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四季养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之四季养生

自然界一年四季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这就是“天人相应”的理论。古代的养生学家和道家认为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湿;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根据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养生原则。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因为春夏之季,阳气生长发泄,故当养护阳气,以防耗散太过,阴随阳泄。秋冬之季,收藏之令,阴精不宜外泄,故当养阴育阴,阴生则阳长,保持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协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还说:“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意为服食温性热性的食品药物,应该避免在温暖炎热的春夏季节,食用凉性寒性的食物药品,不宜在秋冬寒冷之季。这些都是要求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消长、寒暑的变化来调节饮食,保养身体,适应自然,延年益寿。

春天,是万物生长、万象更新的季节。《黄帝内经·素问》中写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是说,春季三个月所有生物推陈出新,生机盎然。人应适应季节,调养生气,使机体与外界统一起来,谓之“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早春时节,气温仍较寒冷,人体为了御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基础。所以早春期间的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除谷类外,还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时补充能量物质。

春季,晚上不要睡得太迟,早上要早起,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严寒的冬季,各种保暖措施的完备,使人的耐寒能力下降。春暖花开,过早地顿减衣物,一旦寒气袭来,会使血管痉挛,血流阻力增大,影响机体功能,造成各种疾病,所以“春捂”习惯要保持,衣服宜渐减,衣着宜“下厚上薄”,体质虚弱的人要特别注意背部保暖。

夏季是一年阳气最盛的季节,人体阳气最易发泄。《素问·四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之交,万物华实。”夏季气候炎热,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此时要顺应自然,注意养生,对防病健身、延年益寿是大有裨益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夏季是人体心火旺,肺气衰的季节,人应晚睡早起,顺应自然,保养阳气。在夏季,晚些入睡,以顺应自然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因为夏天太阳升得早,清晨空气清鲜,早起后到室外参加一些活动,对增强体质颇有益处。夏季要坚持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以适应夏日养长之气。由于夏天中午气温特别高,

晚上睡眠时间较短,要适当午睡,以恢复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说:“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养老奉亲书》指出:“夏月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也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衣着方面,由于夏天天热多汗,衣服要薄一些,衣衫要勤洗勤换。夏季刚晒过的衣服不可即穿,否则,轻的会引起汗斑,重的会引起其他疾病。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正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所说:“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食物调养应着眼于清热消暑,健脾益气。因此,饮食宜选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适当选具有酸味的,辛香的食物,以增强食欲。少吃苦寒之食物。多食辛味食物以养肺气,以免心火过旺而制约肺气的宣发。酷暑盛夏,因出汗很多,常感口渴,所以适当用些冷饮,可帮助体内散发热量,补充水分、盐类和维生素,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如西瓜、绿豆汁、赤小豆汤等。《颐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密冰、凉粉、冷粥”。夏天还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夏天必须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干净。

古代医学家认为,秋季,草木零落,气清风寒,节约生冷,以防疾病,此时宜进补养之物以生气。如果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若不注意养生保健,身体就容易患病,使旧病复发,因此,秋季养生一定要注意:

早起早睡。中医主张秋季“早起早睡,与鸡俱兴”。早睡可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可舒达阳气。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预防秋燥。秋天气候干燥,皮肤内的水分蒸发快,易使人出现皮肤干裂、皱纹增多、咽喉燥痛、大便秘结等症状,因此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适当饮水,补充机体水分,避免过劳和剧烈运动使津气液耗。

增强抗病能力。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百病"。秋天气候渐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过多,有意让机体冻一冻,经受一些寒凉之气的锻炼,也是增强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

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人体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同化大于异化。中医认为,肾主水,藏精,在志为惊与恐,与冬令之气相应。《·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心主火,藏神,只有水火相济,心肾相交,方可神清心宁。因此,在冬月闭藏之时,应调养心肾,以保精养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要人们避免各种干扰刺激,处于淡泊宁静状态,方可使心神安静自如,含而不露,秘而不宣,给人以愉悦之美。

冬三月,应以敛阳护阴,养“藏”为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清代石成金在《养生镜》中告诫人们:“冬三月乃水藏闭涩之时,最宜固守元阳,以养真气。”这就要求在起居方面,做到作息有时以顺乎自然规律。早睡以养人体阳气,待日出后起床以养阴气。有利于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在穿戴睡卧上要注意防寒保暖,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冬衣伸足卧,则一身俱暖”的名言

实践证明,冬天怕冷,终日紧闭门窗,恋床、睡懒觉,或在空气污染的室内,极易导致体质迅速衰退,抵抗力下降,容易患感染性疾病。长期坚持冬季锻炼的人,耐寒力强,不易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冻疮等病,也是预防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良方。冬季锻炼,要因人因地制宜,锻炼时要注重自我保健。

适度地冬令进补,可滋养五脏,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以促使体内阳气的升发,增强抵抗力,起到预防开春温疫流行的作用。冬令进补应以食补为主,应先请中医进行诊断,根据机体的阴阳盛衰、虚实寒热,因人而补。偏于阳虚者,以羊肉、鸡肉等温热食物为宜,可起到温中益气、补精填髓之功效。《饮膳正要》认为,冬季宜服羊肉粥,以温补阳气。偏阴虚者,以食鸭肉、鹅肉为好。鸭肉性甘寒、有益阴养胃、补肾消肿、化痰止咳作用。鹅肉性味甘平、鲜嫩松软,清香不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鹅肉可“利五脏,解五脏热,止消渴。”

总之,四季的养生保健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养生保健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才能真正达到保养身体,延年益寿的养生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