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层对古气候变化的记录 [自动保存的]
由黄土中碳同位素来判定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气候

由黄土中碳同位素来判定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气候
孙建中;弗雷,LA
【期刊名称】《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3(015)004
【摘要】本文通过在洛川黄土地层中采样和测定,绘制出了黄土地层δ^(13)C变化曲线。
将之与美、欧、深海、极冰等多种气候曲线做对比,结果表明它是一种极敏感的代用性气候指标,而且它对湿度反应最为灵敏。
配合过去所研究过的用全铁含量来反映温度变化的作法,使我们在把δ^(13)C曲线转换成直接气候指标方面更向前趋近了一步。
【总页数】6页(P130-135)
【作者】孙建中;弗雷,LA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2
【相关文献】
1.黄土高原西缘末次盛冰期以来古气候演化的有机碳同位素记录 [J], 杨桂芳;彭红霞;黄长生;黄俊华;胡超涌
2.末次间冰期以来西宁盆地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气候变化研究 [J], 宋粤华
3.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古气候的重建 [J], 王兆夺; 崔利芳; 邓利欢
4.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剖面高分辨率古气候时间标尺 [J], 王文远;刘嘉麒;潘懋;刘东生
5.黄土高原东西部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显微特征与古气候记录 [J], 屈红军;夏斌;雷祥义;岳乐平;李小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中探寻“古洪水”

黄土中探寻“古洪水”黄土是一种古老的沉积物,常常保存着地球上远古时期的证据。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黄土层中发现了一些令人惊奇的发现,其中之一就是“古洪水”的记录。
据考古学家们的推测,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大规模的洪水。
这些洪水不仅淹没了广大的土地,毁坏了无数的建筑,还导致了灾难性的人口死亡。
然而,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史前时期,我们对它们知道得非常有限。
由于当时的人们没有文字记载的习惯,因此,这些事件的记录都流传下来极其有限。
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来探索这些史前事件——在黄土中寻找线索。
黄土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其中包括陕西、甘肃、青海等省份。
这些地区的黄土层保存了数千年来的大量记录,包括了人类繁荣、气候变化、地震、火山喷发以及洪水等各种自然事件。
科学家们通常使用一种叫作“黄土地层剖面分析方法”来研究黄土层中的记录。
这种方法基于地层学原理,通过对地球表面的沉积物进行采样和分析,以了解地质历史和环境变化。
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黄土层中保存有大量的洪水记录。
这些记录包括了不同时间段内的多次洪灾事件,其中一些甚至与历史记录中的洪水事件相吻合。
例如,在甘肃的武威市,科学家们在2007年发现了一个保存了数千年的洪水水文证据。
他们从黄土中提取了一些核磁共振样品,并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这些样品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超过了当时的年平均水分。
这表明,在某个历史时期,该地区发生过一次非常激烈的洪水。
类似的记录在中国的其他地区也被发现。
在陕西的华山地区,科学家们在2004年发现了一片保存了2900年的古代农田。
这里保存了许多不同年代的废弃农田,因为在这个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洪水。
这次洪水导致的灾害极为严重,不仅对当地农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且对古代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这些发现,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解释。
他们认为,这些大规模的洪水很可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在气候突变时期,降雨量增加,导致土地变得湿润,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黄土地貌演化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机制

黄土地貌演化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机制黄土地貌是中国独特的地貌类型之一,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它以独特的颜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而著称。
然而,黄土地貌并非一成不变,它的演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首先,黄土地貌的形成与气候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老的地质时期,中国西北地区曾经是一个湿润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植被和水源。
植被的覆盖不仅可以保持土壤的稳定性,还可以保持土壤中的水分。
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这里的湿润环境逐渐转变为干旱。
在干旱的条件下,植被逐渐减少,土壤暴露在风化和侵蚀的作用下。
加上地壳运动的影响,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化,黄土地貌形成了。
然而,黄土地貌的形成只是气候变化对地貌的第一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依然在对黄土地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干旱的气候使得地表水分的流失速度加快,加剧了黄土的风化和侵蚀过程。
同时,气候的变化也使得黄土地下水资源的储存量逐渐减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土壤侵蚀的速度。
此外,气候变化对黄土地貌的影响还表现在黄土层的变厚程度上。
研究表明,气候的湿度变化将直接影响黄土层的沉积速度。
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植被生长和土壤稳定,黄土层的沉积速度较慢。
相反,干旱的气候会加速植被的脱水和侵蚀过程,黄土层的沉积速度就相对较快。
因此,黄土层的厚度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之一。
而且,气候变化还影响着黄土地貌的文化。
黄土地貌所处的地理环境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旱季,由于水源的匮乏,人们必须想尽办法储存和利用有限的水源。
他们建造了梯田、水井和地下灌溉系统等灌溉设施,使得农业得以持续发展。
这种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黄土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黄土地貌的演化与气候变化密不可分。
气候湿度的变化是黄土地貌形成的根本原因,而气候的持续变化则对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气候变化不仅加剧了土壤的风化和侵蚀速度,还影响了黄土层的厚度和周边文化的形成。
因此,只有深入研究黄土地貌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机制,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片土地的资源,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西宁黄土堆积记录的最近13万年高原季风气候变化

西宁黄土堆积记录的最近13万年高原季风气候变化鹿化煜;马海州;等【期刊名称】《第四纪研究》【年(卷),期】2001(21)5【摘要】青藏高原对于大气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形成了高原季风气候现象。
青藏高原东北部西宁盆地位于高原季风控制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黄土堆积记录了高原季风气候变化过程。
对西宁盆地湟水阶地上的黄土堆积进行了地貌观查、地层对比和探槽及探井采样,完成了热释光和光释光测年,测量了古地磁定向样品以及磁化率、频率磁化率、CaCO3含量和粒度等古气候代用指标。
结果表明,西宁黄土堆积记录的高原夏季风环流在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e特别强,在5a和5c阶段接近于阶段3。
高原夏季风和冬季风变化存在位相差以及冬季风强的时候夏季风不一定弱,夏季风弱的时候冬季风不一定强的变化模式。
【总页数】1页(P416)【作者】鹿化煜;马海州;等【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54;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宁,830008;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西宁,830008;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宁,830008;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西宁,830008;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54;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54;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54;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西宁,830008;自由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阿姆斯特丹【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黄土高原7百万年以来黄土古季风演变信号多尺度分析 [J], 张宝方;冯秀丽;林霖;肖晓;李沛2.延安地区黄土堆积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最近13万年东亚夏季风气候的波动 [J], 赵锦慧;王丹;樊宝生;鹿化煜;张小曳;屈文军;汶玲娟;李东平3.中国石笋氧同位素记录揭示过去64万年亚洲季风气候变化历史 [J],4.最近13万年来黄土高原黄土剖面中绿泥石的化学风化与古气候变迁 [J], 赵良;季峻峰;陈骏;刘连文;陈旸;鹿化煜5.黄土高原中部最近130ka来气候变化的碳、氧同位素记录 [J], 陈云;李铮华;叶浩;王玉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西高原黄土记录的末次冰期气候变化

川西高原黄土记录的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报告,600字
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研究团队对内蒙古川西高原上的黄土层进行了考古探测,通过分析黄土层中的物质信息可以揭示出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情况。
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研究,先后发现网土层底部、5-6 层、7-30 层以及31-32 层处可以看出温度变化的明显特征。
根据研究结果,从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黄土层中可以按照不同温度划分出三个时期:
1. 冰期低温期:它是整个冰期气候变化的开始,从网土层底部至5-6 层处,最低温度低于零度,最高温度也只有几十度,整个这一段时间温度变化不大,处于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
2. 冰期转温期:从网土层的7-30 层处开始至31-32 层处,温度从负数一步步升高,超过了零度,甚至可以达到几十度,整个温度变化快,处于一段瞬息万变的过渡期。
3. 冰期高温期:网土层31-32 层处,温度再次转变,开始从零度快速升高,可以达到几十度以上,温度变化也较前面的时期加快,处于一段温度较高的高温状态。
从上文可以清楚地看出,川西高原黄土层所反映出来的末次冰期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三段时期性特征。
该结果为今后深入研究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气候特征。
总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川西高原黄土层反映出来的末次冰期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三段时期性特征,期间温度从低温依次变为转温和高温,为今后深入研究末次冰期气候变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1. 引言1.1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的重要性中国黄土是中国特有的土壤类型,被称为"中国的土壤"。
它的形成历史悠久,保存了大量古代气候信息,对研究古气候变化起着关键作用。
黄土记录着几百万年来地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对于了解地球气候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黄土中含有大量的气候信息,如降水量、气温、植被类型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科学家重建古代气候,揭示地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通过研究中国黄土,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过程,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黄土被认为是古气候研究中的宝库,它不仅揭示了过去气候变化的历史,也为我们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黄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运行规律,为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提供科学依据。
2. 正文2.1 黄土的形成过程黄土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物理风蚀、物理风化和沉积作用。
在黄土高原地区,一般在风力较强的地方,如高原边缘、山脊、冲沟沟谷、坡面等地区,风沙颗粒被风力掀起并运移,形成风蚀作用。
当风沙颗粒碰撞地面时,会磨蚀岩石表面,使岩石表面逐渐磨平、磨圆,形成砂砾。
气候的湿热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也会加速岩石的风化,使之逐渐分解成颗粒或土壤。
这些砂砾、风蚀颗粒和风化产物随着风力的作用逐渐集结、沉积,最终形成黄土。
黄土的形成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风蚀风化、沉积作用的积累。
一般来说,黄土是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形成的,黄土层的厚度也与形成时间密切相关。
通过对黄土的形成过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质过程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为揭示古气候提供重要线索。
2.2 黄土的分布范围黄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半干旱地区的黄土高原地区。
这个地区包括了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份。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最典型的风蚀黄土地貌,其面积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整个区域的黄土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和黄土高原的川西北高原上。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黄土是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记录者,科学家们通过古地磁学方法的测试,认为黄土从260万年前就开始堆积了。
黄土的颜色变化可间接反映风化成土作用的强弱, 用于古季风强度的重建。
要了解以前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环境变化过程,就必须从地球的自然记录中寻找答案。
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沉积厚度大,覆盖区域广,其在沉积过程中对古气候与古环境的变化记录完好地保存下来。
如黄土堆积中的灰黄色的黄土层和褐红色的土壤层记录着黄土高原干燥寒冷与温暖湿润的气候变化历史。
通过对黄土所蕴含的各种丰富的古气候指标参数的测定研究和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在第四纪某时期的气候和环境情况,这就使黄土堆积与南北极的冰雪堆积记录和深海沉积物记录成为我们了解过去200多万年以来地球古气候与环境变化情况的3个较好的记录。
黄土高原西缘3万年以来古气候变化--磁化率代用气候曲线的多尺度分析

黄土高原西缘3万年以来古气候变化--磁化率代用气候曲线的多尺度分析张玉芬;李长安;刘雪梅;黄长生【期刊名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3(000)004【摘要】黄土高原西缘红咀寺剖面气候代用曲线的小波多尺度分析(Multiresolution analysis),较好地表达了不同周期(时间尺度)的古气候演化特点.分析结果表明:在30-10kaBP的次冰盛期内,(1)约有56个百年尺度的气候波动,15个千年尺度的气候循环,3个冰阶-间冰阶周期;(2)在小波分解后的千年级尺度气候曲线上,暖事件更为突出,有3个突出的峰(Denekamp, ?(未命名),(BΦlling);(3)新仙女木事件仅反映在百年尺度的气候曲线上,在较长周期的曲线上不明显;(4)在百年尺度的气候曲线中,末次冰盛期气候波动频繁,其中18-28kaBP是频率波动最大的阶段,但随着周期尺度的加大,气候的波动频率逐渐趋于均匀.【总页数】7页(P66-72)【作者】张玉芬;李长安;刘雪梅;黄长生【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系,武汉,430074;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20006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系,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系,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相关文献】1.黄土高原西缘末次盛冰期以来古气候演化的有机碳同位素记录 [J], 杨桂芳;彭红霞;黄长生;黄俊华;胡超涌2.塬堡黄土剖面15万年以来磁化率气候记录及黄土磁化率时空特征 [J],3.黄土高原7百万年以来黄土古季风演变信号多尺度分析 [J], 张宝方;冯秀丽;林霖;肖晓;李沛4.临汾盆地13万年以来古气候变化研究 [J], 张慧;韩军青5.黄土高原100万年以来东亚夏季风演变信号的多尺度分析 [J], 杨周;林振山;俞鸣同;张真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土壤类型之一,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涵盖了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第四纪冰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
第一阶段:冰川时期在第四纪冰期时,黄土高原地区曾被巨大的冰川覆盖,形成了冰川堆积土。
冰川的运动和融化导致了大量的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的形成,这些物质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堆积形成了冰碛层和冰水沉积层。
第二阶段:湖泊时期随着冰川的消退,黄土高原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湖泊。
湖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冰川融水和雨水的集聚,以及地壳运动引起的断裂和沉降。
这些湖泊的面积较大,水质较为清澈,周围的植被茂密。
第三阶段:风蚀时期随着气候的变化,黄土高原地区逐渐变得干燥起来,湖泊逐渐干涸,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沙丘。
同时,强风的吹拂和侵蚀作用使得地表的土壤逐渐被风蚀,形成了黄土。
第四阶段:水蚀时期在黄土高原地区,降雨量有限,但雨水的侵蚀作用也对地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雨水在地表流动时,会带走一部分土壤颗粒,并形成小沟和小河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沟和小河流逐渐扩大和深化,形成了沟壑和河谷。
第五阶段: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扩张,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逐渐被开垦和利用。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草原被过度放牧,土地被过度耕种,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大量的黄土被冲刷和侵蚀,土壤质量下降,植被减少,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冰川时期、湖泊时期、风蚀时期、水蚀时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景观和土壤特征。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可持续性,黄土高原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亟需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川西漳腊黄土地层与气候变化

川西漳腊黄土地层与气候变化杨文光;朱利东;罗虹;刘娟;张岩【摘要】川西高原风成黄土广泛分布,其中漳腊盆地黄土剖面厚约9.5 m。
根据磁化率、粒度和地层特征,并通过与金川黄土和甘孜黄土剖面的对比,可将漳腊黄土地层划分为冰后期S0古土壤、末次冰期L1复合黄土、末次间冰期S1复合古土壤、倒数第二冰期L2黄土等4个地层单位,其中L1复合黄土可细分为L1L1、L1S1、L1L2、L1S2和L1L3等5个次级地层单位,S1复合古土壤又可细分为S1S1、S1L1、S1S2、S1L2和S1S3等5个次级地层单位。
通过磁化率曲线与SPECMAP氧同位素曲线对比,结合地层剖面特征和前人认识,初步认为漳腊盆地黄土沉积开始于150 ka±。
漳腊黄土磁化率、粒度曲线的波动旋回很好地对应了黄土-古土壤风尘堆积序列,记录着该区约150 ka以来的气候变化,本区自150 ka以来共经历了6次以冬季风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和6次夏季风强盛时期。
%Eolian loess is widely distributed on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A 9.5 m thick loess profile at Zhangla basin is measured for strata and palaeoclimate research.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a,grain size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compared with Jinchuan and Ganzi loess profile,the loess sequence of Zhangla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ratigraphic units: paleosol S0,loess L1,paleosol S1,loess L2 and paleosol S2,which were formed in the postglacial period,last glaciation,last interglaciation,last but one glaciation respectively.Among them,the compound paleosol S1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ive secondary stratigraphic units,i.e.,loess S1L1,S1L2,paleosol S1S1,S1S2 and S1S3;the compound loess L1 can be also subdivided into five secondary stratigraphic units,i.e.,loessL1L1,L1L2,paleosol L1S1,L1S2 and L1S3.Based on comparison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urve with SPECMAP δ18O curve and integ rat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lithology and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the deposition of the Zhangla loess started at about 150 ka.Fluctuation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lue and median and coarse content of grain size of Zhangla loess were well consistent with the deposition of loess-paleosol sequence,and the climatic change can be indicated by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the Zhangla loess since 150 ka,in which six intensified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s are shown by higher value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and six intensified winter monsoon circulations are indicated by the lower values.【期刊名称】《华南地质与矿产》【年(卷),期】2011(027)003【总页数】7页(P231-237)【关键词】漳腊黄土;磁化率;粒度;古气候;川西高原【作者】杨文光;朱利东;罗虹;刘娟;张岩【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63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主要受印度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影响,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气候效应的典型地区[1~3]。
晚更新世以来昆仑山区黄土沉积及其气候记录

晚更新世以来昆仑山区黄土沉积及其气候记
录
晚更新世是地球上一个重要的气候变化时期,昆仑山区黄土沉积是重要的地质记录。
通过对黄土沉积中的不同粒度、元素和矿物的分析,可以重建出当时的气候环境。
研究表明,在晚更新世时期,昆仑山区气候变化剧烈,经历了多次冷暖交替的气候波动。
其中,寒冷期主要集中在约13万年前至11万年前,期间山区的环境呈现出干燥、寒冷的特征,沉积物中富含黏土和粉砂。
而在对应的暖期,约11万年前至10.5万年前,昆仑山区则出现了湿润的环境,沉积物中砂粒含量增加,黄土层逐渐减少。
同时,黄土沉积中的矿物和元素也反映出了当时的气候变化。
例如,在寒冷期出现的富含碳酸钙的黏土层就可能是受到了强烈的干旱气候和高温的影响,导致地表水分流失,而在暖期出现的富含长石矿物的沉积层,则反映了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
综上所述,昆仑山区黄土沉积提供了重要的古气候环境记录,为研究晚更新世的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摘要】中国黄土是中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地貌类型,其形成于全新世晚期,记录了数万年来的古气候信息。
黄土的特点是贫养、砂粒粗大且富含石英,透水性差。
在古气候研究中,黄土是极为重要的环境指示剖面,可以反映古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演变。
黄土记录的古气候信息包括降水量、温度、季风强度等,为研究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与气候变化相关,黄土对气候的响应也备受关注,包括气温、降水、干湿指数等方面。
中国黄土在重建古气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未来仍将继续为古气候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展望未来,中国黄土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地位将更加巩固和重要。
【关键词】中国黄土, 古气候, 形成, 特点, 应用, 记录, 信息, 响应, 重建, 研究, 重要性, 展望, 未来1. 引言1.1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中国黄土是中国特有的地质现象,广泛分布于华北平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
黄土是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风化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其主要成分为石粉和粘粒,颜色呈黄褐色,质地疏松。
黄土在古气候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黄土的沉积序列、矿物组成、元素含量等进行分析,可以重建出古代气候环境,揭示古代气候变化规律。
黄土记录了地球上数百万年来的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为科学家研究古气候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黄土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响应作用。
它的形成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受到降水、温度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黄土的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土地的影响,为降水、气候变暖等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黄土在研究古气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挖掘黄土中蕴藏的古气候信息,为人类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2. 正文2.1 黄土的形成及特点中国黄土是指沟壑纵横、黄色土层分布广泛、厚度较大的一种土壤类型。
黄土主要分布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西部地区,是中国最广泛的土壤类型之一。
高原黄土Sr、CaO的古气候意义以及记录的环境变化

取 地 势 较 高 的 盘 子 山 山顶 , 以垂 直 打 井 法 取 代 斜 坡
探 槽 , 深 约 1 除 顶 部 现 代 耕 作 层 外 , 末 次 问 井 7m, 有
冰 期 以来 发 育 的 古 土 壤 和 黄 土层 ,包 括 离 石 黄 土 上
基 金 项 目 :中 国科 学 院 知 识 创 新 工 程 重 大 项 目 ( Z K CX11 .1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 9 6 0 6) .00 ) 4 9 1 0 ;中 国 科 学 院 地 球 环 境 研 究 所 黄 土 与 第
维普资讯
第 3 卷 第 5期 1
20 0 2年 9月
地
球
化
学
Vo .31 No. 1 . 5 Se t,2 p . 002
G E0CH I I M CA
文 章 编 号 : 3 9—1 2 (0 2 0 07 7 6 2 0 ) 5—0 0 4 9—0 6
高原 黄 土 S 、 O 的古 气 候 意 义 r Ca 以 及 记 录 的 环 境 变 化
谭 红 兵 ,马 海 州 ,鹿 化 煜 ,张 西 营 ,李 珍 ,周 笃琚
(.中 国科 学 院 盐 湖 研 究 所 , 海 西 宁 1 青
西宁 800 ) 10 8
80 0 2 1 0 8; .中 国 科 学 院 地 球 环 境 研 究 所 , 西 西 安 陕
四纪 地 质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开 放 基 金 ( K L G0 0 ) S L Q 0 1
作 者 简 介 :谭 红 兵 ( 9 2一 ) 17 ,男 , 士 ,环 境 地 球 化 学 专 业 。 博
维普资讯
4O 1
地
黄土堆积过程与古气候重建

黄土堆积过程与古气候重建在地球的历史上,黄土的形成过程与古气候的重建密切相关。
黄土是由经过长期风力作用而堆积形成的一种地层,它不仅记录了地球上古时期的气候变化,还包含了丰富的古生物和古文化遗存。
本文将介绍黄土的形成过程和利用黄土重建古气候的方法。
黄土是由于驱动长距离的风力将沙尘和悬浮粒子携带到远离源区的地方堆积而形成的。
黄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这些地区受到的风力较大,是黄土的主要产地。
黄土中含有丰富的矿物粒子,如石英、长石和云母等,这些矿物粒子形成了黄土的主要成分。
此外,黄土中还常含有有机质、古植物残体和古文化遗存等,这些都为研究古气候提供了重要依据。
利用黄土来重建古气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研究黄土中的沉积物、矿物和微体化石可以获得大量有关古气候变化的信息。
首先,通过对黄土中的矿物颗粒的形态和组成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沉积物的来源地和运输方式。
某些矿物颗粒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有不同的生成机制,因此可以根据矿物颗粒的组成来推断当时的气候环境。
其次,通过分析黄土中的古生物化石,可以推测当时的植被类型和气候条件。
例如,一些古植物残体和孢粉可以反映出当时地表的植被类型,而动物和昆虫化石可以提供关于当时气温和湿度的信息。
最后,通过对黄土中一些化学元素和同位素的分析,还可以估算出当时的降水量和温度范围。
这些信息的综合分析可以帮助科学家重建古气候的大致状况。
黄土堆积过程和古气候的关系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
黄土堆积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风力作用才能形成厚度较大的黄土层。
因此,黄土可以作为一种“生态指标”来反映古环境的稳定性和变化情况。
在过去的几十万年中,黄土层的发育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连。
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黄土层,可以了解到地球气候的长期变化趋势。
这对于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以及灾害的发生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黄土的形成过程与古气候的重建有密切关系。
通过研究黄土中的沉积物、矿物和古生物化石,可以获得有关古气候环境的丰富信息。
渭南黄土剖面碳酸盐和铁变化的古气候记录

0 90 2.57 I.52
一
—
一
l10. 4 760.11
一
619.02
1.8j
一
I 46.26 900.61
—
143.44 3 54.1
4.7B 75.3 4 773.6B
1.79 1 4.04 IB1.75 10BI.61
7.94 1 03.27 1 5{5.42
撬 要 啻亳体包裹体研究 表明祁雨淘金矿 床形陂于高中拭 漫成环境 从早成矿期至晚 矿化朝,成矿温度 、成矿流体盐赛、pH值、fo 、成分及氢氧同位紊组成呈现系列变化。成矿 流体主要来 自岩浆热 液,属 H 一Nacl—CO 体系,晚期有一定量大气降水加八。流体相分离作 用是造成金矿床矿质沉淀的重要机制。
表 l 流体包裹 体气体成分(1 0 )
I
I 2
Tabl e 1 Ga s compo sition s(10一 、of fluid injcl u slo.* i
B 2
H
一 9 一 一 一 i
一8口: 0 —
N cH. c H CO OO H:O OO /H O 五原 参数
一 致 ,不同的是出现固体子晶。根据矿物的结晶习性、光学性质、溶化温度 ,与薄片中独立
主 矿物相 比较确 定 ,主要有 三 类子 矿物 :第 一类 为盐类子 矿物 ,以 NaCI为主 ,此外还有
少量 KCI.;第 二娄为硫化物 ,已鉴定 出的 子矿物有 黄铁矿 、黄铜矿 、辉铝矿 和针硫铋 铅
0.38
0.56
1 0 2 3 4 6 4 0 0 1 0 0
i
;
i
0.2 6 i
1.59
黄土高原黄土粒度组成的古气候意义

黄土高原黄土粒度组成的古气候意义一、本文概述《黄土高原黄土粒度组成的古气候意义》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黄土高原黄土粒度组成对古气候变化的指示作用。
黄土高原,作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地貌景观,其独特的黄土沉积序列记录了丰富的古气候信息。
通过对黄土粒度组成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为古气候重建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首先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和黄土沉积的基本情况,包括黄土的分布、厚度和形成过程等。
随后,文章详细阐述了黄土粒度组成的概念、分类和测定方法,以及粒度组成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黄土粒度组成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如干湿交替、季风强弱等。
本文还综述了近年来黄土粒度组成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包括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的粒度组成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对应关系。
文章也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如粒度组成的解释性、不同气候因素对粒度组成的影响等。
本文展望了黄土粒度组成在古气候研究中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改进测定方法、提高解释精度、拓展应用领域等。
通过对黄土粒度组成的深入研究,我们有望更准确地揭示历史气候变化的规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二、黄土高原黄土粒度组成特征黄土高原的黄土沉积,作为一种独特的地貌现象,其粒度组成特征携带了丰富的古气候信息。
黄土粒度,主要指的是黄土中不同粒径颗粒的分布情况,包括砂粒、粉砂和粘土等。
这些粒度的大小及其比例,不仅反映了黄土的形成过程,也揭示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历史气候变化。
黄土高原的黄土粒度组成具有显著的特点。
在垂直剖面上,黄土的粒度分布呈现出由底部到顶部逐渐变细的趋势,即所谓的“粒度倒转”现象。
这一特征表明,黄土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历过强烈的粉尘搬运和沉积过程。
特别是在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风力作用强烈,能够携带大量粉尘颗粒物,并在特定区域沉积下来,形成黄土。
黄土高原黄土的粒度组成还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
青海湖地区冰消期以来气候变化的黄土记录

青海湖地区冰消期以来气候变化的黄土记录赵存法;鹿化煜;周亚利;弋双文;MASON Joseph【期刊名称】《高校地质学报》【年(卷),期】2009(15)1【摘要】青海湖周围堆积着很多黄土和风沙沉积,这些风成沉积序列是过去气候变化的良好记录.相对于湖泊沉积,这些沉积物受到的研究较为薄弱.对青海湖南岸的黄土堆积进行了光释光年代学、磁化率、Fe/Mg值、粒度和有机质含量等气候替代性指标测量.在具有绝对年代标尺控制的基础上,结合气候替代性指标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冰消期以来青海湖地区的古气候经历了多次的冷暖和干湿变化过程:14~9 ka间气候前期相对冷干,后期转为凉干,其中可能在11 ka左右存在一次暖湿事件;9~2.5 ka间气候呈暖湿状态;2.5 ka以后的地层扰动较大.黄土和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化过程具有可比性.【总页数】6页(P135-140)【作者】赵存法;鹿化煜;周亚利;弋双文;MASON Joseph【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5;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5;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Department of Geography,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WI,USA 537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2【相关文献】1.末次冰消期以来内蒙古东部气候变化——基于风成砂-古土壤序列的地球化学记录 [J], 刘瑾;王永;姚培毅;迟振卿;李廷栋;耿树方2.末次冰消期亚洲季风强度变化的黄土高原西部万象洞石笋灰度记录 [J], 张德忠;白益军;桑文翠;张平中;程海3.末次冰消期以来白令海盆的冰筏碎屑事件与古海洋学演变记录 [J], 陈志华;陈毅;王汝建;黄元辉;刘欣德;王磊;邹建军4.宁晋泊地区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 [J], 郭盛乔; 王玉海; 杨丽娟; 肖宇5.宁晋泊地区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 [J], 郭盛乔; 王玉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中探寻“古洪水”

黄土中探寻“古洪水”中国的黄土地带位于中国的北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和河南等省份。
这片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丘陵地带,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黄土地带保存着丰富的古代遗址和化石,为古地理和古气候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黄土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关于古洪水的线索。
他们通过分析黄土的厚度、粒度和化学成分等指标,重建了古洪水的发生时间和规模。
研究表明,黄土中的古洪水已经发生了数百次,其中一些洪水规模巨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最早的古洪水发生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时期。
这次洪水的规模巨大,泥沙堆积成为了现在的黄土高原。
古洪水所造成的河道移位、山体塌陷等地质灾害,使得黄土地带的地貌变得崎岖不平。
古洪水的发生与当时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在冰期时期,气候寒冷干燥,降水量减少,这导致地表水源减少,河床变浅,排水能力减弱。
而在间冰期时期,气候变暖湿润,降水量增加,地表水源增多,河床变深,排水能力增强。
这样的环境变化导致了地表水的剧烈波动,引发了古洪水的发生。
古洪水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洪水带来的泥沙堆积改变了原有的地貌,使得当地的植被和动物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
洪水还冲毁了许多人类聚居地和农田,使得当地居民不得不迁徙寻找新的生存地点。
古洪水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洪水带来的泥沙富含养分,使得土地变得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在黄土地带,古洪水形成的黄土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黄土地带的古洪水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古洪水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预测将来可能的自然灾害,以便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古洪水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抵御能力,对于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黄土地带的古洪水是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的重要证据。
通过对古洪水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环境的变化情况,为今后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黄土简介 黄土地层对古气候变化的记录
古 土 壤 层 面 元 素 迁 移
黄 土 磁 性 地 层
黄 土 剖 面
黄 土 粒 度
Rb/Sr 值
1.黄土简介
概念
第四纪形成的广泛分布的松散 土状堆积物。 浅灰色、棕黄色,主要由粉砂 组成,富钙、疏松多孔,不显 宏观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具 有很强的湿陷性。 分布面积广,约占全球了陆地 表面的10%;主要分布在古冰 盖外缘及荒漠半荒漠边缘
2.4 古土壤层面元素迁移对古气候的指示
西安少陵塬S3剖面元素迁移率变化(楚纯洁,2016)
参考文献:
[1]曹伯勋. 地貌学籍第四纪地质学[M].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5. [2]乔彦松.川西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J].第四纪研究, 2006, 26(3) :250-255. [3]陈骏, 汪永进, 季峻峰, 陈, 鹿化煜. 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Rb/Sr值及其气候地层学 意 义[J]. 第四纪研究, 1999,(4):350-356. [4]陈骏, 安芷生, 28(6):498-504
黄土
主要特征
分布
2.黄土中的气候变化记录
黄土分布广泛,沉积较连续,堆积时间长,含有丰富的气 候与环境变化记录[1]。 黄土地层中所包含的信息,如磁化率、黄土粒度、元素的 迁移以及不同元素的比值,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古气候 的变化。
2.1 黄土磁性地层学的古气候意义
Title 古气候变化的研究
2.2 黄土剖面Rb/Sr值对古气候的反映
陕西洛川黄土剖面中Rb/Sr比值与磁化率分布曲线对比(陈骏,1999)源自2.3 黄土粒度对古气候的反映
粒度变化主要受沉积后的风化强度决定,因此黏粒含量、
黏粒/粉砂比值是判析风化成壤强度的重要替代指标[6]。
崔天宇等(2015a)在对湖北郧县辽瓦店黄土剖面风化成 壤指标的分析过程中,将黄土粒度与磁化率、Rb/Sr值进 行综合讨论,试图回答该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气候 变化。
[5]崔天宇, 庞奖励, 汪永进等.最近800ka洛川黄土剖面中Rb/Sr分布和夏季风变迁.中国 科学 (D辑), 1998等.湖北郧县辽瓦店黄土剖面风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中国 沙漠,2015,35(3): 611-614
[6]鹿化煜,安芷生.黄土高原黄土粒度组成的古气候意义[J].中国科学(D辑) .1998,28(3):278-283. [7]楚纯洁, 赵景波. 西安少陵塬黄土—古土壤序列S3剖面元素迁移及古气候意义[J]. 土 壤学 报.2016,(02): 311-321.
LOGO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2.3 黄土粒度对古气候的反映
辽瓦店剖面磁化率、各粒度参数和Rb/Sr值变化曲线(崔天宇,2015)
2.4 古土壤层面元素迁移对古气候的指示
对黄土-古土壤剖面的元素迁移、化学风化特征的研究, 是揭示古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楚纯洁等(2016a)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野外剖面观 察,探讨西安少陵塬黄土-古土壤序列S3古土壤剖面的元 素迁移、化学风化特征及其所揭示的古气候变化问题。
图2甘孜寺剖面的深度-年龄关系图
2.2 黄土剖面Rb/Sr值对古气候的反映
E.J.Dasch曾对各种母岩在风化作用条件下Rb,Sr迁移规律 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指出Rb/Sr值反映了母岩风化作用 强度。 陈骏等人(1999a)对洛川剖面内不同时段Rb/Sr分布特征 进行了研究,讨论了2.50Ma以来Rb/Sr曲线反映的气候地 层旋回及其与区域性乃至全球性气候变化的藕合关系[2]。
多个剖面的对比分析
时间标尺的确立
对黄土保存比较完整的剖面 进行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2.1 黄土磁性地层的古气候意义
乔岩松等人(2006a)对黄土保存比较完整的甘孜寺剖面进 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为该区域进一步开展古环境 演化过程的对比分析奠定了基础。
2.1 黄土磁性地层的古气候意义
图1 甘孜寺剖面岩性地层及磁性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