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中医的心理疗法

中医的心理疗法

中医的心理疗法心理健康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压生活方式和快节奏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压力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疗法变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除了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外,中医的心理疗法也成为许多人选择的治疗方式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医的心理疗法及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首先,中医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的任何一种疾病都可能与心理状态有关。

中医心理疗法的核心理念是“精神与身体相互影响”。

它强调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并通过调整身体的健康状况来影响心理状态。

因此,中医的心理疗法往往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以达到整体调节身心健康的目的。

其次,中医的心理疗法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在中医看来,每个人的心理问题都有其独特的原因和症状。

因此,在治疗心理问题时,中医师通常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病人的言行举止和脉象等方式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的心理疗法将心理问题归因为内脏脏腑的功能失调或气血失调,以及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不同病理变化。

中医师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针对不同的病症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调理、按摩推拿、针灸、艾灸等来恢复脏腑功能的平衡,并从根本上改善心理问题。

此外,中医的心理疗法倡导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保持健康的身心需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中医心理疗法强调通过与自然界进行互动,如静坐养神、散步沐浴阳光、欣赏自然美景等来舒缓心理压力,平衡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中医建议在平时饮食中注重调养,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消闲,保持适当的作息时间,并且严禁不良习惯如烟、酒和药物滥用,以维持身心和谐。

总结起来,中医的心理疗法以整体观念为基础,通过调整心理状态和身体的健康状况来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中医的心理疗法强调精神与身体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辨证论治和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来改善心理问题。

中医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治疗方法中医心理学1中医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

而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的历史渊源,却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晚在远古时期的巫医祝由术就是人类最古老、最早的疾病化疗方法。

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现代心理疗法的源头。

中医强调形神合一中医注重以治神为本。

这里所讲的神,就是心神,神就是与形相对而言的,中医指出形神合一,所以治形必须协调治神,二者不是边缘化的。

中医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支配形,神是更关键的,所以中医经典重要著作《黄帝内经》说道“主未明则十二官危”,主,就是指的心神,可知心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

为什么治病要先调神?既然心神对生命对人的生理病理如此重要,那么对一切疾病的治疗当然都应该先调治心神,如果属心身疾病,就更必须重点调神,例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胃溃疡等。

中医的神有广义及狭义两个方面的含义。

广义指大自然的力量。

就是说,由于大自然日月星辰的运转,产生阴阳变化,四季寒温、昼夜变化,从而赋予大地生机,同时也赋予了人的生命。

狭义指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能力的总称,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荣卫已通,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这里的神指人的心理活动,就是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

中医非常重视情志化心理病机中医自古就十分特别强调情志内伤这一病机,中医指出,七情出格,例如晴、怒、弊、思、悲、怒、恐过度,可以引致气血失调,阴阳过剩,既可以轻易产生新病,例如可以出现厥证(中风、脑溢血)、骨膜炎(胃出血),也可以间接引致旧病,例如怒可以受损肝,思可受损脾,悲可受损肺,喜则伤心,恐则伤肾。

中医认为,七情内伤既可引起心神病患,也可诱发形体疾患。

如癫狂、失眠(不寐)梦多、心悸、郁证(抑郁症)等。

中医特别强调,七情内伤与心身疾病的出现发展存有非常大关系,而且七情内伤往往就是许多心身疾病的关键病因,例如头痛、晕眩(高血压病)、胸痹(冠心病)、食少(糖尿病)、胃脘痛(胃溃疡)、郁滞等。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心理与精神常见病治疗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心理与精神常见病治疗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心理与精神常见病治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现代人的精神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在治疗心理与精神常见病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中医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医行业工作中常见的心理与精神常见病治疗方法。

一、中医心理学概述中医心理学是中医传统理论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中医对于人类心理活动以及情绪、性格、意识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心理学不仅注重身体与心理的平衡,更关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中医心理治疗在中医行业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情志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情志疾病是中医行业工作中常见的心理与精神常见病,它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

中医通过调整人们的情绪、性格、意识等方面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 中药调理:中医认为,情志疾病的形成与人体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密切关系。

通过选用适当的中草药,针对不同的疾病,调理相应的脏腑功能,以达到平衡体内阴阳的效果。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针刺穴位来调整人体气血,疏通经络,改善心理症状。

在中医行业工作中,针灸疗法常常被用于治疗情志疾病。

3. 气功调摄:中医的气功调摄理论是通过调整呼吸、冥想和气功动作等方式来调整人体内部的能量流动,达到调理心理与精神的目的。

三、中医心理咨询的特点与应用中医心理咨询是中医行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西方心理学的咨询方法有所区别。

中医心理咨询注重综合分析,充分考虑人的整体性和文化背景。

以下是中医心理咨询的特点:1. 个体化:中医心理咨询根据每个个体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和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人的心理问题。

2. 综合性:中医心理咨询综合运用中医心理学、中医药学以及其他中医理论,不仅关注病因病理,更关注人的生活环境、工作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等。

3. 倾听与关怀:中医心理咨询师注重与患者的沟通,通过倾听与关怀,引导患者开展自我认知和自我反省,使患者能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进行调节。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心理学与心理治疗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心理学与心理治疗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心理学与心理治疗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复杂的医学体系,其研究范围涵盖了身体、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健康问题。

在中医行业工作中,中医心理学及心理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行业中的中医心理学与心理治疗,它们的定义、功能以及如何应用于中医实践当中。

一、中医心理学的定义与功能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人的心理与中医的关系,探索心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中医方法对心理治疗的效果。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五行心理学:五行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将人体与自然界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相联系。

中医心理学运用五行理论解析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问题,并根据五行互相制约的关系,推断出心理问题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 情志学说:情志学说认为人的情绪状况与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心理学通过运用情志学说,深入研究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调理方法。

3. 脏腑心理学:中医将心理活动与脏腑联系起来,认为脏腑功能失调会引起心理问题,反之亦然。

中医心理学探索了脏腑与心理的关系,并通过相应的调理方法,实现脏腑与心理的协调。

中医心理学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心理状况:中医心理学通过采用心理评估工具,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包括情绪、性格、认知等方面的特点,为制定中医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 心理干预:中医心理学通过运用中医的方法,如针灸、草药等,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促进其身心健康。

3. 预防与健康教育:中医心理学通过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中医心理治疗的概念与应用中医心理治疗是中医心理学的具体实践应用,旨在通过中医方法调理身心,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中医心理治疗常用的方法包括:1. 针灸:针灸是中医心理治疗中常用的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理问题。

2. 草药疗法:中草药在中医心理治疗中也有广泛的应用,通过中药的药性作用,调节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中医心理学舒缓焦虑与抑郁

中医心理学舒缓焦虑与抑郁

中医心理学舒缓焦虑与抑郁焦虑与抑郁是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人们的健康和幸福带来了困扰。

中医心理学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可以有效舒缓焦虑与抑郁的症状。

下面将从中医心理学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医心理学与焦虑焦虑是一种情绪紧张和担忧的心理状态,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中医心理学中,焦虑通常与心脾不和、肾气虚弱以及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

1. 心脾不和:根据中医理论,心与脾为“五脏六腑之君”。

心脾不和可导致思虑过度,进而引发焦虑情绪的产生。

中医心理学通过调整心脾的功能,可以帮助缓解焦虑。

2. 肾气虚弱:肾为人体元气之源,肾气不足会影响身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心理学认为焦虑与肾气不足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在治疗焦虑时,可着重调理和补充肾气。

3. 气滞血瘀:中医心理学认为气滞血瘀也是导致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滞血瘀会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引发情绪波动。

通过疏通气滞和活血化瘀,中医心理学可以帮助缓解焦虑症状。

二、中医心理学与抑郁抑郁是指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不济等症状的心理状态,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中医心理学认为,抑郁主要与气滞血瘀、肝郁以及脾胃失调等因素有关。

1. 气滞血瘀:与焦虑类似,气滞血瘀也是导致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心理学通过调理气血的流动,促进情绪的平衡,以达到缓解抑郁的目的。

2. 肝郁:肝主疏泄,如果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的不畅,进而引发抑郁症状。

中医心理学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可以缓解肝郁引起的抑郁。

3. 脾胃失调: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失调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起情绪的波动。

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中医心理学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的症状。

三、中医心理学舒缓焦虑与抑郁的治疗方法中医心理学舒缓焦虑与抑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按摩推拿等。

1.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可以通过研究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选择相应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了解中医心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了解中医心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特点
中医心理学注重整体观念,强调形神一体、心身并治;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采用 多种中医特色疗法调节情志,促进身心健康。
与现代医学心理学关系及互补性
关系
中医心理学与现代医学心理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二者都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疾病关系的学科 ,具有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关系。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与策略
情志相胜法治疗原理及实践案例
情志相胜法治疗原理
基于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通过特定的情绪或行为来克 制或调节过度的情绪反应,达到平衡心理状态的目的。
实践案例
对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患者,医生可采用情志相胜法, 如引导患者回忆愉快经历、进行放松训练等,以缓解不良情 绪。
五行养生法调整身心健康平衡
05
中医心理康复与预防保健措施
康复期患者中医心理康复计划制定
01
个体化评估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心理状 态、体质等因素,制定个体化 的中医心理康复计划。
02
情志调养
运用中医情志理论,通过心理 疏导、情志相胜等方法,调节 患者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03
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 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以改善 患者的身心状态。
高压力人群
针对高压力人群,提供减压、放松的中医心 理保健方法,如冥想、呼吸练习、音乐疗法 等。
季节性情感障碍预防及调理方法
冬季养肾防寒
春季养肝调情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可通过 食疗、运动等方式调节情志, 如食用疏肝解郁的食物,进行 户外活动等。
夏季养心安神
夏季炎热易导致心神不宁,应 注重养心安神,如保持心情愉 悦、避免过度劳累、食用清心 降火的食物等。

中医心理学的应用及其与心理医学的关系

中医心理学的应用及其与心理医学的关系

中医心理学的应用及其与心理医学的关系导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中医心理学则是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心理学相结合,探索人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调节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心理学的应用以及它与心理医学的关系。

一、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心理学的起源中医心理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等古籍。

古人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了人体心理活动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

2. 中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心理学主要涉及人体心理活动的调节和疾病的心理学解释。

其中,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这些概念为中医心理学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中医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 心理健康调节中医心理学通过中医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身心健康。

例如,中医经常应用于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治疗。

2. 疾病康复辅助中医心理学可以为疾病康复提供辅助治疗。

通过情绪调节、心理疏导等方法,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加治疗的积极性和效果。

例如,中医可以在癌症康复期间辅助治疗,帮助患者缓解心理上的负担。

3. 健康管理和预防中医心理学还可以应用于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

通过调节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改善免疫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按摩等方法,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预防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

三、中医心理学与心理医学的关系中医心理学与心理医学都是研究人类心理问题的学科,但其研究角度和方法有所区别。

1. 理论基础的差异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中医的传统理论体系,着重强调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

而心理医学更倾向于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

2. 方法的不同中医心理学主要应用中医药、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方法来调节人体的心理状态。

而心理医学借助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如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来解决心理问题。

3. 互补与融合中医心理学与心理医学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可以互相借鉴和融合的。

中医心理学中医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心理学中医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心理学中医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心理疾病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治疗心理疾病时,中医心理学采用了一系列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心理学中医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

一、辨证施治中医心理学强调,心理疾病的形成是与人体的阴阳失衡、五脏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心理学中将心理疾病看作是人体整体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

治疗心理疾病时,中医心理学采用了辨证施治的方法。

辨证施治包括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治两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和询问病史,判断病人的病情所属的中医病理范畴,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则是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施以相应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例如,在治疗抑郁症时,中医心理学强调通过辨证施治来调节病人的阴阳平衡、调整五脏功能。

具体治疗方法有:中药治疗,如用酸枣仁、柏子仁等药材煮水饮用,具有安神、止痛的作用;针灸疗法,如在耳穴、手脉等点位进行针灸,有助于调整脑神经功能、缓解症状;推拿按摩,如通过按摩足三里、太溪等穴位,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抑郁症状。

二、调整饮食起居中医心理学认为,心理疾病的发生与人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心理疾病时,中医心理学注重调整病人的饮食起居习惯。

首先,中医心理学鼓励病人保持合理的饮食。

合理的饮食对心理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例如,在治疗焦虑症时,中医心理学建议病人少饮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多食用香蕉、燕麦等富含镁元素的食物,有助于缓解焦虑症状。

其次,中医心理学还注重病人的起居调整。

起居调整包括保持良好的睡眠、规律的生活作息等。

例如,在治疗失眠症时,中医心理学强调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如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避免剧烈运动等,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三、精神调养中医心理学认为,心理疾病的发生和人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心理疾病时,中医心理学注重病人的精神调养。

中医心理学如何运用阴阳理论调理情绪紊乱

中医心理学如何运用阴阳理论调理情绪紊乱

中医心理学如何运用阴阳理论调理情绪紊乱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情绪紊乱已成为许多人面临的常见问题。

焦虑、抑郁、易怒等不良情绪常常困扰着我们,影响着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而中医心理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邃的学问,其中的阴阳理论为调理情绪紊乱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基础之一,它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所构成。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协调是维持身心健康的关键。

同样,在情绪方面,阴阳的平衡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阴阳失衡时,情绪就容易出现紊乱。

例如,阳气过盛可能表现为烦躁、易怒、焦虑等情绪;而阴气过盛则可能导致抑郁、消沉、悲观等。

那么,中医心理学是如何运用阴阳理论来调理这些情绪紊乱的呢?首先,中医强调通过调节生活方式来维持阴阳平衡。

在作息方面,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滋养阴气,使阳气在白天得以充分发挥。

过度熬夜会损耗阴气,导致阳气相对亢盛,从而容易出现情绪波动。

饮食也是调节阴阳的重要环节。

温热性的食物有助于补充阳气,如羊肉、韭菜等;而寒凉性的食物则能滋阴降火,如绿豆、西瓜等。

根据个人体质和情绪状态,合理搭配饮食,可以调整体内阴阳的平衡。

例如,对于阳气过盛、情绪急躁的人,应适当增加滋阴的食物;而对于阴气过盛、情绪低落的人,则可多食用一些温阳的食物。

运动对于调理阴阳和情绪也具有重要意义。

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阳气。

但运动也需适度,过度运动可能会导致阳气损耗过多,反而影响情绪和健康。

中医心理治疗中还常常运用情志相胜的方法来调理情绪。

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忧胜怒”。

例如,当一个人陷入过度的思虑、纠结中时,通过激发其适当的愤怒情绪,可以打破这种过度思考的状态,从而恢复阴阳平衡。

此外,中医的针灸疗法也能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阴阳,进而改善情绪紊乱。

比如,针刺神门、内关等穴位,可以宁心安神,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

中医心理学如何帮助缓解焦虑症状

中医心理学如何帮助缓解焦虑症状

中医心理学如何帮助缓解焦虑症状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焦虑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

人们常常感到紧张、不安、恐惧,这些情绪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而中医心理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为缓解焦虑症状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中医心理学认为,焦虑症状的产生与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从生理角度来看,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心、肝、脾等脏腑的气血阴阳失衡,可能导致情绪的异常。

比如,心主神明,若心气不足或心血亏虚,就容易出现心神不宁、焦虑不安的症状;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则会使人情绪抑郁、烦躁易怒;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也会影响心神的安宁。

在心理方面,人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等都会影响焦虑的发生。

例如,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的人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而长期的负面思维模式,如过度担忧、自我否定等,也会加重焦虑症状。

社会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工作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等都可能成为诱发焦虑的导火索。

此外,重大的生活事件,如失业、离婚、亲人离世等,也会给人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导致焦虑的出现。

那么,中医心理学是如何帮助缓解焦虑症状的呢?首先,中医强调情志调节。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与脏腑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通过调节情志,可以达到平衡脏腑功能、缓解焦虑的目的。

比如,“喜胜忧”,适当的喜悦可以驱散忧愁;“怒胜思”,适度的愤怒可以克制过度的思虑。

同时,中医还提倡通过培养良好的心态,如保持平和、乐观、宽容等,来预防和缓解焦虑。

其次,中医的食疗方法也对缓解焦虑有一定的帮助。

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调理。

比如,对于心脾两虚型的焦虑患者,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补益心脾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山药等;对于肝郁气滞型的患者,则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佛手、玫瑰花、橘子等。

再者,中医的针灸疗法在缓解焦虑症状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心理中医治疗方法

心理中医治疗方法

心理中医治疗方法
心理中医治疗方法是一种结合中医理论和心理学的治疗方法,通过调整人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的能量平衡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中医治疗方法:
1. 中医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和症状,中医医生会选择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和平衡阴阳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症状。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以恢复身体的平衡和调节气血运行的方法。

在心理中医治疗中,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3.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技术包括推拿、拨罐等,可以通过按摩身体的特定部位来改善气血的循环,缓解身体的紧张和压力,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4. 中医调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调理饮食可以改善心理状态。

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推荐适合的饮食方案,如多吃具有舒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柠檬、薄荷等。

5. 中医心理咨询:中医医生会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困扰,从而指导患者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中医治疗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轻度或中度的心理障碍,对于重度心理障碍或严重的精神疾病,建议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医药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旨在探究中医药理论如何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

中医心理学强调身心相互影响,认为情绪、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调理身心平衡来维护健康。

1. 中医心理学的历史中医心理学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医学经典中就有关于情志与健康的论述。

《黄帝内经》中指出情志是导致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倡“内外合治”的理念,注重调理人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康复。

历代中医医家也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心理疾病的诊疗经验,逐渐形成独特的心理学思想体系。

2. 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中医认为情志是由五脏六腑共同调节的,情志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疾病。

中医药理论认为,情志失常易导致气机郁滞、血瘀等病理变化,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3. 中医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医心理学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舒缓情绪等方法,调整身心状态,维护健康。

中医心理学所强调的“治未病”观念,提倡通过调整心理状态、保持情绪稳定,预防疾病的发生。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应用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显著效果,不仅在治疗心理疾病方面有独特优势,还在慢性疾病、疼痛症状、调节情绪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中医心理学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疗法,调理体内气血失调、情志不畅引起的各种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5. 中医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医心理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

中医心理学将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多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理论和疗法,为人们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心理学将在心理健康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心理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临床应用在维护人们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希望人们能够更加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并积极运用中医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的平衡和提升。

中医心理疗法-调欲疗法

中医心理疗法-调欲疗法

《素问· 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 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所谓“移精变气”就是通过健康教育,认识 病因,移易精神,调节情志和平衡心态,改 变气机; 所谓“祝由”就是告之疾病的来由。

三、注意事项

临床经验证明,认知疗法和祝由适合于治疗 各种与认知因素有关的心理失衡和露阴癖、 强迫症、人格发育不良,和各种行为问题等 心理障碍。 运用:针对病人不同的思想实际和个性特征。 有的放矢、生动活泼、耐心细致。

案例
炀帝得了消渴病,口干舌燥,食多体瘦,莫 君锡认为是酒色过度所致,于是献上《梅熟 季节满园春》、《京都无处不染雪》两幅画, 并对炀帝说:“龙体之恙,乃真水不足,以 致龙霆火势上炎,此非药石所及,须得天池 之水,方可熄灭此火。吾有一友,不妨待我 请教,十日之内取来天池之水,必可治愈。 然这十日之内陛下需独居一处,细心观此二 画,以防风火袭击龙体,节外生枝。”莫君 锡二次进宫,见此状便奏道:“陛下每天看 梅,口水大出,此即天池之水;又每天看雪 景,犹身入其景,烦闷思食之感必定大减。 此谓人处天地之间,耳闻目见不同,则心有 所思,情有所变。陛下如此十日静养已见功 效,若再如此一月,其病根可除也。”对此, 炀帝深信不疑,继续静养,消渴之病也便自 愈了。
道谛:灭苦的方法。即达到涅槃境界而应
遵循的方法和途径(即八正道)。
禅定的方法
佛心不二:自性即佛。 心性本觉:人皆有佛性。
成佛,即觉者。不是没 有痛苦,而是不再感到 痛苦。
慧能(六祖)真身
2
内丹术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 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 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内丹术:
一种返观自性的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精髓之一。

《黄帝内经》对于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就《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进行介绍。

1.1 精神病因理论《黄帝内经》主张:“精气神三者一体,精是血液之精华,气是血液之动力,神是气之运动”(《灵枢·本神》)。

这说明了人的身体与精神是相互关联的,身体是精神的载体。

在《素问·调经论》中则认为情志是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对于情志的变化应及时调整。

1.2 阳虚阴虚理论《黄帝内经》中有“阴阳之气逆则为病”之说,意味着健康的身体必须是阴阳平衡,如阴虚、阳虚易生病。

此理论进一步解释了情绪及其消化和吸收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1.3 情志病理理论《素问·刺禁论》中指出:“五脏之所喜,五脏之所悲,五脏之所恐,五脏之所怒,五脏之所忧。

”表明不同五脏对情感的不同反应,因此情感的失调易导致相应器官的受损,即情志病理。

《灵枢·百病始生》中提到:“风,邪之长也,其所先得者,必先得其阳。

盖阳气者,诸邪所先袭也。

”意味着风(指外部因素,如疾病、压力等)因素的作用,易使人体阳气受伤,导致身体虚弱或疾病。

因此,人们应该通过有规律的生活和营养来保持身体健康。

2.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在心理治疗方面也有着不错的效果。

根据五脏之所喜、悲、恐、怒,中医针灸师使用不同的针灸手法来调整情感。

比如,情绪失衡表现为郁闷、抑郁,可采用“心主神之论”中的针灸点位,以促进身体的平衡,并最终改善心理状态。

2.2 草药治疗根据中医药理学,每种中药对五脏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可以作为辅助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

例如,丹参能补血定志、当归补血补血,熏衣草能舒缓神经,藏红花可以消除抑郁等等。

选择适合的药物治疗可以弥补心理治疗中的不足。

2.3 健康生活方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神仙者,所以能年皆度百岁以上……久视则眼盲,久听则耳聋,长者失其真,少者失其宗。

中医心理学pdf

中医心理学pdf

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学是研究中医心理疗法、脏腑养生、形神合一、经络穴位、顺应四时等方面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情志调理情志是指人类对于各种情绪的不同表达方式,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

情志调理是指通过调节情绪来达到心理平衡和身体健康的方法。

中医认为,情志过度会影响人体的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强调要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情绪波动。

二、形神合一形神合一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存的,心理因素可以影响身体的健康,身体状态也可以影响心理健康。

因此,中医强调要注重身心的整体调养,通过调节身体和心理的状态来达到形神合一的状态。

三、脏腑养生脏腑养生是指通过调节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来达到健康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如果某个脏腑器官出现异常或功能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强调要注重脏腑的养生,保持各个脏腑器官的正常运转。

四、经络穴位经络穴位是指人体内部的经络和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流通的通道,穴位是经络上的关键点。

通过刺激穴位和调节经络,可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经络穴位调节方法有按摩、针灸等。

五、顺应四时顺应四时是指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节生活习惯和饮食,以适应自然规律。

中医认为,季节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气血流通,因此要顺应四时的变化来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

例如春季应多食清淡的食物,夏季应多食清热解暑的食物,秋季应多食滋润的食物,冬季应多食温热的食物等。

六、病后康复病后康复是指在疾病治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身体的康复和预防复发的方法。

中医认为,病后康复要注重调理身体和心理的状态,使身体逐渐恢复健康。

常见的病后康复方法有食疗、运动等。

七、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评估和诊断的过程。

《中医心理学课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医治疗》

《中医心理学课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医治疗》
实验研究
中医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不断深化我们对 中医治疗机制的理解。
中医治疗的心理机制
气血调和
中医治疗能够调和人体气血的 流动,从而影响情绪、认知和 心理状态。
经络调节
通过调节经络,中医治疗可以 改善心理问题,提升身体的自 愈能力。
心身调整
中医治疗不仅关注症状,更重 视心身的整体调整和平衡。
中医心理治疗的应用
中医与心理学的关系
共同关注健康
中医和心理学都关注人体的 健康与平衡,追求身心的和 谐与发展。
不同的研究对象
中医注重能量和经络的流动, 而心理学注重思维、情感和 心理过程的研究。
相互补充的视角
中医和心理学的结合为综合 性的治疗提供了更全面、多 元的视角和方法。
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 五行学说
中医心理学运用五行学说, 分析人体的五个元素(金、 木、水、火、土)在心理上 的作用和影响。
2 阴阳平衡
中医心理学注重人体的阴阳 平衡,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 稳定。
3 气血循环
中医心理学研究气血的循环过程,探讨其对心理状态和情绪的调节作 用。
中医心理学的实证研究
1
脑成像技术
2
利用脑成像技术,我们可以观察中医治
疗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3
临床试验
通过临床试验,中医心理学的疗效得到 了进一步的验证和确认。
《中医心理学课件——从 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医治疗》
中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治疗的心理机制和种新的治疗方法和视角。
研究背景
中医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养生理论以及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继承了中医千年的智慧,结合当 代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与心理的关系。

心理咨询辅导:中医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

心理咨询辅导:中医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

从历代中医心理治疗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中医心理学史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传统的中医心理治疗,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是在众多的中医典籍中都有中医心理治疗的运用。

那么,中医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假借针药疗法:指假借针灸或药物配合言语诱导,消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其实质属暗示疗法。

2.改变环境疗法:因环境导致心理失衡而发病者,改变生活环境后会使病情好转,这是中医心理疗法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3.解除心因疗法:指对症治疗,“心病还须心药医”,弄清心理疾病的病因,然后针对病因让患者消除疑虑,直面事实,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4.气功吐纳疗法:气功疗法是自我有意识地松弛机体,宁静思想,意守丹田,调整呼吸,达到自我调整生理和心理活动,也是中医心理治疗的一种常见疗法。

5.情志相胜疗法:根据五行相互制约关系,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情志并有效地调节由这种情绪产生的疾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6.抑情顺理疗法:指医生用言语或行为解除病人疑虑,使病人通达致病和愈病之理,使其坚持对病态心理作自我抑制,而达到治愈之目的。

7.相反情绪疗法:是指先辨别病态情志的阴阳属性、再设法使病人产生相反属性的情志来制约病态情志,是中医心理治疗的特色疗法之一。

8.激情刺激疗法:用言语或行为骤然激发病人的某种心理产生使之处于应激状态,借此纠正致病情绪、消除病症的治疗方法。

9.言语开导疗法:指依靠医生的威望,运用言语开导影响病人,从而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终治愈心理疾病。

此外,中医心理治疗还常常采用行为诱导治疗、动作体位治疗、厌恶反射疗法等,都属于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

精神健康网专家指出,在运用中医心理治疗的同时,配合使用一些宁心安神、健脑益智的药膳进行调理,疗效更佳。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包括了对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和疗愈人的心理问题,使人们心理健康,达到身心完美的状态。

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许多关于心理治疗的内容,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今天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黄帝内经》对心理治疗的理论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了“精神始生于心,其形始见于意”的观点,强调了心理活动对于人的健康的重要性。

《灵枢·经脉》中也提到了“心者,君主之官,神明之本”、“心者,喜怒在心,怖患在脏,恐惧在肾,寒温在肝,喜乐在脾”等对心理活动和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这些理论对于今天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心理治疗的方法。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针灸疗法。

《灵枢·经脉》中提到了“阳明病者,酌针于阳明”、“太阳病者,酌针于太阳”等针灸疗法的方法。

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施加适当的刺激,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起到调整情绪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

除了针灸疗法之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药疗法、推拿疗法、气功疗法等多种心理治疗的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还可以通过作用于穴位和经络,调整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达到治疗心理问题的效果。

《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调整饮食、调整作息、调整情绪等多种生活方式调理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维持心理健康、治疗心理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心理治疗的重要原则。

在治疗心理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特点来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到了心理治疗应“因人而异”,具体来说,治疗要根据人的情况,对症下药,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进行心理治疗时,要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根据病情的发展规律和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灵活地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心理学》课件

《中医心理学》课件
精神卫生服务
通过开展中医心理学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健康教育和预防
谢谢
THANKS
VS
通过调节呼吸和内气来达到锻炼身体和内心的效果
详细描述
气功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调节呼吸和内气来达到锻炼身体和内心的效果。通过练习气功,人们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心理问题的效果。
总结词
通过音乐来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方法
音乐疗法是利用音乐来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听音乐、唱歌、演奏乐器等方式,人们可以放松身心,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音乐疗法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心理问题,效果显著。
中医心理学的前景展望
跨文化研究
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开展中医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中医心理学的国际影响力。
全球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医心理学的国际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中医心理学将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标准化和规范化
详细描述
中医心理学是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典籍的记载,如《黄帝内经》等。
总结词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医心理学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健康保障。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中医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两者在某些方面也有共同点,如都关注个体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总结词:神形共养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和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只有保持心理和生理的平衡和谐,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治疗方法中医心理学1中医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

而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的历史渊源,却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早在远古时期的巫医祝由术就是人类最古老、最早的疾病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现代心理疗法的源头。

中医强调形神合一中医重视以治神为本。

这里所谈的神,就是心神,神是与形相对而言的,中医认为形神合一,所以治形必须配合治神,二者不是孤立的。

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支配形,神是更重要的,所以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主,就是指的心神,可见心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

为什么治病要先调神?既然心神对生命对人的生理病理如此重要,那么对一切疾病的治疗当然都应该先调治心神,如果属于心身疾病,就更应该重点调神,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胃溃疡等。

中医的神有广义及狭义两个方面的含义。

广义指大自然的力量。

就是说,由于大自然日月星辰的运转,产生阴阳变化,四季寒温、昼夜变化,从而赋予大地生机,同时也赋予了人的生命。

狭义指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能力的总称,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荣卫已通,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这里的神指人的心理活动,就是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

中医非常重视情志化心理病机中医自古就十分强调情志内伤这一病机,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如喜、怒、忧、思、悲、惊、恐过度,可以导致气血紊乱,阴阳失衡,既可直接产生新病,如可以发生厥证(中风、脑溢血)、呕血(胃出血),也可间接诱发旧病,如怒可损伤肝,思可损伤脾,悲可损伤肺,喜则伤心,恐则伤肾。

中医认为,七情内伤既可引起心神病患,也可诱发形体疾患。

如癫狂、失眠(不寐)梦多、心悸、郁证(抑郁症)等。

中医强调,七情内伤与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关系,而且七情内伤往往是许多心身疾病的重要病因,如头痛、眩晕(高血压病)、胸痹(冠心病)、消渴(糖尿病)、胃脘痛(胃溃疡)、呃逆等。

中医五神藏与心理治疗中医的神包括:神、魂、魄、意、志,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

什么是心藏神?心藏神,就是指心脑主宰人的思维意识活动,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什么是肝藏魂?肝藏魂,就是人的肝主魂,那么魂的功能又是什么呢?魂的特点是与神并出,魂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主要指谋虑。

所以一个人若肝有问题,谋虑就会受到影响,即所谓“肝主谋虑”。

肝魂与心神是互为相关的,其特点是魂受制于神,“神劳则魂荡”,这就是说,神魂虽分主于心和肝,但主宰在心。

什么是肺藏魄?魄,中医认为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主要属于本能意识,比如人出生后的视、听及手足运动、啼哭等一些本能。

魄是和精在一起的,所谓“并精而出人者谓之魄。

”肺藏魄,就是指肺和魄的关系最大,年轻人肺气充足,而有气魄,所以耳聪目明,言语不乱;人老了,肺气虚,所以言善误,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八十岁,肺气虚,故言善误。

”这就提示,老年人言语混乱,就要适当地增强肺气。

什么是脾藏意?意,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思维及记忆。

意和脾的关系最大,“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烦满)乱”。

什么是肾藏志?志,指记忆的保持。

肾藏志,是说记忆这一思维活动与肾有密切关系,肾虚之人,脑记忆力减弱,是因为肾生精、精生脑髓之故,就是说肾虚精不足的人,易影响大脑而致记忆力减退。

五神藏的重大意义在于独调心、肝、脾、肺、肾五脏与心理情志的密切相关,对于心理养生、心理治疗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中医心理学2什么叫情胜心理疗法中医的以情胜情法,又叫情志制约法,也叫情绪收调法。

其中又多用五行相胜法。

中医用这个方法治疗心理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

有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秀才叫范进,得知中了举人后,竟高兴得成了狂人,他的家人很着急,就请了一个老中医来看,老中医说:“《黄帝内经》说这是'喜伤心’,治疗的办法是'恐胜喜’,这位秀才平日最怕谁?”家人说:“最怕他的老丈人”。

医生说:“那就请他来打他一巴掌就好了。

”家人照着做了,范进果然被打醒了,这就是典型的中医的情志制约法。

情志制约法治疗总则:因情而起,也因情而去。

情胜心理疗法的原理百病皆生于气。

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情绪生于五脏,心生喜、肝生怒、脾生思、肺生悲忧、肾生恐。

就是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具体归纳为:用悲伤制怒法、用惊恐制喜法、用愤怒制思法、用喜悦制忧法、用思虑制恐法。

’用悲伤制怒法《黄帝内经》“怒伤肝,悲胜怒”。

因为怒是肝的情志(肝志怒),悲是肺的情志,“怒伤肝”就是大怒使肝气出现太过,而金克木,所以用悲来制约肝。

肝气平,怒也就可以平和了。

有一个患者,因兄弟跟他争房子,打了起来,后来气得发了狂,到处奔走叫骂,医生判断这是怒伤肝,就骗他说:“你的弟弟出了车祸,已经死了”。

他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大哭了起来:“兄弟呀,我对不起你啊……”哭罢,他的狂证竟然好了。

这就是以悲制怒的例子。

用恐制喜法喜伤心,恐胜喜法,就是因大喜伤了心神而出现精神障碍,可用恐的办法进行制约。

按照中医理论,因为喜是心的情志(心志喜),心为火脏,恐是肾的情志,肾是水脏,水克火,所以心志太过,出现大喜伤心时,前人就用肾水来克制心火。

用怒制思法思伤脾,怒胜思。

中医认为,因思念伤了脾,导致不想进食,用使他生气的办法可以改善这些症状。

有一个年轻人因失恋得了抑郁症,每天抑郁独处,似醒非醒思念不已,家人请来了老中医,老中医诊脉后,大骂他道:“一个大男人,竟为一个女子弄得如此狼狈不堪,有什么出息?要是我的儿子,早就赶出去了。

”年轻人听了勃然大怒,站起来就要打那老医生,被他父亲紧紧拉住。

从此,年轻人的抑郁症状竟解除了。

如果因为思念过度伤了脾,使人陷于思念而不能自拔,就用激他愤怒的办法,因为木克土,肝属木,主怒,所以怒志能调节脾思。

用喜制忧法悲伤肺,喜胜悲。

对于因悲伤损伤了肺者,可以采用让他高兴的办法进行心理治疗。

古书载有一个书生,爱上了一个小姐,其父不同意,因而悲哀、难过不已,伤了肺,咳了起来,而且越咳越重,后来竟呕起血来,在外地经商回来的父亲知道情况后,就去找医生。

医生说遂了他的心意,病就会好转。

他的父亲只得去向小姐家提亲。

当书生知道小姐答应了亲事后,心中大喜,咳嗽、呕血竟霍然而愈。

悲是肺的情志(肺志悲),喜是心的情志(心志喜),如果因为悲伤损伤了肺,让人不能从悲伤的低谷中走出,那就可以用让他高兴的办法来制约悲伤情绪,因为火克金,心属火,肺属金,所以心志喜能制约肺志悲。

用思制恐法恐伤肾,思胜恐。

这是恐惧伤了肾,采用增加思念的办法来制肾的心理治疗法。

有一个老人,路过坟地时,被一只野狗吓坏了,回家后不断做噩梦,医生看后,对家人说,他这是因恐惧伤了肾,可以用让他思念的方法来治疗。

于是他的家人就把他最喜爱的小儿子送到远处的亲戚去。

老人因为思念儿子,噩梦也变成了梦中与小儿子相聚。

如果因为恐惧伤了肾,让人不能战胜惊恐,那就可以选用让他思念的办法来制约肾,因为脾属土,肾属水,土克水,所以思能制约肾恐。

以情胜情医治心理病是中医的一绝,不过对患者施行情胜法的人,要有一定的威望,最好是医师或是他的长辈。

情胜心理疗法的灵活应用情胜心理疗法(情志制约法)不一定严格按照五行制约的规律,可以根据实践经验灵活应用。

如中医《黄帝内经》就有以惊法治疗呃逆的办法,即用惊恐的办法打乱患者的呃逆节律,从而起到治疗的效果。

这就是《灵枢·杂病》“哕……大惊之,亦可已”的记载。

再如,古医书记载:一青年因落榜得了哕证,每天呃逆不止,老中医让其家人半夜到他的窗下学鬼哭,这年轻人被吓醒了,未料,他的呃逆竟不药而愈。

这就是对《黄帝内经》情志治病的活用。

中医情胜心理治疗规律大怒伤肝,悲胜怒(金克木);大喜伤心,恐胜喜(水克火);大思伤脾,怒胜思(木克土);大悲伤肺,喜胜悲(火克金);大恐伤肾,思胜恐(土克水)。

若掌握了上述中医情胜规律,人人就都可以自行调节心理平衡。

中医心理学3怎样区分阴阳情志《黄帝内经》有一句名言叫做“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就是说情绪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阴阳气血。

那么,我们也可以应用情绪变化调整人的心理阴阳。

怎样区分阳性情志和阴性情志呢?我们大家先做一个心理实验: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用右手摸着我们左手的脉,然后回想一件令你愤怒无比的事,比如有人造谣中伤你,慢慢地你就会出现阳性情志的症状:你的脉会加快,心跳会加速,头脑会发胀,血压会升高,面色会发红……我们再做一个心理实验:用同样的办法,闭上眼右手摸着左手的脉,然后,请你想一件最让你悲伤的事,最好是伤心得眼泪都流了下来,比如你的亲人去世了……慢慢地你的脉就会变慢,心跳同样慢了下来,呼吸变缓,面色变白,眼神暗淡……这就是阴性情志的症状。

好了,请大家睁开眼睛,让我把阳性清志和阴性情志再区分一下。

阳性情志:大凡能使气血流动加速,心跳加快,呼吸变快,脉率加快,血压升高,气血上冲,面色变青,心情激动的情志,皆属阳性情志。

如大喜、暴怒、大惊……阴性情志:大凡使气血流动缓慢,心跳减慢,呼吸变缓,脉率变慢,血压下降,气血下降,心情抑郁,面色变暗的都属阴性情志,如大悲、大忧、大思……怎样自我调整阴阳情志如果出现阳性情志过激如发生大喜、大怒而不能控制时,我们可以用阴性情志来制约:即大喜的可用大怒来制约,就是回想一件悲伤的事即可控制住我们的情绪;大怒就用大愁来制约,就是想一件忧愁的事来调节。

如果出现阴性情志过激,如发生大悲、大忧而不能节制时,我们就用阳性清志来制约,即大悲的用大喜来控制,大忧同样可以用大喜来调节。

我举一个例子,这是古医书上的治验:一个患者,夜行遭遇盗匪,因惊恐过度,导致小便失控,中医给他看后,对其家人说,他这是恐则气下,要用怒的办法治疗,于是就让他的什么人去大骂他,该患者果然大怒。

怒则气上,他的小便失控也好转了。

这就是中医“恐则气下”、“怒则气上”的具体应用。

我再举一个相反的例子:有一个妇女,因婆媳不和导致月事不下,请了老中医诊治,老中医得知起因后,就对她说,月事三月不行,尚且无大碍,如半年不行则危矣,妇人听了吓出了一身冷汗,后来月事竟行了。

这就是中医“怒则气上”、“恐则气下”的具体应用。

祝由,中医的寻因疗法祝由,又称为中医的寻因心理疗法。

寻因,中医称为移精变气,这个方法的奥妙在于和患者谈心,帮助他们回忆,帮助他们寻找得病的根源,这一方法,古代中医称为“祝由”,目的为使心神归宅(归正)。

此法尤其适合于被邪说歪理蛊惑而痴迷心窍者。

祝,告也,即与病人交流告之;由,缘由,指帮助患者分析导致心病的原委。

祝由,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心理疗法。

《黄帝内经》有一句话叫做“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可见开启心扉,帮助患者寻求病根是多么重要,中医在这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