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5)文学评论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 学批评专论,。
陆机的《文赋》是一篇用骈体文写成的文 论著作,阐述了相当完整的创作论,它第 一次把创作动机、过程、方法、形式、技 巧等问题归入文学批评范畴。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 学理论巨著,是对前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 发展。
陈,历史上把这四个朝代称为南朝
一.政治状况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
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 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 是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局面
二 社会思想及文人心态
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 显得自由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 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是继战国 “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 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也是这一时期思想领域中重要 现象。
三 文学概况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
1.文学的觉醒与独立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 的一个门类。
文史分开,把文章区分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
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
曹丕把文章体裁分为四科八类,并且剖析了各自特点 和要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二 社会思想及文人心态
建安时期,受经学思想影响,文人重新审视自我, 抒写人的感情、欲望和个性。
魏晋之际,环境险恶。士人为逃避祸端,开始从 老庄那里寻求精神寄托,他们喜好清谈,发言玄 远,正始玄学便是这一产物。他们推崇《老子》、 《庄子》和《周易》,并称之为“三玄”。他们 用玄学理论和清谈方式来讨论“名教”与“自然” 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和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1、文学的自觉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体辨析可以追溯到《汉书·燕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铬律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

至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

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一、时代特征、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一)时代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

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

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

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

文学风貌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社会动荡不宁外,其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则是门阀制度。

(二)文学思潮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

可概括为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历程魏晋南北朝文学约四百年,其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及南北朝文学。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这是一个充满新变的时代,一个充满开拓与创造力的时代,一个许多新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文学题材与体裁、文学风格与表现方式产生的时代。

第一,它使中国文学摆脱了政教观念的束缚,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

第二,第二,随着文学的自觉,对于自身的特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一些内在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刻、丰富了。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

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

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

魏晋南北朝的作品文学思想与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一、建安风骨1、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1、曹操生平及思想、性格。

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

精通音乐、书法、围棋,为人简易。

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2、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①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②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3、曹丕生平及感情特点。

曹丕,字子桓,三十一岁立为魏太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4、曹丕对七言计的贡献。

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至曹丕始形成纯粹的七言诗。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时代背景,同时也成为了后世文学的重要遗产。

本文将从文学流派、代表作品和影响等方面,综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现状。

文学流派1.乐府文学乐府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流派。

这个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许多人们对政治的失望和对劳动的困苦都反映在了这个流派的作品中。

乐府诗往往能够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对现实痛苦的抱怨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2.洛阳派洛阳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另一种文学流派。

此流派名字源自洛阳这个都市,而这个都市正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洛阳派的作品往往以艳丽的文学风格和瞬息万变的表现手法,深刻陈述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品是《陶渊明集》和《王右丞相号》。

3.神仙学派神仙学派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品常常描绘神仙们的生活、行为和情感等方面,可以说它们是一种神话创作的延伸和发展。

这个流派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神秘和仙境般的感觉。

其中最为代表的作品是《庄子》和《南华经》。

代表作品1.《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描绘中国古代地理、人物、神话、神仙、神话生物等的传说著作。

它的现代版本分为《海外三千里》、《大荒北经》、《大荒南经》、《中山经》四卷。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神秘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地理、历史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2.《荀子》《荀子》是中国道家哲学著作之一,它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荀子和荀况合著而成。

这部著作以道家的思想为基础,主张“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荀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朝以前的各个朝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文选》《文选》是一部集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文学作品的选集,由南朝宋时期的裴度编纂。

这部作品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包括散文、诗歌、演讲、书信、碑铭等文学形式。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这样评价鲍照的诗
歌:“发唱惊挺,操调 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
魂。”
第五节 南北朝文学
(三)永明体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永
明体”即这一时期形成的新诗体,特点是 讲究声律、对偶,注重诗歌艺术的形式美, 对近 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 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合称竟陵八友。
第三节 太康文学
三、左思 今存诗仅14首,大多抒写怀 抱,抨击
权贵,多耿慨不平之音。左思诗作风骨刚 健,情调高亢,辞采壮丽,个性鲜 明,人 称“左思风力”,是对“建安风骨”的继 承和发扬,代表作《咏史》八首。
第四节 东晋文学
一、玄言诗 即以阐述玄学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这
些诗歌大多抽象枯燥,深微莫测, “理过 其辞,淡乎寡味”,艺术成就不高,代表 作家是孙绰、许询。
第二节 正始文学
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 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阮籍、嵇康 。
第三节 太康文学
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也是西 晋文学发展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
太康文人既没有建安志士的激昂慷慨, 也没有正始名士的激愤忧世,他们追求的 是气定神闲、雍容和缓的风度。在文学方 面,他们多崇尚文字的华美绮靡,诗尚雕 琢,文崇骈俪,注重形式技巧的锤炼。代 表作家有陆机、潘岳、左思。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曹氏父子和建 安七子。
第一节 建安文学
建安风骨
“三曹”“七子” 在诗歌中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他们哀叹人生 短暂、壮志难酬,也高扬建功立业、统 一 天下的政治理想,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 的耿慨多气、慷慨悲凉、质朴刚健的风貌, 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以诗 歌为轴心)
汉末及曹魏时期:(1)建安文学; (2)正始文学 西晋时期:(1)太康文学;(2)永嘉文学 东晋时期:(1)志怪小说;(2)玄言诗; (3)陶渊明田园文学 南朝时期:(1)宋之元嘉体(山水诗); (2)齐之永明体(新体诗); (3)梁陈之宫体(徐庾体); (4)文学理论总结期; (5)志人小说;(6)南朝民歌 北朝时期:(1)北方本土文学; (2)南北融合的文学;(3)北朝民歌
(2)魏晋至两宋时期文学(又分魏晋南北朝 文学、隋唐文学、五代两宋文学三个阶段),此 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自觉期和鼎盛期。此一时期文 人有着较高的地位和一定的独立发展的空间,文 学的地位也大大提高,诗、词的兴盛并发展到臻 于极致的美的境界标志着文人主体精神的充分张 扬,审美上论结构的恢张、气势的博大虽已无法 与先秦两汉文学相提并论,但词采之美、体式之 纯、性情之真、韵味之厚却是它独具的魅力。概 言之其主流可称之为‚文人雅士的美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的总体趋势是从庙堂到雅士再 到民间,从贴近政治教化到贴近文人个性精神 再到贴近世俗人生;其特点是调越唱越低,路 越走越广。 从中国古代文学三个时期九个阶段的总体 框架来看,魏晋南北朝文学处于一个十分重要 的位臵。它是第一时期与第二时期的转折点, 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是第二时期中的 第一阶段,即唐代文学的前奏。也就是说,没 有它开创的方向及其在创作和理论上的探索、 积淀,就没有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的鼎盛和辉 煌。
小结:汉末至南北朝这近四百年的历史,总的 特点及其对文学产生的影响表现在:(1)政局 动荡,长期分裂,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 的混乱局面,这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时代,与 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亦不相同,这种动荡不安 的时代不仅直接危及不少文人的生命,而且深 刻地影响到他们的心态和价值观;(2)中心南 移,政分南北,文化发展的南北差异显得异常 突出,文风亦出现南北之分;(3)民族冲突与 民族融合并存,而且长期分裂的政治格局为外 来文化(佛教)的接收、渗透提供了契机,文 化发展由此出现多元化趋势,这一时期文学天 空的丰富多彩是多元文化滋养的结果。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还注重个体感受和情感的表达。

这个时期的作家们更加关注自身的情感和个体的表达。

他们通过描写内心的痛苦、欢乐和纷争等各种情感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代表作之一是曹丕的《观沧海》。

这首诗以壮志未酬的曹操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疑问和对壮志未酬的无奈。

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文学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

南朝时期,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佛教思想强调超脱尘世的境界,鼓励人们通过修行和悟性实现心灵的自由。

因此,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反映佛教思想和题材的作品,如陶渊明的《饮酒》、佛印的《紧那罗塔的梦》等。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中,还出现了不少世俗主义的作品。

这些作品强调人间的欢乐和世俗的快乐,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陶渊明的作品。

陶渊明是一位农民诗人,他的作品饱含对农村生活和自然界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怀疑。

他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丰富多彩的时期,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不同风格和思潮。

它在文学思想、哲学与文学的融合、个体情感和佛教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分期 • 魏晋南北朝文学可分为两期:魏和西晋; 东晋和南北朝。 • (一)魏和西晋:建安文学、正始文学、 太康文学。 • 1、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 “建安风骨”——慷慨悲凉、刚健遒劲 • “三曹”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 瑀、应瑒和刘桢
《蒿里行》 蒿里行》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文学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历史文 化环境 • 1、全国长期分裂。 • 2、政权更迭频繁。 • 3、社会动乱。 • 4、民族矛盾尖锐。

• 5、政治生活中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 • 6、社会思想显得自由活跃。各种学说 同时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 • 老庄哲学 • 佛教 • 道教
离 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源自 • 除却巫山不是云。 • 取次花丛懒回顾, • 半缘修道半缘君。
咏史
•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 (二)东晋和南北朝: • 东晋前期,在会稽一带有以王羲之、谢安 为中心的文学交游,东晋末年出现了杰出 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 • 南朝宋谢灵运,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人 • 南朝著名诗人是鲍照,《拟行路难》18首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踟躅不敢言。” • 齐谢朓,因二谢同宗,与谢灵运称“大小 谢”。
七哀诗
王粲
•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委身適荆蛮。亲戚对我悲, 去,委身適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 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 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 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 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 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 下泉》 喟然伤心肝。 《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220年至589年,历时约370年。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简要探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和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1.文学思潮多元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人辈出、思潮汇聚的时期,各种文化思潮交汇,官方文学、私家文学相互渗透,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各种学说在文学中交相辉映,士人之间形成了丰富的文学交流和思想碰撞。

2.散文盛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的地位逐渐上升。

散文包括文言和白话两种不同的文体,并且又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体裁,如骈文、赋、笔记等等。

散文的风格自由、流畅、富有感染力,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人生和社会问题,被广泛的运用于生活和写作中。

3.诗歌优秀魏晋南北朝诗歌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也非常优秀。

强调抒情体验的诗歌日益增多,同时也涌现了以写景和史传为主的诗歌流派。

当时的诗歌具有句式自由、格调高雅、思想深邃、形象优美等特点。

4.后世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直接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诗学和文章的精华,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1.文学语言标准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频繁,同时文学语言的标准化也逐渐形成。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作品在语言方面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标准性,这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传统文化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开始发生变革,出现了种种激进的思潮和观念。

诸如“玄学”、“黄老之术”、“道教”、“佛教”等思想在此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这种文化发展趋势,为后世的文化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支持。

3.文学思想流派的多样性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想流派的多样性开始显现,各种文化思想汇聚于此,发挥了其各自的效力,给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多元文化融合
这一时期的文学融合了不同地域、 民族的文化元素,为后世文学的 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借鉴。
情感表达与个性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注重个性 表达和情感抒发,对后世的诗歌、 散文等文学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承前启后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继承了先秦文学的优秀传统,又开启了唐宋文 学的先河,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
五言诗
总结词
五言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的诗歌形式,以每句五个字、结构简单、语言质朴为特点。
详细描述
五言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摆脱了乐府民歌的影响,走向文人化的创作道路。其代表作 品有曹操的《观沧海》、曹植的《白马篇》等。五言诗在唐代发展达到了巅峰,成为了
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玄言诗
总结词
玄言诗是魏晋时期的一种诗歌形式,以阐释 老庄哲学、追求自然恬淡为特点。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 重要作家与作品 • 文学流派与风格 • 文学批评与理论 • 文学影响与地位
01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起源与背景
社会背景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变革。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并与道家、 法家等思想相互融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思想启迪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个体意识、人本思 想等,对东亚各国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产生了启发,推动了 东亚文化的进步。
风格借鉴
东亚各国的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两汉魏晋南北朝 文学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特点,丰富了本国文学的内涵和表 现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 士族在文化上所具有的优越的先天条件,对于 形成其在文学上的优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南北 朝时期出现的以世家大族为中心的文学家族或 文学集团,即与士族的文化承传有关。以世族 文人群体为特征而构成的文学集团,成为六朝 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因为世族普遍地爱尚 文义,其群体趣味与个体性情在文学中多有表 露,且能影响其文学思想与创作实践。两晋时 的陆氏家族,刘宋时的谢氏家族,萧梁时的萧 氏父子、庾氏父子、徐氏父子等文学家族,即 是这方面的代表。
• 其三,士族由于其独特的地位与艺术素养,对 其文学创作的主题与艺术趣味也具有重大的影 响。士族重门风与礼法,大都有家族的使命感, 他们的作品中多有追述或炫耀门第、追叙祖先 功德之作。其在艺术上多追求典雅、精工等审 美特征,这些都对六朝时期文学风貌的形成产 生巨大的影响。 • (二)文学思潮 •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 各种思潮纷纷兴起。约而言之,则可概括为儒 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
• 士族或世族,是指高门大族。约在东汉后期, 士大夫中就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 卿,在入仕上,其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 治上权利。汉末以后,他们成为一个独立性很 强的社会力量。世族的力量在汉末曾一度受到 打击与削弱,但到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 由于中正官为士族所把持,从而又形成了“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至东晋时, 由于门阀势力的强盛,一些门阀士族控制了中 央政权而形成了政权由士族与皇权的共治局面, 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即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
• 2、正始文学 • 正始文学自齐王曹芳正始元年(240年)至魏末(264 年)。“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自240至248年, 但文学史上的正始文学,一般也将正始以后至魏末包括 在内。这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掌权后为篡魏而形成 的政治上的恐怖局面,引起了文学面貌的变化。这一时 期的文人以“竹林七贤”(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 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为代表,而作家则以阮籍、 嵇康为代表。面对政治上的高压与黑暗,他们内心极为 苦闷,便以老庄的“自然”为武器对抗司马氏所提倡的 名教,作品大多表现为对礼教的虚伪的揭露与对黑暗政 治的抗议。就整个风貌而言,他们的作品没有了建安文 学慷慨悲凉的歌唱,而代之以韬晦遗世与忧生之嗟。但 就精神实质而言,正始文学仍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与建 安文学有其相通之处。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时间:196年到589年(共约400年)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文体: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朝代:汉末——三国·魏——西晋——东晋——南北朝。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文学什么是建安文学:1、建安汉宪帝年号,(190——220)共25年的时间。

2、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3、指建安的东西,在此期间在北方形成了一个文学中心,史学上习惯把建安时期以及若干年以后的时期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

三曹的评价及作品分析:曹操:诗风与文风:诗风高爽,苍凉而又沉雄;文风通脱而机智。

诗歌的突出成就:①曹操诗是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

他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比如《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

②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应麟说《短歌行》等诗“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他的诗于悲凉之中含跌宕慷慨之气。

锺嵘说:曹公骨直,甚有悲凉之句。

③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

作品:《蒿里行》找出诗中名句并说明?答:“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大幅度地勾画出了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深刻反映了战乱破坏的严重,控诉了军阀的罪行。

你认为锺惺〈古诗归〉评此诗说“汉末之实录,真诗史也”的评论如何?答:诗歌首写群雄起兵,次叙军阀混战,末言人民遭殃,真实而概括地记录了东汉末年诸侯拥兵自重,为争夺权利而互相残杀,至使百姓遭殃的受沉重灾难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特别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大幅度地勾画出了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深刻反映了战乱破坏的严重,控诉了军阀的罪行。

《短歌行》举例说明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此诗的语言特点?答:以“朝露”比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比喻才德高盛。

以山、海比喻胸怀宽阔,招纳人才越多越好;语言质朴自然,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积极向上的情绪。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嵇康
竹林七贤之一,他的作 品以文笔犀利、思想敏 锐著称,代表作有《与 山巨源绝交书》等。
向秀
竹林七贤之一,他的作 品以文笔优美、思想深 邃著称,代表作有《思 旧赋》等。
谢灵运、陶渊明等南朝文学家
谢灵运
南朝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 作品以辞藻华丽、意境深远著称 ,代表作有《登池上楼》等。
陶渊明
南朝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 作品以思想深邃、文笔朴素著称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等。
04
魏晋南北朝的著名文学家及其作品
三曹
曹操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文学家,他的诗文风格质朴, 感情真挚,内容多反映社会矛盾 和民生疾苦。
曹丕
曹操之子,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 家,他的作品以辞藻华丽、情感 细腻著称,代表作有《燕歌行》 等。
曹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曹操之侄,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 家,他的作品以思想深邃、文笔 优美著称,代表作有《洛神赋》 等。
06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 影响
对唐诗的影响
01
魏晋南北朝文学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提供了 丰富的艺术手法和题材。
02
魏晋南北朝诗人如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山水诗, 为唐诗中的山水诗派提供了灵感。
03
魏晋南北朝的五言诗和乐府民歌对唐诗的形式和风 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宋词的影响
01
02
魏晋文学
建安文学
总结词
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详细描述
建安文学以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 难,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代表人物
曹操、曹丕、曹植
代表作品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 “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试图用“无为”来 巩固“名教”
❖ 2、越名教而任自然(以道攻儒):蔑视礼教,要求 顺从自然,反对人为,大倡“旷达”之风。代表人物 是阮籍、嵇康。
❖ (1)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 思想家。
❖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 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 籍传》)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魏晋时期思想家们旳性 格冲突。一方面骄傲狂妄、自视甚高、有济世志,另 一方面又十分谨慎。阮籍与他内心鄙薄旳司马氏集团 也保持了长久旳良好关系。
❖ 自“党锢之祸”后,说话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 祸,士大夫就用清谈旳方式来讨论“玄之又玄”旳 抽象之理。魏晋时期,“清谈”之风盛行。
❖ 2、玄学旳主题
❖ (1)“三玄”:《老子》、《庄子》、《周 易》——再加上《论语》,构成为玄学兴起 旳基本思想资料。 “三玄”代表着先秦哲学 思辨旳最高成果。
❖ (2)讨论旳主要问题:名教与自然之辨、本 末有无之辨、言意之辨。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 今文经指汉初由儒生口传,并用当初流行旳隶书统 计下来旳经籍。
❖ 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 觉旳用先秦古籀(zhòu亦称“大篆”)文字写成旳 经籍。
❖ 今文经学注重阐发经文旳“微言大义”,结合现实 讨论经学,主张通经致用,以董仲舒为代表。
❖ 古文经学偏重考证训诂,希望恢复古史真面目,与 现实政治问题联络较弱,以刘歆为代表。
❖ 最能代表其哲学成就旳著作有《大人先生传》、《通 老论》、《达庄论》、《通易论》等,其著作被后人 编辑整顿为《阮步兵集》。
❖ 用生命体证和实践玄学旳哲学家
❖ 为了敷衍司马氏,阮籍不得不出来做官。他要求去当步兵校尉,原因是 据说步兵橱营人擅长酿酒,且藏有许多好酒。

古代文学史第二至三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第二至三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1、文学的自觉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1)文学风尚与主题。

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

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一、文学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一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从经学中彻底解脱出来,实现了自身的自觉发展。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韵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能敞开胸怀,无拘无束地抒写自我,显示自己的个性。

因而文学本身固有的特色即抒情性,更加鲜明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诗、赋等文学作品抒情性的加强上。

如潘岳善写哀情;左思则善于咏史;刘琨善为凄厉之辞,自有清拔之气;郭璞则善以游仙形式,来慨叹咏怀。

西晋末至东晋,玄言诗占领诗坛,抒情文学走向低谷。

但到了南北朝时,文学的抒情性又加强了,而且比以往更为突出。

这时的作家都重视自我感情的抒发,即使同是一情,也能写出各种细微差别。

例如同是“恨”,江淹的《恨赋》就写出了各种“恨”状;同是“别”,其《别赋》就写出了种种“别”情。

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念在此时几乎已被淡忘了。

作家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写出了独特的感情内蕴。

陶渊明写他鄙薄官场、向往真淳之情;谢灵运写他“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胜”的矛盾;鲍照抒发他的豪迈与愤懑,庾信写他的沉痛与哀伤;宫体诗人也宣称“文章且须放荡”,要尽情显示自己的真情实感。

由于这时的作家大多数都独抒情愫,自显性灵,因而促进了作家各自独特风格的形成。

以建安而论,曹操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丕则如幽闺思妇,流丽婉转;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刘桢则高风跨俗,挺拔清奇;王粲捷而能密,苍凉悲慨;蔡琰则长于叙事,凄婉深长。

建安以下,阮籍之遥深,嵇康之清峻,陆机之华美,左思之雄迈,刘琨之悲壮,陶渊明之恬淡,谢灵运之典丽,鲍照之俊逸,庾信之清新,各具风格,自成一家。

这种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正是文学自觉的表现。

这一时期,文学的地位被抬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

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

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2)慨叹历史人物,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

(3)表现自己的胸怀、志向、气概。

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卓、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

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其特点一是皆平典似道德沦,建安风力尽矣;二是在写山水游乐的同时,抒发佛理。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

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

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

陶渊明的出现,诗歌才重新焕发艺术的生机,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界,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陶渊明又是一位创作的先锋。

他成功的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三、南北朝文学
(一)文人诗
1、谢灵运和山水诗
(1)谢灵运山水诗的最突出特色,在于他对山水景物的精细刻画,善于营造画境。

(2)工于锤炼字句,是谢灵运山水诗又一显著特色。

2、鲍照和七言诗
鲍照诗的思想内容:(1)反映门阀制度下的社会不平现象,特别是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问题表示强烈的愤慨和抗议。

(2)描写边塞战争和征人的生活,抒发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反映现实的黑暗,同情人民的苦难。

鲍照的影响: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押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3、谢朓和新体诗
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

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王融
4、庾信和宫体诗
庾信是文风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

庾信汲取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手法技巧,并接受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南朝文学
1、宋初:谢灵运及其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
2、齐梁时期:“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朓、王融等
3、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4、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三)北朝文学
1、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2、散文: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四)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散文与小说
1、诗歌: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

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曹丕的《燕歌行》标志着七言古诗的成熟。

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骈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赋
4、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新文学样式,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主要有志怪小说《搜神记》和志人小说《世说新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