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培拉—城市建设史案例分析改
简介: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简介: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Canberra)是联邦政府、国会及外国使馆的所在地,是澳洲的政治中心。
澳洲是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而堪培拉是个只有50多年历史的新都市。
它是悉尼与墨尔本两大城市在半个多世纪前争为首都之冠不下作为妥协而建立的,最终被建在了两大城市的中间。
堪培拉离悉尼328公里,离墨尔本690公里。
堪培拉的四周是美丽的山岭,城市为松林翠柏所环抱,郊区与自然乡村毗连,景色秀丽优雅,环境清新宁静。
由于人口密度小(30多万人)又无工业区,堪培拉享有“天然首都”之美誉。
它布局科学,市区建筑摩登,郊区又具田园风味。
世界各地的旅游者都喜欢驱车行驶在它一流的高速公路上,浏览这个美如世外桃源的城市。
1908年堪培拉被选为首都后向国际上招标新的建筑设计方案,美国建筑师波利·古瑞芬竞得设计权。
他把城市设计成特有的环圈形,由市中心向四周放射。
他设计的人工湖被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古瑞芬湖(Lake Burley Griffin)。
湖水清波涟漪,湖中心循流不断的冲天弧线形喷泉令人神怡留连。
旧国会大楼(Old Parliament House)建于1927年,是联邦议会会议大楼。
曾有两次大的扩建。
自新国会大厦1988年落成后,它即完成了长达61年的使命,成为一座历史博物馆。
这座两层的白色楼房主要有两部分:立法部的会议厅和办公室,还有休息娱乐的餐厅和酒吧。
一间不大的内阁大臣厅是国家首领议宪定法的会址。
厅墙上有窥视孔,桌案下有信号按钮,十分莫测。
二层楼上大部分为新闻办公室,由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占据。
据说记者们经常爬上楼顶,跑到内阁厅的通风管处竖耳偷听会议内容,然后传出“内部”密闻制造轰动。
这一现象被称作“leaky”roof。
旧国会大楼是澳大利亚政治历史的见证和里程碑。
从1927年到1988年发生的所有有关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辩论与决策都在这里通过。
这里也是英联邦国家政治民主的展现。
澳大利亚城市建设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澳大利亚城市建设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在澳期间,学习了澳大利亚的政治、文化理论,政府战略远景规划、城市规划与发展、基础设施投融资、水资源综合利用、城市废弃物管理、环境保护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实地考察了阿德莱德、堪培拉和悉尼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澳洲之行,虽然是走马观光,但从抽象理论和直观感受两个层面对澳洲有了进一步了解,特别是大家边学边议,结合所在地工作谈体会、议思路,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在比较中思考,在讨论中启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尤其对澳洲优美的城镇建设、可持续的发展规划和超强的节能环保意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澳大利亚现代城市管理的主要特点尽管澳大利亚建国仅200年,但其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规划注重科学性、连续性和严肃性澳大利亚规划建设充分利用山水地形等自然要素,科学合理。
悉尼、阿德莱德充分利用海岸线,沿岸布置大片绿地、文化娱乐建设等,城市建筑按离海岸距离成正比逐渐升高,不仅使每排建筑都有良好的海景视线,同时从海面眺望城市则可见到逐层叠起的特色景观。
悉尼市为应对人口增长的状况,在规划中明确保持中心商业区现有竞争力的前提下,将公共设施和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配置在新建立的三个核心商业区,每个区之间车程不超过1小时。
可以说,澳大利亚城市规划十分科学,真正成为城市各项建设的灵魂。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规划的连续性和严肃性,不会因为城市领导人的变动而随意改变。
如首都堪培拉,1911年美国建筑师格里芬设计的规划方案中标,近百年来,该市始终围绕该规划进行建设。
通常地方政府每8年重新制定一轮实施性规划。
澳大利亚建立了完善的规划法律法规和执行机制,城镇体系规划大致可分州政府负责的区域规划和地方政府负责的实施性规划两大类,每类之中又包含若干规划层次。
规划法对规划的制定、修改、审批、公示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还要遵守规划法以外的其他法律规定,如环境保护法、水资源法等。
堪培拉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分析

三 门 峡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市规 划 , 我们不难看出 。 其 共 同点 是非 常显 而 易 见
的。 首先, 将 国家 的重要 立法 机构— — 国会 大厦 , 布 建起 了一 个绿 化试 验 园地 . 这 是 当时 澳洲 政 府 自然
保护 思想 的很 好体 现 。其 后 . 温斯 顿 先后 被任 命 为 森林 部部 长 , 城市 规划 师 以及 国 家 园林 总 监 温 斯
节” 庆 典时 。 “ 堪培 拉 ” 这一名 称才 被确 定 了下来 。最 终. 堪 培拉被 选作 这个 国家 的首都 。
1 9 1 2年 . 出生 于美 国芝加 哥 的建筑 师格 里芬 在
“ 莫 里 贝治 ” 的河流 . 他们于 1 8 2 0年 1 2月抵 达 了 这
一
1 3 0多位 来 自澳洲各 地 、北美 和 欧洲 的建筑 师及 城 市规 划 师 参 加 的堪 培 拉 规 划设 计 国 际 比赛 中成 为
堪培拉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分析
詹 亦 功
( 陕西师范大学 历 史文化 学院 , 西安 7 1 0 0 6 2 )
摘
要: 在 实地考 察的基础 上, 对 澳大利 亚首都 堪培拉的城 市规 划理念及城 市规划和设计 的意义进行 了较为深
入的分析和研 究。认为堪培拉城市规划 中的民主理念和城市规划 中的借 助地形和绿化营造的景观 多样性 , 是值得我
优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者 . 其后 . 便 和 他 同为 建 筑 师 的 妻 子 马利 安 一
地区. 尽管“ 莫里 贝治 ” 河 在他 们抵 达 一年 以后 才
被 发现 首批 欧洲 的定 居者选 择 了这 片石灰 岩平 原
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历史与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历史与案例分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划和发展成为了现代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规划和发展与城市的历史密不可分。
城市的发展从最初的通过纷繁复杂的市场、交换和商业来活跃经济,到后来城市化进程加速,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变得日益重要。
城市规划和发展也随着城市改变发展不断演变,成为了一个关乎人类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的巨大话题。
回顾历史,城市规划和发展一直是人们思考生活环境的重要话题。
在19世纪,工业革命伴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规划也开始显现出其重要性。
巴黎在1853年成立了一个叫做“城市美化委员会”的机构,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巴黎的城市建设和恢复。
这个机构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规划机构。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增大,规划也变得更加复杂。
城市规划师们开始更加注重协调和平衡城市的发展,同时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
一个成功的城市规划需要顾及各种因素,如住房、公共交通、商业、教育、文化等等。
其次,像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等也要纳入考虑范围。
最重要的是,城市生活所需的各种设施如大楼、街道、空气质量、节能等等要合理协调。
城市规划师需要权衡种种因素,以保证城市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可持续性。
某些城市规划实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前面提到的变化。
在东京,平民住宅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东京国有工业核心区的计划在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增加的背景下实施。
由于日本人口密集,东京在设计住宅时也采取了垂直化的思路,楼房内常设有公共区域和各种设施(如超市、游泳池和医疗中心等),方便市民享受公共财产,并且这样也方便了楼房的管理。
这种模式在许多大城市,尤其是亚洲城市中非常常见。
公共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随着人们对便利和效率的追求,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伦敦地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铁路拓建之一。
从1863年第一列地铁列车的开启,到现在,伦敦地铁已经成为了伦敦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堪培拉南京深圳城市肌理分析

总结
格里芬规划方案密切结 合地形,构成水轴、 地轴十字交叉,构成 城市主轴线;由多角 几何形和放射线路 网把城市的园林和 建筑物组成相互协 调的有机整体,使 堪培拉既有首都所 需要的庄严气概, 又有花园城市的优 美风貌。
南京
城市简介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 化名城,是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南京汤山猿人头 骨化石的出土,表明50万年前南京就是人类聚居之 地。南京有着近2500年的建城史。自公元3世纪以 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 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10个朝代和政 权在此建都立国,南京故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之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南京已成为新时代的 创业热土,新世纪的创新家园。
城市空间结构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西、中、东三条发展轴和 南、北两条发展带为基本骨架,形成“三轴两带 多中心”的轴带组团结构。
谢 谢!
堪培拉
Canberra
基本介绍
堪培拉是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澳大利亚山脉区的开 阔谷地上,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东经149°07′,南 纬35°17′,面积2395平方公里,人口36.8万,海拔 760米。莫朗格洛河横市区,西流入马兰比吉河。原 为牧羊地,1913年按规划始建,1927年联邦政府从 墨尔本迁此。全国政治中心。以银行、饭店和公共服 务业为主要经济部门。有铁路连接各大城市。有澳大 利亚国立大学(连续多年澳大利亚大学排名第1位)、 堪培拉大学和国立图书馆。市区西南有宇宙航行跟踪 站。旅游业甚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年降雨量 平均,四季都有阳光普照的日子。
2.风格,田园城市
设计充分具备田园城市 元素,核心、放射线、 同心圆、扇区等。整个 城市以国会山为圆心, 1.5公里为半径,从北向 东往南顺时针方向的环 城路为一个半圆弧线, 再以南北两条宽阔的联邦大街、国王大街为边,构成 一个扇形,扇形内有宽而直的市道使扇形区分成若干 块几何图案,这每块图案便是整齐的街区,街区内又 有许多的道路纵横交错,最窄的小巷也为双车道,车 辆可以开到每家门口。
堪培拉--花园城市的典范

堪培拉--花园城市的典范
林小峰
【期刊名称】《园林》
【年(卷),期】2003(000)003
【摘要】无
【总页数】3页(P12-13,52)
【作者】林小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堪培拉——增长型及可持续发展城市:堪培拉城市及乡村遗产保护 [J], Etic Martin;苏静
2.国际花园城市堪培拉 [J], 陈淀国
3.花园城市堪培拉 [J], 李忠东
4.大花园城市:打造一流生态文明的典范 [J],
5.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花园城市理念演进与实践探索——以舟山群岛新区海上花园城市建设为例 [J], 李娜; 陈鸿; 方敏; 陈志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堪培拉城市设计的优缺点

美国建筑师、景观设计师, 瓦尔特·伯利·格里芬 (walter Burle, Griffin 1876-1937年)夫妇的方案一 举中标。 格里芬吸取了获得前三名的 三个方案的长处,重新进行 了设计,而后,新城市的建 设即按此规划实施。 1913年3月12日举行奠基典礼, 新城市正式命名为堪培拉。
大家好
1
堪培拉城市设计的优缺点
2
堪培拉(Canberra ) 是澳大利亚的首都,一个 年轻的城市。总人口32.5万 人(2004)为澳洲第八。总 面积2395平方公里,50%以上 的面积为国家公园或保留地, 在首都直辖区东北部。东北 距悉尼240公里,西南距墨尔 本500公里,人口30万。
3
堪培拉,是一个明确按照规划建设起来的城市。
6
3.水轴,城市活力。
格里芬提出在莫朗格洛河上筑水 坝,以形成广阔的湖面为城市的 “水轴”。
水轴从黑山(Black Mount)开始, 朝东南方向延伸,使城市与水光山 色相互映衬。
澳大利亚政府将建成的人工湖以 格里芬的名字命名为格里芬湖。
现在该湖位于堪培拉的市中心, 将堪培拉分成南北两部分,而横跨 南北的联邦桥和国王桥又把这两半 紧扣一起。以湖为界,南边是政府 的机关区,北边为商贸市场区,东 边系科教文卫区,西边乃市民住宅 区,这种布局既协调合理,又方便 舒适,做到了形式美与功能全的有 机统一。
居住区保持了低密度的澳大利亚传统 花园小区的特色,城市绿地面积每人平均 70平方米(1973)。在联合国环境保护会议 上,堪培拉被誉为很少污染的城市的典范。
对堪培拉规划也有些实现;以临时
议会大厦为核心的三角地带过于空旷等。
8
国内外旧城改造案例分析 ppt课件

已拆的战日本投降后, 设施被美军接收,此后附近逐渐开设了为外国人而 设的商店与饮食店。其后附近又开设了多间电视 台, 如朝日电视台等,加上外国使馆的设置,六本 木遂 演变成酒吧、夜总会等夜店林立的繁华地区。
►60年代后半期开始,以外国人与较富裕的日本人为 对象的迪斯科舞厅在六本木开业,吸引不少外国人、 演艺与传媒工作者在此消遣。1980年代后期,泡沫 经 济高峰时期,迪斯科数目有数十家之多,其后经 济 泡沫爆破,部分迪斯科结业。同时,由于特种行 业 的聚集,六本木一带的治安亦逐渐变坏。
.基础设施扩建。码头区不仅具有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特 别
是伦敦金融中心)便捷相连的轻轨和地铁,还辟建了与西
欧各大城市通航的小型机场。解决了原来条块分割、交通不 便
的问题。
ppt课件
7
国内外旧城改造案例借鉴
国外旧城改造案例——伦敦码头区
改造效果 关键词:繁华、高楼、街区、金融中心、商业中心
►环境改善:居住、办公、购物、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 观, 山清水秀、白云蓝天,而且交通便捷。
►交通:
1998年,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伦敦码头区创造了 20700 个额外工作岗位;同时也方便了企业的进驻、 提升了商业价值。
►大规模办公面积的消化问题:
为了吸引租户迁入码头,开发区采取了许多优惠策略。包括: •如果Jubilee地铁延线没有按时开通以及如果在一个特定日期之前,没有其他大客户入住,租户 可以 取消租赁协议,不承担任何责任;
.伦敦码头 区(尤其是 加纳利码头) 提升了伦敦 在世界的地 位; .成为伦敦 新的地标。
ppt课件
8
国外旧城改造案例——伦敦码头区
码头区主要变化指标
国内外旧城改造案例借鉴
ppt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36.8万人(2012,包括3个卫星城),
澳洲第八。
面积: 整个辖区面积为2395平方公里(50%以
上的面积为国家公园或保留地.在首都直辖区东 北部。 堪培拉 城区面积为805.6平方公里
定位:被誉为 “大洋洲的花园城市 ” ,世界
十大“绿都”之一
澳大利亚首都地域范围
设计者:美国建筑师、景观师伯利·格里芬
2.3.1总体布局(格里芬方案)
以国会山为圆心,1.5公里为半径, 从北向东往南顺时针方向的环城 路为一个半圆弧线,再以南北两 条宽阔的联邦大街、国王大街为 边,构成一个扇形,扇形内有宽 而直的市道使扇形区分成若干块 几何图案,这每块图案便是整齐 的街区,街区内又有许多的道路 纵横交错,最窄的小巷也为双车 道,车辆可以开到每家门。
目录
1.堪培拉简介 1.1地理环境 1.2面积 定位 设计者 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 2.2城市选址 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 2.5山体改造 2.6规划思想 2.7土地利用 3.城市发展建设 3.1城市景观 3.2城市建筑 3.3城市交通 3.4法治保障 4.分析总结 5.其它
目录
1.堪培拉简介 1.1地理环境 1.2面积 定位 设计者 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 2.2城市选址 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 2.5山体改造 2.6规划思想 2.7土地利用 3.城市发展建设 3.1城市景观 3.2城市建筑 3.3城市交通 3.4法治保障 4.分析总结 5.其它
2.1.3城市规划历程
60年代初首都开发委员会根据国会的指示,为避免城市功能向中心区的过渡集中,保持规 划的连续性,以建立一系列卫星城作为发展堪培拉的基本原则:
①延续格里芬的规划,强烈地依靠轴线,尊重城市基地及周边区域的自然特征,确定了几 座重要的国家级纪念性建筑,如高等法院、国家美术馆、科技馆等在“专用地”的位置。
2.3.2空间轴线
方案以首都山为中心规划了 四条主要的城市空间轴线,把一 系列带有纪念物和自然主义界标 的星形居住街区联系起来。 这三条轴线是: 1:由南到北,自红山、经首都山 再到安斯利山。 2:东西向贯通格里芬湖的视觉轴 线,西端为黑山,山顶建有电视 塔,为城市标志之一; 3:由首都山通向城市商业中心的 轴线。也是城市主要交通线路之 一。 4:由首都山通向服务业文化中心 的轴.1地理环境 1.2面积 定位 设计者 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 2.2城市选址 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 2.5山体改造 2.6规划思想 2.7土地利用 3.城市发展建设 3.1城市景观 3.2城市建筑 3.3城市交通 3.4法治保障 4.分析总结 5.其它
2.1.3城市规划历程
1912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组织首都 规划国际竞赛,来自美国芝加哥的建筑 大师沃尔特.格里芬(w.Griffin)的方案 获得最佳奖。 他的方案把城市核心定在首都山。当时 这座山只不过是个土丘。山下是一条弯 曲延伸的河流,格里芬把它规划成一个 大人工湖。从首都山向外放射的道路通 向卫星城,卫星城是主要居民点,而市 中心只保持很小的规模,主要用作建政 府大楼。 1913年3月13日举行堪培拉动土建设典礼。由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局势的影响,加 上2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堪培拉的建设断断续续,直到1927年才初其规模, 于这一年首都从墨尔本迁到堪培拉。那时新都人口尚不足5000人。 以后的30年,城市建设仍然缓慢。 1958年起堪培拉建设速度加快,城市面貌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
2.1.1.政治背景
100多年前,堪培拉是一片既无树木又无湖泊的牧场,1841年才发展成为一个小镇。 当时只有一个邮局,一个铁匠铺,一个教堂及其所属的学校。它后来之所以能成为澳 大利亚的首都,可以说完全是“鹬蚌相争”的结果。 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第一大城市悉尼和第二大城市墨尔本都希望把首都设 在自己的城市,为此双方相持不下,争论了八九年之久。最后,联邦政府于1911年通 过一项折衷方案,决定在两个城市之间选择一处适宜的地点重建新都,这个地点就是 堪培拉。 1911年4月举行了一次首都规划的国际竞赛,格里芬的方案获选。堪培拉的规划完全 按照格里芬的规划有计划的进行。
目录
1.堪培拉简介 1.1地理环境 1.2面积 定位 设计者 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 2.2城市选址 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 2.5山体改造 2.6规划思想 2.7土地利用 3.城市发展建设 3.1城市景观 3.2城市建筑 3.3城市交通 3.4法治保障 4.分析总结 5.其它
2.3.1总体布局(格里芬方案)
格里芬方案:规划方案密切地结合地形, 构成城市轴线,由多角的几何形和放射线 路网把城市自然风貌和人工建筑群体组成 相互协调的有机体。
放射性路网
目录
1.堪培拉简介 1.1地理环境 1.2面积 定位 设计者 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 2.2城市选址 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 2.5山体改造 2.6规划思想 2.7土地利用 3.城市发展建设 3.1城市景观 3.2城市建筑 3.3城市交通 3.4法治保障 4.分析总结 5.其它
联邦大 街
国王大 街
目录
1.堪培拉简介 1.1地理环境 1.2面积 定位 设计者 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 2.2城市选址 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 2.5山体改造 2.6规划思想 2.7土地利用 3.城市发展建设 3.1城市景观 3.2城市建筑 3.3城市交通 3.4法治保障 4.分析总结 5.其它
2.2城市选址—回归自然
格里芬把这个地形比喻为一个不规则的露天剧场,高山好比是剧场的顶层楼 座,倾斜向水边的山坡好比是宽广的观众席,下面的水面如同中心竞技场。
高山 露天剧场 顶层楼座
中心竞技场
堪培拉地区边缘的山脉作为城市的背景,市区内的山丘作为重要建筑物的场地或 城市中各个对景的焦点。
目录
1.堪培拉简介 1.1地理环境 1.2面积 定位 设计者 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 2.2城市选址 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 2.5山体改造 2.6规划思想 2.7土地利用 3.城市发展建设 3.1城市景观 3.2城市建筑 3.3城市交通 3.4法治保障 4.分析总结 5.其它
目录
1.堪培拉简介 规划背景 1.1地理环境 1.2面积 定位 设计者 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 2.2城市选址 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 2.5山体改造 2.6规划思想 2.7土地利用 3.城市发展建设 3.1城市景观 3.2城市建筑 3.3城市交通 3.4法治保障 4.分析总结 5.其它
地理环境
位置:
坐落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分水 岭(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脉的 山麓平原上)的开阔谷地上, 海拔760米,东距大海120千米, 依山傍水,四周是布满茂密森 林的丘陵。莫朗格洛河横贯市 区,西流入马兰比吉河。东北 距悉尼240公里,西南距墨尔本 500公里。
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 气候,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寒冷凉爽。
第二条轴线:东西向贯通格里芬湖的视觉轴线,即水轴,西端为黑 山,山顶建有电视塔,为城市标志之一。
格里芬湖位于堪培拉的市中心, 将堪培拉分成南北两部分,而 横跨南北的联邦桥和国王桥又 把这两半紧扣一起。以湖为界, 南边是政府的机关区,北边为 商贸市场区,东边系科教文卫 区,西边乃市民住宅区,这种 布局既协调合理,又方便舒适, 做到了形式美与功能全的有机 统一。
2.1.2社会背景
1890一1914年,澳大利亚处于经济低谷和城市失业危机之中,在改革浪潮中,霍 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被介绍进来。后来甚至在1917年10月,还在东南部港口城市阿 德莱德召开了澳大利亚第一次有关田园城市问题的会议,这次大会后,田园城市理 论中的一些概念,如城市非中心化、合作社会、新城等,开始在澳大利亚专业城市 学家群体中出现并逐渐推广。 格里芬的堪培拉正是“田园城市”思想的实践案例。田园城市实质一城市和乡村的 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困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 业用地。田园城市布局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 位为公共建设,环形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2.2城市选址—回归自然
将城址选择在澳大利亚东南部跨莫郎格 洛河两岸的丘陵和平地上。 北面有较平缓的山丘; 东、南、西三面有森林茂密的高耸山脊
安斯利山 黑山
首都山
莫朗格洛河
目录
1.堪培拉简介 1.1地理环境 1.2面积 定位 设计者 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 2.2城市选址 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 2.5山体改造 2.6规划思想 2.7土地利用 3.城市发展建设 3.1城市景观 3.2城市建筑 3.3城市交通 3.4法治保障 4.分析总结 5.其它
目录
1.堪培拉简介 1.1地理环境 1.2面积 定位 设计者 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 2.2城市选址 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 2.5山体改造 2.6规划思想 2.7土地利用 3.城市发展建设 3.1城市景观 3.2城市建筑 3.3城市交通 3.4法治保障 4.分析总结 5.其它
2.3.1总体布局(格里芬方案)
该方案合理利用了基地山峦和水面, 格里芬把城市的核心定在首都山, 并在堪培拉西部建筑了水坝,将山 下的莫朗格罗河流切断,并规划改 造成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将城市劈 成南北两部分。
山峦
山峦
水坝 莫朗格罗河 首都山 人工湖
三条城市空间轴线 山峦
目录
1.堪培拉简介 1.1地理环境 1.2面积 定位 设计者 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 2.2城市选址 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 2.5山体改造 2.6规划思想 2.7土地利用 3.城市发展建设 3.1城市景观 3.2城市建筑 3.3城市交通 3.4法治保障 4.分析总结 5.其它
堪培拉—城市建设史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