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一)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更是多元、多样,审美观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作为当下,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怎样的呢?从各个方面来说,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有着多元化的特点。

如今,当代中国人对社会文化审美观的接受越来越开放,更多的元素融入到民间文化中,从而形成现在的中国新审美。

首先,当代中国人对“新”的概念很重视,时刻关注新的潮流,不惧怕大胆尝试。

早在20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加速,人们开始了解外来的文化。

在八十年代,中国的音乐改革和新音乐风格的出现,如流行乐、中国风乐等在中国文化中传播。

在21世纪,新兴文化也跃跃欲试,快乐歌谣、影视等文化元素也被大量涌入中国文化市场,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被普及到民间。

其次,当代中国人在审美观上更加重视细节,也更注重质量,不仅在模范外观的基础上,更偏重在实用性和富有精神内涵的审美。

在生活消费方面,每年涌现出大量具有时尚设计感的衣物、潮流饰品,大众也更加偏爱的新型的品牌,比如由时尚设计师推出的精品服装、高档精品礼品。

自2008年起,中国市场也出现了一系列新设计作品,为国人提供了更多新、有趣、创意的空间。

此外,当代中国人也更加重视大众文化和新媒体的发展,更大的注重新媒体文化的传播。

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演艺界也多次推出大型文艺演出和文化衍生品,大众也更加喜爱新奇的、创意有趣的文化元素,从而塑造出当下非常流行的大众文化审美观。

最后,当代中国人对艺术审美也有了不同的认识,越来越重视艺术美,并发明出新的审美观重塑中国艺术体系。

比如在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更加现代概念的山水画,以及新兴的国画艺术流派,如水墨抽象,书法绘画等,产生出新的审美形式,在国内外艺术界广受赞许。

从上述分析可知,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多元化,壮大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融入更多的元素,努力创造新的审美观念,具有时尚、创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理念,丰富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受到国内外文化界的认可。

当代审美文化剖析

当代审美文化剖析

当代审美文化剖析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在过去,人们对于审美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和权威的束缚,审美标准相对固定。

而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多元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审美的理解也更加多元和个性化。

不同的文化、地域、种族和个体都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偏好,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的审美表达,追求与众不同。

其次,当代审美文化呈现出跨界融合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理念相互渗透,形成了新的审美趋势和风格。

在音乐、时尚、电影等领域,跨界合作和融合已经成为常态。

例如,音乐和时尚的结合、电影和音乐的合作等等,都展示了跨界融合的审美特点。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增加了艺术形式和审美理念的多样性,也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当代审美文化强调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审美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更多地注重对作品背后的情感和内涵的感受。

人们希望通过艺术作品获得情感共鸣、心灵抚慰和思想启迪。

这一特点在音乐、电影、文学等领域尤为明显。

当代音乐强调情感表达,通过歌词和旋律传递情感;电影注重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通过情节推动观众的情感共鸣;文学作品追求真挚和深刻的情感描述,让读者感同身受。

总之,当代审美文化是多样化、个性化、跨界融合、注重体验和情感表达的文化现象。

它受到社会变革、信息技术和商业化的影响,展示出一种多元、开放的审美趋势。

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既反映了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性,也带来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然而,商业化和消费主义也需要引起关注和警惕,对于艺术的独立性和纯粹性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当前大学生审美观浅析

当前大学生审美观浅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f X inyang T eachers Co llege第21卷 第4期 2001年10月(Ph ilo s.&Soc.Sci.Edit.)V o l.21N o.4O ct.2001・文化艺术研究・当前大学生审美观浅析戚世钧(郑州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52)摘 要:通过调查和分析,当代大学生在审美方面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既有社会的影响,又有教育的影响,还有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努力使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正确的审美观。

关键词:大学生;审美观;基本现状;原因中图分类号:J60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0964(2001)0420105202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审美教育活动——美育在人们整个精神活动中的作用愈来愈为科学的理论所证实。

许多教育家提出了将美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中,使德育、智育、体育升华为伦理美育、智力美育、人体美育。

(一)大学生审美观基本现状11大学生审美观的时尚性流行、时尚以及诸如此类的字眼成为当前大学生这个年轻部落的追求之一。

调查表明当今大学生在“你最喜爱的音乐类型”这一问题上,70%以上的同学选择了流行音乐。

在大学生最喜爱的歌曲排行榜上,占据前10位的居然都是流行音乐。

在服饰方面,当前大学生选择服饰时首先参考的标准就是“是否流行”。

在“判断事物的标准”这一问题上,我们设计了四个答案:A1悦目;B1新奇,C1流行,D1内涵丰富。

同学们选择C答案的占42.8%,选择D答案的只有12.3%。

21大学生审美观的通俗化通俗歌曲、通俗文学、通俗化艺术如娱乐性电影、电视等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调查显示,对于《红楼梦》、《三国演义》、《天龙八部》、《还珠格格》4部书的精读率分别是:5.8%、3.2%、52.7%、35.6%,对于言情武打小说的态度这一问题上,63.8%的学生选择了“喜欢、经常读”。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审美观念的解放。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逐渐将其发展出来,并运用在生活中,成为一种新兴的时尚潮流。

以“时间管理”为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比以往更有序更有目的。

这种审美观念的注重不仅仅体现在做事的计划和安排上,更体现在时间的“质量”和“美感”上。

在他们的安排和管理中,简洁,效率,规划,控制,创意,温暖,乐趣等要素,成为他们追求的新审美标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健康概念”。

除了在膳食和运动上强调健康,他们更加重视大脑的休息,认为只有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实现有效的工作或学习。

此外,他们还开始重视大自然的环境,如旅行、锻炼等,从而推动全民健康的发展。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也可以在穿着形象上看出端倪。

越来越多的人把穿着形象,作为一种强调个性的表达方式,他们开始把时尚节奏与个性风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加个性化、独特化。

他们喜欢选择更简单、更舒适的服饰,并通过精心搭配,使穿着形象变得更加时尚。

此外,当下中国人也把多样性作为一种新兴审美观念。

他们将多样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文化、思想、审美、家庭、生活方式等。

而即使在一个集体当中,他们也开始主张多样性,认为多元化的文化是让个人发展更加完善的有效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进步,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环保、健康、安全、便捷和科技等方面,以实现更加优雅而完美的生活方式。

而这种审美观念,也正在慢慢形成一种新的中国文化特质,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最新-试论当前我国观众审美观 精品

最新-试论当前我国观众审美观 精品

试论当前我国观众审美观摘要本文介绍了大众审美的感受、理解及其情感活动。

在谈到审美理解特点的时候,分别阐述传统审美理解和当代大众审美理解,论文对传统大众审美和当今大众审美进行比较,得出差异,分析各自的特点。

同时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对当代中国大众审美进行了纵深解析。

接着指出当代大众审美的时代特征,即时尚化、图像化和娱乐性。

最后分析了中国当代大众审美的发展趋势,即为日常生活利益化,个体感性化和大众审美的可持续发展化。

得出了中国大众审美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

关键词大众审美;审美的特征;大众审美趋势,,,,,,,,,,,,,,人们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总是以各种不同方式进行审美活动,如听听音乐、观看电影或电视、阅读小说或散文集观摩画展或欣赏剧院艺术等,毫无疑问,艺术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遐想。

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是研究和阐释人在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

[1]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人们欣赏事物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变。

一、大众审美的感受、理解及情感活动当今时下最流行的词就是晋级、,这两个词对普通的大众群体并不陌生,它们是超级女生的另一个代号,一提及这两个词,人们很快并很自然的会联想到超级女生这个节目。

每周固定的荧屏亮相,观众狂热发送的手机短信,以及网上网下不同派别粉丝的互相叫骂,让几位名不经传的业余歌手,硬是变成了全国观众热爱的超级明星,成为千家万户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这同时也反映了大众审美的趋势,以及人们审美观的转变。

过去那种一席乌黑长发,大眼睛,高鼻梁,樱桃小嘴的女孩子虽然仍是大众心目中的美女的,但是她们已经不是人们心中固定唯一的美女的标准了,相反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象超女李宇春、周笔畅这些留着类似男孩子的发型,说话唱歌声音很粗,衣着举止很中性的女生。

这是人们审美心理有了新的需求及标准,这是时代给予新群体的新的审美理解。

当代文化现象与审美观

当代文化现象与审美观

当代文化现象与审美观当代社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科技的进步,也产生了许多文化现象。

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指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评价标准。

在当代社会中,文化现象对审美观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流行文化、媒体影响和社交网络三个方面,探讨当代文化现象对审美观的影响。

一、流行文化流行文化是指在某个时期内在大众中广泛传播和流行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能够反映社会热点和潮流,塑造人们的审美观。

当代流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快速更新的特点,例如电影、音乐、时尚等。

这些流行元素的迅速传播,影响了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追求。

比如,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水平以及制作出的美丽画面,吸引了大量观众并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二、媒体影响在当代社会,媒体的普及和发展速度极快,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不断向大众传递信息。

这些媒体对于当代文化现象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体所展示的美丽形象、时尚潮流以及广告营销策略,不仅影响着观众的审美观,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公众的审美追求。

媒体在呈现美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人们对美的定义。

三、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在当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在社交网络中,人们可以随时分享自己的观点、喜好和经历,这种对个人生活的展示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人的审美观。

通过社交网络的信息传递,新的审美标准得到了推广和传播,产生了一种“时尚风向标”的效应。

人们的审美判断逐渐被社交网络中的流行元素所影响,审美观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综上所述,当代文化现象对审美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流行文化、媒体影响和社交网络作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递信息和展示美的形象,不断塑造和引导人们的审美观。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审美观不同于人们的个体感受,应该保持客观、多元的审美视角,不盲目崇拜某种审美标准,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价值观进行选择和评价。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当代文化中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推荐下载】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

【推荐下载】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

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

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一、前言 审美观,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对美的看法和观点。

其实这个概念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出的一个美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

 二、审美观的产生 审美这一活动的产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类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其二是个人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

从人类诞生之初,人们对审美这一活动就已经有了一些浅薄的意识。

但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体现在艺术活动中,而是体现在生产劳动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产劳动是审美的母亲,最早的美与美感都孕育在生产劳动中。

 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同样,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

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物的审美观点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审美观的时代性。

 广大朋友们,关于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新论是由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被认为是现代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美学流派之一。

虽然在阿恩海姆以前,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已经开始把格式塔心理学的许多基本原理运用于艺术研究,但使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大放异彩的却是阿恩海姆,他被公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无论从中国,还是国外来看,可以说阿恩海姆对视知觉形式的研究,已经成了美学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资源。

 一、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介绍、评述,主要是把他当作格式塔心理学的形式理论在艺术领域的阐释者来对待的,而没有注意到其美学思想已经将视觉完形形式理论动力化了,因此,对其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主要原因是国内的一般学者对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研究大都建立在《艺术与视知觉》(1954)和《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1969)这两部著作上。

[当今中国人的审美观]中国人现代审美观

[当今中国人的审美观]中国人现代审美观

[当今中国人的审美观]中国人现代审美观[当今中国人的审美观]中国人现代审美观篇一 : 中国人现代审美观中国人现代审美观? 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审美观点、抱什么样的审美态度和运用什么样的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

[1] 审美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审美观。

[2] 审美观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审美观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

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人类共同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3] ? 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形成的对美的理解和评价。

当代社会,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 在这一浪潮的冲击下, 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急剧的转变。

第一部分 ?古今女性容貌美之比较审美观念和社会的其他观念形态一样,受到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它又对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产生作用。

一、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在中国古代,审美观主要是男性化的,无论男性的还是女性的,都是从男性视角出发的。

1、中国古代美女的长相标准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汉代以前,人们对女性只注重面部形象,到了魏晋,才开始注重装饰。

2、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美丽特征昭君落雁西施沉鱼秀美与婉约孤寞与冷艳2、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美丽特征貂婵闭月恬静与内强玉环羞花华贵与忧怨二. 近代女性审美之变迁在近代审美观中,普遍存在某种女性观,这主要与审美的话语者有关。

女性自觉地参与审美创造,使审美有了不同的内涵。

1、多元的审美观念古今中外对美丽的标准,始终是因时代及环境而流转改变。

温柔婉约是美,个性张扬是美,大胆性感是美,传统乖巧是美。

2. 个性分明的美丽形象1900-1909 美丽标准: 会说洋文的大脚女人. 美丽人物:赛金花。

这个直到21世纪还能为娱乐界“爆料”的奇女子,如果不是有了早年随夫出使西洋的资历,又怎能有日后十里洋场上海滩的艳帜高扬。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社会的审美观存在着明显的多元性和变化,其主要表现有五个方面:知识性、历史性、审美性、理性性和欣赏性。

首先,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有着显而易见的知识性特征。

当代中国人通过多种形式来探索审美,以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

比如:通过网络进行文化研究,研究更多的古代美术艺术,深入了解国际流行文化等等。

另外,当代中国人也注重学习西方现代艺术,比如:海洛克斯和梵高的作品,以及近年来新兴的摄影、影视艺术等。

这些审美文化也丰富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其次,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同时具有历史性特征。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文化,一直是世界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一环。

在这里,当代中国人喜欢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美的追求,比如:古典诗词、书画、民间艺术等等,这都是中国人传统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当代中国人也非常重视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认为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历史经典,更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价值。

此外,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也体现着审美性特征。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当代中国人在审美观念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比如:审美品位、审美素养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比如:当代中国人对艺术的消费量也在逐渐增加,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更加全面、更加多元的审美体验;当代中国人也更注重审美体验本身而不是任何物质利益,他们更喜欢一种更加朴实自然的审美方式,以及更具艺术感染力的审美形式。

此外,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也体现出理性性的特征。

当代中国人在审美观念上更注重理性方面的内涵,他们倾向于理性的审美,崇尚理性的审美形式,如:判断艺术的美丑是否合理,通过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来衡量审美的可接受度等等,这些都是当代中国人审美观念的重要表现。

此外,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也有着明显的欣赏性特征。

比如:当代中国人在审美观念上也更加重视整体的审美感受,更加欣赏艺术作品本身给他们带来的感受,而不只拘泥于艺术作品本身的技术精湛程度,他们更倾向于一种自然而又完美的审美感受。

我国大学生审美观的现状成因及审美观特征探析——以地方高校大学生为例

我国大学生审美观的现状成因及审美观特征探析——以地方高校大学生为例

期; 知识 上 已进 人 较 高 层 次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 有 智
了 更 高 发 展 . 维 能 力 增 强 受 到 以 上 思 各 方 面 影 响 . 学 生 形 成 了 更 明 确 的 道 大 德 观 念 、 趣 、 格 , 强 烈 的 独 立 意 志 性 更
识 , 已 初 步 形 成 稳 定 的 审 美 观 据 问 并 卷 调 查 反 映 .0后 大 学 生 审 美 观 的 现 状 9
之 的是 享 乐 主 义 、 戏 人 生 、 闲风 气 游 休
和 唯 美 时 尚 . 重 要 的 是 满 足 自 身 娱 乐 最
20 0 9级 3 0余 名 9 0 0后 大 学生 进行 问卷
调 查 . 现 当 代 大 学 生 对 于 美 有 着 热 烈 发 而 迫 切 的 追 求 . 时 呈 现 出 新 的 、 明 同 鲜 独 特 的个 性
摘 要 : 过 对 2 通 0世 纪 9 0年 代 出 生 以后 的 大 学 生 进 行 问 卷 调 查 , 纳 出其 审 美观 形 成 的 主 要 特 征 , 归 准 确 把 握 其 现 状 , 入 探 讨 其 形 成 原 因 , 为 应 当将 美 育 与 多 种 教 育 途 径 结 合 并 用 , 渐 陶 冶 和 形 成 大 学 深 认 逐 生 的 完 美人 格 , 以促 进 大 学 生 身 心 健 康 的 全 面发 展 。
关键词 :0后 ; 学生 ; 美观 ; 育途径 9 大 审 教
中图分 类号 :6 7 G 4 文献标 识 码 : A
审 美 观 是 审 美 主 体 在 进 行 审 美 活 动 时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系 列 高 度 发 展 的 心 理 素 质 或 心 理 条 件 的 总 和 审 美 观 在 审 美 活 动 中 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 . 论 审 美 创 无 造 、 美 欣 赏 还 是 审 美 判 断 . 以 与 主 审 都 体 相 应 的 审 美 观 为 基 础 和 前 提 大 学 阶 段 是 青 年 人 形 成 审 美 观 的重 要 时 期 自 20 0 8年 起 .0世 纪 9 2 0年 代 出 生 的 青 年 人 步 人 了 大 学 殿 堂 .成 为 继 8 0后 大 学 生 之 后 .当 今 值 得 研 究 的 一 个 群 体 . 据 笔 者 对 武 汉 三 所 地 方 高 校 20 级 、 08

立文《当代中国美学》

立文《当代中国美学》

立文《当代中国美学》一、引言当代中国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需求也日益丰富。

当代中国美学不仅仅是传统美学的传承,更是融合了现代元素,体现了时代特色。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中国美学的核心观念、实践领域以及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与影响,从而总结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二、当代中国美学的核心观念:融合与创新1.融合:当代中国美学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各种美学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

2.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当代中国美学致力于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使之焕发出时代光彩。

三、当代中国美学的实践领域1.文学:当代文学作品注重情感表达,强调思想内涵,形式多样,展现了丰富的审美风貌。

2.艺术:当代艺术创作追求个性与独特性,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互交融,呈现出多元化的审美趋势。

3.设计:设计领域强调人性化、绿色环保等理念,将美学与实用相结合,提升产品品质。

四、当代中国美学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与影响1.文化交流:当代中国美学成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

2.文化传播:通过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当代中国美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国家形象。

五、当代中国美学的未来发展:挑战与机遇1.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民族特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代中国美学面临的一大挑战。

2.机遇: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中国美学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

六、结论当代中国美学在我国社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它融合创新,传承发展,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展现了时代的风貌。

在国际交流中,当代中国美学发挥着积极作用,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国家形象。

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意识

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意识

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意识中国近代文学是一段充满变革和挑战的历程,它不仅仅是文学形式和内容的转变,更是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学逐渐从传统的封建审美观念中解放出来,开始接纳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意识。

首先,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审美观念开始强调个体与个人的价值。

传统的中国文学注重社会集体的利益和道德观念,个体的情感和欲望常常被压抑或忽视。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主义的兴起,中国文学开始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个人的独特体验。

这种审美观念的转变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独特,他们有着各自的情感和欲望,通过个体的体验展现了丰富的人性和情感世界。

其次,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审美观念开始注重现实与现实主义的表达。

在传统文学中,常常强调理想化和超脱现实的主题,而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困境和挑战。

然而,近代中国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个人的生存状态,通过对现实的描写和批判,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

例如,《茶馆》这部戏剧作品通过对晚清社会的描绘,展现了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对现实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此外,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审美观念开始注重形式与艺术的创新。

传统的中国文学注重修辞和诗意的表达,而在近代文学中,艺术形式和创新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方面。

例如,鲁迅的散文作品《狂人日记》采用了自白体的形式,突破了传统文学的表达方式,以一种现代的方式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荒诞。

这种形式的创新不仅仅是对文学形式的突破,更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颠覆和挑战。

最后,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审美观念开始关注人性与情感的表达。

传统的中国文学注重道德和伦理的教化,而近代文学更加注重对人性和情感的探索。

例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悲哀和社会的残酷。

这种对人性的关注和情感的表达,使得近代中国文学更加贴近人类的内心世界,更加真实和深刻。

当代中国审美的四种形态汇总-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当代中国审美的四种形态汇总-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当代中国审美的四种形态汇总-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当代中国审美形态是指今天在中国本土流行的审美形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中华民族传统的独有的审美形态;第二,本土化了的西方审美形态;第三,中西相通的传统审美形态;第四,正在生成的审美形态.这些形态文化的和美学的现实意义,都需要我们认真梳理,以便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一、当代流行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一)种类1.中和.这一源自儒家处世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审美形态,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由数百名表演者举着和字的招牌,随着鼓点做出的和字操,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热爱和平、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 和作为汉字,以方块的结构对称的组合,使得中和的概念得到形象、生动的图解.放眼看去,和谐不仅在故宫建筑那秩序井然,对称和谐的风格中可以看到,而且在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的建设中亦可见到;不论是皇家宫殿还是皇家园林,不论是四合民宅还是州府衙门,不论是荒城古堡还是古村遗镇,都体现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和谐对称思想,在直观的形象上体现了中和的审美形态.这种建筑复古的潮流,实质上也是当代中国审美心理中中和这一传统审美形态的折射.由于中和分为外在的中和和内心的中和两种情况,而且内外一致,互为表里,因此,客体表现情感,情感投射到客体,就是理所当然的.外在中和以建筑、园林为主,而内在的中和却以延续了几千年的温柔敦厚的诗风和戏剧的大团圆结局为标志,都强调事物的和谐对称,情感的节制适中,以达到外在和谐与内心和谐的统一.当代审美趋于多样化,但保持中和,避免褊狭和刺激仍然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因而,不仅在建筑上,而且在流行的山水写意、工笔花鸟、行楷草书以及古诗词的唱和中,在棋道、茶道中,尤其是在民俗主导的节庆活动中,中和都是当代富有生命力的审美形态.2.气韵.这一源自中国气的思想的审美形态,在当代的小说、舞蹈、书画、影视创作以及气功实践中仍在广泛流行.金庸广为人知的武侠小说中,那些绝世的武功,大都离不开真气的功用,如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就凭着内功运气将封死的石门击碎;黄老邪吹起悠扬的笛声,却致落英缤纷,桃林挪移;各位绝世高人,都凭着内功发出的气韵而毙敌于无形,真可谓黯然销魂.当代电影《英雄》中,在秦军万箭穿屋之际,书馆的老先生仍在教授剑字的写法,室外是为师生抵挡箭镞的英雄豪杰,他们运气舞剑,击落万千乱镞,腾跃起舞,剑气倒逼千军万马;剑字之舞是一种气韵生动的武侠大写意.至今在进行中国书画创作时,提笔运气仍是一个基本的技法,无论是如椽巨笔,还是方寸狼毫,都是在气的推动下的落笔之作.不论是行楷还是草书,也不论是山水写意还是工笔写意,都讲究气的运行和气的节律历历如在目前.不仅书画作品要求气韵生动,而且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也要求有韵味、有生气、有气势,达到栩栩如生、生动别致的审美效果,从而显现出气韵作为传统审美形态,在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和文艺创作中仍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3.神妙.这一源自中国古代大道哲学的名词,是对构成世界、构成大道的阴阳变化莫测的属性的揭示.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的审美形态,神妙具有极强的统摄力和非常广泛的表现区域.从哲学到功夫;从艺术到技术;从精神到物体;从想象到创造;从过程到效果,都具有神不可测、妙不可言的审美效应.可以用来形容功夫表演的神功盖世,书画作品的神品、妙品,艺术魅力的妙不可言,文学创作的神来之笔,指挥艺术的用兵如神,科技创造的鬼斧神工,国家形象的神州大地,等等.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神妙这一审美形态,是基督世界、神佛世界、仙怪世界之外的侠客世界中神妙奇迹的集大成者,是侠又超侠的精神盛宴,充分体现了凡人的超乎想象的神奇魅力.由于人对于自身本质力量的延伸具有无限的期待,因而,神妙作为审美形态,不仅在现在,而且在将来,都会是充满魅力的审美形态.4.意境.这一在表现形态上体现为情景交融,在结构上具有道家的有无虚实统一、佛家的空寂与灵有辩证的最高审美形态,其结构决定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或妙不可言的审美效果.在当代艺术如诗歌、绘画、园林艺术中意境仍然存在,而且是品评诗歌、绘画和园林艺术的最高标准.但当代艺术意境的最大特征在于已经得到了科技的武装,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从而有了更为广泛的表现空间.王扶林编导的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片头,不仅音乐、歌曲和画面富有意境,而且达到了意境中的空灵.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和母亲》中,初恋的母亲在山间小道上的等待、追赶、盼望,李安导演的电影《卧虎藏龙》中那些密林深处的打斗,都具有很强的意境感.更值得注意的是,意境已经在大型节庆广场艺术和旅游实景艺术中再现.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国画卷轴,印象西湖、印象漓江、印象云南等,都借助于高科技的声光电能,在情景交融中体现虚实统一、耐人回味的审美效果.另外,意境的实体景观化,有着与美国利用虚实真幻结合原理打造的全球影城娱乐和迪斯尼世界不同的审美效果.不同处就在于中国的实景艺术,是一种观的艺术,注重的是调动观众的想象,是对想象力的扩充.而美国的3D互动节目,是一种动的艺术,注重的是观众由惊悚引起的刺激,谈不上想象的发挥,因为都是一个个紧逼的冒险,有时令人窒息.当侏罗纪公园里的冒险河上张开大口的恐龙向人袭来时,还来不及恐惧,就已经随着船体掉进了几十米深的水道深渊;坠落的瞬间,五脏六腑都仿佛被整体掏空拽出,无疑是对想象空间的无情的切割.意境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独有的审美形态,在现代审美文化背景中边界似乎更加清晰了.5.飘逸.作为一种风貌或风姿,飘逸在功夫影视艺术和敦煌飞天造型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如电影《卧虎藏龙》中的竹梢上的打斗, 《英雄》中水面上的较量,褒衣博带的当代飞天舞台形象,城市雕塑飞天形象,室内装潢飞天形象等,表现出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轻灵潇洒之美.尤其是基于飘逸这一审美形态的飞天,已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艺术形象,也不仅仅是中国电视艺术最高成就奖的标志,而且还是中华腾飞的飞天之梦的象征符号.中国之有飞天,就如美、德、俄诸国之有飞鹰的国徽,早已不是地上爬行的长虫,而是飞龙在天的同义.我们所说的飞天梦,已经落实到了人造地球卫星、神舟飞船,登月摘星正在变成现实.古代中国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敦煌莫高窟中就有了中国人改造古希腊古罗马的安琪儿、印度的神鸟、中亚细亚的羽人而形成的褒衣博带、满壁风动式的这个飞天.中国的飞天舞剧不仅在国内成为国家永久性保留剧目,而且在全球演出,誉满天下.一个修长、苗条、轻灵、风动的飞天,不仅是中国道家逍遥思想、隐逸生活、潇洒行为和理想身形的表现,而且还是中国人现代梦想的图腾.6.阴柔与阳刚.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中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阴阳互生并存观念,自古至今一直被视为一体双面的风格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写真.按照道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阴柔与阳刚合而分之,分而合之的整体存在,是事物存在的理想状态.因此,中国传统并不认同一悲到底,一刚到底的直线的一去不复返的思维方式,而是承认事物在对立面中的转化生成,认可对立因素的此消彼长,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因此,尽管中国古代诗词流派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历代诗家往往能够在突出某一种风格的同时做到两种风格兼济.如李白、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等.这种刚柔相济的审美形态特征在当代得到了延展.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界一反时期样板戏高大全的绝对阳刚和缺乏人之常情,更加注重表现人性的复杂性和英雄人物性格的两面性.英雄既能顶天立地,又具儿女情长,少不了谈情说爱,风花雪月,从而赢得了观众和读者.中国文学终于走向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是跟阴柔与阳刚的传统审美形态得到恢复有着直接的关联.人性具有根本性,大于阶级性、政党性、民族性,是阴阳两面的有机统一.虽然表现在具体的个体身上,有时阳重阴轻,有时阴盛阳衰,但阴柔与阳刚的一体和合却是构成人性的基本前提.当代中国大阅兵中既有男性的雄伟、壮美,又有女兵的飒爽英姿,刚柔兼济,相得益彰,是壮美与优美的辩证,体现了阴柔与阳刚的统一.7.清丑.在庄子的着作中有大量的对于外表奇丑却有大德大能的男子的描述,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清丑这一审美形态.这一审美形态在道教传说和民间故事、风俗中广泛流传.如八仙的故事和人物画像、达摩的故事和画像、隋唐英雄的故事和画像,天王、门神的画像等,虽然有着凶煞的外貌,但因其内在的美德和镇邪降魔的功能而受到百姓的喜爱.清丑形象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不仅张果老出行倒骑毛驴极具喜剧效果,而且相对于钟馗的凶煞,《钟馗嫁妹》的画像却充满了谐趣.由于民俗是最难被强力改造和被外来文化所同化的,因而,清丑这种来自民间信仰和民间风俗的审美形态,就不仅是当代流行的审美形态,而且还已成为牢固的民间审美理念,成为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的形象标识.事实上,中国的这种建立在民间信仰和民俗传统基础上的清丑,是不同于西方文艺中所表现的丑陋形象的,如夸西莫多、欧米埃尔和恶之花等.这些都是凡俗中的丑陋,清丑却表现了传奇人物的非凡功德和形象力量,具有象征的意义和理想的寄托,而西方的丑陋形象却只有对比的意义.以上几类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历经千百年的检验和筛选流传了下来,而曾与它们相伴而生的更多的审美形态如《二十四诗品》、《二十四画品》中的许多范畴却被历史所遗忘,早已遁出了人们的视野.除了其概念级差等级较低而没有统摄性外,还因其词汇语感也与今人的欣赏习惯不大合拍,很少被使用.而以上所列审美形态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发展的前景依然乐观.原因就不仅在于其符合今人的欣赏习惯,具有概念的统摄性和流行的久长性,更在于这些审美形态已经深入到了国民的审美心理中,成为民族审美观念的深层积淀,还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倾向.(二)特点当代流行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具有以下特点:1.传承性.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在当代依然具有生命力,依然为最广大的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这就是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得到传承的见证.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当代流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一体性,即从古到今的连续性,今人对古人的传承,是传统的现代生成和发展的根本所在.2.技术性.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流传至今,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具有现代色彩.色彩之一就是技术包装.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在当代影视艺术、舞台艺术、大型实景艺术、广场艺术中,大多借助于影视技术、声光电能技术、3D技术和复制技术,使其内涵得以更广泛的展现,具有了为古代审美形态所不具有的现代性特征,表现出技术在审美活动中的助推功能和润滑功能.3.图像性.当代是一个图像增殖时代,视觉冲击已成为审美事实的构成要素.在古代只是作为诗歌想象中的意境,现在都可以变成图像,甚至成为影像.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实景艺术,如《印象漓江》、《印象西湖》等,将在古代只是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诗歌意境,变成了可视的艺术图像.4.展演性.古代审美形态在古代作为一种审美风格、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广泛地存在于艺术、人生、自然以及三者的结合之中,呈自然状态,并没有刻意的展现.而如今,古代审美形态往往在活动、体育活动、商业活动中得到了图像包装,成为广场艺术、实景艺术而被充分展演.如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就是很好的例证.5.实用性.古代审美形态在古代具有自然存在的特点,因而具有超功利的属性,具有审美的纯粹性.而当代利用高科技充分展演的古代审美形态,其目的在于经济效益和外交上的获利,因而其实用功利色彩更浓,形式大于内容,视觉冲击力和炫酷特点对审美的表面无功利传统观念形成了冲击.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不仅是艺术中的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且更能说明中国审美形态发展的稳态性特征.文化的稳态性是一种文化的本体性存在的重要依据.如果缺乏这种稳态性,任何文化都无法确立自己的本体地位,将在诸多文化的碰撞中失去自我.以上中华传统审美形态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其稳态性特征正好说明了中华文化的本体性特征,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本土化了的西方审美形态(一)种类1.悲剧.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悲剧起源于西方,中国古代没有悲剧.对此,鲁迅就曾有过结论.中国有苦戏而无悲剧,表现在大团圆的结局与毁灭的结局的根本不同.但随着话剧的引进,产生了悲剧这一审美形态,最典型的莫过于写于上世纪30年代并获得巨大演出成功的《雷雨》.曹禺的《雷雨》以一种三一律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封建买办大家庭的悲剧.建国后,由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压制,拖曳光明的尾巴又具有回归传统大团圆的审美倾向.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于无声处》则是新时期的悲剧.但中国的悲剧只是西方悲剧剧种的移植,是西方审美形态的中国本土化.2.荒诞.属于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产生的审美形态,建立在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荒诞剧的基础上.荒诞剧也称反戏剧、反传统戏剧派.其艺术手法荒诞、夸张,多用梦魇和地狱特征的场景,人物奇形怪状,语无伦次,本能冲动.法国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犀牛》,贝格特的《等待戈多》都是代表作.荒诞剧起始于上世纪法国的荒诞戏.荒诞剧在上世纪90年代被移植到了中国.川剧作家魏明伦导演的《潘金莲》被视为中国的荒诞剧代表.荒诞作为起始于西方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的种类紧密相连.而中国古代则有荒诞意识而无荒诞艺术.中国禅宗的空手把犁头,步行骑水牛.船在桥上走,人流水不流,王维的《袁安卧雪图》中的雪中芭蕉等所表现的反常合道都具有强烈的荒诞意识.但要把这种只在少数禅宗公案中流行的怪诞之语视为纯粹的审美形态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它缺乏审美形态的普遍性特征.但荒诞作为西方审美形态,已经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3.崇高.中国古代有阳刚、壮美、豪放等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崇高有相近的含义.但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中国的这类表现壮美的审美形态缺乏西方的崇高中所具有的惨厉与冲突,因而不能被称之为崇高.就我所了解,中西方在面对人与人的冲突时的崇高具有一种共通性,都赞美和崇尚英雄.但在面对与自然冲突时,西方表现得特别强烈,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而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冲突更多地被对天地大美的赞赏所掩盖.建国以后尤其是50年代的中国小说、战争小说具有西方式崇高的特点,表现了主人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小说《黑海潮》、电影《唐山大地震》等,可以说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激烈冲突,惨烈空前.可以预期,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渴望,表现人与自然冲突的崇高,将会有更大的表现空间.(二)特点在当代中国,已被本土化且在流行的西方审美形态,具有以下特点:1.西方血统.来自于西方艺术体裁和种类,如悲剧、荒诞都是西方的剧种,是西方血统.崇高也来自于西方,最早与文体风格相关,后来才与大自然的巨大压力相联系.因此可以说,即使是中国移植了西方的悲剧、荒诞和崇高,但其根源或原始还在于西方,受到西方文艺体裁和种类的制约.这也就是文艺的形式对文艺的内容的制约性.2.中国精神.即借用西方的体裁和种类来反映中国的现实,表达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体现中国人的精神.因此,西方的形式受到了中国的内容和精神的制约,如崇高.中国的《红岩》表现的是视死如归,绝不苟合,不搞fine play.按照西方的好玩规则,在战争中不得已时的投降,做俘虏,都是战争游戏中的必然环节,并不是可耻之举.而在中国的《红岩》中,则表现了宁死不屈、宁死不降的大无畏精神和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可歌可泣.这一点甚至与中国古代的战争小说或小说中所表现的变通意识也完全不同.虽然在《三国演义》中,突出了关云长的宁死不降,而在《水浒传》中,并不十分强调宁死不屈. 《水浒传》的英雄白日鼠白胜就是因为扛不住打而招供的.打虎英雄武松面对蒋门神、张监军的酷刑只好求饶棒下留命,从而换来了大闹飞云浦的复仇.这被称为是好汉不吃眼前亏.而在西方正统崇高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小说,则突出了人不与敌人妥协的决绝精神.再如荒诞,西方的荒诞戏只是反戏剧,而中国的荒诞戏则是反常合道.让安娜卡列尼娜与潘金莲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人物同台对话,就是一种中国式的热闹和荒诞.3.融合性.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中国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单向影响,中西审美精神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如当代中国文艺中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我们可以在德国的《贞德》、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艺作品中找到根源,表现出中西审美形态的融合性特征.当代中国审美形态中的西方血统流行,一是表现出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的单向影响,二是展现了脱胎于文艺体裁和文艺种类的西方审美形态在与中国本土的审美实践相结合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这一规律的制约的现实.其结果只能是导致西方审美形态的形式化与中国审美内容的实质化的结合.三、中西共通的审美形态(一)种类1.优美.这是中西方共通的审美形态.尽管中西方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有所不同,但对于小巧、光洁、柔美、可爱的欣赏,构成了中西优美审美形态的共性.在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审美趣味的趋同,首先就表现在对优美的兴趣的大体一致上.世界性的选美,旅游景观的星级标准就是这种趋同性的说明.2.壮美.中西方都有对于壮美的兴趣和欣赏.高山大海、长空万里、大漠戈壁等是人们欣赏的壮丽景观,巨人、伟人、伟业,也是人们赞美的对象.世界各国在将大与小、强与弱、壮与秀进行对比以显示不同种类的审美形态的同时,往往以称大为荣,以称小为耻.尤其是在国与国之间,各国竞相称大,如大英帝国、大韩、大日本帝国等.而对敌对国则竞相称对方为小,如小日本、日本鬼子等,就都显示了世界各国对于壮美这种审美形态的认同.3.滑稽.滑稽是中西都有的审美形态.西方的滑稽来自于喜剧,中国的滑稽来自于模仿和取乐.优孟衣冠中的优孟就是中国先秦时代的滑稽艺术家,汉代的东方朔也是此类不依托于艺术体裁和种类而在生活中制造滑稽和娱乐效果的天才.当然,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的滑稽往往对中国人没有触动,中国的滑稽对西方人来说也难以理解,但对滑稽这种审美形态却有着共识.4.幽默.幽默有时也与滑稽相关,但幽默不需要借助表演,而是更多地借助语言而表现出来的审美形态.幽默由于跟讽刺相关,表现出巧智和批判,但最终审美效果是引起忍俊不禁的笑,一种审美愉悦.幽默又分冷幽默和热幽默,热幽默表现为温馨赞美,冷幽默表现为冷嘲热讽或幸灾乐祸的黑色幽默.但由幽默所引起的开心的笑则是中西方所共同欣赏的.(二)特点1.普遍性.中西方共通的审美形态表现了人类某种共同的审美趣味或审美标准,体现了美的,因而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基于共同的人性.2.愉悦性.优美、壮美、滑稽、幽默这些中西方共通的审美形态,其共同的功能在于愉悦性.不同于悲剧的压抑和悲壮,不同于文艺与现实的悖谬,也不同于崇高的惨厉和冲突这些审美的逆向价值或逆倾向,它们更多地表现出审美的正向价值或顺倾向.3.大众性.文艺为绝大多数观众和读者所喜闻乐见是世俗生活的基本特征.而审美形态的大众性则表现为以优美和壮美取悦视觉,以滑稽和幽默取悦心意.但正是这一媚俗的大众性,决定了中西相通审美形态作为文化连接地或融合区的功能,使得中西文化在俗众认可、俗众愉悦的前提下展开交流和对话.如果取消了这一大众性,也许中西的科技交流、知识交流仍会进行,但文艺和审美的交融将会受到影响.总之,普遍性、大众性、愉悦性是构成中西相通审美形态普适性的心理基础和文化基础,同时具有消极与积极的意义.四、正在生成的中国审美形态(一)种类当代审美形态除了中国传统审美形态的延续和西方审美形态的本土化之外,还在不断生成新的审美形态.1.戏仿.按杰姆逊的说法,戏仿是滑稽地模拟原作独特风格以。

审美观的研究论文

审美观的研究论文

审美观的研究论文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审美观点、抱什么样的审美态度和运用什么样的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

审美观是一个哲学概念。

所谓审美,指的是主体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

它包括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等范畴。

人体美的审美标准是复杂的,它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不存在永恒的、绝对不变的标准。

从医学角度来看,评判人体美也要达到健康与美的和谐统一。

健康是容貌美的基础:人体生理功能健全和机体健康是容貌美的基础,任何一种美都离不开审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正常规律,人体美也不例外。

如果人体生理功能有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容貌的审美,并有可能形成容貌的生理缺陷,而容貌的生理缺陷又会引发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人体美感。

人体比例要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和社会普遍审美要求:人体美是社会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

自然美一般侧重于形式,而人体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式,它遵循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同时,人体的审美也要符合社会普遍的审美要求。

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原则:在人体健康状态和审美评价过程中都应遵循整体与局部并重的原则,既重视局部美化,也不可忽视整体的审美和健康。

整体美和局部美相结合是实施美容操作不可忽视的原则。

审美共性与审美个性相结合原则:人体审美的共性要求是在美容技术实施中遵循人们普遍接受的人体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一般的人体形式美表现为左右对称、比例均衡、线条流畅、体形均匀,动作协调。

由于年龄、性别、气质、种族与地理的差异,个性审美原则是各有个性、不相雷同。

因此,任何审美都是审美共性和个性得到的统一,在医学美容技术实施中既要反映人体审美的共性要求,又要突出人体美的个性特征。

审美标准要不断发展:人体的审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进步,人类对于自身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体审美标准也不断变化。

谈中国的审美观发言稿

谈中国的审美观发言稿

谈中国的审美观发言稿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中国的审美观。

审美的概念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感知、欣赏和评价。

审美观则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选择和追求的总体观点和态度。

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贯穿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艺术创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将从中国传统审美观和当代审美观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审美观。

首先,中国传统审美观注重内涵和抽象。

中国古人认为“美在于内”,强调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中国古代士人的审美观包括儒家的“君子以审美思”,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家的“大觉察禅”。

这些思想指导了中国人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

在中国文化中,雅俗共赏的概念也很重要,这意味着高尚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够被少数精英所欣赏,也能够被普通大众所理解和享受。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诗词和书画艺术,这些艺术形式富含意蕴和内涵,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启发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其次,中国的审美观注重均衡和和谐。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思想在审美上有着显著的体现。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画面的平衡和构图的合理,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感。

而中国传统园林也奉行“气韵生动”的设计理念,强调场景和人的相互关系,使人们在其中体验到一种宁静和放松的美感。

不仅如此,中国人对于音乐、舞蹈、服饰、建筑等多个领域的审美都强调和谐的原则。

这源自于中国哲学中的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的存在都是相互联系和互为依存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是审美追求的根本。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审美观也在发生变化。

当代中国的审美观开始倡导多元化和开放性。

从文化产业的发展到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中国都成为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审美市场之一。

与传统审美观相比,当代中国的审美更加注重多样性和个性化。

在艺术领域,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涵盖了各种形式和风格,从传统绘画到当代装置艺术,从抽象派到写实主义。

中国人现代审美观

中国人现代审美观
发为人之冠。 发为人之冠。光彩照人的发型会使人整天都变得 美好起来。相反,要是头发打理的不能尽如人意 要是头发打理的不能尽如人意, 美好起来。相反 要是头发打理的不能尽如人意,那么 自身的精神面貌就会大打折扣. 自身的精神面貌就会大打折扣 (2) 选择适宜的发色 (1) 发 型 与 气 质
长发—— 长发
审美观在不停地变化着, 审美观在不停地变化着,但在这变化中却有着 一个根本的核心是不变的,那就是美的本质。 一个根本的核心是不变的,那就是美的本质。
一、中西方着装观念之比较
中国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艺术偏重抒情性, 中国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艺术偏重抒情性, 着装追求服装构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 着装追求服装构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 西方文化是一种明喻文化,重视造型、线条、图案、 西方文化是一种明喻文化,重视造型、线条、图案、 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以视觉舒适为第一。 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以视觉舒适为第一。
1950-1959 美丽标准:奉献青春 美丽标准:
美丽人物:喀秋莎。 美丽人物:喀秋莎。这个梨花下唱 着情歌思念远方爱人的模糊形象成 年代人的一个集体情结。 了50年代人的一个集体情结。喀秋 年代人的一个集体情结 莎已经在歌声中幻化成远方的她, 莎已经在歌声中幻化成远方的她, 灿烂、健康、忠贞,成为 成为50年代中国 灿烂、健康、忠贞 成为 年代中国 的大众情人。 的大众情人。
一、中国古代的审美观
在中国古代,审美观主要是男性化的, 在中国古代,审美观主要是男性化的,无论男性的还 是女性的,都是从男性视角出发的。 是女性的,都是从男性视角出发的。
1、中国古代美女的长相标准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汉代以前,人们对女性只注重面 部形象,到了魏晋,才开始注重 装饰。

中国人现代审美观精品PPT课件

中国人现代审美观精品PPT课件
60 年代初青年们的偶像。
1970-1979 美丽标准:禁忌。
美丽人物:邓丽君。邓丽君的出现 可以说是物极必反的结果。 邓丽君 的“靡靡之音”,让多少青年甘愿
冒 “品德败坏”之骂名而四下传唱。
还 没有人知道她的容貌其实和她的曼 歌一样的甜,仅仅从她的歌声中, 他们感叹什么叫做女人。
1980-1989 美丽标准:张扬。
1、中国古代美女的长相标准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汉代以前,人们对女性只注重面 部形象,到了魏晋,才开始注重 装饰。
2、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美丽特征
西



沉 鱼
落 雁


美 与 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寞 与



2、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美丽特征
貂婵闭月 恬静与内强
玉环羞花 华贵与忧怨
二. 近代女性审美之变迁
二、现代女性服饰穿着美
服饰美是人体美 的延伸,它使人体更 富于变化,强化了人 体美的魅力。
古希腊 “和谐就是 美” 的美学观点,在服 饰美上可以得到最充分 的体现。
1940-1949 美丽标准:政治之花
美丽人物:宋美龄。 虽然20年 代她结婚时的一袭婚纱,引发了 上海滩上的“婚纱热”。可是真
正 让这个女人的美丽大扬于天下 者,还是战争和政治。
对日抗战刚结束,宋美龄到美国为中国战后重建争 取支持,她以优雅的英文发表演说,风靡美国。
1950-1959 美丽标准:奉献青春
在近代审美观中,普遍存 在某种女性观,这主要与审 美的话语者有关。女性自觉 地参与审美创造,使审美有 了不同的内涵。
1、多元的审美观念
古今中外对美丽的 标准,始终是因时代及 环境而流转改变。温柔 婉约是美, 个性张扬是 美,大胆性感是美,传 统乖巧是美。

浅谈新审美观念的当代性生成及时代价值

浅谈新审美观念的当代性生成及时代价值

浅谈新审美观念的当代性生成及时代价值作者:王杰杨雨佳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第3期【摘要】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形态高度重塑,在传统基础上发展出新审美观念,构筑出新的社会艺术形态和精神内涵,建立了新时代的社会审美和道德平衡,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审美观念时代性生成艺术价值基金项目:本文系榆林市科技局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fl3- 26)。

中国的文化系统博大精深,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范畴和体系。

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的,审美体系的特殊性也是由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和民族性格的特殊性造成的。

绘画之形,包含时代性、民族性及地域性。

中国古典美学并不是由艺术作品所构成的形象系列组成,而是由一系列范畴和命题所构筑成的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构成。

每个时代的审美意识都会集中表现在某些审美命题中,成为这个时代的审美主流和风向,构筑出这个时代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目的和审美趣味,以及承载其艺术作品特殊的造型、形式、材料、技术等。

各时期的审美命题之间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它们相互贯通,后者是在对前者继承的基础上再发展。

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念总是在历史积淀中萌发出新的内容,既有传统又加载时代的印记。

鲁迅说?凡有美术,皆是以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维,故亦即国魂之现象;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以转移。

”正有此意。

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是线性和均衡的,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格局、意识领域、价值观念深度重塑。

人们意识领域的认知观、生命观、价值观日新月异,审美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

“一元”和主流的审美观念解体,传统的审美标准不断地被解构与瓦解,出现了思想解放,审美理论和艺术思维、艺术创作实践活动十分活跃的局面。

审美观念突破种种传统的桎梏和樊篱,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和活跃,并且呈现出非常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艺术作品的变革和新集群建立了新的审美世界和艺术视野,成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最佳表征,成为最准确的时代注释。

谈中国的审美观发言稿

谈中国的审美观发言稿

谈中国的审美观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观点,那就是中国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的体现,它不仅仅是对美的认知和感知,更是对文化、历史、思想、情感等方方面面的综合体验和表达。

中国的审美观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影响深远,与中华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加需要弘扬中国的审美观,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来丰富和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

中国的审美观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中国传统审美观中,美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品格,是一种精神。

在中国古代,美是一种道德认同,它体现在人们的举止言行之中,也体现在建筑、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方方面面的艺术作品之中。

我们熟知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表明了中国古代审美观的内在价值取向。

这些价值观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品评,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审美观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

中国的审美观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情感寄托,更展现了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

中国的审美观既有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弘扬,也有对现代生活和艺术表达的热情和探索。

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现代艺术创作都迎来了一次繁荣的时期。

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建筑、无论是传统绘画还是当代艺术,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当前,中国的审美观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和多元化的交流,中国的审美观需要更好地融入全球文化的潮流,拓展视野,提升层次,增强包容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审美观也需要更好地贴近现实,服务人民,促进国家的和谐与进步。

因此,中国的审美观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保持文化自信,展现时代精神,传承和创新中国的美学传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来拥抱世界。

艺术与审美观念的形成

艺术与审美观念的形成

艺术与审美观念的形成艺术是一种表达,一种创造,一种让人们共鸣的媒介。

而审美观念则是个人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情趣。

艺术与审美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过程。

本文将从个人、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探讨艺术与审美观念的形成。

首先,个人经历对于艺术与审美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活经历、感知方式和情感体验,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个人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所以,一个人的审美观念往往受到其个人经历的影响。

比如,一个在城市长大的人可能更容易欣赏现代艺术作品,而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可能更喜欢传统的艺术形式。

个人经历塑造了个体的审美意向和偏好,进而影响了他们对艺术作品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其次,社会环境对于艺术与审美观念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地,不同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塑造人们的审美观念。

社会环境包括教育、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

教育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它通过引导和教育人们的艺术知识和鉴赏能力,培养出良好的审美观念。

政治和经济状况也会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比如在一个繁荣的社会,人们可能更倾向于追求奢华、华丽的艺术品;而在一个贫穷的社会,人们可能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的多样性。

最后,文化传统对于艺术与审美观念的形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标准。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内在的美感,注重“中庸”和“和谐”的审美观念;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的审美观念。

文化传统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被代代相传,形成了特定文化背景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范式。

然而,随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同文化的艺术与审美观念也在相互借鉴和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理念。

总之,艺术与审美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个人经历、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人们的审美背景和艺术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一)
论文关键词:审美观;传统;中国
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

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

一、前言
审美观,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对美的看法和观点。

其实这个概念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出的一个美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

二、审美观的产生
审美这一活动的产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类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其二是个人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

从人类诞生之初,人们对审美这一活动就已经有了一些浅薄的意识。

但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体现在艺术活动中,而是体现在生产劳动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产劳动是审美的母亲,最早的美与美感都孕育在生产劳动中。

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同样,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

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物的审美观点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审美观的时代性。

三、审美观的形成
那么中国普遍的审美观是怎样发展、形成的呢?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在很强的归纳性分析的基础之上。

黑格尔在评价《周易》时说:“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

”很显然“纯粹的抽象”正是大信息量的具体容纳,它抛弃了许多具体事物的形式外壳,而留其本质。

我们祖先最早所认识的“象”,原本是“道”的物化形式,这个道,以依稀朦胧的物象为形式,可以说,自“象”诞生起就具有一种高度抽象从哲学层面上是要高于对事物的模仿的。

或许在漫长的文明史中,这种高起点的哲学和美学的抽象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才形成的。

但是,从我们现在可以了解到的情况看,可以认为中国传统美学自从发端就占据了一个较高的哲学立场。

不同的思想理论,导致了不同的好恶标准,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

根据整个世界的地域来区分的话,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种观点;而根据时代变迁则可分为传统和现代。

在16世纪和19世纪,西方社会分别产生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

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孕育出现代文明,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审美观。

随着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也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漫长的积累形成的过程中,道家美学“真”、“味”等带有强烈民族心理的审美命题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形式,道家美学,对于纯粹的艺术发展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道家师法于天地,抽象于自然的美学观确实为艺术审美明确了方法。

”取物观象”的抽象方法需要对艺术表达方式反复推敲,这种对抽象的追寻,也是所有艺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

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

完美的民艺品都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

四、中华特色的审美观
华夏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思想融合的一只大的文化体系,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华夏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决定了我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

它的多元结构,形成多样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态,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审美趣味,自然也是多样的。

而其特定的历史和民族的内容,在我国美学史上,表现出华夏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
内涵。

这一切,只有深入到深层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得到解释。

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史上,儒、道、佛三家,既是各自独立门户,有不同的学说,但又不断互相融合,长期共存,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

华夏文化,就其主要特征而言,可以说是人文主义的,或者说是人本主义的。

当然我们这里借用人文主义、人本主义这些词语,是为了表述其以人为中心这一本质特征。

至于其具体的内涵则与西方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有很大差异。

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同于一般的动物,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人也是动物,但不同于禽兽,这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的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孤立的个体,人的本质是他的社会性。

荀子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群就是社会集体,任何个人都在一定社会集体中生活,受社会集体的制约。

无论是“天命”论者,还是“性命”论者,立足点都是以人为本,最终还是为了解决“人事”。

在华夏民族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深沉的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这是一种特有的民族感情和具有特定内容的国家观念,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特定的国家民族所固有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感情,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作为华夏文化传统中的国家民族意识,含有许多封建糟粕,诸如封建忠孝观念、大国沙文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等等。

但是,这并不排除其中也有许多积极的思想精神因素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诸如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为民献身的精神等等。

几千年来,这些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得古老的中国在世界史上曾处于文明先导的地位。

这就是华夏文化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审美意识的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