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囚绿记》学案三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囚绿记》学案三篇
学案博苑
11-20 0516
高中语文必修一《囚绿记》学案三篇
《囚绿记》学案一
内容感知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上海“孤岛”,是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篇散文里,深情怀念沦陷一年的北京住所窗前的“绿友”——常春藤。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

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观绿”“囚
绿”“放绿”和“怀绿”。

以“常春藤”为“绿友”,朝夕相处,息息相关,被“囚”的“绿友”,失去了阳光,“好像病了的孩子”,然而“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在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写“绿”,赞“绿”,显然不是迷恋景色,而是借助绿色的生命,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

“绿色”,既是的本色,也是他的散文创作的基本色调。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陆蠡(lǐ)淅沥(xī lì)移徙(xǐ)
婆娑(pó suō)涸辙(hé zhé)猗郁(yī)
瞥见(piē)葱茏(cōng lóng)纤细(xiān)
急不暇择(xiá)嵌(qiàn)揠苗助长(yà)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了截:明了简单。

至宝:最珍贵的宝物。

繁茂:繁密茂盛。

安顿:指居住、安置下来。

留恋:不忍离开或舍弃。

缘引:攀缘,牵引。

抑郁:压抑忧郁的心情。

猗郁:茂盛的样子。

移徙:课文中指搬动、移动。

攀缘: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

还可指依附、投靠。

涸辙:课文中指的是干涸了的车辙。

涸,水干,枯竭,语出《庄子•外物》。

2.相关成语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偃,拔。

急不暇择:比喻焦急的心情,等不及作仔细的选择。

3.近义词
占据•占领
“占据”指用强力保持或获得地域、场所。

例:敌人凭借占据的有利地形,企图负隅顽抗。

“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

例:我们要开拓和占领新的科技领域。

固执•顽固
“固执”指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词义较轻。

例: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是不行的。

“顽固”指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在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不易制伏或改变。

词义较重。

例:他这种因循守旧的思想很顽固,要想一下子改变他是不容易的。

事情•事件
“事情”指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

如事故、差错、职业、工作。

它主要指发生的一些平常事。

例:王校长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总是忙不过来。

“事件”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

它主要指发生的重大事情。

例:公安机关要有较强的防范意识,随时处理好突发事件。

灵巧•灵活
“灵巧”指灵活而巧妙。

既可用于有生命的对象,也可用于无生命的对象。

例:他的手挺灵巧,能做各种精致的小玩意儿。

“灵活”指敏捷,不呆板;善于随机应变,不拘泥。

主要用于有生命的对象。

例: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处理好目前的事件。

怀念•想念
“怀念”指思念,一般用于已过去的事情或已去世的人。

例:在这个不平凡的日子里,我们十分怀念鲁迅先生。

“想念”指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一般用于健在的人。

例:他们虽然人在国外,但是心里时刻想念着祖国。

四、文学常识
陆蠡(1908—1942),我国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

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牺牲时仅仅34岁。

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滨孙漂流记》等。

陆蠡的散文,善于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露出闪光的心灵。

在艺术上,他的散文笔调清新,结构严谨,感情朴实深沉,富有浓
郁的生活气息。

五、名篇名句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3.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剖析: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可见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

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

2.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剖析:它表现和绿心灵相通。

这里主要是表达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

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3.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剖析: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己的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

当然,这里的绿是一种象征或双关。

4.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剖析:从表层看,这两句话点明了对绿色的挚爱,的赞美、歌颂之情蕴涵其中。

从深层看,这两句话说明了囚绿的原因,表现了人的贪婪和自私。

5.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剖析:从表面上看,这个句子表达了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

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

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

但是句中有“好像”二字,意味着这“生的欢喜”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假的,是被“囚”者对暴力的抗争。

6.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剖析:绿枝条与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了自由。

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

“永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自己心灵的写照。

7.离开北平一年了。

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剖析:两者的关系改变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关系化为朋友关系。

同时也隐含了对沦陷于敌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怀念。

二、重点语段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至“也视同至宝”。

剖析:此段直接倾诉对绿的热爱和渴盼,表现出对当时北方都市沉闷环境的厌倦和不满。

其中的描写,既指自然环境,也可以指当时的社会环境。

2.“我拿绿色来装饰”至“无声的歌唱”。

剖析:一方面表达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时也为自己“囚绿”交代原因。

3.“植物是多固执啊”至“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剖析:责怪常春藤,表现了对绿自省的心理活动,对绿的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仍然不肯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定,很能反映对绿爱得“执著”。

植物自由地向阳生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移的,是“我”的“囚绿”剥夺了植物向往阳光的自由,“我”的“不快”和所谓自尊心被“损害”是咎由自取,是“我”为此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里的“固执”其实是对常春藤的尊敬。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
结构图解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在本文中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2.在本文中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3.本文讲述了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结构精巧抒情婉
陆蠡的《囚绿记》为人们所称道,是因为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

新奇精巧的结构。

文章的开篇不是采用破题法,而是从去年夏间的事情,娓娓道来,逐层展开。

先写“我”何以一下子就选定这简陋、炎热的房间。

接着补叙理由:能见到一片绿影。

进而写“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其间穿插“我”在乡间草屋床下的嫩绿被友人剪除的惋惜。

“我”发现“绿友”追求光明,永远向着阳光,要是没有阳光,它就会枯萎变色。

至此,才借写绿友点出“文眼”:它是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于是决定开释这绿友。

最后以怀念这圆窗和绿友作结。

全文疏密相间(如细写“囚绿”,略写“念绿”),虚实相生(如把装饰“实”的房间的绿移就来装饰“虚”的心情),富有变化,平中见奇,出奇制胜。

深沉婉的抒情。

当时,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他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这使“我”感到“孤独”。

但作为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强烈追求光明的战士,他是不会感到“孤独”的。

他巧妙地借爱恋绿色——这生命的象征,委婉而深沉地抒发了对光明自由生活的爱,和对窒息我们民族生机的日本强盗的恨。

坚信日本强盗终将要被赶出去,
总有一天,他会和他的绿友见面。

平淡的文字,饱蘸着炽烈的感情。

我们读后像喝龙井,余香在口,回味无穷。

问题探究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一定会得到很多启示吧,也许会为“绿”的力量所感动,也许会被“绿”的不屈生命状态所感染……请你以“走进绿色”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深刻领悟“绿”所蕴有的内涵。

导思:“绿”,一个多么悦目的字眼。

文中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其实,对于绿色,各人有不同的感受。

哲学家说,绿是希望的象征,给人以生机与活力。

环保学家说,绿色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它的作用真大,可以绿化空气。

医生说,绿色是健康,是生命的保障。

战士们却说,绿色是和平与安宁。

因此可先进行各类资料的搜集整理,然后进行课题的交流与的撰写。

探究:第一步,查找有关“绿”的文章。

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在阅读时,备一本笔记本,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疑点,随时在书上圈画、评点,以此积累第一手资料。

如朱自清先生《梅雨潭的绿》、李广田先生的《绿》、刘白羽先生的《绿》等。

第二步,展开思维,多方查找有关以“绿”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如2008年奥运的口号是“绿色奥运”,其内涵。

第三步,选择课题。

注重从文学和文化两个角度来分析。

如朱自清先生《梅雨潭的绿》就选取了自己第二次到仙岩这个地方所看的、自己感受最深的梅雨潭“绿”的美景来写;李广田先生的《绿》则选了自己独坐窗前,联想到的芳草连天的碧绿来写;刘白羽先生的《绿》就不同于这两个人的,他选取了童年“记忆中的一团绿色”来写。

第四步,课题交流。

大家经过自己的酝酿后,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课题,从大的方向来看,你可以写对绿色世界的畅想与渴望,揭露当下人们对绿色的忽视与不尊重;你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绿色世界写起,或赞美人们对绿色环境的保护,或否定人们的种种与自然不和谐之举;你也可以写出“绿就是生命的色彩”的哲理内涵,点出绿色和生命的关系以及绿色对于生命的意义。

从自身个体而言,你可以写自己对绿的感悟,如绿给自己的启示、帮助、勇气等。

课题示例如“绿与生命”“绿色家园,我们的渴望”等。

第五步,根据探究到的内容,就某一个课题写一篇小
《囚绿记》学案二
【学习目标】
1.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从品味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学法指导】
批注法与讨论法
【知识链接】
1.简介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大学毕业后,当过教师,做过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上海沦陷后,继续留在上海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后被日本宪兵逮捕,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善于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关注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

出版的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学习过程】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piē 见涸辙移徙急不xiá择
婆suō 猗郁蕈菌yà 苗助长
(2)将文中体现对绿喜爱的语句画上横线,并仔细朗读体会。

二、能力提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要“囚绿”?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各写了什么?请理清下列线索,并划分结构层次。

绿→ 绿→ 绿→ 绿
(二)研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请用下列的方式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妙用、句子的修辞方法、句子的表达方式(抒情)等多方面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并记下你的阅读体验,做旁批。

(不少于四条)
2、先独立思考,思考不出的问题可求助你的伙伴。

①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②对囚绿的行为你是怎么理解的?说出你独到的想法。

③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④在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为什么那么爱绿?
⑤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三)拓展延伸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1、你认为礁石具有哪些特点?
2、诗中的哪个字你最欣赏?为什么?
【反思与感悟】
《囚绿记》学案三
学习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体会的情感,学习本文的表现写法。

知识链接
1、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

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

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囚绿记》所表现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其实正是他的心灵的写照。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猗郁蕈菌涸辙陆蠡瞥

移徙淅沥葱茏囚系揠苗助长
解释下列词语了截爽直:急不暇择:
抑郁幽囚
囚系:烽烟
二、初步感知囚绿的“ 绿”在文中特指什么?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整体感知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试像“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本文思路。

四、研讨探究 1.哪些语言直抒了他对绿的爱意呢?
2.我们不仅能从正面的抒情中看到了喜爱绿,还能从侧面的描写中看到他对绿的执着?
3.这绿色囚得住吗?
五、深入探究在你看来,这远在旧都的绿藤隐喻着怎样的深意呢?
六、理解运用什么是象征?你认为“绿”在文中具体可以指什么? 联系当时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提示:由绿的特点,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七、品味欣赏这分执着的珍爱必然引发极细致的欣赏,但欣赏的似乎是常春藤外在的生长,其实更欣赏的是绿的生命,绿的希望。

而这欣赏最终演变成了自私的占有。

要用绿色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到此我们会发现在前文就说自己疲累、孤独,联系起来我们不觉奇怪吗?抑郁有何深意?(提示——知时论文,知人论文。


八、总结指导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那黄金的心。

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

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九、拓展延伸
1.不应凋零的绿叶
①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因丈夫遇难无限郁闷,用粉红色的丝袜缠到自己的脖子上……
②中国天才青年诗人---海子在诗歌和人生的理想幻灭后,万念俱灰,把头枕在冰凉的铁轨上……
③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1946年,因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症,海明威健康每况愈下。

他开始变得异常烦躁,尝到了自我怜悯的痛苦。

终于在1961年7月2日,用双筒猎枪伸进嘴里扳动了扳机……
④茨威格1942年2月22日,享有世界声誉的奥地利作家伟大的反法西斯斗士最终无奈于它的猖獗,在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后,与其夫人在里约内热卢双双吞下剧毒药物……
⑤荷兰天才画家----印象派大师---文森特.凡高因爱情的挫折、生活的残酷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
自杀者的共同特点:对自己对人生都失去了希望。

2.永不屈服黑暗的绿叶
①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②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主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等。

③海伦•亚当斯•凯勒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

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

后来借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Anne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④中国的“海伦•凯勒”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周婷婷年被美国加劳德特
大学录取,在所世界上一流的聋人大学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硕士学位⑤汶川地震中的坚强,残奥会上的坚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