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长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绪论
树木昆虫学的含义:是研究栖息于森林(包括用材林、防火林、经济林及城市森林与观赏植物等)生态环境(或森林生态系统中)昆虫(包括有害和有益昆虫)种群数量消长(即发生规律)的学科。
第一节 《树木昆虫学》课程的性质、内容、任务和要求
一、《树木昆虫学》课程的性质:是树木与观赏植物保护研究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
二、《树木昆虫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1、害虫防治的历史、原理和方法
2、有关防治森林有害生物的政策、策略、方针、法规法令等
3、国内森林成灾性及检疫性害虫的主要种类的形态特征识别、发生危害特点、发生规律(生活史及主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针、策略与措施等基本知识。
4、进行森林害虫调查研究、预测预报、检验检疫、防治措施等原理、方法与基本操作技能。
三、林木昆虫学的任务:应以生产为纲,以防治为中心的原则,其任务是使学生学习“三基”后,达到能:
1、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注意贯彻政府有关害虫防治的方针、政策、法规、法令及技术要求。
2、鉴别我国主要森林害虫及国内外森林植物重要检疫对象种类,掌握其发生规律及主要防治原则与措施。
3、初步具备独立开展森林害虫防治研究(方法与技能);正确掌握和测报虫情、害虫发生规律的初步探索和防治方案设计与实施、及检疫对象的处理技术以及相关资料的总结分析等。
四、学习《森林昆虫学》的要求: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听讲了解我国主要森林害虫的形态、生物学、发生规律等基本知识及防治原理和方法等基本理论外,还要通过实验和实习等直观教学、增强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掌握基本的调查、观察研究方法、以及分析、决策指挥能力,努力做到在生产实践中遇到森林害虫发生时,首先能鉴别是何种害虫,其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怎样及采取何种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其控制在经济水平之下,的能力与技能。
第二节 有害生物的定义及其类型
一、有害生物(PEST)是泛指为害或可能为害动植物及其产品的任务生命有机体(IPPC,1997)。
二、有害生物的类型
1、非限定的有害生物(Non-regulated pest,NRP):就是指已经广泛发生或普遍分布的有害生物(称谓“一般的有害生物”)
2、限定的有害生物(Rrgulated pest, R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未发生或虽然有发生,但分布未广、且官方正在积极控制中的有潜在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
第二章 害虫防治原理、方法、作用与地位
第一节 有关害虫防治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害虫防治是:“按照人们的利害关系去调节害虫数量的活动。”这
些活动,有些是纠正性措施,有些是防治性措施。但所有这些措施都是针对同一目标。所有防治努力向人们提供好处,避免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而不是根除害虫,但当新的危险性害虫被输入时,最好的办法时在尚未扩散之前根除它。
二、害虫的危害类型
(一)、按其栖居地域分:
1、本地(乡土)害虫,即当地原产害虫。
这种害虫由于长期生存于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受一定生物与非生物因子的约束,基本上在无害的水平上保持生态平衡,故我们不应该根除它。其理由是:“任何一个留下空白的小生境立即会被其他某种昆虫所占据。”这种昆虫很可能是与原有昆虫相似的种类。以前的害虫以小量存在的。现在则竞争对手已被排除的另一种昆虫,有可能就在以前同伴所在地方成为害虫。故对当地昆虫,只有我们把他们约束在合理的范围内,但仍允许他们以一定的数量存在。这样,就可以理想地完成防治任务。
2、迁飞性害虫
是从别的地区定期或突然大量迁移进的害虫。如,东亚飞蝗、粘虫、稻飞虱等。对这类昆虫,要加强监测,掌握其动向,及时扑灭之。
3、检疫性害虫
是从国外会国内别的地区输入的当地原不存在的害虫。这类害虫,因入侵地无其原产地的天敌的控制。故极易酿成大灾。如日本松干蚧、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粉蚧、松材线虫病、松针褐斑病等。对这类害虫必须坚持果断、及时地不惜一切代价加以扑灭根除,否则后患无穷。
(二)、按其危害特点分:
1、直接性害虫(Direct pests):
其危害与种群密度大小无多大关系,即使虫口密度很低,也能直接造成损害,使植株或产品经济价值收到显著损失。例如,林木钻蛀性害虫,天牛,小蠹,象甲、木蠹蛾、透翅蛾、吉丁虫、树蜂等。一株树木即使只有1条虫为害,就可使木材利用价值下降,造成经济损失(25%以上)。
2、间接性害虫(Indirect pests)
其危害与种群密度密切相关。他们只对受害产品褐植株产生间接影响。虫口密度低时不会造成经济损失。只有在比较严重发生或大量危害后,才能引起显著的经济损失。例如,松毛虫、大袋蛾、美国白蛾等多数食叶性害虫;蚧壳虫、蚜虫等吸汁性害虫。他们在没有达到足够的数量之前虽有危害而不会使树木造成经济损失。
(三)、按其种群数量消长特点及造成经济损失程度来分:
1、有关名词:
(1)平衡位置(“典型数量”)(general equilibrium position)—是即使是在很不稳定的生态环境种,一种昆虫的虫口密度也会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也可以说在一个平均水平线上上下波动。昆虫学家把这个平均水平叫做“平
衡位置”或叫“典型数量”)。此理论由E.P.Odum(1971)提出,简称“EP”。
维持这个平衡位置,基本上受物理环境和种内及其种键的反馈作用的机制(指如:捕食、寄生、同种间竞争食物或营养场所,占地盘等)所制约。
(2)经济损失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EIL)
—是指(某种特定生物学)引起经济损害(减产、品质降低)的害虫最低密度。(而是指采取人为防治措施时在经济上最和算的害虫的密度)[每单位面积害虫数]换言之在这个水平,防治所用的费用要比生产者(农民、造林者等)如果不防治所受的经济损失要少。
(3)经济阀(阈)限(Economic threshold)(ET)或防治阀限(Control threshold)—是指为防止害虫密度达到EIL以前应进行防治害虫的密度。
2、非害虫(non Pest)有以下两类:
(1)这些害虫,在生态系中,由于它们处于与资源有关的食物链的那种位置,没有潜在能力变成害虫(如捕食、寄生性昆虫、腐食性昆虫(埋葬虫),及传粉昆虫,蜜蜂等)。
(2)不少昆虫,虽然他们以栽培作物为食,但这些昆虫的EIL比他们的EP高出许多(即其EP低于EIL,不会达到造成EIL的种群密度。故很少加以注意他们,也无需防治措施(如玉米黄毛灯蛾)。
3、偶发性害虫(Occasional pest):这类害虫的EP于EIL下方,但由于各种原因(如受到异常气候条件,特大干旱,天敌减少,杀虫剂使用不当,大量杀伤天敌后等),有时虫口密度会达到EIL,这是偶发性害虫,有时需要采取防治措施(如美国白蛾在其原产地美国及我国黄二星舟蛾等)。
4、多发性害虫:这类害虫其EP与EIL甚为接近。需要定期进行防治(如舞毒蛾等)。
5、常发性害虫:这类害虫其EP在EIL之上。需要经常进行防治(如苹果蠹蛾等)。
第二节 森林害虫防治原理、方法、作用与地位
一、害虫防治的作用原理
1、立即降低害虫种群数量(即在产生时间内,杀灭猖獗害虫。暂时压低害虫种群密度。)
2、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即在相当长时间内将害虫种群压住在低密度和小变幅的范围内)。
3、彻底消灭(即用绝育技术,在局部地区使危害性害虫种群数量大量降低,以达到根治)。
二、害虫防治的目标:1、压低害虫的平均密度。2、缩小害虫密度的变动振幅。3、减少大猖獗的频率。
第三节 森林害虫防治方法(手段)
一、植物检疫
1、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的地方政府利用法律的力量,禁止或限制危险性害虫(包括杂草)从国外传入本国,从本国传到国外,或传入以后,限制其在国内传播的一种措施。
检疫(quarantine)在字义上是四十天的意思
,而在实质上是阻止或禁止的意思。
在中国古时代,当一只船有感染危险性传染病的嫌疑时,居命令他在四十天内,和陆地断绝一切来往。这种措施创始于欧洲,曾经为阻止可怕的黑死病的传播起了显著作用,从而促使人们这种措施应用于危险病虫的传播。
2、制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基本要求:(1)必须是对农业生产确实有严重威胁而防除极为困难的病虫。(2)必须是人为传播的病虫。(3)必须是本国尚无记录,或虽有而分布尚不广的种类。
3、我国林业检疫性昆虫
红脂大小蠹、椰心叶甲、松突圆蚧、杨干象、苹果蠹蛾、美国白蛾、双钩异翅长蠹、蔗扁蛾、枣大球蚧、红棕象甲、青杨脊虎天牛、刺桐姬小蜂、枣实蝇。
二、林业技术措施防治方法(生态防治法)
一般来说,应用林业措施预防害虫发生,就是通过一系列调整森林状况避免有损林分健康生长的活动。
每一项林业措施都会影响森林环境,从而造成一种对森林害虫有利或不利的条件。过去和现在,人们的许多林业活动无意识的促进了害虫的大发生。今后应当尽量避免范这些错误,避免创造有利于害虫大发生的环境条件。
森林生态学是林业防治的基础。
森林技术防治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选择和培育抗虫的良种、壮苗。2、造林必须贯彻“适地适树”,合理密植树种、搭配混交的原则。3、及时合理的抚育管理,调整林木组成和林分密度,促进林木健康生长。4、封山育林,输流开放,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生物潜能,提高自然控制能力。5、及时、合理采伐,清理,更新。
三、物理机械防治法
物理机械防治法是利用从简单器械到现代的光、电、声、热、微波、放射等物理技术成就来防治害虫的方法。
根据其作用原理,具体分述如下:
1、捕杀:就是直接利用人力或简单工具(棍子、抹布、草把等)捕杀小面积苗圃、幼林、零散林木、果树上的害虫。特别是在卵块、结茧、越冬、幼虫群聚少时及成虫幼假死种类捕杀效果较佳。
2、阻隔法:用开障碍沟,在树干上用胶环、捆扎塑料布、涂毒环等阻止越冬幼虫上树危害。如,杨树上的草履蚧,杨尺蛾等可利用其越冬后上树,捆扎塑料膜防治(10cm左右)效果显著。
3、诱杀法:(1)潜所诱杀(地老虎幼虫)(2)食物诱杀(地老虎成虫等)(3)灯光诱杀:蝼蛄、松毛虫等(4)有色胶卷诱杀(蚜虫对黄色)(5)性外激素诱杀(大袋蛾、白杨透翅蛾、舞毒蛾、小蠹虫等)
4、高温处理:利用一定的高温来杀死害虫。可用45-60℃热水浸种,杀灭种子害虫。对竹、木材害虫熏蒸等。
5、放射性元素处理及其它新技
术的应用
(1)用r射线如Co60处理雄,造成害虫不育,还能直接杀死害虫。(2)还有用电击(高压电)、激光等来杀死木材和种子中的害虫。
四、生物防治
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称生物防治。害虫天敌种类很多,利用方法各异,主要归纳有:
1、以虫治虫:(如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应用天敌昆虫的途径和具体方法如下:
(1)当地自然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①移放②提高天敌昆虫越冬存活率③改善天敌昆虫的营养条件④保护天敌(2)人工大量繁殖释放天敌昆虫(利用肿腿蜂防治天牛)(3)从国外或外地引进天敌昆虫(引入澳洲瓢虫来防治吹绵蚧)
2、以微生物治虫:利用各种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原生动物,类菌质体、立克氏体氏等。
3、以鸟治虫及其它动、植物治虫:保护和招引食虫鸟类(灰喜鹊)及其它食虫动物(黄鼠狼、刺猬、穿山甲等)
五、化学防治:利用化学物质来毒杀害虫(化保)。
第三章 苗圃根部害虫及其防治
苗圃根部害虫是指生活在土种危害苗木根部的害虫。又称地下害虫,幼苗害虫,根部害虫。
第一节 苗圃根部害虫的主要类群及分布情况
一、苗圃根部害虫的主要类群
苗木种类繁多,固而其害虫种类组成也大不一样,就是在同一大区内,山区和平原地区,害虫种类也有很大的差别,再加上苗圃用地,苗圃地的周围环境、地势、土壤的理化性质,茬口,施肥、苗林覆盖等管理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据记载我国有根部害虫50余种,根部害虫主要有以下几大类:直翅目:蟋蟀类、蝼蛄类;鞘翅目:蛴螬类(金龟子幼虫)、金针虫类(叩头虫幼虫)、象甲类;鳞翅目:地老虎等;双翅目:种蝇(花蝇科)、根蛆;等翅目:白蚁类(黑翅大白蚁);同翅目:蝉(竹蝉)、蚧类(根粉蚧、地球蚧);半翅目:土蝽
二、我国苗圃害虫的分布状况
我国南北气候条件差异悬殊,苗圃害虫的分别状况也各有差异:1、东北、内蒙地区:以蛴螬、地老虎、大灰象。(少数种蝇);2、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以华北蝼蛄为主(个别地区也有地老虎);3、淮河以南地区:以地老虎为主;4、江、浙等长江流域地区:以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为主5、华南地区:以大蟋蟀为主。甘蔗白蚁,东方蝼蛄、金龟子也有发生
第二节 苗圃根部害虫的主要发生危害特点
1、绝大多数以幼虫为害(有些成、幼虫均可为害,如花金龟子,蝼蛄、蟋蟀等),其为害可分地上和地下两类:地上:害虫主要危害幼苗的嫩叶、刚出土的幼芽以及嫩茎。地下:害虫主要危害取食幼苗的根部和发芽的种子。
它们的危害常常造成缺苗
、断垄,影响苗木的产量和质量,给造林绿林带来影响。
另外,地下害虫也危害幼树的根部,给幼林生产发育造成影响,也可降低造林成活率。
2、地下害虫在一年中除成虫外,其他虫态,即其卵、幼虫、蛹都在土壤中生长发育。
3、地下害虫大多有昼伏夜出的习性,还常有较强的趋光性,趋化性(为地老虎嗜糖醋液)和假死性(如象甲、金龟子成虫等)。
4、苗圃害虫的发生量与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如土壤的质地、结构、含水量、温湿度、pH值等)。例如地老虎喜湿润粘土地发生,砂壤土少;蛴螬喜在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碱性土中少。
5、其发生与周围环境(如农林作物、杂草、灌木、前茬、施肥等)有密切关系。如在林间、果园附近建立苗圃,蛴螬必成为优势种。在杂草繁殖地,有利与地老虎成虫产卵,累积虫口数量。若以农耕地作为苗圃,则以为害前茬的害虫为主。
第三节 苗圃地下害虫的防治策略与原则
一、防治策略:地下害虫地上治,成虫、幼虫结合治,苗圃内和苗圃外选择治。
二、防治原则
1、预防为主,综合治理(1)经营新苗圃地时,必须采取综合性的保护措施系统,预防害虫危害。划定(选择)为苗圃用地时,首先要进行土壤害虫调查。若土内害虫感染度超过标准时,则需要进行土壤消毒(用杀虫剂处理),首做好地下害虫发生趋势监测工作。(2)苗圃用地要与冬季深翻,以杀死一部分土内越冬虫态。(3)苗圃需细致整地,施基肥等要充分腐熟,切勿把厩肥内的害虫(主要施金龟子卵和幼虫)带入苗床内。(4)林木种子在传播前,可用杀虫剂拌种,营养土熏蒸处理。营养钵工厂化育苗,都可避免地下害虫的危害。(5)育苗后,要及时清除圃地的杂草,经常保持圃地的卫生。
2、在抚育和管理幼苗的同时,要及时进行人工捕打或采用化学防治发消灭所发现的害虫。(可用土壤消毒、熏蒸、喷雾法、用毒谷、毒饵、灯光诱杀、潜所诱杀等)。
3、利用生物防治
(1)脊椎动物,鸟类:在苗圃地上或附近可设置人工鸟巢(箱),建立食虫鸟类巢等条件,招引和保护食虫鸟类。家养鸡、鸭、猫等捕食地下害虫。还有刺猬也食地下害虫。
(2)捕食性昆虫:一种食虫虻Tabanus sp.蛴螬;一种土蜂Tiphia sp.蛴螬;一种步行虫 Phcropsophus jessoensis 金龟成虫
(3)寄生性天敌:金龟星喙寄蝇Prosena siberie ;外寄生螨(绒螨)Coleolaelaps sp;寄生性线虫 格氏线虫Neoaplectana glaseri 蛴螬
(4)病原微生物:真菌:棒束孢菌 Isaria sp(蛴螬);白僵菌 Beaureria spp(蛴螬);绿僵菌 Matarrhigium sp;细菌:乳状菌 Bacillus popilliae;
苏云金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
土壤消毒:用来毒杀苗木根部害虫的杀虫剂与土壤表面几英寸厚的土混合,在土内杀虫剂或者与害虫接触或者被害虫吞食厚可以毒杀害虫。
用于这个用途的杀虫剂通常为粉剂或颗粒剂。这些杀虫剂通常是在作苗床和移植床过程中施入土内。但有时亦可在已做好的苗床上的苗木中间开沟施入。浓缩型土壤杀虫剂应在使用前用肥料按一定比例充分混合进行稀释。这样使土壤杀虫剂总量增加,而且比较容易均匀地分散在苗床上。当毒土均匀地分散或条播到已准备好的的土壤内后,轻轻的耙土,与后达几英寸表土混合(要注意药害,先作小区试验)。
A.辛硫磷土壤处理:(1)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200-250g+细土25-30kg(药液用10倍水稀释后,喷洒在细土上拌匀,使其充分吸附),撒后浅锄。(2)用50%辛硫磷乳油250g,兑水1000-1500kg,顺垄浇灌,再浅锄。
B.用甲基异硫磷土壤处理:每亩用2%甲基异硫磷粉剂2-3kg,与25-30kg细土拌均匀,顺垄撒施,然后覆土或浅锄。
毒饵:地老虎和蝼蛄,再苗圃或新营造的人工林内可能为害幼树。这些害虫被各种饵料所诱引并在其上取食。把毒物加入这些有诱引作用的混合物内,能杀死这些害虫。
如:用90%晶体敌百虫50g+水250g溶解后喷到1000g麦麸上,拌成毒饵,傍晚撒于苗床上,每亩撒1000-1500g(毒杀蝼蛄等效果好)。
熏蒸:在苗圃苗床做好后,用聚乙烯覆盖物下,用溴甲烷熏蒸土壤,这是苗床准备播种时的标志措施。这种处理可以同时防治土中的害虫和真菌。还可以用熏蒸宝熏蒸装运前的苗木。这种方法有效而且简单,花钱不多,并可向林场经理保证:所购买的苗木是没有害虫的。
土壤熏蒸时,某些在较高温度下气化的化合物,有效的有林丹、三氯苯、邻二氯苯。
注意:许多熏蒸剂是无味的,使用时应该加入一定添加剂使用,以便警告人们有毒的气体存在。
拌种:苗木种子+杀虫剂+水+细土,按一定比例拌匀后播种。
如:用25%对硫磷微胶囊剂拌种:
药:水:种子=1:50:100或2:50:1000,对蛴螬、蝼蛄、金针虫均可。
堆草诱杀:在播种前或幼苗出土前,以柔嫩多汁的鲜杂草10kg拌90%晶体敌百虫50g(晶体敌百虫先用10倍水稀释溶解后)与草拌成毒饵,于傍晚撒布地面,诱杀3龄以上地老虎幼虫。
糖醋诱杀:用糖(或山芋煮熟捣碎)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晶体敌百虫1份,调制成糖醋液。每天傍晚将糖醋液置于苗圃地诱杀地老虎成虫效果好。
第四节 苗圃地下害虫重要种类发生与防治
一 、金龟子类(蛴螬)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总科Melolonthoidea幼虫
的统称,其中对林木有危害的属于鳃金龟科Melolonthidae、丽金龟科Rutelidae和花金龟科Cetoniidae。
蛴螬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食害多种农、林、牧草、药用和花卉植物的幼苗和环剥大苗、幼树的根皮。幼虫食量大,在土内取食萌发的种子,咬断根、茎,轻则缺苗断垄、重则毁圃绝苗,食害幼苗后断口整齐平截,易于识别;成虫出土取食叶、花蕾、嫩芽和幼果,常将叶片食成缺刻和孔洞,残留叶脉基部,严重时将叶全部吃光。
1 、重要种类
○1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
分布东北、华北、西北等省区。成虫取食杨、柳、榆、桑、核桃、苹果、刺槐、栎等多种果树和林木叶片,幼虫危害阔、针叶树根部及幼苗。与其习性和形态近似种有东北大黑鳃金龟H. diomphalia Bates。
西北、东北和华东2年1代,华中及江浙等地1年l代,以成虫或幼虫越冬。
幼虫3龄、均有相互残杀习性,常沿垄向及苗行向前移动危害,在新鲜被害株下很易找到幼虫;幼虫随地温升降而上下移动,春季10cm处地温约达10℃时幼虫由土壤深处向上移动,地温约20℃时主要在5?10cm处活动取食,秋季地温降至10℃以下时又向深处迁移,越冬于30?40cm处。
土壤过湿或过干都会造成幼虫大量死亡(尤其是15cm以下的幼虫),幼虫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为10.2?25.7%,当低于10%时初龄幼虫会很快死亡;灌水和降雨对幼虫在土壤中的分布也有影响,如遇降雨或灌水则暂停危害下移至土壤深处,若遭水浸则在土壤内作一穴室,如浸渍3天以上则常窒息而死,故可灌水减轻幼虫的危害。
○2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
除西藏、新疆外遍及全国。成虫危害柳、榆、松、板栗、乌桕、油茶、油桐、核桃、果树、豆类等几十种树木和植物的叶部,幼虫则食害植物及苗木的根部。
○3大云(云斑)鳃金龟Polyphylla laticollis Lewis
国内除西藏、新疆外,各省均有分布,近似种为小云鳃金龟P. gracilicornis Blanchard。危害松、云杉、杨、柳、榆等林木和多种农作物。
3?4年1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春季土温回升10?20℃时幼虫开始活动,6月老熟幼虫在土中10cm处作土室化蛹,7?8月成虫羽化。
成虫白天静伏,黄昏时飞出活动、求偶、取食,趋光性强。多产卵于林间砂土空地中腐殖质丰富的地段,每雌虫产卵10多粒至数十粒。初孵幼虫以腐殖质及杂草须根为食,稍大后即能取食树根,对幼苗危害很大,致被害株生长衰弱、甚至死亡。
○4其他
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甘肃、及日本、蒙古和前苏联的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
除西藏外遍布全国的暗黑鳃金龟H. parallela Motschulsky。
除西藏外遍布全
国的黑绒鳃金龟Serica orientalis Motschulsky。
分布西北、山西、河北、四川等省的小云鳃金龟Polyphylla gracilicornis Blanchard。
分布华南及东南亚的红脚异丽金龟Anomala cupripes Hope。
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各省的四纹丽金龟Popillia quadriguttata Fabricius。
见于东北、华北、内蒙、西北等地及前苏联远东的苹毛丽金龟Proagopertha lucidula (Faldermann)。
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南、陕西及前苏联、朝鲜、日本的白星花金龟Liocola brevitarsis (Lewis)。
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陕西及前苏联远东、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的小青花金龟Oxycetonia jucunda (Faldermann)。
2、 发生规律(以铜绿丽金龟为代表)
一年1代,以3龄或少数以2龄幼虫在土中越冬。次年4月份越冬幼虫上升表土危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化蛹,6~7月份为成虫活动期、9月上旬停止活动;成虫高峰期开始见卵,7~8月份为幼虫活动高峰期,10~11月进入越冬期。
成虫趋光性强,寿命约30天,有多次交尾及假死习性;白天隐伏于地被物或表土,黄昏出土后多群集于杨、柳等树上先交尾、再大量取食。21~22时为活动高峰,在次日黎明前飞离树冠落地潜伏习性; 卵多散产于果树下或农作物根系附近5~6cm深的土壤中 。
3、 防治措施
(1)金龟子的预测预报。
田间虫情调查
掌握蛴螬种类、分布、发育阶段、虫口密度等,是防治和预测的依据。
种类调查:在调查地块设1×1×0.8m样方,以每20㎝为1层分4层取土,分别统计、记录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土壤昆虫很多,其中步行虫、拟步甲等,区分种类后分别记录统计。
危害损失调查:主要掌握蛴螬的危害,造成的损失,苗木受害程度,判断虫口数量及发展趋势,为防治提供依据。
测报方法
发生趋势预测:根据上年虫量与发生期的气候预测下年的发生趋势。如大黑鳃金龟成、幼虫交替越冬的习性决定了其危害有1年轻1年重的规律,所以上年越冬幼虫比例占90%以上时,翌春幼虫危害严重、秋季幼虫危害则轻,否则情况相反;但是决定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是具体地块3龄幼虫量和幼虫孵化期的雨量和气温,即若干旱无雨则发生严重。不同省份幼虫孵化期是有差异的,西北为5月上旬至6月中旬、华北等地为5月上中旬、东北6月中下旬。
短期预测:在幼虫危害期前进行调查,预测发生高峰期,为防治适期找依据。从幼虫化蛹开始,在大田内挖蛹调查,每次调查不少于30头。当化蛹率达60%以上时,再加蛹历期和成虫蛰伏期后即为成虫防治适期;如再加上产卵前期和卵历期即为孵化高峰期或幼虫防治适期。其中关键是根据雌虫卵巢的发育级别确定成虫
出土后的天数,表7?1可作为参考;在成虫发生期采用随机取样法隔日捕捉雌虫20头,解剖雌虫检查卵巢发育级别。一般当卵巢发育到4级时,成虫已进入产卵后期,所产的卵多数已孵化,此时即为幼虫防治适期。
大黑鳃金龟卵巢发育分级标准
发育级别 发育特征 成虫出土后天数
1级 乳白透明期
2级 卵黄沉淀期
3级 卵待产期
4级 产卵始盛期
5级 产卵高峰期
6级 产卵盛末期 卵巢尚未发育,小管无色透明
小管内可见乳黄、长椭圆卵细胞
卵巢管内有成熟卵粒,管柄膨大
管内有1?2粒成熟卵
成熟卵少,排列松,有空段
卵巢管萎缩,管内无卵或残存少量卵细胞 12
18
27
30?32
40
60
(2)林业技术防治
秋末深耕可增加蛴螬的越冬死亡率,招引食虫鸟寻食成虫和幼虫。蛴螬喜在腐殖质中生活,施厩肥时要腐熟,追施厩肥时避开蛴螬活动盛期,肥料要掩埋好。在蛴螬危害高峰期浇水,可溺死部分幼虫;秋末大水冬灌可减轻翌春的危害。金龟子喜在地边杂草处活动,及时清除田间及地边杂草可减少虫口数量;在成虫产卵期及时中耕也可消灭部分卵和初孵幼虫。
(3)人工防治
在成虫羽化期用黑光灯、或其它引诱物诱杀。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于傍晚振落上树成虫捕杀。秋季耕翻时人工捕捉幼虫。
(4)化学防治 种子与50%?75%辛硫磷2000倍液按1:10拌种、或20%甲基乙硫磷乳油1kg拌种250?500kg防治蛴螬。用辛硫磷和甲基乙硫磷,在播种前将药剂均匀喷撒地面,然后翻耕或用将药剂与土壤混匀;或播种时将颗粒药剂与种子混播,或药肥混合后在播种时沟施,或将药剂配成药液顺垄浇灌或围灌防治幼虫。成虫盛发期喷25%西维因粉或15%的乐果粉1000?1500倍液或其它药剂防治。
(5)生物防治 采用蛴螬乳状杆菌乳剂、大黑臀土蜂防治幼虫,可利用金龟子性腺粗提物或未交配的雌活体诱杀成虫。
二、 地老虎类
地老虎类属鳞翅目夜蛾科Noctuidae、切根夜蛾亚科Agrotinae中的切根夜蛾属Euxoa和地老虎属Agrotis的幼虫总称,俗称土蚕、切根虫等。其食性杂、危害重,以幼虫危害林木、果树以及农作物的幼苗,常咬断或咬食幼苗根茎,主茎硬化后也能咬食生长点,使植株难以正常发育或导致幼苗枯死。该类害虫也是重要的农业害虫。
1 、重要种类
重要的有遍布全国的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 (Denis et Schiffermüller);与小地老虎混合发生于长江流域的大地老虎A. tokionis Butler;分布西北的八字地老虎 Amathes c-nigrum L.;分布于东北、华北以及西南的白边地老虎 E. oberthuri (Leech);主要分布于新疆、蒙古的警纹地老虎 E. exclmationis (Linnaeus)。
2
、发生规律
小地老虎属广布性种类,以雨量丰富、气候湿润的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发生量大,东北地区多发生在东部和南部湿润地区。该虫能危害百余种植物,是对农、林木幼苗危害很大的地下害虫,在东北主要危害落叶松、红松、水曲柳、核桃楸等苗木,在南方危害马尾松、杉木、桑、茶等苗木,在西北危害油松、沙枣、果树等苗木。轻则造成缺苗断垄,重则毁种重播。
生物学及习性:
年发生代数随各地气候不同而异,愈往南年发生代数愈多;在长江以南以蛹及幼虫越冬,但在南亚热带地区无休眠现象,从10月到第2年4月都见发生和危害。西北地区2?4代,长城以北一般年2?3代,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年3代,黄河以南至长江沿岸年4代,长江以南年4?5代,南亚热带地区年6?7代。无论年发生代数多少,在生产上造成严重危害的均为第1代幼虫。南方越冬代成虫2月份出现,全国大部分地区羽化盛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宁夏、内蒙古为4月下旬。
卵散产于低矮叶密的杂草和幼苗上、少数产于枯叶、土缝中,近地面处落卵最多,每雌产卵800?1000粒、多达2000粒;卵期约5天左右,幼虫6龄、个别7?8龄,幼虫期在各地相差很大,但第1代约为30?40天。幼虫老熟后在深约5cm土室中化蛹,蛹期约9?19天。
成虫的活动性和温度有关,在春季夜间气温达8℃以上时即有成虫出现,但10℃以上时数量较多、活动愈强;具有远距离南北迁飞习性,春季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由低海拔向高海拔迁飞,秋季则沿着相反方向飞回南方;微风有助于其扩散,风力在4级以上时很少活动;对普通灯光趋性不强、对黑光灯极为敏感,有强烈的趋化性,特别喜欢酸、甜、酒味和泡桐叶。成虫的产卵量和卵期在各地有所不同,卵期随分布地区及世代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温度高低不同所致。幼虫的危害习性表现为,1?2龄幼虫昼夜均可群集于幼苗顶心嫩叶处取食危害;3龄后分散,幼虫行动敏捷、有假死习性、对光线极为敏感、受到惊扰即卷缩成团,白天潜伏于表土的干湿层之间,夜晚出土从地面将幼苗植株咬断拖入土穴、或咬食未出土的种子,幼苗主茎硬化后改食嫩叶和叶片及生长点,食物不足或寻找越冬场所时,有迁移现象。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温度 高温对小地老虎的发育与繁殖不利,因而夏季发生数量较少,适宜生存温度为15℃?25℃;冬季温度过低,小地老虎幼虫的死亡率增高。
○2土壤湿度 凡地势低湿,雨量充沛的地方,发生较多;头年秋雨多、土壤湿度大、杂草丛生有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活动,是第二年大发生的预兆;但降水过多,湿度过大,不利于幼虫发育
,初龄幼虫淹水后很易死亡;成虫产卵盛期土壤含水量在15?20%的地区危害较重。沙壤土,易透水、排水迅速,适于小地老虎繁殖,而重黏土和沙土则发生较轻;土质与小地老虎的发生也有关系,但实质是土壤湿度不同所致。
○3苗圃管理 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是引诱地老虎产卵、先期取食的最好寄主,杂草越多,幼虫成活率越高其危害越严重。此外,苗木种类、生育状况、前茬作物以及蜜源植物等都影响小地老虎的发生量和危害程度。
3、 防治措施
地老虎幼虫在3龄前群集于杂草或幼苗上,抗药力小,是防治的最佳时期。适时防治的关键是做好测报。一般应以压低第一代幼虫为重点,要采取管理和营林措施为主的、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1)地老虎的预测预报:地老虎幼虫在3龄前群集于杂草或幼苗上,抗药力小,是防治的最佳时期。适时防治的关键是做好测报。(2)压低越冬虫口密度:秋耕、冬灌、铲埂灭蛹。(3)调整播期:春季早播,秋季晚播,春季苗木提早木质化,秋季适当晚出苗,可以有效地减轻其危害。(4) 诱杀成虫:在发蛾期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也可将新从泡桐树浸以药液后直接诱杀。(5)苗地管理:杂草是地老虎产卵的主要场所及幼龄幼虫的食料,清除田间杂草对防治地老虎危害有一定作用。也可将嫩草散布在地面诱捕3龄以上幼虫,或用毒饵诱杀。用大水漫灌可杀死产在地面杂草上的卵及大量初龄幼虫。(6)人工捕杀:清晨巡视圃地如发现断苗时,刨土捕杀幼虫;地老虎老熟幼虫多在田埂上化蛹越冬,在其化蛹率达90%时,铲松田埂表土即可杀死大量蛹。(7)药剂防治
地老虎的预测预报
地老虎幼虫在3龄前群集于杂草或幼苗上,抗药力小,是防治的最佳时期。适时防治的关键是做好测报。
虫情调查:
越冬成虫调查: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测。糖醋液按糖:醋:酒:水=6:3:1:10的比例配置后加总量0.1%的杀虫剂混匀。使用时将药液盛入敞口容器内、液深3.3?5cm,黄昏时置于离地面2/3?1m高处,第二天计数;5天加液1次,第10天更换药液1次。
卵和幼虫调查:查卵和幼虫可结合进行,前期着重查卵,后期着重查幼虫。在杂草较多、发生较重处选择不同类型的样地1?3块,按每点1m2面积每次在每样地均匀取9点,从越冬代成虫羽化始到产卵末期止3?5天查一次。可利用小地老虎喜在草把上产卵的习性进行数量调查,将草把从一端捆成长15 cm、直径0.5cm的束,按每块地插50?100把、用木棒插入田间,或将草把平插在其喜食的作物上,诱集成虫产卵、并统计。
在气温15℃情况下可根据卵色推算出孵化期。
一级卵乳白色,距孵化11天;二级卵米黄色,距孵化8.5天 ,三级卵浅红色,距孵化6天,四级卵红紫色,距孵化3天;五级卵灰黑色,距孵化0.5天。
预测方法:
发生期预测:越冬代蛾高峰出现后的第8?14天百株卵量最高,为除草灭卵适期。越冬代主蛾峰出现后的第20?25天为3龄前的幼虫防治适期;或于发卵高峰日起加上卵的历期和1龄幼虫历期、即为2龄幼虫盛期,或从越冬代第一蛾峰起后推29?31天即防治适期,一般在主蛾峰后1个月左右是3龄后的危害盛期。在新疆黄地老虎越冬代的物候为:苦豆子嫩头出土始期为化蛹始期,杏花败谢、梨花盛开为化蛹盛期,马蔺花、刺槐花初开期为羽化始期,马蔺花、刺槐花盛期为羽化盛期。
发生量预测:发生量预测要依据越冬代蛾子迁入数量,结合春季气候条件具体分析。江苏省用上年9?12月份诱蛾量X,预测当年1代幼虫密度Y头数/米2的预测式为 Y=6.0092X-0.3659±0.7615。在甘肃省以3月份小地老虎雌蛾发生量预报发生程度,轻度发生即缺苗率低于10%,全月1灯1器诱蛾低于500头;中度缺苗率10%?20%,诱蛾501?2000头;大发生缺苗率大于20%,诱蛾2000头以上。河北省用虫源与气候条件综合分析预测黄地老虎的发生程度,如3?4月份平均有幼虫0.1头/m2为小发生,0.2?0.5头/m2为中发生,0.5头/m2以上为大发生。
三、蝼蛄类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Gryllotalpidae,是常见的地下害虫之一。该虫喜居于温暖、潮湿、多腐殖质的壤土或沙土内,昼伏夜出活动为害。成虫、若虫均喜食刚发芽的种子,危害林木、果树及农作物的幼苗根部、接近地面的嫩茎,被害部分呈丝状残缺,致使幼苗枯死;同时成虫、若虫在表土层内钻筑隧道,使幼苗根土分离失水而枯死。
1、重要种类:○1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分布全国各省区及朝鲜、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和非洲。以辽宁及长江以南等地发生量大;食性杂,对针叶树播种苗、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苗期危害甚重。○2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主要分布于我国北纬32°以北的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吉林(西部较多);俄罗斯西伯利亚、土耳其。危害植物同东方蝼蛄。
2、发生规律(以东方蝼蛄为例)
分布全国各省区及朝鲜、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和非洲。以辽宁及长江以南等地发生量大;食性杂,对针叶树播种苗、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苗期危害甚重。
成虫、若虫均喜食刚发芽的种子,危害林木、果树及农作物的幼苗根部、接近地面的嫩茎,被害部分呈丝状残缺,致使幼苗枯死;同时成虫、若虫在表土层内钻筑隧道,使幼苗根
土分离失水而枯死。
西北1年1代,华北以南地区年1代,东北则需2年完成l代。西北以成虫或6龄若虫越冬,来年3月下旬越冬若虫开始上升至表土取食活动,4~5月份是危害盛期, 9月中、下旬为第二次危害高峰。
5~6月羽化为成虫;若虫孵出3天后能跳动,渐分散危害,昼伏夜出,以2l~23时为取食高峰,共6龄。
有较强的趋光性,嗜食有香、甜味的腐烂有机质,喜马粪及湿润土壤。土壤质地与虫口密度也有关系,在轻盐碱地虫口密度最大、壤土次之、粘土地最少。
3、防治措施:(1)蝼蛄的预测预报。 如挖土调查法:在蝼蛄即将进入越冬休眠前,选择有代表性地块挖土调查。样点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每个样点1m2、深60~120cm,根据样点内虫量推算目标区的虫量。(2)诱杀:蝼蛄的趋光性很强,在羽化期间,晚上7~10点钟可用灯光诱杀;或在苗圃步道间每隔20m左右挖一小坑,将马粪或带水的鲜草放入坑内诱集,再加上毒饵更好,次日清晨可到坑内集中捕杀。(3)保护天敌:鸟类是蝼蛄的天敌。(4)林业措施:施用厩肥、堆肥等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深耕、中耕也可减轻蝼蛄危害。(5)化学防治: ① 毒饵均匀撤在苗床上诱杀;② 用农药等拌种。
四、蟋蟀类
蟋蟀属直翅目蟋蟀科Gryllidae,全国已知2300种以上,为害苗木的主要有大蟋蟀Tarbinskiellu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 Walker,棺头蟋Loxoblemmus doenitzi Stein。均以成、若虫危害叶片和顶芽,或咬断刚出土的嫩茎。
1、 重要种类:
○1大蟋蟀Tarbinskiellus portentosus(Lichtenstein)
大蟋蟀分布于西南、华南、东南沿海、台湾;日本、东南亚、印度。杂食性,常咬断农林植物幼苗茎部,有时还爬上l?2m高的苗木或幼树上部,咬断顶梢或侧梢,造成严重缺苗、断苗、断梢等现象。
○2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 Walker
分布于西北、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尤以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河南等地最多。危害农作物和苗木的叶、茎、枝、种子及果实,也危害嫩茎,在缺乏食物时互相残杀取食。
2、发生规律
大蟋蟀分布于西南、华南、东南沿海、台湾;日本、东南亚、印度。
1年l代,以3~5龄若虫在土穴中越冬。次年2~3月恢复活动、出土危害各种苗木和农作物幼苗,5~7月羽化,6月间成虫盛发,7~8月间为交尾盛期,7~10月产卵,8~10月 8~10月孵化,卵期20~25天。10~11月若虫仍常出土危害,11月初若虫开始越冬。若虫期7~9个月、共7龄,成虫寿命2~3个月、于8~9月间陆续死亡。
大蟋蟀通常昼伏夜出,白天穴居于洞中取食以前储备的食物,傍晚再出外咬食附近的嫩苗,还将嫩茎切断或连枝叶拖回洞内。
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或低洼、撂荒的沙壤旱地,或山腰以下的苗圃和全垦林地、沿海台地等发生量大。
此虫对霉、酸、甜的物质相当喜好。
3、防治措施:(1)毒饵诱杀 可选用炒香的谷皮、米糠、油渣、麦麸等50kg,再将90%敌百虫0.5kg溶于15kg水中、或用40%的氧化乐果800倍液拌成毒饵,于傍晚前撒布于有松土的洞口附近诱杀。也可在苗圃内每隔4~5步堆放禾本科植物鲜叶,堆内放少量毒饵,诱杀。(2)坑诱捕杀 每666m2挖0.3×0.5m的坑3~4个,坑内放入加上毒饵的新鲜畜粪,再用鲜草覆盖,可以诱集大量蟋蟀成、若虫,次晨进行捕杀。(3)挖洞捕杀 根据洞口有松土的标志,挖掘洞穴,捕杀成、若虫。
五、其它类:细胸金针虫 Agriotes fusicollis Miwa沟胸金针虫 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rmann 大灰象Sympiezomias velatus (Chevrolat) 灰种蝇Delia platura (Meigen)属双翅目、花蝇科Anthomyiidae
第四章 顶芽、嫩稍、幼干害虫的发生与治理
幼林是树木生长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通常幼林尚未郁闭,林内光照条件较好,杂草丛生,幼树不仅在营养上和水分上要与杂草竞争,而且常遭受喜光性钻蛀性害虫及吸汁性害虫的危害。这类害虫种类多分布广,习性复杂。
有三大类:刺吸类、钻蛀类、虫瘿类
第一节 刺吸类害虫的主要类群、重要种类、发生危害和治理
一般危害状:针刺吸幼树顶芽、嫩叶、幼茎的汁液,呈现斑点或卷叶萎缩,或形成虫瘿刺伤皮层产卵;传播植物病害、排泄物污染枝叶、招致煤污病
发生特点:种类多、繁殖潜能大、生活习性特殊;干旱发生重;化学防治控制在初发和点片阶段
一、刺吸类害虫的主要类群 和重要种类
(一)蚧虫类:即蚧壳虫总科Coccoidea。
全球20科,6000多种;我国15科,600多种。 蚧类是林木的重要害虫。这类害虫刺吸树木汁液,引起植物组织退色、死亡;虫体小,数量多,繁殖力强,对林木常年危害后常造成整株或成片林木枯死,甚至引发毁灭性的森林虫灾。
同翅目蚧总科Coccoidea:雌雄异形,高度特化,小型;多固定生活,刺吸植物汁液;被介壳或粉、棉状蜡质分泌物;分布极广
多重要农林、园林、果树害虫,有检疫对象;少数益虫:紫胶虫、白蜡虫。
草履蚧、杨圆蚧、松突圆蚧
1、珠蚧科Margarodidae,又称绵蚧科
松蚧属 Matsucocus: 我国松林主要害虫,已知有日本松干蚧M. matsumurae (Kuwana)、马尾松干蚧M. massoninae Young et Hu等6种:(1)日本松干蚧M. matsumurae (Kuwana)(2)中华松梢蚧 S. sinensis Chen松梢蚧属 Sonsaucoccus;中华松梢蚧 S. sinensis Chen、云南松梢蚧S. yunnanensis Young et Hu。(3)吹绵蚧Icerya purchasi Maskell 吹绵蚧属
Icerya(4)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 (Kuwana) , 草履蚧属Drosicha
2、粉蚧科 Pseudococcidae(5)竹白尾粉蚧 Antonina crawii (Cockerell),白尾粉蚧属(6)竹巢粉蚧Nesticoccus sinensis,巢粉蚧属(7)湿地松粉蚧Crisicoccus 松粉蚧属
3、绒蚧科Eriococcidae,绒蚧属Eriococcus(8)竹皱绒蚧E.transversus (9)丝球绒蚧E. nematosphaerus Hu et Xie(10)紫薇绒蚧 Eriococcus lagerostroemiae Kuwana
4、绛蚧科 Kermesidae(11)栗绛蚧 Kermes nawae Kuwana ,绛蚧属
5、链蚧科Asterolecaniidae
竹链蚧属Bambusaspis(12)竹链蚧 B. Bambusae(13)绿竹链蚧 B. nottabile (Russell) (14)半球竹链蚧 Bambusaspis hemisphaerica (Kuwama)(15)透体竹链蚧Bambusaspis delicaus (Green)
新链蚧属Nesoasperodiaspis (16)栗新链蚧 N. castaneae
6、蚧科Coccidae(17)桔绵蚧Choropulvinaria aurantii,绿绵蚧属(18)日本纽绵蚧 T. japonica (Cockerell),纽绵蚧属Takahashia(19)软蚧Cercis canadensis 蚧属(20)杏毛球蚧 Didesmococcus koreanus Borchsenius,毛球蚧属(21)日本准球蚧Eulecanium kunoensis (Kuw.),准球蚧属蚧(22)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 (Maskell),蜡蚧属(23)角蜡蚧 Ceroplastes ceriferus (Anderson),蜡蚧属(24)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蜡蚧属
7、盾蚧科Diaspididae(25)柳牡蛎蚧 Lepidosaphes salicina Borchsenius ,牡蛎蚧属(26)松牡蛎蚧 Lepidosapnes pini Maskell,牡蛎蚧属(27)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突圆蚧属(28)杨夸圆蚧Quadraspidiotus. gigas (Thiem et Gerneck),夸圆蚧属(29)梨夸蚧Q.perniciosus (Comstock)
(二) 蚜虫类,即蚜虫总科Aphidoidea
蚜虫种类繁多,世界上已记载约3000种,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尤以北温带为多,其中除五倍子蚜是经济益虫外,绝大多数是农林害虫。
蚜虫危害后,常引起枝叶变色,叶卷曲皱缩或形成虫瘿,影响林木生长;蚜虫还大量分泌蜜露、粘污叶面,不但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常诱发煤污病的发生,使叶片变黑;有些种类还是植物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蚜虫每年发生代数很多,有的年十几代甚至30多代,多以卵在树木的枝条上越冬。
同翅目属蚜虫总科Aphidiodea。
多害虫;危害嫩枝、幼芽、叶片及根部;导致梢叶卷曲、变色或形成虫瘿;或致煤污病,或传毒。
生物学特性复杂而多变,一年几至几十代,短期可暴发;若虫一般4龄;卵或若虫越冬;世代交替
适宜条件:15~22℃,80%,通风不良,茂密荫蔽;风助迁移扩散;强风雨冲击压低虫口;
生活史复杂(寄主、生殖方式等变化):侨迁型:2种寄主,迁移寄生。刺槐蚜。留守型:1种或几种近缘寄主,无中间寄主,不迁移。松大蚜、葡萄根瘤蚜。复迁型:2种寄主,既有迁移蚜,也有
留守蚜,几年完成一个循环。落叶松球蚜
1、蚜科Aphididae(1)刺槐蚜Aphis robiniae Macchiati(2)月季长管蚜 Macrosiphum rosivorum(3)桃瘤蚜 Tuberocephalus momonmis(4)桃蚜 Myzus persicae(5)桃粉蚜Hyalopterus arundis(6)马尾松大蚜 Cinara pinea?(7)栗枝大蚜 Petrochlorus tropicalis Goot
2、球蚜类科Adelgidae(1)落叶松球蚜指名亚种Adelges laricis laricis Vallot(2)落叶松球蚜红杉亚种Adelges laricis potanilaricis Zhang
3、其它(1)苹果绵蚜 Eriosoma lanigerum (Hausmann)(2)葡萄根瘤蚜Viteus vitifoliae
(三)木虱类,即木虱总科 Psylloidea。
其中木虱科Psyllidae的害虫刺吸树液、使其长势衰弱、枝干叶枯,许多种类还分泌白色蜡丝等物、污染寄主叶片、影响其光合并招致煤污病发生,也传播多种植物病毒。
同翅目木虱总科:小型;活泼,能飞善跳;食性较专一;部分种类虫体分泌蜡丝
梧桐木虱 Thysanogyna limbata Enderle 沙枣木虱 Trioza magnisetosa Log
(四)粉虱类Aleyrodoidea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aint白刺粉虱A. vaporarorum Westwood 桔绿粉虱Dialeurides citri Ashmead
(五)蝽象类:卵圆蝽 Hippota dorsalis Stal山竹缘蝽Notobitus montanus Shiao小板网蝽 Monoteria unicostata梨网蝽 Stephanitis nashi Esaki et Takeya竹后刺长蝽 Pirkimerus japonicus (Hidaka)
(六)螨类
林木螨类属蛛形纲Arachnoidea蜱螨目Acarina的微小节肢动物。全球估计50万种以上。
根据对17种主要林果植物调查的不完全统计,共有168种;苹果(22)、松(21)、榆(19)、椴(17)、杨(15)、桃(15)、柏(7)、栎(14)、杉(9)、竹(4)。
大多属于多食性或寡食性,少数单食性或杂食性。主要危害叶,其次为芽、嫩茎、花及幼果。寄主被害初期出现退绿斑点,后变黄褐色斑块或枯死,严重时造成落叶、落花和落果。
针叶小爪螨Oligonycnas ununguis (Jacohi)杨刺皮瘿螨Rculops lobuliferus (Keifer)枸杞刺皮瘿Aculops lycii朱砂叶螨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山揸叶螨 T. viennensis Zacher
二、 刺吸类害虫的发生危害特点:○1种类多、分布广。○2除蝉外,绝大多数体形微小,生活隐蔽,易随寄主人为远距离传播。○3繁殖率强、世代多。○4为害期长,成、若虫均能为害。○5对寄主不仅直接为害,还有间接为害。传播病毒、造成煤污病。
三、重要种类的发生规律与治理
1枣大球蚧2松突圆蚧3日本松干蚧
(1) 分类地位
(2) 分布、寄主及危害
分布于东南沿海及日本、朝鲜,危害油松、赤松、马尾松、黑松和黄松等,1950年见于山东崂山,后在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等省市某些地区相继发现。5~15年生松树受害最重,20~30年生被害较轻。
(3)主要生物学、生态学习性
1年2代,以1龄寄生若虫越冬或越夏,发生时间因南北气候而有差异。南方越冬代成虫发生期比北方提早1月余,但由于夏季长、第1代1龄寄生若虫越夏期也较长,因而第l代成虫期比北方晚出现1个月。
3龄雄若虫经结茧、化蛹,羽化为成虫,雌若虫脱皮后即为成虫。成虫羽化后即交尾,第2开始产卵于轮生枝节、树皮裂缝、球果鳞片、新梢基部处,雌虫分泌丝质包裹卵形成卵囊。
孵出若虫沿树干上爬活动1~2天后,即潜于树皮裂缝和叶腋等处固定寄生、成为寄生若虫;此时虫体很小、隐蔽、很难发现和识别,即“隐蔽期”;寄生若虫脱皮后,触角和足等附肢全部消失,雌、雄分化,虫体迅速增大而显露于皮缝外为“显露期”,这是危害最严重的时期。2龄雄若虫蜕皮后爬行于粗糙的树皮缝、球果鳞片、树根附近分泌白色蜡丝结茧化蛹,蛹期越冬代为8~15天,第1代5~6天。
日本松干蚧天敌种类很多,已知的约有捕食性天敌100多种。如异色瓢虫、蒙古光瓢虫、盲蛇蛉、松干蚧花蝽等。
(4)防治措施
检疫:强化检疫措施,严禁疫区携虫苗木、接穗、原木外运和引进。
林业技术措施:进行合理密植,选育抗虫树种、营造混交林。改善土肥条件,增加植株抗虫力。剪去病虫枝、清除受害株,以清除虫源,减少虫口密度。
生物防治:对效果已经明确的天敌应加以保护利用、或人工饲养释放。
化学防治:喷药、涂干、灌根、注射等施药方式如下。
蚧类的预测预报
第二节 钻蛀类害虫的主要类群、重要种类以及发生危害特点及治理
为咀嚼式口器害虫,以钻蛀和啃食枝梢、嫩茎、幼芽,直接影响主梢、枝条的生长和主干的形成;这一类多属鳞翅目的螟蛾类、麦蛾类、卷蛾类,鞘翅目的象甲类、天牛及某些叶甲;如梢斑螟的大量为害,可使主干扭曲或顶梢丛生。
幼虫钻蛀幼树枝梢、嫩芽,在木质部或隧部钻蛀隧道,致嫩梢枯萎,甚至树木死亡。
刺激导致畸形(多头、瘿瘤),影响树势及生长(梢螟等)
有些还可吐丝缀叶取食,或蛀入幼果,影响果实产量和质量(卷蛾等)
隐蔽难防,可人工剪除虫梢、及早合理化防
梢螟、卷蛾、其它蛾、蝇、象甲、蜂等
一、钻蛀类害虫的主要类群 和重要种类
(一)钻蛀顶芽嫩梢类:1、微红梢斑螟 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松梢螟)2、杉梢小卷蛾 Polychrosis cunninghamiacola Liu et Pai 3、松果梢斑螟 Dioryctria pryeri Rgaonot 4、松实小卷蛾Petrova cristata Walsingham(松梢小卷蛾)5、桃蛀螟 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 6、马尾松梢小卷蛾 Rhyacionia dativa Heinrich 7、楸螟 0mphisa plagialis Wileman 8
、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 piniperda L. 9、马尾松梢小蠹 Cryphalus massonianus
(二) 钻蛀幼干类:1、松梢象甲 Pissodes nitidus Roelofe 2、红棕象甲 Rhyncophorus ferrugineuss (Olivier)3、蔗扁蛾 Opogona sacchan (Bojer)4、咖啡木蠹蛾 Zeuzera coffeae Neitner 5、杨干象Cryptorhynchus lapathi L.6、白杨透翅蛾
(三) 钻蛀嫩笋、嫩竹类:1、一字竹象 Otidognathus davidis Fabricius 2、大竹象Cyrtorachelus longimanus Fabricius 3、竹横锥大象(长足大竹象) Cyr. buqueti Guer 4、竹笋夜蛾 Oligia vulgaris (Butler)5、竹秀夜蛾 Apamea apameoides 6、江苏泉蝇Pegomya kiangsuensis Fan 7、毛笋泉蝇 Pegomya phyllostachys Fan
这类害虫主要以幼虫蛀食笋肉,使竹笋腐烂退孙,或使笋成竹后节间距缩短,竹材变形,干脆易被风折断,或者纵裂成沟,引起菌类寄生,加速嫩竹腐烂,严重影响竹笋及竹子的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二、重要种类的发生规律与治理
微红梢斑螟 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
(1) 分类地位
(2) 分布、寄主及危害
广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南方及东北亚、欧洲。危害松类。幼虫蛀害主梢,使侧梢丛生、树冠畸形,蛀食幼树枝干时在韧皮部及边材上蛀孔成道;被害木当年新增材积仅为健康木的l/3,如连年受害、损失更重。幼虫常危害球果,也是重要的种食害虫。
(3)主要生物学、生态学习性
吉林年l代,辽宁、北京、河南、陕西2代,南京2~3代,广西3代,均以幼虫在被害枯梢及球果中越冬,部分幼虫在枝干伤口皮下越冬。
卵散产于被害梢已枯黄针叶的凹槽处、每梢有卵1~2粒,少部分产卵于被害球果鳞脐处或树皮伤口处,在野外绝不产卵于新鲜组织上。常爬行于主梢、侧梢或少数爬行于球果危害,在危害部位形成约0.8 cm2凝有松脂的疤痕,以后渐蛀入髓心。3龄幼虫有迁移危害另一新梢习性;越冬幼虫于3月底4月初开始活动,在被害梢内继续下蛀到2年生枝条内取食,部分常转移到另一新梢内蛀食,新梢被蛀后钩状弯曲。该虫多发生于郁闭度小、生长不良的4~9年生幼林中,在一般情况下,国外松受害比国内松严重,以火炬松被害最重。
(4)防治措施
检疫:对危害枝梢的蛾类应实施检疫,以防止其进一步蔓延。
营林措施: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加强管理以增强树势,合理密植以创造适于树木生长而不利于蛀梢蛾类发生的环境。搞好幼林抚育,促使幼林提早郁闭;禁牧,修枝时留桩短、切口平、减少枝干伤口,以防止成虫在伤口产卵。对以卵块在枯枝上越冬蛾类,可在冬季剪除干枯枝以减少越冬卵。
生物防治:保护各种天敌,也可释放长距茧蜂防治低虫口
密度下的微红梢斑螟,释放跳小蜂防治桃条麦蛾幼虫。
化学防治:对幼龄幼虫可用农药喷杀。对l~2年生幼林中的楸螟幼虫可于4月下旬在树干基部约30cm范围内进行土深20cm处三点埋药、浇水、然后封土。成虫羽化盛期末即产卵前可烟雾剂以杀死部分害虫,对有趋性的成虫也可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
第三节 虫瘿类害虫的主要类群、重要种类以及发生危害特点及治理
瘿蚊科Cecidomyiidae、瘿蜂科Cynipidae的部分种类。其危害特点是在危害部位形成虫瘿,造成枝芽、梢枯死。
一、虫瘿类害虫的主要类群 和重要种类:1、柳瘿蚊Rhabdophaga salicis Schrank 2、云南松脂瘿蚊 Cecidomyia yunnanensis Wu et Zhou 3、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su 4、竹广肩小蜂 Aiolomorphus rhopaloides Walker 5、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小蜂科Eulophidae、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胯姬小蜂属Quadrastichus。
二、虫瘿类害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三、虫瘿类重要种类及发生危害特点及治理
1、柳瘿蚊 Rhabdophaga salicis (schrank)
分布、寄主及危害:柳瘿蚊分布于新疆、宁夏、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及东北各地。以幼虫危害柳类的芽、新梢及枝干、叶柄、叶脉。侵害部位变黑、肿胀,甚至使新枝、梢干枯,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和观赏价值;长期危害则使树势衰弱,感染腐烂病而整株死亡。
主要生物学及生态学习性:山东、江苏、湖北年1代,以幼虫在瘿瘤内越冬;新疆南部年3~4代,以老熟幼虫在枝条皮下或芽内越冬。
初孵幼虫自枝条幼嫩部位、芽或叶上钻入表皮取食,分泌粘液使蛀食部坏死。幼虫蛀食枝干的形成层和韧皮部,使输导受阻、水和营养积聚形成瘿瘤。
防治措施:林业技术措施:加强营林管理,在春秋两季摘除虫瘿,剪去虫害枝以减少越冬虫源。栗瘿蜂是以幼虫在芽内越冬,新发展板栗地区应避免在害虫发生区采集板栗接穗;根据栗瘿蜂不产卵于休眠芽的习性,对于被害严重的栗林,冬季可将1年生枝条休眠芽以上部分剪去,1年后即可恢复结果。 保护利用天敌:保护利用天敌,以抑制瘿蚊、栗瘿蜂虫口。
2、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
分类地位:属于姬小蜂科Eulophidae、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胯姬小蜂属Quadrastichus。
分布、寄主及危害:目前在深圳、厦门、三崖等地。 刺桐姬小蜂仅为害刺桐属植物,造成叶片、嫩枝等处出现畸形、肿大、坏死、虫瘿,严重时引起植物大量落叶、植株死亡。
主要生物学特性: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该虫繁殖能力强,成虫羽化不久即能交配,雌虫产卵前先用产卵器刺破寄主表皮,将卵产于寄主新叶、叶柄、嫩枝或幼芽表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