸 (《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 会虚浮不实,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理解这段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 要配合适当。
比如
第 原文:子曰:“譬(p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
八 吾止也。 章
停止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 止,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但 我也在前进。”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习古人立身处世之道,培养自 己的思辨精神。 3、领会儒家对社会生活的洞察,思考学说的现实意义。
一
文 学 常 识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 人讲学。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
停止
第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十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近
指激发人的情感
二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
章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指讽刺时政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 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培养群 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 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质朴
粗野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第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六 章 后君子。”
华美
浮夸 (《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 会虚浮不实,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理解这段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 要配合适当。
比如
第 原文:子曰:“譬(p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
八 吾止也。 章
停止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 止,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但 我也在前进。”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文言文复习 教学PPT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文言文复习 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17a97c7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62.png)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 ⑪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 ⑫怨(指讽刺时政)
兽草木之名。”(《阳货》)
⑬迩(近)
⑭事(侍奉)
7.理解性默写 ①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向颜回解释“仁”的内涵的句子是 “__克__己__复__礼__为__仁__”。 ②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 的句子是“___为__仁__由__己,___而__由__人__乎__哉_?” ③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 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己__所__不__欲,__勿__施__于__人”。
6.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①克(克制,约束 ) 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称许 ) ④目(条目,细则 ) ⑤事(实践,从事 ) ⑥一言(一个字 ) ⑦其(大概 )
⑧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
(第12章)子曰:“小子何 ⑨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
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⑩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4.理解性默写 ①《〈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 的句子是“__见__贤__思__齐__焉__,_见__不__贤__而__内__自__省__也__”。 ②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 坚强的原因是“_任__重__而__道__远____”。 ③《〈论语〉十二章》中,“__质__胜__文__则__野___,_文__胜__质__则__史__”这两句很 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 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第5章)子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第6章)子曰:“质胜文则野,
高中语文必修下示范课优质课获奖课件《论语》
![高中语文必修下示范课优质课获奖课件《论语》](https://img.taocdn.com/s3/m/a0c9894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c.png)
知其不可而为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 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 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 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 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 :“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 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 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知时而不求为政 和美气象 情趣志趣
周王衰微 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
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 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 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 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 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 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 ,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 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 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理解句意+感悟(历史/现实)+拓展阅读 批注
朗读/表演/辩论/测试/讲坛……
知其不可而为5之 德、礼、仁、君子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之风
君 子 之 风
文:温和、严肃、庄重、安详(外在的礼)
质:内在修养
➢道、德、仁、艺 ➢义、礼、孙、信
总纲:德才兼备
➢杀身成仁 ➢见利思义、重义轻利 ➢安贫乐道、乐天知命 ➢仁、智、勇、弘、毅
义利观:君子爱 财,取之有道; 不义之财,君子 不取。
(动静相宜、心胸开阔、 意志坚毅)
小人:求生害仁、见利忘义、耻恶衣恶食、患得患失
高山仰止
平等、和谐的师 生关系
老师爱学生
尊重学生、 引导学生, 忧学生所忧, 乐学生所乐
学生敬老师
1、对子路有勇无谋的批评、 担忧、牵挂和循循善诱;对其 学而未精的惋惜感叹;对其得 意忘形的压其威风。
2、鼓励学生,赞美学生,为 学生成才而乐
3、痛惜学生之死/丧
1、博学多才
2、崇高的德行
3、循循善诱、平等教学、诲人 不倦等教育方法得当(善教、 乐教)
观过
1、自厚薄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非原则)
原则: 3、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全面原则)
4、毋数,不可则止(适度原则)
5、以文会友
诲人不倦 1、作用: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教育可以改变 人
教育问题
注意:①抓住时 机,把握好施教 的火候;②要有 明确要求,要举 一反三、触类旁 通;③给学生独 立思考的空间, 引发学生学习兴 趣。
孝悌 是基 础
维护等级秩序、各守本分 大孝
名正言顺
小孝
真正的孝:
孝悌:色难(发自内心) 外在形式
守三年之丧报恩:心“安”
(礼)+发自 内心(仁)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 不可 而为 之
( 德 政
➢隐士(接舆、长沮、桀溺、荷蒉者、丈人等):消 极避世,对孔子或其弟子持或嘲讽,或讥笑,或劝阻,
、 或拉拢等态度。
4、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沂水春风
记述孔子与学生关于言“志”的教学过程,再现了师 生之间平等和谐、其乐融融的情景。
子路志在通过一大国来实现治国理想。 冉有志在通过一小国的治理来实现“富民”的理想。 公西华志在学习。 曾点志在通过礼乐教化: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大同社会,曾皙描绘的图景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 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大同社会、太平盛世的缩影,体现孔子政治理想。 2、礼乐治国: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礼乐之事的象征,曾皙答话时“鼓瑟希,铿尔,舍 瑟而作”的举止,也充分体现出礼乐修养,所以孔子之“与点”,实质上是因为曾点的答话深中夫子的 “礼乐”之道。 3、修身:孔子认为君子以“修身”为起点,曾皙描绘的仪式能让我们在天人合一之境中给心灵一 个安顿。同时曾点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曾点志趣高远,胸次 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4、穷则独善其身:孔子虽热衷于入世,但周游列国多次受挫,心灰意冷,产生了“道不行”“凤 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感叹和归隐之情,曾皙之志描绘了孔子独善其身之所,与他此时 的心情契合。
克己复礼
克己 背景原因:礼崩乐坏、名实不符、天下无道
《克己复礼》:
➢礼与仁的关 系:仁是礼的 核心、基础, 礼是仁的外在 表现和目的。
➢孝悌与仁的 关系:孝悌是 仁的基础、根 本。
礼治
实行 仁爱
【恢复周礼,恢复等级秩序(核心:正名——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各安其位、各守本分、各司 其职、各谋其政)】
正面评价:1、这是一种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百折不回的精神;2、是强烈的社会、 历史、政治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担当精神;3、是奉献精神、献身精神、牺牲精 神;4、深重的忧患意识;5、从政的高度自信;6、青史留名、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
反面评价:1、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不能 自欺欺人;2、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以退为进;3、明知不可而为 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4、有时,一条道路行不通,换
4、教育者的素养:①为之不厌、诲人不倦;② 循循善诱;③身教重于言教,教是为了不教;④ 谦逊;⑤安贫乐道、富而好礼;⑥述而不作、博 学多闻;⑦不偏私。
5、原则、方法: ①启发诱导式【使学生举一反 三,独立思考,提高学习兴趣】;②平等对话、 讨论式【形成和谐师生关系】;③激励式;④因 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由针 对性地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培养】
礼 治
➢孔子(及其弟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
)
评价: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批判地继承,首先要看行为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
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在精神境界上达到
常人罕见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大道,对人民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
样作用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仁”的理想效果: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 使年轻人得到关爱)。
“仁”的最高境界: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仁”的途径和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
“仁”的最高标准: 施于人。 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 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作出了贡献。
一条道路重新开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也许能获得更大的战功,要学会变通,何 必固执地撞得头破血流最终一无所获呢?
仁者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 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仁”的根本: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仁”的基本准则(核心思想):
忠恕(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
评价:不仅教书、 传授知识与技艺, 更是不厌其烦地、 具体地教导弟子 们如何做人,引 导学生成为一个 有道德的人。
2、对象:有教无类(类:不分阶级、种族、民 族、年龄、贵贱、贫富等)【现实意义:九年制 义务教育、终身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继 续教育等。】
3、内容:文、行、忠、信(书本知识+社会实践 +★道德教育)
《<论语>选读》
课文梳理
为政以德
1、富民(”足食“是物质基础,”
足兵“是国防安全保障,主张减轻
为
赋税,反对横征暴敛,以民为本。)
政 德政、礼治 2、教民(信
百姓安居乐业、
以 德
方法
社会稳定、政权巩固) 3、正己(修身、个人道德,表率和
榜样作用,以身作则)
4、举贤(辅佐君王实现德政、礼治)
联系今天:科教兴国,以德治国、以法治国,物质 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周而不比 以义合
周 交友问题
而
不 比
目 的
以利合
辅仁
庄重自持
合群团结
爱憎分明
对象:君子(周、矜、群);仁者(好人、恶人);
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人
争强好胜
直、谅、多闻者。【不能交往者:小人:比、争、党;
言不及义,好行小慧;便辟、善柔、便佞者】结党营私
谄媚逢迎、假装和善、巧言善辩的人
判断方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