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答案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伟大的转折》练习巩固(历史)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伟大的转折》练习巩固(历史)

一、选择题1.某农户墙上刷有一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标语。

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是下列哪一时期刷写的?(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2.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B.坚持走革命的道路C.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D.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3.“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 ”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4.邓小平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A.中共七大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5.新华社电文曾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决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

”改革大幕开启的标志性会议上所做的战略决策是A. 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D.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6.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这一格局中,第二步开放的是( )A.沿海经济开放区 B.沿海开放城市C.经济特区 D.内地7.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是下列哪一次会议的召开( )A.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七大”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8.农业政策的调整关乎国计民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哪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A、土地改革B、人民公社化运动C、农业合作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9.1980年,我国在广东和福建率先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不包括()A、深圳B、珠海C、厦门D、海南10.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把我们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11.在历史知识竞赛中,当主持人说出“拓荒牛、一夜崛起之城、经济特区的代表”时,小红同学抢先说出正确答案,她的答案应该是( )A.珠海B.汕头C.海南D.深圳12.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导学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学习目标:1.知道家庭理财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2.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3.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学习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学法提示:实践法、观察法,问题分析法。

一、导入示标你见过品种繁多的购物票据吗?你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过去相比有多大变化吗?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社会,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质疑(一)预习检测:一、农村的改革。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取得突破性进展。

2.1978年初,、两省率先开始对农村政策进行大胆调整,强调准中生产队的自主权,允许和支持农民经营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采取包产到组的形式经营土地。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文件,肯定了各地建立的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在中央的肯定下,以、为主要形式的在农村迅速推广,农村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出现巨大变化。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加快以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中心环节:增强。

3各地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在坚持地位的前提下,发展度龙井经济成分,实行以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

2.决定: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起基础性作用。

进一步转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

3.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促进,多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质疑问难:三、探究交流:1978年12月18日,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一页。

这一天,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了鲜红的手指印。

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历史改革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第八十五篇

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历史改革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第八十五篇
【解析】:
材料1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材料2“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材料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请回答:(1)材料1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怎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2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3)材料2中的协议书签定后,对参与其中的农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材料3中的“大包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顺口溜反映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什么情绪?(5)农民对“大包干”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是什么?
对联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付对联:
对联一: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对联二: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对联三: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对联四:杂居聚居遵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对联五:万紫千红增特色,三通两制促和平
对联六:五项原则赢世界,梅开三度谱华章
根据图片信息回答: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农村开展了哪些重要运动?
""
图三运动发生的历史时期,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造成什么危害?
""
图四中,我国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出现“包产到户”的典型,随后在全国农村逐步实行了什么制度?
""
党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农村政策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什么?
""

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 课后答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 课后答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课后答案第一课动脑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为什么?提示: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歌曲的旋律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国内形势来思考。

练一练A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词中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对此你如何理解,请在小组里交流。

提示:从中国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获得民族独立,从人民政治地位、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国家实力将不断增强等方面来理解。

2.想一想:右边是庆祝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毛泽东宴请西藏客人时的照片。

照片中间是毛泽东,站在他两边的都是谁?第二课动脑筋1.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能不出兵吗?提示:(1)课文中已经给了明确答案,就是中国人民必须对美国的侵略加以制止。

中国应该出兵援助,应该保家卫国。

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应该使学生树立保家卫国、振兴民族的自信心。

(2)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还应该使学生明白出兵不出兵是和国家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2.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提示:(1)中国人民志愿军有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志愿军战士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许多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保卫了国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活动与探究1.观看:你看过《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电影吗?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观看这些电影。

提示:(1)在看这些影片的过程中,感受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2)写一篇观后感,在观后感中谈一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2.朗诵会: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事迹的文学作品。

提示:在学完这一课后,可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演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演讲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立志为祖国奋发学习争光的信念。

第三课动脑筋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提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总根子,它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2重要微知识点第11课1一五计划的原因内容成就影响及特点

高中历史必修2重要微知识点第11课1一五计划的原因内容成就影响及特点

第11课 1 一五计划的原因、内容、成就、影响及特点1.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研究调查,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

下列史实与当时时代不符的有()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B.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等工业设施C.农村正进行土地改革D.城市公私合营掀起高潮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掌握。

“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而土地改革在1952年完成,因此C项与“一五”计划的史实不符。

2.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 A.中外合资 B.承包经营(承包责任制)C.私有化D.公私合营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完成改造。

3.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A.农业合作化B.实行土地改革C.优先发展重工业D.掀起大跃进运动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题关键是抓住时间1950年及中国钢产量、发电量落后于美国和印度。

这说明建国初我国是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重工业基础薄弱,为此,国家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4.下图为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视察沈阳飞机制造厂时拍摄的相片。

该厂投厂建成应在( )A.建国初期恢复发展经济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D.“文革”十年间解析:B。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从关键信息“沈阳飞机制造厂”可知是在“一五”计划时期。

5.1957年全国工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7.5万人,比1952年增长两倍。

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的职工达到1 019万人,比1952年增长66%。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农村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B.文化教育事业长足发展C.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D.党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解析:C。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历史八下第三单元第十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是指()A.1996年B.1997年C.1998年D.1999年答案:C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分析:此题实际考查了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的记忆情况。

只要把握住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在1978年,然后进行简单的计算即可确定C项正确。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迈出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第一大步是()A.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B.发展民营经济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设立经济特区答案:C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分辨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对内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实行的,注意依据题中限制词“对内”和“第一大步”进行判断。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我国对内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

3.某校九年级(2)班的同学以“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他们搜集到这样一则资料:这次会议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该会议是()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B.遵义会议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D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分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实行改革开放”,据此推断D项正确。

因为A、B、C 三项都是建国前召开的会议,结合当时的背景考虑不可能做出改革开放这一战略决策。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关键“这次会议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句话做出判断。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是()A.开展土地改革B.发动“大跃进”C.建立人民公社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分析:解答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据此推断只有D项符合题干要求,因为A、B、C三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农村推行的措施。

高中历史: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件(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件(人教版必修2)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主要探索 ①主要矛盾: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 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 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 业国。 (2)历史意义:中共八大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 索。 2.探索失误 (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③影响: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1.新中国开始的“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为什么都分布在 东北地区?
答:(1)东北地理位置紧临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社会主义国 家的援助。
(2)幅员辽阔,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3)解放前该地区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比较发达。 2.我国的三大改造的性质是什么?“一五”计划与三大改 造同时并行的实质是什么? 答:性质: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让农民和手工业 者走以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集体化道路,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应属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把资 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也属社会主义革命 的性质。 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经济恢复 (1)背景:由于 帝国主义 和 国民政府 长期的掠夺搜刮, 全面崩国溃民。经济 (2)恢复: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 有计划 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 农业国 。 (2)时间:1953年~1957年。 (3)内容:
2.(2009年福建文综)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 “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母题题源解密:专题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外交和经济体制改革(解析版)

母题题源解密:专题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外交和经济体制改革(解析版)

专题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外交和经济体制改革1【母题来源】2022年广东卷【母题题文】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

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

”这说明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答案】B【试题解析】根据材料“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支持,所以中国需要借助支持印度、缅甸等新兴民主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来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B项正确;“一边倒”政策主要针对的中苏关系,而印度、缅甸属于新兴民族国家,排除A项;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毛泽东的讲话考察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理解。

【命题方向】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得分要点】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方针(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1)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3)参加日内瓦会议①参加: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②成果: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一 2019-2020学年新基础练习第3章第1节伟大的改革开放

高中政治必修一 2019-2020学年新基础练习第3章第1节伟大的改革开放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部编版2019)必修一基础练习3.1伟大的改革开放1、1980年8月,美国《纽约时报》以惊叹的口吻报道说:“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此报道中的“轰然鸣响”是指(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1984年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C.企业所有制发生了质的变化D.经济特区迈出了对外开放第一步2、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改革的重点围绕着( )A.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展开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C.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展开D.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展开3、农村改革是党领导下的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强大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我国的农村改革( )①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②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③释放了农业生产的巨大生产力④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④4、某校高一年级的同学开展了以“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为主题的学习探究活动。

在他们整理的资料中有“这次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词条。

该词条所指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七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5、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 6万元,贫困发生率下降94. 4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

粮票、布票、肉票等已经进入历史博物馆,缺吃少穿的民生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这些发展成就主要得益于( )①党中央的坚强领导②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④社会主要矛盾的彻底解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曾经在接受记者访谈时指出: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78年,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年份,中国作出了整个20世纪和平时期的最重要政治决定,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说的“最重要政治决定”是( )A.社会主义改造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改革开放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7、“1984年我来过广东。

2022年部编版历史第11课《古代日本》同步练习(附答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第11课《古代日本》同步练习(附答案)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根底知识】知识点16世纪前的日本1.概况: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2.统一(1)统一: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________政权统一了日本。

(2)社会结构知识点2大化改新1.背景: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________文化;________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2.改革: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__________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内容4.影响: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________。

大化改新使日本开展成为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国家。

知识点3武士和武士集团1.武士(1)背景:________在地方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乱。

(2)形成: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____________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________〞2.武士团武士团经兼并联合,形成源氏、平氏两大武士集团。

3.幕府统治(1)开始: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____________〞的称号,设幕府于__________。

(2)地位:幕府与________朝廷并存,国家大权根本掌握在____________手中。

(3)影响:武士道形成形成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内容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达标练习】1.中国古书这样记载日本:沧浪之中有倭人,大小数百国。

第一次统一“大小数百国〞的是()A.大和B.高丽C.琉球D.本州2.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的民族。

其中,大化改新“模仿〞的是()A.欧美工业文明B.中国隋唐制度C.希腊民主制度D.中国秦汉制度3.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性事件是()A.大和统一日本B.大化改新C.幕府统治建立D.明治维新4.“武士道〞是一套展现武士阶层道德与行为的标准,其强调的是()A.效忠其主公B.效忠天皇C.团结一致D.报效国家5.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导学案(含答案)

第9课改革开放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重难点】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情景导入】从《一位农民的足迹》谈起四、【自主学习】(一)对内改革1、农村改革背景:农村人民公社实行计划经济,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目的:调动,促进。

措施:实行责任制。

作用:①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②农业生产向,,发展,农村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在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时间:从起。

内容: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对国有企业实行,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发展:年党的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二)对外开放1、目的:2、内容:。

3、对外开放的格局:—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五、【问题探究】1、中国改革开放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的变革和调整?3、今天的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首先在深圳等4个城市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特”在哪些方面?4、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提示:从背景、国家行使主权、内容、影响等方面作答)六、【基础过关部分】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该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A、农村B、沿海城市C、国有企业D、中小城市2.下列不属于1980年建立的四个特区的是()A.深圳B.珠海C.上海D.厦门3.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为()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开放区B.内地——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D.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4、党的十四大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的主要改革内容是()A.采取改组、联合等形式加快改革步伐B.推行股份制、公司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D.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5、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呼吁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2019-2020年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历史改革课后辅导

2019-2020年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历史改革课后辅导

2019-2020年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农村和城市的历史改革课后辅导练习第二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1979﹣1982年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变化(如图)的主要原因是( )A、进行土地改革B、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C、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老百姓这样唱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

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老百姓歌唱的“大包干”是指( )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道路C、人民公社化运动D、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安徽凤阳县粮食生产三年跨了三大步,1980年1981年1982年的粮食产量分别是5、02亿公斤6、7亿公斤7、15亿公斤,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乡镇企业的发展B、实行了土地改革C、人民公社制度的实行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第二次“分田”最早开始于( )A、安徽凤阳B、上海浦东C、厦门D、长江三角洲【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A、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B、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C、实行资产私有制D、大力推行政企合一【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1985年,我国城市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 )A、私营企业B、国有企业C、乡镇企业D、外资企业【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该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A、农村B、中小城市C、大城市D、国有企业【答案】:【解析】:第8题【材料分析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一同步练习题伟大的改革开放(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一同步练习题伟大的改革开放(含答案)

3.1 伟大的改革开放2022-2023学年高一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

下列关于改革开放的历程排序正确的是()①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②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③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③-④-①-②D.④-①-③-②【答案】D【解析】【详解】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故④排第一位。

①: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故①排第二位。

③: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故③排第三位。

②: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故②排第四位。

故本题选D。

2.改革开放40年后,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双奥之城”,这既说明了世界对中国的信任,也展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树立起来的实力和自信。

从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A.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B.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C.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D.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答案】D【解析】【详解】A: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故A不符合题意。

B: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故B不符合题意。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故C不符合题意。

D: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故D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D。

3.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超1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8.1%,人均GDP连续三年超过1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记一记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知识结构填一填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答题术语1.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3.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失误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辨一辨1.怎样正确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如何准确区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精选2019-2020年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学习主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拔高

精选2019-2020年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学习主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拔高

精选2019-2020年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拔高训练九十五第1题【单选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A、大力减轻农民负担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巩固人民公社D、建立和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式有( )①现代化②公司制③股份制④劳动保险制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这一规定通过的时间是( )A、1978年B、1982年C、1993年D、1997年【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一位工人兴奋地说:“今天厂里开会了,以后不吃大锅饭了。

只要大家努力干,厂子干好了,大家的收入就多了。

以后再也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了。

”这说明当时我国开始进行(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国有企业改革D、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党和政府实行的改革首先从( )开始。

A、农村B、城市C、经济特区D、开发区【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的先后顺序是( )①土地改革②人民公社化③农业合作化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D、③①④②【答案】:【解析】:第7题【问答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1)材料中提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这主要是因为党中央错误地发动了哪两场运动?遭到“严重挫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

(2)材料中的“历史性变化”的起点是什么?在农村的改革实行的是什么政策?材料三: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

2019-2020年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 2 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八篇

2019-2020年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 2 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八篇
材料二表明,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了哪两大运动?这两大运动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据材料五,指出“农村改革的希望”在何处。
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答案】:
【解析】:
材料二图2图3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请结合图4与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名称是什么?
材料四反映的现象得益于1978年召开的哪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决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解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九年级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进来吧!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第二阶段:由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
【解析】: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这是表扬( )
A、土地改革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解析】:
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会议是( )
""
【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美国《独立宣言》的理念和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并简述拿破仑的历史贡献.

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

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

1978年 - 1998年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增 长 情 况 示意图
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结合图片和资料,分析改革前后的不同,想一想, 凤阳小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直接原因: 是在安徽省政府鼓励下,农民把生产队 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本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 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3、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村经
济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政策的调整
所有制的变化
1950-1952 土地改革 地主土地私有 1953-1956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民土地私有 1958 建立人民公社 197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土地私有 社会主义公有
事件
土地改革 农业生产合作 社 人民公社化 运动
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 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 (改革的原因)
现象: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学习目标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2.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 本情况
一、农村的改革
1.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11课 经济体制改革
导入新课
材料一:1976年,在安徽的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村民一起劳动,
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却出现“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
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 材料二:“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农民碗里盛的是地
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全家
应该注意些什么?

习题: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11课1一五计划的原因内容成就影响及特点测试题

习题: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11课1一五计划的原因内容成就影响及特点测试题

第11课 1 一五计划的原因、内容、成就、影响及特点1.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研究调查,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

下列史实与当时时代不符的有()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B.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等工业设施C.农村正进行土地改革D.城市公私合营掀起高潮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掌握。

“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而土地改革在1952年完成,因此C项与“一五”计划的史实不符。

2.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 A.中外合资 B.承包经营(承包责任制)C.私有化D.公私合营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完成改造。

3.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A.农业合作化B.实行土地改革C.优先发展重工业D.掀起大跃进运动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题关键是抓住时间1950年及中国钢产量、发电量落后于美国和印度。

这说明建国初我国是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重工业基础薄弱,为此,国家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4.下图为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视察沈阳飞机制造厂时拍摄的相片。

该厂投厂建成应在( )A.建国初期恢复发展经济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D.“文革”十年间解析:B。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从关键信息“沈阳飞机制造厂”可知是在“一五”计划时期。

5.1957年全国工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7.5万人,比1952年增长两倍。

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的职工达到1 019万人,比1952年增长66%。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农村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B.文化教育事业长足发展C.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D.党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解析:C。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13课 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13课 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11课古代日本一、选择题1.《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下列各项对此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倭人指日本人,出使的是中国汉朝B.倭人指日本人,第一次统一百余国的是本州C.倭人指高丽人,出使的是中国唐朝D.倭人指高丽人,第一次统一百余国的是大和2.观察下面图片,其探究主题是()A.古代中日交流B.古代中印交流C.佛教的传播D.古代日本的统一3.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这次改革仿效的是()A.雅典民主制度B.中国明清制度C.唐朝典章制度D.罗马元首制度4.7世纪的时候,日本还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

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下列与日本社会当时的改革有关的是()①大和基本统一日本②实行中央集权③改革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④土地属于国家⑤落后的奴隶制严重阻碍日本社会的发展A.②④⑤B.①②③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5.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实行征兵制。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大化改新的背景B.大化改新的内容C.大化改新的性质D.大化改新的影响6.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开始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A.天皇掌握了实权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7.下列有关日本大化改新的说法不准确的是()A.大化改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B.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环境逐步稳定下来,经济得到了发展C.大化改新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大化改新体现了日本善于学习的特点8.下列卡片所反映的大事,在社会转型方面的相同作用是()卡片1时间:公元前356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导学者:朱本高 班级: 自学者:
(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把握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 的前提下,实行 经济体制 改
革,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

2.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 农村 开始。

安徽凤阳 首先实行包产到户。

包产到户逐步完
善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3.意义:极大地解放了农业 生产力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4.方向:农村改革日益向专业化、 商品化 、社会化方向发展。

二.乡镇企业的崛起
1.在农村经济改革中, 乡镇企业 “异军突起”。

2.改变了农村单一的 产业结构 ,促进了国家的 工业化 进程。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1.1984年《 中共中央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扩大企业 自主权 ,目标是建立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 ,提高企业的效益。

四.民营企业的勃兴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个体经济 、 民营经济 蓬勃兴起。

【合作探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什么意义?(识记)
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农村改革日益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2、乡镇企业的崛起有什么影响?(识记)
答:乡镇企业的崛起消化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开辟了新的致富途径,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3、个体、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发挥了哪些作用?(识记)
答:个体、私营经济的蓬勃兴起不仅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而且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在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础自测】
1.在农村和城市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C )
A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B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C .解放生产力
D .纠正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平江县双江中学
高效课历史学案
2.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重要的共同点在于(A)
A.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B.坚持走群众路线
C.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D.借鉴苏联的经验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的政策是(B)
A.集体经营责任制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公私合营 D.农业合作化
4.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的是(C)
A.北京 B.深圳 C.安徽凤阳 D.上海
5.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B)
A.乡镇企业 B.国有企业 C.民营企业 D.个体企业
6.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除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外,还有一种经济也蓬勃兴起,它是(B)A.国有企业 B.个体、民营 C.社队企业 D.外资企业
【拓展延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看,这种变化与农村改革的什么制度有直接关系?
答:这种变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直接关系。

(2)根据凤阳的变化,说说农村经济改革的作用?
答:农村经济改革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推动了城市的经济改革。

(3)按此趋势,农村改革将向什么方向发展?
答:按此趋势,农村改革将日益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课后巩固】1、熟记【自主学习】中的内容
2、完成《基训第11课》
我的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