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

合集下载

琴学丨《吟猱论》丁承运(上篇)

琴学丨《吟猱论》丁承运(上篇)

琴学丨《吟猱论》丁承运(上篇)古琴书论操缦,多转载有传为唐代曹柔的有名的一首《指诀》:“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是读书”。

把浩如烟海的古琴左右手的演奏方法,概括为吟猱绰注、轻重疾徐八个字,可谓要言不烦。

其中尤以吟猱居首,吟猱(读nao)即今之所谓吟音,俗称颤音、揉弦(相当于西方音乐的vibrato),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音乐表演技巧,有人说不用吟音就无法唱歌,弦乐、管乐器更是无时不在使用着吟音,中外皆是一理。

但中国古琴的吟猱指法无论在变化、表现和使用上又与西方的vibrato有着很大的差异,具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色,极富表现力。

它的显而易见的特点表现为:一、历史悠久——一千三百年前的琴谱《碣石调·幽兰》与《琴用指法》卷子中就记载有吟、獳等指法;晚唐的陈拙在他的古琴指法论述中,就记载了各种吟猱指法及不同的组合变化,如吟、振、撼、猱、敦等计四十一种,足见其渊源之久远,非少数人所能杜撰。

二、蔚然大观,极尽变化——吟猱不但有各种不同特征的变化方式,且各有专名,迄今为止,有名可据的吟猱指法就有六十种之多,成为世界乐坛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中国古琴文化之博大精深,于此可见一斑。

但吟猱之精髓与特色,又远非上述的两个数字所能概括,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为便观览,分为上下两篇论述,上篇专论指法,下篇则探讨其功能特点与审美意义。

吟猱的含义从发声来讲,吟猱是由原音与稍低或微高一点的音迅速交换而产生音的“波动”的演奏方式。

关于吟、猱二字的含义。

“吟”,琴书称“若吟哦然”,或喻之为“寒蝉吟秋”,这是以其音响效果接近于人声或蝉鸣的自然波动而得名的。

“猱”,原字义是猿类的一种。

宋田紫芝《太古遗音·手势图》解释说,“若猿猱升木,躋攀而吟号也。

”猱字取其动作之曲折往复,如猿猴爬树,伸缩自如。

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有:“攀躋分寸不可上”之句,最为猱法传神。

又似急水行篙,水湍篙颤,用尽气力,不离故处。

古琴演奏中的“吟猱绰注”

古琴演奏中的“吟猱绰注”

古琴演奏中的“吟猱绰注”“吟猱绰注”是古琴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古琴演奏者必须掌握的一种技巧,历代古琴著作中,对“吟猱绰注”都有不同篇幅的论述。

如顾梅羹先生在《琴学备要》中就记载了古琴“吟猱绰注”的方法三十余种。

近年来,也有很多古琴学者、琴家撰写文章,系统的讲述了古琴演奏中“吟猱绰注”的重要性。

但是对普通古琴爱好者来说,对如何学习“吟猱绰注”,在实际演奏中如何应用还不是很了解。

特别是自学古琴的朋友,往往因为缺乏相关学习方法而无所是从。

有的琴友认为,“吟猱绰注”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技巧,非研习数年而不可得也。

也有的琴友学琴多年却对“吟猱绰注”不得要领,以至对其产生神秘感,似乎其中三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古琴演奏中的“吟猱绰注”呢?喜爱古琴的朋友都知道,古琴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她独特的“走手音”,即右手弹弦后左手在琴面上按弦移动所产生的音高逐渐变化的琴音。

“走手音”分为几种:一是在某个位置的音达到规定的时值后,再改变音高使之产生另外一个音。

这种走手音在古琴指法谱-“简字谱”中多表示为“进退上下”;二是在右手弹弦的同时,左手从按弦点向上或向下移动,产生一个类似于“滑音”的声音效果,古琴简字谱中将其表示为“绰注”;三是左手按弦时或左手移动到某个位置后在其位置上下做往复的移动,使琴音发生一定幅度的变化,古琴简字谱中将其表示为“吟猱”。

所不同的是,“上下进退”在琴谱中是有规定时值的基本音,而“吟猱绰注”则是包括在基本音时值中的对基本音进行修饰的装饰音。

装饰音没有自己的时值,它的时值包含在基本音的规定时值内。

具体的装饰音所占基本音的时值长短,则根据所采用的装饰手法、风格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吟猱绰注”是古琴演奏中对基本音符和旋律的独特处理方式,是古琴特有的器乐特点。

古琴演奏者根据作品思想内涵的表达需要和演奏流派风格的特点,通过采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对乐曲进行音乐处理从而更好表现作品情感。

这种对音乐进行修饰的处理方式不是古琴独有的,是所有音乐表演艺术中普遍存在的。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吟猱界说吟猱界说学琴者感觉琴谱和各种论著里,有关古琴技法的解说最觉困扰的就是吟猱两种基本技法,真是众说纷纭,各师各法。

旧论不明确是难怪的,而近年来出版的琴学入门书,也是模棱两可,未能给初学者一个清晰的概念。

吟猱这两个技法,在不同的琴派中有不同的处理,在老师的口传心授下,是较易领会的。

然而有时在弹奏的实践和理论上的理解有所矛盾时,就会产生模糊和混乱。

即以一代宗师杨时百为例,他在《琴粹》和《琴镜》中的吟猱理论,基本上是以其老师黄勉之的观点为据。

然而当他编《琴镜补》时,老师已不在世,他则推翻前说,另提一套解说。

而其实,以现今的分析,黄勉之的理论倒是明确合理,反而杨时百的后论却有失偏颇。

在这个琴学复兴,普及琴艺的新世纪,这些基本的东西是极需弄清楚的,希望在此能从各种解说论述中,以音乐观点给吟猱理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一、现将常用琴谱和近年来的论著中,有关吟猱的解说分列如下:《五知斋琴谱》吟:吟者,按弦以取音,在指所按之位,往来动摇,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后小,一转一收,约四五余转,仍用定吟方收本位而止。

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有恰好之理,以圆活完满为度。

吟之缓急,俱要圆满,若吟哦然,致有音韵耳。

猱:指于按处,往来摇动,约过本位五六分,大于吟而多急烈。

音取阔大苍老,兼求古淡,有如猿猱升木,音取恰好,圆满为度。

……又曰:轻清小者为吟,重大带急者为猱;吟取韵致,猱取古劲,各有所宜。

《春草堂琴谱》吟:所按之位,往来摇动。

猱:随声向徽下注摇得音。

《琴学入门》吟:吟者,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分余,动荡有声,约四五转,仍即收归本位定吟而止。

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以恰好二字为真诠,即圆湛饱满之谓也。

凡吟之缓急长短,俱不外圆满一诀,若吟哦然,方有音韵。

猱: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动荡,约过按位二三分。

取音大于吟者,苍老浑厚,亦以恰好圆满为法。

大抵小者为吟,大者为猱;吟取生动,猱取古劲,各有所宜。

《琴粹》——黄勉之用“吟”吟:五转,如以某徽某分作直线为本位,得音后自本位绰上一二分,随注下过本位一二分,再上过本位一二分,复下过本位一二分,即还上本位而止。

琴友交流

琴友交流

小米的这场演出没有白来,收获满满。

上场的分别是吴钊老先生和林友仁老先生,尤其两位老先生的点评,讲的都很好,颇有点为现在古琴界拨乱反正的意思。

把两位老先生讲的内容大略的记录一下:吴钊老先生:1.章法:左右手都有章法,不能乱。

右手该是什么指法就是什么指法,托不能弹成挑,不能随意改变指法。

因为肉声、甲声音色不同,意趣不同。

(私以为右手章法是种规律,后期的古琴曲右手指法多向心,按照谱子弹奏会养成比较好的演奏习惯,就不会自乱阵脚了。

)2.吟猱:吟和挠的最大区别是:吟在本位音上下小幅度画圆;而猱会向上、向下移动,但最后重心落在本位音上。

“信手而动”不能称之为吟猱,吟猱是有章法可循的。

古琴音乐具有中国音乐的典型特点,即与本位音相差甚小的装饰音,而这些装饰音正是通过吟猱来表现出来的,若是将吟猱略去不弹,则完全变成了西方音乐,失去了古琴音乐的乐趣。

一首曲子正是通过吟猱绰注等等的细节来表现意趣,如若将这些舍弃,曲子则会索然无味。

3.个人风格的发展:开始学琴的时候应该注重传承,老一辈的琴家通过不断的努力总结出了许多演奏经验,而且许多优秀的代表作品,首先应当原原本本的继承下来,然后再考虑个人风格发展的问题。

而现如今很多初学古琴的朋友弹琴却追求个人风格,殊不知舍弃了老一辈的宝贵演奏经验,而没有章法的弹琴对古琴来说是多么大的损失。

林友仁老先生:1.右手八法:右手弹拨琴弦是古琴出音的根本,想要琴音好听,必须注重右手的出音问题。

“勾剔抹挑打摘托擘”是指法的名称,而不是“法”。

若想弹出来的声音好,就需要得法。

很多时候弹琴好听归结为功力深厚,而这里有还有一个得不得“法”的问题。

这个“法”需要自己去思索,很多人做了一辈子的事不知道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同样,很多人弹了一辈子的琴,不知道怎么弹。

首先分析“琴”这个乐器,“丝桐合为琴”,琴是由弦和琴体组成的,既然有琴体这个共鸣箱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共鸣箱的作用,就是弹琴要弹出“琴声”,而不是“弦声”。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吟猱界说吟猱界说学琴者感觉琴谱和各种论着里,有关古琴技法的解说最觉困扰的就是吟猱两种基本技法,真是众说纷纭,各师各法。

旧论不明确是难怪的,而近年来出版的琴学入门书,也是模棱两可,未能给初学者一个清晰的概念。

吟猱这两个技法,在不同的琴派中有不同的处理,在老师的口传心授下,是较易领会的。

然而有时在弹奏的实践和理论上的理解有所矛盾时,就会产生模糊和混乱。

即以一代宗师杨时百为例,他在《琴粹》和《琴镜》中的吟猱理论,基本上是以其老师黄勉之的观点为据。

然而当他编《琴镜补》时,老师已不在世,他则推翻前说,另提一套解说。

而其实,以现今的分析,黄勉之的理论倒是明确合理,反而杨时百的后论却有失偏颇。

在这个琴学复兴,普及琴艺的新世纪,这些基本的东西是极需弄清楚的,希望在此能从各种解说论述中,以音乐观点给吟猱理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一、现将常用琴谱和近年来的论着中,有关吟猱的解说分列如下:《五知斋琴谱》吟:吟者,按弦以取音,在指所按之位,往来动摇,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后小,一转一收,约四五余转,仍用定吟方收本位而止。

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有恰好之理,以圆活完满为度。

吟之缓急,俱要圆满,若吟哦然,致有音韵耳。

猱:指于按处,往来摇动,约过本位五六分,大于吟而多急烈。

音取阔大苍老,兼求古淡,有如猿猱升木,音取恰好,圆满为度。

……又曰:轻清小者为吟,重大带急者为猱;吟取韵致,猱取古劲,各有所宜。

《春草堂琴谱》吟:所按之位,往来摇动。

猱:随声向徽下注摇得音。

《琴学入门》吟:吟者,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分余,动荡有声,约四五转,仍即收归本位定吟而止。

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以恰好二字为真诠,即圆湛饱满之谓也。

凡吟之缓急长短,俱不外圆满一诀,若吟哦然,方有音韵。

猱: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动荡,约过按位二三分。

取音大于吟者,苍老浑厚,亦以恰好圆满为法。

古琴的吟猱汇总与解析(值得收藏)

古琴的吟猱汇总与解析(值得收藏)

古琴的吟猱汇总与解析(值得收藏)丁承运的《论吟猱》,其中附有“吟猱指法类解”一表,对常见于琴谱各种吟猱指法分类解说,颇有价值,兹录下供琴友们参考:缓急类缓吟:慢而缓和,其音不断缓猱:宏大宽和,有安闲自如之意急吟:紧而逼促,其音不乱急猱:紧而疾速,要手急而意缓,音连而气舒大小类大吟:吟之指动阔大者大猱:猱之指动阔细吟:吟之指动狭小者,要紧细圆满细猱:猱之指动狭小者,要细而坚实定吟:以指筋骨微微动荡,不离徽位,不露形迹定猱:用于大猱、长猱之末,法如定吟,不露形迹长短类长吟:吟之加倍,凡八九转长猱:猱之加倍,凡八九转少吟:吟之减半,约只二转少猱:猱之减半,约只二转略吟:为少吟之半,以不经意出之略猱:为少猱之半,要细中有润,坚中有脆,实中有松迟早类落指吟:指一落弦,得音就吟,不可稍停落指猱:指一落弦,得音就猱,取其连贯紧接而兼松脆藏头猱:未打弦,先猱上,令声无头承声吟:不待接定,承声便吟见声吟:又名声后吟,后抚见声,按指方吟,吟罢有少息,方作后声。

歇吟:弹过后才吟,取其余声无意猱:声尽方猱组合类绰吟:即随绰作吟绰猱:即随绰作猱注吟:即随注作吟注猱:即随注作猱进吟:按弹得声后,进至上位用吟进猱:按弹得声后,进至上位用猱退吟:按弹得声后,退至下位用吟退猱:按弹得声后,退至下位用猱走吟:随声上下,且吟且引淌吟:按弹得声后,细吟缓缓淌下一位,取得碎音,如水淌注飞吟:得音或二上二下,或一上二下,每位指下连绵振动,如鸟振翼往来吟:用吟于往来之音位上双吟:同弦两弹俱用吟,不分缓急双猱:同弦两弹俱用猱,不分缓急缓急吟:同弦两弹俱用吟,先缓后急缓急猱:同弦两弹俱用吟,先缓后急分开吟:即分开中夹吟,得声后左指上一位急吟,随向本位注弹一声此外尚有特征类六种,因其解说比较含糊,仅附录于下,以作备考:游吟:得声即退下一位,再绰上本位,又退又上,接用常吟,指似游荡荡猱:得声即进至上位,再注下本位,又上又下,接用常猱,指似荡漾撞猱:猱中带撞意,专于按处向上取音,即实上虚下,与常猱相反迎猱:迎上抑下,两头用力,连活有情蓄猱:按弹得声,指略退动以活其机,意取含蓄放猱:上下二三分,往还十四五合,先大后小,定吟而止附录:游吟、游猱与荡吟、荡猱游吟、游猱与荡吟、荡猱这两对指法,因流派的不同,而各有说法。

成公亮 秋籁居琴课1 :说吟猱,琴曲的段落速度原则、《归去来辞》全曲讲解

成公亮 秋籁居琴课1 :说吟猱,琴曲的段落速度原则、《归去来辞》全曲讲解

《琴课笔录》小引传统的古琴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和学生对弹。

通过对弹,老师以“示范”作为最主要的传授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涉及弹奏技法、音乐结构等等通常不作详细的解说,琴曲曲情内容也只是简单数语的介绍,学生可以自己去琢磨思考。

学生通过和老师无数次的对弹,觉察出自己的弹奏和老师的差异,老师也会从这些差异中指出学生的错误或者差距、不足,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渐渐体会到琴曲的境界、情感和内涵。

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也使得学生能够很方便地模仿和复制老师的弹奏,尽可能保存老师的某种流派弹奏风格和传承曲目。

对于辨认能力强,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讲,自然是很受用的了。

他把老师的示范作为启发思考的依据和起点,逐步掌握琴曲音乐乃至流派表达的要义。

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法,它的进度是相对缓慢的,效率是相对低下的。

就像当年私塾先生只教学生死背硬记艰深的古文而不作解释一样。

显然,我们不必把这种教学方法当成唯一的金科玉律,而且,在当今如此多样丰富的器乐音乐教学方法中,我们可以参考借鉴学习的方法很多很多,对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余地是很大的。

在我的教学中,完整地示范弹奏一首琴曲固然是重要的一环,也偶有对弹,但会围绕琴曲音乐分析讲述更多的内容,同时会作较多片段的弹奏示范。

古琴的指法、技法在传统的琴谱之中都有简短文字的解释。

然而仅仅靠这些解释和示范动作是不够的。

譬如琴曲中的吟、猱、绰、注,除了示范弹奏动作之外,还应该讲解各个技法动作的要领,左手弹奏动作过程中的指关节、腕关节的动态,手臂的动态,以及各个部分的协调。

就是说,要深入讲解,要直接地、具体地说明,不要总是期待多少年之后才由学生自己领悟出来。

同一个指法到了不同的琴曲之中,为适应该琴曲音乐的表达,或因音乐的柔弱或者刚强的不同、节拍上是“散板”还是“入拍”的不同、速度是快弹还是慢弹的不同,又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因此,在传授琴曲过程之中讲解指法技巧更加重要,更加有效。

学生学到的是为音乐内容而设置的一个个指法技能,以及它们在乐曲中完备妥善的安排。

古琴指法标记符号及注释(附减字谱,建议收藏)

古琴指法标记符号及注释(附减字谱,建议收藏)

古琴指法标记符号及注释(附减字谱,建议收藏)第⼀篇古琴指法之右⼿指法右⼿指法-历『历』⾷指连挑两弦或三弦,与挑的区别在于历的节奏较快。

右⼿指法-急历『急历』⾷指连挑两弦或三弦,历的弹法⽐挑的节奏快,急历更有强调快弹的意思。

左⼿“跪”的古写法符号与右⼿“急历”符号相同。

右⼿指法-蠲『蠲』在同⼀弦上急速抹勾,连续出⼆声,这是蠲⼀根弦的弹法。

如果是蠲两根弦,并不是按前法先后连作两次,⽽是在急速连抹相邻的两根弦后,名指随即捂住前⼀弦的余⾳。

这两种弹法的蠲节奏相近,弹奏动作则完全不同。

右⼿指法-轮『轮』在同⼀弦上急速摘、剔、挑,连续出三声。

右⼿指法-半轮『半轮』在同⼀弦上摘、剔,连续出⼆声,其速度通常会⽐全轮慢。

右⼿指法-琐右⼿指法-长琐『琐』『长琐』在同⼀弦上急速剔、抹、挑三声为琐,若继⽽连续抹挑数声为长琐,长琐可加⾄六到⼗三声,通常七声使⽤较多。

右⼿指法-如⼀声右⼿指法-如⼀声『如⼀声』在此符号之前的两声(有时也会数声)要同时弹出。

如相差⼋度时的按、散⾳⽤剔弹出,如同⼀声。

有时急速弹出的前后两声或数声也称作“如⼀声”。

右⼿指法-双弹右⼿指法-双弹『双弹』在⼀按⾳和⼀空弦上,弹出两个“如⼀声”的⾳,弹法是中、⾷两指先架在⼤指上,然后先剔后挑,出⾳有⼒。

右⼿指法-拨『拨』⽤⾷、中、名三指相并微屈,同时斜向左⽅快速拨⼊两根弦,出⾳有⼒。

右⼿指法-剌『剌』剌读作辣。

⽤⾷、中、名三指于“拨”的反⽅向弹出两根弦,出⾳有⼒。

右⼿指法-拨剌『拨剌』此两指法常常连⽤。

先拨后剌,弹奏有⼒度的双⾳。

右⼿指法-伏『伏』伏是针对⼀⼆弦的指法,起始前⾷、中、名三指拳曲,然后突然伸开并快速向右前⽅以掌⼼伏于弦上,遏⽌住余⾳,使琴⾳突然静⽌。

这⼀指法过程中⾷、中、名三指指甲必须擦弦⽽过,发出⼀“沙”声,伏的位置通常在⼀、⼆弦五徽左右。

伏常与剌结合使⽤,先刺后伏,记作“右⼿指法-伏”右⼿指法-撮『撮』双⾳弹法,分⼩撮和⼤撮。

⼩撮为被弹两弦之间隔⼀或两根弦,勾挑并作,出⾳要齐;⼤撮为被弹两弦之间隔三或四根弦,勾托并作,出⾳要齐。

古琴自学连载教程第11课《吟与猱》

古琴自学连载教程第11课《吟与猱》

古琴自学连载教程第11课《吟与猱》 揉弦是弦乐器所共有的一种指法,对乐曲的音色起着关键的修饰作用。

在古琴演奏中,揉弦称为吟或猱,他们是古琴技术中最为关键的指法。

小提琴如果没有揉弦,那琴音就如同白开水一样,弹古琴若不会吟猱,那音乐就会贫乏无味。

与许多弦乐器不同的是,古琴的揉弦有很多种,如定吟、飞吟、荡吟、游吟、大猱、退猱等等,这些吟猱的要领与方法各不相同,即使同为吟猱,各家各派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其实这是因为音乐的表达需要,并没有一些人说的那么玄乎高深。

虽然吟猱有多种风格,但在基本运指各家各派都是相通的,下面我们就来分别介绍这两种指法: 一、吟 所谓“吟”,大概是古琴对人声吟哦的一种模仿,故得此名。

吟的种类多样,最关键的地方是要放松做的好,我们先从简单的运指练习开始。

指法要领:先用左手大指或名、食二指按住任意一弦的某徽,在右手弹弦得音后,手指按弦不放,以小臂发力、肘关节为支点,带动左手在琴弦上作横向的来回移动,幅度在2-3厘米之间,一般3-4转即可。

移动时手型、手指的压弦力度要保持不变,肩膀及手腕要注意放松,移动的方向要一直与琴弦保持一致。

练习时要时时留意没有发出声音,体会吟的手感。

常见错误:按弦僵硬,手指无法来回移动;左手摆动幅度过大;移动过程中按弦手指松动,使发音中断;手腕僵硬,移动迟缓、声音不灵动;左手手型夸张、恶劣,过于紧张;按弦用力过大或过小,导致移动困难或没有余音;手指按弦部位不对,致使动作变形,发音难以为继等等。

吟的减字谱符号是“”,有的琴谱也标为“”。

二、猱 一般来说,猱就是比吟的幅度略大,很多时候猱是带有旋律特征的乐句进行方式,而吟则多是对单音的修饰。

但它们二者的方法基本相同,所以在这里就不再分述了,在一些古谱中,吟与猱有时是通用的。

猱的减字谱符号是“”,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吟猱的基本练习: 练习四十五吟猱基本练习 练习本曲的吟时,一定要体会肩膀与手腕放松的感觉,当觉得左手能如意移动而不紧张时,可以逐渐缩小左手的移动幅度来练习。

古琴指法详解及左手常用指法

古琴指法详解及左手常用指法

古琴指法详解及左手常用指法引导语: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古琴指法详解,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谢谢您的阅读。

一、挑1.着弦于一徽与岳山1/2至3/5处。

2.吃指深度为食指第一关节1/3至1/4处。

3.大指.食指充分弯曲所形成的两个平面相垂直(食指作九字状),大指搭于食指第一关节中央不可偏上或偏下。

4.中指邻弦或隔一弦或隔二弦扶弦作支撑,与食指皆同弦面成45度,中指右侧面与所扶弦成80至90度角,即右手略向右倾斜落于琴面。

5.挑的本质为大指由弯变直的动作,挑前食指离弦约一厘米,然后大指伸直将食指蹬出击打琴弦,用力方向为斜向下,击弦过程中,指甲与弦正交或略斜交。

6.挑后,大指控制食指不碰前弦。

二、勾1.着弦于一徽与岳山1/2至3/5处;2.中指同弦面成45度,吃指深度为中指第一关节1/4处扶在弦上将弦下压一至二毫米,然后斜向下以掌关节为圆心.中指微弧状态的长度为半径画弧;3.中指第二关节在勾的过程中一般不可弯曲,偶尔可微曲,似自行车涅闸或招手动作.4.勾后扶在下一弦,吃指约第一关节的2/3处,继续勾时再调整为1/3。

三、大1.左手大指有两个按弦点:指尖.关节。

指尖在甲肉相交处(即甲根),关节在一二关节交界的凸起处,指尖按弦时大指呈微弧状,甲面与所按弦约45度斜交,关节按弦时大指伸直.指尖虚按前弦(关节按弦是为使过弦连贯);2.虎口撑起,甲面与琴面垂直,重心在大指.其他四指松弛,定吟揉弦时如“不倒翁”;3.所按位置为琴谱所示徽位的左相切位置而非对准圆心(泛音时须对准圆心);4.其他手指呈微弧形,手掌内壁为弧状,整个手似握一椭形物;5.平移:即大指连续过数条弦时除最后一条用指尖其他皆用关节按,大指保持伸直状,以小指掌关节处抵于琴面作支撑,过弦完毕后抬起,整个过程似跷跷板的一个回合。

四、名1.名指按弦依然有两个按弦点:指尖.关节.。

指尖在第一关节左侧面近甲处,关节在近一二关节交界处侧面。

指尖按弦时名指弯曲呈弧状第不可整体伸直或局部伸直(折指),关节按弦时名指伸直,重心移至关节处;2.左手任何手指按弦皆遵“所按位置为琴谱所示徽位的左相切位置而非对准圆心(泛音时须对准圆心)”的原则,除六.八.十一这三个徽位为右相切3.指尖按弦时,名指与弦面约45度,中指第三关节可压在名指第三关节上助压二不可整个中指压于名指;4.关节按弦是在“双掐起”时或连续过弦(即一指管多弦)时,名指伸直以便中心移至关节处,名指整体躺于琴面,指尖虚按前弦。

游、荡、飞、撞,吟猱类指法详解

游、荡、飞、撞,吟猱类指法详解

游、荡、飞、撞,吟猱类指法详解前言在历经半月余对《琴曲集成》(共三十册)的查阅,将每一琴谱所载的游吟、荡吟、飞吟、撞吟;荡猱、游猱、飞猱、撞猱等指法,全部搜集,整理记录于此,目的有二:其一、便于集中甄别、明辨,窥其全貌,参其指法,悟其真意。

其二、总结、归纳、理解每一指法的哪一种弹法更适合在乐句中的表现,并解晰九疑派对这几种指法弹法的合理性。

近些年来,随着古琴热的兴起,学习古琴者也多了起来,这对古琴的发展来讲,是值得欣慰的事。

但也要正视一些现象,由于现状的一些原因,古琴的演奏已经丢失了许多传统的东西,多数弹奏不在是悦已,而是在追求悦人,古琴那种中正平和,不厉不激而风归自远,那种表现东方民族特有传统的中庸内敛,已经渐行渐远。

过于重视乐调旋律表现及夸张手法,特别是左手表现韵的指法,历代琴书上记载的几十种不同吟猱手法几近统一成在弦上不断揉弦的单一动作。

因此,现就几种比较常见且重要的不同吟猱指法从历代琴书上摘抄、集并、归类,以备同道之需。

在历经半月余对《琴曲集成》(共三十册)的查阅,将每一琴谱所载的游吟、荡吟、飞吟、撞吟;荡猱、游猱、飞猱、撞猱等指法,全部搜集,整理记录于此,目的有二:其一、便于集中甄别、明辨,窥其全貌,参其指法,悟其真意。

其二、总结、归纳、理解每一指法的哪一种弹法更适合在乐句中的表现,并解晰九疑派对这几种指法弹法的合理性。

一、《琴曲集成》记载指法(一)游、荡、飞、撞,吟类指法1、游吟指乘弦上声,就退下,复绰上,又退下,约二次,取一音在弦,似游荡之意,行游而吟。

有游鱼顺水之势,有如双撞而放缓是也。

《五知斋琴谱》按指游漾而吟,往来上下,音静而止。

《琴学正声》游吟也。

谓按指迎漾而吟或略过徽少许曰游吟。

《新刊发明琴谱》按指游漾乘兴而作。

《风宣玄品》游吟,按指游漾而吟,或出徽少许,或出半徽。

《琴谱正传》游吟也,按指游漾而吟,或出徽少许,或出半徽,曰游吟。

《太音传习》游吟,按指游漾而吟,或出徽少许,或出半徽。

古琴游吟技巧

古琴游吟技巧

古琴游吟技巧古琴,是中国传统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乐器,琴技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高尚的修养和才华的象征。

古琴游吟技巧,是指在演奏古琴的同时,配以吟诗或吟唱的技巧。

下面将介绍一些古琴游吟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琴音乐。

古琴演奏的基本技巧是弹拨。

弹拨古琴时,需要使用指甲或指尖轻轻地拨动琴弦,产生独特的音色。

在弹奏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速度,使音乐更加细腻和流畅。

古琴的音域较宽,共有七弦,分别为宫、商、角、徵、羽、界、宫。

不同的音域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演奏时要根据曲目的要求合理运用。

古琴的音乐曲谱中常常融入了诗词的内容。

在演奏古琴时,结合吟诗或吟唱,可以更好地表达曲目所要表达的情感。

古琴音乐擅长表达人生哲理、山水田园、历史传奇等主题,通过吟诗或吟唱,可以使音乐更富有情感和内涵。

吟唱时要注意咬字清晰,声音悠扬,与古琴音乐相互融合。

古琴游吟的第三个技巧是情感的表达。

古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韵律,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

演奏时要通过指法、力度、速度等手法来表达情感,使音乐更具感染力。

例如,在演奏悲伤的曲目时,可以用轻柔的力度和缓慢的速度来表达悲伤的情感;而在演奏欢快的曲目时,则可以用轻快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来表达喜悦的情感。

古琴游吟的最后一个技巧是音乐的节奏感。

古琴音乐有其独特的节奏感,通过合理运用节奏感,可以使音乐更富有韵律感和动感。

在演奏古琴时,要注意把握好每个音符的节奏,使整个曲目有序进行,节奏感明显。

同时,要注意音符之间的连贯性,使音乐更加流畅和自然。

古琴游吟技巧是一种结合了古琴演奏和吟诗或吟唱的艺术形式。

通过掌握古琴演奏的基本技巧,结合吟诗或吟唱,表达情感和节奏感,可以使古琴音乐更加丰富、动人。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琴游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体验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让我们一起沉浸在古琴的音乐之中,感受那份古老而神秘的美妙吧!。

古代琴谱口诀大全

古代琴谱口诀大全

古代琴谱口诀大全,是中国古代琴师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它们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琴艺的核心技巧和艺术精神。

以下是部分经典的琴谱口诀:
1.“轻弹慢挑,先吟后猱,逢先变慢,逢高作低。


这是《琴书大全》中记载的口诀,它概括了琴曲演奏中指法的基本要领。

轻弹慢挑,指弹琴时要用指尖轻轻地弹奏琴弦,同时要慢慢地挑起手指,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

先吟后猱,是指弹琴时先要有吟音,即轻吟琴弦使发出余音,然后再用猱音,即用手指在琴弦上快速地滑动。

逢先变慢,指在遇到先弹的音时要放慢速度,以便与后弹的音形成对比。

逢高作低,指在遇到高音时要适当降低音量,以免高音过于尖锐刺耳。

1.“一曲多变,重在变矣;两弦交互,变在其中。


这是《太古遗音》中记载的口诀,它强调了琴曲演奏中变化的重要性。

一曲多变,指同一首琴曲应该有多种不同的演奏方式,通过变化来表现乐曲的内涵和情感。

两弦交互,指在演奏中要充分利用两根琴弦的音色和音量变化,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音乐效果。

1.“左手吟猱,右手轻重;高低相应,滑音自然。


这是《琴谱正传》中记载的口诀,它强调了左手和右手在演奏中的配合。

左手吟猱,指在演奏中要用左手进行吟音和猱音的变化。

右手轻重,指在演奏中要用右手控制好音量和音色的变化。

高低相应,指在演奏中要使高音和低音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滑音自然,指在演奏中要使滑音流畅自然,不露痕迹。

这些口诀虽然简短,但它们涵盖了琴曲演奏中的基本技巧和艺术要求。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口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古琴演奏的精髓,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古琴指法大全

古琴指法大全

古琴指法⼤全1、散:只⽤右⼿演奏,左⼿不触弦。

2、托:右⼿⼤指向外弹出。

此⼿势称为“虚庭鹤舞”、“风前鹤舞”。

3、擘(劈):右⼿⼤指(⽤指甲)向内弹⼊。

注:(托、擘)两⼿势的要义是触弦果断,但同时要松。

4、抹:右⼿⾷指向内弹⼊。

此⼿势称为“鹤鸣在阴”。

5、挑:右⼿⾷指向外弹出。

注:(抹、挑)两⼿势的要义是:⾷指触弦应和拇指的托擘⼀样坚定,但不可过急,动作应平滑。

6、勾:右⼿中指向内弹⼊。

称之为“孤鹜顾群”势。

7、剔:右⼿中指向外弹出。

注:(勾、剔)两⼿势的要义是:中指的弯曲应如野鸭的脖颈⼀样:弯曲⽽不可⽣硬有⾓,弯曲过度则触弦过急。

8、打:右⼿⽆名指向内弹⼊。

称之为“商⽺⿎舞”势。

“商⽺”是⼀种传说中的鸟,据说只有⼀条腿。

9、摘:右⼿⽆名指向外弹出。

注:(打、摘)两⼿势的要义是:与⾷指中指平滑的动作相反,名指的触弦应短⽽脆。

10、全扶:⾷、中、名三指各⼊⼀弦,同时弹奏出⼀个声⾳,称为“风送轻云”势。

11、历(度):右⼿⾷指轻轻地依次向外挑两到三根弦。

注:(全扶、历)均应触弦轻且细腻,这样声⾳才能融为⼀体。

12、撮:和弦性质,两⼿指分别拨动两弦,使之同时发声(需要拨动的弦数分别写在“撮”的减字“早”的竖划之两侧)。

称之为“飞龙拿云”势。

⼀般的撮为“托勾”,相反的是“擘剔”,称为“反撮”(“反撮”的写法是在撮的减字上⽅写⼀“反”字)。

13、泼剌:右⼿⾷、中、⽆名指在两根弦上⾸先向内拂弦(泼),然后⽴即向外弹出(剌)。

称为“游鱼摆尾”势。

其像形画的是⼀条鲤鱼,其要旨是扫弦要宽⼴⽽有分⼨。

14、打圆:是⼀个涉及两根弦,发出七个声⾳的指法。

称为“神龟出⽔”势。

15、背锁:右⼿在同⼀弦上,剔、抹、挑依次弹出,共三个声⾳。

称“鹍鹞翱翔”势。

16、短锁:右⼿在同⼀弦上,先徐徐抹勾,然后接以背锁,共出五个声⾳。

17、长锁:右⼿在同⼀弦上,先抹挑抹勾,再接背锁。

注:(全扶、历)均应触弦⼲脆,三⾳次第弹出要快。

18、轮:右⼿在同⼀弦上,依次摘、剔、挑,动作⾮常迅速。

古琴的弹奏技法

古琴的弹奏技法

古琴的弹奏技法古琴的弹奏技法古琴,又称瑶琴、玉琴又称、丝桐和七弦琴,至少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古琴的弹奏技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琴的右手弹弦亦有手指之别与指背甲弹与指面肉弹之别。

右手的弹弦是由大指、食指、中指和名指承担的。

一般说来,大指与中指力度较强,食指与名指较弱。

这四指的弹弦又各分指背甲弹和指面肉弹两种。

前者音色比较轻、薄、亮,后者音色比较重、厚、实。

近代著名琴家彭祉卿对此有过详细的分析,他说:“以指甲肉别之,轻而清者,挑摘是也;轻而浊者,抹打是也。

重而清者,剔劈是也;重而浊者,勾托是也。

外弦一二欲轻则用打摘,欲重则用勾剔;内弦六七欲轻则用抹挑,欲重则用劈托;中弦三四五欲轻则用抹挑,欲重则用勾剔。

抹挑勾剔以取正声,打摘劈托以取应声,各从其下指之便也。

”古琴的演奏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弹弦出音。

左手按弦之指的不同和手指按弦部位的不同均可造成音色的差异。

左手按弦除偶用中指与食指外,最常用的是名指与大指;其按弦的部位亦有肉按与甲肉相半之按两种。

一般说来,名指按弦其音温厚稳实,大指则清脆明亮;肉按者温厚稳实,甲肉相半者则清脆明亮。

就右手的弹弦来说,其强弱变化的幅度十分宽广。

由于古琴有效弦长,振幅广阔,故同样一种弹弦技法,可以弹出极轻柔飘忽的音,同时也可以弹出非常沉重刚烈的音,这全凭演奏者使用的力度如何。

而有效弦长比较短的乐器,例如琵琶、阮等,其可变化的幅度就小得多。

实际上,古琴弹弦的四指本身也是有着力度差别的。

一般说来,大指的托、劈和中指的剔、勾尤见力度,而食指与名指则相对地要柔弱一些。

四指中,用肉弹与用甲弹效果又有不同。

肉弹所出的音线较粗,甲弹则较细;如果用力相等,那么较粗者体积大,单位压强小,故以强度胜;较细者体积小,压强大,故以力度胜。

古琴演奏时可以根据出音力度的需要而选择适当的弹弦技法,其选择的余地相当大。

成公亮 秋籁居琴课3:从《归去来辞》再说吟猱、气息、脉动,右手弹弦三要素

成公亮 秋籁居琴课3:从《归去来辞》再说吟猱、气息、脉动,右手弹弦三要素

选课之三:从《归去来辞》说吟猱、气息、脉动,以及右手弹弦三要素《归去来辞》弹奏中的不足出现的毛病是通常使用的弹弦的力度偏小,没有吟猱的脉动感,还有气息不能贯穿。

弹弦力度偏小表现在常用的力度偏小,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

吟猱没有脉动感吟猱的弹法是应当自始至终有“动的感觉”,但你的演奏中没能见到,很多地方不动,显得声音“死”。

有的地方不一定是要你左手外形在动,而内心里要有一种“蠕动”的感觉,这种“蠕动”也就是前面讲的脉动,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它的频率有时是比较均衡的,有时是不均衡的,会是由慢而快或是别的状态,也可能是散的,自由、跌宕。

我弹的时候有时看上去也不动,但声音是“放松”的,或者只有微微的一点点动,而我的心里,我的感觉中一直在随着琴曲的音乐在吟唱着,吟唱中吟猱时隐时现。

左手手指的“动”或“不动”只是一个外形,它是内心脉动的外在表现。

气息不能贯穿弹奏中,整个琴曲的节拍节奏显得比较乱,心里没有“脉动”管着曲子。

好像有个不自信的、没有把握的心理状态勉强在掌握着全曲的弹奏,气息不能贯穿下来。

有时一个乐句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下一个乐句已经开始了,节拍、节奏不顺畅;或是音乐的转折别扭……这些都是气息或乱或断,不能在乐曲中通顺贯穿。

应该让气息“管”着曲子,把整个曲子把握住,在理论上说明“气息”的概念并不困难,在演奏中做到则不容易。

关于吟猱与气息吟猱顺随着气息的运行而运行,吟猱在琴曲中时隐时现,气息则贯彻琴曲始终,始终不断。

段落的停顿和乐曲中的无论多长的休止符都是气息运行中的一种状态,而不是气息的中断,不是“断气”。

若乐曲未间断而弹奏者暂时离开了乐思,音乐出现感觉上的“空白”,音乐到此忽然不知所云;或一时间节拍节奏凌乱,失去通畅失去逻辑……,那么,此时琴乐的气息就“断”了或是气息“乱”了。

吟猱是依附于气息运行中的一个部分右手弹弦的三要素前面谈过触弦点的选择和弹弦的力度,还有弹弦的方向也很重要,这是右手弹弦的三要素,它们关系到所出乐音的音量和音色,现在加上未讲过的“弹弦的方向”一起再归纳一下。

吟猱现代演绎

吟猱现代演绎

吟——按弹得音后,在指所按本音位上和下四分之一音幅度内,先大后小,往来动摇五次。

旋律以低音上进绰入本音,先下位左,转上位右,又下位左,又上位右,复归本位。

旋律以高音下退注入本音,先上位右,转下位左,又上位右,又下位左,复归本位。

然后以定吟收归本音。

时值约为中板的两拍。

吟需以圆活完满为度。

猱——按弹得音后,在指所按本音位上或下四分之一音幅度内,先大后小,向本位音往来移动三转,运指均向本位音用力。

旋律以低音上进绰入本音,先下位左,转上本位,又下位左,复上本位,再下位左,复归本位,指力虚下实上。

旋律以高音下退注入本音,先上位右,转下本位,又上位右,复下本位,再上位右,复归本位。

指力虚上实下。

然后以定猱收归本音。

时值约为中板的两拍。

猱需以方折苍劲为度。

吟要达到圆活完满,运指必须平衡均匀,即在音本位的左右摇动。

如果只在本位上或本位下摇动,就会产生偏颇,何来完满。

另方面,运指的虚实也不能过于强调,“虚上实下”就会造成失衡,破坏了圆活。

猱的方折苍劲,应该是由运指力度的虚实造成,或虚上实下,或虚下实上;这样一来,就涉及了运指的方向性。

如果运指是在本位音左右摇动,而又要强调运指力度的虚实就会产生本位音游移的现象,那是达不到“苍劲”的效果的。

因此,猱的运指必须在本位音之上到本位音之间,或在本位音之下到本位音之间。

无论在本位音之上或下,运指均须向本位音用力。

如猱在本位音之上则要虚上实下,如猱在本位音之下则虚下实上,这样力度才会稳定于本位音中,从而得到方折苍劲之效。

那么怎样决定在本位上猱或本位下猱?基本上可以旋律的进行方向为准:旋律上行,音从低音上进或绰上,应在本位下猱。

旋律下行,音从高音下退或注下,则在本位上猱。

否则就会和旋律的走势相勃。

同样,吟也有先上或先下的问题,这就要以本位音的巩固为准:旋律上行,音从低音上进或绰上,吟须先下后上。

旋律下行,音从高音下退或注下,吟则要先上后下。

否则就会使本位音模糊。

至于吟猱的摆动次数,《琴粹》中的“五吟”和“三猱”,并将时值定为中板的两拍,这是相当合理的。

古琴弹弦八法

古琴弹弦八法

古琴弹弦八法古琴的右手弹弦,有所谓八法:大指的擘托、食指的抹挑、中指的勾剔和名指的打摘。

擘抹勾打是指向内弹,托挑剔摘是指向外弹。

由于各指指力的差别,以及触弦角度的不同,八法构成了弹弦音的多种音色变化。

对八法的运用,彭祉卿在《桐心阁指法析微》中,有精辟的见解:“抹挑勾剔托擘打摘,谓之右手八法。

曹柔指诀云:右手轻重疾徐。

八法即为轻重疾徐所自出:凡独用者徐,并用者疾。

勾剔擘托并用者稍徐,抹挑打摘并用者最疾。

而轻重之中,又有清浊,以指甲肉别之。

轻而清者,挑摘是也;轻而浊者,抹打是也;重而清者,剔擘是也;重而浊者,勾托是也。

外弦一二,欲轻则用打摘,欲重则用勾剔。

内弦六七,欲轻则用抹挑,欲重则用擘托。

中弦三四五,欲轻则用抹挑,欲重则用勾剔。

抹挑勾剔以取正声,打摘擘托以取应声。

各从其下指之便也。

古人琴操,打摘常用于一二弦;明以后谱,概以勾剔易之,岂一二弦遂可不用轻弹乎?夫一二弦,弦巨音浊,固以重弹为主;然多用勾剔则可,竞废打摘则不可。

犹之六七弦,弦细音清,宜于轻弹;而擘托仍间尝用之,同一例也。

今以勾剔代打摘,其失盖由各谱指法不言分轻重之故。

即轻重无所分,自不妨随意替换也。

” 0彭祉卿的分析,是很合理的,他不单说明了八法的运用对琴曲的音色变化的妙用,也指出应用打摘的必要性。

由于自明代起,琴风趋向于左手技法的发展,而右手指法渐被忽略;八法中的打摘,就因名指的力度弱,发音不易控制,慢慢被中指的勾剔替代。

到清初刻印的琴谱,除了在‘滚’、‘轮’等混合指法上用到‘摘’外,‘打’基本上已被淘汰了。

在当今琴乐发展趋向于左右手技法的再开拓,以及使琴乐音色表现更为丰富,恢复名指的打摘指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古琴右手弹弦法右手弹弦,配上左手在弦上的实按,可得明亮的按弹音;配上左指对准徽位的点按,可得清脆的泛音;若左手不按弦,则是宏亮的空弦散音。

散音属低音,浑厚朴实,有庄严感。

泛音中的高音部分,轻清脆亮,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如玉磬敲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吟猱界说
吟猱界说学琴者感觉琴谱和各种论著里,有关古琴技法的解说最觉困扰的 就是吟猱两种基本技法,真是众说纷纭,各师各法。旧论不明确是难怪的,而 近年来出版的琴学入门书,也是模棱两可,未能给初学者一个清晰的概念。吟 猱这两个技法,在不同的琴派中有不同的处理,在老师的口传心授下,是较易 领会的。然而有时在弹奏的实践和理论上的理解有所矛盾时,就会产生模糊和 混乱。即以一代宗师杨时百为例,他在《琴粹》和《琴镜》中的吟猱理论,基 本上是以其老师黄勉之的观点为据。然而当他编《琴镜补》时,老师已不在 世,他则推翻前说,另提一套解说。
吟猱运指幅度
猱大于吟:
《五知斋》(-分)、《琴学入门》(-分)、《琴粹》(-分)、《梅 庵》(分-稍大)、《桐荫山馆》(-分)、《古琴初阶》、许光毅(- 分)、张世彬(-分)、丁承运(一分)、龚一。
猱:
往来摇动,约过本位五六分,大于吟而多急烈。音取阔大苍
,,又曰:
轻清小者为吟,重大带急者为猱;吟取韵致,猱取古劲,各有所宜。
春草堂琴谱》
吟:
所按之位,往来摇动。猱:
随声xx下注摇得音。
琴学xx》
吟:
吟者,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分余,动荡有声,约四五转,仍即收 归本位定吟而止。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以恰好二字为真诠,即圆湛饱满之 谓也。凡吟之缓急长短,俱不外圆满一诀,若吟哦然,方有音韵。
猱:
得音之后,左手指在得音的位上,先下后上,先大后小地来回滑动两三 次,仍回到得音的位上。动作范围稍大,但不得超过三分。指法取势要方,或 直上直下。许光毅《怎样弹古琴》
吟:
在左手指按弹得声的音位上,左右往来分余,动荡有声,约四五转,仍即
归本位定吟。以圆湛饱满,仿佛吟哦,方有音韵。
猱:
在左手指按弹得声的音位上,左右往来动荡,约过按位二三分取音。以苍 老浑厚圆满为妙。
转,仍于本位用定吟而止,要以圆满为度。猱:
指于按处轻下重上,过本位五六分,重大带急,须避指甲声,然后动荡有 情。
xx承运《论吟猱》
吟:
左指于按弹得声后,带音在本位上摇摆三四分许,动荡有声,须实上虚
下,约四五转,先大后小,仍归本位为止。取音圆活生动。
猱:
左指摇摆幅度约五六分许,较大于吟,须虚上实下,约四五转,运指如折 矩,取音苍老浑厚。
本位下:
琴镜补》。
本位上或下:
xx。
一、丁承运。
本位往来动摇,强调先下后上:
指法析微》《xx初阶》。
本位往来动摇,强调实下虚上:
指法析微》xx承运。
本位下:
春草堂》《琴粹》《梅庵》《研易习琴斋》、张世彬。
本位上:
琴镜补》。
本位上或下:
xx明媚。
二、以下是上述各解说对吟猱的运指方向、幅度和速度说明的归类总结:
吟猱运指方向
吟:
本位往来动摇:
《五知斋》、《春草堂》、《琴学入门》、《梅庵》、《桐荫山馆》、
研易习琴斋》、许光毅、龚一、丁承运。
本位往来动摇,强调先上后下:
琴粹》《指法析微》《古琴初阶》、张世彬、叶明媚。
本位往来动摇,强调实上虚下:
指法析微》、xx承运。
琴镜补》
吟:
有五吟四吟两种。五吟者,从本位退下二分,复上至本位,又作两退复。 若唱弦,则略去首一退字,唱为复退复。论板,则第一复字一板,第二退字一 板。四吟者,即如前法,唱为退复。论板,则第二退字一板。
猱:
得音后,就本位进二分,复本位,再作两遍,为三进复,皆以复为猱。凡 猱必在本位之上,吟在本位之下。
猱:
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动荡,约过按位二三分。取音大于吟者,苍 老浑厚,亦以恰好圆满为法。大抵小者为吟,大者为猱;吟取生动,猱取古 劲,各有所宜。
琴粹》——xx之用“吟”
吟:
五转,如以某徽某分作直线为本位,得音后自本位绰上一二分,随注下过 本位一二分,再上过本位一二分,复下过本位一二分,即还上本位而止。上下 俱以腕力行之。
审其音,则先一声微停,次二声相连,又次二声略停顿,凡五声。四转, 如前法,得音后即下,随上随下,复上至本位而止。审其音,则先二声相连, 次二声略停顿,凡四声。或五或四,审其节奏而用之。旧谱所谓四五余转,以 圆满为度者也。
猱:
定为三转,得音后自本位注下二三分,急上至本位,再如法上下两次而 止。运指纯用腕劲,如物有伸缩力,随伸随缩。审其音,则三声缓急相等,连 而不断为佳。大致吟略急,猱略缓。
《琴粹》以猱在本位下,吟在本位上下,实传习之误。,,欲扬以连下声, 则用猱,欲抑以连下声,则用吟。
xx琴谱》
吟:
将指急急摇动约三四转,犹吟哦之余韵,上下不出四五分。虽动 要至匀至实,不可轻摇漫动。然必松活,得灵动之机为妙。
猱: 稍偏下复摇动约一二转。如猱之悲啼,较吟稍大而缓。沈草农等
吟:
得音之后,左手指在得音的位上,先上后下,先大后小地来回滑动两三 次,然后仍回到得音的位上。上下动作的范围不得超过二分。指法取势要圆。
而其实,以现今的分析,黄勉之的理论倒是明确合理,反而杨时百的后论 却有失偏颇。
在这个琴学复兴,普及琴艺的新世纪,这些基本的东西是极需弄清楚的,
希望在此能从各种解说论述中,以音乐观点给吟猱理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一、现将常用琴谱和近年来的论著中,有关吟猱的解说分列如下:
XX琴谱》
吟:
吟者,按弦以取音,在指所按之位,往来动摇,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后 小,一转一收, 故有恰好之理, 耳。
xx《xx演奏法》
吟:
左指按弦,右指弹弦出声后,即在音位左右作小幅度快速摆动。传统 “吟”
法中,也有得声后,在音位的右侧或左侧作两三次固定节奏的小幅度摆动。
猱:
左指按弦,右指弹弦出声后,即在音位两侧作较大幅度的摆动。
张世彬《xx音乐史论述稿》
吟:
得音后,在指所按之位往来移动,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而后小,约四五
xx明媚《xx音乐中虚实手法的运用》
吟:
在得音的位上先上后下,先大后小地来回转动三四次,最后收音于本位。 除本位音外,其余渐次转动之音因右手已无弹奏,故此余音已是虚音。,这些余 音是应当只取其意而非以实音出之的。
猱:
得音后,于本位音之左或右往来移动数转,幅度先大后小,最后仍归本位 收音。无论在本位音之左或右,用猱运指均向本位音用力,如猱在本位音之上 则指法动作虚上实下,如猱在本位音之下则指法动作虚下实上,这样力度才会 稳定于本位音之上,指法虚实相间,动荡有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