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恢复
恢复基本服务,开展咨询项目,提供临时住房、金融支持或帮助,分配恢复物资,发布公共信息,提供长期医疗支持,满足公共诉求,恢复公共财产,研究经济影响,评估发展计划,开始重建任务
公共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
公共危机管理遵循的原则:1.预防性原则;2.动态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
4.协调性原则;5.灵活性原则;6.专业性原则。
2.分部门、分灾种建设,协调联动欠缺;
3.缺少沟通合作,专兼结合水平需要提高;
4.军地分割,处突维稳的功能有待深入开发。
通信工具除了要兼容之外,还要高中低档相搭配 。
群体盲思:人们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往往为了维护团体的和谐和凝聚力,弃事实真相于不顾,盲目追求与他人一致。
导致群体盲思的因素:
1.群体的凝聚力越强,成员越相互支持与合作,就越容易追求群体的一致性,压制异己之见,进而形成群体盲思;
2.不确定性(信息缺失、过量、冲突); 3.紧急性;
4.跨界性(突破地域限制、形成一个灾害链条); 5.政治化; 6.媒体化。
公共危机的消极影响:1.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社会、经济运行中断;3.消费与投资减少。
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
危机管理四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减缓(或预防)
制定建筑法规,建筑使用管理,立法,开展公共教育,发布公共信息,纳税奖惩,推行保险,其他奖惩,土地使用管理
2.在面临外部较大的压力之下,如果人们没有可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则容易形成群体盲思;
3.群体盲思还产生于组织结构存在以下缺陷之时:决策团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并且限制外部人士参与决策方案的讨论;组织对于决策团体按照偏好决策没有制约作用。
如何解决群体盲思:1.允许每个人表述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反对和质疑;
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传统模式与职业模式。传统模式强调指挥与控制;职业模式强调合作与协调。
横向碎片化:就是指不同性质的应急参与者彼此互不沟通,缺少协同,甚至彼此制约、掣肘。
纵向碎片化:就是指不同层级的政府缺少有效联络,相互协调不力,如危机超越下级政府的应对能力,但上级政府不能迅速、及时有效地提供有力的支持。
4.重复性原则;5.可达性原则;6.易懂性原则。
危机风险评估是预测预警的重要内容与承上启下的环节。
报警服务处于预测预警体系的核心。
“三敏感”指1.时间敏感;2.地点敏感;3.性质敏感。
预警级别:
一级
红色
最高级别
二级
橙色
三级
黄色
四级
蓝色
预测预警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理念。
预测预警需要多种力量共同参与。政府、企业、NGO、公民个人等都应该成为预测预警的行动主体。
第六章 公共危机预警
预测与预警是迥然不同的事情:前者说明的是将要发生什么,而后者则是一种行动建议。危机的预测与预警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关系。科学的预测是精确预警的前提和基础。
预测预警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监测,显示科技维度;2.预警,显示制度维度;3.响应,显示社会维度。
预警的功能:1.预测功能;2.警示功能;3.消解功能;4.教育功能。
第五章 危机应急规划与演练
应急规划是过程,应急预案是结果。应急规划是相关利益主体做出承诺、分担责任与角色的活动,而应急预案则是其承诺的记录。从这个意义上说,应急预案是应急规划的输出与结果。应急规划可以理解为制定、管理、修正预案的动态过程。规划是持续、变动的过程,预案势必也要随之而进行变动。
预案综合症指将应急预案作为应急准备工作的全部。
综合性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全参与、全风险、全过程。
第二章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政府是公共危机应对的主导力量。危机管理机构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是根据宪法、法律、法规或规章应对公共危机、行使应急行政权力的政府机构,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应急行政权:发布紧急命令、实施应急行政征用或征收。行政紧急权的存续时间具有暂时性。危机管理体制必须既有利于政府在紧急状态下行使行政紧急权,又能有效制约政府滥用行政紧急权,从而有效避免公众的基本权利不受到过度的侵害。
准备
制定应急响应计划,建立预警系统,制定疏散计划,开展应急沟通,签订互助协议,开展公众教育,发布公共信息,储备资源,制定训练项目,开展检验性演练,准备避难场所
响应
预案执行,紧急状态宣布,预警消息,公共信息发布,注册与跟踪,通知上级机构,激活协调中心,疏散,动员资源,评估损失,搜救,提供医疗支持,实施公共卫生措施,迅速提供救助
我国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已经基本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框架。
我国应急预案的问题:1.针对性不强;2.具体性不强;3.实操性不强;4.兼容性不强;5.公众参与度不强。
应急演练分为:1.桌面演练,优点是成本低、参与人数较少、具有探索性;
2.功能演练,优点是成本低、互动性强、可规避安全风险;
3.全面演练,优点是现场真实感强,缺点是成本相对较高。
第七章 危机响应与决策
危机决策更为复杂,表现出非常规决策的特点。
危机响应战略包括:
消除威胁 规避威胁
进攻性战略 消减威胁 防御性战略
隔离威胁 提高弹性
医疗急救检伤分类表:
颜色
优先次序
描述
黑色
第一优先
伤势严重,可能死亡
红色
第二优先
伤者可能存活,但必须手术或接受其他救治
黄色
第三优先
伤者需要医疗救护,但可以等待几个小时或几天
社会资本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联系,主要指“制度与规范”、“网络与关系”以及“信任”。
社会动员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应急水平,增强公众的自救、互救技能;
2.有利于平复危机的不可预测性所导致的应急需求波动,确保公共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
3.有利于将社会应急潜力转化为应急能力,降低应急动员的成本;
4.有利于实现社会力量的有序参与,避免出现无序的“汇集”现象;
绿色
第四优先
伤者只需要简单的急救
应急救援主要依靠三支队伍:
一、基本力量:公安、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消防、海上搜救、矿山救护、核应急、医疗救护、动物疫情处置、铁路事故救援等;
二、辅助力量: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应急志愿者;
三、突击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
应急救援队伍存在的四大弊端:1.单队单能,不能充分发挥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
4.风险管理的最后一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处理,包括制定、演练、实施或修改应急预案。
评估风险应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 2.系统性原则(考虑全面充分)
3.规范化原则(程序统一规范) 4. 动态性原则(具有时效性)
风险管理是有效应急规划的基础,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
结合社会对危机风险承受能力及风险评估的标准,将风险分为:可接受风险、可容忍风险、不可容忍风险。
三个“神话”:
1.大众恐慌的神话,认为预测预警向社会公众披露可能发生的危机的危害性和严重程度,这将引起社会公众的恐慌;
2.狼来了的神话,认为如果预测预警的信息没有被证实,社会公众将会对将来的警报听而不闻;
3.信息过度的神话,认为频繁的预测预警将使社会公众对有关危机的信息倦怠、麻木。
预测预警系统的运行应遵循以下原则:1.可信性原则;2.及时性原则;3.准确性原则;
风险=致灾因子x脆弱性,风险挑战着社会的承受能力,公共利益因此面临严重的威胁,如果危机管理不力,风险最终超出社会的承受能力,灾害就会发生。灾害作为一种突发事件,是危机中的标志性事件。
我国的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既包括“紧急事件”,也包括“灾害”。
公共危机的特征:1.公共威胁性(对公共利益、公共安全构成威胁,是一种非均衡状态);
公共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公共危机与管理
危机的论述?
“危机”意味着“危险”还是“危险+机遇”。对于危机,一方面,我们认识到,危机同时包含着危险和机遇两种因素,化危险为机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另一方面,我们要强调危机的负面价值以保持足够的警觉性,因此危机转化为机遇并不是自然或随机的过程,而是主要取决于危机管理者是否具有高超的决策水平、社会是否表现出强大的应对能力。危机是指重大突发事件与特殊情境,其特点是原因、结果、解决手段的模糊性,需要快速做出决策。
务,其主体不仅包括政府,也包括市场及第三部门。市场、社会与政府一起履行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责。
其次,按照公共治理的要求,政府还要放松对社会的过度管制,探寻一种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以培育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
最后,政府需要站在社会公众的立场上,以顾客(即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建立服务型政府。
公共危机与国际危机、企业危机的关系?
公共危机不同于国家危机,其关注的焦点是一国内部发生的危及社会公众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的危机,而不是国家间关系的危机。同时,公共危机也不同于企业危机,二者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企业危机关注产品的品牌及形象,而公共危机关注企业拙劣产品的负面外部效应。
致灾因子的分类:(1)自然致灾因子。洪水、地震、飓风、海啸、龙卷风、山火、滑坡;
4.生产自救,多样补偿; 5.防灾减灾,寻求发展。
结合我国的国情,恢复重建的主要措施包括:1.做好灾民的安置; 2.实现心理干预的长效化;
3.加强未来的风险防范; 4.以恢复重建促进区域的发展。
恢复重建的选址
住房的恢复重建原地原址重建
危机恢复中的重要问题 经济的恢复重建恢复重建的选址原地异址重建
(2)技术致灾因子。核辐射、工业污染爆炸、交通事故、有害物质泄露;
(3)生物致灾因子。暴露于病原体、毒素和生物活性物质、传染病、疫情;
(4)人为致灾因子。恐怖袭击、破坏、动乱。(具体内容见8页表1-1)
什么叫做脆弱性?
脆弱性主要是指人或事物相对于致灾因子的易损性。脆弱性包括:物理脆弱性、社会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环境脆弱性。
2.描述问题时,不透露解决方案;
3.让团体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对问题进行评估;
4.邀请外部专家,挑战群体决策;
5.要求成员轮流提出反对意见。
第八章 危机恢复与调查评估百度文库
恢复重建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着眼于长远,不能饮鸩止渴、竭泽而渔,恢复重建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政府主导,公众参与;2.全面恢复,突出重点; 3.公平公正,关注弱者;
第三章 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动员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因此要进行社会动员。
公共治理理念的核心是通过合作、协商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如何理解“灾害不是交换名片的时候”。
公共治理的组成力量
首先,政府组织作为有限政府,不再是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唯一中心。应急管理为社会提供的是公共服
5.有利于发挥凝聚功能,克服公众的消极心理;
6.有利于增强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关口前移与重心下移。
应急社会动员的对象可分为:企业、志愿者与非政府组织、社区与公民个人。
第四章 风险社会与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的特点:1.风险的延展性与全球性; 2.风险的不可感知性;
3.风险的人为性; 4.风险的平等性。
风险管理的流程:
1.风险管理的第一步:确立风险背景(明确工作任务,建立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及风险评估的标准);
2.风险管理的第二步:识别风险(对致灾因子或风险源进行描述、对可能处于风险之中的事物进行描述、建立一个风险关系矩阵,对风险关系进行识别);
3.风险管理的第三步:评估风险(风险要素和社会脆弱性、社会承受能力、风险承受能力)
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危机管理,围绕“一案三制”。
一案:修订应急预案,2007年11月1日《突发事件应对法》
一案三制
三制:建立健全应急体制、机制、法制。
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问题:1.管理主体单一;
2.管理方式较为单一;
3.政府管理“条”、“块”并存。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弊端:1.社会参与不足;2.协调应对困难;3.危机管理手段单一。
如何解决预案综合症:1.关注故障,鼓励人们报告失误,从危机中学习,永不自满;
2.拒绝解释的简单化,鼓励个人看得更远;
3.运行的敏感性,鼓励持续性的调整已防止错误的累积郁扩大;
4.重视弹性,不仅形成检测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在故障发生时继续工作;
5.尊重专家,决策权授予处于一线并在相关领域具备最权威专业知识者。
减缓措施可分为两种:结构性减缓与非结构性减缓。前者主要是“硬措施”,如兴建防洪堤坝、排水系统等;后者主要是“软措施”,如土地利用规划、保险政策、建筑安全法规。
减缓要想降低风险,其途径有两个:削减致灾因子或降低脆弱性。
降低脆弱性、提高弹性是做好危机预防的两种有效手段。弹性是指一个社会“快速、有效地对灾害进行响应、从灾害中复原的能力”。
恢复基本服务,开展咨询项目,提供临时住房、金融支持或帮助,分配恢复物资,发布公共信息,提供长期医疗支持,满足公共诉求,恢复公共财产,研究经济影响,评估发展计划,开始重建任务
公共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
公共危机管理遵循的原则:1.预防性原则;2.动态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
4.协调性原则;5.灵活性原则;6.专业性原则。
2.分部门、分灾种建设,协调联动欠缺;
3.缺少沟通合作,专兼结合水平需要提高;
4.军地分割,处突维稳的功能有待深入开发。
通信工具除了要兼容之外,还要高中低档相搭配 。
群体盲思:人们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往往为了维护团体的和谐和凝聚力,弃事实真相于不顾,盲目追求与他人一致。
导致群体盲思的因素:
1.群体的凝聚力越强,成员越相互支持与合作,就越容易追求群体的一致性,压制异己之见,进而形成群体盲思;
2.不确定性(信息缺失、过量、冲突); 3.紧急性;
4.跨界性(突破地域限制、形成一个灾害链条); 5.政治化; 6.媒体化。
公共危机的消极影响:1.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社会、经济运行中断;3.消费与投资减少。
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
危机管理四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减缓(或预防)
制定建筑法规,建筑使用管理,立法,开展公共教育,发布公共信息,纳税奖惩,推行保险,其他奖惩,土地使用管理
2.在面临外部较大的压力之下,如果人们没有可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则容易形成群体盲思;
3.群体盲思还产生于组织结构存在以下缺陷之时:决策团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并且限制外部人士参与决策方案的讨论;组织对于决策团体按照偏好决策没有制约作用。
如何解决群体盲思:1.允许每个人表述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反对和质疑;
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传统模式与职业模式。传统模式强调指挥与控制;职业模式强调合作与协调。
横向碎片化:就是指不同性质的应急参与者彼此互不沟通,缺少协同,甚至彼此制约、掣肘。
纵向碎片化:就是指不同层级的政府缺少有效联络,相互协调不力,如危机超越下级政府的应对能力,但上级政府不能迅速、及时有效地提供有力的支持。
4.重复性原则;5.可达性原则;6.易懂性原则。
危机风险评估是预测预警的重要内容与承上启下的环节。
报警服务处于预测预警体系的核心。
“三敏感”指1.时间敏感;2.地点敏感;3.性质敏感。
预警级别:
一级
红色
最高级别
二级
橙色
三级
黄色
四级
蓝色
预测预警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理念。
预测预警需要多种力量共同参与。政府、企业、NGO、公民个人等都应该成为预测预警的行动主体。
第六章 公共危机预警
预测与预警是迥然不同的事情:前者说明的是将要发生什么,而后者则是一种行动建议。危机的预测与预警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关系。科学的预测是精确预警的前提和基础。
预测预警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监测,显示科技维度;2.预警,显示制度维度;3.响应,显示社会维度。
预警的功能:1.预测功能;2.警示功能;3.消解功能;4.教育功能。
第五章 危机应急规划与演练
应急规划是过程,应急预案是结果。应急规划是相关利益主体做出承诺、分担责任与角色的活动,而应急预案则是其承诺的记录。从这个意义上说,应急预案是应急规划的输出与结果。应急规划可以理解为制定、管理、修正预案的动态过程。规划是持续、变动的过程,预案势必也要随之而进行变动。
预案综合症指将应急预案作为应急准备工作的全部。
综合性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全参与、全风险、全过程。
第二章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政府是公共危机应对的主导力量。危机管理机构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是根据宪法、法律、法规或规章应对公共危机、行使应急行政权力的政府机构,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应急行政权:发布紧急命令、实施应急行政征用或征收。行政紧急权的存续时间具有暂时性。危机管理体制必须既有利于政府在紧急状态下行使行政紧急权,又能有效制约政府滥用行政紧急权,从而有效避免公众的基本权利不受到过度的侵害。
准备
制定应急响应计划,建立预警系统,制定疏散计划,开展应急沟通,签订互助协议,开展公众教育,发布公共信息,储备资源,制定训练项目,开展检验性演练,准备避难场所
响应
预案执行,紧急状态宣布,预警消息,公共信息发布,注册与跟踪,通知上级机构,激活协调中心,疏散,动员资源,评估损失,搜救,提供医疗支持,实施公共卫生措施,迅速提供救助
我国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已经基本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框架。
我国应急预案的问题:1.针对性不强;2.具体性不强;3.实操性不强;4.兼容性不强;5.公众参与度不强。
应急演练分为:1.桌面演练,优点是成本低、参与人数较少、具有探索性;
2.功能演练,优点是成本低、互动性强、可规避安全风险;
3.全面演练,优点是现场真实感强,缺点是成本相对较高。
第七章 危机响应与决策
危机决策更为复杂,表现出非常规决策的特点。
危机响应战略包括:
消除威胁 规避威胁
进攻性战略 消减威胁 防御性战略
隔离威胁 提高弹性
医疗急救检伤分类表:
颜色
优先次序
描述
黑色
第一优先
伤势严重,可能死亡
红色
第二优先
伤者可能存活,但必须手术或接受其他救治
黄色
第三优先
伤者需要医疗救护,但可以等待几个小时或几天
社会资本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联系,主要指“制度与规范”、“网络与关系”以及“信任”。
社会动员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应急水平,增强公众的自救、互救技能;
2.有利于平复危机的不可预测性所导致的应急需求波动,确保公共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
3.有利于将社会应急潜力转化为应急能力,降低应急动员的成本;
4.有利于实现社会力量的有序参与,避免出现无序的“汇集”现象;
绿色
第四优先
伤者只需要简单的急救
应急救援主要依靠三支队伍:
一、基本力量:公安、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消防、海上搜救、矿山救护、核应急、医疗救护、动物疫情处置、铁路事故救援等;
二、辅助力量: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应急志愿者;
三、突击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
应急救援队伍存在的四大弊端:1.单队单能,不能充分发挥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
4.风险管理的最后一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处理,包括制定、演练、实施或修改应急预案。
评估风险应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 2.系统性原则(考虑全面充分)
3.规范化原则(程序统一规范) 4. 动态性原则(具有时效性)
风险管理是有效应急规划的基础,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
结合社会对危机风险承受能力及风险评估的标准,将风险分为:可接受风险、可容忍风险、不可容忍风险。
三个“神话”:
1.大众恐慌的神话,认为预测预警向社会公众披露可能发生的危机的危害性和严重程度,这将引起社会公众的恐慌;
2.狼来了的神话,认为如果预测预警的信息没有被证实,社会公众将会对将来的警报听而不闻;
3.信息过度的神话,认为频繁的预测预警将使社会公众对有关危机的信息倦怠、麻木。
预测预警系统的运行应遵循以下原则:1.可信性原则;2.及时性原则;3.准确性原则;
风险=致灾因子x脆弱性,风险挑战着社会的承受能力,公共利益因此面临严重的威胁,如果危机管理不力,风险最终超出社会的承受能力,灾害就会发生。灾害作为一种突发事件,是危机中的标志性事件。
我国的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既包括“紧急事件”,也包括“灾害”。
公共危机的特征:1.公共威胁性(对公共利益、公共安全构成威胁,是一种非均衡状态);
公共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公共危机与管理
危机的论述?
“危机”意味着“危险”还是“危险+机遇”。对于危机,一方面,我们认识到,危机同时包含着危险和机遇两种因素,化危险为机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另一方面,我们要强调危机的负面价值以保持足够的警觉性,因此危机转化为机遇并不是自然或随机的过程,而是主要取决于危机管理者是否具有高超的决策水平、社会是否表现出强大的应对能力。危机是指重大突发事件与特殊情境,其特点是原因、结果、解决手段的模糊性,需要快速做出决策。
务,其主体不仅包括政府,也包括市场及第三部门。市场、社会与政府一起履行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责。
其次,按照公共治理的要求,政府还要放松对社会的过度管制,探寻一种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以培育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
最后,政府需要站在社会公众的立场上,以顾客(即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建立服务型政府。
公共危机与国际危机、企业危机的关系?
公共危机不同于国家危机,其关注的焦点是一国内部发生的危及社会公众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的危机,而不是国家间关系的危机。同时,公共危机也不同于企业危机,二者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企业危机关注产品的品牌及形象,而公共危机关注企业拙劣产品的负面外部效应。
致灾因子的分类:(1)自然致灾因子。洪水、地震、飓风、海啸、龙卷风、山火、滑坡;
4.生产自救,多样补偿; 5.防灾减灾,寻求发展。
结合我国的国情,恢复重建的主要措施包括:1.做好灾民的安置; 2.实现心理干预的长效化;
3.加强未来的风险防范; 4.以恢复重建促进区域的发展。
恢复重建的选址
住房的恢复重建原地原址重建
危机恢复中的重要问题 经济的恢复重建恢复重建的选址原地异址重建
(2)技术致灾因子。核辐射、工业污染爆炸、交通事故、有害物质泄露;
(3)生物致灾因子。暴露于病原体、毒素和生物活性物质、传染病、疫情;
(4)人为致灾因子。恐怖袭击、破坏、动乱。(具体内容见8页表1-1)
什么叫做脆弱性?
脆弱性主要是指人或事物相对于致灾因子的易损性。脆弱性包括:物理脆弱性、社会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环境脆弱性。
2.描述问题时,不透露解决方案;
3.让团体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对问题进行评估;
4.邀请外部专家,挑战群体决策;
5.要求成员轮流提出反对意见。
第八章 危机恢复与调查评估百度文库
恢复重建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着眼于长远,不能饮鸩止渴、竭泽而渔,恢复重建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政府主导,公众参与;2.全面恢复,突出重点; 3.公平公正,关注弱者;
第三章 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动员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因此要进行社会动员。
公共治理理念的核心是通过合作、协商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如何理解“灾害不是交换名片的时候”。
公共治理的组成力量
首先,政府组织作为有限政府,不再是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唯一中心。应急管理为社会提供的是公共服
5.有利于发挥凝聚功能,克服公众的消极心理;
6.有利于增强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关口前移与重心下移。
应急社会动员的对象可分为:企业、志愿者与非政府组织、社区与公民个人。
第四章 风险社会与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的特点:1.风险的延展性与全球性; 2.风险的不可感知性;
3.风险的人为性; 4.风险的平等性。
风险管理的流程:
1.风险管理的第一步:确立风险背景(明确工作任务,建立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及风险评估的标准);
2.风险管理的第二步:识别风险(对致灾因子或风险源进行描述、对可能处于风险之中的事物进行描述、建立一个风险关系矩阵,对风险关系进行识别);
3.风险管理的第三步:评估风险(风险要素和社会脆弱性、社会承受能力、风险承受能力)
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危机管理,围绕“一案三制”。
一案:修订应急预案,2007年11月1日《突发事件应对法》
一案三制
三制:建立健全应急体制、机制、法制。
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问题:1.管理主体单一;
2.管理方式较为单一;
3.政府管理“条”、“块”并存。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弊端:1.社会参与不足;2.协调应对困难;3.危机管理手段单一。
如何解决预案综合症:1.关注故障,鼓励人们报告失误,从危机中学习,永不自满;
2.拒绝解释的简单化,鼓励个人看得更远;
3.运行的敏感性,鼓励持续性的调整已防止错误的累积郁扩大;
4.重视弹性,不仅形成检测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在故障发生时继续工作;
5.尊重专家,决策权授予处于一线并在相关领域具备最权威专业知识者。
减缓措施可分为两种:结构性减缓与非结构性减缓。前者主要是“硬措施”,如兴建防洪堤坝、排水系统等;后者主要是“软措施”,如土地利用规划、保险政策、建筑安全法规。
减缓要想降低风险,其途径有两个:削减致灾因子或降低脆弱性。
降低脆弱性、提高弹性是做好危机预防的两种有效手段。弹性是指一个社会“快速、有效地对灾害进行响应、从灾害中复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