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炼精测卷 诗歌鉴赏综合训练(新课标地区)

合集下载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Ⅱ)诗歌鉴赏试题部分浅析word精品文档6页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Ⅱ)诗歌鉴赏试题部分浅析word精品文档6页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Ⅱ)诗歌鉴赏试题部分浅析2015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全国卷Ⅱ)无论是在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方面,还是在写作实践上,无论试题的深度、广度,还是把握时代脉搏上,卷Ⅱ语文试题(以下简称Ⅱ卷)均体现了规矩中有探索,传承中有创新的原则,把握住了立足根本而又力求枝繁叶茂的宗旨。

而表现最充分的莫过于作文以及诗歌鉴赏题的选材和设题上。

下面笔者就Ⅱ卷的诗歌鉴赏题作浅显的分析,以求有的放矢,探求规律,科学备考。

一、原题再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残春旅舍韩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二、试题分析1. 稳中求变的题型。

今年Ⅱ卷的诗歌鉴赏题沿用了以往的题量(2道)与分值(11分)的模式,甚至考点也与去年相同,即仍重点考查对诗歌情感(主题)的理解和对表达技巧的分析。

考查的既是诗歌鉴赏的根本,又是《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更是重中之重。

因为理解诗歌最重要的是能把握其所发之真情,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能分析出诗人表情达意的方法,即表达技巧。

如此考查,应是命题者的初衷。

而且与今年其他省市该题中多见的“形象赏析题”相比,虽然形象类也是考查重点,但笔者认为Ⅱ卷考得更为根本。

如此,在今后的备考中,自然仍应把理解诗歌情感放在首位;其次,学会分析表达技巧;当然,诗歌形象(人物、景物)也不能搁置一旁。

【高考调研】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3 Word版含答案]

【高考调研】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3 Word版含答案]

习题课3专题九综合检测(一)(时间:45分钟总分:96分,每小题8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浪淘沙·送苏庭绰之泉州刘铭①癸巳岁,庭绰过余,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

谁复忆河阳,击鼓山岗?关乡残梦马铿锵。

落落芦花飘江表,流水斜阳。

镇日野菊黄,枯草颓墙,萧山无语鬓飞霜。

何忍脆裘②折枝远,冻酒愁肠。

【注】①刘铭,宋河阳嘉州人。

作者曾与同乡苏庭绰一起抗金。

宋败退江南后,作者力主抗金不得,被迫归隐。

②语出岑参送别诗《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

(1)词中“落落芦花飘江表,流水斜阳”一句描摹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词上下阕作者形象发生了较大变化,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落落芦花”句描摹出一幅落寞秋景图。

写作者伫立在斜阳下,看芦花飘落在大江南岸,江水空流,心生感叹。

②借景抒情,寓亡国之痛于冷落之景中,营造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满心凄冷与感伤。

(2)上阙描绘自己当年在河阳战场上,击鼓山岗,纵马沙场的豪迈形象;下阕刻画了两鬓飞霜,冷酒送别,怨恨孤苦的老者形象。

前后形象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家国兴衰之痛,时光流逝之叹,送别友人之伤。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炼精测卷 诗歌的思想感情(新课标地区)]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炼精测卷 诗歌的思想感情(新课标地区)]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诗歌的思想感情(除1、2小题外,每题6分,满分:84分时间:90分钟)1. [2014·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 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作者表达的情感,如“番腾妆束闹苏堤”有爱春之情;“留春春怎知”“凌波寸不移”含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表达叹春归去之情。

2、[2014·北京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受。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2015年高考各地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解析

2015年高考各地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解析

年高考各地语文卷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汇编2015 卷1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2015 题。

8-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古代诗歌阅读(题。

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5.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

8 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汉使,《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分)6.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9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卷II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201511古代诗歌阅读(分)题。

9~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韩偓① 残春旅舍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842~923①韩偓(约]注[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朝廷官员的冠饰。

簪:乃晚唐巧句“.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8 分)5(,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 【答案】两个动词。

”吹”“抱“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解析】子进行分析。

”巧“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抓住分)6(.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①(清)陈维崧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

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

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

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

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

我讵不如毛薛②辈,君宁甘与原尝③亚。

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注】①康熙七年(1668年),陈维崧赴京求仕,未果而归,途经河南开封,凭吊信陵君祠,写下此词。

②毛薛:战国时赵处士毛公与薛公的合称。

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魏公子信陵君客赵,闻二人名,折节往从之游。

后秦兵攻魏,二人力劝信陵君归救魏国,终于大破秦军。

③原尝:赵平原君和齐孟尝君合称,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词写作者偶然路过信陵君祠进行凭吊,表达了作者凭吊时的感受。

B. 上片描写了秋风中信陵君祠荒凉破败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C. 下片开头两句总领,以古今人事相通令人悲诧,引出吊古伤今的情怀。

D. 词中用典,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

(2)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作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2)词中塑造了一位失意潦倒、内心沉重、颇为自负,而又怀才不遇,渴望受到赏识(或得到重用)的作者形象。

“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自比毛公、薛公和侯嬴,表现出作者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渴望像毛公、薛公、侯嬴一样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反映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解析】【分析】(1)D项“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错误,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渴望像侯嬴一样得到重用的感情。

故选D。

(2)“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正满目、荒台败叶”写出了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炼精测卷 诗歌形象鉴赏(含详解)(新课标)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炼精测卷  诗歌形象鉴赏(含详解)(新课标)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诗歌形象鉴赏(含详解)(每题6分,满分:102分时间:90分钟)1. [2013·合肥一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清】龚自珍[注]漠漠春芜春不住。

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

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自幼博学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首词就写于这一时期。

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超然世外、孤高独立、不合时宜的孤花形象。

词人在下阕描写了一朵绚烂、充满生机的“孤花”在满园芜杂中明艳开放的情景,与上阕柳絮的曼舞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直接抒发“莫怨”无人问津,只因“不合”时宜的孤高情怀,生动而典型地呈现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文人形象,对随波逐流者具有警醒意义。

诗歌助读:起句写废弃的园子一片荒芜,春日的芳华已消逝褪尽的景象,废园的“春不住”正是大清帝国江河日下、盛况不再的写照。

接着写“藤刺”牵制行人,阻碍行人的道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用隐喻手法,讽刺了那些不管国事的官僚们粉饰太平、酣歌曼舞的行为。

“濛濛扑面皆飞絮”描写了一种令人不堪忍受的恶劣环境。

下阕前三句写一朵明丽的孤花在荒芜的废园中寂寞地开放,无人欣赏,突出了它不随波逐流、高洁的品格。

花与词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

结尾两句安慰孤花,亦是强作自解。

这是时代、社会和志士仁人之间的矛盾。

词人将“明如许”的“孤花”臵于“藤刺牵衣”、春草杂芜、飞絮曼舞的背景中,反差鲜明。

这首词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寓情于景,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命运共通。

2. [2013·黄冈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2015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检测题

2015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检测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模块导学案(综合检测题)(时间:90分钟满分:90分,共15题,每题6分)1.(2013•潍坊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①陆游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令已具。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

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1)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首句写景作用的能力。

应熟练掌握首句写景的作用,如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烘托人物心境,奠定感情基调,引出下文内容,情与景关系方面等等。

根据具体诗句作答即可。

答案:①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

②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

③触景生情,引起下文作者的旅思。

(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2)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人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题要注意词中提到归家的船只已准备好,可是兵书却无人托付,以及引用典故“当年悔草《长杨赋》”等地方。

先回答出感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有手法要点明手法。

答案:①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

②借用汉代杨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

2.(2013•江西南昌高三模拟)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日杂诗[清]陈文述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①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2015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12Word版含答案

2015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12Word版含答案

阶段检测题12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汇总及答案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汇总及答案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分)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一、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残春旅舍韩偓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

(5分)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二、8.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新课标卷Ⅰ)答案与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新课标卷Ⅰ)答案与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新课标卷Ⅰ)答案与解析人教版高三总复习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Ⅰ)解析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巾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神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須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除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新课标

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新课标

提问方式: 注意审题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是怎样写景的) 4、这首诗在写景(或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5、本诗运用虚实相生(衬托、对比、情景交融)的艺术 手法,请简要分析。 6、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7、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8、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 要分析。 9、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10、此诗××句(或××联)运用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山东高考诗歌题回顾
1、2008年:《画堂春》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 分析。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2、2009年:《寄远 》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 分析。
3、2010年:《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
意境特点的分类
(1)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 高远、壮阔、深远 (2)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 宁谧、婉转、朦胧 (3)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 淳朴、喧闹 (4)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 荒凉、冷寂
三、明确“怎么办”——规范答题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2010山东)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 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2015年高考各地语文卷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汇编

2015年高考各地语文卷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汇编

2015年高考各地语文卷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汇编2014-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1、2014年(新课标卷Ⅰ)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2、2014年(新课标卷II)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3、2014年(浙江卷)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5分)4、2014年(北京卷)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瘦。

(1)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5、2014年(江苏卷)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分)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一、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残春旅舍韩偓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

(5分)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二、8.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2007——2015全国新课标卷诗歌鉴赏集训

2007——2015全国新课标卷诗歌鉴赏集训

2007——2015年语文全国卷诗歌真题集训(教师版)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全国1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

(5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解析(新课标卷1)(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争夺某一从属未定的棋眼。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单元测试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单元测试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单元测试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1)下列对本诗鉴赏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应题,写太阳初升,“开门鼓”响,晨光刚刚照亮了屋梁,这一描写,从细微处写时间之早。

B. 颔联写诗人起身出门所见之景,门前仍在睡觉的小狗和在窗前欢叫的小鸟,表现出清晨兴旺之景。

C. 在这样清新的环境中,诗人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心境空明,甚至连夜间都没有乡梦撩人愁思。

D. 本诗语言浅易平实,但字里行间情感丰沛,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主要风格。

(2)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诗中划线的句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踏枝冯延巳几度凤楼同饮宴。

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

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

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

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写情侣的相逢和追忆,忽今忽昔,将眼前和往昔的时间之线交错在一起。

B. 上片抒写的情感依次是再次相逢的欣喜——追忆往昔的欢乐——又将离别的痛苦。

C. 过片“蜡烛泪流羌笛怨”画面感极强,既承上片末句喜中含悲又启下片离别之痛。

D. 全词境华辞洁,语淡味浓,情至心苦,哀怨内敛,体现了冯延巳词作的基本特色。

(2)请赏析下片的表现手法。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洗竹王贞白①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

2015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优化演练:14章 诗歌鉴赏

2015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优化演练:14章 诗歌鉴赏

2015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优化演练:14章诗歌鉴赏高三2015-03-12 20:431.(2009·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 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的失望与埋怨。

2.(2008·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①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①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要求比较分析两首诗中“愁”字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是对语言含义、艺术效果、思想内容的综合鉴赏。

解答这道题,从题干要求分别分析即可。

主要分析两首诗中“愁”字的不同含义及其在诗中所起的作用,可两两对照作答。

【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诗之“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3.(200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析】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诗歌鉴赏综合训练(每题11分,满分:110分时间:120分钟)1. [2014·江苏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10.(1)[答案] 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解析] “九日驱驰”说明诗人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说明诗人是怅惘的;说友人“诗思清人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欣赏。

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就能够体悟作者的情感。

(2)[答案] 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解析] “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亦隐也。

(3)[答案] 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

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首先理解两句诗的基本含义,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每句诗对诗歌主旨及结构方面的作用。

第一首诗的结句与“怪来诗思清人骨”句形成因果关系,也是诗人情感凝结处;第二首诗的结句存在理解的多向性,可以理解为诗人从正面展现自己的情态,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从侧面衬托隐者的生活状态。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曲于鹄偶向江边采白,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1)“偶向”“还随”“不敢”等词有什么妙用?请分别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少妇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住“偶”“还”“不敢”几个字的表意功能进行分析。

“偶”是“偶然”的意思,说明她的举动是无意识的;“还”有“仍旧”之意,表明她是无可无不可地跟着别人转;“不敢”突出她占卜举动的小心,生怕泄露心中的秘密。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本诗前两句写少妇跟随女伴江边采,反映了她那一心惦记“远人”、行无所适的烦乱,后两句通过占卜这一举动,着力描摹少妇欲言又不敢语,欲卜又不敢掷,欲罢又不甘休,只能“暗掷”的神情,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答案:(1)示例:“偶向”说明少妇江边采的举动只是心不在焉的一时偶然。

“还随”反映出她心不在焉、神情恍惚。

“不敢”说明她占卜很小心,怕人发觉,遭人取笑。

(2)诗人塑造了一个心系“远人”,行无所适,欲言不敢语,欲卜不敢掷,欲罢不甘休,小心、羞涩的少妇形象。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个问题从“景象”及其“寓意”的角度设题,切入点就是捕捉诗句中所选用的意象,并把这些意象组织成一幅有机特征鲜明的画面。

然后再结合主旨,明确画面的深层含意,也就确定了“寓意”。

第二个问题从“情怀”的角度设题,切入点是捕捉和主旨密切相关的意象,如“飞将”“沙场”“匹马”等,把握诗歌的整体氛围,品味诗眼所在的词句,如“更催”“莫遣”等,综合多方面多角度,明确“情怀”。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春阴朱弁①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注:①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案:(1)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和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之情。

(2)前两联描写了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

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

颔联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恐怖。

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

古意王融①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

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②。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沐。

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

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

注:①王融(467~493):字元长,南齐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②罗縠(hú):一种丝织品。

(1)主人公“废裁缝”“罢膏沐”的原因是什么?“寸心郁纷蕴”饱含了人物什么样的复杂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案:(1)女主人公拿起刀尺要为行人缝制寒衣,突然想到与行人千里相隔,行踪不知,音讯不闻,寒衣制成也无法寄达,只能“废裁缝”;心烦意乱、郁闷痛苦的思妇更加无心施以“膏沐”来修饰容貌了。

“寸心郁纷蕴”写出了思妇对行人担忧挂念却又无能为力的痛苦无奈之情。

(2)诗歌的开头因景生情,引起下文,霜气、秋风从北而来,风霜的凄寒引起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挂念。

结尾以景结情,秋夜漫漫,思绪万端,流萤飞动,白光点点,秋风萧瑟,木叶纷纷,这凄寒的夜景进一步烘托出思妇纷乱苦痛的心境。

诗歌助读:这是一首闺怨诗。

一、二句,用“霜气”“秋风”描摹秋天寒冷的状况。

三、四句,写闺中女子因感受到风霜的凄寒,联想到了行人的寒冷,于是动手为行人缝制罗衣。

五、六句,“废”表现抒情女主人公矛盾的心情,不为行人做寒衣,担心对方挨冷受冻;为他缝制,又无法寄达。

“罢”,表现抒情女主人公没有心思梳妆打扮。

七、八句,写出行人的远离,抒情女主人公内心的郁闷、痛苦。

以上八句,从物候变化的凄寒,欲裁衣而终于废刀尺的动作,罢膏沐而心灰意懒以及女主人公苦闷的心情等表现闺中怨情。

最后两句,用飞萤、木叶的夜景来烘托思妇的纷乱凄凉之情。

“乱纷纷”,不仅写出落叶之状,而且写出思妇此时苦痛的心境,在结构上又与“霜气下”“秋风度”相照应。

6.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菩萨蛮【元】张翥郎情秋后萧疏叶。

妾心陌上悠扬蝶。

何处望归鞍。

春云山外山。

梨花新月下。

独自烧香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