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ppt课件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学 - 概述中医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异常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症状与诊断、预防与治疗的学科。
包括心理变态疾病和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神经症或忧郁症,还包括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
中医心理学有其独特的认识人的心理现象的方法,它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医疗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于临床防治疾病。
随着中医心理学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一套以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心神感知论的理论。
由于五脏情志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致病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情志致病则主要是导致机体气机紊乱,亦可直接损伤脏腑,或致精血亏损,可以导致神志活动异常,情志致病的机理。
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但仍是以中医学为主体结构的。
这是由这门新兴学科的任务所决定的。
中医心理学必须在中医学思想指导下,吸取心理学的“影响”,遵循中医理论体系,这才能突出中医特色,有别于医学心理学而独立于新兴学科之林。
中医心理学这门新学科是否能立得住,关键在于它本身是否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
自《内经》以降历代医家著述,乃至今日书刊所载文章,论述这一课题者甚多,但总有零散之感,因此还难说形成一完整的体系。
用中医理论具体阐明中医心理学的指导思想,以及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从而更好地说明心理病机,指导辨证论治及养生防病,这就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所要研究的内容。
笔者认为它至少应包括六个方面,而总结为“六论”,概述如下:形神合一论这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在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基础。
神的概念内涵是一元的,即为“生命之主”,但其外延是广泛的,既包括有心理方面的,也包括有生理方面的。
因此这一概念本身,就体现了中医心理学的心理生理统一观。
神与形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从本源上说,神生于形、神依附于形;但从作用上说,神又是形的主宰。
神与形的对立,是生命运动的基本矛盾;神与形的统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中医心理学概述(二)
第一章中医心理学概述(二)引言概述:中医心理学是对中医理论与方法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与探索,它旨在将中医的独特视角和方法结合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为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探讨中医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 中医心理学的定义和目标2. 中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3. 中医心理学的分类与体系4.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5. 中医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比较与联系二、中医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1. 情志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 中医对情绪与心理障碍的认识和疗法3. 中医对人格与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应用4. 中医对心理发育与心理障碍的干预5. 中医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及心理康复三、中医心理学应用领域的案例分析1. 中医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应用2. 中医心理学在心理疾病防治中的作用3. 中医心理学在社会心理工作中的实践4. 中医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5. 中医心理学在组织与管理中的应用四、中医心理学的实践技术与方法1. 中医四诊与心理评估的关联2. 中医治疗心理障碍的核心方法3. 中医药物治疗在心理疾病中的应用4. 中医心理疗法的具体技术与手段5. 中医心理训练与心理康复的实践方法五、中医心理学的挑战与展望1. 中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2. 中医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3. 中医心理学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交流4. 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实践和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推广5. 中医心理学发展的前景和发展方向总结:中医心理学作为整合中医与心理学的跨学科领域,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它丰富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和方法,为促进心理健康和心理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医心理学将面临许多挑战,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不断推动着中医心理学的创新与发展。
《中医心理学》课件
系和互补性。
3 中医心理学的发
展方向
提出中医心理学未来 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 域。
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疾病与医调理
研究心理疾病与中医调理的关系,探索中医在心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
情志与中医养生
揭示情志对健康的影响,探讨中医养生中处理情志的方法和原则。
3
中医在心理疾病预防中的应用
探讨中医在心理疾病预防和干预中的作用和优势。
中医心理学的应用
中医调理与治疗心理疾 病的方法
介绍中医治疗心理疾病的方 法,包括药物、针灸、气功 等疗法。
揭示中医理论对心理学 研究和实践的启示,拓 展心理学的视野和方法。
中解中医整体观 念,探索人体与自然 界的和谐共生。
2 五行学说、阴阳
学说
探索中医五行学说和 阴阳学说,了解其对 人体健康的影响和调 理方法。
3 气血、精气、津
液、五脏六腑等 概念
揭示中医对气血、精 气、津液、五脏六腑 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心理学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
介绍行为主义的基 本原理和应用,探 索其与中医心理学 的关联。
认知心理学
深入了解认知心理 学的研究领域和应 用,探讨其与中医 心理学的交叉点。
社会心理学
揭示社会心理学的 研究方法和理论, 探索与中医心理学 的相互影响。
人本主义心 理学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 学的核心概念和价 值观,解析其与中 医心理学的联系。
中医养生的心理学原理
探讨中医养生中的心理学原 理,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的应用
介绍中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的应用,提供身心健康的指 导。
结语
1 中医心理学的前
01中医心理学绪论
丁香园论坛 /
从心理工作者素质培养来看
我国著名心理咨询专家钟友彬教授在他的著作《现代心理咨询》一书 中提出,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人格素养基础、知识条件和技巧条件。 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心理咨询被认为是一种 特殊的助人工作。从事这个工作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用他的知识和技术 为咨客服务,还要了解咨客的内心世界,洞悉咨客的生活隐私,帮助他 们认识心理困难的真正原因并改正适应不良的行为,促进心理的成长。 因此,他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条件。
如何学习中医心理学
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 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素问·气交变大论》
学习中医心理学的四种思路
1 2 3 4 必须以经典中医理论为主导 必须以现代心理学的参照角度 必须以中西古今的融会角度 必须以实践作为关键
必须以经典中医理论为主导
在各种中医心理学研究思路与角度上,首先 重要的是从传统的中医理论出发,以经典中医思 维为主导角度来研究中医心理学。 心理现象极其复杂,中医以其传统的、独特 的思维方式展现了它强大的优势,以这些经典的 中医理论为主导是中医心理研究最基本的、有效 的研究思维方式。
小贴士: 复习旧课程 ,你们可是专家哦!
必须以中西古今的融会角度
中西医学、古今观点进行融会贯通,进 而形成新的观点、学说、理论方法或技术。 如阴阳人格体质学说可参照希波克拉底的 四液学说,荣格内外向学说,谢尔顿的个 体胚胎发育说,古川竹二的血型分类等国 外的人格体质学说而命名的共同学习。
必须以实践作为关键
中医心理学研究的笫四种思路与角 度是数量化。心理学的指标多为“软”指 标,量化指标及问卷量表是常用研究方法。 所以引入现代心理学、精神病学、循证医 学、心理卫生学等的问卷及其方法,可开 拓中西结合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中 医心理学的实践也应该放在对以心身病症 的中医药防治上。
医学心理学--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ppt课件
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之间发生的关系。父 母和 子女是血缘最近的直系血亲,为家庭关系的 重要 组成局部
第四节 不同群体的心理安康
二、大第学三生节心不理同安群康体的心理安康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在18~25岁之间,正处于青
年中期 〔一〕学习心理 1.学习主体发生了变化 2.学习的自主性 3.学习的专业性
第三节 个体心理安康
〔三〕幼儿期的心理安康 1.鼓舞孩子与同伴交往 2.培育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3.培育幼儿的独立生活力量 4.为幼儿运用言语进展交际制造时机 5..组织多种形式的玩耍
第三节 个体心理安康
〔四〕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安康 1.做好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连接工作 2.不要试图培育“标准儿童” 3.培育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4.准时订正儿童的不良行为
第三节 个体心理安康
二、儿童期心理安康 〔一〕乳儿期的心理安康 〔二〕婴儿期的心理安康 〔三〕幼儿期的心理安康 〔四〕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安康
第三节 个体心理安康
〔一〕乳儿期的心理安康 1.母乳喂养 2.断奶 3.训练教育
第三节 个体心理安康
〔二〕婴儿期的心理安康 1.语言力量的培育 2.大小便的掌握与训练 3.不要恫吓孩子
其次节 心理安康
〔二〕心理安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擅长调整与掌握心情 3.和谐的人际关系 4.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5.保持人格的完整与稳定 6.心理行为与年龄相符
第三节 个体心理安康
一、孕期心理安康 〔一其〕次优节生个体进展不同阶段心理安康 优生就是生一个聪明、安康的孩子,预防先天畸形 和有遗传性疾病的孩子诞生 1.配偶选择 2.婚前检查 3.生育年龄 4.孕前预备
第三节 个体心理安康
三、青少年时期心理安康 〔一〕的进展 〔二〕智力的快速进展 〔三〕自我意识增加 〔四〕心情、情感趋向成熟 〔五〕人际关系问题 〔六〕性意识的进展
中医心理学
书名:中医心理学
五脏情志论——是研究情志活动与脏腑关系的理论。“喜、怒、忧、思、恐、”称之这“五志”。七情五志是人类情感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情志变化。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是内脏机能的反应,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的,情志活动与五脏的关系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当脏腑功能发生变化时,人的情志也相应变化。如肝气盛时人易怒;心气盛时人易喜;肺气盛时人易悲;肾气虚时人易惊恐等。情志过急,又会伤及内脏。如暴怒伤肝;过喜伤心;忧愁伤肺,思虑伤脾,惊恐伤肾等。
中医心理学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在中医学思想指导下,吸取心理学的“影响”,突出中医特色,有别于医学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则为心神疾病的防治确立了完整的体系。以后,又经孙思邈、张子和、李时珍、叶天士等历代医家的阐发运用,世代传承。直至今天仍然用“心主神明”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治疗身心疾病。
1982年,成都中医学院成立了中医心理学研究组。
1984年,福建和江苏省分别召开了中医心理学专题讨论会。
首届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于1985年召开,到2006年,已举办了11届全国或国际中医心理学研讨会。
1992年,中国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2006年6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收集了来自中国、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泰国、英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十几个国家的近300篇论文。
中医心理养生ppt课件
《黄帝内经》中,体现出关于 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
1. 能够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 2. 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求 3. 心神宁静,不妄想妄为 4. 意志坚强,理智行事 5. 身心有劳有逸,生活有规律 6. 人际关系良好 7. 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而自我调整,适应能力强 8. 善于涵养性格,陶冶气质,不断完善自身
5
• 我们应该学会怎样舒解心 理压力,通过心理疏导, 达到自我调适的目的
• 让我们充分享受心理的阳 光,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6
• 我们要让阳光心态占据优势的地位 • 增强内心的定力,增强对抗消极心
理的能力,增进心理的健康
——这就是心理养生
7
中医心理养生: 历史悠久、内涵丰厚的养生之道
•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的著作中已 经有了心理现象的分析和心理养生的主张
• 这样良性的心理体验 又会作用于人的身体, 有利于心理和身体的 健康
15
中医心理养生的另一种方法:
认知自我 悦纳自我
• 悦纳自我,就是欣 然地接受自己
• 一个人,如果自己 都不能欣然接受自 己,又如何能够被 社会的其他成员所 接受呢?
16
《内经》在讲养生之道时说: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 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高下不相慕”就是不必羡慕别 人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是 质朴的风尚,也是悦纳自我的生 动表现
• 在孔子和老子等思想家的著作中,都留下 了不少涉及心理养生思想的论述
8
中医心理养生思想和方法指导了历朝历代 的众多人们的心理养生
9
中医心理养生的出发点—— “不治已病治未病”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 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
第一讲 中医心理学概论
1.中医心理思想萌芽时期(远古至春秋)
由于古代的生产力非常落后,人的生活相当艰苦,
疾病众多,针药知识缺乏,使用语言行为进行治疗是
最方便、最容易的,所以心理治疗的产生较其它治疗
方法都早。
萌芽的医术和早期的巫术合流,当时原始医学是
以巫医的心理治疗为主导形式的早期医学。
祝由与心理治疗
《尚书 · 金滕》说:“周公祷武王之疾而瘳。” 当时,为人治病基本上由巫祝所为。古籍中所 记载的许多传说中的名医,大都以巫祝疗病。 上至王侯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以巫祝治 病。《说苑》载:“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 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 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古祝由科,此其由 也。”
3.中医心理思想发展时期(东汉至元代)
华佗与心理治疗
我国杰出的医学家 华佗,在心理治疗方面, 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及 治验病案。《华佗神医 秘传》中说:忧则宽之, 怒则悦之,悲则和之, 能通斯方,谓之良医。”
华佗与心理治疗
一个高明的医生,必须能针对患者的不正常的
情志,进行心理治疗。他曾明确提出医心的重要,
禅学道家和中医都认为,人可以通过精神内
守的达到恬淡虚无境界,这与现代生物反馈 技术通过自我意识的活动主动地获得良好的 平衡的生理状况的方法异曲同工。
古代内丹术要领图解
集光—内省
转法轮/行周天—放松 炼出圣胎——新人格的诞生
荣格感叹地称中国贤哲为 “象征主义的心理学家”。 他说,“在《金华密旨》这 部著作中,那些心灵状况都 是以象征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而这些象征正是我在多年的 工作实践中早已熟悉的那 些。” 荣格认为,意象性语言和符 号象征正是无意识独特的风 格和语言。可以这样认为, 内丹术不过是一种以意象性 语言(或隐喻)的方式来引 导意识和无意识的融合,达 到人格转换的心理训练或自 我精神治疗。
《中医心理学》课件
通过开展中医心理学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健康教育和预防
谢谢
THANKS
VS
通过调节呼吸和内气来达到锻炼身体和内心的效果
详细描述
气功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调节呼吸和内气来达到锻炼身体和内心的效果。通过练习气功,人们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心理问题的效果。
总结词
通过音乐来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方法
音乐疗法是利用音乐来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听音乐、唱歌、演奏乐器等方式,人们可以放松身心,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音乐疗法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心理问题,效果显著。
中医心理学的前景展望
跨文化研究
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开展中医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中医心理学的国际影响力。
全球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医心理学的国际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中医心理学将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标准化和规范化
详细描述
中医心理学是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典籍的记载,如《黄帝内经》等。
总结词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医心理学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健康保障。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中医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两者在某些方面也有共同点,如都关注个体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总结词:神形共养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和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只有保持心理和生理的平衡和谐,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中医心理学(精)
中医心理学(精)中医心理学是一门结合了中医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独特学科。
它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健康,还深入探讨人的心理状态,通过中医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
中医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的五行理论、经络学说等,都可以用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
例如,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抑郁;而心主神明,心火亢盛会引发焦虑和失眠。
在中医心理学中,治疗心理问题不仅仅是依靠药物,还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饮食、情绪等。
中医的养生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都有助于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心理学还强调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现代研究表明,心理压力、情绪波动等,都可能导致身体机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心理学通过调整心理状态,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中医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的学科。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心理学(精)中医心理学是一门结合了中医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独特学科。
它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健康,还深入探讨人的心理状态,通过中医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
中医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的五行理论、经络学说等,都可以用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
例如,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抑郁;而心主神明,心火亢盛会引发焦虑和失眠。
在中医心理学中,治疗心理问题不仅仅是依靠药物,还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饮食、情绪等。
中医的养生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都有助于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心理学还强调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现代研究表明,心理压力、情绪波动等,都可能导致身体机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心理学通过调整心理状态,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中医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的学科。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
在中医心理学的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唐代的心理治疗
同时,还记载类似现代暗示疗法的禁 咒疗法,每法中的律令 ( 即行禁时的咒语 ) 对病情都有针对性,并配合药物,对患者 有明显的暗示治疗作用。特别是孙思邈在 其临床实践中把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看成 是内在脏腑病变的部分症状,从而把心理 活动的变化纳入了脏腑辨证体系。
14
心神病证的理法方药
孙思邈指出:“心气虚则悲不已,实 则笑不休。……悲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 苦惊喜善忘”,进而提出:“治心实证, 惊梦,喜笑恐畏,悸惧不安,用竹沥汤”, “治心不足,善悲愁恚怒,……善忘,恐 不安,妇人崩中,面色赤,茯苓补心汤”。 由此看来,孙氏对心神病证的辨证论治是 理、法、方、药密切联系的。
15
刘完素与五志化热
11
唐代的心理治疗
根据隋唐医事制 度 , 太医 署中均 设 有 祝 禁 科, 并设有咒禁 博 士 、咒 禁师等 医 疗 官 职 。如 果把祝 禁 科 看成最早的原始蒙昧 的心 理治 疗科 , 那 么 咒禁 博士 、咒禁 师 等 可谓官方命名的最早 的“心理治疗医生”。
12
千金方的调气法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 医学家,他的医学心理 学思想,受到了当时盛 行的佛教及儒家、道家 思想的影响,重视养生、 养性。他在《千金方》 中具体介绍了运用“内 视法”、“调气法”、 “呼音法”等气功养性 方法来疏通气机,调畅 情志。
3
中医心理学的雏形
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十分落 后,人类生活非常艰苦,对于疾病 的产生原因,常常看作是神灵惩罚 或恶魔作祟。因此,治病手段就是 对两者的“软硬兼施”,或祈祷神 灵的保佑和宽恕,或驱鬼、辟邪。
4
祝由与心理治疗
《尚书· 金滕》说:“周公祷武王之疾 而瘳。”当时,为人治病基本上由巫祝所 为。古籍中所记载的许多传说中的名医, 大都以巫祝疗病。上至王侯贵族,下至黎 民百姓,无不以巫祝治病。《说苑》载: “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 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舆而 来者,皆平复如故,古祝由科,此其由 也。”
9
张仲景与心身调理
张仲景首先提出 “脏躁”病名,描写其 症状表现为“喜悲伤欲 哭,像如神灵所作,数 欠伸”。指出患脏躁症 的患者,无故悲伤欲哭, 或哭笑无常,连续打哈 欠伸懒腰,动作言语都 不能自控,似有“神灵 附体”一般。
10
张仲景与心身调理
可见脏躁是一种精神障碍疾病, 其病因以情志刺激为多见。并创甘麦 大枣汤治之。对诸如百合病、惊悸、 失眠等常见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 疾病都确立了完整的理、法、方、药 辨证论治原则。
8
张仲景与心身调理
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卓有贡献的伟 大医学家,所著《伤寒杂病论》至今仍有 效地指导着临床。这部著作反映了张仲景 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他强调了心身调 理的治疗思想,并把精神、情志的异常变 化作为诊断、辨证的重要依据。他形象地 描述了奔豚病的证候,明确指出本病“皆 从惊恐得之”,并创奔豚汤、桂枝加桂汤 治之。
18
李杲的脾胃学说
李杲认为“百病皆由脾胃 衰而生”,而脾胃受损的原因 主要有饮食不节、寒温不适、 劳役过度及情志因素,其中情 志因素常为先导,此因喜、怒、 忧、恐损耗元气,火与元气不 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 以病也”。在治疗上他重视情 志因素的作用,主张服用“补 中益气汤”时,必须“宁心绝 思,药必神效”。
6
华佗与心理治疗
我国杰出的医学 家华佗,在心理治疗 方 面, 有 着 许 多 精 辟 的论述及治验病案。 《华佗神医秘传》中 说:忧则宽之,怒则 悦之,悲则和之,能 通斯方,谓之良医。”
7
华佗与心理治疗
一个高明的医生,必须能针对患者的不 正常的情志,进行心理治疗。他曾明确提出 医心的重要,指出:“夫形者神之舍也,而 精者气之宅也,舍坏则神荡,宅动则气散。 神荡者昏,气散则疲,昏疲之身心,即疾病 之媒介,是以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 身” 。华佗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在致病中的作 用,故其所提出“先医其心”的主张很有科 学价值。也说明心治是一种病因疗法。
5
《内经》奠定基础
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中的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心主神 明、脏象学说等中医心理学基 本理论均在《内经》中基本奠 定。《内经》中的“九气”、 “五志”都是以后南宋陈无择 定型七情学说的基本依据。对 睡梦等心理现象、对个体心身 发展的基本观点、对心理过程、 对人格体质学说等一系列问题 都形成了基本的认识。
17
张从正《儒门事亲》
张从正《儒门事亲》指出: 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喜可以治悲,以谑浪狎亵之言娱之; 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 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期罔之言触之; 思可以治恐,以虑彼思此之言夺之。 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 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 他的心理治疗医案流传至今,而且 有治有论,理论及实践均有创见。
刘完素以倡“火热论” 著称。他提出“五志化热” 的著名理论,即“五脏之 志者,怒、喜、悲、思、 恐也,……若五志过度则 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 所伤皆热也”。因而提出 一套降心火、益肾水为主 的治疗火热病的方法,并 注重调理情欲。这当然也 包括心神疾病的治疗。”
16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 证方论》中,将各种致病因素归 结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统 称为“三因”。其中内因即喜、 怒、忧、思、悲、恐、惊。陈氏 在论述三因致病时,特别突出了 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所创立的 “七气汤”、“大七气汤”、 “小定志丸”、“菖蒲益智丸’’ 等方剂,为中医诊治情志病作出 了贡献。
中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 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 践,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和交叉,研 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 在人体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 门学科。中医心理学包含了中医心理学 基础及心身疾病两大部分。
2
在印度尼西亚婆罗洲, 一名巫师正在为一位妇女举 行驱邪仪式.以便驱除附着 在她身上的邪恶灵魂。在某 些文化中,有心理疾病的人 可能求助于不提供任何医学 治疗的医师(比如图中的 巫).就像他们可能求助于提 供医学治疗的医生一样。这 种治疗方法有时也会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