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精选.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一门科学,旨在探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人际关系常常涉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因此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和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效果。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念和意义\n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行为科学,也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的心理,包括人际交往、沟通、合作、冲突等方面。
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人际关系心理学对提高人们的交往能力和幸福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广泛,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情感和关系,包括亲密关系、家庭关系、友情、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等。
研究这些关系的心理机制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从而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效果。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n1. 互惠理论:互惠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倾向于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对方的行为。
即如果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好处,那么受到好处的人就会倾向于回应同样的好处。
这种互惠关系有助于建立可靠的信任和合作。
2. 自我揭示理论:自我揭示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倾向于自我揭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特别是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
自我揭示可以帮助增强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建立更为深入的关系。
3. 社交认知理论:社交认知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个体的行为受到其对他人的期望和评价的影响。
这些期望和评价可能源于社会文化、个人经历或环境因素等,对人际交往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4.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有着一种强烈的需求,希望归属于一个有着明确定义的社群中,并获得这个社群的认同和接纳。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常表现出一种从众的行为,以符合社群的期望和标准。
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应用技巧\n1. 积极倾听:积极倾听是指关注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认真倾听他人的话语,并给予回应和反馈。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述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个体在社会中的相互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心理过程。
人际关系心理学主要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护。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影响,故而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对于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是基于对他们的认知加工而形成的。
在人际关系中,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会对个体产生影响,因此了解社会认知的基本机制对于理解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2. 亲和力理论亲和力理论指出人们在互动中会更倾向于与那些对自己有好感的人建立亲密关系。
亲和力往往是人际关系中的基础,它影响着人们相互之间的吸引和交流。
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影响因素1. 亲近度亲近度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人们更倾向于与自己亲近的人建立更强的关系。
亲近度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身体接触、频繁接触、情感共鸣等等。
2. 互惠原则互惠原则是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的基础。
根据互惠原则,如果一个人给予了另一个人好处,另一个人也会做出回报。
互惠原则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四、人际关系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比如,通过了解亲近度的形成机制,个人可以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掌握互惠原则,可以建立更加良好的合作关系。
五、结语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和幸福感。
希望通过学习人际关系心理学,我们能够成为更加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从而过上更加美好、富有意义的生活。
希望本文能为您带来启发和帮助,谢谢阅读!。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1. 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沟通和影响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个体之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及这些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2.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在工作场所和学校中的表现,也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我们的社交能力、减轻压力,甚至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身体健康。
3.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人际关系心理学涉及到多个研究领域,包括社会认知、情感、社交行为等方面。
其中一些研究领域包括:3.1 社交认知社交认知是指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这包括我们对他人的态度、信念和期望的形成。
研究表明,社交认知对我们与他人的互动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我们对某个人的态度和期望会影响我们与他们建立关系的方式和质量。
3.2 情感情感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可以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以及我们对他人的感知和评价。
研究表明,情感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都至关重要。
积极的情感可以增加人际互动的愉悦和亲密度,而消极的情感则可能导致关系的破裂和矛盾的产生。
3.3 社交行为社交行为是指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展示的行为,包括语言、非语言和人际沟通技巧等。
社交行为可以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质量和互动效果。
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交行为可以促进友好和融洽的关系,而消极的社交行为则可能导致冲突和矛盾的产生。
4. 如何改善人际关系改善人际关系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努力。
以下是一些改善人际关系的建议:•提高社交能力: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学习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增强自信心。
•倾听他人: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解决冲突:学习有效的冲突解决技巧,以建立和谐的关系。
•建立互信:遵守承诺,保持诚实和透明,以增强互信和亲密度。
5.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教育领域:人际关系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改善与学生的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简介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心理学领域。
它探究了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以及维持的心理机制,以及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人际互动的规律以及改进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关系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包括:1.家庭关系:家庭是个体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之一,对个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友谊关系:友谊是建立在共同兴趣、互相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交支持。
3.爱情关系:爱情关系是特殊的人际关系,涉及到深厚的感情和情感互动。
4.职业关系:职业关系是在工作环境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和工作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亲和力亲和力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吸引力和需求程度。
亲和力的形成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的相似性、社会背景等。
在人际关系中,亲和力可以促进个体之间的融洽互动,并有助于关系的长期维持。
人际冲突人际冲突是人际关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它指的是个体之间因为不同的意见、利益冲突或者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对抗。
人际冲突可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关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有效的解决人际冲突对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社交支持社交支持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指的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得到的情感和实质性的支持。
社交支持可以通过情感上的倾听、理解和支持,以及实际上的帮助和资源分享来提供。
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交支持能够缓解个体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心理负担,促进个体的适应和发展。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应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应用领域的例子:1.教育领域: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合作学习和团队建设。
人际关系心理学基础知识
人际关系心理学基础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无处不在。
无论是与家人、朋友、同事还是陌生人的相处,都涉及到复杂的心理过程和互动。
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效果。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人际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是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满足我们的社交需求,让我们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和被关爱,从而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其次,在工作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团队合作效率,促进职业发展。
再者,它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拥有丰富和支持性人际关系的人往往更容易应对压力,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人际关系中的认知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中,认知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对他人的感知、理解和评价会影响我们与他们的互动方式。
第一印象是我们在与他人初次接触时形成的快速而初步的判断。
尽管第一印象往往是片面和不准确的,但它却对后续的交往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对某人产生更多的好感和期待,也可能因为一个不佳的第一印象而对某人持有偏见。
刻板印象也是常见的认知偏差。
它是我们对某一类人群的固定看法和预期。
例如,认为工程师都是严谨刻板的,或者认为销售人员都是善于言辞的。
刻板印象可能导致我们对他人的判断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此外,我们在认知他人时还容易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
如果我们认为某人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色,就可能倾向于认为他在其他方面也同样优秀;反之,如果我们发现某人在某个方面存在不足,就可能对他的整体评价降低。
三、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情感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会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情感,如喜欢、厌恶、感激、愤怒等。
喜欢和爱是人际关系中积极的情感。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它涉及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和相互依赖。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会经历各种情感、冲突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内容。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关注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
它致力于揭示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自尊: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给予的积极评价。
在人际关系中,自尊的程度会对个体的交往方式和互动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1.2 情绪管理:情绪是人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际关系心理学强调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包括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调控等方面。
1.3 人际吸引力:人际吸引力指的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吸引他人的程度。
人际吸引力涉及到个体的外貌、性格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
1.4 亲近关系:亲近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包括亲密关系、友谊和亲情等。
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了亲近关系的形成、发展和维持等方面的问题。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影响因素人际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影响因素:2.1 性格特征:个体的性格特征对人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外向型的人更善于与他人交往,而内向型的人则更喜欢独处。
2.2 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关键。
有效的沟通可以增强彼此的理解和共鸣,减少误解和冲突。
2.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
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励可以提高自尊、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存在差异,比如个人主义文化更注重个人独立性,而集体主义文化更看重人际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三、改善人际关系的策略人际关系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策略,帮助我们更好地改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
什么是人际关系?从广义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
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这里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
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人际关系的功利化与个性化倾向人际关系复杂化, 人际关系表面化, 人际关系个性化, 人际关系功利化中国人际关系庸俗化倾向的现状与根源是现实根源,即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是历史根源,即封建主义的人生观、处世观的影响及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的负面作用。
认识过程是人类认识客观现实的过程。
信息输入: 感觉和知觉的过程属于信息输人的范畴,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现实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现实的个体及外部相互关系的反映。
信息贮存: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客观现实的反映。
记忆过程由“记”和“忆”的过程组成,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
信息利用:思维和想象属于信息利用的范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情感过程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伴随状态。
情感的概念: 情感和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情感与情绪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情感与情绪具有相同的心理过程。
它们都是伴随认识过程产生的,由客观现实刺激引发的,与需要密切相连的心理反映形式。
人际关系心理学
一、绪论1、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3、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4、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行动的科学。
更为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它同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教育学科和行为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7、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8、社会网络层次:生产关系,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心理关系。
9、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中。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0、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11、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由零接触过渡过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
接触阶段: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融合阶段: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1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朱迪•C•皮尔逊《如何交际》冷漠阶段、疏远阶段、终止阶段。
二、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1、人际关系行为模式(莱维特):圆形传递:优点是提高全体成员的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使群体中各个成员都能产生满意感,群策群力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
缺点是解决问题的速度慢,正确性差,领袖人物或领导者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人际关系心理海德
人际关系心理海德
人际关系心理学(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sychology)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交流、情感和亲密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学领域。
它主要关注人们在各种社交环境中的行为和情感,以及人际关系对个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
其中,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
1. 人际吸引:探讨了人们为什么会被某些人吸引、为何建立起交往关系,以及何种特质和行为能够增加人际吸引力。
2. 亲密关系:研究了亲密关系的形成、维持和破裂的原因,以及亲密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3. 人际冲突:分析人际关系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并探索解决冲突的方式和技巧。
4. 社交支持:研究了社交支持对个人心理健康和应对压力的影响,以及如何提供有效的社交支持。
5. 群体动力学:关注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研究群体中的互动、合作和冲突行为。
海德(Hide)可能是指德国心理学家克劳斯·海德(Klaus H. E. Grawe),他是人际关系心理学领域的知名学者。
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心理治疗中的人际关系,提出了人际关系取向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rapy)的概念和方法。
总的来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旨在帮助人们理解和改善与他人的交往,提高人际关系质量和幸福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交流的心理学分支。
它主要关注人际关系中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并探讨人际关系对个体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旨在增进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提升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和满足感。
一、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生活几乎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
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带来快乐、支持和满足感,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与此相反,破裂的人际关系会导致孤独感、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甚至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起着关键作用。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社会认知和判断来解读他人的行为,并以此为基础做出相应的反应。
研究社会认知的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对他人的理解和解读是通过对对方的行为进行推理和推断来实现的。
2. 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和期望受到童年依恋经历的影响。
依恋是人类在幼年时期形成的情感关系模式,它对于个体的人际关系能力和亲密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依恋理论强调个体对被爱和安全感的需求,认为这种需求在人际关系中对个体的情感满足和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3. 自我扩展理论:自我扩展理论认为,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寻求与对方的情感共鸣和自身价值的验证。
个体会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来扩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可和满足。
自我扩展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对个体自我内涵的建构和巩固的积极作用。
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1. 沟通技巧培养:在人际关系中,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关键。
通过学习和培养有效的沟通技巧,个体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并理解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良好的沟通能够促进互相理解和共鸣,减少冲突和误解,增进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
人际关系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心理学之父冯特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1)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的程度。
(2)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的心理成分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3)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在本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的。
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创立。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则可以把人际关系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需求性质--为了满足相互间情感交流,形成良好心理气氛的情感关系和为了相互协调达到某一目的的工具性关系。
二是按喜欢程度,可分为相互喜欢、亲近、友好的吸引性关系和彼此心理厌恶、疏远、对立的排斥性关系;三是按双方相互地位,可分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的支配性关系和彼此地位平等的平等性关系;四是按关系存在的时间,可分为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的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与人际关系实践两部分组成。
莱维特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
纽科姆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
米德提出了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了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提出社会互动理论,修茨提出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费斯汀格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了归因理论,弗鲁姆提出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公平理论。
以彼得罗夫斯基为首的苏联心理学者提出人际关系层次理论,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
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现场研究等。
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彼得罗夫斯基的参照测量法等。
人际关系心理学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1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人际反应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
2.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
它侧重于对人的活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
3.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
4、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
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2、参与活动法:参与活动要求人们通过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
人们的态度往往在交往中体现出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
3、登门拜访: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
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4、团体规定论: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
它认为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
这样,我们可以利用群体的纪律来要求各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
5、全面宣传法:一般来说,要改变个体的态度,既要进行积极方面的宣传,又要进行消极方面的宣传。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科学,涉及社交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它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维护以及破裂的心理过程,探讨人际互动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人际关系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体的人格特征、社会背景、互动经验等。
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是解释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两种主要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他人所作的社会认知过程,比如亲近感、吸引力评价等,而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人们在互动中进行成本与收益的评估,从而决定是否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维护和亲密度人际关系的维护和亲密度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人际关系的维护需要双方的努力和付出,涉及到沟通、互动、支持和冲突处理等方面。
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需要建立信任、分享秘密、展示亲密行为等。
研究表明,人们在亲密关系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满足,有助于身心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
三、人际关系的破裂和冲突处理人际关系的破裂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又一个研究热点。
人际关系破裂可能是因为经济利益、亲密关系的变化、价值观的冲突等多种原因。
处理人际关系的破裂和冲突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探讨的重要问题。
有效的冲突处理方式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提升人际交往的质量。
沟通、妥协、做出让步和寻求第三方的帮助等是有效的冲突处理策略。
四、人际关系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人际关系心理学对于个体在社交和人际互动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应用于家庭关系、职场交往、销售和谈判等方面。
例如,在家庭关系中,人际关系心理学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提升彼此的互动质量。
在职场交往中,人际关系心理学可以帮助员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
结论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对于个体的社交能力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人际关系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2 人际关系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3 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在本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5 米德提出了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了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修茨提出了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费斯汀格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了归因理论,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
6 人际关系心理实际上乃是人与人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其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满足与不满足、好感与恶感就成了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标志。
7 就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过程而言,一般经过一个双循环的过程。
即顺时针方向运动的内循环与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外循环有机组成的完整系统。
8内循环和外循环并不是相互分离的,有时两个过程交叉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但其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9 社会学是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或从人们各自所处的阶级关系、群体关系中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非个性的特点。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则是从个性角度,着重研究人与人在情绪基础上的心理关系。
10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人际关系心理学
Thank you
案例分析 :
• 案例点评 :
随着企业对人才价值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 企业都把企业拥有高素质人才的多少作为企业未来能否成 功的一块砝码。因此,企业必须设计出良好的用人机制以 留住企业的核心人才,良好的沟通机制和新员工的导入机 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新进入员工与其直接上级之 间的沟通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去留以及未来的工作态度。 本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由于管理者缺乏新员工导入机 制理念而导致上下级沟通失败,最终使新员工的积极性受 挫的案例。杨瑞满腔热情想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 从而获得成就感。
案例简介 :
杨瑞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姑娘,在她身上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北方人 的热情和直率,她喜欢坦诚,有什么说什么,总是愿意把自己的想法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她在上学期间很受老师和 同学的欢迎。今年,杨瑞从西安某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她 认为,经过四年的学习自己不但掌握了扎实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 而且具备了较强的人际沟通技能,因此她对自己的未来期望很高。为 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毅然只身去广州求职。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反复投简历和面试,在权衡了多种因素的情 况下,杨瑞最终选定了东莞市的一家研究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公司。他 之所以选择这家公司是因为该公司规模适中、发展速度很快,最重要 的是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处于尝试阶段,如果杨瑞加入她将 是人力资源部的第一个人,因此她认为自己施展能力的空间很大。 但是到公司实习一个星期后,杨瑞就陷入了困境中。 原来该公司是一个典型的小型家族企业,企业中的关键职位基本 上都由老板的亲属担任,其中充满了各种裙带关系。尤其是老板给杨 瑞安排了他的大儿子做杨瑞的临时上级,而这个人主要负责公司研发 工作,根本没有管理理念更不用说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他的眼里, 只有技术最重要,公司只要能赚钱其他的一切都无所谓。但是杨瑞认 为越是这样就越有自己发挥能力的空间,因此在到公司的第五天杨瑞 拿着自己的建议书走向了直接上级的办公室。
人际关系心理学(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人们 对于人际关系的态度、观念和经 验,分析其对于人际关系心理的 影响。
研究挑战与展望
跨文化研究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关系心理的 特点和规律,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 解。
放松训练
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情绪表达
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有助于释放压力和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04 人际关系中的行为与决策
行为决策
理性决策与感性决策
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既会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决策, 也会受到感性情绪的影响。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 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感谢您的观看
通过认知重构、放松训练等方法调节情绪,保持情绪稳定和积极 心态。
情绪传染
情绪传递
情绪状态会通过非语言和语言方式传递给他人, 影响他人的情绪状态。
情绪共鸣
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建立亲密关系和信 任感。
情绪污染
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人,营造积极向上的氛 围。
情绪调节
认知重构
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调节情绪,例如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
决策中的信息处理
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处理大量的信息,包括直接经验和间 接知识。了解信息来源和处理方式有助于预测他人的决策。
决策中的价值观与目标
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不同,这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了解他人的价值观和目标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应对他们的 行为。
合作与竞争
合作的动力
合作往往源于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了解合作的动力有助于促进团队 合作。
冲突的解决方式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通过研究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探索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维系和破裂的原因与机制。
这一学科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与心理状态。
其中的基本概念包括:1. 亲近度:亲近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可以包括感情上的联系、共享的经历以及相互的依赖程度。
2. 人际吸引力:人际吸引力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好感程度,包括外貌、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因素对人际吸引力的影响。
3. 沟通: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可以通过语言、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形式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交往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例子: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理解他们的意图和动机,从而影响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2. 亲和力理论:亲和力理论认为亲和力是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因素,个体的外貌、个性、能力等特征会影响他人对其的喜欢程度。
3. 交往规则理论:交往规则理论强调社会交往中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个体需要遵守这些规则以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应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交往效果。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冲突产生的原因,从而改善家庭关系。
2. 教育环境:人际关系心理学可以用于改善学生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提高教育效果和学习成绩。
3. 工作场所:人际关系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在职场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团队合作和工作效率。
结语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心理学分支,它涉及到人际交往、人际沟通、人际冲突、人际合作等方面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人际关系心理学不仅关注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还研究了人际交往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对社会群体和社会整体的影响。
首先,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受到社会认知、情感表达、亲近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心理学通过研究这些因素,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模式和规律。
例如,亲和力理论指出,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会倾向于与那些对自己产生积极情感反应的人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其次,人际关系心理学还研究了人际沟通的方式和效果。
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核心环节,而人际关系心理学通过研究人际沟通的方式和效果,为人们提供了改善人际关系的指导。
比如,有效的非言语沟通和积极的情感表达可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稳定性。
另外,人际关系心理学还探讨了人际冲突的产生和解决。
人际关系中难免会出现冲突,而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了冲突的成因和解决的策略,为人们在处理人际冲突时提供了指导。
例如,有效的沟通和妥协可以有助于缓解人际冲突,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人际关系心理学还关注了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给个体带来支持和归属感,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通过研究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影响,为人们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幸福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总之,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个涉及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领域,它不仅为我们理解人际交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还为人们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幸福感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际交往的规律,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健康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什么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什么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什么我们在﹑﹑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什么一、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二、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1)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
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
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
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
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
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四、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
人际关系心理学
调节情绪: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表达情绪:学会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感受,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沟通。
人际关系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PART SIX
人际关系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促进团队协作:运用人际关系心理学原理,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保持冷静:在冲突发生时,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让情绪控制行为。
沟通清晰: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同时倾听对方的观点和需求。
灵活变通:在处理冲突时,要灵活变通,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双方的需求。
人际关系中的情绪管理技巧
觉察自己的情绪:及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是情绪管理的基础。
接纳自己的情绪:接受并理解自己的情绪,不要抑制或否认它们。
பைடு நூலகம்
自我概念理论:强调个体如何认识和评价自己,以及这种认识如何影响其与他人的关系。
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
互动理论:关注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和互动方式,以及这些行为和互动如何影响人际关系。
情感依附理论:探讨个体如何形成和维持与他人的情感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中的表达技巧
尊重:尊重对方的意见和观点,避免攻击和贬低
倾听:认真倾听对方说话,给予反馈和回应
沟通: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避免模糊和含糊的措辞
理解: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对方的情感和需求
人际关系中的冲突解决技巧
寻求共识:在冲突解决过程中,寻求双方的共同点和共识,以达成妥协或解决方案。
社会刻板印象:指个体对某一群体或社会阶层形成的固定印象,这种印象往往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2 人际关系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3 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在本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5 米德提出了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了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修茨提出了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费斯汀格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了归因理论,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
6 人际关系心理实际上乃是人与人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其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满足与不满足、好感与恶感就成了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标志。
7 就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过程而言,一般经过一个双循环的过程。
即顺时针方向运动的内循环与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外循环有机组成的完整系统。
8内循环和外循环并不是相互分离的,有时两个过程交叉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但其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9 社会学是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或从人们各自所处的阶级关系、群体关系中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非个性的特点。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则是从个性角度,着重研究人与人在情绪基础上的心理关系。
10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 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广义上的社会关系,指人们在历史的共同活动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表达这一思想的主要有“人们的一切关系”、“人们之间的一切关系”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一切关系的科学抽象。
二是狭义上的社会关系,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
12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
13 社会关系及其结构层次一、生产关系;二、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例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宗教关系以及公共关系等;三、心理关系,它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受主体心理特点调节的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所组成的人际关系。
14 人们直接的心理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冲突,另一个是心理相容。
15 交往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具体化和实质化,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和维持的直接前提,交往的状态与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是成正比的。
16 人际关系是以天命观、家族主义和以儒家为中心的传统伦理思想为基础,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缘、人情和人伦(瞿学伟1992)17 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奥尔特曼和泰勒经过对人际关系的系统研究后认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阶段;二、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注意阶段,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由开始时的彼此无关,即零接触状态,逐渐实现选择性注意。
第二: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第三: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这标志着人际关系性质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18 人际关系的恶化是由于人际冲突、人际内耗和人际侵犯的结果,根据这种冲突和内耗的性质和程度,可以把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划分为冷漠、疏远和终止三个阶段。
冷漠阶段:指交往的一方吧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终止阶段: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便是结束这种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19 许多研究表明,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以后诸多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母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婴儿以后人际关系的形成。
20儿童的人际关系以垂直关系为主。
21 “成人感”的出现,使少年的人际关系开始发生实质的变化。
第一、获得威望和尊重的需要。
这是少年学习的和接受教育的基础,也是他们“成人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第二、强烈的独立和自主需要;第三、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友谊的需要。
22 到了青年期,人际关系具有广泛性、自主性、易变性和异性敏感性等特点。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本世纪20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个体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模式,于1951年对正式群体中各个成员的沟通网络进行了实验研究。
他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沟通网络模式: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Y式传递。
3戴维斯对非正式群体中人际关系交往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分为四类: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
4 人际关系的基本形态,纽科姆认为人类最小稳定的群体是两个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有三种形态:相互正关系:双方相互肯定,对对方持积极态度;相互负关系:双方相互否定,对对方持消极态度;混合关系:双方既有时相互肯定,也有时相互否定,其态度也同样,构成一种混合关系,视情景而定。
5 梅奥和他的学生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芝加哥霍桑工厂做了有名的一系列实验组成的霍桑实验,现已成为人际关系研究中的经典实验,由四个分实验组成: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态度调查。
6 人际交往理论:1)符号相互作用论(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美国学者米德是这个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家和奠基人。
其思想由他学生整理成《思想、自我和社会》一书,该书对符号相互作用论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
2)场合交往论:建立在康波和斯尼格等学者的有关研究基础上。
场合交往论强调特定的情景、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人,并由此推演出特定情况下“对情况的解说”。
场合交往论强调在交往中应重视情景场合。
3)自我呈现论:是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
是在戈夫曼以及其他人广泛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观点。
4)社会交换论: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
其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
一般来说,社会交往理论是与霍曼斯的研究工作有关的。
他与1961年正式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①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②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③这个理论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这是与他人交往活动后心理体验。
5)T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心理学家勒温的研究工作分不开的,40年代,勒温和他的助手们对交往中接受敏感性训练的T 组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
T组理论注意到了人际交往中人们的动机和目的,并强调对这些潜意识的东西加以训练,以便提高其敏感性。
7 人际特质理论: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
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构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
这三类需要如下:1)包容的需要。
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和他人交往、交际,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愿望;2)控制的需求。
这种需求表现为在权力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行为特征是使用权利、权威、超越、影响、控制、支配、领导他人等。
3)感情的需求。
这种需求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8 人际激励理论:1)需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理论、成就激励理论(戴维·麦克利兰,认为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下,人还有权力需要、友谊需要和成就需要三种。
2)归因理论: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先提出了归因理论3)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来的。
4)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来的,这种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做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
也称做社会比较理论。
9 苏联的人际关系理论一、群体人际关系层次理论:群体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层次理论,是彼得罗夫斯基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就其结构而言可以分为三层:1、第一层(表层),主要表现为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情绪上的好感与反感,群体的相容与动作的协调,接触的难易,趣味是否相投,受暗示的大小等群体心理现象;2、第二层(中层),是以集体活动的内容及其价值取向为中介的人际关系总和;3、第三层(内层),是形成人与人之间依恋关系的总和。
10 人际关系的中介理论:是对人际关系层次理论的发展和改造,它同样和彼得罗夫斯基的研究工作紧密联系,是他运用活动原则研究人际关系现象的产物。
把活动看作是人际关系的工具,并用一些巧妙地实验解决了基本理论的难解之谜。
彼得罗夫斯基的主要观点如下:1、人际关系可以看作是以群体有社会意义的活动的内容、目的和任务为中介,群体中各个成员每时每刻都在参加活动,通过具体活动对象实现自己的目的时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的结构和内部关系;2、群体被看作是社会的一部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3、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发展规律,可以推而广之用来说明具有高级发展水平的集体;4、集体的社会心理规律与具有低级发展水平的群体相比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差别。
11 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一、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二、参照测量法:彼得罗夫斯基在社会测量法的基础上创立的;三、贝尔斯测量法:美国心理学家贝尔斯1950年创立了一种分析群体内人际关系的方法。
他根据“相互作用过程分析”,提出了社会行为分类理论。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1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态度:①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②态度具有对象性;③态度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④态度具有组织性和结构性。
2 态度的组成部分:认知成分(基础)、情感成分(核心成分)和行为成分。
3 根据态度的组成成分,我们可以对态度进行分类:一、按认知评价划分态度,可以把态度分为肯定的态度和否定的态度;二、按情感体验划分态度,可以把态度分为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三、按行为倾向划分态度,可以把态度分为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4 态度的功能:一、顺应功能:社会态度能促使个体把活动指向有助于达到自己目的的事物上去,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关系;二、认识功能:态度能给个体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提出必要的信念,以利自己保持清醒的意识状态,正确的定向行为;三、防御功能:态度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动机,能促进个体心理冲突的解决,增加对挫折的忍耐力,以实现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