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第五章 汉字

合集下载

读《中国文化要略》有感:中国情,文化情

读《中国文化要略》有感:中国情,文化情

读《中国文化要略》有感:中国情,文化情
中国情,文化情
--读《中国文化要略》有感
原创:朱丹妮(17国教)
晶,
在普及文化之中讲究有理有据,融合历史,由古及今,文中多有插图,让读者更加直观的理解文字所描述的事物场景。

在第五章汉字章节中,作者先是介绍了汉字的产生,旧时的三种说法,再提出疑问,然后用史书证据来解答汉字的产生之谜,第二节讲解了现存最早的汉字—甲骨文。

从历史角度讲述甲骨文,略带过金文,第三节讲了大篆中的石鼓文,介绍石鼓文的历史由来以及字体特点。

第四节就是汉字
结构中的六书,以《说文解字·叙》为基础,深入解释六书。

第五节讲解了汉字结构内含的基本精神,分条分点列出,并且用具体的汉字结构去阐明观点,条理清晰,读来富有趣味。

最后一节,讲述了汉字的改革和现代化,由古及今,介绍了汉字在当代的发展与改革,提出汉字在当代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人深思。

整个章节下来,叙述详尽,详略得当,适应了普及文化的需要,使读者在短短的时间里,了解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更加勾起读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对本国文化
合剂。

"
在热爱
用热。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五章汉字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五章汉字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五章汉字第五章汉字一.汉字产生三种旧说1.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了八卦,而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

2.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认为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

3.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这三种说法都不足信,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二.汉字的演变三.汉字的结构——六书四.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1.写实主义精神:象形字的写实性自然不必细说,它们都是从实物演化而来的。

即便是会意字,也设法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去象征它的意义。

2.人体本位精神:在汉字结构中,是以人为感觉万物的基础,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有人去感受的;或者说人是物质世界的中心,是万物的主体成分。

3.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汉字最初产生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和奴隶社会前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家畜饲养业和制陶、铸铜等手工业,精神生活主要是祭祀活动。

反映在造字方面,就出现了大量反映以上活动的汉字。

五.汉语言文字对思维方式的影响(补充)汉字对国人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儒家思想都有影响,在政治统一方面也有很深的体现。

(一)促进传统的思维方式——写实主义与形象思维(★与对外汉语教学息息相关)1.中国人自古重形象思维,注重对人自身与大自然的观察,然后给以形象的描绘。

2.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与西方不同,注重整体性,模糊性。

抓事物主要特征,生动表达。

3.不求外形和局部的逼真刻画,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4.汉字的创造和绘画的表现均如此。

如木,牛,羊等字,从象形到符号化都使人一见到汉字就想到形象。

(二)巩固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1.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之一的“天人合一”把自然界和人看成一个整体。

认为:认识宇宙的中心,认识人的自身即认识自然万物的过程。

这种观念反映在汉字中:指人体部位,行为,特点的符号,也可以指物,即这个字既属于人也属于物,如“首”字本指人头,又可以指器物把柄顶端,或带头者,如“擒其首”,“部首”;再如“耳”字本指人耳,又可以指附于事物两旁,便于提携之物,或探听者,如“鼎,其耳三寸”,“充当耳目”。

中国文化概论_郭莹_第五章中国语言文字

中国文化概论_郭莹_第五章中国语言文字

蔡姓人家四个孩子的名字 菁 倩 靖 莅
二、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一)汉语承载的文化信息
1、语码 普通话 方言 土语
2、各要素
语音 语音形象 音量 语速
词汇
差异 语法
词源意义 词密度 造词量 地域
句法 词法 简缩法
(二)汉字承载的文化信息
1、原始构形理据
女:奶妈姨姑姐妹 男:爷爸伯叔兄弟
2、形体发展变化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五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三节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汉语汉字与文化交流和传播
一、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一)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事象, 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中其他文化项的
主要载体 (三)中国文化对汉语汉字的发展演变也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事 象,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1、汉语是重要的中国文化事象 韵文 口彩
2、汉字也是重要的中国文化事象
书法篆刻 字字形词语 拆字词语 抽字词语 字形思维
(二)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中其他文化 项的主要载体
1、汉语汉字承载了中国文化中的其他文化项 口述 刻写 创世纪 汤头歌 婚嫁歌谣 四书五经 诸子百家
2、汉语汉字影响了中国文化行为 说话 为文 紧缩句多 句意突转 回文 变读 形变体
(三)中国文化对汉语汉字的发展演变也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对汉语的影响 语界 语音 词汇 语法
2、对汉字的影响
造字
社会用字 个人用字
1 、 普通话成为国内各民族的族际语,方
言区出现方言味普通话
2、汉语水平考试在全球推广 3、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创立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 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 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 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 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 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 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 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 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 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 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但因中国地域广大, 民族众多, 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 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 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 在中国人的生活里, 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 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 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 空间巨大, 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 复杂多样, 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 景色秀美, 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1. 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2.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 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陇西, 南到广西, 北到长城唐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咸海, 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 南到南海元代疆域: 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清代疆域: 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4. 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4.文化的核心是人。

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5、当代哲学家张岱年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综合,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值得继承的东西。

三、就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墨、道、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法家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

第二章地理状况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的舞台,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第一章:简论1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中国古代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层次(结构):1. 物质文化层 2. 制度文化层 3. 行为文化层 4. 心态文化层三、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四、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注重和谐中庸3、安土乐天的情趣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看一看。

P4-P93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4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儒释道三教合一)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美感和乐感)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等)第二章:地理概况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内陆辽阔,空间巨大。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众多,区域繁多,民族融合。

A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之基。

B中国地理环境促进中华一统趋势。

C中国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华文化延续,封闭与开放。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 地理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保守型的影响2自然地理基本要点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中国文化要略-姓氏幻灯片

中国文化要略-姓氏幻灯片
6.以官爵、册封为姓氏
受到封爵或册封是很值得荣耀的,所 以后人便把官爵或者册封的称呼拿来作姓 氏。
史、军、司徒、司马、公、侯等
24
姓氏的主要来源
7.以技艺为姓氏 有些从事某一专门技艺的家族,干脆就以
自己的职业为姓氏。 算卦的姓卜 杀猪宰羊的姓屠 唱戏的姓优(古时称唱戏的艺人为倡优、优伶)
25
姓氏的主要来源
5
姓的出现
来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 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应运而生。
6
姓的来源
1.自己出生和成长地的名称
“黄帝长于姬水,以姬为姓。炎帝长于姜水,以姜为 姓。”
《国语·晋语》
2.群体崇拜的图腾的名称 《百家姓》中的熊、牛、梅、李、花、石等姓都与 上古氏族图腾有直接的关联
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 • ②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
、渝生、杭宁。 • ③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
来宝、来发。 • ④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
小骏(马)、小凤、凤儿。
38
• ⑤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护身符的重 量)。
等,担当这些职务的人的后代就以此为姓。以职业为姓的
如管乐器的姓乐,做买卖的姓商,还有陶、屠、巫、卜、
施等。

4.以动植物为姓。杨、柳、林。

5.以数字为姓。如伍、陆、万等。
8

氏,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 象。是“支”的本字。本义: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9
氏的出现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随着氏族的发展壮大,就会发生分 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选择,填空1.儒家思想包括孔孟之道,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2.中国人的远祖分为西北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南蛮集团”。

3.西周社会依旧是奴隶社会,继续实行“井田制”,并且通过“封建制”维系政治统治。

与这种封建制相辅的是“宗法制”。

还制订了“礼乐刑罚”。

4.汉字的结构——六书。

(1)象形:日,月,龙,门(2)指事:上,下,本,甘(3)会意:武,旅,聂,安(4)形声:江河松枫(左形右声),期朔鸠鸽(右形左声),空穹笔篆(上形下声),基垄悲愁(下形上声),闷问闽唐(内形外声),街裹序固(外形内声)(5)转注:考和老,民和氓,走和趋,舟和船,梁和桥,顶和颠。

(6)假借:令,长,我,自,鼻,耳,,且,祖。

5.汉代经学包括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

6.北宋理学四大家:张载(横渠先生),周敦颐(濂溪先生),程颢(明道先生),程颐(伊川先生)7.南宋朱熹(紫阳先生)集理学大成。

8.夏代有正式的学校。

庠,序,学,瞽宗都是学校。

西周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由中央设立,有大学和小学之分。

周天子的大学叫辟雍,诸侯的大学叫泮宫。

辟雍设水池,水南为成均,水北为上庠,水东为东序,水北为瞽宗。

9.六艺:礼(规章仪式),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骑马驾车),书(历史),数(数学)。

10.明清乡试是一省范围内的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是解送朝廷录用之意。

11.明清会试是全国范围内的考试,第一名叫会元。

12.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

13.汉代的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后来用礼记代替仪礼,把左传并入春秋。

14.南宋朱熹自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大学,中庸,再加孟子,合称四书。

15.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中国文化要略(上)

中国文化要略(上)
第一章 综论
• 一、“文化”概念界说
(一)中国古代“文化”概念:
• 1、先秦时“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 · 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由此引 申为①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 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②由伦理之说导 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③美、善、德行。
• 2、先秦时“化”的本义,改易、生成、造化, 指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引申为教化迁善之义。
西汉
东汉
( 5 )唐五代时期:唐全盛时,东达大海,西 至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南达南 海。
• ( 6 )经宋辽分裂时期,至元版图东北抵鲸 海(日本海)和朝鲜半岛中部,北至西伯利 亚北极圈内,西南接尼波罗(今尼泊尔)、 缅甸、越南,东南临海,幅员极为辽阔。
• ( 7 )至清,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东北 抵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 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 19 世纪中后期,沙俄掠取东北、西北 150 多万 平方公里的土地。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 5 、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先秦时已 摆脱神学独断,宗教信仰有极大的实用性。 • 6 、重道轻器、重政务轻技艺的文化倾向。 • 7、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 8 、重和谐、重整体、重直觉、重实000~B.C1000年,黄河中下游为 亚热带,比今天高2~3℃。 • (2)第一个寒冷期:B.C1000~B.C850年,殷商至西周,汉 江两次结冰 。 • (3)第二个温暖期:B.C770~公元初年,春秋至西汉,黄河 下游遍生竹梅。 • (4)第二个寒冷期:公元初至600年,东汉至南北朝,长江 南京水域结冰,四月降雪。 • (5)第三个温暖期:600~1000年,隋唐至北宋初,长安冬 无雪,可种梅、柑橘 • (6)第三个寒冷期:1000~1200年,北宋初至南宋中叶,太 湖结冰,福州荔枝冻死 。 • (7)第四个温暖期:1200~1300年,南宋中叶至元初,西安、 河南一带生竹。 • (8)第四个寒冷期:1400~1900年,明清时期,太湖结冰数 尺,柑橘冻死。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

、地理概况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中国的“七大古都” :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北京、南京、杭州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山,全长6300 多公里,流经11 个省。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我国第二大长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下的卡日曲,全长 5464 公里。

塔里木河: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发源于天山,最后注入台特玛湖,全长 2179 公里。

中国的最东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交汇处,最东的城市是抚远县;最西端位于帕米尔高原,最西的城市是新疆乌恰市;最南端位于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南的城市是海南省三亚市;最北端止于东北漠河县的黑龙江江心,最北的城市是黑龙江省黑河市。

南北纵长 5500公里,共有 23 个省, 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4个直辖市和 2个特别行政区。

(一)省的简称及省会:直辖市:北京(京);天津(津);上海(沪);重庆(渝)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蒙,呼和浩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宁);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银川);西藏自治区(藏,拉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澳)河北省(冀,石家庄);河南省(豫,郑州);山西省(晋,太原);山东省(鲁,济南);黑龙江省(黑,哈尔滨);吉林省(吉,长春);辽宁省(辽,沈阳);江苏省(苏,南京);浙江省(浙,杭州);安徽省(皖,合肥);福建省(闽,福州);江西省(赣,南昌);湖北省(鄂,武汉);湖南省(湘,长沙);广东省(粤,广州);海南省(琼,海口);四川省(川或蜀,成都);贵州省(黔,贵阳);云南省(滇或云,昆明);陕西省(秦或陕西安);甘肃省(甘或陇,兰州);青海省(青,西宁);台湾省(台,台北)(二)中国历代行政区域的划分:从秦汉到隋代,大体实行“郡县制”1.秦: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按宗法制)
0.姓氏混为一体,大致是在(秦汉)时代
0.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东汉 (刘)——第一大姓。“四姓小侯”——(樊、郭、阴、马 )。 东晋 侨姓——王、谢、袁、萧 吴姓——朱、张、顾、陆 。北朝 郡姓(山东)——王、崔、卢、郑 。 郡姓(关中)——韦、裴、柳、薛等 虏姓(代北)——元、长孙、宇文等 。唐七家——李、郑、崔、卢、王、裴、薛
②内在特点
最近几年,又有些新的概括,认为中国文化有如下一些特征:
一是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二是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三是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0.姓氏 ——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姓氏制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成员赋予姓氏某些规定性,用以调整和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于是形成一种姓氏制度。
4.唐宋以后:正一道、全真道(王重阳)
5.明清衰落
0.①名观:楼观台——第一座道观
②名山——“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泰山第二洞天、华山第四洞天(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今福建霞浦县南); 第二,东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兖州乾封县(今山东泰安),自汉以来认为系考校死魂鬼神处; 第三,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今属湖南),《元始上真众仙记》谓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云魏夫人(魏华存)治南岳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天柱山。《抱朴子内篇》所谓“衡霍正岳”指此。 第四,西岳华山洞,名“总仙洞天”,亦号“极真洞天”。在华州华阴县(今属陕西); 第五,北岳常山洞,名“总玄洞天”。在恒州曲阳县(今属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西浑源; 第六,中岳嵩山洞,名“司马洞天”。在登封县(今属河南);
0.中国宫殿建筑中的殿顶形式及其装饰表现

程裕祯主编的《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汉字【圣才出品】

程裕祯主编的《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汉字【圣才出品】

第5章汉字5.1复习笔记一、汉字的产生1.文字(1)文字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它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2)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是先有语言而后才有文字,这是因为口头的语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交往和记事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一种信息符号体系,用以记录口头语言的内容。

(3)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累积成为精神财富。

文字的演变发展规律是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复杂到简单。

2.汉字的产生(1)八卦演变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了八卦,而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2)结绳记事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3)仓颉造字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3.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二、现存最早的汉字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1.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清朝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等首先发现,出土地点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到1910年,著名学者罗振玉肯定了安阳小屯村为商代故都——殷墟,此后这些甲骨文即称为“殷墟甲骨文”,定为“商代甲骨文”。

2.金文甲骨文之后便是金文,又称“钟鼎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中以周代金文为多。

三、石鼓文1.汉字的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行书和楷书。

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现在还比较多见,大篆则仅以石鼓文为代表。

由于其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曾被当作中国最早的文字。

2.石鼓文石鼓文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每面鼓上一首,共十首,内容为歌颂国君田猎事迹。

其字体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汉字的结构——六书1.《史籀篇》人们对汉字的研究,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练习第一章简论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中国文化的特点:外在特点(4)和内在特点(3)第二章地理概况世界屋脊四大盆地四大平原西藏在___________归入中国的版图。

明代设___________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从秦汉到隋代实行___________,从唐宋到辽金实行___________,元明清三代实行___________。

汉武帝将国分为___________,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唐代将一些比较地位特殊的州改为___________,在其它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___________,在边疆地区设___________。

元代初年,以___________为中央政府。

第三章历史发展___________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___________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

从___________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

最能反应母系氏族文化的是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最早发现于___________;最能反应父系氏族文化的是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最具有代表性的是___________。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

___________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

三皇五帝。

___________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___________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

___________是中国的人文始祖。

三王。

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夏代在每个州设立的地方官称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卜辞;从___________即公元前___________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

中国文化要略《目录》

中国文化要略《目录》

《中国文化要略》第一章简论●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 A.统一性 B.连续性 C.包容性 D.多样性(2)内在特点 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第二章地理概况●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我国拥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区第三章历史发展●(云南省发现的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最能反应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最能反应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最早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1)黄河流域文化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3)珠江流域文化区:百越文化(4)北方和东北文化区:红山文化●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三王:(禹、汤武王、周武王)●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西方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夏代)已经出现了青铜器,有(王位世袭制度)●(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西周通过实行(封建制)来维系其政治统治,与之相辅的是(宗法制),实行奴隶耕作的(井田制)●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三国:(魏,曹丕,以洛阳为都)、(蜀,刘备,以成都为都)、(吴,孙权,以建业为都)●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战争●(明)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西方殖民者侵入澳门、台湾等地,开始了中国的殖民地史●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把(新疆、青海、蒙古、西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五个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割让(九龙)给英国●《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地给日本●(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结束封建王朝统治第四章姓氏和名、字、号●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带上阶级色彩,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氏已是(贵族地位)的标志●姓氏混为一体,大致是在(秦汉)时代●姓氏主要来源:(1)上古最早产生的姓 (2)以国邑为氏 (3)以官职为姓 (4)以祖父的名为氏 (5)以排行次第为氏 (6)以居住地为氏(7)以职业为氏 (8)以事为氏 (9)以爵号或谥号为氏 (10)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 (11)少数民族称呼转化而来●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反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④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④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④精华版《中国文化要略》,考试必备!不但帮助加深记忆,更值得细细品味。

语言和文化不分家,本文值得汉语老师收藏。

专辑共五篇,本文是第四篇,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对外汉语北京】阅读①~⑤篇。

“中国文化要略④”第一章简论第二章地理状况第三章历史发展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第五章汉字第六章学术思想第七章宗教信仰第八章古代教育第九章科举制度第十章典籍藏书第十一章科技成就第十二章传统建筑1原始人群都是利用天然的岩洞作为居住的处所,后来人们觉得这些洞穴在夏天时比较潮湿,就在地面挖些土坑,用土层作为四周的壁体,上面搭些简单的木架,形成高出地面、略略通风的“半穴居”或“浅穴居”。

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迄今最早的“榫卯结构”遗迹。

这种“半穴居”就是最早的房屋建筑。

这已经到了新石器时代。

在半穴居的基础上才逐步发展成为地面上的建筑物。

21974年在湖南省北部的澧县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其古城址保存完整,城区面积达8.8万平方米,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这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城市。

另外,在传说中的伏羲建都的陈(今河南淮阳县),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平粮台城址”,距今已四千年。

3近年在河南省偃师市发现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可能是商汤建国后的第一个都城“西亳”。

另一处重大的发现,是位于山西省凤翔县的春秋时期的秦国都城“雍城遗址”。

4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全城面积为84.1平方公里,约为现存西安古城(明代建)的七倍半以上,比早它一百年建城的拜占庭古城也大七倍多。

隋大兴城的总设计师是宇文恺。

5唐代的长安城由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

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三个城门,其中以南边正中的“明德门”为最大,是全城的正门。

城内划分为108个里坊(唐代增为100个)和都会(东市)、利人(西市)两个市场。

南北向有11条大街,东西向有14条大街。

2017北外汉硕专业课知识重、难点串讲中国文化要略、简述汉字的产生过程--新祥旭

2017北外汉硕专业课知识重、难点串讲中国文化要略、简述汉字的产生过程--新祥旭

1.简述汉字的产生过程。

关于汉字的产生,旧时的说法有三:一是说,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了八卦,而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二是说,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认为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三是说,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仓颉造字说早在战国末期已经广泛流传。

据古籍记载说仓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在社会的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十分低下的原始阶段,由一个人创造发明一种文字是根本不可能的;从文字的产生来看,它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任何人都无法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因此,仓颉造字说是不足信的。

但是我们也不应当完全否认仓颉和文字的关系。

从前边的古籍记载中,我们可以窥到有关汉字起源的一些信息。

所谓“奎星圜曲之势,龟纹鸟迹之象”,实际指象形符号;所谓“博采众美”实际是指图形之美。

就是说,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原始社会有很多氏族,各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某些图腾。

他们把这些图腾当作本氏族的名称或徽号,往往在常用器物甚至自己身上画出来,以示与其他氏族的区别。

后来,各氏族联合成部落联盟,器物上就涂画有多种图腾。

我们发现的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都绘有花纹和图形,这其中就可能有不少图腾。

如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在出土的彩陶上就画有野鹿、野马、大鱼、青蛙等,这些图形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除此之外,许多遗址中的陶器的外口沿上,都刻有许多笔画比较简略的符号,可能代表了器物的数量或是器物主人及制陶工的标志,这些符号似乎是汉字的雏形,如大汶口文化遗址里的一些符号。

这些图形和符号对文字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

古人所说的仓颉,很可能是一个原始部落,或是这个部落的首领。

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扩大交往和传递信息的需要,吸收和整理了其他部落的图形和记事符号,称为当时文化最先进的原始部落之一。

中国文化要略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读书笔记中国文化要略考研笔记用英语怎么说你好中国文化要略考研笔记China culture of Kaoyan notes《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读书笔记,要1000字左右《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读书笔记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法治的根本之义在于权力的制约和权利的保障。

《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把法治放在市民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指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互动关系构成了法治的基础和界限,并以此对中国法治的建设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设计和解说。

法治文化是指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相对稳定地积淀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即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社会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人们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内容。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

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审时度世、科学论证而提出的重大时代命题。

这一命题具有深刻的内涵,可以集中表述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第一内涵,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保障。

一般讲,法治所体现的一种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状态至少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一是这个国家要具备完善而良好的法;二是这种法要得以普遍而自觉的遵守;三是已建立健全完备的使这种法得以正确适用与遵守的国家权力机构体系,而且这种权力体系是以权力的互相制约、监督为前提条件的。

法治就是在法及其司法体制健全的情况下,在完全地服从于和体现了社会的整体利益与群体意志的前提条件下,能最大限度而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意志与行为的自由的一种社会状态。

在明确了法制与法治的基本含义之后,就会看出二者有许多区别。

诸如法制所讲的法主要指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而法治所讲的法除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之外,还包括动态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以及守法等活动;法制所讲的法律制度既可以是好的、民主的法律制度,也可以是不好的、专制的法律制度,而法治所讲的法律制度单指良好的、民主的、能使法得以正确适用和普通遵守的法律制度;法制社会中的法与民主的关系既可以是与民众的意志相统一、体现了民众意志的法,也可以是与民众相对立、是统治者统治民众的工具的法,而在法治社会中法完全体现的是 -在民、政治民主;法制社会中法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既可以是所有的人和一切国家机关,也可能是在法的约束和规范之外仍然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独裁者或权力机关,也就是说法制并不必然地排拆人治。

第五单元复习要点

第五单元复习要点

第五单元复习要点1.《仓颉造字》介绍了(汉字的来历)。

文章首先讲人类早期没有文字时,曾经使用(“结绳记事”“物语”)等方法来记事和交流感情,但极不方便,“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接着,文章讲述传说中仓颉造字的过程。

他从模仿鸟的足迹开始,进而根据事物的形状创造了字。

仓颉创造的汉字,(形态多样),(意思丰富),受到人们的欢迎。

这篇文章让我们认识到:人类没有文字非常不便;汉字的历史(非常久远);最早的汉字是(从模仿事物的形状)开始创造的。

2.《“册”“典”“删”的来历》是一篇有关(汉字来历)的知识短文。

它告诉我们,(“册”“典”“删”)三个字的出现和我国历史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在竹子上和木头上写字有关。

(甲骨文和金文)是我国现存的(古老文字)。

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中可以看到,“册”是用竹条连缀而成的大竹片,“典”是用手捧着文册,“删”是用刀削去错字。

3.《我爱你,中国的汉字》就是当代诗人(刘湛秋)的一篇(散文)。

在作者眼里,一个个汉字“像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笑话玩耍,像是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惬意你的眼睛”。

作者还以一些汉字为基准,表明(每个字都存有相同的风韵,而它们在书法家的笔下,更后生收到无穷无尽的变化)。

二、诵读赞汉字中华汉字,生动形象。

传播文明,盖世无双。

长短不一成句,顿挫抑扬。

书法字体,各具有特长。

篆书楷书,古色古香。

行书简洁,正楷端庄。

狂草不羁,凤舞龙翔。

对联形式,汉字独有。

左右工整,能够简能辨。

既便言志,又可供观看。

三、多音字zǎi(记述)níng(宁静)有载宁zài(载重)nìng(宁愿)四、比较组词箫(竹箫)豫能控股(制约)陈堂(包抄)典(字典)萧(萧条)得(得到)于(于是)皿(器皿)剖(解剖学)殷(日益增长)魅(魅力)蛀(虫蛀)搁(搁置)诣(造诣)徜(漫步)拘(束缚)监(监控)抑(遏制)骋(挥洒)陪(陪伴)柱(柱子)阁(阁楼)脂(松脂)般(通常)青草(奔涌)句(名句)之南(遭遇)魁(魁梧)仰(仰头)聘(招聘)五、词语听写记述纷争广为迷茫制约恶搞躯干鸿鹄包抄延绵药渣铭文束缚舒展感慨风韵沉坠魅力六、近义词记载-记录苦闷-沉闷阻碍-阻挡模仿-仿照迂回-曲折拘束-拘泥七、反义词迷茫-开心制约-推动包抄-弯曲束缚-放荡舒展-膨胀八、词语配搭1.插入最合适的动词(使用)“物语”(阻碍)发展(模仿)足迹(布)阵(排)兵(删削)文字(修改)文章(引进)生产线(舒展)身体(闪着)光辉(传播)文明(富有)魅力(品味)汉字2.填入合适的修饰词(1)(很深)的造诣(想象)的天地(僵硬)的符号(不同)的风韵(清丽)的光辉(宁静)的院落(2)(七嘴八舌)地议论(恭恭敬敬)地捧(庄严)地放置(谦卑)地放置九、特殊词语aabb式:恭恭敬敬abac式:不方不圆若行若飞无穷无尽古色古香含近义词的:玩笑嬉戏无穷无尽凤舞龙翔含反义词的:顿挫抑扬含数字的:七嘴八舌十、量词一(根)木棍一(件)事情一(块)竹片一(篇)文章一(个)药方一(朵)鲜花一(颗)棋子一(味)药一(册)书一(门)学科一(个)民族一(条)生产线一(群)孩子十一、天问造句1.这些虽然也属于交流思想与情感的工具,使用起来却困难重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要略------第五章汉字
第五章汉字
一、填空
1.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是先有语言而后才有文字,这是因为口头的语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交往和记事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一种信息符号体系,用以记录口头语言的内容。

2.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累积为精神财富。

3.从一般的规律看,文字的发展变化总是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

4.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5.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之后是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中以周代金文为多。

到了战国末年,字体逐渐接近小篆。

6.汉字的演变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和楷书。

篆书又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

7.人们对汉字的研究,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研究成果有《史籀篇》,已失传。

秦代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等。

到汉代,将秦代的三书合一,仍称《仓颉篇》,此外,又有史游的《急就篇》。

这些著作主要是给儿童识字用的,因而统称为“小学”。

8.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学术上称为“六书”。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但并未指出“六书”是什么,后世文字学家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衤日]nì,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其中,造字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用字法是转注和假借。

10.从清末以来就有许多热心的学者探索汉字改革方案,如采用简笔,采用拉丁字母,采用数码式符号等。

“五四”运动后,有的学者大力主张汉字拉丁化,钱
玄同曾提出汉字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采用注音字母;第二步采用罗马字母。

后来,有人还制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把汉字拉丁化付诸实施。

11.香港的安子介先生,以全新的角度分析汉字结构,著《揭开汉字之谜》(英文版),预言“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

二、名词解释
1.甲骨文: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文字,又称殷墟文字、卜辞、殷契、契文等。

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件,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也叫甲骨文。

甲骨文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清朝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等首先发现的,出土地点在河南安阳小屯村。

1910年,著名学者罗振玉肯定了安阳小屯村为商代故都——殷墟,此后这些甲骨文即称为“殷墟甲骨文”,定为商代甲骨文,但它并非我国最早的甲骨文。

1985到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长安区境内发现了一处龙山文化时期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出土了十多块兽骨,上面刻有简单的单体符号文字,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甲骨文,因而也是最早的汉字,距今约四千年左右,正当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1997年,考古工作者又在山东省桓台县史家遗址发现了甲骨文片,也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文字。

现在把这些甲骨文称为“原始甲骨文”。

所以,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两个阶段。

2.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中以周代金文为多。

商代金文和殷墟甲骨文在形体上非常接近,而周代金文要简化的多,字体也整齐的多,这说明文字到了周代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3.石鼓文:石鼓文就是刻在十块鼓行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大篆的代表。

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每面鼓上一首,共十首,内容为歌颂国君田猎事迹。

其字体既不同于金文,又不同于小篆;其字形比金文更整齐,结构又近于小篆,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古时的文人学者都认为是周宣王时制作的,如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梅尧臣和苏轼等,在他们的诗文中都是这么认为的。

南宋史学家郑樵第一次提出石鼓文为秦刻石。

直到近代,意见才趋于统一,认为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70年至前325年之间,是研究汉字发展和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之一。

三、问答
1.简述汉字的产生过程。

关于汉字的产生,旧时的说法有三:一是说,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了八卦,而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二是说,
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认为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三是说,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仓颉造字说早在战国末期已经广泛流传。

据古籍记载说仓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在社会的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十分低下的原始阶段,由一个人创造发明一种文字是根本不可能的;从文字的产生来看,它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任何人都无法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因此,仓颉造字说是不足信的。

但是我们也不应当完全否认仓颉和文字的关系。

从前边的古籍记载中,我们可以窥到有关汉字起源的一些信息。

所谓“奎星圜曲之势,龟纹鸟迹之象”,实际指象形符号;所谓“博采众美”实际是指图形之美。

就是说,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原始社会有很多氏族,各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某些图腾。

他们把这些图腾当作本氏族的名称或徽号,往往在常用器物甚至自己身上画出来,以示与其他氏族的区别。

后来,各氏族联合成部落联盟,器物上就涂画有多种图腾。

我们发现的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都绘有花纹和图形,这其中就可能有不少图腾。

如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在出土的彩陶上就画有野鹿、野马、大鱼、青蛙等,这些图形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除此之外,许多遗址中的陶器的外口沿上,都刻有许多笔画比较简略的符号,可能代表了器物的数量或是器物主人及制陶工的标志,这些符号似乎是汉字的雏形,如大汶口文化遗址里的一些符号。

这些图形和符号对文字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

古人所说的仓颉,很可能是一个原始部落,或是这个部落的首领。

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扩大交往和传递信息的需要,吸收和整理了其他部落的图形和记事符号,称为当时文化最先进的原始部落之一。

从“仓颉是黄帝史官”推测,不妨认为仓颉是黄帝部落的一支。

2.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有哪些?
汉字由图画和符号文字发展成今天独具特色的方块字,并不是一种随意性的结果,它是跟中国人重实际、多想像、包容万物的那种实用理性思维和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精神是密切相关的。

从汉字的构成来看,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法,转注和假借为用字法。

在造字法中象形又是最基本的。

纵观象形字,均取向于物,取象于人,取象于器。

物是天地间的客观存在,是人们依存的基本条件;人是天地间的万物之灵,具有利用和改造万物的智慧;器是人作用于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的智慧的结晶。

但总体上说,这三者都是客观实体。

汉字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客观实体构成的。

由此看来,汉字体现了如下精神:
一、写实主义精神。

象形字自不必说,都是从实物演化而来的。

即使是会意字,也设法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去象征它的意义。

“家”是屋内有猪,象征私人财产。

“保”本义是抚养,引申为保护,是一个大人护着一个孩子,关心备至。

二、人体本位精神。

在汉字结构中,是以人为感觉万物的基础,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由人去感受的;或者说,人是物质世界的中心,是万物的主体部分。

这样,就以人的整体部位如人(亻)。

身,分体部位如头(页、首)、面、目、
鼻(自)、耳、眉、口、手、足、牙、齿、心、骨、肉(月)等以及人的动作如言、走等构成无数字。

即使是动物的感觉和行为,也由人的器官或身体的某一部位去代替,如猪牛羊狗的吃,都用人的“口”吃,即使是狼嚎虎啸狮吼,也用人的“口”做;动物的口、耳、鼻、足等并不另造新字。

三、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

汉字最初产生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和奴隶社会前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家畜饲养业和制陶、铸铜等手工业,精神生活主要是祭祀活动。

反映在造字方面,如与“田”字有关的“男、畴、甸”等,与“禾”字有关的“秋、利、黍”等,家有“牛、羊、豕、马、犬”等;陶制品有“鬲、鼎、皿、酉”等。

所有这些字,都是那个时代物质条件的反映。

另一方面,那时的主要自然物质存在,除山、川、日、月外,惟有金、木、水、火、土特别为人们重视,虫、草、鸟、鹿、鱼也为人们所常见,衣、食、车、屋、玉为人们所常用,因此这些字就成为构成汉字的基础部分,大批形声字的“形”都来源于此。

而“示”字和由“礻”字旁构成的汉字,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原始崇拜和祭祀活动。

由“示”字组成的汉字,大都与崇拜、祝愿、祭祀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