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管理

合集下载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

二.地籍管理(我国地籍管理的内容)
3.土地登记的信息公开查询
(1)土地登记信息公开查询范围 ①土地登记结果的查询范围 土地登记结果包括土地登记卡和宗地图。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依照《土地登记 资料公开查询办法》的规定查询。 ②原始登记资料的查询范围 原始登记资料包括土地权属来源文件、土地登记申请书、地籍调查表和地籍图。 原始登记资料的查询范围如下: 土地权利人、取得土地权利人同意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查询其土地权利范围内的原 始登记资料; 土地登记代理机构有权查询与其代理业务直接相关的原始登记资料; 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有权查询与调查 、处理案件有关的原始登记资料。 ③特许登记资料的查询范围 指涉及国家安全、军事设施等保密单位的土地登记资料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保 密的土地登记资料。这类土地登记资料的查询受到严格限制,不在公开查询的范 围内。 (2)土地登记信息公开查询程序 (3)查询和限制 (4)查询收费
二.地籍管理
(七)地籍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地籍档案管理是对地籍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 史记录,包括文件、图册、图像资料等,进行搜集、鉴定、整理 、保管、统计、编码和提供利用等多项工作的总称。地籍档案管 理的基本要求有:完整、准确、系统、安全。 (八)我国地籍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二. 地籍管理
(一)地籍的概念 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权属、数量、 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册。地籍具有空间性 、法律性、精确性和地籍资料的连续性等特点。
二.地籍管理
(二)地籍的分类 1.按功能分类 地籍按功能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三种类型。 2.按建立的时序分类 地籍按建立的时序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3.按所记载的对象分类 地籍按记载的对象分为农村地籍和城镇地籍。 4.按表现形式分类 地籍按表现形式分为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1.地籍: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件与簿册。

地籍分类:按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按开展地籍的先后时序分(初始地籍、变更地籍)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分(城镇地籍、农村地籍)按手段和成果形式分(常规地籍、数字地籍)按行政管理层次分(国家地籍、基层地籍)2.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目的:随时清晰地掌握土地资源、土地资产的存在、分配、利用和管理状况,为土地管理服务,为国家管理、为生产、建设、经济发展和其他需要服务。

任务:包括收集、记载、保管、更新并提供有关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法律等方面的信息,为科学管理土地服务。

3.地籍发展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4.土地分类:按一定分类标志(指标),将性质上有差异的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型。

(根据土地的异同性对土地按类进行划分与归类的过程。

)土地分类系统:按照统一规定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的土地有规律分层次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叫土地分类系统(或土地分类体系)。

我国常见的土地分类系统有: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5.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有收益的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

地籍: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权属、界址、数量、质量(等级)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或称地籍五大要素)的图簿册。

地籍分类:按功能变化分①税收地籍②产权地籍③多用途地籍按地籍开展先后时序分①初试地籍②日常地籍按地籍范围和对象分①城镇地籍②农村地籍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分①常规地籍②数字地籍地籍管理的概念: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措施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①土地调查②土地登记③土地统计④土地分等级⑤地籍档案管理土地分类标志:是对土地惊醒归并划类时应用的分类指标或者分类标准土地调查的准备工作:方案准备、组织准备、仪器用品准备和资料准备土地面积量算原则:图幅为基本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平差、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土地调查:是指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限、数量、质量和用途基本情况,并以图、薄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土地调查的目的:地籍调查资料是地籍管理的依据,目的是查清和核实宗地的地籍要素土地调查类型:根据调查时期和任务不同分①初始地籍调查②变更地籍调查根据范围和功能不同分①城镇地籍调查②农村地籍调查宗地:指法律上具有统一土地权属归属的独立成片的土地范围四至:相邻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名称以及与之为界的和永久性明显地物名称和距离土地权属调查的任务:指以宗地为单元和对象,对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权属来源及权利所及的位置、界址、数量和用途等属性的调查和确认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任务:①更新土地利用的数据,保护土地利用资料的现势性②逐步更正,补充土地利用调查资料中的错误和遗漏③实现土地利用调查资料的同步与统一④形成系统的土地利用资料,为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及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变更调查的主要技术环节:①变更之判定②变更单元③图斑编号④平衡变更地籍调查:指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之后,为适应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使地籍资料保持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权属及其界址点、线的变更调查变更地籍调查特点:①主动申请②目标分散,发生频繁,调查范围小③政策性强,精度高④调查与资料变更连锁进行⑤任务紧急土地分等定级的理论基础:①地租理论(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②区位理论③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④土壤肥力理论⑤土地质量观定级因素权重的确定:A 城镇土地定级因素权重确定原则 B特尔菲法确定权重C 因素成对比较法D 层次分析法分值计算方法:1)点线状因素特征①这类土地定级因素所附的客体在城镇中占地面积小,在空间分布上聚集现象明显对于城镇多为点状、线状分布②不仅对自身客体所在位置上的土地有影响,通过区位的波及性和效益外溢等作用形成一定区位关系对其周围及其城镇产生不同影响2)面状因素特征①它所附的客体在城镇中分布面积较大②仅对自身客体、所在位置产生影响,对周围地块基本无外溢影响不同类型因素分值计算一般方法:土地登记的任务:①全面完成城镇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以及他项权利的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②建立土地证书公开查询制度和年检制度③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工具,实现土地登记自动化和信息化历史上三种基本土地登记制度:1)契据登记制 2)权利登记制 3)托伦斯等级制我国土地登记制度要点:1)强制登记 2)经登记的土地权利受法律保护 3)进行实质性审查4)登记具有绝对公信力 5)自我举证6)统一登记 7)颁发土地证书土地登记分类:按时间和内容分:初试登和记变更登记按权属划分: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他项权利(抵押权和地役权)按权属主从关系分: 主登记和附记登记按地域性质分:城镇土地登记和农村土地登记土地登记的基本原则:①依法原则②申请原则③审查原则④登录原则⑤公示原则初始土地登记:指土地权利人取得土地权利后,为获取国家法律认可而进行的土地登记行为和过程初始土地登记的种类:①所有权初始登记只存在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②使用权的初始登记a划拨 b出让 c租赁d作价出资或入股e授权经营③土地他项权利初始登记 a抵押权登记 b地役权登记变更登记特点:①原已完成一定的土地登记过程②分散的、个别的、经常的、及时的登③特定变动的登记变更土地的类型:a土地权利人变更登记 b土地权利人姓名、地址和土地用途变更登记c土地他项权利的变更登记土地统计:是领用数字、表格、图件及文字记录,对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以及这些情况的动态变化,进行有系统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的统计工作土地统计特点:a数量型 b工具性 c整体性土地统计的类型:按时间分 a初始土地统计 b年度土地统计按报告程序规定a基层土地统计b国家土地统计土地统计的指标体系分类:按总体现象不同分①土地数量指标②土地质量指标③土地权属指标④土地利用指标按计量单位不同分①实物指标②价值指标土地统计调查的方式:①普查②重点调查③典型调查④抽样调查⑤统计报表土地统计分组的方法:①正确选择分组的标志②按品质标志(是以事物的属性和特征来表现的标志)和数量标志分组(是指事物的数量特征)③土地变量数列的编制土地综合指标分析:①土地总量指标分析②土地相对指标分析③土地平均指标分析④总数的中位数⑤土地标志变异指标我国现行土地统计报表制度:①国家土地统计年报②基层土地统计报表系列年内地类变化平衡表的作用:集中、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一个县或一个乡的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情况。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一名词解释:1.地籍: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 界址. 权属. 数量. 质量. 地价与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薄册。

2.地籍管理:(1)指国家为研究土地权属. 自然. 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 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 土地登记. 土地统计. 地籍档案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才)(2)为针对地籍的建立. 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书)3.土地分类:根据土地的异同性对土地按类进行划分与归并的过程。

4.土地分类标志:对土地进行归并划类时用的分类指标或分类标准。

5.地籍调查:指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 界址. 权属. 数量. 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 薄表示,为土地登记. 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6.宗地:指法律上具有统一土地权属的独立成片的土地范围。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宗地是指由权属界线所封闭的独立权属地段)7.地籍测量:地籍测量是指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为获取和表达宗地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质量等基本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8.土地分等定级概念: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二填空.简答:1.地籍分类:(1)按地籍主要功能及变化分类:①税收地籍②产权地籍(法律地籍)③多用途地籍(现代地籍)(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①初始地籍②日常地籍(3)按地籍开展范围及对象特征分类:①城镇地籍②农村地籍(4)按地籍手段及成果形式分类:①常规地籍②数字地籍2. 地籍管理基本内容:(1)土地调查(2)土地登记(3)土地分等定级(4)土地统计(5)地籍档案管理3.土地分类体系:(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土地类型分类体系)(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体系)(3)土地利用分类体系4.土地利用分类采用线分类与面分类相结合的混合分类法。

5.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①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采用两级分类: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

第11章 地籍管理

第11章 地籍管理

二、地籍调查(土地权属调查) 地籍调查的目的是查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 数量、用途、等级等内容,为土地登记、统计和利 用管理提供原始资料。 地籍调查一般在城市和村镇范围内进行。城镇、村 土地属于建设用地,权属复杂、用途多变、等级差 异大且价值高于农用地。为了使地籍调查顺利进行, 必须做到:①按照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制定的《城镇 地籍调查规程》和《土地登记规则》技术规程要求 进行;②成果和文件要合法。在地籍调查中,涉及 土地来源、权属地界的调查,必须以政府确认的权 属文件为依据,在地界相邻双方的土地所有者或使 用者参与下进行,并确认权属地界或签订地界协议 书,从而使调查成果或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第十一章
地籍管理

第十一章 地籍管理
主要内容: §11—1 地籍管理的概念和立法情况 §11—2 土地调查和土地分等定级 §11—3 土地登记 §11—4 土地统计

重点:土地登记与统计
§11—1 地籍管理的概念和立法情况 地籍管理是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全面研究土地 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地籍 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为主要 内容的国家行政管理措施。 目前,我国地籍管理立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 善的体系。1984年,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国家计 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 的通知》,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 状调查技术规程》等,对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 务、内容、程序和方法等作了具体的规定,并提出在 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土地登记、土地统计等地籍管 理试点工作。
土地登记有以下几个特征: 1.登记规则的统一性。土地登记是一种法律行为, 要求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规范,对土地的权属、 面积、界址、用途、等级、价格的认定必须有统一 的标准,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每一宗地之间登记的程 序、方法、内容、格式必须统一。 2.登记机关的惟一性或称登记区域(空间上)的完 整性。土地登记的法律特性,要求在一个区域内, 只能有一个土地登记机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 区域内的土地不重不漏,资料统一完整,每一宗土 地界线清楚、面积准确。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

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1,地籍: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知识的簿册。

2,地籍的特征:①地籍是关于土地的信息资料,具有较强的空间概念和未知信息;②地籍是由政府监管的,具有较强的法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③地籍是关于土地完整而现势的证明,可作为历史资料;④地籍是人们处理土地事务的一种依据。

3,地籍的功能:税收功能;产权保护功能;保护土地交易运转功能;土地管理功能;多目标服务功能。

4,地籍的分类:①按照主要功能变化可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②按照开展的先后顺序可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③按照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④按照手段和成果形式可分为: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5,地籍管理: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措施。

6,地籍管理的总目的:随时清晰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存在、分配、利用和管理状况,从而为土地管理服务,为国家服务,为生产、建设和其他需要服务。

7,地籍管理的总任务:全面、具体掌握地籍信息、不断更新地籍信息,及时、准确、系统地提供服务,并不懈地改革创新,建设功能齐全、制度健全、业务规范、手段先进的、完整的地籍管理工作体系。

8,地籍管理的性质:1,鲜明的阶级性;2,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措施的法律规范性;4,行政的权威性和保障性。

9,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①土地调查:以县为单位,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和地籍调查。

②土地分等定级:以土地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分析和土地质量水准的相对评价。

③土地登记:指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载于专用的簿册上的过程。

④土地统计: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⑤地籍档案管理。

10,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统一管理原则;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保证地籍管理放入连贯性和系统性;地籍管理的衔接性和完整性。

地籍管理常见问答题

地籍管理常见问答题

1、地籍和地籍管理的概念?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册。

(1.1.一)(P4)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建立地籍和研究土地的自然状况、权属状况和经济状况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简言之,地籍管理是地籍工作体系的总称。

(1.2)(P9)2、地籍有哪些类别,如何划分?(1.1.三)(P5、6)一、按地籍的发展阶段,划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二、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分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三、按行政管理的层次,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四、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3、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有什么区别?(1.1.三)(P6)初始地籍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对县以上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最初建立的图册,而不是指历史上的第一本簿册。

日常地籍是针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及其分布和利用、使用情况的变化,以初始地籍为基数,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的地籍。

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是地籍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

初始地籍是基础,日常地籍是对初始地籍的补充、修正和更新。

如果只有初始地籍而没有日常地籍,地籍将逐步陈旧,变为历史资料,失去现势性、失去其使用价值。

相反,如果没有初始地籍,日常地籍就没有依据、基础,也就不存在日常地籍了。

4、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2.三)(P11)一、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服务二、为维护和巩固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服务三、为社会提供地籍信息服务四、为土地管理服务5、地籍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3.一)(P13)一、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二、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三、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四、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6、为什么地籍管理必须在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1.3.一)地籍管理历来是国家地政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必须对地籍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定规范化的政策或技术要求的统一标准。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

一.名词解释1、地籍调查:地籍调查是国家采用科学方法,依照有关法定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簿、册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2、宗地:被界址线所封闭,具有独立使用权或几个使用者共有权的自然地块。

4、土地统计:土地统计是以数据、图形为主要形式,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等进行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的全过程。

5、地籍档案统计:地籍档案统计是指以表册、数字的形式,反映地籍档案及地籍档案工作的有关情况。

建立和健全地籍档案统计制度可以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地籍档案和地籍档案工作情况,研究它们的规律性,以便对地籍档案实行科学管理。

6、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对土地的坐落、面积、用途、等级、价格、权利等项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的一项制度。

7、日常地籍:日常地籍也称变更地籍,是指在初始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及其分布和利用、使用情况的变化,以初始地籍为基数,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的地籍。

8、街坊图:为了便于地籍调查工作的实施,利于管理调查成果资料,将整个调查城镇划分成为一些地籍街坊,统一编街坊号,并绘制成图,即为街坊图。

9、多用途地籍:多用途地籍,亦称现代地籍,是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的进一步发展。

其目的不仅是为课税或产权登记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各项土地利用和土地保护,为全面、科学地管理土地提供信息服务。

10、地籍管理: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11、土地分类系统:按照统一规定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土地有规律分层次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就叫土地分类系统或土地分类体系。

1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是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基本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状况和权属状况。

《地籍管理讲义》课件

《地籍管理讲义》课件
制作要求:土地证书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明确土地权利人、土地面积、土地用 途等基本信息
制作流程:土地证书的制作需要经过申请、审核、登记、发证等环节
制作材料:土地证书的制作需要提供土地权利人的身份证明、土地权属证明等材 料
土地登记信息的管理和应用
土地登记信息的收集:包 括土地权属、土地用途、 土地面积等信息
调查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制定调查方 案
实地调查:实地测量土地面积、位置、 边界等
权属确认:核实土地权属,确认土地所 有权
资料整理:整理调查资料,形成调查报 告
审核审批:提交调查报告,等待审核审 批
归档管理:将调查资料归档,便于查询 和管理
土地勘测定界的技术和方法
土地勘测:通过实地测量、遥感等技术手段获取土地信息 土地定界:确定土地边界,包括界址点、界址线等 土地测量:利用测量仪器和工具,获取土地面积、形状等信息 土地登记:将土地信息登记在册,包括土地权属、用途、面积等信息
地籍管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 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
地籍管理可以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稳定。
地籍管理的内容和流程
地籍管理定义:对土 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 位置、面积、用途等 信息进行登记、管理、 查询和更新的过程。
地籍管理的内容:包括 土地权属登记、土地用 途变更登记、土地面积 变更登记、土地使用期 限变更登记等。
地籍档案的利用和服务方式
查询服务:提供地籍档案的查询服 务,方便用户快速获取所需信息
信息共享:实现地籍档案的信息共 享,提高工作效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统计分析:对地籍档案进行统计分 析,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培训教育:提供地籍档案管理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

第一章:一、什么是地籍?什么是地籍管理?答:地籍是指国家为了一定目的,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二、地籍分类有几种?他们之间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答:1、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5、按行政管理层次分类: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三、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几项?是什么?答:1、土地调查:以查清土地条件、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2、土地分等定级:以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分析,对土地质量水准的相对评价。

3、土地登记: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载于专用的薄册上。

4、土地统计:是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5、地籍档案管理:以地籍管理的历史记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使用和编研等工作的总称。

四、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统一性和规范性。

2、连贯性和系统性。

3、可靠性和准确性。

4、高效性。

第二章、一、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土地分类体系有哪些?答: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也称土地类型分类体系。

主要依据土地自然属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

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也称土地生产潜力分类体系。

主要依据某些评判尺度标志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

3、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分类依据通常是土地的综合特性指标。

二、什么是土地分类利用系统?我国现行土地分类系统各自有何特点?答:根据现阶段土地的实际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要素的异同性进行的土地分类称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3第二篇 地籍管理

3第二篇 地籍管理
第三章 地籍管理
地籍和地籍管理都是随着社会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地籍管理历来是国家行政管理措施之
一,是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 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
第一节 地籍管理概述 第二节 土地调查 第三节 土地分等定级 第四节 土地登记 第五节 土地统计
第六节 地籍档案管理
第三节 土地分等定级
定级单元划分的方法

主要因素分值重叠法


主要因素判定法
网格法 固定网格法 动态网格法
确定定级单元边界应注意的问 题
自然线状地物和面积较大的自然地物 城镇中的铁路干线 土地权属界线或权属单位内部的土地
类型界线
其他线状地物
各因素分值的计算及单元总分值的 计算
下面是3个计算工作中常用到的概念:
城镇土地级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
和利用效益的差异。 土地级的顺序在每个 城镇内部统一排列,不同城镇的土地级别 不具有可比性。
(四)城镇土地定级的内容与程序
城镇土地定级的主要思路 从形成土地质量差异的原因入手,找出 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将这些因素指标定量 化,换算成不同的分值;根据各因素对土地 质量的影响程度和重要性,确定各因素的权 重;将各因素作用分值加权求和,得到总分; 根据总分高低划分土地级别;然后在土地级 别的基础上测算土地级差收益、行业及微观 区位增减系数,进行收益拟合和级别验证, 最后得到土地级别。
地价分区定级方法
该法的指导思想是直接从土地收益的还原
量——地价出发,根据地价水平高低在城 市地域空间内划分地价区块,确定地价区 间,进而划分土地级别。
四、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一)分等的目的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地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为全面、科学地管理土地,合理利用 城镇土地,以及为有关部门制订规划、计划 和有偿使用土地提供依据。

地籍管理资料

地籍管理资料

1.地籍: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情况的图册。

2.地籍的特性: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资料的连续性。

3.地籍的类别:按地籍的发展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按行政管理的层次: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4.多用途地籍的作用:为土地管理服务、为保障土地权属服务、为国家生产建设服务、为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服务、为城镇房地产交易服务。

5.地籍管理:国家为建立地籍和研究土地的自然状况、权属状况和经济状况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6.地籍管理的原则: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与精确性、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与完整性。

7.地籍管理的内容: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和地籍信息系统。

8.地籍调查的核心的土地权属调查9.地籍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测绘手段、图册手段、计算机手段)10.为什么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答: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地籍管理必须与一定的土地制度服务,并不断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制度相适应。

地籍管理的任务是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服务、为维护和巩固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度服务、为社会提供地籍信息服务、为土地管理服务。

在这样的性质和任务下,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为单位,以查清土地数量、权属、分布和利用现状为内容的土地资源普查工作。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为制定国民经济和有关政策服务,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建立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制度服务,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面管理土地服务。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原则:实事求是原则、一查多用原则、全面科学的调查原则。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

一、名词解释1、宗地:即被权属界址线封闭的地块。

2、界址线:是指相邻宗地之间的分界线或封闭的独立权属界线。

3、土地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将土地权利人依法取得、变更、灭失的各项土地权利、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格等情况,依法记录于专门设置的簿册上4、土地统计:土地统计是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是利用数字、表格、图件及文字记录,整理和分析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及其动态变化的工作过程。

)6、图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基本单元。

指被境界、土地权属界、线状地物、地类界封闭而形成一个具有相同地类的地块。

7. 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我国《辞海》中给地籍定义为:“中国历代政府登记土地作为征收田赋根据之册薄。

8. 地籍调查:是国家采用科学方法,依照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

9. 共用宗地:共用宗地是指几个土地使用单位或个人,在实地上无法划清各自使用范围和界线的一块土地。

共用宗地由共有土地使用权人分别申请土地登记,各共有使用权人共同或委托代表认界二、简答题1. 土地登记中权属审核的内容包括哪些部分?(1)对土地登记申请人的审核主要审核申请者是否具备申请资格,身份证明是否齐全,土地权利人有无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等。

审核要件为单位法人证明、法人代表证明书、法人代表身份证明,或为户口簿、户主身份证,委托申请时则审核土地登记委托书、委托人和委托代理人身份证明等。

(2)对土地权利客体的审核对宗地情况的审核,主要审核宗地界址是否清楚;面积是否准确;土地用途是否按批准用途;土地等级和地价是否与定级估价成果相一致等。

(3)对土地权源、权性的审核对权属来源的审核。

土地权属来源即土地权利人取得土地权利的方式。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

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地籍的分类1/发展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2/按地籍特点:初始地籍/变更地籍3/按管理层次:国家地籍/基层地籍4/按城乡土地不同:城镇地籍/农村地籍初始地籍:某一时期,对县以上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并形成初始的地籍图、册、簿地籍管理原则:1统一管理2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3地籍管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4资料的衔接性和完整性5资料的多用途性和高效性地籍管理的内容体系:1地籍管理信息系统2地籍档案管理3土地调查(利用现状、地籍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利用动态监测)4土地登记(登记制度、初始、变更登记)5土地统计(原理、内容、制度)土地产权: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称。

土地所有权包括4个部分: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其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又称土地数量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容:1) 查清土地权属界线和各级行政管辖界线;2) 查清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并量算各类土地面积;3) 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区辖,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及各地类的面积;4) 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县、乡两级)、土地权属界线图(县、乡两级);5) 对土地利用状况作出科学评价,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土地利用经验教训,提出确权意见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土地分类:按一定分类标志(指标),将性质上有差异的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型。

土地分类系统:按照统一规定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的土地有规律分层次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叫土地分类系统(或土地分类体系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土地类型分类体系,主要依据土地自然属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分,常用地貌、土壤、植被作为具体标志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土地生产潜力分类体系,主要依据土地生产水平、土地质量、土地生产潜力等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归并划分土地利用分类系统:通常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标志(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性分类,以土地的覆盖特征、经营目的和利用方式为主要标准,反映了某一段时间内土地的实际利用状况。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

地籍:是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土地分类:根据土地的异同性对土地按类进行划分与归并的过程。

土地分类标志:是对土地进行归并划类时应用的分类标志或者分类标准。

地籍调查:指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簿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宗地:是指法律上具有土地权属归属的独立成片的土地范围。

地籍测量:是指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为获取和表达宗地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质量等基本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土地分等定级: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土地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按法律规定,将土地权利人的合法土地权利,依法载录与专门设置的簿册上的行为和过程,也是国家对土地实施有序管理所需建立的一种制度。

土地统计:利用数字、表格、图件及文字记录,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以及这些情况的动态变化,进行有系统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的统计工作。

地籍的分类:1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日常地籍;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城镇地籍、农村地籍;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常规地籍、数字地籍。

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1土地调查2土地登记3土地统计4土地分等定级5地籍档案管理。

土地分类体系: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亦称土地类型分类体系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亦称土地生产潜力分类体系3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土地利用的分类方法:1线分类方法:是一种层次分类法,将分类对象逐次分成有层级的类目,类目间构成并列和隶属关系,形成串、并联结合的树形结构2面分类方法:是选定分类对象的若干属性(或特征),将分类对象按每一个属性(或特征)划分成一级独立的类目,每一组类目构成一个“面”,再按一定顺序将各个“面”平行排列。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一)名词解释:1.地籍:是指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用途(地类)等基本情况的簿册。

土地的户籍2.多用途地籍:也称现代地籍,除了为收税产权服务外,更重要的是为土地开发,整理,利用,保护及全面土地管理服务,要求准确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权属,用途,还要记载土地的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状况,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地籍,称为多用途地籍3.初始地籍: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对县级(含县)以上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最初建立的地籍。

并非历史上的第一本地籍4.日常地籍:也叫变更地籍,是以初始地籍为基础,针对日常土地数量,质量,权属,用途等情况的变化,进行修正,补充,更新的地籍5.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获取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等信息,建立地籍图,薄,册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二)简答1.地籍管理的原则:(1)统一性,我国实行以权属管理为核心的多用途地籍,是《土地管理法》规定的执法行为,地籍工作的内容,程序,方法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规程,规则办理。

(2)可靠性和精确性,地籍簿册上记载的数字,必须是具有一定精度的近期测绘,调查,评价的成果,宗地的界限,界址位置达到随时实地复原的要求,另外,提供的资料必须准确可靠.(3)连续性和系统性,地籍工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有关土地属性的记载必须连续系统,地籍工作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经常性的,地籍资料需要不断更新。

(4)直观性和完整性,地籍资料面对权利人及其他用户,内容必须完整,表达方式应用图,表,卡,册等直观反映地籍资料,完整性还体现在地籍管理涉及的空间地域范围是其管辖区全部土地2.地籍管理的手段:(1)法律手段,根据国家制定的地籍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地籍管理行为。

(2)行政手段,各级政府地籍管理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行政管理措施,实施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3)测绘手段,进行土地权属调查确定界限,用途,权利人后,通过测绘获得地籍图,宗地面积(4)图簿册手段,地籍管理工作中,形成大量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宗地图,地籍图,土地登记簿册,土地统计簿册等,通过图簿册的管理,实现对土地权属,用途,利用状况的管理(5)计算机手段,利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图件的绘制数字话,便于地籍信息的查询,更新3.地籍分类:(1)根据地籍作用,功能不同划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
宗地图属于地籍图的一种,是在地籍图的基础 上编制的,以一宗土地为单位绘制的宗地图。基 本地籍图的侧重点是土地及其地上附着物的位置 权属。宗地图侧重的是权属。
城镇地籍图
农 图村 地 籍
2 地籍调查的分类
按照时期与任务
初始地籍调查 变更地籍调查 按照调查的区域 村庄地籍调查 (1:1000或1:2000) 城镇地籍调查 (1:500或1:1000)
街 坊 图
地籍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 权属调查:通过对土地权属及其权利所及的界线的
调查,在现场标定土地权属界址点、线,绘制宗地
草图,调查用途,填写地籍调查表,为地籍测量提 供工作草图和依据。 流程为:
宗地权属状况调查 界址调查 绘制宗地草图 填写地籍调查表
地 籍 调 查 表 样 表
宗地划分特例:
几个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块地,并且相互之间界限难以划清,
应按共同宗地处理
当几个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幢建筑物时,可按各自使用的建
筑面积分摊宗地面积
宗地内,几个建筑物分别属于不同的使用者,除建筑占地
外,其他用地难以划分的,应视为一宗地
对只有一个法人代表的特大宗地,有明显不同的用途且面
地籍调查表样表(续1)
地籍调查表样表(续2)
地籍调查表样表(续3)
地籍测量:指在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 学的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宗地的权属界线、界 址位置,形状等,计算面积,测绘地籍图和宗地图为 土地登记提供依据。
地籍控制测量 测定界址点 测绘地籍图 制作宗地图 面积量算
宗地图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关系、相邻宗地编号的分 宗地籍图,是土地使用合同书附图及房地产登记卡附图,它 反映一宗地的基本情况。 宗地图中包括: (1)图幅号、地籍号、坐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阶段我国地籍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方法。

(1)现阶段我国地籍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土地产权登记、土地信息统计分析、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地籍信息系统建设与地籍电子政务等。

土地权属调查和土地产权登记是地籍管理研究体系的主体内容与核心。

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是地籍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地籍信息库建设是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权属调查的后续工作。

是地籍管理各项工作成果的归宿,并为土地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和基础数据。

(2)地籍管理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而且还要充分运用测量、遥感和计算机等技术手段。

①行政手段。

为了保证地籍管理的各项工作的实施。

国家必须运用行政手段促进地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所谓行政手段就是依靠行政机构的权威,发布规定、条例、规程等,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进行管理活动所采取的方法。

②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社会生活的调节方式,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措施,调节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常用的经济手段有价格、税收、罚款等。

③法律手段。

在地籍管理中,国家不仅要强化行政、技术等手段,而且还必须重视地籍管理方面的立法。

地籍管理还要依靠一定的法律程序,形成必要的法律文件,作为地籍管理的法律依据。

④技术手段。

地籍管理中的地籍测量、地籍调查、航片调绘和转绘、面积测算、地籍图和宗地图绘制、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以及地籍信息系统建立等,都离不开测绘、遥感和计算机等技术手段。

上述各种手段一般要综合运用,互相补充。

行政手段能自上而下地贯彻法律、经济、技术手段:法律手段对其他手段起法律保障作用,更好地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经济手段能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保护,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技术手段使其他手段建立在准确、可靠的基础上。

二、述我国现代地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5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地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 1949年—1957年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的地籍管理
在该阶段,地籍为土地改革提供基础资料,为税收服务,城镇地区开展了土地登记工作,对公有土地使用者发给国有土地证,对私有土地所用者发给土地所有者权证及附图。

2.1958年—1978年人民公社化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籍管理。

人民公社化阶段实行城乡土地分管,在城乡土地分管体制下,耕地由农业部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则出现无政府也无地籍的状况
3.改革开放以后地籍管理的理性回归
1978年12月之后,土地管理逐步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作为土地管理基础性工作的地籍管理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保护土地的基本国策出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详查)。

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全国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地籍法规体系逐步建立。

并且,国务院于1997年将国家土地管理局与地质矿产部、国家测绘局合并,成立了国土资源部,其下设规划、耕地保护、地籍、土地利用、开发、储量、环境、勘察等业务部门。

三、我国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主体与客体。

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土地属于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因此国家和农民集体为土地所有权的主
体。

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国家或特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境内外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都可成为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主体
土地使用权的客体:
四、简述国有土地使用权与集体土地使用权的获得方式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获得方式:
国有土地使用者可以通过出让(含以出让金出资或入股)、租赁和划拨等方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农用地或为用地的土地使用权。

外商投资企业场地使用权和城市私房用地使用权,可以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特殊方式取得。

土地使用者也可依法通过承包经营方式取得国有农用土地(含可开发为农用的未利用土地)的使用权。

集体土地使用权的获得方式:
集体土地使用权分为农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

农用地使用权一般通过承包经营的方式取得,通过这种方式取得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也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

建设用地使用权又主要包括乡镇企业用地、乡村公益事业用地和宅基地,建设用地使用权依照法律规定的审批程序取得。

五、简述土地确权的原则与确权方法
土地确权的原则:
1.产权规定原则。

土地产权必须有法律规定,不能有当事人任意创设;土地产权
的效力必须有法律规定;土地产权的公示的方法必须有放量规定
2.一物一权原则。

一物之上只能有一个所有权;产权的客体只能是独立有体物;
一物之上可以设立若干个可以相容的他物权。

3.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原则。

4.国家土地所有权不可逆转原则。

一方面,现实中存在的土地所有权的变更只能
是集体所有的土地经依法转为国家所有,而国家所有的土地不能转为集团所有;
土地所有权的买卖、赠与、互易和以土地所有权作为投资,均属非法。

另一方
面,国家所有的土地可以由农民集体长期所有,但不能因此而改变土地所有权
的性质。

5.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原则。

我们在处理土地权属问题时,既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
件和政策,又要充分考虑当前土地使用的实际状况来确定土地所有权、使用权
和土地他物权归属。

确权方法:1.
六、简述我国土地权属争议的主体范围。

1. 国有土地所有者与集体所有者之间的争议
2. 集体土地所有者之间的争议
3. 国有土地使用者之间的争议
4. 集体土地使用者之间的争议
5. 国有土地使用者与集体土地使用者之间的争议
七、谈谈你对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我国农村现存土地产权制度的主要问题:
1.村土地各项产权界定不清楚。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使用权、转让权等相关概论的内涵与外延缺乏明确的规定
2.地使用权缺乏有效的流转机制
3.农村土地产权管理体制混乱,农民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4.土地产权制度缺乏法律法规的有效保护
5.主体不明确
针对问题解决的方法:
1.健全农村土地产权保护体系,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利益
2.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3.用新制度经济学探索土地制度的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