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及处理
心房颤动治疗临床进展(完整版)
心房颤动治疗临床进展(完整版)心房颤动(AF)是美国最常见的心律失常,2010年的患病率估计为520万,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1210万[1]。
虽然房颤多发生在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但年轻者(年龄<65岁)的房颤越来越多见(10%~15%)[2]。
房颤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生活方式改变)在年轻人群中逐渐在增加[3]。
同时,与老年患者不同[4],在这一年轻人群中发生重大临床事件(包括房颤与死亡率增加的关联)的风险尚未明确定义。
在过去的一年里,几项可能改变房颤临床实践的里程碑式试验在主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包括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欧洲经皮心血管介入学会(EuroPCR)、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TCT)、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心律协会(EHRA)、心血管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和心血管研究技术(CRT)。
本文将回顾了房颤治疗临床进展,对主要临床试验进行解读。
1 房颤的除颤治疗脉冲场消融术(PFA)可以避免传统导管消融术中出现的一些热介导并发症,脉冲场消蚀不可逆电检查组织和治疗房颤(Pulsed AF)试验,是一项前瞻性、配对、单臂研究,对发作性(n=150)或持续性(n=150)症状性房颤患者进行PFA疗效评估,这些患者对I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难以治疗[5]。
在12个月时,66.2%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和55.1%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达到了主要疗效终点(无急性手术失败、心律失常复发或抗心律失常治疗升级)。
主要安全终点(严重手术或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的复合终点)仅发生在每个队列中的一名患者身上(0.7%)。
脉冲场消融治疗房颤注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MANIFEST PF)研究,评估了1 758名接受PFA治疗房颤的患者。
99.9%的患者成功实现了肺静脉隔离,平均手术时间为65分钟。
主要并发症发生在1.6%(包括心包填塞0.97%和卒中0.4%),次要并发症发生在3.9%(包括血管3.3%、短暂性膈神经麻痹0.46%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0.11%)。
心房颤动的心脏病理学变化及临床意义
心房颤动的心脏病理学变化及临床意义导言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在心脏病理学上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心房颤动对心脏的病理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在临床上的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心房颤动的病理学改变,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种心律失常,并为其治疗提供指导。
心脏病理学变化1. 心房扩大与重塑心房颤动导致心脏的病理学改变之一是心房的扩大和重塑。
长期的心房颤动会导致心房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使得心房的收缩能力下降,心房壁变得薄弱。
同时,心房颤动所引起的快速而不规则的心房收缩增加了心房内的压力,进一步加重了心房的扩大。
2. 心室率失控心房颤动引起的心室率失控是其心脏病理学上的另一个特征。
心房颤动使得心室在接收心房的不规则冲动时,无法按照正常的节律收缩,导致心室率不稳定,而且往往会加快。
这种失控的心室率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3. 血栓形成心房颤动可导致血液在心房内积聚,使得血流变得凝滞,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心房颤动患者中,形成心房栓子的几率要比正常人群高出数倍。
这些血栓很容易脱落并通过血液流动到其他部位,引起心脏和脑血管的栓塞。
4. 心室重塑心房颤动的心室重塑是指心脏在长期心房颤动刺激下的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
心室收缩的频率和规律性的改变导致了心室肌细胞的重塑,使得心脏的收缩力下降。
心室重塑还与心房颤动引起的心室率失控和心脏负荷的增加有关。
临床意义1. 卒中风险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由于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卒中的风险也相应提高。
据研究发现,心房颤动患者患上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五倍以上。
因此,心房颤动患者需要加强抗凝治疗以预防卒中的发生。
2. 心力衰竭心房颤动会导致心房和心室的不同步收缩,使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易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心力衰竭在心房颤动患者中较为常见,且患者的心力衰竭程度常常与心房颤动的持续时间和频率有关。
3. 心脏瓣膜病变心房颤动还可引起心脏瓣膜病变。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的扩大和重塑会导致心脏瓣膜的改变,尤其是二尖瓣和左心耳的变异。
最新:急性心房纤颤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最新:急性心房纤颤的概念和临床意义心房颤动(AF)可表现为多种急性医疗和外科疾病。
尽管之前被假设为短暂和孤立的事件,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急性护理或急性疾病中检测到的房颤与长期房颤复发的高风险有关口-15],值得在急性住院和长期随访期间予以关注,并需要具体的指导。
作为对这一主题的专门扩展,超出了现有指南中所述的房颤管理[16-18],本文将专门阐述急性心房纤颤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1、定义急性房颤的定义是在急性护理环境或急性疾病期间检测到的房颤。
在先前的文献中,急性房颤有时被称为继发性房颤。
目前选择放弃〃继发性房颤〃一词,因为通常不清楚在急性护理环境中检测到的房颤是否真的是继发于或可归因于急性问题,并且不会在其他方面出现。
换句话说,AF可能在急性疾病之前就已经存在于患者身上,但之前没有诊断或检测到。
因此,将房颤定性为急性房颤与房颤的背景表现有关,即在急性疾病期间,如因另一种疾病急性住院期间,首次检测或治疗的房颤。
急性房颤可能是阵发性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
急性房颤可以由患者有症状地感觉到,或者在节律监测或心电图上无症状地检测到。
急性房颤的进一步特征(阵发性/持续性、有症状/无症状)与现有临床文献一致[18-19]02014年美国心脏房颤管理的指南[16]和2017年欧洲心律学会中提供了房颤的一般定义和分类。
欧洲心律失常协会、亚太心律协会、拉丁美洲心脏刺激和电生理学会关于心房颤动导管和手术消融的专家共识声明[19]。
2、流行病学急性房颤的发病率正在增加[20],并在一系列医疗和外科环境中表现出来。
在医疗患者中,不同患者队列的发病率从1%~46%不等[1,21-24]。
在败血症患者中,急性房颤的发病率随着败血症的严重程度而变化,败血症的发病率为8%~10%,严重败血症的发病发病率为6%~22%,感染性休克的发病率则为23%~44%[1-2,23-24]。
急性房颤与住院时间较长有关[23-25],发病率更高[15,21-22,26]和死亡率更匐21,23,26-28],和房颤复发率更高[115]。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21)更新重点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21)更新重点房颤筛查房颤筛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尤其是对于无症状患者。
2021版指南新增房颤筛查章节,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建议:✓在≥65岁人群中通过检测脉搏或心电图,进行机会性房颤筛查(Ⅰ,B);✓定期进行起搏器和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的程控随访,以发现心房高频事件(Ⅰ,B);✓单导联机会性筛查发现房颤心电图必须持续时间≥30 s方可确诊(Ⅰ,B);✓对筛查阳性者应进一步由医生临床评估,以确定房颤诊断,并纳入规范化管理(Ⅰ,B)。
注:机会性筛查是在普通人群中进行随机性筛查。
指南认为应针对房颤高危人群开展筛查,包括高龄、心衰、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结构性心脏病、接受过心脏手术、隐源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和特殊职业人群(职业运动员)等。
卒中预防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策略主要包括抗凝药物治疗和左心耳封堵。
1.抗凝治疗推荐对所有房颤患者应用CHA₂DS₂-VASc评分进行血栓栓塞风险的评估,低危患者(男性0分、女性1分)无需接受抗凝治疗(Ⅰ,A),1分的男性和为2分的女性房颤患者应在权衡出血和获益的基础上考虑口服抗凝治疗(Ⅱa,B),≥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房颤患者应接受口服抗凝治疗(Ⅰ,A)。
在抗凝药物选择方面,应口服抗凝的房颤患者优先选择NOAC(Ⅰ,A),除外合并机械瓣置换术或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患者;华法林优先推荐用于中、重度以上二尖瓣狭窄及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房颤患者抗凝,亦可用于其他有抗凝适应证的房颤患者(Ⅰ,A)。
高龄(≥80岁)、肾功能受损以及存在其他出血高危险因素的患者使用NOAC时需减少剂量,降低出血风险。
终末期肾衰竭或依赖透析的患者选择抗凝药物时,应个体化处理。
应用华法林抗凝时,应密切监测INR,并尽可能使INR保持在2.0~3.0,TTR≥70%(Ⅰ,B);若TTR<70%,推荐更换为NOAC(Ⅰ,B)。
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对因治疗
扑动与颤动
3.临床表现
心房扑动与颤动 可有可无。 房颤易诱发心衰,易引起心房内血栓形成或脱落。
ECG:窦性P搏的频率﹤60bpm 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差异﹥0.12s
窦性停搏
长时间的窦性停搏如无逸搏发生, 可出现脑缺 血症 状 Adams – Stokes 综合征甚至死亡。 病因:迷走神经张力、急性心梗、窦房结病变 治疗:→SSS
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心律不齐
心电图特点:窦性心律不齐+ P-P间期不等 +最长与最短P-P间期>0.12 S
若有,病人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悸、胸 闷、心绞痛;头晕、乏力、晕厥;尿少等 症状。
窦性心动过速
咖啡、酒精、情绪;甲伉、贫血、心肌缺 血、心衰
治疗:病因、β 受体阻滞剂
ECG:窦性P波频率在100~105次/分,偶至20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
见于运动员、睡眠、颅内疾病、甲减、急性下壁
心梗等 治疗:心排量不足--阿托品、异丙肾 长期--起搏治疗
病窦综合征 地高辛中毒
(3)心房扑动:
房波规则,P波消失,代之以 “F”波
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间隔相等的F波(或称锯齿波).频率为250~400次/分. 2.房室比例为2:1~4:1,心室律不整齐.
(4)心房颤动:
P波消失,代之以“f”波
特征: 1.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一,形态不同,间隔不等的f波,频率为 350 ~600次/分. 2. R-R间期绝对不等.
病理生理过程:发病机制
1、冲动形成异常
窦房结发出冲动异常 ←窦房结自律性异常
异位冲动的形成
1、窦房结外的心肌细胞所形成 2、见于心肌缺血、缺氧、药物、 电解质紊乱、儿茶酚胺浓度增高 等病理情况 1、后除极的振荡电位引起的反复激动 3、如早搏、心动过速、逸搏等 2、低血钾、高血钙、洋地黄中毒、儿茶酚胺 增高、心肌缺血-再灌注等病理情况 3、导致持续性快速型心律失常 触发活动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分析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分析詹景冬【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动态心电图监测常发现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期≥2.0 s),逸搏及逸搏心律现象,以往多认为是房颤合并Ⅱ度、高度,甚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但以后人们发现许多心房颤动患者复律为窦性心律时并无Ⅱ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方法本研究对门诊及病房心房纤颤患者行动态心电图24h记录到的60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对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或不相关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60例患者共出现长R-R间期(≥2.0 s)526次,白天65次(12.4%),夜间461次(87.6%);平均心室率< 60次/min者37例、≥60次/min者23例;60例患者的长RR间期在2.0~4.6 s之间.长R-R间与睡眠相关者46例、不相关者14例.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多发生在夜间睡眠状态,与睡眠呈显著相关性(P<0.01),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为非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一般无临床意义,诊断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时应慎重.【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1(005)021【总页数】1页(P封3)【关键词】心房颤动;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作者】詹景冬【作者单位】132011 吉林市中心医院循环内二科【正文语种】中文1.1 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我院门诊及住院心房纤颤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为持续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期≥2.0 s)共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34~79岁,平均(55±9)岁。
1.2 研究方法心房颤动时,以心电图R-R间期≥2.0 s视为长R-R间期。
采用采用Century3000型动态心电仪24 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将夜间睡眠组与白天活动组作长R-R间期>2.0 s两者对比;选择夜间睡眠组7例,白天活动组5例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复律方法:自主复律,药物复律,比较2组转为窦性心律时是否存在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颤动的诊断和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的诊断和药物治疗(辽宁大连庄河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辽宁大连116400)【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266-01 心房颤动是一种较常见的阵发性或持久性的房性心动过速。
其特点为心房肌完全不规则地快速地连续激动,频率为350—600次/分,引起不协调的心房乱颤。
房室传导系统仅能接受部分心房兴奋的传导,房颤时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不觉察,当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时,患者可发生心绞痛、充血性心衰。
心房颤动存在较高的体循环栓塞发生率,应治疗原发病和诱因,控制心室率,恢复维持窦性心律,长期抗凝治疗。
1、病因①绝大多数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中以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冠心病和高心病多见。
②约有30%患者无原因孤立性房颤。
③自主神经张力异常。
2、诊断①心电图: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致的颤动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
②超声心动图:用于了解心脏结构及功能,以及房颤可能伴随的器质性心脏病,对发现心房血栓有重要意义3.药物治疗3-1、控制心室率,房颤时最常见的症状,多由于快心室率和不规则心律所引起。
控制心室率有助于减轻或消除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控制的标准是静息时心室率60-80次/次,而运动时90-115次/分。
房颤时心室率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有关,因此,一般采用抑制房室结内传导和延长其不应期的药物,以减慢心室率,缓解症状和改善血流动力学,这些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洋地黄类药物等。
1、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长期口服是安全的,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张力。
β受体阻滞剂对控制运动时快心室率的效果比地高辛好,而且β受体阻滞剂和地高辛合用控制心室率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2、钙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草,通过阻断钙通道,作用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o相动作电位,减慢心室率。
对无明显心力衰竭房颤疗效好,作用快。
3、洋地黄:对控制静息时的心室率有效,由于洋黄类药物减慢心室率的作用是通过增高迷走神经张力实现的,可在伴有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使用。
心房颤动的治疗
国际统一的命名和分类
欧洲心血管病学会(ESC)和北美起搏和电生 理学会(NASPE)心律失常工作组联合起草 了国际统一的房颤命名和分类标准,建议采用 临床分类方法: – 初发房颤(initial event) – 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 – 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 – 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
房颤的复律治疗通常有药物和电复律两种方法。 (1)药物复律 通常IA、IC及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有器质心脏病、心功 能不全者首选胺碘酮,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及心功能不全 者首选Ⅰ类药口服,安全有效。 注意:地高辛不是复律药物!
小于7天房颤复律的推荐药物:
多非利特
依布利特 普罗帕酮 胺碘酮
AF 导管消融发展趋势
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已被众多的临床试验 以及临床实践所证实,并将逐渐成为常规治疗措施。
AHA/ACC/ESC AF Guideline
展望—标测技术更先进
消融方法更完善,手术时间更短、更安全
— 超声、激光、冷冻球囊导管消融
2.外科治疗
新进展: 制造线性损伤来隔离左房 迷宫术Ⅲ 迷宫术Ⅳ 小迷宫术,消 融范围不断缩小 微创外科: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微创肺静脉隔 离术
消融术式2:环肺静脉电隔离—Pappone
消融术式3:消融迷走神经节—Jackman
消融术式4:心房碎裂电位( CFAE )消融 —Nademanee
射频消融主流术式
环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 + CFAE电位消融
AF 导管消融适应证
1. 症状性AF,至少对1种I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无效或不能耐受。(2007年美国HRS公布专家共识) 2. 症状性AF,除药物治疗外导管消融可用于预防复发。
心房颤动的诊断和治疗
三、口服抗凝药物
四、房颤抗凝合并出血的处理
➢ 轻度出血可停药观察,因NOAC半衰期较短,停药12~24 h 后抗凝作用即显著 减弱。
➢ 中重度出血可予输血/补液治疗,最后一次服用 NOAC 在 2~4 h内的患者,可 服用活性炭或洗胃以减少药物暴露。
➢ 严重或致命性出血需立即逆转 OAC的抗凝作用,依达赛珠单抗和 Andexanet alfa 可分别用于逆转达比加群和 Xa 因子抑制剂的抗凝活性,不能及时获得 NOAC拮抗剂或应用华法林的患者,应立即给予含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 凝血酶原复合物(无凝血酶原复合物时可用新鲜冰冻血浆)。
病、主动脉瓣狭窄)及心功能不全,也可见于房颤转变为心房扑 动(房扑)或合并预激综合征导致心室率极快时。
防卒 中 预 70
卒中风险评估 出血风险评估 口服抗凝药物 房颤抗凝合并出血的处理 特殊人群、特殊情况抗凝治疗 卒中后的抗凝治疗
一、卒中风险评估
一、卒中风险评估
二、出血风险评估
三、口服抗凝药物
2)非心血管疾病,如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3)呼吸系统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4)自身免疫性疾病 5)肿瘤 ③不健康生活方式(超重/肥胖、饮酒、吸烟、体力活动过量/不足等) ④遗传 ⑤严重疾病状态(如重症感染)及外科手术
二、房颤的诊断与分类
三、房颤的临床表现
➢ 房颤最常见的症状为心悸、活动耐力下降和胸部不适; ➢ 约 1/4 的患者自述无症状; ➢ 血栓栓塞或心衰等并发症也可为房颤首发表现; ➢ 房颤发作影响血流动力学者多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如肥厚型心肌
➢ 应用华法林的患者,静脉注射维生素 K 需 6~8 h 才能起效。
四、房颤抗凝合并出血的处理
心房颤动紧急紧急处理新(ppt)
近期出现的心房颤动 常规抗凝路径 食管超声策略
是
否
常规抗凝或食管超声
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
心脏复律
抗凝治疗3周
心脏复律
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
食管超声策略
左心耳无血栓
左心耳有血栓
窦性节律
心房颤动 窦性节律
心房颤动
左心耳血栓仍存在, 首选室律控制
抗凝治疗3周
危险因素 否
停用抗凝药物
是
抗凝治疗4周a
考虑是否需长期抗凝b
新定义的房颤类别
房颤分类
• 首次发作者称为初发(首发)心房颤动,可以成 为前面四种类型之一。
• 上述任何一种症状急性加重,称为急性心房颤动 或心房颤动急性加重期。
心房颤动急性发作期的后果和治疗目的
1.防止血栓栓塞事件 2.迅速改善心脏的功能 3.缓解患者的症状
房颤治疗的总体策略
• 心室率控制-基本措施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应该以控制心室率为主
• 心房由于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进而导 致泵血功能下降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心房激动 的递减传导,可致心室律(率) 极不规则。
• 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 成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
心房颤动
房颤心电图
主要内容
• 一、心房颤动的概念 • 二、心房颤动和栓塞 • 三、心房颤动紧急抗栓处理 • 四、 2014AHA/ACC/HRS房颤指南的关键点
临床意义
• 引起心悸,胸闷等; • 心功能不全 • 栓塞
心内血栓形成机理
• 1、左心耳的解剖特点,占90%
• 2、心内膜损伤 • 3、血流缓慢 • 4、高凝状态
动脉栓塞
• 脑动脉 • 冠状动脉 • 肾动脉 • 腋\桡动脉 • 下肢动脉
心房颤动的治疗
1/2,以后每天10mg/kg分3次服用,共4天;静脉 1.5~2.0mg/kg, 10min静脉推注,继之0.007mg/kg/min静脉滴注,不超过2h 副作用 低血压、快速传导性AFL,不能用于窦房、房室、室内传
※无论药物复律还是电复律,都有发生血栓栓塞 或卒中的危险,两者均需抗凝治疗。
2、药物复律
※7天及7天以内的AF药物转复
药物
给药途径 推荐类别
已证实有效的药物
多非利特
口服
Ⅰ
氟卡尼
口服或静脉
Ⅰ
依布利特
静脉
Ⅰ
心律平
口服或静脉
Ⅰ
胺碘酮
口服或静脉
Ⅱa
奎尼丁
口服
Ⅱb
疗效较差或未完全了解的药物
普鲁卡因胺
索他洛尔
口服或静脉
推荐类别
Ⅰ Ⅱa Ⅱa Ⅱb Ⅱb Ⅱb
Ⅱb Ⅲ Ⅲ
证据力度
A A A B B B
C A C
※AF复律药物推荐用药方法
胺碘酮 口服 0.2 3/d,5~7d,部分患者可转复,然后0.2 2/d,5~7d, 以后0.2/d维持;静脉 5~7mg/kg,持续30~60min,然后15mg/kg,
4、血栓栓塞
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 AF病人出现自发性超声对 比现象,这可能是局部凝血障碍的超声表现,密 集出现混浊显影则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此现象 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LA的大小、左心耳血流速 度、LV功能、纤维蛋白原水平、血球压积以及主 动脉粥样硬化。AF持续48h即可形成血栓。系统 抗凝可使血栓溶解。
心房颤动治疗的思路及策略
及冠脉搭桥术 。
( 0) 8 7—8 4 1 :1 2.
心 房 颤 动治 疗 的思 路及 策 略
组织局部血管紧张素 Ⅱ活性升高 , 进一步
朴武官
15 0 林 省 柳 河 医院 内科 3 30吉
能 明显延长不应期 , 减慢传 导速 度。当快 速房颤急性发 作 时, 室率可 能十分 快 , 心
低血糖发生 , 以免引起 交感 神经 兴奋 、 血 管痉 挛等 , 导致心肌缺血。
积极 控制冠心病 的危 险因素 。
aee ltsA t Daeo j a2 0 ,0 bts lu. c ibtoi ,0 34 me i a l c
或负荷试验 ) s 有 T段 压低 、 T波倒 置等 , 或放射性核 素心 肌 显像 ( 息或 负荷 试 静
重视 糖 尿病 无 症状 性 心肌 缺血 的治疗
病患者严重 。心肌梗死时 , 容易出现00甘 肃 省 中 医 学 院 附属 医院
冠心病是糖尿病 患者 的主 要死亡 原
性休克 (2 ) 心律失 常 (8 ) 心功 能 2% 、 3% 、
衰竭 (7 ) 4 % 等严重 并发症 。猝 死及 血 管
因, 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
高于非糖 尿病患 者。无症 状性心 肌缺 血
重建 的发 生 率高 , 别 为 8 ~1 % 和 分 % 5 4 % 。预后差 , 1 6年生 存 率为 5 % , 2 远低
糖尿病 S I M 的临床特点 糖尿病 患 者 中 , 无症 状 性 心 肌缺 血
患者的预后和不 良事件 发生率 与有症 状
的心 肌缺 血患者相 似。因此 , 无症状高危
于非糖尿病人 的 8 % 。 9
临床处理原则
心房颤动的处理
四、房颤的分类
分类
按 f 振幅 按心室率 按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
24
按 f 振幅:
粗颤 (f 波> 0.1 mv),多在0.3mV左右。
多见于新近发生或风心病、甲状腺机能亢 进者。
细颤 (f 波< 0.1 mv),多见于病程较长
或心房肌病变弥漫而又严重如冠心病者。 25
按心室率:
43
鉴于现阶段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操作难度和潜 在严重并发症(如肺静脉狭窄、脑卒中、心房-
食管瘘等) 风险均显著高于常规心律失常的导
管射频消融治疗,故推荐在有经验的电生理
中心或有经验的医师的指导下施行该项治疗。
准备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或瓣膜置换
的患者,在术中进行迷宫或左房消融治疗房
44
八、房颤的一级预防
药物复率:
Ⅰa(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Ⅰc(普罗帕酮)、
Ⅲ(胺碘酮、索它洛尔)类
体外同步复率:
复律成功后,口服Ⅰa、Ⅰc、Ⅲ类药物维持窦性心
38
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常用药物
普罗帕酮
注射剂:1~2mg/kg ,静脉注射5分钟起效。
口服剂:100~200mg ,每日3~4次,60~90min起
• 发病率:
心房颤动的发病率约占
心律失常总数的15%,
是继室性早搏后的第2位 常见、有临床意义的心律失 常。
3
每千人 2 年之发病率
14 12 10 8
6
4 2 0 30 -39 40 - 49 50 - 59 60 - 69
70 - 79 年龄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JAMA March 16, 199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
房颤的临床评估
3、实验室检查
重点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全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甲亢是房颤的重要 原因之一。
4、影像学检查
1)经胸超声心动图:房颤患者均应行TTE检查以指导治疗。
2)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TEE是监测左心房血栓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的检查,常用于指导房颤复律和射频消融治疗。
3)胸片:有助于发现可能与房颤相关的器质性心、肺疾病。
4)CT或 MRI:多排CT心房成像可观察整体心脏结构的相关性,明确心房、 心耳的大小、形态,与肺静脉的解剖关系等,对指导房颤的消融治疗有重要意义。 脑部CT 或MRI检查,以检出卒中、指导急诊和长期抗凝治疗的决策。
房颤的卒中预防
血管疾病是指心肌梗死、复合型主动脉斑块以及外周动脉疾病
CHA2DS2-VASc积分≥2 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房颤 患者血栓事件的年发生率较高, 抗凝治疗带来的临床净获益明 显。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也提 示,积分≥1分的男性或≥2 分的女性房颤患者服抗凝药物 亦有较明显的临床净获益。
抗凝出血危险评估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2018
流行病学
截至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估测约3350万例.年龄校 正后患病率为男性0.60%、女性0.37%。40岁以上者 房颤患病终生风险分别为男性26%和女性23%。房颤 的患病率及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且各年龄段 男性均高于女性. 我国在>80岁人群中发病率高达7.5 %。
5)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CMRI可详细评估左心房的形态和功能,评估左 心房壁消融损伤程度.延迟增强MRI可用于评估房颤患者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预 测房颤消融成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症状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及处理作者:毕亚艳, 李智博, 黄永麟, BI Ya-yan, LI Zhi-bo, HUANG Yong-lin作者单位: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心内科刊名: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年,卷(期):2006,10(5)被引用次数:1次1.Boyaci A;Topaloglu S;Yilmaz S Regional left atrial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tic activities in patients with mitral stenosis[外文期刊] 20042.Majeed KM;Carrol K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general practice in England and Wales,1994-1998:analysis of date from the gener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base [外文期刊] 2001(3)3.Psaty BM;Manolio TA;Kuller LH Incid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in olderadults[外文期刊] 19974.Israel CW;Gronefeld G;Ehrlich JR Long-term risk of recurr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s documented by an implantable monitoring device:implications for optimal patient care 20045.Roche F;Gaspoz JM;Da Costa A Frequent and prolonged asymptomatic episodes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revealed by automatic long-term event recorders in patients with a negative 24-hour Holter[外文期刊] 20026.Frykman V;Frick M;Jensen-Urstad M Asymptomatic versus symptomatic persistent atrialfibrillation:clinical and noninvasive characteristics[外文期刊] 20017.Sugishita K;Shiono E;Sugiyama T Diabetes influences the cardiac symptoms related to atrial fibrillation[外文期刊] 20038.Levy S;Maarek M;Coumel P Characterization of different subset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general practice in France:The ALFA study.The College of Frenh Cardiologists 19999.Klemm HU;Ventura R;Rostock T Correlation of symptoms to ECG diagnosis following atrialfibrillation[外文期刊] 2006(2)10.Hart RG;Pearce LA;Rothbart RM Stroke with intermittent atrial fibrillation: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during aspirin therapy.Stroke Pre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Investigators 200011.Defaye P;Dournaux F;Mouton E;Aida Multicenter Study Group Prevalence of supraventricular arrhythmias from the automated analysis of data stored in the DDD pacemakers of 617 patients:the AIDA study 199812.张殿新;黄岚;张荣庆血管紧张素Ⅱ对人心房肌细胞内Ca2+的影响及替米沙坦的拮抗作用[期刊论文]-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5)13.殷跃辉;刘增长;吴近近胺碘酮与氯沙坦、培哚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前瞻、随机开放研究[期刊论文]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4)14.Wolk R;Kulakowski P;Karczmarewicz S The incidence of asymptomatic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propanolol or propafenone[外文期刊] 199615.Murgatroyd FD;Gibson SM;Baiyan X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digoxin in symptomatic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of digoxin in symptomatic paros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199916.Page RL;Tilsh TW;Connolly S J Asymptomatic or "silent"atrisl fibrillation:frequency in untreated patients and patients receiving azimilide[外文期刊] 20031.徐亚伟.张劲林.裴晓阳.周可.徐剑刚.陈艳清.李伟明.于学靖经导管冷冻消融术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初步应用[期刊论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z1)2.夏云龙.杨延宗.丛涛.王树春.郭然.高连君.张树龙.杨东辉.王珂.王照谦.XIA Yun-long.YANG Yan-zong.CONG Tao.WANG Shu-chun.GUO Ran.GAO Lian-jun.ZHANG Shu-long.YANG Dong-hui.WANG Ke.WANG Zhao-qian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前多层螺旋CT对比食管超声检测心房血栓的应用价值探讨[期刊论文]-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6,10(5)3.徐伟.李晓宏.吉文庆.余洪松.马冬辉.狄文成.XU Wei.LI Xiao-hong.JI Wen-qing.YU Hong-song.MA Dong-hui. DI Wen-cheng冠状静脉窦口起搏对心房激动时间影响及方法学探讨[期刊论文]-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7,11(5)4.陈秀雯.高连君.张树龙.杨东辉.于胜波.宫瑾.隋鸿锦.杨延宗.CHEN Xiu-wen.GAO Lian-jun.ZHANG Shu-long. YANG Dong-hui.YU Sheng-bo.GONG Jin.SUI Hong-jin.YANG Yan-zong人的肺静脉前庭心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期刊论文]-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8,12(1)5.赵宏伟.夏云龙.尹晓盟.杨东辉.高连君.张树龙.林治湖.杨延宗.ZHAO Hong-wei.XIA Yun-long.YIN Xiao-meng. YANG Dong-hui.GAO Lian-jun.ZHANG Shu-long.LIN Zhi-hu.YANG Yan-zong非肺静脉起源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效果的中长期随访[期刊论文]-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8,12(6)6.楚建民.任振芳.马坚.方丕华.华伟.蒲介麟.张澍.CHU Jian-min.REN Zhen-fang.MA Jian.FANG Pi-hua.HUA Wei .PU Jie-Lin.ZHANG Shu Carto标测指导导管消融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期刊论文]-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7,11(3)7.吴铮.丁燕生.杨俊娟.苏加林.周菁.任自文.WU Zheng.DING Yan-sheng.YANG Jun-juan.SU Jia-lin.ZHOU Jing. REN Zi-wen房室结逆向传导电生理特点的观察[期刊论文]-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7,11(4)8.唐闽.张澍.李劲宏.Charalampos Christselis.黄从新.TANG Min.ZHANG Shu.LI Jin-hong.Charalampos Christselis.HUANG Cong-xin旋转式左心房造影在心房颤动消融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8,12(6)9.赵亮.孟小茜.姜其钧.张家友.赵学.刘士远.廖德宁CT三维重建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解剖学形态[期刊论文]-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8,12(2)10.陈松文.刘少稳.林佳雄.聂振宁.吴鸿谊.陶惠伟.程宽.葛均波.CHEN Song-wen.LIU Shao-wen.LIN Jia-xiong. NIE Zhen-ning.WU Hong-yi.TAO Hui-wei.CHENG Kuan.GE Jun-bo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中自发电位传出导致的房性心律失常的再次消融及其评价[期刊论文]-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8,12(4)1.毕亚艳.吴磊.朴晶燕.黄永麟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无症状心房颤动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期刊论文]-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0(3)引用本文格式:毕亚艳.李智博.黄永麟.BI Ya-yan.LI Zhi-bo.HUANG Yong-lin无症状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及处理[期刊论文]-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