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七课复习讲义
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一等奖优秀课件

B
牛刀小试
3.某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农民出土 地、出劳力,民营企业出资金、出技术,把农村作为第一生 产车间,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实现了产与销、企与农的有 机对接。农民既能领土地租金,又可以在家门口就业,获得 工人工资。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①农民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②农民领取的土地租金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 ③农民的工资和土地租金都属于劳动收入 ④该经营模式促进了土地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绩效工资是指根据工作成绩和劳动效率确定的工资。 2017年,重 庆市积极推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此次改革强调通过建立 绩效工资水平动态调整机制,在考核事业单位的公益任务完成情况 和事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允许事业单位“做大分配蛋糕”,并对 在创新创造、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领域作出突出业绩的事业单位 给予适当倾斜。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 ①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②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所有劳动者的收入 ③实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统一 ④能够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D
牛刀小试
4.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不可 或缺的因素。对生产要素认识正确的是( ) ①生产要素是价值创造和财富增值的源泉
C
②生产要素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③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④价格的变动会调节生产要素的使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牛刀小试
按生产要素分配
含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 的体制机制,让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个体劳动者个人经营收入,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劳动者的工资、 资金和津贴等 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存款获得的利息、购买债券获得的利息、购买股票获得的股 息或股权转让收入、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获得的收入等 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 方式 按土地要素分配: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出租房屋获得的租金等
原创+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七课

关于按劳分配的易错点
(1) 按劳分配的范围是公有制经济,但公有制经济中不都是按 劳分配。
(2)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入属于按劳分配,但农民转让 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 素分配。
(3)工资收入不一定都属于按劳分配。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 劳动者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的 工资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6年高考上海卷13).2016年4月,国务院印发通知,对专 利成果收益分配、科研人员兼职收入、科研成果入股分红、科研 人员成立公司等方面作出规定。为落实这些激励性规定,最需要 完善的分配方式是
A.按劳动要素分配
B.按资本要素分配
C.按技术要素分配
D.按惯例要素分配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1、是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样的分配制 度?
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实行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必然实行按 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我国的分配制度(生产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
(2018年高考江苏卷政治10)最低工资制度旨在保护低收入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最低工资应高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 时的工资水平。2017年,我国有22个地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 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图2中(P代表劳动力价格, Q代表劳动力数量,D、S分别代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P1 、P2分别表示变化前后的劳动力价格)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 是
届高三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七课资料PPT课件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考点展示
考点一、生产决定分配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
2、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所 公有制为主体 决定 按劳分配为主体 有 制 形 多种所有制经济 决定
分 配 制 度
式 共同发展
考点二、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它是唯一的 分配方式吗?
考点三、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 按生产要素分配
(1)具体形式
为了进行社会生产经营而 必须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类别
对应形式
按资本要素分配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股票转让所得、债券 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按土地要素分配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是否属于 劳动收入
否
按管理要素分配
▪ [问题探究]
▪ 1.判断正误
▪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 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 × )
▪ (2)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原 则,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的社会地位。( × )
▪ (3)劳动收入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 × )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 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P58)
在公有制经
济中,在对社 (1)实行范围: 公有制经济
会总产品作了 各项必要扣除
(2)分配尺度:劳动(数量、质量)
后,以劳动者 (3)分配什么:个人消费品
向社会提供的
劳动为尺度分 (4)分配结果: 多劳多得
配个人消费品,
实行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少劳少得。
最新《经济生活》第七课复习PPT课件

⑦积极扩大就业,切实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选择职业的权利;
⑧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⑨完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和私有财产,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
D
③工程师提供新技术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④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2
练习测试
(2016年高考上海卷13).2016年4月,国务院印发通知,对专利成果收益分 配、科研人员兼职收入、科研成果入股分红、科研人员成立公司等方面作出 规定。为落实这些激励性规定,最需要完善的分配方式是
一、收入分配公平
3、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
18
如何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如何构建“橄榄型”的收入
分配结构)
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强宏观调控;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③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④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
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
16
为什么要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注意提取材料相关信息,灵活运用以下分析)
(1)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 体现,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 滞后性,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缩小收入差距。 (2)我国城乡居民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和行业之间收入 差距过大,而且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基尼系数较高) (3)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 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4)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5)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 民共享; (6)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 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17展。
经济生活第七课

工资、奖金和津贴属按劳分配 炒股属于按生产要素(资本)分配
李有才的女儿:
我是国有企业的工程师, 除了工资我还利用双休 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 术顾问,也有一份丰厚的 报酬。
国有企业的工资属按劳分配 当技术顾问的报酬属于按生产要素 (技术)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主体) 其( 他非 分按 配 劳 按生产 方 分 要素分 式配 配 )
按劳分配为主体(含义、 原因、意义、地位)
1、图1的“橄榄型”或“纺锤型”收入分配结构比 图2“倒金字塔型”收入分配结构稳定得多。表现 ①低收入和高收入者相对较少 ②收入分配极为平均 ③中等收入者占绝大多数④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A、①② B、①③ 高收入者 C、③④ D、②④ 高收入者
中等收入 者
低收入者
我国现阶段分配方式中的“五个不等式”: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等于社 会主义分配方式。 • B、按劳分配不等于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 C、劳动收入不等于按劳分配收入。 • D、非劳动收入不等于剥削收入 • E、收入存在差距不等于分配不公。
根本原因:生产力状况 按劳分配为主体, 直接原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重要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 的客观必然性 观要求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必然性(前提、物质 为什么实行 基础、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 意义 按劳分配的地位 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劳动 资本 按生产要素分配 技术 管理等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 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 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 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 重要举措。政府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 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强化政府税收调节,整顿收入分配秩序, 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严重 的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
经济生活第七课课件

特别提醒5:区分分配制度、分配方式、分配 原则、分配政策
1、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
2、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3、分配原则:兼顾效率和公平 4、分配政策: (1)倡导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
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 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缩小城乡、区 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4
1. [2014·海南高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下列举措中能够通过扩大财产权利 而使农民增收的是( )
A. 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担保和转让 B.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C. 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生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D. 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确权登记
析 “ 兼 顾 对效率、公平的影响。6.
高、社会保险全覆盖、统一城乡社
效 率 与 公 了解公平与效率的含义
会保障等措施,理解如何维护社会
平”。
和关系。7.理解提高效率、
的公平与正义问题。本课政策性较
促进公平的意义和措施。
强,要注意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考点一: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
易错点一:劳动收入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所有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 提醒 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各种报酬。按劳分配是指在社 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 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 动收入是正确的。但是,劳动收入未必都是按劳分配收入。在我国,全民所有制和城 镇集体所有制经济中普遍实行的工资制是按劳分配收入。但在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 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不是按劳分配收入,而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其实质是 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选考第一轮复习必修1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选编

配
7.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①生产决定分配 ②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③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④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⑤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
考点一、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资料归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谁所有 有制共同发展(所有制)
生生
产决
产 关
决 定
力定 系
决 定
产品如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何分配 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公有制企业中科技人员的工资奖金是按劳分 配。 ➢受雇于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取得的工资 奖金属于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凭技术向企业投资入股取得的收入属于按技 术要素分配。
注意:(1)劳动收入(先看所有制成分): 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
私营、外资经济——按生产要素(劳动要素)分配。 (2)非劳动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如:股息、利息、租金等)。
C、分配政策: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倡导先富帮后 富,同时政府要对收入分配加以调节,取缔非法收 入,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 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D、分配对象: 国家、集体(企业)、个人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 (1)效率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 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 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 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 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
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 的收入;
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 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进行分配后,还必须在全社 会范围内进行的再次分配,以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 门的需要。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 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 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
高三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七课PPT课件

总结:理解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是什么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为什么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4)对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主体”的认识
▪ [问题探究]
考点三、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易混易错提示】
1.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它是唯一的
分配方式吗?
考点三、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非按劳分配)的内容
1.按生产要素分配: 劳动、资本、土地、
技术、管理等要素
2.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 作用的福利性分配 、社会保障收入
考点三、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 按生产要素分配
(1)意义
•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练一练:李某一家的收入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对象
岗位 获得收入的途径
李某 承包村的鱼塘收入
李妻 一家公司的总经理,
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管理要素
李子 外企工程师,还利用双休日 为私企当顾问,工资、奖金外还炒股赚钱
出租房屋
按劳分配 资本要素
土地要素
⑵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聚焦于分配方式和维护社会公平
①收入分配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 系
的具体措施。材料题多立足生产 、分配、消费的关系,考查收入 分配公平的维护对我国经济发展 的影响及其措施。
考点一、生产决定分配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
2、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分配制度?
主 体
奖金、津贴
政治高考复习 经济生活 第七课PPT课件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23
• 5如下图所示, ①改革税制增加社会各阶
有利于实现社会 层收入
结构由“金字塔 ②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
型”向“橄榄型” 的建设
转变的措施是 ()
• (生产发展、 社会进步) • 4、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原因)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6
46: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特别提醒] 生产要素的种类及对应形式。 •••••••• 1AB按 按 按 按 入、:、技资 土 生 有生类意本地产较术产别义要要要大要要((素素素素的劳素2分 分 分 差分动按确、配 配 配 距配贡认[资:: : 会 。特献、本利 租 导 因技别参5、尊息 金 致 此术提与土重入、 和 社 ,醒地分、股 转 会 必股]、配3息 让 成 须、技有术转和 金 员 依利信分。之法让)息红间保、、的护专管收合利理、) • 2市 法、场 收其信入他息,分、取配管 缔方理 非式方 法案 收入提,供整顿(点不子合)理收入, •• (按 调按劳节劳过动动高要成素收果入分分,配配:使,收非福入公利企差性距业分趋中配的向)合职理工,的防工 • 3资 止、、 两区奖极分金分:、化按津 。劳贴分。配 劳动收入,合法收入 • 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经营
27
• 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二次 分配(如国家的财政政策、社会保障措施属于 再分配);
• 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 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被称为第 三次收入分配(如慈善被称为第三次分配)。
15
基尼系数: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重要 指标,因由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提出而得名。 系数值越大,表明收入分配的不平均程度越高; 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接近平均。一般认为, 基尼系数在0.3至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 理,0.4以上表示收入差距偏大。
经济第七课

按劳分配 平均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工资、奖金和津贴 福利 技术、资本入股所得
3.个体劳动收入、私营和外资企业中的按劳动要素收入 不是按劳分配收入。
(20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质检)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 济(直接以钱生钱为主要特点)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 等经济活动。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和变化,2011年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牢牢把握发展实 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就必须( ) ①坚持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 ②限制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 ③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④进一步提高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发展实体经济不能限制非劳动要素参与根本,②错 误;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④不选。① ③说法正确,应选。
考点二、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4、地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 本原则。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特别提示】 生产决定分配,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 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在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总结:理解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是什么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2、原因: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
学科网
(1)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现实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3)必要性: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不能实行平均分配
考点二、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2.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和 材料题都是考查的重点,选择题 聚焦于分配方式和维护社会公平 的具体措施。材料题多立足生产 、分配、消费的关系,考查收入 分配公平的维护对我国经济发展 的影响及其措施。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1 经济生活《经济生活》第七课复习教案

《经济生活》第七课复习教案一、考点解读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了解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1)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A、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B、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C、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A(对劳动者)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创造性,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B(对生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C 按劳分配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D 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3、【知识重点】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为什么?怎么样?(1)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
(2)怎么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第二、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为了进行社会生产经营而必须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②具体形式
类别
对应形式
是否属于 劳动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股票转让所得、债券 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否
按土地要素分配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考点一 分配制度
3.关于“收入分配”的几个误区
(1)区分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 存在的范围不同。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
要素分配存在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 (2)区分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都属于劳动收入;技术工人的 劳动所得属于劳动收入。
出售、转让发明、专利(技术)所得为非劳动收入;按资 本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 素分配均是非劳动收入。 (3)区分合法收入和非法收入
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 行业内部差距较大,劳动报 制,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财 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得比重过 政对保障人民生活的支出力度
低
考点二 效率与公平
3.准确理解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考点二 效率与公平
4.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
(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及关系
(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关系: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有一 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 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第二,两者又存在矛盾。二者分别 强调不同的方面。
生产决定分配
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
决定
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多层次
决定
决定
基本经济制度 (所有制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考点一:分配制度
(一)内容: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 (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1)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2)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3)农村经济中的“联产计酬”。
(3)、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资分配);(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需分配);(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由此决定不能实行平均分配)。
(4)、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
(2)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5)地位: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劳分配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3)按生产要素分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①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③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4)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性
①这种分配现状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不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
②这种分配方式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非公经济中,就不能实行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二)点拨
1、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且只能是按劳分配。
2、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不一定都是按劳分配。
例如,福利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就不属于按劳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及对应形式
(1)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等。
(2)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等。
(3)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4)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是指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5)按管理要素分配,是指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6)按信息要素分配,是指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
(三)应用:本考点在高考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不同分配方式的区别。
考点二:效率与公平
(一)内容: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1)、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
(3)、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4)、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④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为公平分配打下物质基础。
⑤加强宏观调控,采取必要的财政和税收措施,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1)、效率的含义: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②矛盾: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方面。
(3)、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的途径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原则: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二)点拨:
1、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相对平等不是绝对平等,它允许差别存在,否认差别的绝对平等会陷入平均主义,收入
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3)、平均主义抹杀一切劳动差别和分配差别,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压抑劳动者的创造性。
所以,公平与平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和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
也即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
再分配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三)应用:高考中,本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重点考查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的区别以及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