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复习总结
![地籍管理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39dcff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4.png)
第一章(1):地籍与地籍管理第一节地籍一、地籍(Cadastre)的概念土地:地球表层的陆地部份,包括海洋滩涂和内陆水域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第二节地籍管理四、地籍管理的原则为保证地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地籍管理工作时,普通遵循以下原则:第三节我国的地籍发展历史一、地籍发展的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二、地籍发展的历史沿革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民国时期→建国及改革开放以后1.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二)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的基本特点:(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税收制度):宋代重视地籍管理-方田法、经界法、推排法元代的土地清查-经理法、括田法明初的鱼鳞图册-分图:相当于现在的宗地图;总图:相当于现在的地籍图明万历年间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万历清丈清代的地籍管理:西方的制图学和测量学传入中国;皇舆全览图;清朝末年,京师测地局和测绘学堂2. 民国时期(一)北京政府时期的地籍管理(二)国民党统治区的地籍管理孙中山推行“平均地权”,设置土地局1930 年发布《土地法》(三)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地籍工作1928 年12 月,;1931 年12 月又出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1946 年5 月4 日,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 1947 年10 月,发布施行。
3. 建国及改革开放以后(一)1949-1957 年1950 年6 月颁布:(二) 1958-1965 年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地籍管理(三) 1966-1976 年“文革”期间的地籍管理(四) 1976-1978 年粉碎“四人帮”后的管理阶段(五) 1979-1981 年土地分管下的地籍工作(六) 1982-1985 年土地统管下的地籍管理(七) 1986-1997 年(八) 1997 年第一章(2):土地产权制度2.3 我国现代地权制度一、土地所有权:1. 土地所有权的含义: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地籍与地籍管理
![地籍与地籍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5b9948d30975f46527d3e149.png)
一、全国土地调查
• (一)土地调查目的和任务
• 第二土地调查工作目标
•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总体目标是,
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在现有土地调查的基
础上,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全面查清全
国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建立和完善土地
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
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
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地籍与地籍管理
本章内容
1.地籍与地籍管理 2. 土地调查 3.土地登记 4.土地统计 5.地籍档案管理; 附:我国地籍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地籍与地籍管理
一、地籍与地籍管理
(一)地籍 (Cadastre)的概念
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 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 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Ⅰ目标任务要求
具体目标
• 一是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直接掌握全国每一块土 地的权属及利用状况的真实情况,并详细记录在案, 实现国家及各级政府直接监管每一块土地的目标。
• 二是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状况,直接掌握基本农田数 量和分布,明确和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 “高压线”的位置,进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的落实。
土地位置,宗地 界址、界线,权利人 姓名、住址,土地面 积、等级、权属性质、 质量等
光电,遥感技 术,微缩技术,电 脑,网络等综合运 用;解析为主
(4)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分
类型
对象
要求
城镇
城市,镇城区用 地,独立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高精度,高技术 含量,大比例尺,使 用城镇地籍规范
农村
城镇郊区,农 村集体所有制土地, 农村居民地,国营 农场的国有土地
1、内涵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20078de1ba0d4a7302763afa.png)
二.地籍管理(我国地籍管理的内容)
3.土地登记的信息公开查询
(1)土地登记信息公开查询范围 ①土地登记结果的查询范围 土地登记结果包括土地登记卡和宗地图。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依照《土地登记 资料公开查询办法》的规定查询。 ②原始登记资料的查询范围 原始登记资料包括土地权属来源文件、土地登记申请书、地籍调查表和地籍图。 原始登记资料的查询范围如下: 土地权利人、取得土地权利人同意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查询其土地权利范围内的原 始登记资料; 土地登记代理机构有权查询与其代理业务直接相关的原始登记资料; 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有权查询与调查 、处理案件有关的原始登记资料。 ③特许登记资料的查询范围 指涉及国家安全、军事设施等保密单位的土地登记资料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保 密的土地登记资料。这类土地登记资料的查询受到严格限制,不在公开查询的范 围内。 (2)土地登记信息公开查询程序 (3)查询和限制 (4)查询收费
二.地籍管理
(七)地籍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地籍档案管理是对地籍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 史记录,包括文件、图册、图像资料等,进行搜集、鉴定、整理 、保管、统计、编码和提供利用等多项工作的总称。地籍档案管 理的基本要求有:完整、准确、系统、安全。 (八)我国地籍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二. 地籍管理
(一)地籍的概念 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权属、数量、 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册。地籍具有空间性 、法律性、精确性和地籍资料的连续性等特点。
二.地籍管理
(二)地籍的分类 1.按功能分类 地籍按功能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三种类型。 2.按建立的时序分类 地籍按建立的时序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3.按所记载的对象分类 地籍按记载的对象分为农村地籍和城镇地籍。 4.按表现形式分类 地籍按表现形式分为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地籍管理重点版
![地籍管理重点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c9308183d049649b6658d8.png)
地籍重点版名词解释地籍管理的概念地籍管理是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措施。
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对地籍管理的基本认识:1.地籍管理是一系列有序的工作2.地籍管理必须有制度作为保障3.不同时期的地籍管理有着不同的技术基础4.地籍管理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应用目的土地分类土地分类的工作内涵主要在于对不同部位土地辨识它们的相同性,进而将相同的个体进行归并,同时也就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将不同的个体分开。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认识土地,从而能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改良、调查、统计和管理等。
土地分类在土地管理中的直接意义在于对土地实现分类统计、分类研究和分类指导。
分类标志:在分类中依据什么作为指标(或标准)来对分类对象进行辨识,即用以归并化类的指标,称之为分类标志。
土地分类研究对象的核心是分类标志,分类标志依据土地分类成果应用的需要而不同。
土地分类:按一定分类标志(指标),将性质上有差异的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型。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基本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又称土地数量调查。
地籍调查是国家采用科学的方法,依照有关法定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和用途等情况,并以图、簿、册表示。
土地条件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指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的信息持续收集调查,开展系统分析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工作。
土地分等定级是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是土地评价的一种类型。
土地登记是指国家土地登记机关将土地权利人依法取得、变更、灭失的各项土地权利、坐落、面积、用途、使用条件、登记、价格等情况依法记录于专门设置的簿册上。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7b961bc16137ee06eff918a5.png)
《地籍管理》1.地籍: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件与簿册。
地籍分类:按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按开展地籍的先后时序分(初始地籍、变更地籍)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分(城镇地籍、农村地籍)按手段和成果形式分(常规地籍、数字地籍)按行政管理层次分(国家地籍、基层地籍)2.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目的:随时清晰地掌握土地资源、土地资产的存在、分配、利用和管理状况,为土地管理服务,为国家管理、为生产、建设、经济发展和其他需要服务。
任务:包括收集、记载、保管、更新并提供有关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法律等方面的信息,为科学管理土地服务。
3.地籍发展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4.土地分类:按一定分类标志(指标),将性质上有差异的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型。
(根据土地的异同性对土地按类进行划分与归类的过程。
)土地分类系统:按照统一规定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的土地有规律分层次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叫土地分类系统(或土地分类体系)。
我国常见的土地分类系统有: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5.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有收益的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44dd21bb69dc5022aaea0037.png)
地籍: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权属、界址、数量、质量(等级)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或称地籍五大要素)的图簿册。
地籍分类:按功能变化分①税收地籍②产权地籍③多用途地籍按地籍开展先后时序分①初试地籍②日常地籍按地籍范围和对象分①城镇地籍②农村地籍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分①常规地籍②数字地籍地籍管理的概念: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措施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①土地调查②土地登记③土地统计④土地分等级⑤地籍档案管理土地分类标志:是对土地惊醒归并划类时应用的分类指标或者分类标准土地调查的准备工作:方案准备、组织准备、仪器用品准备和资料准备土地面积量算原则:图幅为基本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平差、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土地调查:是指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限、数量、质量和用途基本情况,并以图、薄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土地调查的目的:地籍调查资料是地籍管理的依据,目的是查清和核实宗地的地籍要素土地调查类型:根据调查时期和任务不同分①初始地籍调查②变更地籍调查根据范围和功能不同分①城镇地籍调查②农村地籍调查宗地:指法律上具有统一土地权属归属的独立成片的土地范围四至:相邻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名称以及与之为界的和永久性明显地物名称和距离土地权属调查的任务:指以宗地为单元和对象,对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权属来源及权利所及的位置、界址、数量和用途等属性的调查和确认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任务:①更新土地利用的数据,保护土地利用资料的现势性②逐步更正,补充土地利用调查资料中的错误和遗漏③实现土地利用调查资料的同步与统一④形成系统的土地利用资料,为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及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变更调查的主要技术环节:①变更之判定②变更单元③图斑编号④平衡变更地籍调查:指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之后,为适应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使地籍资料保持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权属及其界址点、线的变更调查变更地籍调查特点:①主动申请②目标分散,发生频繁,调查范围小③政策性强,精度高④调查与资料变更连锁进行⑤任务紧急土地分等定级的理论基础:①地租理论(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②区位理论③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④土壤肥力理论⑤土地质量观定级因素权重的确定:A 城镇土地定级因素权重确定原则 B特尔菲法确定权重C 因素成对比较法D 层次分析法分值计算方法:1)点线状因素特征①这类土地定级因素所附的客体在城镇中占地面积小,在空间分布上聚集现象明显对于城镇多为点状、线状分布②不仅对自身客体所在位置上的土地有影响,通过区位的波及性和效益外溢等作用形成一定区位关系对其周围及其城镇产生不同影响2)面状因素特征①它所附的客体在城镇中分布面积较大②仅对自身客体、所在位置产生影响,对周围地块基本无外溢影响不同类型因素分值计算一般方法:土地登记的任务:①全面完成城镇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以及他项权利的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②建立土地证书公开查询制度和年检制度③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工具,实现土地登记自动化和信息化历史上三种基本土地登记制度:1)契据登记制 2)权利登记制 3)托伦斯等级制我国土地登记制度要点:1)强制登记 2)经登记的土地权利受法律保护 3)进行实质性审查4)登记具有绝对公信力 5)自我举证6)统一登记 7)颁发土地证书土地登记分类:按时间和内容分:初试登和记变更登记按权属划分: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他项权利(抵押权和地役权)按权属主从关系分: 主登记和附记登记按地域性质分:城镇土地登记和农村土地登记土地登记的基本原则:①依法原则②申请原则③审查原则④登录原则⑤公示原则初始土地登记:指土地权利人取得土地权利后,为获取国家法律认可而进行的土地登记行为和过程初始土地登记的种类:①所有权初始登记只存在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②使用权的初始登记a划拨 b出让 c租赁d作价出资或入股e授权经营③土地他项权利初始登记 a抵押权登记 b地役权登记变更登记特点:①原已完成一定的土地登记过程②分散的、个别的、经常的、及时的登③特定变动的登记变更土地的类型:a土地权利人变更登记 b土地权利人姓名、地址和土地用途变更登记c土地他项权利的变更登记土地统计:是领用数字、表格、图件及文字记录,对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以及这些情况的动态变化,进行有系统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的统计工作土地统计特点:a数量型 b工具性 c整体性土地统计的类型:按时间分 a初始土地统计 b年度土地统计按报告程序规定a基层土地统计b国家土地统计土地统计的指标体系分类:按总体现象不同分①土地数量指标②土地质量指标③土地权属指标④土地利用指标按计量单位不同分①实物指标②价值指标土地统计调查的方式:①普查②重点调查③典型调查④抽样调查⑤统计报表土地统计分组的方法:①正确选择分组的标志②按品质标志(是以事物的属性和特征来表现的标志)和数量标志分组(是指事物的数量特征)③土地变量数列的编制土地综合指标分析:①土地总量指标分析②土地相对指标分析③土地平均指标分析④总数的中位数⑤土地标志变异指标我国现行土地统计报表制度:①国家土地统计年报②基层土地统计报表系列年内地类变化平衡表的作用:集中、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一个县或一个乡的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情况。
地籍管理土地权属和管理
![地籍管理土地权属和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51f336daba1aa8114431d9f9.png)
向中外合资企业收取场地使用费。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原
国家土地管理局等部门的报告,确定在深圳、上海、天津、广州、
厦门、福州进行土地使用改革试点。按照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
离的原则,国家在保留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拍卖、招标、
协议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以一定的价格、年期及用途出让给使用
者,出让后可以转让、出租、抵押。这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带有
根本性的改革,打破了土地长期无偿、无限期、无流动、单一行
政手段的划拨制度,创立了以市场手段配置土地的新制度。
地籍管理土地权属和管理
6
3、地籍的分类
依作用不同分为:税收地籍、产权(法律) 地籍、多用途(现代)地籍
依特点和任务不同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 地籍
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分为:城镇地籍和 农村地籍
土地管理的内容体系
土地管理的内容
地籍管理 土地权属管理 土地利用管理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
地籍管理土地权属和管理
1
第四章 地籍管理
内容提要
• 第一节 地籍管理概述 • 第二节 土地调查 • 第三节 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 • 第四节 土地登记 • 第五节 土地统计 • 第六节 地籍档案管理
地籍管理土地权属和管理
地籍管理土地权属和管理
11
第二节 土地调查
土地调查是地籍管理的基础工作。《中华人 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三章中规 定: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
土地调查概述 全国土地调查 土地变更调查 土地专项调查
12
地籍管理土地权属和管理
一、土地调查概述
1、土地调查的含义:
• 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 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 状况进行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37b50b174431b90d6c85c7b3.png)
地籍管理一名词解释:1.地籍: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 界址. 权属. 数量. 质量. 地价与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薄册。
2.地籍管理:(1)指国家为研究土地权属. 自然. 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 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 土地登记. 土地统计. 地籍档案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才)(2)为针对地籍的建立. 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书)3.土地分类:根据土地的异同性对土地按类进行划分与归并的过程。
4.土地分类标志:对土地进行归并划类时用的分类指标或分类标准。
5.地籍调查:指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 界址. 权属. 数量. 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 薄表示,为土地登记. 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6.宗地:指法律上具有统一土地权属的独立成片的土地范围。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宗地是指由权属界线所封闭的独立权属地段)7.地籍测量:地籍测量是指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为获取和表达宗地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质量等基本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8.土地分等定级概念: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二填空.简答:1.地籍分类:(1)按地籍主要功能及变化分类:①税收地籍②产权地籍(法律地籍)③多用途地籍(现代地籍)(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①初始地籍②日常地籍(3)按地籍开展范围及对象特征分类:①城镇地籍②农村地籍(4)按地籍手段及成果形式分类:①常规地籍②数字地籍2. 地籍管理基本内容:(1)土地调查(2)土地登记(3)土地分等定级(4)土地统计(5)地籍档案管理3.土地分类体系:(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土地类型分类体系)(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体系)(3)土地利用分类体系4.土地利用分类采用线分类与面分类相结合的混合分类法。
5.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①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采用两级分类: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
第11章 地籍管理
![第11章 地籍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4df7e1f9700abb68a982fbfe.png)
二、地籍调查(土地权属调查) 地籍调查的目的是查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 数量、用途、等级等内容,为土地登记、统计和利 用管理提供原始资料。 地籍调查一般在城市和村镇范围内进行。城镇、村 土地属于建设用地,权属复杂、用途多变、等级差 异大且价值高于农用地。为了使地籍调查顺利进行, 必须做到:①按照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制定的《城镇 地籍调查规程》和《土地登记规则》技术规程要求 进行;②成果和文件要合法。在地籍调查中,涉及 土地来源、权属地界的调查,必须以政府确认的权 属文件为依据,在地界相邻双方的土地所有者或使 用者参与下进行,并确认权属地界或签订地界协议 书,从而使调查成果或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第十一章
地籍管理
第十一章 地籍管理
主要内容: §11—1 地籍管理的概念和立法情况 §11—2 土地调查和土地分等定级 §11—3 土地登记 §11—4 土地统计
重点:土地登记与统计
§11—1 地籍管理的概念和立法情况 地籍管理是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全面研究土地 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地籍 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为主要 内容的国家行政管理措施。 目前,我国地籍管理立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 善的体系。1984年,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国家计 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 的通知》,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 状调查技术规程》等,对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 务、内容、程序和方法等作了具体的规定,并提出在 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土地登记、土地统计等地籍管 理试点工作。
土地登记有以下几个特征: 1.登记规则的统一性。土地登记是一种法律行为, 要求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规范,对土地的权属、 面积、界址、用途、等级、价格的认定必须有统一 的标准,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每一宗地之间登记的程 序、方法、内容、格式必须统一。 2.登记机关的惟一性或称登记区域(空间上)的完 整性。土地登记的法律特性,要求在一个区域内, 只能有一个土地登记机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 区域内的土地不重不漏,资料统一完整,每一宗土 地界线清楚、面积准确。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57217633b90d6c85ec3ac636.png)
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1,地籍: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知识的簿册。
2,地籍的特征:①地籍是关于土地的信息资料,具有较强的空间概念和未知信息;②地籍是由政府监管的,具有较强的法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③地籍是关于土地完整而现势的证明,可作为历史资料;④地籍是人们处理土地事务的一种依据。
3,地籍的功能:税收功能;产权保护功能;保护土地交易运转功能;土地管理功能;多目标服务功能。
4,地籍的分类:①按照主要功能变化可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②按照开展的先后顺序可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③按照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④按照手段和成果形式可分为: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5,地籍管理: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措施。
6,地籍管理的总目的:随时清晰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存在、分配、利用和管理状况,从而为土地管理服务,为国家服务,为生产、建设和其他需要服务。
7,地籍管理的总任务:全面、具体掌握地籍信息、不断更新地籍信息,及时、准确、系统地提供服务,并不懈地改革创新,建设功能齐全、制度健全、业务规范、手段先进的、完整的地籍管理工作体系。
8,地籍管理的性质:1,鲜明的阶级性;2,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措施的法律规范性;4,行政的权威性和保障性。
9,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①土地调查:以县为单位,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和地籍调查。
②土地分等定级:以土地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分析和土地质量水准的相对评价。
③土地登记:指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载于专用的簿册上的过程。
④土地统计: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⑤地籍档案管理。
10,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统一管理原则;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保证地籍管理放入连贯性和系统性;地籍管理的衔接性和完整性。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63de2006bed5b9f3f90f1ccf.png)
第一章:一、什么是地籍?什么是地籍管理?答:地籍是指国家为了一定目的,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二、地籍分类有几种?他们之间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答:1、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5、按行政管理层次分类: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三、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几项?是什么?答:1、土地调查:以查清土地条件、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2、土地分等定级:以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分析,对土地质量水准的相对评价。
3、土地登记: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载于专用的薄册上。
4、土地统计:是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5、地籍档案管理:以地籍管理的历史记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使用和编研等工作的总称。
四、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统一性和规范性。
2、连贯性和系统性。
3、可靠性和准确性。
4、高效性。
第二章、一、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土地分类体系有哪些?答: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也称土地类型分类体系。
主要依据土地自然属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
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也称土地生产潜力分类体系。
主要依据某些评判尺度标志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
3、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分类依据通常是土地的综合特性指标。
二、什么是土地分类利用系统?我国现行土地分类系统各自有何特点?答:根据现阶段土地的实际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要素的异同性进行的土地分类称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3第二篇 地籍管理
![3第二篇 地籍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5cf9451902020740be1e9bf6.png)
地籍和地籍管理都是随着社会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地籍管理历来是国家行政管理措施之
一,是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 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
第一节 地籍管理概述 第二节 土地调查 第三节 土地分等定级 第四节 土地登记 第五节 土地统计
第六节 地籍档案管理
第三节 土地分等定级
定级单元划分的方法
主要因素分值重叠法
主要因素判定法
网格法 固定网格法 动态网格法
确定定级单元边界应注意的问 题
自然线状地物和面积较大的自然地物 城镇中的铁路干线 土地权属界线或权属单位内部的土地
类型界线
其他线状地物
各因素分值的计算及单元总分值的 计算
下面是3个计算工作中常用到的概念:
城镇土地级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
和利用效益的差异。 土地级的顺序在每个 城镇内部统一排列,不同城镇的土地级别 不具有可比性。
(四)城镇土地定级的内容与程序
城镇土地定级的主要思路 从形成土地质量差异的原因入手,找出 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将这些因素指标定量 化,换算成不同的分值;根据各因素对土地 质量的影响程度和重要性,确定各因素的权 重;将各因素作用分值加权求和,得到总分; 根据总分高低划分土地级别;然后在土地级 别的基础上测算土地级差收益、行业及微观 区位增减系数,进行收益拟合和级别验证, 最后得到土地级别。
地价分区定级方法
该法的指导思想是直接从土地收益的还原
量——地价出发,根据地价水平高低在城 市地域空间内划分地价区块,确定地价区 间,进而划分土地级别。
四、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一)分等的目的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地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为全面、科学地管理土地,合理利用 城镇土地,以及为有关部门制订规划、计划 和有偿使用土地提供依据。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1be9b5cd5ef7ba0d4a733b99.png)
(1)图斑面积及图斑地类面积 A、用图斑拐点坐标按公式计算图斑椭球面面积(毛面积) 。 B、用图斑椭球面面积减去实测线状地物、按系数扣除的田坎和其它应 扣除的面积计算图斑地类面积(净面积) 。 (2)线状地物面积 采用图上计算的长度和外业测量的宽度计算线状地物面积。 (3)田坎面积 A、实测的田坎面积计算方法同线状地物。 B、按系数扣除的田坎面积,等于耕地图斑面积和图斑内实测的线状地 物面积之差与田坎系数的乘积。 基本农田调查:调查已划定和调整的基本农田地块范围内的地类、位 置、面积和分布等状况。
(2)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 (3)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基本依据; (4)为编制农业区划和国民经济计划服务。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任务:分县查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 分布,土地的权属状况和利用现状,并在此基础,按行政辖区逐级汇总 出各乡、县、市、省和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分类面积。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界线调查,土地类型与面积分类,汇 总面积,图件编制,报告撰写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本程序:1 准备工作2外业工作(净耕地系数测算 地类调绘与补测--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类、地物补测 境界与权 属界调绘--填写权属界线认可书、有争议权属界线的原由书)3内业工 作(转绘或蒙绘或扫描矢量化 土地面积量算 图件编制(现状和权属界
线图) 编写技术和工作报告(乡调查说明书))4成果验收应用 (检
查验收 成果归档与应用) (2)地类调绘 ①地形图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mm2;耕地、园地 6mm2;其他15mm2。对1:1万地形图而言,分别相当于实地0.6亩、0.9 亩、2.25亩。②线条粗细0.2mm,误差精度为:明显地区0.3mm;不明 显地区1.0mm。③符号要求参考《规程》。 ④编号:以图幅以村(乡)为单位,或以村为单位,按从上到下、从左 到右的顺序进行编 地类调查包括线状地物调查、图斑调查、零星地物调查和地物补测等内 容。 (3)线状地物勾绘 ①宽度北方≥2m;南方≥1m,长度≥ 200m以上的均应勾绘; ②精度:长度误差≤±0.3m;皮尺读数估读到0.1m。 (6)净耕地系数的测算 计算公式:净耕地系数=(A耕地毛面积-B田土 坎面积)/A耕地毛面积×100% 土地面积量算: (1)方法 分为解析法、图解法、方格法、求积仪法、计算机面积量算 法。 (3)面积量算的原则 以图幅为基本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进行平差,自下而上 逐级汇总。 土地面积量算的步骤:控制面积量算 碎部面积量算 面积统计与汇总 面积计算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822db3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b.png)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地籍: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2.地籍管理:即将土地的坐落、形状、面积、性质、使用状况,以及土地权利等项,按照法定地籍测量与土地登记程序进行管理。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县为单位,以查清土地数量权属分布和利用现状为内容的土地资源普查工作,又称土地详查。
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用类型的面积及分布,土地的权属状况和利用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按行政辖区逐级汇总出各乡、县、市、省、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分类面积。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概念: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指按一定分类标志(指标),将性质上相差异的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型。
6.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7.园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8.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9.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指用于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科教文卫、风景名胜、公共设施等的土地。
10.特殊用地:指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土地。
11.交通运输用地: 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的土地。
包括民用机场、港口、码头、地面运输管道和各种道路用地。
12.调绘:是依据影像,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将实地不同的地类、地物按一定的要求用线划符号绘在正射影象图上。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e0a9c1e319e8b8f67c1cb93d.png)
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地籍的分类1/发展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2/按地籍特点:初始地籍/变更地籍3/按管理层次:国家地籍/基层地籍4/按城乡土地不同:城镇地籍/农村地籍初始地籍:某一时期,对县以上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并形成初始的地籍图、册、簿地籍管理原则:1统一管理2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3地籍管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4资料的衔接性和完整性5资料的多用途性和高效性地籍管理的内容体系:1地籍管理信息系统2地籍档案管理3土地调查(利用现状、地籍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利用动态监测)4土地登记(登记制度、初始、变更登记)5土地统计(原理、内容、制度)土地产权: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称。
土地所有权包括4个部分: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其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又称土地数量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容:1) 查清土地权属界线和各级行政管辖界线;2) 查清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并量算各类土地面积;3) 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区辖,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及各地类的面积;4) 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县、乡两级)、土地权属界线图(县、乡两级);5) 对土地利用状况作出科学评价,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土地利用经验教训,提出确权意见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土地分类:按一定分类标志(指标),将性质上有差异的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型。
土地分类系统:按照统一规定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的土地有规律分层次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叫土地分类系统(或土地分类体系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土地类型分类体系,主要依据土地自然属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分,常用地貌、土壤、植被作为具体标志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土地生产潜力分类体系,主要依据土地生产水平、土地质量、土地生产潜力等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归并划分土地利用分类系统:通常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标志(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性分类,以土地的覆盖特征、经营目的和利用方式为主要标准,反映了某一段时间内土地的实际利用状况。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cd94baece009581b6bd9ebdf.png)
地籍:是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土地分类:根据土地的异同性对土地按类进行划分与归并的过程。
土地分类标志:是对土地进行归并划类时应用的分类标志或者分类标准。
地籍调查:指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簿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宗地:是指法律上具有土地权属归属的独立成片的土地范围。
地籍测量:是指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为获取和表达宗地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质量等基本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土地分等定级: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土地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按法律规定,将土地权利人的合法土地权利,依法载录与专门设置的簿册上的行为和过程,也是国家对土地实施有序管理所需建立的一种制度。
土地统计:利用数字、表格、图件及文字记录,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以及这些情况的动态变化,进行有系统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的统计工作。
地籍的分类:1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日常地籍;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城镇地籍、农村地籍;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常规地籍、数字地籍。
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1土地调查2土地登记3土地统计4土地分等定级5地籍档案管理。
土地分类体系: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亦称土地类型分类体系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亦称土地生产潜力分类体系3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土地利用的分类方法:1线分类方法:是一种层次分类法,将分类对象逐次分成有层级的类目,类目间构成并列和隶属关系,形成串、并联结合的树形结构2面分类方法:是选定分类对象的若干属性(或特征),将分类对象按每一个属性(或特征)划分成一级独立的类目,每一组类目构成一个“面”,再按一定顺序将各个“面”平行排列。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e21d4d21bcd126fff7050b90.png)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一)名词解释:1.地籍:是指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用途(地类)等基本情况的簿册。
土地的户籍2.多用途地籍:也称现代地籍,除了为收税产权服务外,更重要的是为土地开发,整理,利用,保护及全面土地管理服务,要求准确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权属,用途,还要记载土地的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状况,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地籍,称为多用途地籍3.初始地籍: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对县级(含县)以上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最初建立的地籍。
并非历史上的第一本地籍4.日常地籍:也叫变更地籍,是以初始地籍为基础,针对日常土地数量,质量,权属,用途等情况的变化,进行修正,补充,更新的地籍5.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获取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等信息,建立地籍图,薄,册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二)简答1.地籍管理的原则:(1)统一性,我国实行以权属管理为核心的多用途地籍,是《土地管理法》规定的执法行为,地籍工作的内容,程序,方法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规程,规则办理。
(2)可靠性和精确性,地籍簿册上记载的数字,必须是具有一定精度的近期测绘,调查,评价的成果,宗地的界限,界址位置达到随时实地复原的要求,另外,提供的资料必须准确可靠.(3)连续性和系统性,地籍工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有关土地属性的记载必须连续系统,地籍工作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经常性的,地籍资料需要不断更新。
(4)直观性和完整性,地籍资料面对权利人及其他用户,内容必须完整,表达方式应用图,表,卡,册等直观反映地籍资料,完整性还体现在地籍管理涉及的空间地域范围是其管辖区全部土地2.地籍管理的手段:(1)法律手段,根据国家制定的地籍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地籍管理行为。
(2)行政手段,各级政府地籍管理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行政管理措施,实施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3)测绘手段,进行土地权属调查确定界限,用途,权利人后,通过测绘获得地籍图,宗地面积(4)图簿册手段,地籍管理工作中,形成大量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宗地图,地籍图,土地登记簿册,土地统计簿册等,通过图簿册的管理,实现对土地权属,用途,利用状况的管理(5)计算机手段,利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图件的绘制数字话,便于地籍信息的查询,更新3.地籍分类:(1)根据地籍作用,功能不同划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d81c0529de80d4d8d15a4f72.png)
城镇地籍图
农 图村 地 籍
2 地籍调查的分类
按照时期与任务
初始地籍调查 变更地籍调查 按照调查的区域 村庄地籍调查 (1:1000或1:2000) 城镇地籍调查 (1:500或1:1000)
街 坊 图
地籍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 权属调查:通过对土地权属及其权利所及的界线的
调查,在现场标定土地权属界址点、线,绘制宗地
草图,调查用途,填写地籍调查表,为地籍测量提 供工作草图和依据。 流程为:
宗地权属状况调查 界址调查 绘制宗地草图 填写地籍调查表
地 籍 调 查 表 样 表
宗地划分特例:
几个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块地,并且相互之间界限难以划清,
应按共同宗地处理
当几个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幢建筑物时,可按各自使用的建
筑面积分摊宗地面积
宗地内,几个建筑物分别属于不同的使用者,除建筑占地
外,其他用地难以划分的,应视为一宗地
对只有一个法人代表的特大宗地,有明显不同的用途且面
地籍调查表样表(续1)
地籍调查表样表(续2)
地籍调查表样表(续3)
地籍测量:指在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 学的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宗地的权属界线、界 址位置,形状等,计算面积,测绘地籍图和宗地图为 土地登记提供依据。
地籍控制测量 测定界址点 测绘地籍图 制作宗地图 面积量算
宗地图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关系、相邻宗地编号的分 宗地籍图,是土地使用合同书附图及房地产登记卡附图,它 反映一宗地的基本情况。 宗地图中包括: (1)图幅号、地籍号、坐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1、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2、地籍的分类:(1)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①税收地籍②产权地籍③多用途地籍(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①初始地籍②日常地籍(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①城镇地籍②农村地籍(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①常规地籍②数字地籍3、初始地籍:初始地籍是指一种地籍制度确立后,由于缺少该制度下的地籍资料,而就某个行政辖区全部土地开展的一次基础性的全面的调查、记载、整理等,从而建立起的地籍。
4、地籍管理: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5、地籍管理的性质:(1)、鲜明的阶级性。
(2)、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措施的法律规范性。
(4)、行政的权威性和保障性。
6、地籍管理的任务:总任务是全面、具体掌握地籍信息、不断更新地籍信息,及时、准确、系统地提供服务,并不懈地改革创新,建设功能齐全、制度健全、业务规范、手段先进的、完整的地籍管理工作体系。
具体任务是:(1)广泛深入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家底,由数量和分布向质量甚至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形成一体化土地资源家底资料。
(2)土地资源和资产的分配现状、流转管理及态势分析。
包括城镇土地和农村土地。
(3)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更新充实调查资料,持续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推动地籍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发展。
努力实现土地登记城乡一体化。
(4)推动土地调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将土地自然性状、土地社会经济状况及土地利用其他环境条件与土地自身基本的调查相互融为一体;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组织深入细致的专项调查,为土地利用决策和规划提供基础;将土地调查向多用途地籍需要的方向发展。
(5)加快地籍工作现代化手段应用步伐,并努力向商业化、普及化方向发展。
(6)建立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以及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制度,健全机构,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地籍管理的社会公信度和公示性,提高地籍资料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7、地籍管理的内容:①土地调查:以县为单位,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和地籍调查。
②土地分等定级:以土地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分析和土地质量水准的相对评价。
③土地登记:指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载于专用的簿册上的过程。
④土地统计: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⑤地籍档案管理。
8、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1)统一管理的原则。
(2)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
(3)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确。
(4)地籍成果简便实用。
9、地籍管理的手段:(1)行政法律手段,如法规、规程。
(2)测绘手段,如地籍测量(3)图簿册手段,如土地利用现状图、评价图、土地级别总图、土地统计表、土地证书、土地统计台帐等。
(4)计算机手段,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S技术应用。
10、社会主义地籍管理的产生和发展:(选择题):(1)革命根据地的地籍管理。
1928年12月在井冈山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2)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的地籍管理。
这个时期是从1949年到1957年,主要是配合解决土地权属问题。
期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1950)、《农业税查田定产工作实施纲要》(1951年)。
(3)人民公社时期的地籍管理。
这个时期是从1958年到1978年。
1958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一次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
1959年9月农业部发出《关于加强人民公社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通知》(4)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地籍管理。
1990年以前的起步阶段,主要开展调研、试点、制定规程;“八五”期间的全面推进阶段;“九五”期间地籍工作进入了发展阶段。
11、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1)统一性(2)地域性(3)科学性(4)实用性。
12、2007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参照P46-P50。
!!!13、概述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比较陈述城镇调查用的分类与农村调查用的分类有何异同?答:《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确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严格按照管理需要和分类学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和划分:一是按照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四个主要指标进行分类。
一级类主要按土地用途,二级类按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进行续分,所采用的指标具有唯一性。
二是坚持城乡土地统一管理的发展方向,以城乡一体化为基本原则,按照统一的指标,城乡土地同时划分,实现了土地分类的“全覆盖”。
三是为了适应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实际现状,对于农村土地调查的土地分类,在城乡统一分类的同时对一些地类做过渡性归并,使之在当前更为实用。
异:(1)二级类数量不同。
城镇调查中,一般每一个一级类下都对应4~8个二级类。
而农村调查中则为3个左右。
这也反映出城镇用地类型比农村用地类型复杂。
(2)农村调查用地分类偏重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城镇调查则偏重土地的经济社会属性。
同:(1)都是按照两级分类系统进行划分。
(2)所采用的分类指标都具有唯一性。
14、土地调查:土地调查是以土地为对象开展的有关土地客观存在状况的信息的调查。
1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技术方案:概查和详查。
概查利用较小比例尺的图件为基础,对土地分类也比较简单,面积量算上采用简易的或者数理抽样(或推算)的办法来完成。
详查是以较大比例尺图件为基础,开展全面的实地调查,采用较详尽的土地分类系统,运用周全和较高精度的面积量算方法来完成的调查。
16、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参考P7117、外业调查: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片或卫片等影响图片作为工作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在室外对实地的地类、界线、权属等土地信息加以辨认和判定,在工作底图上进行标绘、注记,在外业簿上做好记录,对工作底图上未得到反映的地物,采用测量的方法予以补测。
工作内容:(1)地类图斑的调绘。
(2)各种界线的调绘。
(3)线状地物的调绘。
(4)零星地物的调绘。
(5)工作底图上无法标定地物的补测。
工作程序:(1)准备工作:包括资料与工具的准备、整理调查区的航(卫)片。
(2)室内判读(预判):(3)外业调绘:基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好站立点、确定航(卫)片方位、抓住特征地物、掌握航片比例尺、边走边判读、访问和凭据收集、借助立体观察。
(4)外业补测。
补测可在调绘片上进行,也可直接在工作底图上进行。
补测方法可分为简易补测法(如比较法、截距法、垂距法、交会法、延长线截距法等)、仪器补测法和大比例尺图件缩小转绘法。
18、地籍调查:是指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簿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19、地籍调查的内容:通常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部分。
(1)土地权属调查可分为土地所有权调查和土地使用权调查。
权属调查是指以宗地为单元和对象,对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权属来源及权力所及的位置、界址、数量和用途等属性的调查和确认,是对土地进行登记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初步确认。
(2)地籍测量是指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界等,绘制地籍图,并计算其面积,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
二者区别:前者主要是遵循规定的法律程序,根据相关政策,利用行政手段,确定界址点和权属界线的行政性工作;后者主要是运用测绘技术手段将地籍要素按一定比例尺和图示绘制于图上的技术性工作。
20、初始地籍调查的基本程序:(1)准备工作。
包括组织准备、收集资料、确定调查范围、技术设计、图表仪器工具的准备、人员培训试点、宣传教育。
(2)权属调查(3)地籍测量(4)资料整理(5)检查验收。
21、土地权属调查的任务和内容:基本任务是调查核实土地权属单位的权属要素,即土地的权属性质、权属界线(包括界址点和界址线)、权源证明文件、面积、位置、用途及地上建筑物权属状况等。
主要内容是对宗地的位置、界线、权属状况和土地使用状况等的调查,具体包括:(1)宗地的位置调查主要是对宗地所在的辖区(如区、街道)、门牌号及四至关系的调查。
(2)宗地的界线调查主要是对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权属界线)的调查。
(3)宗地的权属状况调查主要是对宗地的权属性质、权属来源、取得土地时间和土地使用期限、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名称等内容的调查。
(4)宗地的使用状况调查主要是对宗地内的土地用途、土地等级、地价和共用状况进行调查。
22、权属调查的基本程序:(1)拟定调查计划(2)物质准备(3)调查底图的选择(4)调查工作区的划分(5)发放调查通知书(6)收集、分析和处理土地权属资料(7)实地调查(8)资料整理23、宗地草图: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形状、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勘丈记录图,是地籍调查表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现场绘制。
宗地草图上应绘制以下要素:(1)本宗地号和门牌号,权属主名称和相邻宗地的宗地号、门牌号、权属主名称;(2)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序号及界址线、宗地内地物及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的地物等;(3)界址边长、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的相关几何距离和条件距离;(4)确定宗地界址点位置、界址边长方位所必需的建筑物或构筑物;(5)指北针和概略比例尺、丈量者、丈量日期。
图表参照P116!重点!!!24、地籍图及宗地图绘制: A、地籍图的绘制:成图方法因测量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
(1)用全解析法测量成果成图时,可以解析界址点坐标为基础,参照宗地草图绘制成地籍图。
(2)用部分解析法测量成果成图时,可以街坊外围界址点和部分内部界址点坐标或具有控制作用的解析坐标为控制点,并依据宗地草图实量数据装绘成地籍图。
(3)用图解勘丈法测量成果成图时,可利用现势性较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根据宗地草图实丈数据,地籍调查表内的有关数据并舍去地形图上与地籍无关的内容后编绘地籍图。
B、宗地图的绘制:宗地图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真实记录,是以宗地为单位编绘的地籍图,是土地证书和宗地档案的附图,它是依照一定比例尺制作成的反映宗地实际位置和有关情况的一种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