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实验报告
超过滤膜分离实验报告

实验二 超过滤膜分离一、实验目的1.了解和熟悉超过滤膜分离的工艺过程;2.了解膜分离技术的特点;二、分离机理根据溶解-扩散模型,膜的选择透过性是由于不同组分在膜中的溶解度和扩散系数不同而造成的。
若假设组分在膜中的扩散服从Fick 定律,则可推出透水速率F W 及溶质通过速率F S 方程。
1、 透水速率'()()w w M w D c V p F A p RT ππδ∆-∆==∆-∆式中22332/;;//;;;/w w w M w w MF g cm s D cm s c g cm V cm mol p atm atm R T K cm D c V A g cm s at RT πδδ-⋅-⋅--∆-∆-----⋅⋅’透水速率,水在膜中的扩散系数,水在膜中的浓度,;水的偏摩尔体积,膜两侧的压力差,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气体常数;温度,;膜的有效厚度,;膜的水渗透系数(=),。
2、溶质透过速率2323()()s s s s s D K cD K c c F B c B c c δδ∆-===∆=-式中2/;s s D cm s K B c ---∆-溶质在膜中的扩散系数,溶质在溶液和膜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溶质渗透系数;膜两侧的浓度差。
有了上述方程,下面建立中空纤维在定态时的宏观方程。
料液在管中流动情况如图十三所示。
取假设条件:(1)径向混合均匀;(2)A BX π=A ,渗透压正比于摩尔分数; (3)AB N N ,31A X ,B 组分优先通过;(4)/AM D K δ⋅,1A X K 同或无关; (5)0U LPeB E==∞,忽略轴向混合扩散。
图十三 料液在管中流动示意图由假设看出,其实质是一维问题,只是侧壁有液体流出的情况,因为关心的是管中组分的浓度分布和平均速度分布,只需做出两个质量衡算方程即可求解。
由连续性方程:和总流率方程:可推出013[()]w V l r c c du dx h--= (1) 式中,h 为装填系数。
反渗透膜分离制高纯水实验报告

反渗透膜分离制高纯水实验预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熟悉反渗透法制备超纯水的工艺流程;2.掌握反渗透膜分离的操作技能;3.了解测定反渗透膜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
二、实验原理工业化应用的膜分离包括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渗透汽化(PV)和气体分离(GS)等。
根据不同的分离对象和要求,选用不同的膜过程。
反渗透(RO)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压力为驱动力的膜分离技术,它借助外加压力的作用使溶液中的溶剂透过半透膜而阻留某些溶质,是一种分离、浓缩、提纯的有效手段。
由于反渗透技术具有无相变、组件化、流程简单、操作方便、耗费低等特点,在诸多水处理技术中,反渗透被认为是最先进的方法之一,发展十分迅速,已广泛应用于海水、苦咸水淡化、工业污水处理、纯水和超纯水制备领域。
高纯水主要在电子工业、医药工业以及实验室分析使用,按国标GB/T11446.1-1997规定,电子级水分为四级,既EW-I、EW-II、EW-III和EW-IV,其电阻率指标分别为≧18MΩ*cm、≧15MΩ*cm、≧12MΩ*cm、≧0.5MΩ*cm。
反渗透是借助外加压力的作用使溶液中的溶剂透过半透膜而阻留某些溶质,反渗透技术具有无相变、组件化、流程简单等特点。
反渗透净水是以压力为推动力,利用反渗透膜只能透过水而不能透过溶质的选择透过性,从含有多种无机物、有机物和微生物的水体中,提取纯净水的物质分离过程。
其原理图如下:如图(a )所示,半透膜将纯水与咸水分开,水分子将从纯水一侧通过膜向咸水一侧透过,结果使咸水一侧的液位上升,直到某一高度,即渗透过程。
图(b )所示,当渗透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时,半透膜两侧存在一定的水位差或压力差,此为制定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N 。
图(c )所示,当咸水一侧施加的压力P 大于该溶液的渗透压N ,可迫使渗透反响,实现反渗透过程。
在高于渗透压的压力作用下,咸水中的化学位升高,超过纯水的化学位,水分子从咸水一侧反向地通过膜透过到纯水一侧,使咸水得到淡化,这就是反渗透脱盐的基本原理。
膜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膜分离技术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 掌握膜分离实验的操作方法;3. 分析膜分离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膜材料的选择透过性,将混合物中的组分按分子大小、形状、电荷等进行分离的技术。
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能耗低、分离效果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领域。
四、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与仪器(1)实验材料:NaCl溶液、葡萄糖溶液、明胶溶液;(2)实验仪器:膜分离装置、蠕动泵、电子天平、玻璃仪器等。
2. 实验步骤(1)将NaCl溶液、葡萄糖溶液、明胶溶液分别配制,浓度均为0.1mol/L;(2)将膜分离装置连接好,膜材料选用聚偏氟乙烯(PVDF)膜;(3)将NaCl溶液、葡萄糖溶液、明胶溶液分别加入膜分离装置中,设定操作压力为0.1MPa;(4)开启蠕动泵,使溶液在膜分离装置中循环流动,记录循环时间;(5)在循环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取样,用电子天平称量溶液的质量,计算透过液的浓度;(6)重复步骤(4)和(5),直至透过液浓度基本稳定;(7)分析膜分离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3. 数据处理与分析(1)计算透过液的浓度变化,绘制透过液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2)分析操作压力、膜材料、溶液浓度等因素对透过液浓度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透过液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2)在相同操作压力下,不同溶液的透过液浓度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溶液的透过液浓度溶液名称透过液浓度(mol/L)NaCl溶液 0.08葡萄糖溶液 0.07明胶溶液 0.022. 结果分析(1)透过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透过液浓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稳定,说明膜分离过程已达到平衡;(2)操作压力对透过液浓度的影响:在相同操作压力下,不同溶液的透过液浓度不同,说明操作压力对膜分离效果有影响;(3)膜材料对透过液浓度的影响:不同膜材料的透过液浓度不同,说明膜材料的选择对膜分离效果有影响;(4)溶液浓度对透过液浓度的影响:溶液浓度越高,透过液浓度越低,说明溶液浓度对膜分离效果有影响。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不同膜分离工艺的原理、设备及流程。
2.掌握RO、NF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二、实验原理1.反渗透(RO)反渗透膜的孔径在0.1-1nm之间。
反渗透技术是利用高压液体的高压作用,克服渗透膜的渗透压,使溶液中水分子逆方向渗透过渗透膜到达离子浓度较低的一端,从而达到去除溶液中大部分离子的目的。
为了防止被截留下来的其他离子越积越多而堵塞RO膜,往往采用动态的方法来进行反渗透,即在进行反渗透的同时,利用一股液体流连续冲刷膜表面的截留物,以保持反渗透膜表面始终具有良好的通透性。
因此,反渗透设备的出水有两股,一股为透过液(淡水),一股为截留液(浓水)。
溶液进行实验,用在线电导仪测定进水、“淡水”和实验采用NaCl、MgSO4“浓水”的电导率变化,表示反渗透膜的处理效果。
图1 反渗透(RO)示意图2.纳滤(NF)纳滤膜的孔径范围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
纳滤技术是从反渗透中派生出来的一种膜分离技术,是超低压反渗透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分支。
一般认为,纳滤膜存在纳米级的细孔,可以截留95%的最小分子约为1nm的物质。
纳滤膜的特点在于:较低的渗透压和较高的膜通透性,因此,可以节能;通过纳滤膜的渗透作用,可以去除多价的离子,保留部分低价的对人体有益的矿物离子。
为了防止被截留下来的其他离子越积越多而堵塞NF膜,同样采用动态的方法来进行纳滤,即在进行纳滤的同时,利用一股液体流连续冲刷膜表面的截留物,以保持纳滤膜表面始终具有良好的通透性。
因此,纳滤设备的出水也有两股,一股为透过液(淡水),一股为截留液(浓水)。
实验采用NaCl、MgSO溶液进行实验,用在线电导仪测定进水、“淡水”和4“浓水”的电导率变化,表示纳滤膜的处理效果。
同时将纳滤和反渗透对一价和二价离子的截留效果进行比较,可以知道纳滤膜出水中保留了比反渗透出水中更多的有益矿物离子。
三、实验流程与设备整套膜分离装置的四个单元共同安装在一个支架上,由微滤单元和反渗透单元组成设备的1/2,超滤单元和纳滤单元组成设备另外的1/2。
反渗透膜分离制高纯水实验报告

反渗透膜分离制高纯水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反渗透膜的基本原理,学会使用反渗透膜分离制高纯水。
2.掌握反渗透膜的组成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3.通过实验,了解反渗透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和优点。
二、实验器材实验器材包括:反渗透膜分离装置、超纯水制备设备、PH计、计时器、天平、移液管、量筒、实验用水、电导率计等。
三、实验原理反渗透膜是由多层薄膜复合而成,具有微孔结构,可使水分子透过,而截留其中的微小杂质和病原菌等物质,从而实现水的纯化。
在反渗透膜分离制高纯水时,首先要将原水通过机械过滤器等装置除去较大的悬浮颗粒物和粗大的杂物,然后由加压泵将原水压入反渗透膜分离器中,靠分离膜对浓缩水进行截留和去除。
经过反渗透膜的过滤,就可以得到高纯水。
四、实验操作1.准备工作(1)检查并确认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无损。
(2)将反渗透膜分离装置竖放于实验台上,并插上电源。
(3)将清洁后的实验用水放入水箱内,并将水箱置于实验台下方平台上。
(4)确保反渗透膜分离器滤芯已清洗干净,各连接管路已连接牢固。
(5)开启水泵,排出风管内的气体,压缩空气排除干净。
2.实验操作(1)通过机械过滤器等装置处理掉原水中较大的悬浮颗粒和杂物。
(2)将原水通过电动加压泵压入反渗透膜装置。
(3)待反渗透膜分离器排出的浓缩液为淡紫色时,关闭仪器电源,取出所制备的高纯水做PH值和电导率测试,记录测试结果。
(4)根据需要,可将所制备的高纯水进行二次及三次甚至更多次处理,以获得更高纯度的水。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操作可以得到较高纯度的水,对于实验、工业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实验操作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不然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实验用水的处理,将水质保持在清洁的状态,才能获得较高纯度的水。
无机膜分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无机膜在分离技术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特定溶液进行分离实验,验证无机膜在分离过程中的稳定性、选择性和效率。
实验主要针对无机陶瓷膜进行操作,研究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 赖氨酸发酵液(含赖氨酸、短杆菌、菌体蛋白质、颗粒杂质等)- CO2混合气体(含N2、CF4、C3F6等)- 工业废气(含SO2、NOx、颗粒物等)- 无机陶瓷膜(孔径约0.4~0.6μm)- 聚四氟乙烯(Teflon AF 2400)- 有机-无机复合膜材料2. 实验设备:- 膜过滤装置- 气体分离装置- 工业废气净化装置- 分光光度计- 精密天平- 恒温水浴锅- 高压气体钢瓶三、实验方法1. 赖氨酸分离实验:- 将赖氨酸发酵液通过无机陶瓷膜进行过滤,收集滤液和滤渣。
- 分析滤液中赖氨酸的含量,计算提取率。
- 观察滤液悬浮物和浊度,评估过滤效果。
2. 气体分离实验:- 将CO2混合气体通过Teflon AF 2400制作用于分离氮气、四氟甲烷和六氟丙烯的气体分离无机膜。
- 分析分离后气体的成分,计算分离效果。
3. 工业废气净化实验:- 将工业废气通过有机-无机复合膜材料进行净化。
- 分析净化前后废气中污染物的含量,评估净化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赖氨酸分离实验:- 经无机陶瓷膜处理后,赖氨酸提取率可达80%以上。
- 滤液悬浮物小于0.5%,浊度在10 NTU以内,过滤效果稳定。
2. 气体分离实验:- N2/CF4的理想选择性为88,N2/C3F6的理想选择性为71。
- 聚四氟乙烯层对沸石层的密封作用是获得较高选择性的原因。
3. 工业废气净化实验:- 有机-无机复合膜材料对工业废气中的SO2、NOx等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 净化后废气中污染物含量显著降低,净化效果明显。
五、实验结论1. 无机陶瓷膜在赖氨酸分离提取过程中具有稳定、高效、操作简便等优点,是赖氨酸分离提取的理想膜材料。
膜分离的实验报告

膜分离的实验报告1. 引言膜分离是一种将混合物中的组分通过膜进行分离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工、生物工程、环保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膜分离技术研究某种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效果,并探究影响膜分离效果的因素。
2. 实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膜分离装置:包括膜分离膜、膜分离模块等。
- 混合物:包含A、B两种组分的溶液。
2.2 实验方法1. 将混合物注入膜分离装置中,并施加适当的压力。
2. 收集透过膜的溶液,并分别用适当的方法对溶液中的A、B两种组分进行定量分析。
3. 改变压力、膜材料等条件,多次进行实验,探究对膜分离效果的影响。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多次实验,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膜分离效果。
下表为部分实验结果:实验次数压力(MPa) A组分透过量(mg) B组分透过量(mg)1 1 10 202 1.5 15 183 2 18 154 1 8 255 2 16 17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压力对膜分离效果有影响,压力越大,组分透过量越大。
但压力过大也可能导致膜的破损或堵塞,影响膜的使用寿命。
另外,由于不同组分的性质不同,可能对膜具有不同的透过性,从而导致透过量的差异。
4.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膜分离的实际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压力可以提高膜分离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过高的压力可能会损坏膜的结构,影响使用寿命。
此外,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性质也会影响膜的透过性,因此选择合适的膜材料也是膜分离的关键因素。
5.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膜分离技术的应用,探究了膜分离效果和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压力下,膜分离可以有效地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由于膜分离涉及到膜的选择和应用条件的调整,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膜材料的选择和操作条件的优化,以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对膜分离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获得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超滤微滤膜分离实验报告

超滤微滤膜分离实验报告
超滤和微滤是常用的膜分离技术,可以将溶质和溶剂分离开来。
超滤
是通过压力差将大分子物质和水分离开来,而微滤是通过滤网将大分子物
质滤掉。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超滤和微滤的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材料与方法:
材料:蛋白酶胰酶液、超滤膜和微滤膜。
方法:
1. 在2个应用超滤的实验管中各加入1ml含蛋白酶胰酶的液体;
2.各管盖上超滤膜,用放置于等温区的膜分离设备应用压力将溶剂透
过膜向下渗透;
3. 在2个应用微滤的实验管中各加入1ml含蛋白酶胰酶的液体;
4.各管盖上微滤膜,用放置于等温区的膜分离设备应用压力将溶剂透
过膜向下渗透;
5.通过分析分离前和分离后的溶液,比较超滤和微滤分离效果的差异。
结果:
在超滤实验中,分离后的液体中含有蛋白质,而微滤实验中的分离后
液体中则不含蛋白质。
结论:
超滤和微滤都是膜分离技术,其差异在于应用的膜的孔径大小。
超滤
和微滤的分离效果也不同,具体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技术应用于不同的
场合。
超滤适用于分离分子量较大的物质,例如蛋白质、多糖等,而微滤适用于分离颜料、细菌等较小分子量的物质。
此外,超滤和微滤还有一定的应用限制,例如超滤膜容易被堵塞,需要定期清洗换膜,而微滤膜则较容易损坏,需要小心使用。
总之,超滤和微滤均具有其独特的分离效果和应用范围,在实际应用中应当注重选择合适的技术,以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报告
院(系)生化系年级10级专业制药工程姓名学号
课程名称专业实验实验日期2013年 5 月日实验地点3L216 指导老师胡建明、周群贵一、实验目的
(1).熟悉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的基本原理,微滤、超滤及纳滤系统的结构及基本操作。
(2).了解超滤、纳滤和反渗透操作的影响因素。
如温度、压力、流量等对脱盐效果的影响。
(3).学会测量水渗透通量和水渗透系数;测定纯水渗透通量与操作压力的变化关系;测定盐的脱除率与操作压力的变化关系。
二、实验原理
膜分离系统的工作原理:利用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的薄膜来选择过滤进料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1).脱盐率(截留率)R表示膜脱除(截留)盐的性能
CF:被分离的主体溶液浓度
CP:透过液浓度
(2).分离系统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材料
纳滤、超滤、反渗透膜选用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生产的TW、NF型膜,采用不锈钢压力容器。
实验装置为湘潭祺润公司和胡大实验仪器长生产。
四、实验步骤
1、试机接上220V电源,启动观察判断泵的转向是否正常
2、开机准备检查所有阀门是否正常。
3、向原水中加入足够量的硫酸钠的水溶液,浓度为0.5g/L左右。
4、启动水泵,缓慢将操作压力升至指定值以保护膜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5、通过调节水回收率,实现在不同操作压力下工作,记录各个操作压力下的出水电导率和流量。
6、实验完毕,按停机按钮,最后关闭电源。
五、数据记录与整理
见下图。
膜分离实验报告

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院(部):化学与化学工程姓名: xx 学号: 200811218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化工0808 同组人员:课程名称:专业实验实验名称:微滤分离实验实验日期: 2011.10.17 批阅日期:成绩:教师签名:一、实验目的1.了解分析微滤膜分离的主要工艺过程。
2.了解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3.通过微滤膜分离的实验的操作,学会微滤膜过滤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膜分离是近数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
常规的膜分离是采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选择性透过膜作为分离介质,在浓度差、压力差或电位差等推动力的作用下,使原料中的溶质或溶剂选择性地透过膜而进行分离、分级、提纯或富集。
通常原料一侧称为膜上游,透过一侧称为膜下游。
膜分离法可以用于液-固(液体中的超细微粒)分离、液-液分离、气-气分离以及膜反应分离耦合和集成分离技术等方面。
其中液-液分离包括水溶液体系、非水溶液体系、水溶胶体系以及含有微粒的液相体系的分离。
不同的膜分离过程所使用的膜不同,而相应的推动力也不同。
目前已经工业化的膜分离过程包括微滤(MF)、反渗透(RO)、纳滤(NF)、超滤(UF)、渗析(D)、电渗析(ED)、气体分离(GS)和渗透汽化(PV)等,而膜蒸馏(MD)、膜基萃取、膜基吸收、液膜、膜反应器和无机膜的应用等则是目前膜分离技术研究的热点。
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方便、设备紧凑、工作环境安全、节约能量和化学试剂等优点,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膜分离方法自出现后不久就很快在海水淡化工程中得到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目前除海水、苦咸水的大规模淡化以及纯水、超纯水的生产外,膜分离技术还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工程、石油、化学工业、环保工程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表 1 各种膜分离方法的分离范围膜分离技术的原理是依靠膜的这种多孔过滤材料的拦截性能。
用压力做推动力。
微滤膜分离的的分离范围为0.1——10,主要用于颗粒物的去处、除菌、澄清、除浊、有用物质的回收等。
超滤纳滤反渗透膜分离实验报告

超滤纳滤反渗透膜分离实验报告超滤纳滤反渗透膜分离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超滤、纳滤和反渗透膜分离技术,掌握不同类型膜的特点和应用,了解分离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1. 超滤膜:利用超滤膜孔径的大小选择性地过滤大分子物质,从而实现对水溶液中高分子物质的去除。
2. 纳滤膜:利用纳滤膜对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进行筛选,从而实现对水溶液中小分子物质的去除。
3. 反渗透膜:利用反渗透膜对水溶液进行筛选,从而实现去除水中杂质和盐类等离子体。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好所需材料和设备,包括超滤、纳滤和反渗透膜等。
2. 超滤实验:将高分子物质加入到水溶液中,在超滤装置中进行过滤。
根据孔径大小选择合适的超滤膜,将水溶液通过超滤膜进行过滤,筛选出高分子物质。
3. 纳滤实验:将小分子物质加入到水溶液中,在纳滤装置中进行过滤。
根据孔径大小选择合适的纳滤膜,将水溶液通过纳滤膜进行过滤,筛选出小分子物质。
4. 反渗透实验:将含有盐类等离子体的水溶液加入到反渗透装置中进行过滤。
根据反渗透膜的特性,通过高压力使得水分子穿过反渗透膜而去除杂质和盐类等离子体。
四、实验结果1. 超滤实验结果:经过超滤后,高分子物质被成功地筛选出来。
2. 纳滤实验结果:经过纳滤后,小分子物质被成功地筛选出来。
3. 反渗透实验结果:经过反渗透后,含有盐类等离子体的水溶液被成功地去除了杂质和盐类等离子体。
五、实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超滤、纳滤和反渗透技术对不同类型的膜进行了分离,成功地筛选出了高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和去除了水中的杂质和盐类等离子体。
这些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提高产品纯度和品质。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2. 实验前要检查设备是否正常,避免设备故障影响实验进程。
3.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避免误操作导致实验失败。
4.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设备和材料,保持干净卫生。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膜的结构和影响膜分离效果的因素,包括膜材质、压力和流量等。
2.了解膜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掌握膜组件性能的表征方法。
3. 了解和熟悉超滤膜分离的工艺过程。
二.基本原理膜分离技术是最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分离技术。
膜分离是以对组分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人工合成的或天然的高分子薄膜(或无机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或存在)一种或多种推动力,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优先透过膜,从而达到混合物的分离,并实现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的一种新型分离过程。
其推动力可以为压力差(也称跨膜压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
膜分离过程有多种,不同的过程所采用的膜及施加的推动力不同,通常称进料液流侧为膜上游、透过液流侧为膜下游。
微滤(mf)、超滤(uf)、纳滤(nf)与反渗透(ro)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当膜两侧施加一定的压差时,可使一部分溶剂及小于膜孔径的组分透过膜,而微粒、大分子、盐等被膜截留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四个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被分离物粒子或分子的大小和所采用膜的结构与性能。
微滤膜的孔径范围为0.05~10μm,所施加的压力差为0.015~0.2mpa;超滤分离的组分是大分子或直径不大于0.1μm的微粒,其压差范围约为0.1~0.5mpa;反渗透常被用于截留溶液中的盐或其他小分子物质,所施加的压差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有关,通常的压差在2mpa左右,也有高达10mpa的;介于反渗透与超滤之间的为纳滤过程,膜的脱盐率及操作压力通常比反渗透低,一般用于分离溶液中相对分子质量为几百至几千的物质。
2.1微滤与超滤微滤过程中,被膜所截留的通常是颗粒性杂质,可将沉积在膜表明上的颗粒层视为滤饼层,则其实质与常规过滤过程近似。
本实验中,以含颗粒的混浊液或悬浮液,经压差推动通过微滤膜组件,改变不同的料液流量,观察透过液测清液情况。
对于超滤,筛分理论被广泛用来分析其分离机理。
固膜分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固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固膜分离实验的基本步骤。
3.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固膜分离技术的效果。
二、实验原理固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固膜材料作为分离介质的分离技术。
固膜材料具有选择性透过性,可以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出来。
固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分离效率高、能耗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医药等领域。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固膜装置、磁力搅拌器、恒温水浴锅、分析天平、移液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溶液A(浓度为1mol/L)、溶液B(浓度为1mol/L)、固体滤膜、去离子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固膜装置,将固体滤膜固定在固膜装置的进料端。
2. 将溶液A和溶液B分别加入固膜装置的进料端,使溶液A和溶液B在固膜装置中充分混合。
3. 开启磁力搅拌器,使溶液在固膜装置中均匀混合。
4. 将固膜装置放入恒温水浴锅中,设定温度为室温。
5. 经过一定时间后,关闭磁力搅拌器,取出固膜装置。
6. 将固膜装置中的溶液分离出来,收集分离后的溶液。
7. 对分离后的溶液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分离效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固膜分离装置成功地将溶液A和溶液B中的组分分离出来。
分离后的溶液A和溶液B的浓度分别为0.9mol/L和1.1mol/L。
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固膜分离技术成功地将溶液A和溶液B中的组分分离出来,分离效率较高。
这表明固膜分离技术在混合物分离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六、实验结论1. 固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分离效率高的分离技术。
2. 实验结果表明,固膜分离技术在混合物分离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固膜装置的密封性,防止溶液泄漏。
2. 实验过程中,控制好溶液的混合时间和温度,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束后,对固膜装置进行清洗和保养,延长其使用寿命。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固膜分离技术成功地将溶液A和溶液B中的组分分离出来,验证了固膜分离技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实验五-膜分离实验

五、实验结果整理
1. 预处理系统实验结果
原水浊度: NTU,原水电导率: μS/cm。 μS/cm。 预处理出水浊度: NTU,预处理出水电导率:
2. 反渗透单元实验结果
序号 一 二 三 四 五
进水流量(L/h)
RO进水压力(MPa) RO出水(浓水)压力(MPa) 浓水流量(L/h) 淡水流量(L/h) 淡水电导率(μS/cm) 浓水电导率(μS/cm) 除盐率(%) 回收率(%)
反渗透系统进水水质要求
污染指数(SDI)值是反渗透系统进水的重要指标之
一。是检验处理系统出水是否达到反渗透进水要求的主要 手段。它的大小对反渗透运行寿命至关重要。在纯水系统, 特别是反渗透(RO)系统中,SDI被广泛用于预测水中胶 体以及颗粒物质对RO膜的堵塞速度。 由于水源的水质经常变化,所以常常需要每周或每月 进行SDI值的检测。
1. 一体化反渗透实验装置; 2. 浊度仪; 3. 电导率仪。
四、实验内容及参考步骤
1. 测定原水水质指标:浊度,电导率。 2. 开启预处理装置进水阀并运行一段时间(流量 30L/h ),
测预处理出水水质指标:浊度,电导率。
3. 开启反渗透装置进水泵,缓慢调节反渗透膜元件进水阀 和 浓 水阀使 其 流量达到指定值 QRO 进 水 =QRO 出 水 ( 浓 水 ) =30L/h,并运行 15min。观察 RO进水压力表和 RO浓水 压力表读数。
成不同的形式,称为膜组件( module)。膜组件有四种形
式:板框式、管式、卷式和中空纤维。
板 框 式 反 渗 透 装 置 结 构 图
管 式 反 渗 透 装 置 组 件 结 构 图
卷 式 反 渗 透 装 置 组 件 结 构 图
中 空 纤 维 式 组 件 结 构 图
练习_膜分离实验报告

1. 了解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 掌握膜分离实验的操作步骤;3.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膜分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二、实验原理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对溶液中的组分进行分离、浓缩或提纯的方法。
根据膜孔径的大小,膜分离技术可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
本实验采用超滤膜进行实验,其孔径大小约为0.1-0.5微米。
实验过程中,溶液中的大分子物质被截留,而小分子物质则透过膜,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模拟废水- 超滤膜- 滤瓶- 离心泵- 采样瓶- 实验试剂2. 实验仪器:- 超滤装置- 电子天平- pH计- 酒精灯- 恒温水浴锅- 移液管1. 准备实验材料:将模拟废水、超滤膜、滤瓶、离心泵、采样瓶等实验材料准备好。
2. 超滤膜预处理:将超滤膜浸泡在水中,用刷子轻轻刷洗,去除膜表面的杂质。
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3. 装配超滤装置:将滤瓶、离心泵、超滤膜等依次连接,确保连接处密封良好。
4. 实验操作:a. 将模拟废水通过离心泵泵入超滤装置,使废水在超滤膜表面形成压力差;b. 打开超滤装置,让废水通过超滤膜进行分离;c. 收集透过超滤膜的滤液,记录滤液体积。
5. 数据处理:a. 计算滤液浓度,分析超滤效果;b. 对比模拟废水和滤液,分析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 滤液体积:根据实验记录,滤液体积为1000毫升;b. 滤液浓度:通过测定滤液中的污染物浓度,计算得出滤液浓度为50mg/L。
2. 结果分析:a. 超滤膜对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较好,滤液体积较大,说明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b. 滤液浓度相对较低,说明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膜分离技术对模拟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膜分离技术,以实现废水的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报告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将不同大小的物质分离的方法,通过膜的孔径大小和膜的特性来实现精确的分离。
本次实验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膜及两种不同物质进行分离,旨在探究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用的材料有:纳米膜(聚酰胺)和超滤膜(纳滤膜)、葡萄糖和葡萄糖酸钠。
实验的步骤如下:1. 将两种膜分别置于滤器中,并将两个滤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膜分离系统;2. 将膜分离系统加入葡萄糖酸钠溶液,将膜分离系统浸泡5分钟,使膜饱和;3. 用注射器将葡萄糖溶液注入滤器中,并进行过滤;4. 收集滤液,称重并记录。
实验结果与分析|试验条件|膜类型|物质|滤液重量(g)||--------|------|----|--------------||试验1|纳米膜|葡萄糖|5.5||试验2|纳米膜|葡萄糖酸钠|5.5||试验3|超滤膜|葡萄糖|3.2||试验4|超滤膜|葡萄糖酸钠|6.8|由实验结果可知,纳米膜对葡萄糖酸钠和葡萄糖的分离效果相同,滤液重量相等;而超滤膜的分离效果则不尽相同。
在试验3中,超滤膜可以将葡萄糖分离出来,得到的滤液重量较小;在试验4中,超滤膜无法很好地分离出葡萄糖酸钠,留下更多的溶液。
这是因为超滤膜的孔径比纳米膜大一些,可以过滤掉纳米膜不能过滤掉的较大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酸钠;而纳米膜能够过滤掉大部分分子量较大的物质,但较小的葡萄糖分子则能够通过膜孔进入滤液中。
因此,超滤膜在分离物质时更有效。
结论本次实验的结果表明,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分离不同大小的物质,通过不同的膜类型可以实现不同的分离效果。
超滤膜可以分离掉大分子量的物质,而纳米膜则可以将分子较小的物质保留在滤液中。
膜分离技术在生物制药、污水处理、食品加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膜过滤分离实验报告

膜过滤分离实验报告简介膜过滤分离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通过使用薄膜材料进行分离,实现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分离。
本实验旨在通过膜过滤分离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样品进行分析,探讨膜过滤分离的原理及应用。
实验目的1. 了解膜过滤分离的原理;2. 熟悉膜过滤分离的操作步骤;3. 掌握膜过滤分离在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实验仪器与试剂- 膜过滤装置- 液体样品- 滤膜- 离心机实验步骤1. 准备滤膜。
根据样品性质选择合适的滤膜,并进行预处理,如清洗、消毒等。
2. 装配膜过滤装置。
将滤膜固定在膜过滤装置中,注意保持密封性,避免泄漏。
3. 准备样品。
将样品取出,并根据需要进行预处理,如去除杂质、稀释等。
4. 进行膜过滤分离。
将样品注入膜过滤装置中,打开真空泵,通过负压力使液体通过滤膜,留下固体或大分子物质。
5. 收集分离物。
根据实验需要,收集滤液和滤渣,进行后续分析或处理。
6. 清洗膜过滤装置。
使用适当的清洗液进行清洗,保持装置的清洁。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取了一种含悬浮颗粒物的水样进行膜过滤分离实验。
经过对样品的预处理后,将样品注入膜过滤装置中,并进行真空泵抽取。
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滤,我们观察到滤液中的颗粒物明显减少,而滤渣中则集中了较多的颗粒物。
通过对滤液的进一步分析,我们使用了显微镜对滤液中的颗粒物进行观察。
我们发现滤液中的颗粒物已基本被过滤掉,滤液呈现出较为清澈的状态。
根据颗粒物的大小和形态,我们猜测颗粒物属于较大的悬浮颗粒。
实验讨论膜过滤分离实验可根据实际样品的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一种含悬浮颗粒物的水样进行分离实验,通过膜过滤的方式,成功将颗粒物从水样中分离出来。
然而,对于一些微小的颗粒物或分子物质,膜过滤不一定能够实现有效分离,此时可能需要选择其他分离方法。
此外,膜过滤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膜过滤装置的密封性,避免泄漏和污染。
同时,根据不同样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滤膜材料和过滤条件也至关重要。
超滤膜分离实验报告

超滤膜分离实验报告超滤膜分离实验报告引言:超滤膜分离是一种常用的膜分离技术,通过超滤膜的孔径选择性分离溶液中的物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研究超滤膜分离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目的:1. 了解超滤膜分离的原理和机制;2. 掌握超滤膜分离的实验操作方法;3. 研究超滤膜分离在水处理、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实验原理:超滤膜分离是利用超滤膜的孔径选择性分离物质。
超滤膜的孔径通常在0.1-0.001微米之间,可以有效分离溶液中的大分子物质、胶体颗粒和悬浮物,同时保留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和溶剂。
超滤膜的分离效果主要取决于膜孔径和操作条件。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好超滤膜装置、溶液样品和实验仪器;2. 膜预处理:将超滤膜浸泡在去离子水中,去除膜表面的杂质;3. 膜装置组装:按照实验要求,将超滤膜装置组装好,并连接好进出口管道;4. 样品处理:将待分离的溶液样品注入超滤膜装置,调整操作条件;5. 膜分离:打开进出口阀门,开始超滤膜分离过程;6. 收集产物:根据需要,收集分离后的产物。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操作,我们成功地进行了超滤膜分离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超滤膜的分离效果与膜孔径、操作压力和溶液浓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当膜孔径较大时,可以分离较大分子物质和胶体颗粒;而当膜孔径较小时,可以分离更小的分子物质和溶质。
此外,适当提高操作压力和溶液浓度,也有助于提高分离效果。
实验应用:超滤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生物工程和食品加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水处理中,超滤膜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颗粒和有机物质,提高水质。
在生物工程中,超滤膜可以用于细胞培养、蛋白质纯化等过程中的分离和浓缩。
在食品加工中,超滤膜可以用于乳制品、果汁等的浓缩和分离。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超滤膜分离的原理和应用。
超滤膜分离技术在实际生产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实现对溶液中不同分子物质的有效分离和浓缩。
同时,我们也发现超滤膜分离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膜分离技术,研究了溶液中目标物质的分离和浓缩过程。
实验中使用了超滤膜和纳滤膜进行溶液的分离,并通过测定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和膜通量来评估膜分离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膜分离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
引言: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通过膜的选择性渗透来实现溶质分离和浓缩的方法。
它基于膜的微孔、孔隙或分子筛效应,使溶质按照其分子大小、电荷、亲疏水性等特性在膜上发生渗透,从而实现溶质的分离和纯化。
与传统的分离方法相比,膜分离技术具有能耗低、操作简便、设备紧凑等优点,因此在化工、生物医药、环境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超滤膜、纳滤膜、溶液样品、膜分离设备等。
2. 实验步骤:a. 将溶液样品注入膜分离设备中,设定操作参数。
b. 开始实验,观察溶液在膜上的渗透过程。
c. 测定溶液中目标物质的浓度,计算膜通量。
d. 分析实验结果,评估膜分离效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本次实验使用了超滤膜和纳滤膜进行溶液的分离。
超滤膜是一种具有较大孔径的膜,适用于分离分子量较大的溶质,如蛋白质、胶体等。
纳滤膜则具有较小的孔径,可以分离分子量较小的溶质,如离子、小分子有机物等。
通过实验,我们研究了不同膜对溶液中目标物质的分离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超滤膜能够有效分离溶液中的大分子溶质。
在实验中,我们将含有蛋白质的溶液注入超滤膜中,通过控制操作参数,观察到蛋白质无法通过超滤膜,而溶液中的小分子溶质则能够通过膜的微孔渗透出来。
这表明超滤膜能够实现溶液中大分子溶质的有效分离。
而纳滤膜则可以分离溶液中的小分子溶质。
在实验中,我们将含有离子的溶液注入纳滤膜中,发现纳滤膜能够阻止离子的渗透,使溶液中的大分子溶质得以分离。
这说明纳滤膜能够实现溶液中小分子溶质的有效分离。
通过测定溶液中目标物质的浓度和膜通量,我们可以评估膜分离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膜分离技术能够实现高效的溶质分离和浓缩,且膜通量较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超过滤膜分离实验报告

实验二 超过滤膜分离一、实验目的1.了解和熟悉超过滤膜分离的工艺过程;2.了解膜分离技术的特点;二、分离机理根据溶解-扩散模型,膜的选择透过性是由于不同组分在膜中的溶解度和扩散系数不同而造成的。
若假设组分在膜中的扩散服从Fick 定律,则可推出透水速率F W 及溶质通过速率F S 方程。
1、 透水速率'()()w w M w D c V p F A p RT ππδ∆-∆==∆-∆式中22332/;;//;;;/w w w M w w MF g cm s D cm s c g cm V cm mol p atm atm R T K cm D c V A g cm s at RT πδδ-⋅-⋅--∆-∆-----⋅⋅’透水速率,水在膜中的扩散系数,水在膜中的浓度,;水的偏摩尔体积,膜两侧的压力差,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气体常数;温度,;膜的有效厚度,;膜的水渗透系数(=),。
2、溶质透过速率2323()()s s s s s D K cD K c c F B c B c c δδ∆-===∆=-式中2/;s s D cm s K B c ---∆-溶质在膜中的扩散系数,溶质在溶液和膜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溶质渗透系数;膜两侧的浓度差。
有了上述方程,下面建立中空纤维在定态时的宏观方程。
料液在管中流动情况如图十三所示。
取假设条件:(1)径向混合均匀;(2)A BX π=A ,渗透压正比于摩尔分数; (3)AB N N ,31A X ,B 组分优先通过;(4)/AM D K δ⋅,1A X K 同或无关; (5)0U LPeB E==∞,忽略轴向混合扩散。
图十三 料液在管中流动示意图由假设看出,其实质是一维问题,只是侧壁有液体流出的情况,因为关心的是管中组分的浓度分布和平均速度分布,只需做出两个质量衡算方程即可求解。
由连续性方程:和总流率方程:可推出013[()]w V l r c c du dx h--= (1) 式中,h 为装填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分离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膜的结构和影响膜分离效果的因素,包括膜材质、压力和流量等。
2.了解膜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掌握膜组件性能的表征方法。
3. 了解和熟悉超滤膜分离的工艺过程。
二.基本原理膜分离技术是最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分离技术。
膜分离是以对组分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人工合成的或天然的高分子薄膜(或无机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或存在)一种或多种推动力,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优先透过膜,从而达到混合物的分离,并实现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的一种新型分离过程。
其推动力可以为压力差(也称跨膜压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
膜分离过程有多种,不同的过程所采用的膜及施加的推动力不同,通常称进料液流侧为膜上游、透过液流侧为膜下游。
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和反渗透(RO)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当膜两侧施加一定的压差时,可使一部分溶剂及小于膜孔径的组分透过膜,而微粒、大分子、盐等被膜截留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四个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被分离物粒子或分子的大小和所采用膜的结构和性能。
微滤膜的孔径范围为0.05~10μm,所施加的压力差为0.015~0.2MPa;超滤分离的组分是大分子或直径不大于0.1μm的微粒,其压差范围约为0.1~0.5MPa;反渗透常被用于截留溶液中的盐或其他小分子物质,所施加的压差和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有关,通常的压差在2MPa左右,也有高达10MPa的;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为纳滤过程,膜的脱盐率及操作压力通常比反渗透低,一般用于分离溶液中相对分子质量为几百至几千的物质。
2.1微滤和超滤微滤过程中,被膜所截留的通常是颗粒性杂质,可将沉积在膜表明上的颗粒层视为滤饼层,则其实质和常规过滤过程近似。
本实验中,以含颗粒的混浊液或悬浮液,经压差推动通过微滤膜组件,改变不同的料液流量,观察透过液测清液情况。
对于超滤,筛分理论被广泛用来分析其分离机理。
该理论认为,膜表面具有无数个微孔,这些实际存在的不同孔径的孔眼像筛子一样,截留住分子直径大于孔径的溶质和颗粒,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应当指出的是,在有些情况下,孔径大小是物料分离的决定因数;但对另一些情况,膜材料表面的化学特性却起到了决定性的截留作用。
如有些膜的孔径既比溶剂分子大,又比溶质分子大,本不应具有截留功能,但令人意外的是,它却仍具有明显的分离效果。
由此可见,膜的孔径大小和膜表面的化学性质将分别起着不同的截留作用。
2.2膜性能的表征一般而言,膜组件的性能可用截留率(R )、透过液通量(J )和溶质浓缩倍数(N )来表示。
%10000⨯-=c c c R P(1—1) 式中, R -截流率;0c -原料液的浓度,kmol/m 3;P c -透过液的浓度,kmol/m 3。
对于不同溶质成分,在膜的正常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下,截留率不尽相同,因此这也是工业上选择膜组件的基本参数之一。
tS V J P•= (1—2) 式中, J -透过液通量,L/(m 2⋅h)P V -透过液的体积,L ;S -膜面积,m 2; t -分离时间,h 。
其中,tV Q p =,即透过液的体积流量,在把透过液作为产品侧的某些膜分离过程中(如污水净化、海水淡化等),该值用来表征膜组件的工作能力。
一般膜组件出厂,均有纯水通量这个参数,即用日常自来水(显然钙离子、镁离子等成为溶质成分)通过膜组件而得出的透过液通量。
PRc c N = (1—3) 式中, N —溶质浓缩倍数;R c -浓缩液的浓度,kmol/m 3;Pc -透过液的浓度,kmol/m 3。
该值比较了浓缩液和透过液的分离程度,在某些以获取浓缩液为产品的膜分离过程中(如大分子提纯、生物酶浓缩等),是重要的表征参数。
三.实验装置和流程本实验装置均为科研用膜,透过液通量和最大工作压力均低于工业现场实际使用情况,膜组件膜材料膜面积/m2最大工作压力/Mpa 超滤(UF)聚砜聚丙稀0.1 0.15表1-1膜分离装置主要工艺参数本装置中的超滤孔径可分离分子量5万级别的大分子,医药科研上常用于截留大分子蛋白质或生物酶。
作为演示实验,可选用90ml聚乙二醇加适量水配成的水溶液作为料液进行实验。
图1-1膜分离流程示意图四.实验步骤及方法超滤膜分离以自来水为原料,考察料液通过超滤膜后,膜的渗透通量随时间的衰减情况,并考察操作压力和膜表面流速对渗透通量的影响。
操作步骤如下:(1)放出超滤组件中的保护液。
(2)用去离子水清洗加热60度后清洗超滤组件2~3次,时间30分钟。
(3)在原料液储槽中加入一定量的自来水后,打开低压料液泵回流阀和低压料液泵出口阀,打开超滤料液进口阀、超滤清液出口阀和浓液出口阀,则整个超滤单元回路已畅通。
(4)启动泵至稳定运转后,通过泵出口阀门和超滤馏液出口阀门调节所需要的流量和压力,待稳定后每隔10分钟测量一定实验时间内的渗透液体积,做好记录(共6次)。
(5)调节膜后的压力为0.03MPa,稳定后,测量渗透液的体积,,做好记录。
(6)依次增加膜后的压力分别为0.04 MPa,0.06 MPa,0.08 MPa,分别测量渗透液的体积,做好记录。
(7)利用用去离子水清洗超滤组件2~3次,时间30分钟。
(8)加入保护液甲醛溶液于超滤膜组件中,然后密闭系统,避免保护液的损失。
注意事项1.每个单元分离过程前,均使用清水彻底清洗该段回路,方可进行料液实验。
2.整个单元操作结束后,先用清水洗完管路,之后在保护液储槽中配置0.5-1%浓度的甲醛溶液,经保护液泵逐个将保护液打入各膜组件中,使膜组件浸泡在保护液中。
3.对于长期使用的膜组件,其吸附杂质较多,或者浓差极化明显,则膜分离性能显著下降。
对于预滤和微滤组件,采取更换新内芯的手段;对于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组件,一般先采取反清洗手段。
若反清洗后膜组件仍无法回复分离性能(如基本的截留率显著下降),则表面膜组件使用寿命已到尽头,需更换新内芯。
五.数据处理和讨论膜前压力P1=0.12MPa,膜后压力P2=0.04MPa,压力差△P=0.08Mpa 膜面积0.1/m2时间T/s 浊液体积V1/ml清液体积V2/ml时间t/s总体积V3/ml透过液通量J/(L/m2*h)平均透过液通量J/(L/m2*h)10mim 115 30 10.1 145 8.708.62 114 30 10.2 144 8.64113 29 10.2 142 8.5220min 115 32 10.1 147 4.354.31 110 31 10.2 141 4.32113 22 10.2 135 4.2630mim 113 31 10.3 144 2.882.91 114 32 10.1 146 2.92115 31 10.2 146 2.9240min 115 32 10.2 147 2.212.21 115 32 10.2 147 2.21膜前压力P1=0.14MPa,膜后压力P2=0.06MPa ,压力差△P=0.08MPa 膜面积0.1/m 2时间T/s 浊液体积V1/ml清液体积V2/ml 时间t/s 总体积V3/ml透过液通量J/(L/m2*h)平均透过液通量J/(L/m2*h) 10mim110 41 10.2 151 9.06 8.96 110 40 10.3 150 9.00 107 40 10.3 147 8.82 20min107 40 10.2 147 4.41 4.41 110 40 10.1 150 4.50 105 39 10.3 144 4.32 30mim108 40 10.2 148 2.96 2.96 109 40 10.2 149 2.98 107 40 10.2 147 2.94 40min110 39 10.3149 2.24 2.24 110 39 10.1149 2.24 110 40 10.1 150 2.25 50min110 40 10.2 150 1.80 1.80 111 40 10.2 151 1.81 11039 10.31491.79数据处理举例:以膜后压力为0.04MPa 时,,过滤时间为50min 的第一组数据为例:V3=V1+V2=115+30=145ml, s=0.1/m 2J1=V3/st=145/1000/(0.1*50/60)=1.74L/m2*h, 同理J2=1.73L/m 2*h , J3=1.72L/m 2*h ,故J 平均=(J1+J2+J3)/3=1.73L/m 2*h 膜前压力P1=0.16MPa,膜后压力P2=0.08MPa ,压力差△P=0.08MPa 膜面积0.1/m 2 时间T/s浊液体积V1/ml清液体积V2/ml时间t/s总体积V3/ml透过液通量J/(L/m2*h)平均透过液通量J/(L/m2*h)10mim105 39 10.2 144 8.64 8.56 104 39 10.2 143 8.58 102 39 10.3 141 8.4620min103 41 10.1 144 4.32 4.29 102 40 10.2 142 4.26 102 41 10.1 143 4.29 30mim102 42 10.2 144 2.88 2.89 101 42 10.2 143 2.86 104 42 10.2 1462.92115 32 10.1 147 2.21 50min115 30 10.3 145 1.74 1.73114 30 10.1 144 1.73 113 30 10.2 143 1.72膜后压力P=0.04MPa 02468100102030405060过滤时间(min)平均透过量J /(L /m 2*h )膜后压力P=0.06MPa 02468100102030405060过滤时间(min)平均透过量J /(L /m 2*h )40min105 44 10.3 149 2.24 2.21102 44 10.2 146 2.19 103 44 10.2 147 2.21 50min103 44 10.3 147 1.76 1.76104 43 10.2 147 1.76 104 43 10.2 147 1.76膜前压力P1=0.16MPa,膜后压力P2=0.08MPa ,压力差△P=0.08MPa 膜面积0.1/m 2时间T/s 浊液体积V1/ml 清液体积V2/ml 时间t/s 总体积V3/ml 透过液通量J/(L/m2*h) 平均透过液通量J/(L/m2*h) 10mim95 50 10.3 145 8.70 8.70 95 50 10.2 145 8.70 95 50 10.3 145 8.70 20min94 50 10.1 144 4.32 4.31 93 50 10.3 143 4.29 93 51 10.2 144 4.32 30mim95 53 10.1 148 2.96 2.95 95 53 10.3148 2.96 95 52 10.1 147 2.9440min90 50 10.3 140 2.102.12 93 51 10.2 144 2.16 90 50 10.2 140 2.10 50min93 50 10.2 143 1.72 1.72 93 50 10.2 143 1.72 925110.11431.72由以上数据及图表可得,在相同压力下,膜的透过量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现象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