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报告计算书

合集下载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1 平面设计1.1初选两个方案路线起点A点,终点B点,分别选择方案一、方案二如地形图所示。

地形图比例尺1:20501.2两方案粗算方案一:JD1:量得α=63°设 Ls=60 R=120mJD2:量得α=35°设 Ls=80 R=300mAC=299.30m CD=625.25m DB=504.30m AB=1301.75m计算的JD1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29.94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1.25m切线长T=(R+P)tanα/2+q=104.24m缓和曲线角β。

=90Ls/πR=14.32°平曲线长L=(α-2β。

)πR/180+2Ls=191.96m外距E=(R+p)secα/2-R=22.21m校核数D=2T-L=16.52m校核:Ls :Ly =1:1.2 满足。

2β。

﹤α满足。

计算的JD2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39.98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0.89m切线长T=(R+P)tanα/2+q =134.85m缓和曲线角β。

=90Ls/πR =7.64°平曲线长L=(α-2β。

)πR/180+2Ls=263.25m外距E=(R+p)secα/2-R =15.49m校核数D=2T-L =6.45m校核:Ls :Ly =1:1.29 满足。

2β。

﹤α满足。

AC段直线长=299.3-104.24=195.06mCD段直线长=625.25-104.24-134.85=386.16mDB段直线长=504.3-134.85=369.45m路线总长=195.06+386.16+369.45+191.96+263.25=1405.88m延长系数=1405.88/1301.75=1.08转角平均度数=(63°+35°)/2=49°每公里平均转角数=2/1.41=1.42总转角数:2个圆曲线最小半径:120m方案二:JD1:量得α=72°设 Ls=60 R=120mJD2:量得α=21°设 Ls=60 R=400mAC′=420.25m C′D′=604.75m D′B=479.70m AB=1301.75m 计算的JD1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29.94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1.25m切线长T=(R+P)tanα/2+q=118.03m缓和曲线角β。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计算书

起点到 JD 连线的方位角: 1 =138.49° JD 到终点连线的方位角: 2 =184.57° 路线转角:转角α= 2 - 1 =46.08° ②要素的计算 取 R=280m、 Ls =90m、基本型曲线
L2 p= s =1.20m 24 R L q= s =44.96m 2 L s =315.08m L= R 180 T= ( R p ) tan q =164.55m 2 E= ( R p ) sec R =25.58m 2
校 核:JD=QZ+D/2=K0+816.05 满足 6、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L =K0+809.04 2
交点坐标 交点号 起点 JD 终点 N 4014.28 3404.08 2757.14 E 4045.92 4587.76 4534.69 交点桩号 K0+000.00 K0+816.05 K1+451.92 右 46.08° 138.49° 184.59° 转角值 方位角
--2--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
5、 路基设计表.................................................................................................16 6、 土石方数量计算与调配..................................................................................16
①从延长系数来分析:延长系数最优在 1.02—1.05 段,路线 1 的延长系数 1.076 与路线 2 的 延长系数来比,1.082 值偏大,离 1.02—1.05 范围远,所以应选路线 1。 ②从转角个数来分析:转角数越小,车辆行驶过程中转弯次数越小,尤其在不平坦地区,应 适宜设置转角数小的路线,那样行驶比较舒适,所以应选路线 1. ③从转角平均度数与圆曲线最小半径来分析:转角度数越小,圆曲线半径越大,转弯幅度越 小,行车比较方便,从以上列表的数据来看,路线 1 明显优于路线 2,所以应选路线 1. ④从路线长度来分析:路线 1 的路线长度小于路线 2 的路线长度,选择路线 1 比较经济,而 且经过的地区地形起伏程度相差不多,所以应选路线 1. 综上分析:从各项技术指标来分析,都应选择路线 1。 所以选择方案:路线 1 5、选定方案的精算 ①转角的计算 坐标:起点(N:4014.28 JD(N:3404.08 终点(N:2757.14 E:4045.92) E:4587.76) E:4534.69)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系别:土木系班级:姓名:学号:第一章总说明1.1设计概述1.课题名称:某山区一级公路路线设计。

2.设计要点:工程概况:设计公路为某一级公路,分车道行驶。

本路段为山区,多为高低起伏地貌。

地势较陡。

设计年限为20年,设计车速为80Km/h.地形图比例尺1:20003工程设计依据(一)交通组成建成初期交通组成如下:小客车:3000辆/日中型车:1700辆/日大型车:1400辆/日年交通量增长率6%(二)主要参考文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道路勘测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路基勘测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交通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二章平面线形设计2.1 说明道路选线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设计性强的一项工作。

它是由面到片,由片到线,由粗略到细致的过程,选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道路选线应根据道路使用任务和性质,综合考虑路线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与远景规划。

2.深入调查当地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情况。

3.力求路线短捷及保证行车安全。

4.选线要贯彻工程经济与运行经济的结合原则。

5.充分利用地形,搞好平,纵,横三面结合。

6.道路设计要考虑远近结合,分期修建,分段定级的原则,以取得最佳的用地与投资。

7.要考虑施工条件对定线的影响。

2.2路线平面设计公路平面线形由直线,平曲线组合而成,平曲线又分为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是平面线形的主要组成要素。

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景观相协调,并注意线形的连续与均衡。

2. 直线路段应根据地形等因素合理选择,一般直线长度应控制在20v,同向曲线间的直线应不小于6v(以米计),反向曲线间的直线不小于2v (以米计)。

(v 是设计速度,以km/h 计)。

3. 圆曲线线形设计应尽量采取大半径,当受到限制时,可以首先取一般最小半径,避免极限半径,对于一级公路山丘地形一般最小半径400m 。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_课程设计 精品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_课程设计 精品

南阳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计算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方向)学生:王莉云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 年12 月南阳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计算书)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总计:课程设计(计算书)23页(左侧空白栏目按实际情况填写。

)表格:9 个插图:0 幅目录1、平面设计1.1、初选两个方案 (3)1.2、两个方案的粗算 (3)1.3、方案比选............................................................................................................ .4 1.4、选定方案的精算 (5)1.5、填写直曲表............................................................................................................. .62、纵断面设计2.1、中桩地面高程 (7)2.2、纵坡设计............................................................................................................. .7 2.3、竖曲线计算.. (7)2.4、设计高程计算 (8)2.5、厘米格坐标纸点绘设计线 (8)2.6、计算填挖高度 (8)3、横断面设计3.1路幅组成及尺寸........................................ .....................................................................9.3.2、加宽计算......................................................................................... .............. (9)3.3、超高计算......................................................................................... ... . (9)3.4、视距验算 (9)3.5、填中桩填挖高度表 (9)3.6填横断方向高程 (9)3.7、计算超高值 (9)3.8、绘200m横断面图 (10)3.9、填路基设计表 (10)3.10填土石方数量计算表 (10)4、参考文献 (13)5、附表 (14)1、平面设计1.1、初选两个方案已知:路线A 量得α1=39°, 设 Ls=60m R=300m , α2= 27°Ls=65 A 与JD1距离为L1=490m ,JD1与JD2距离为L2=400m ,JD2与B 距离为L3=540m1.2、两个方案的精算1.2.1计算JD1要素内移值 p=R L s 242=0.83m切线增长值 q=2sL =30m 缓和曲线角 ==παβ18020R 9.55°曲线长 L=s 0L 2180R 2-+︒πβα)(=182.52m 切线长 T=q p R ++2tan )(α=94.04m 外距 E=R p R -+2sec)(α=11.83m切曲差 D=2T -L=5.56m1.2.2计算JD2要素内移值p=RL s 242=0.59m切线增长值q=2s L=32.5m缓和曲线角 ==παβ18020R 6.21° 曲线长 L=s 0L 2180R 2-+︒πβα)(=206.34m 切线长T=q p R ++2tan )(α=104.66m外距E=R p R -+2sec )(α=9.13m切曲差D=2T -L=2.98m 1.2.3组合分析JD1与JD2直线段长度:L2-T1-T2=201.3>3V=120m 可以设计为基本型1.2.4校核校核:JD1处 Ls1 :Ly1 :Ls1在1:1:1与1:2:1之间,满足 20β=19.1°<α=39°满足校核:JD2处 Ls1 :Ly1 :Ls1在1:1:1与1:2:1之间,满足 20β=12.42°<α=27°满足路线长度为1421.46m ,延长系数为1.15路线B α=32° R=320m Ls=80m A 与JD 距离为750m JD 与B 距离为570mp=R L s 242=0.83m q=2sL =40m ==παβ18020R 7.16°L=s 0L 2180R 2-+︒πβα)(=258.74m T=q p R ++2tan )(α=132.00mE=R p R -+2sec)(α=13.76m D=2T -L=5.26m路线总长为1314.74m ,延长系数为1.06校核 Ls :Ly :Ls 在1:1:1与1:2:1之间,满足 20β=14.32°<α=32°满足1.3路线方案比选路线方案比选表延长系数 转角个数 转角平均度数圆曲线最小半径 路线长度 路线1 1.15 2 33° 180m 1421.46m 路线2 1.06132°320m1314.74m分析:①从转角个数来分析:转角数越小,车辆行驶过程中转弯次数越小,尤其在不平坦地区,应适宜设置转角数小的路线,那样行驶比较舒适,两者无差别。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设计计算书

计算书1:概述1.1 地形情况概述本段落为平原微丘区二级新建公路。

设计车速601.2 设计依据《道路勘测设计》 杨少伟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人民交通出版社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2:路线设计2.1道路等级本道路为新建三级道路设计车速60km/h 2.2 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选 2.2.1 选线原则1)2)不应轻易采用最小指标或低限指标,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

3)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线应设法绕避特殊地基地区。

当必须穿过时,要的工程措施。

4)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2.22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 1)直线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制在宜。

学号:11207234班级:1109053郑航土建学院2)圆曲线①圆曲线最小半径圆曲线是平面线形中常用的线形要素,圆2曲线的设计主要确定起其半径值以及超高和加宽。

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使行车舒适,但半径过大,对施工和测设不利,所以圆曲线半径不可大于10000米。

③圆曲线半径的选用在设计公路平面线形时,根据沿线地形情况,尽量采用不需设超高的大半径曲线。

④平曲线的最小长度公路的平曲线一般情况下应具有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加宽缓和段)和一段圆曲线的长度;缓和曲线长度:圆曲线长度:缓和曲线长度宜在:1:1:1 到1:2:1之间。

3)缓和曲线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应满足以下几方面:①离心加速度变化率不大②控制超高附加纵坡不过陡③控制行驶时间不过短;④符合视觉要求;因此,《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规定:二级公路(6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50m.。

一般情况下,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不设缓和曲线。

4)行车视距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文艺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文艺
选线原则
根据道路等级、交通量、地形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路线的走向、 线型、纵坡等要素,选择最经济合理的路线方案。
环境保护
在选线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避开自然保护区、风 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域。
实地测量与数据收集方法
地质勘探
平面控制测量
建立平面控制网,通过测量导 线、交会等方法获取路线平面 位置数据。
设计成果展示形式和内容
展示形式
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PPT)或视频形式 ,结合现场解说,全面展示设计成果。
VS
展示内容
包括道路勘测设计全过程、关键技术应用 、创新点、设计成果质量等方面的详细介 绍。
设计成果评价标准和方法
评价标准
以设计成果的合理性、创新性、实用性、美观性为主要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
采用专家评审、同行评议、用户反馈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具体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建设 条件,灵活采用相应的技术标准 和勘测方法。
勘测方法
包括测量、地质勘探、水文调查 等,获取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质 、水文等数据资料。
01
综合性原则
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气 象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 交通需求等因素。
02
03
整体性原则
将道路勘测设计与环境保护、景 观设计等相结合,实现道路建设 的整体效益。
道路分类与等级划分
按行政等级划分
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等,不同等级道路有不同的设计标准和 建设要求。
按技术等级划分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及四级公路,等级越 高,设计速度和路面质量要求越高。
按功能划分
干线公路、集散公路、支线公路等,不同功能道路在交通量、设 计速度等方面有所差异。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目录1. 设计任务、设计依据与地形分析 (1)2. .................................................................... 平面设计2 2.1 路线方案比选 (2)2.1.1 路线方案一的初算: (2)2.1.2 路线方案二的初算: (3)2.1.3 方案的比选: (4)2.2 平曲线要素精确计算 (5)2.2.1 路线转角计算: (5)2.2.2 平曲线要素计算 (5)2.2.3 主点桩号计算 (6)2.2.4 直线、曲线及转角: (6)2.2.5 切线支距坐标计算 (6)3 纵断面设计 (9)3.1 中桩(含加桩)地面高程的读取 (9)3.2 地面线展绘 (10)3.3 纵坡设计 (10)3.4 竖曲线计算 (10)3.4.1 竖曲线要素计算 (10)3.4.2 设计高程计算 (11)3.5 竖曲线计算表填写 (13)4 横断面设计 (14)4.1 路幅组成及尺寸横坡确定 (14)4.3 加宽及超高设计计算 (16)4.3.1 加宽值计算 (16)4.3.2 超高计算 (16)4.3.3 超高值计算 (16)4.4 路基设计表计算填写 (17)4.5 土石方数量表计算填写: (17)4.6 视距验算 (17)结束语 (19)附表:道路勘测课程设计1.设计任务、设计依据与地形分析1.1设计任务完成指定路线的路线设计图标、计算和说明。

公路等级为一级公路,设计车速为100Km/d1 .2设计依据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路线》设计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根据所涉及公路的等级,采用相应的指标进行设计,尽量不使用及限制。

3设计地形分析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之间平均距离大约为2 0 mm,即实际距离4 0m,可得地形的平均坡度为5.0%,相对高差小于10 0m,为平原微丘地形。

1道路勘测课程设计2.平面设计如图所示:路线的转角为aBACL:L:L 1:1:1,则有:若控制平曲线中SSY180 L n s 2 L 3L RL 2 --------------------ss n R1802 (公式2—1)n R 3LL -------- ss 180L360 R n s RLsn 360 ( 2 可得:)) (1 2.1 路线方案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比选2.1.1路线方案一的初算:=26.5。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参考)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参考)

5
第二章 路线方案比选
2.1 路线长度及延长系数
A、B 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为 348.9m,A 为路线起点,B 为路线终点。
方案一: 技术延长系数 =
路线实际长度 A、B点直线长度
=
604.1 = 1.731, 348.9
方案二: 技术延长系数 =
路线实际长度 A、B点直线长度
=
479.746 348.9
平均坡长(米): 151.027
直坡段全长(米): 328.615
直坡段占全长(%): 54.397
曲线段全长(米): 275.493
曲线段占全长(%): 45.603
最小坡长(米): 62.797
最大坡长(米): 95.907
最小纵坡(%): 2.320
最大纵坡(%): -8.023
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米): 1600.000
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米): 1000.000
最小竖曲线长度(米): 76.401
= 1.375
2.2 转角数、转角总和及转角平均度数
方案一:转角数:三个;转角总和 276o54'18'' ;转角平均度数 92o18'06'' 。
方案二:转角数:二个;转角总和193o44'28'' ;转角平均度数 96o52'14'' 。
2.3 平曲线要素
方案一:最小直线长度:40.748m; 最大直线长度:78.755m; 圆曲线最 小半径:30m; 圆曲线最大半径:300m;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30m; 缓和曲 线最大长度:40m
1.2 路线起讫点
公路等级:四级公路;起点桩号:K0+000,坐标终点桩号:K0+604.108; 坐标起点高程:2338m;终点高程:2315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技术标准概述1.1平面设计技术指标 (3)1.2纵断面设计技术指标 (3)1.3路基横断面技术指标 (3)二平面设计2.1初选方案及方案粗算...................................................... . (4)2.2路线方案比选 (6)2.3选定方案的精算............. ... (6)2.4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8)2.5逐桩坐标计算 (9)三纵断面设计3.1中桩地面高程 (11)3.2厘米格坐标纸点绘地面线 (12)3.3进行纵坡设计 (12)3.4竖曲线要素计算 (12)3.5设计高程计算 (12)3.6竖曲线计算表..................................................................................................................14四横断面设计4.1技术指标 (16)4.2道路的组成及尺寸 (16)4.3加宽超高计算 (16)4.4视距验算 (18)4.5横断方向地面高程 (18)4.6路基设计表 (18)4.7土石方数量计算与调配 (18)五结束语..................................................................................................................... .19六参考文献 (20)七附表..................................................................................................................... .. (21)一、技术标准概述设计公路为三级道路,设计时速为40Km/h1.1平面设计技术指标(1)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100 m 极限值60 m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250 m 最大半径10000 m(2)缓和曲线最小长度40 m 一般值50 m(3)平曲线间插入直线长度同向平曲线长度宜大于6V(240 m)方向宜大于2V(80m)(4)平曲线最小长度70 m(5)直线段最长距离宜小于20V(800米)1.2纵断面设计技术指标(1)最大纵坡度:7% 最小纵坡: 0.5% (2)最小坡长:120m(3)不同纵坡最大坡长(4)竖曲线半径:凸型竖曲线一般值700m 极限值450m凹型竖曲线一般值700m 极限值450m竖曲线长度一般值90m 极限值35m(5)平纵配合满足“平包竖”,或者错开距离不小于3s的行程(33.33m)。

1.3路基横断面技术指标:(1)宽度行车道宽度:2×3.5m 土路肩宽度:2×0.75m 路基总宽度:8.5(2)视距①停车视距:40m ②会车视距:80m ③超车视距:200m(3)路拱及土路肩横坡度:路拱横坡度取用2%,土路肩横坡度取用3%。

二平面设计2.1初选方案及方案粗算 2.1.1方案A(1)粗略量取转角 量取 αE =20° αF =30° ①假定交点F Ls=50 m由基本型曲线要素要求Ls :Ly :Ls 在1:1:1与1:2:1之间假定Ly=70 m则L= Ly +2Ls=170 m 又S 0R -22L 180L παβ︒=+() α=30°S090R L βπ=得R=229.18 m 取R=230 m243242384s S L L P RR =-=0.45 m232240sSL L q R=-=25.00 m()tan 2T R p q α=++=86.75 m0β=6.23°Y 0R-2180L παβ︒=()=70.41 mLs :Ly :Ls=1:1.4:1 符合要求②假定交点E Ls=50 m Ly=70 m则L= Ly +2Ls=170 m 又S 0R -22L 180L παβ︒=+() α=20°S090R L βπ=得R=343.77 m 取R=340 m243242384s S L L P RR=-=0.31 m232240sSL L q R =-=25.00 m()tan 2T R p q α=++=85.00 m0β=4.21°Y 0R-2180L παβ︒=()=68.72 mLs :Ly :Ls=1:1.37:1 符合要求EF 间直线段距离 28.1×20-(85+86.75)=390.25>6V(240m) 直线段最长距离 31.1×20-85=537<20V(800m) 线型符合平面设计技术指标2.1.2方案B粗略量取转角 量取α=44° 假定 Ls=50 m Ly=70 m则L= Ly +2Ls=170 m 又S 0R -22L 180L παβ︒=+() α=44°S090R L βπ=得R=156.26 m 取R=160 m243242384s S L L P RR =-=0.65 m232240sSL L q R=-=25.00 m()tan 2T R p q α=++=89.91 m0β=8.95°Y 0R-2180L παβ︒=()=72.88 mLs :Ly :Ls=1:1.44:1 符合要求直线段最长距离 39.1×20-89.91=692.09<20V(800m) 线型符合平面设计技术指标2.1.3方案C粗略量取转角 量取α=25° 假定 Ls=50 m Ly=70 m则L= Ly +2Ls=170 m 又S 0R -22L 180L παβ︒=+() α=25°S090R L βπ=得R=275.01 m 取R=280 m243242384s S L L P RR =-=0.37 m232240sSL L q R =-=25.00 m ()tan 2T R p q α=++=87.16 m0β=5.12°Y 0R-2180L παβ︒=()=72.13 mLs :Ly :Ls=1:1.44:1 符合要求直线段最长距离 33.1×20-87.16=574.84<20V(800m) 线型符合平面设计技术指标2.2路线方案比选路线方案比选表比选结果:三条路线C 方案路线最短,A 方案路线沿途地形虽然较为平缓,但转弯过多放弃,B 方案路线沿途地形起伏较多,路线比C 方案较短,故C 方案为最佳方案。

2.3选定方案的精算(1)确定交点坐标、计算方位角、距离及转角 ①坐标计算:在地形图上读取坐标 坐标:起点C (3356.96 , 3640.80)交点K (3520.44 , 4296.08) 终点B (3400.00 , 4962.26) ②方位角的计算起点A 到交点连线的方位角:1θ=76.00° 距离CK=675.39 m 交点到终点D 连线的方位角:2θ=100.25° 距离KD=655.20 m ③ 转角的计算路线转角:转角α=2θ-1θ=24.25°=24°15/(右转) (2)平曲线计算假定 Ls=50 m Ly=70 m则L= Ly +2Ls=170 m 又S 0R-22L 180L παβ︒=+() α=24.25°=24°15/S090R L βπ= 得R=283.53 m 取R=290 m243242384s S L L P RR =-=0.36 m232240sSL L q R =-=25.00 m ()tan 2T R p q α=++=87.38 m0β=4.94°=4°56/24// Y 0R-2180L παβ︒=()=72.73 mE=R p R -+2sec )(α=6.99mD=2T -L=2.03m ③桩号计算: JD 桩号 K0+675.39 ZH 点:JD -T=K0+588.01 HY 点:ZH+s L =K0+638.01 QZ 点:HY+ Y L /2=K0+674.38 YH 点:HY+ Y L =K0+710.74 HZ 点:HY+s L =K0+760.74终点桩号=HZ+KD-T=K1+328.56 校核:JD=QZ+D/2=K0+675.395 满足要求2.4直线、曲线及转角表2.5逐桩坐标计算:(切线支距法、QZ 前以ZH 为原点、QZ 后以HZ 为原点)公式: 直线上: x=x y=0缓和曲线上: 22540sL R L L x -=sRL L y 63=(L ——计算点至坐标原点的距离)圆曲线上: q R x +=ϕsinp R y +-=)cos 1(ϕ0180βπϕ+︒⋅-=R L L s切线支距坐标表三纵断面设计3.1中桩地面高程中桩地面高程表3.2厘米格坐标纸点绘地面线 3.3进行纵坡设计 3.4竖曲线要素计算:(1)变坡点A 桩号: K0+480.001i =0.6% 2i =-2.9% ω=2i -1i =-2.3%<0;凸型曲线 取竖曲线半径R=5000 m L=R ω=115.00mT=2L=57.50m E=RT 22=0.33m竖曲线起点桩号: K0+422.50 竖曲线起点高程: 350.54 m 变坡点高程: 350.88 m 竖曲线终点桩号: K0+537.50 (2)变坡点B 桩号: K0+900.001i =-2.9% 2i =-0.7% ω=2i -1i =2.2%>0;凹型曲线 取竖曲线半径R=6000 m L=R ω=132.00mT=2L=66m E=RT 22=0.37m竖曲线起点桩号: K0+834.00 竖曲线起点高程: 340.61 m 变坡点高程: 338.70 m 竖曲线终点桩号: K0+966.003.5设计高程计算①公式:竖距: h=Rx 22(计算点至远点距离即桩号差)切线高程 H 1= H 0-(T-x) 1i设计高程 H= H 1 h (凹形为+ 凸型为-)②中桩设计高程表中桩设计高程表3.6 竖曲线计算表(1)竖曲线计算表A(22127h v i Rμ=-=四横断面设计4.1技术指标:(1)行车道宽度7.0m,无中央分隔带,双车道,车道宽3.5×2m , 土路肩0.75×2m ,总宽度 8.5m(2)平曲线半径为290m>250m,所以不用加宽。

(3)超高:R=290m ,设计速度v=40km/h0.0331.044%,取路拱坡度为G i =2% 路肩坡度为j i =3% 计算出h i <G i ,根据《标准》规定取h i =G i =2% 校核:合成坡度I ==3.52%<8% 所以满足(4)视距:二三四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要求,其长度不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受地形条件限制或其他特殊情况而采取分道行驶的路段可采用停车视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