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篇文章的阅读,学生应该能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贡献;•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事情情节和主旨思想;•掌握一些谚语、俗语、词语等的意思和用法;•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和能力。
2.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主旨思想和人物形象;•掌握谚语、俗语、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主旨思想;•掌握人物形象及相关细节。
4. 教学方法•导入法:带入鲁迅先生的故事及人物;•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分角色阅读等。
5.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自我介绍。
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和目的。
2.引入话题。
老师向学生们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讲解,先使学生们感性理解鲁迅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力。
3.看图猜谜。
设计大幅照片或图画,学生通过看、思考、讨论,猜测图片的主题是与鲁迅先生有关的。
4.分组阅读。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角色读取课文,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关注点。
语文老师会先提前讲解一下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然后开始分析和解读课文。
5.讨论总结。
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分享,总结各自阅读中的体会和发现。
开展全班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本文的主旨及文中具体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内容。
简单略带赞赏地评价上节课的小组与全班讨论中的较优答案,并扩展相关语文知识,使学生们进一步领悟和运用。
2.一席谈话。
老师安排几位学生主持谈话,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
主题是人们为什么要纪念鲁迅先生?谈话结束后,老师对谈话中一些的言论进行引导和解释,使学生们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阅读课文。
学生们再次分组阅读《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篇文章。
4.阅读检测。
通过文本理解、谚语、俗语、词语的运用等方式,对学生们在课文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和语文技巧进行检测。
第三课时1.引入课题。
老师要求学生们通过摘抄、阅读眉批、写出课文的主旨句和总的观点,再次阐明本篇文章的主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一、阅读课文,给下列各题选择正确答案。
1.“情愿做野草 , 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A. 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
B.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 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
D. 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对这节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B. 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C. 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D. 说明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二、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 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1.《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
3.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抒情诗。
()
三、阅读第1节,说说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及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学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材分析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XXX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XXX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XXX的怀念,而是通过与XXX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XXX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3、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地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鲜明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教会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明白本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效的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对比的写法。
2.相识诗中议论的特点。
3.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相识诗歌深入内涵,相识诗歌中对比的运用。
课前筹办课件。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XXX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36年10月19日XXX不幸病逝。
“赶快收敛,埋掉。
忘记我,管本人的糊口。
”这是他末了的遗言。
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十三年后,著名墨客XXX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1、板书课题:有的人——纪念XXX有感。
2、相识作者:XXX家。
XXX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让我们一起走进XXX吧!3.XXX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辨析重点诗句,理解诗歌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抒发对“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的崇敬、赞颂之情。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表达方法,体会诗歌以“反衬、对比”为主要表现手法,以“有”和“没有”的对照来揭示真正人的价值。
4、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搜集、阅读关于鲁迅的故事,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辨析重点诗句,理解诗歌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抒发对“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的崇敬、赞颂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搜集、阅读关于鲁迅的故事,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准备:教师:1、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2、设计板书;3、准备录音机和朗读带。
学生:1、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2、搜集有关鲁迅的作品;3、准备字典等工具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吗?谁来向老师介绍一下鲁迅呢?2、学生回答: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
他逝世后,被毛泽东称为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有的人》。
(板书课题)3、教师小结: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他的作品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楷模。
让我们从诗人臧克家先生的诗歌中,走进鲁迅的世界,学习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2、学生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3、学生分小组合作练习朗读。
4、学生指名读课文。
(学生评价)5、学生分男女生朗读课文。
(配乐)6、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朗读。
7、学生自由配乐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形式)8、学生互相评价朗读情况。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通过不同的文本形式,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品质。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歌通过对比的手法,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
诗歌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形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作为一首现代诗歌,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整体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以“走近鲁迅,感悟精神”为主题,通过朗读感悟、分析对比、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3)学习诗歌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和事迹,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设计(1)——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时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朗读,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5.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范读第一节,指名朗读第二节,自由朗读第三到七节。
)6.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件出示)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运用的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一一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一一虽死犹生,对比。
)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
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教学设计《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zāng)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不妨看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新词:“谦逊、挖掘、衣衫褴褛恍惚吝惜耸人听闻敬畏愚鲁心领神会”;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以情感为线索连事成文的方法,以及作者用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细腻、敏锐的心灵感悟,揭示善良与美的主题。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从看似平常的小事中体会有些人那默默无闻的崇高品质,品味几件小事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本文人物描写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张晓风资料及经典作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偶然的称赞对我自信心的影响。
第二层(从“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至“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讲了一位米店女老板对承诺的信守。
第三层(从“有一个夏天”至“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写了因错过一次助人的机会,而产生的自责。
第四层(从“对于代数中行列式”至文章结束),讲了代数老师在特殊情况下给“我”进行列式的事情。
4.学生质疑问难。
难点预设(1)女教师一句“我要谢谢这位同学”令我兴奋不已;(2)女老板的“不敢”让我敬畏行业道德的尊严;(3)中年人“黎黑”“扭曲”的脸使我同情之心顿生;(4)数学老师“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碎石子”的讲解让我领悟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三、精读感悟,体会品质。
师:全文以我情感上的感动、感悟为线索,连接四件小事,使得本文十分生动、感人。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用最简练的语言,给四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1.学生默读课文后,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以文章语言加小标题:(1)“挖”字的含义。
(2)有所畏惧。
(3)不可弥补的遗憾。
(4)君子谋道。
以文章内容与中心加小标题:(1)不吝惜的称赞(2)有所畏惧的诚实。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理解并分析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意义和内涵;•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策略。
2. 教学内容•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3. 教学过程a.导入(15分钟) - 引导学生回忆鲁迅先生的名字和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 制作一份包含鲁迅先生重要作品的展板,并向学生介绍。
b.学习课文(3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师解读重要词汇和句子,并与学生一同理解课文的意义; - 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c.拓展阅读(20分钟) - 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文章,了解更多关于鲁迅的信息; - 学生可以在读后感或作文中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感悟。
d.总结与评价(15分钟) - 教师与学生一同总结课文的核心观点,并与学生一同评价鲁迅先生的贡献; - 学生可以就课文的内容和鲁迅先生的思想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4. 教学资源和评价•鲁迅先生相关的展板和图片;•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其他鲁迅先生的作品或相关文章;•学生的读后感或作文。
二、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使用展板和相关图片,我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导入环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回忆起鲁迅先生的名字和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这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对鲁迅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提供了词汇和句子的解读,并与学生一同理解课文的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课文的观点和思想,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拓展阅读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和伟大精神。
重点: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和伟大精神。
难点: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和伟大精神。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被誉为“民族魂”,他是谁?2.(出示鲁迅画像。
)他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3.尽管,在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于上海不幸病逝;尽管“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鲁迅先生的遗言;尽管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镇压人民群众,不许悼念鲁迅先生。
然而人民真的会忘记他吗?4.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鲁迅。
板书课题——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二、阅读鉴赏任务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文中“有的人”分别指哪两种人。
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一种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
任务二:再读课文,第一小节短短的几行字中“活着”“死了”出现了两次,分别指什么?诗中第一个“活着”指的是身体活着,第二个“活着”指的是灵魂活着;第一个“死了”指灵魂死了,第二个“死了”指的是身体死了。
任务三:读到“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让你联想到鲁迅先生的哪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这句话体现了鲁迅甘愿为民牺牲的精神。
任务四:诗中写的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他们的结果如何?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人民只会唾弃他;一种是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
任务五: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首诗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
每节诗的前两句是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中是行尸走肉。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鲁迅的人品美,学习这首诗的写法。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 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 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与本诗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2. 学生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以及对鲁迅的认识。
3.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播放《有的人》这首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动听的歌曲,名字叫做《有的人》,是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时写的,它采用对比、反复、重叠等手法热情地歌颂了鲁迅先生愿为天下人幸福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课题)二、复习巩固生字,积累词语1. 复习巩固生字。
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2. 积累词语。
(开火车形式进行)老师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类,看谁积累得多!永远沉睡、涌出眼泪、摔垮天地、苍白无力、永远活在人民心里;溜之大吉、骑在人民头上、践踏人民、炫耀赫赫战功。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这些词语。
并相机指导读好这两组词语。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习诗的前三节。
1. 指名读课文的前三节,让学生说说每节写了什么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加以引导。
)相机指导朗读。
这三节写的内容都与鲁迅有关,写出了鲁迅品质的高尚和精神的伟大,写出作者由衷的敬佩之情。
(让学生划出本课的中心句。
)2. 重点理解第二节内容,指名读后谈谈自己的理解。
有的学生可能对“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两句诗的意思不理解,老师要相机让学生联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
(让学生展开想象,具体描述鲁迅怎样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也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
)这种写法叫做具体描述人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的品质的手法。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模仿着写一写。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设计-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板块一回忆鲁迅,导入新课1.回忆鲁迅先生师:同学们好!请大家看这幅画像,他是谁?(课件出示鲁迅先生的画像)请你用一两句话来描述他。
生:这是鲁迅先生。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以笔作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是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人。
2.导入新课师: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的风沙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
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之际,诗人臧克家先生挥笔写了一首诗——《有的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板块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1.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学生自读(1)补充创作背景师:作者臧克家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这样说道:我和鲁迅并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信,这首诗是参观了他的故居归来有感而写的,这岂不是“即兴”之作?是的,它是“即兴”之作,但是我写它确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深刻的思想感受的。
所以,它的思想内容是深厚的,耐人寻思回味的。
两种人、两种人生观的鲜明对比,使它有着永恒的意义,所以受到读者欢迎,反应强烈。
(2)再读思考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作者在诗歌中写了哪两种人?生1:读了第1小节,我知道了作者在诗歌中写的两种人分别是反动统治者和鲁迅先生。
生2:前一种人是反动派,他们只是躯壳活着,如行尸走肉,生命毫无意义,虽生犹死。
后一种人是鲁迅先生,虽然他的生命不复存在,但他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虽死犹生。
(3)梳理结构师:这两种人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呢?他们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把这首诗分为三个部分。
生:第一部分为第1小节,写了有哪两种人;第二部分为第2~4小节,写出了这两种人的不同人生观;第三部分为第5~7小节,写出了这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师:你划分得很准确。
3.对比朗读,感悟写法(1)自主发现师: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这首诗,你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2)交流反馈,探究写法生1:我发现这首诗中“有的人”反复出现,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有的人”是指两种人,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有的人》说课稿5篇(写人的说课稿)
《有的人》说课稿5篇(写人的说课稿)下面是我整理的《有的人》说课稿5篇(写人的说课稿),供大家品鉴。
《有的人》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的人》,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编选了中国当代新诗四首,它们是《有的人》、《悼念一棵风树》、《星星变奏曲》、《雨说》。
它们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但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与时代政治环境、社会文化思潮都有一定的联系。
教材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诗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
诗的开头将构成诗意高潮的警句呈现给读者,可谓奇峰突起。
接下来发挥诗歌的形象化的特点,用比喻阐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联系,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这样确立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学习诗的凝炼,传神的词语;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鲁迅的事迹和文学成就,理解文章中的感人故事和鲁迅的思想精神。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发扬鲁迅的思想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2、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鲁迅的事迹和思想精神,理解文章的主旨,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
3、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理解鲁迅的思想精神,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4、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模拟、讲授、讨论和互动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5、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情境模拟、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精神。
(2)展示篇章:带领学生读一遍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3)深度解读: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鲁迅的思想精神。
(4)个人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分享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互相交流和借鉴。
(6)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总结,并加深对文章和鲁迅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6、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图片、课本及其他相关材料。
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模拟、讲授、讨论和互动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并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鲁迅的诗歌和小说,以及他的思想和精神,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主旨,并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在篇章展示环节,我让学生自主朗读和理解文章,通过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情感,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鲁迅思想的精髓。
在深度解读环节,我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内涵和鲁迅的思想精神。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个人思考环节,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三、教学过程(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1.出示鲁迅画像,引入:大家认识他吗?他是谁?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个老人?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谈一谈。
(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并出示相关简介)3.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自1936年10月19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风沙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过渡:现在先让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读,提示学生诗中“呵”的读法。
3.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教师范读,进行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4. 引导读出感情:读诗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
本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板书:“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对这两类人,作者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板书:歌颂批判)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
(三)了解写法,深入理解引入: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节奏,语言简练,能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这一方面,还表现在他的特点上,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诗有什么特点?2.交流:(1)对比:每小节的前后两句进行对比,对比的好处就是让好人在大家的心中更好,让坏人大家的心中更坏。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学设计【小编寄语】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学设计是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极力给大家推荐的, 其教学设计之精彩、教学环节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 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 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 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词语铺垫导入, 揭示新课1.词语铺垫。
丑陋渺小鸿毛卑微唾弃灭亡美丽伟大泰山崇高爱戴永生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 板书, 齐读。
(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 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二、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1、指三名学生朗读, 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 简单评价。
及时指导字音, 呵在诗中读啊的音。
呵平时读---笑呵呵, 还可以读-----呵斥, 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
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 指导朗读1.听读录音。
(今天, 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
听, 他来啦!)2.教师教给方法, 指导学生划分节奏, 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示范第一小节, 指名练习第二小节, 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 把握节奏。
4、齐读, 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对比品读, 理解内容, 体验情感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 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第27课《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2.反复地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3.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4.学习鲁迅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1.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2.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程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人臧克家在1949年10月19日写下了一首《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
那么,诗中歌颂了鲁迅的什么精神?我们从中学习到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有的人》。
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zāng xiǔ shuāi臧克家不朽摔垮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3.词语释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不朽: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
尸首:人的尸体。
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4.多音字当 dāng (当时)dàng (上当)乌鸦听了狐狸夸奖的话,开口一唱歌,当(dāng)时嘴里的肉就掉下来,狐狸骗到肉就跑了,乌鸦知道上当(dàng)为时已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
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2.写作背景1949年,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小学六年级语文《有的人》经典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有的人》经典教学设计三篇《有的人》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有的人》经典教学设计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有的人》经典教学设计一重点难点: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
20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
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播放视频文件)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灯片7)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血腥*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学设计
平峰中心小学郭慧
教学设想
学习这首诗,要能够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理解运用的对比手法。
在讲清重点章节的
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一篇纪念革命英雄张思德的文章中,毛主席指出:“(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
鸿毛。
”指出死的意义有轻有重。
人都有生和死。
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
的理解和态度。
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
(举例说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歌名篇《有的人》。
二、作者介绍以及背景介绍
1.作者:
臧克家,诗人,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
他的诗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
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
2.写作背景:
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
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臧克
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
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
深刻思考。
3.释题:
学生自读副标题后明确:“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
联系
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
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
者的感情。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播放朗读带。
由于本诗不存在语音方面的疑难,因此,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然后齐读全诗。
3.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
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
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作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
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远流芳人间。
3.学生背诵第一部分。
五、学习诗歌第二部分
1.女生齐读诗歌第二部分。
2.思考:这一部分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对比,这一部分是从哪个角度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
明确:是从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来进行对比的。
3.思考:这部分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明确: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1)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2)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百世”;(3)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4.思考: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
如果将这一部分中的第一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陈述你
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明确:不行。
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
达得不形象。
“骑在人民头上”这典型动作,加上“我多伟大”这典型语言,二者连
接起来,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
“俯下身子”这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5.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然后争取背诵下来。
六、学习诗歌第三部分。
1.男生齐读诗歌第三部分。
2.思考:这一部分同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注意,这一部分又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对比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是从人民群众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的。
3.思考:这部分的内容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明确: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1)“永远记住他”。
(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
(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4.思考: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
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两句诗又该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名字刻人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
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
“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5.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然后背诵第三部分
七、课文内容学习小结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
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
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总结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明确: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
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
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
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
斗争现实,同时也有较强的生活真实。
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加突出。
八、指导学生朗诵诗歌
九、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