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合集下载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 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则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②!人君当神器之重③,居域中之大④,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⑤,欺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⑥,承天景命⑦,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⑧。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⑨,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1),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2)。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13)。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14);载舟覆舟(15),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6),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17),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8),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9),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22),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24),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茲九德(25),简能而任之(26),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7);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8)。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注释〕①本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疏,古代大臣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②下愚,最愚笨的人。

这里是魏征自谦之词。

明哲,明智的人。

③当,有“主持”“据有”的意思。

神器,帝位。

重,这里是“重权”“重势”的意思。

④居域中之大,在天地间是一大。

《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域中,天地间。

⑤戒,革除,消灭。

以,用。

⑥凡百,所有一切。

元首,指帝王。

⑦景,大。

封建阶级常把帝王的高踞万民之上,说成是上天让他这样作的。

说“神器”,“域中之大”,也是这种用意。

⑧克,能够。

盖,表示对所说的事不作十分肯定的判断。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关于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我们要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要好好的注意全面内容的积累。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唐代〕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思国之理一作:思国之治;塞源而欲流长也一作: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胡越一作:吴越)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想谗邪一作:惧谗邪;弘兹一作:宏兹;在君一作:君臣)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及注释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谏太宗十思疏魏徵魏徵(580-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

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臣闻求木之长①者,必固其根本②;欲流之远者,必浚③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④,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⑤乎!人君当神器之重⑥,居域中⑦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⑧。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⑨,承天景命⑩,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作品注释】①长(zhǎng):生长。

②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③浚(jùn):疏通,挖深。

④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⑤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赏析谏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望国一作:思国)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疏文,用以谏诤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

以下是《谏太宗十思疏》的原文:臣闻天下之治,莫善于太宗,然太宗有十思之疏,臣竭忠谏之,以为陛下之忧,亦臣之忧也。

一思天下苦,二思社稷危,三思宗庙弃,四思社稷贫,五思士民疾,六思官吏独,七思诸侯异,八思子孙负,九思贤良少,十思天下老。

陛下之所以忧者,皆在此十思之中。

愿陛下勉之,无使天下之苦,复归于此十思之上也。

《谏太宗十思疏》是韩愈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观察和对太宗治国策略的反思。

下面我会对每一思进行简要的赏析:一思天下苦:韩愈指出天下百姓所受的苦难,包括战乱、灾害、赋税等。

他希望太宗能够关注人民的疾苦,采取措施减轻他们的负担。

二思社稷危:韩愈警示太宗,国家的安危是最重要的,如果社稷危险,就意味着国家的灭亡。

他希望太宗能够时刻警惕外患,保卫国家的安全。

三思宗庙弃:韩愈提醒太宗,宗庙是国家的精神支柱,如果宗庙被忽视或废弃,将会导致国家的道德沦丧。

他希望太宗能够重视宗庙的祭祀和教化作用。

四思社稷贫:韩愈指出国家贫困是社稷的一种危机,他希望太宗能够采取措施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思士民疾:韩愈关注到士人和百姓的困苦,他建议太宗重视士人的培养和百姓的福利,使他们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六思官吏独:韩愈批评官吏的专权和腐败现象,他希望太宗能够选拔廉洁能干的官员,加强监督,以保证政府的廉洁和高效。

七思诸侯异:韩愈提醒太宗,各地诸侯的异心可能会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他希望太宗能够密切关注并妥善处理与诸侯的关系。

八思子孙负:韩愈关注到太宗子孙的行为和品德,他希望太宗能够教育子孙,使他们成为有德有才的继承者,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九思贤良少:韩愈建议太宗注重培养贤良之士,给予他们机会展示才华和参与国家事务,以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

十思天下老:韩愈提醒太宗,老年人是国家的智囊和传统的守护者,他希望太宗能够尊重老年人,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使国家更加稳定和有序。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赏析、朗读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赏析、朗读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赏析、朗读听说要想一棵树长得好,就要让它的根扎得牢;欲春流远,必疏其源;想要国家稳定,就要积累德、仁、义。

源不深则望春水远流,根不牢则望树高,德不深则望国稳。

我虽然笨,但我(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你)是聪明睿智的(人)!君主处于皇帝的重要地位,他尊重天地之间的伟大,所以他必须尊重皇权的威严,永远保护无尽的善。

如果不在舒适的环境中思危,戒奢俭用,道德就不可能宽厚,性情就不可能战胜欲望。

就像挖根欲树茂盛,堵源欲泉流远!(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一、通假字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简能而任之:“简”同“拣”,选拔二、古今异义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②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义,尽情。

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谦虚。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④承天景命古义:大。

今义:景色。

⑤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骨肉:古义:指父母兄弟子女。

今义:亲生骨居安思危:生活,存在,存在;思考,思考,考虑。

在舒适的环境中,想想可能的危险。

意思是提高警惕,预防灾难。

择善而从:从,从,延伸到学习。

指的是采纳正确的建议或者选择好的方法去实施。

善始善终:做事有好的开始,也有好的结局。

形容认真。

戒奢戒俭:戒,戒;奢侈,奢侈;节俭,节俭。

以俭除奢。

参考资料:完善1、任志鸿.教材快线.语文.4:必修.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165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

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

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

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

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

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魏征谏太宗十恩疏赏析

魏征谏太宗十恩疏赏析

魏征谏太宗十恩疏赏析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说明:此处原文依据《贞观政要》,与《古文观止》和中学语文课本等选本有所不同。

)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古文观止》中的名篇。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曾把它作为学习材料印发党内。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也把它列为必读课文。

由此可见,《谏太宗十思疏》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唐太宗和魏征,是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明君、贤相。

太宗的虚心纳谏和魏征的忠心直谏,是君主专制制度下难得的君、臣和谐的典范。

正是贞观年间君臣之间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铸就了唐朝初期的“贞观之治”,为以后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贞观之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唐太宗在文治武功面前也有骄傲自得之时。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及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及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及赏析《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及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及赏析篇1【作品介绍】《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

魏微一生上疏直谏二百余篇,常使李世民情面上难以忍受,有时甚至怒不可遏,但魏徵仍然从容尽言,而李世民事后也常常承认自己的过错。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微去世,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将魏徵比作“人镜”。

【原文】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

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

虽董之以严刑[14],震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赏析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赏析魏征又名魏徵,钜鹿郡(河北省)人。

都说时势造英雄,在隋唐之间的时间觑隙里成长起来的一群人演绎着属于他们的传奇人生。

以下为您带来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赏析,欢迎浏览!谏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望国一作:思国)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赏析《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

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

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

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

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赏析《谏太宗十思疏》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

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望国一作:思国)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谏太宗十思疏》语言美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语言美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语言美赏析《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骈体文,但它与当时流行的骈文有很大的不同,它既充分地吸取了骈文“骈四俪六”的对称句法结构,又大胆地突破骈文形式的束缚,采用三排句、正反相照、首尾衬词、整散交错等技巧来使语言生动活泼,而且在遣词造句方面他摒弃了繁复的用典与华丽的藻饰,还之以朴实、简洁、明快。

实在是今天我们高中生学习写作议论文的典范文章。

以下试从予分析:一、巧譬喻,化抽象为具体。

魏征是个有名的“诤臣”,勇于进谏,又善于进谏。

他向唐太宗进谏“十思”,并非马上就单刀直入,而是避实就虚,先以两个众所周知的自然现象设喻作铺垫:“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然后再亮出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紧接着又反转一笔,从反面设喻来阐述“积德义”的重要性:“源不深而欲流之远,根不固而欲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样正反对比,十分有力地强调了积善修德的极端重要性,更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二、妙排比,增强说理气势传统以来的骈文多是大量的运用对偶句,而魏征却突破了这一樊篱,大胆采用三排句来推演义理,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积其德义”与“源不深而欲流之远,根不固而欲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连续三个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铺排而来,语势凌厉,汩汩滔滔,不可阻挡。

三、衬虚词,变呆板为活泼六朝骈文的句式多以四、六字句为主,但常常夹有杂言。

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而本文在句式上已显然突破了“骈四俪六”的局限,大胆在句首或句尾加上虚词,如虽、终、斯、岂、盖、诚能、何必、而况、乎、也、哉等,或转折,或推论,或感叹,或假设,或设疑,或反诘,使语句更加活泼,通俗,浅显,更具有口语化的味道。

四、添散句,行文错落有致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

职高语文第四册 《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职高语文第四册 《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赏析谏太宗十思疏[唐]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4],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5],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8],则思三驱以为度[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此九德[10]。

简能而任之[11],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注释】[1]神器:帝位。

[2]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

《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域中,天地间。

[3]景:大。

[4]殷:深。

[5]董:督责,监督。

[6]作:兴作,建筑。

指兴建宫室之类。

[7]谦冲:谦虚。

自牧:自我修养。

[8]盘游:打猎游乐。

[9]三驱:一年打猎三次。

《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10]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注解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注解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注解赏析《谏太宗十思疏》是由魏征所著,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全篇情感真挚,唐太宗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注解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谏太宗十思疏短评

谏太宗十思疏短评

谏太宗十思疏短评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主要劝谏唐太宗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权力和名利冲昏了头脑,从而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但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其中,“十思”即“君子有九思”,强调了君子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而“一思”则是提醒唐太宗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因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自满。

此外,文章还通过列举历史典故和现实案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权力和名利对人性的腐蚀作用,以及领导者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自己与下属之间的关系。

总之,《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良好文学价值的古代文献,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课外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课外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课外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赏析【作者介绍】魏徵(580~643),唐初大臣,杰出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河北省馆陶县)人,一说为巨鹿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县西)人。

少时孤贫落拓,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掌管书檄。

李密败后降唐。

后又被窦建德俘虏,任起居舍人。

建德败亡,入唐任太子洗(xǐ)马,成为李建成心腹。

建成被杀后,太宗即位,重其才,擢为谏议大夫。

历任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加封光禄大夫郑国公,最后官至太子太师。

卒谥“文贞”。

他在历史上以直言敢谏著称,前后陈谏200余事,反复以隋亡为鉴戒提醒太宗,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为“贞观(guàn)之治”作出了贡献。

死时,太宗大悲,亲自为他制碑文,并亲自手书。

还曾慨叹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徽殁,朕亡一镜矣!”魏徵的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

其著作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及《魏郑公文集》《魏郑公诗集》,还主编有《群书治要》。

【解题】《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题目和个别字句从旧选本。

本文写于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作者任门下侍中(宰相之一)时,是这一年所上四篇疏中的一篇。

唐初鉴于隋炀帝覆灭的历史教训,采取了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一面适当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一面减轻赋役,与人民休养生息。

到贞观年间,达到了所谓太平盛世,逐渐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有数高峰之一。

唐太宗在取得了巨大政绩以后,逐渐骄傲自满起来,他曾在群臣面前公开炫耀自己:“武胜于古”,“文胜于古”,“怀远胜古”。

于是渐渐改变了过去的勤俭作风,生活日趋奢靡,不断追求珍奇异物,修建豪华宫殿,并积极对外用兵,有使“贞观之治”的成果全部丧失的危险。

鉴于这种情况,在大家一味歌颂升平盛世之时,魏徵连续向太宗上疏,陈述自己的观点。

太宗阅后,非常感激他,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谏太宗十思疏的诗意与鉴赏

谏太宗十思疏的诗意与鉴赏

谏太宗十思疏的诗意与鉴赏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谏太宗十思疏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思国之理一作:思国之治)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和脚注
谏太宗十思疏是宋朝时期开封府录事把编写的政治思想
著作,由历史学家卢大彦等撰写,其中包括筹拟应对政治困境等谏议,具有智慧包容的特色。

谏太宗十思疏以元和三年(1088年)开封府录事卢大彦为代表,以宋太宗赵构为主要
谏解者,共进行谏议和思想讨论了十思,从而形成了一部以谏议为主题的思想作品。

谏太宗十思疏共谏议十项针对宋太宗赵构的具体政策,
这些细微的建议,为宋朝长期实行的封建削藩政策提供了实用的支持。

并在社会制度、秩序与执法的建设、职责的分配、人品的树立以及对宗教的重用等方面提出各种改革性的实践建议。

谏太宗十思疏是宋代伟大的思想文献,提出了中国传统
政治文明在当时西化进程保留传统文化精华的理念:尊重传统、改革制度、贴近民心、改善民生、施政有方、兼容并蓄、择义取法、谋效兼利、方针有度、自觉转型。

以尊重儒家、道家传统,以尊重民族自然规律,坚持传统政治以民为本的方针,以推动西化改革的精神,为宋朝的社会秩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谏议,在当今社会也有着极大的借鉴
意义。

其崇尚理性、容忍博纳的思想态度在当今的社会仍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实现政治稳定与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宋太宗赵构改革宋代政治,也是用这十种思想来进行指导,有着深远的作用。

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赏析谏太宗十思疏是明宋时期著名的一份历史文献。

它由宋太宗赵构撰写,是他在宋徽宗时代的管理政务的一种给予的想法。

谏太宗十思疏记录了宋徽宗时期治理政务的具体事实,也提出了政治思想的见解。

它的内容记载了宋代的经济秩序、政治规律、社会秩序等重要记录。

同时,谏太宗十思疏也被诸多学者研究,被视为宋朝史料中最宝贵的历史文献之一。

(二)谏太宗十思疏蕴含重要的政治思想谏太宗十思疏通过宋太宗赵构对宋徽宗当时治理政务的提点和见解,来突出强调宋徽宗要慎重、谨慎和有责任心的政治思想。

宋太宗赵构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针对当时宋朝的政治格局,提出了有关于政治的极其重要的见解,因此,谏太宗十思疏蕴含着重要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历史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谏太宗十思疏也充满着治国理政的智慧思想宋太宗赵构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具体的情况和案例,向宋徽宗展示了治理国家和治理政务的见解,充分的体现了智慧的思想。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宋太宗赵构从中来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的治国之本是尊重规矩和保护法律,重用有能力的官吏,反对暴政,让百姓生活安宁。

此外,宋太宗赵构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还把提倡具体的社会改革,改善贫困百姓的生活,如加强灾害继承责任等改革措施融入进来,展示出其重视民生的治国思想。

(四)谏太宗十思疏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宋太宗赵构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提出的政治思想和治国之本,引发了中国历史学者的研究兴趣,其内容也被认为是宋朝最重要的国家管理文献之一。

因此,谏太宗十思疏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是可以用来研究宋朝的政治思想,更可以用来研究宋朝的历史发展。

综上所述,谏太宗十思疏不仅是宋朝历史学者的宝珠,也是记载宋朝管理政务重要思想的宝贵资料。

它既蕴含重要的政治思想又充满着治国理政的智慧思想,是可以用来研究宋朝政治思想和历史发展的宝贵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谏太宗十思疏翻译及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翻译及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翻译及赏析谏太宗十思疏朝代:唐代作者:魏征诗集:魏征全集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找古诗文资料请加QQ群:181735542相关翻译相关赏析谏太宗十思疏创作背景时间条件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魏征积极进谏。

太宗起初对魏征的直谏尚有抵触,扬言要杀他,后来他悟出魏征是为了国家地长治久安,便越来越能够接受魏征的建议,并且付诸实施。

这篇奏疏写于贞观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

唐太宗登基后,开始了一段较有作为的政略,所以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因为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赏析【作者介绍】魏徵(580~643),唐初大臣,杰出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河北省馆陶县)人,一说为巨鹿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县西)人。

少时孤贫落拓,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掌管书檄。

李密败后降唐。

后又被窦建德俘虏,任起居舍人。

建德败亡,入唐任太子洗(xǐ)马,成为李建成心腹。

建成被杀后,太宗即位,重其才,擢为谏议大夫。

历任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加封光禄大夫郑国公,最后官至太子太师。

卒谥“文贞”。

他在历史上以直言敢谏著称,前后陈谏200余事,反复以隋亡为鉴戒提醒太宗,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为“贞观(guàn)之治”作出了贡献。

死时,太宗大悲,亲自为他制碑文,并亲自手书。

还曾慨叹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徽殁,朕亡一镜矣!”魏徵的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

其著作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及《魏郑公文集》《魏郑公诗集》,还主编有《群书治要》。

【解题】《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题目和个别字句从旧选本。

本文写于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作者任门下侍中(宰相之一)时,是这一年所上四篇疏中的一篇。

唐初鉴于隋炀帝覆灭的历史教训,采取了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一面适当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一面减轻赋役,与人民休养生息。

到贞观年间,达到了所谓太平盛世,逐渐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有数高峰之一。

唐太宗在取得了巨大政绩以后,逐渐骄傲自满起来,他曾在群臣面前公开炫耀自己:“武胜于古”,“文胜于古”,“怀远胜古”。

于是渐渐改变了过去的勤俭作风,生活日趋奢靡,不断追求珍奇异物,修建豪华宫殿,并积极对外用兵,有使“贞观之治”的成果全部丧失的危险。

鉴于这种情况,在大家一味歌颂升平盛世之时,魏徵连续向太宗上疏,陈述自己的观点。

太宗阅后,非常感激他,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从此,下令改革政治,使唐代又出现了较长时期的繁荣。

谏:下对上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疏:奏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文体。

【注评】臣闻求木之长者,木之长:[主语·之·谓语]的句式作“求”的宾语。

木:树,树木。

长:高,生长得高。

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形成[主语·之·谓语]的句式。

“之”可不译出。

者:语气词,下两个“者”同。

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根本:即根,同义词连用,本,根。

○比喻一。

欲流之远者,流之远:[主语·之·谓语]句式作“欲”的宾语。

流:河流。

远:流得长远。

必浚(jùn)其泉源;浚:疏通。

○比喻二。

思国之安者,国之安:国家安定。

主谓短语作“思”的宾语。

必积其德义。

其:指代君主。

德义:道德仁义。

○开篇以常见之物,常识之理设喻,把抽象深奥的治国之道,说明具体形象,深入浅出。

以上为一层,从正面设喻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

这是全文论述的出发点。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却,表转折,下两句的“而”同。

○比喻三。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比喻四。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下愚:最愚蠢。

这是自谦之词。

知其不可,其:它,指代“源不深”等三句的内容。

而况于明哲乎? 而况:连词性结构,相当于“何况”。

于:对,介词。

明哲:明智的人。

形容词用为名词。

○又连设二喻,从反面证明“德义”对于“国安”的重要。

作者先言“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表明这个道理属于一般常识,无容争辩;然后用一反诘,不仅文情跌宕有致,而且强调了此疏的针对性,以引起太宗的重视。

以上为二层,从反面设喻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人君当神器之重,当:主持,掌握。

神器:指帝位。

重:重权。

居域中之大,域:指天地间。

大:最高的地位。

《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

”○从帝王所处的地位,见“积其德义”的重要。

不念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处在平安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危险。

戒奢以俭,禁止奢侈,崇尚节俭。

戒:禁止。

以:连词。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斯:这,指代上句的内容。

伐:砍断。

○如果做不到这点,就会走向反面;“积其德义”只是一句空话,欲“国之安”亦不可能。

文章借助比喻,从正反两面层层深入,步步推导,归结出全文主旨。

以上为三层,提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中心论点。

这一段,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指出人君执掌国家重权,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凡百元首,凡:所有的。

元首:指帝王。

○用“凡”这一统括之词,从范围上强调没有例外,含蓄而委婉地暗示唐太宗也在其内,足以引起其注意。

承天景命,承受上天的大命。

景:大。

善始者实繁,善始者:创业时做得很好的。

“者”字短语作主语。

实:确实,副词。

繁:多。

克终者盖寡。

克终者:能紧持到底的。

克,能。

“者”字短语作主语。

盖:大概,副词,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寡:少。

○以上为一层,总结历史经验,指出历代帝王善始者众、善终者寡的规律。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岂:难道,副词。

之:两个都指代天下。

○紧承上文所述历史事实进行反诘,表示并不是治理国家非常困难的缘故,解除太宗可能产生的疑问。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盖:(是)因为,副词,用以引出下文的说明解释。

在殷忧:处在深重忧患中的时候。

殷,深。

竭诚:竭尽诚意。

以:连词。

下:在下位的人。

○指出“在殷忧”故能“竭诚以待下”,这是“善始者实繁”的原因。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既:已经,副词。

得志:达到目的。

纵情:使气任性。

傲物:对人傲慢。

物,与“我”相对,指自己以外的人。

○指出“既得志”故“纵情以傲物”,这是“克终者盖寡”的原因。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则:那么,连词。

胡越:指彼此隔绝的两方。

胡,古代北方的民族。

越,春秋时国名,在南方。

为一体:结成一个整体。

○指出“竭诚”能使君臣百姓,上下团结一心,故易于取得天下。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比喻至亲。

行路:路人,彼此没有关系、互不关心的人。

○指出“傲物”致使至亲疏远,君臣百姓离心离德,故难于保守天下。

一正一反,利害迥异,两两对比,道理明显。

虽董之以严刑,虽:即使。

董:监督。

以:用,介词。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震恐,慑服。

威怒:威势和怒责。

怒,谴责。

终苟免而不怀仁,终:最后,结果。

苟免:苟且地免除刑罚。

而:却,但是。

怀仁:怀念(君王的)仁德。

貌恭而不心服。

貌:外表。

○对“纵情以傲物”的危害补足一笔。

以上为二层,对比分析历代帝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根本原因。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

《尚书·康诰》有“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可畏惟人”:就是可畏惟民。

“民”字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

惟,副词,用来帮助判断。

○进一步指出由于“纵情以傲物”所引起的人怨是可怕的。

载舟覆舟,载舟:喻人民拥护君主。

覆舟:喻人民推翻君主。

《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所宜深慎。

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

判断句。

省主语“此”;“所宜深慎”是“所”字短语作谓语。

○与“取之易守之难”的反问呼应,再从人民的力量和作用方面说明人怨的危险性,劝谏太宗必须“深慎”。

以上为三层,指出人民如果有怨,乃是最大的危险,应当警惕。

这一段,通过对历代帝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原因的分析,说明要想保守天下,必须“竭诚以待下”而不可“纵情以傲物”的道理。

是对中心论点的进一步论证,亦为下段“十思”张本。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诚:果真,如果,连词。

可欲:值得贪图的东西。

语出《老子》:“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则:就,连词,以下各句中的“则”同。

知足:语出《老子》:“知足不辱。

”自戒:警戒自己。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有作:有所建造。

作,指宫室的修建。

知止:知道适可而止。

语出《老子》:“知止不殆。

”安人:即安民,使人民安定。

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一思二思,言要克制嗜欲,不要大兴土木。

实际上是要减轻人民的负担,取得民心;只有“安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高危:(君位)高而危险。

谦冲:谦虚。

冲,谦和,与“谦”同义。

自牧:自我加强道德修养。

牧,养。

这里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满溢:指骄傲自满。

下百川:居于百川的下游。

下,居处……之下,语出《老子》:“江海所以能为百谷(河流)王者,以其善下之。

”○三思四思,言要谦恭自卑,不要志骄意满。

实际上是要“竭诚以待下”,以免君臣解体,离心离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乐:喜欢。

盘游:游乐忘返。

盘,盘桓,有流连忘返之意。

三驱以为度:以三驱为度。

“三驱”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三驱,古代天子诸侯一年中田猎三次。

“无事则岁三田。

”(《礼记·王制》)度,限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慎始而敬终:自始至终要谨慎。

慎始,慎于始。

敬终,敬于终。

敬,慎重,与“慎”同义。

○五思六思,言要始终谨慎,不要盘游懈怠。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壅蔽:耳目被堵塞和遮蔽。

虚心:使心虚,等于说敞开胸怀。

纳下:采纳臣下的意见。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谗邪:谗言和邪恶的人。

正身:使自身端正。

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黜恶:斥退邪恶的人。

黜,除去。

○七思八思,言要虚心纳谏,不为谗邪壅蔽。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恩所加:(有)恩赏加给人。

所,指代加恩的对象。

喜:指偏爱。

谬赏:不恰当地给与奖赏。

谬,错误。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罚所及:(有)刑罚加给人。

及,达到,这里是“加给”的意思。

所,指代加给刑罚的对象。

滥刑:滥用刑罚。

○九思十思,言要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

以上十“思”,阐明了帝王在国事、生活、做人各个方面应该具有的态度,它既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具体化,也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

总此十思,总:全面,这里用为动词,全面做到的意思。

宏兹九德,宏:扩大,发扬。

兹:这,代词。

九德:九种道德。

见《尚书·皋陶(yáo)谟》,就是:“宽(宽弘)而栗(庄严),柔(和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治理,即有治民的才能)而敬(谨敬),扰(和顺)而毅(果敢),直(正直)而温(温和),简(简易,宽大疏略)而廉(有廉隅,品行方正有节操),刚(刚断,刚而能断)而塞(充实,不失于空虚),强(无所屈挠)而义(行动合乎道义)。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能:有才能的人。

择善而从之,善:指好的意见。

○言能做到“十思”,就能“宏兹九德”,选贤任能,虚心采纳臣下的正确意见。

与上文“竭诚以待下”照应,是“善始”“克终”的重要保证。

则智者尽其谋,则:那么,连词。

智者:聪明的人。

尽其谋:竭尽他们的智谋。

勇者竭其力,勇者:勇武的人。

仁者播其惠,仁者:仁义的人。

播其惠:广施他们的恩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