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要尽快和城市改革结合起来重点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说课稿

《改革开放》说课稿

《改革开放》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又逢上海世博会刚刚开幕,作为共和国改革开放历史的亲历者,回顾历史,我感慨万千。

所以,我选择《改革开放》,作为我今天说课的话题。

我就以下几个方面实行说课,敬请评委老师评议指正。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明白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这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准确掌握我国5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地理位置,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3、能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材分析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讲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

本课教学内容在中国现代史中起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伟大的实践来自于伟大的决策;伟大的理论来自于伟大的实践;伟大的理论反过来指导伟大的实践。

所以,改革开放这节课在本单元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基于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是:如何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调整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生产力的需要、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1)、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调整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2)、为使学生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研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初步达到使用已获得的信息,分析、归纳、概括的水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土地改革的历史画卷,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的艰辛和对土地的渴望。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又有对政策法规的解释,既有对当事人的采访,又有对历史影响的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和深远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土地改革这一课题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他们可能对农民的生活状况、土地制度等概念感到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感受农民的生活环境,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可能对政策法规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的同情心,理解和支持土地改革,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等,生动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农民辛勤劳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民生活状况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土地改革。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重点阐述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改革开放说课稿

改革开放说课稿

改革开放说课稿一、教学设计背景与目标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次说课将以改革开放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目标和成就,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观念,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本次教学将重点介绍改革开放的起因、发展和成就,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包括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影响等。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改革开放的纪录片,激发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2. 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PPT展示,讲解改革开放的背景、起因和目标。

重点介绍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开放政策等。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改革开放的成就,并通过小组演讲的方式向全班汇报。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的影响和意义。

4. 视频观看(15分钟)观看一段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发展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实际的案例了解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 学生展示(1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准备一份关于改革开放的成就的展示。

展示可以采用PPT、海报、小品等形式,鼓励学生创新和多样化的表现方式。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意义和影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1. PPT展示:通过PPT展示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图文并茂地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视频观看:通过观看改革开放时期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影响。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对改革开放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描述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心情。

教材通过讲述土地改革的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领导下,我国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表面认识,对其深层意义和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以及学生对土地改革深层意义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直观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说课稿

改革开放说课稿

改革开放说课稿一、引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伟大革命,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转折点。

本次说课将以改革开放为主题,通过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目标、重要举措以及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使学生对改革开放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改革开放的背景1.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困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农村集体经济困难重重,工业化进程严重滞后,经济增长模式亟待改变。

2.思想解放的需要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混乱和动荡,人们对于思想解放和经济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三、改革开放的目标1.经济发展为中心改革开放的首要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目标。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国际地位的提升改革开放的另一个目标是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

四、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1.农村改革通过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城市改革城市改革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等,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外商投资引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引进外资,吸引外商投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4.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教育,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五、改革开放的影响1.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2.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大国。

3.社会变革和文化多元化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现象日益明显。

4.科技创新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重要力量。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学习目标】1.记住农村改革开始的时间和全国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的典型;记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记住所有制改革的方针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版权所有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和改革农村产业结构的深远影响;理解国企改革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理解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关系。

2.通过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的分析,及改革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综合分析的能力。

通过重点剖析小岗村、宝钢的改革情况,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发。

3.通过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结果的学习,认识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通过农村和城市改革取得的成就的学习,认识到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第一标准。

【重点难点】: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难点: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的必要性;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学法指导】:调查、收集、整理资料;2学会利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2.我的疑惑:学生自主写出自己的疑惑,各小组组长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疑惑,把这些疑惑传递给老师,老师一并把有意义的疑惑呈现给所有同学。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B.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C.适应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是长期农村革命经验的总结5下列哪项不是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D )A.专业化B.商品化C.社会化D.公有化6.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C.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D.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7.国有企业改革首先开始于(B)A.实行政企分工B.扩大企业自主权C.所有权和经营分开D.利税改革8.以下几种做法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是(C)A.按劳分配B.市场经济体制C.大锅饭D.分田到户二、材料解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农村改革的重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基本内容:“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2.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的改革重点: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

国家放权让利,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及利改税等政策。

国家还发展承包经营、合资经营、联合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政策。

一、选择题1、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C、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D、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2、国有企业改革首先开始于A、实行政企分工B、扩大企业自主权C、所有权和经营分开D、利税改革3、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A、毛泽东B、江泽民C、邓小平D、华国锋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是①借地种粮②包产到组③包干到户④包产到户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5.粮票、布票、油票等票证能够被取消的直接原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B.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革,农村经济的活跃C.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产品产量的提高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产品极大丰富6.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A.扩大企业的自主权B.改革企业的经营方式C.生产技术的革新D.分配政策的改革7、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A、大力减轻农民负担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巩固人民公社D、建立和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主要是因为A、经济发展水平低B、人口多,耕地少C、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D、政府提倡节约粮食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包括: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③实行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④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A. ①②③B.③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10、对内改革,我国在农村进行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企业经营责任制C、个体经营责任制D、实行市场经济11、我国城市改革的重点是A、国营企业B、国有企业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D、集体企业12、新时期以来农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C、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D、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13、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C、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D、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4、国有企业改革首先开始于A、实行政企分工B、扩大企业自主权C、所有权和经营分开D、利税改革1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

第八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第八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确立了( A )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的基本经济制度 B、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互为补充 的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 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 饭”,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 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凤阳花鼓词 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凤阳地多不打 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文化大革命”时期 材料二: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包地包产 后,家家生活大变样。 ——1979年
扩大企业自主权
①国家放权让利,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 分开以及利改税等政策。 ②国家发展承包经营、合资经营、联合经营、租赁 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管理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 好的优势企业成为国有经济的中流砥柱。
我国农村和城市改革后呈现出那些共同点?
1、改变集中、单一的管理模式; 2、克服分配上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 3、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解放社 会生产力。
一、填空:
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走的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农村包围城 市”
道路 。 。
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国有企业改革 现代企业制度
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省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以万里 为第一书记的中共省委,作出“借地种粮”的决定,将集体 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耕种;鼓励农民开荒,明确谁种 谁收,国家不征统购粮。这一决策调动了农民生产自救的 积极性。 包干到组 包产到户 “借地种粮” 包产到组 包干到户

《农村大变样》教案

《农村大变样》教案

《农村大变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果。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村发展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2. 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成果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 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成果和政策措施。

2. 教学难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农村改革发展的具体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采用问答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讲解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成果和政策措施,让学生了解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村改革实例,让学生了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课程: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关注农村发展的热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理解和认识。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观点。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农村改革发展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写作作业进行评估。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农村改革发展的实地,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等。

2. 开展农村改革发展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师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是怎样改革与发展农村经济的?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是发展乡镇企业。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
师问: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具体怎样做?首先从哪里开始实施?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卡片内容回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包产到户,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承包给农户使用,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农业收成按规定交足国家和集体的以后,其余大部分归农户自主支配。当时有顺口溜: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都是自己的。安徽凤阳农民率先尝试包产到户。
(2)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村和城市改革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波形的伟大变化,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
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具体包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三种形式。其中,私营独资企业,是指一个人投资经营的企业,私营独资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合伙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书面责任。合伙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书面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营利性组织。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培养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

《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

《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

《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连接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的内容,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课教学内容在第三单元教材中,上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接对外开放,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初中生活泼好动、好表现,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对历史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八年级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以及不能全面深刻认识历史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运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以及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改革的主要过程,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作用。

2.通过分析材料,提高信息获取与整合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语:教学目标确立之后,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随之确定了。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语: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基于此,本课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采取了多媒体导入法。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主要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我国现代史的一个重要的了解,也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全面的把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重要性以及深远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改革开放的具体过程和深远意义,学生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以及它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2.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意义和它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改革开放的意义和它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讲授与解读: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深入解读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改革开放的过程和意义。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2)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有何异同?
(3)个体、私营经济的兴起有何意义?
四、民营企业的勃兴
1. 个体、民营企业兴起的原因
(1)解决下乡知青回城就业的需要;
(2)搞活经济的需要; (3)政策放开的结果
深化改革是国有企业前进的动 力。图为一汽集团公司模具制造有 限公司的员工正在认真工作。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
十户人家就有四户没有门,三户没有水缸,五户没有 桌子。生产队长家十口人只有一床被子,七个饭碗 春紧夏松秋光蛋,碾子一住就要饭。 ——凤阳花鼓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 原因:
人民公社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长期停滞 徘徊,温饱问题尚没有解决;
“日日窝窝头, 月月难见面(白面), 三月吃顿肉, 乐得赛过年。”
到 1998 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达 3120 户,私营企业 136 万家,个体、私 营经济从业人员达7832万,创造工业产 值达 11813 亿元,实现社会消费零售额 12839 亿元,向国家纳税 700 多亿元。
根据以上材料说说个体、民营 企业兴起的影响。
“文革”时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 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 进凤阳。” ①材料反映了凤阳农村的什么情况? ②后来凤阳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其原因是什么?
企业家马胜利 企业家马胜利承包了有近千名职工的石家庄造纸厂,当年就使企业扭亏为 盈,超过了承包指标70万元的一倍。
------感知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家关于城市改革的总方针: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重点
A、政企分开 B、单一经营方式 C、按劳分配 扩大企业自主权

改革开放说课稿

改革开放说课稿

改革开放说课稿引言概述: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改革开放的意义和影响。

一、经济发展1.1 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1.2 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推动了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1.3 农村改革: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政治体制改革2.1 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政治体制的现代化进程。

2.2 法治建设:改革开放加强了法治建设,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了公民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2.3 党风廉政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果,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和形象。

三、文化繁荣3.1 文化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3.2 文化交流与融合: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加强了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学习。

3.3 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四、社会变革4.1 教育改革: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4.2 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发展的质量。

4.3 社会福利改革: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结: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实践,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动力和条件。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改革,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我们应当倍加珍惜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不断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1.1《改革开放促发展》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1.1《改革开放促发展》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1.1《改革开放促发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上1.1》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对于我国发展的深远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意义和成果,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我国改革开放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深层次意义和价值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刻。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关于改革开放的负面信息,如腐败、不公平现象等,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整体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改革开放的成就与问题,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意义和成果,掌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意义和成果。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的问题,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意义和成果。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改革开放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4.案例分析:分析改革开放中的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改革开放的意义和价值。

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班会教案

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班会教案

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班会教案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甚至出现了城乡“二元结构”演化趋势。

如今,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当下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班级需要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如何通过班会教案的形式,引导大家深入了解、理解和参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呢?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了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城市、农村地区之间人口、经济、社会等关系的协调发展。

为什么说这是当下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呢?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民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失去了生产能力,但获得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而农民则被迫在没有得到充分实现的条件下,生产和生活更加艰苦。

城市与农村在物质转移中的巨大差距,也导致了经济效益的差异。

城市工业化、商业化的优势,远远高于农村地区的传统生产方式,这也使得城市的经济效益远远领先于农村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城乡阶层差距。

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和民生幸福的关键。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还能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了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在具体为班级设计班会教案时,我们需要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进行彻底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教案设计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培养。

从地理层面,城市和农村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城市地区生活和工作的条件舒适,生活休闲和文化娱乐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农村地区经常受到自然因素的侵袭,还面临着缺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的问题。

从产业发展层面,城市地区的产业多为服务业、高新科技和制造业,而农村地区则以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传统产业为主。

这种局面无疑导致了地区之间经济的差异。

人口流动是导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长期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人涌向大城市,抛弃家乡和农业生产,导致农业多年来失调和全国性农产品供需矛盾。

改革开放说课稿

改革开放说课稿

改革开放说课稿一、引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标志着中国走上了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本次说课将围绕改革开放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展开详细阐述。

二、改革开放的背景1. 国内外形势:上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着经济困境、政治体制僵化等问题,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2. 领导层的思考:中国共产党领导层深刻反思过去的政策和实践,决定进行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

三、改革开放的内容1. 经济改革: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推动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2. 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3.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的民主化进程,建立和完善法制,加强党的领导。

四、改革开放的影响1.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增长。

2. 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开放,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调整。

3. 国际地位提升:改革开放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五、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观念。

2. 教学重点: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内容和影响的理解。

3.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

4.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知识讲授:通过讲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意义。

- 拓展延伸:通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拓展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5.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说课,我深入研究了改革开放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对于如何教授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改革开放》说课稿

《改革开放》说课稿

第8课改革开放的展开说课稿西簧初中黄亮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讲述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在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由此可见,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通过引导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作用及意义的学习、分析,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的探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以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国企改革情况,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通过对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会汲取人类社会历史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改革要尽快和城市改革结合起来
近日,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建立统筹城乡二元体制的新机制将成为新时期改革的一个重点,新时期的农村改革要尽快和城市改革结合起来。

记者注意到,谈到今后的农村改革问题,很多专家都将今后的主攻方向指向了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二元土地制度改革可从集体建设用地入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刘守英研究员指出,我国的土地制度因用途不同沿着不同的路径在深化。

农地制度在朝着强化土地物权和以农户为主体的市场交易方向演进,而非农地制度却在朝向强化地方政府垄断和土地利益最大化的方向。

同一块土地因用途改变导致土地权利结构的改变和利益分配方式的变化,是现行土地制度的最主要缺陷。

刘守英说,与农地政策相比,农地非农化政策仍是一种国家高度垄断和政府全面管制的计划经济政策。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需要纳入国家计划,并经有关政府部门审批。

城镇建设使用农地由政府划拨和征用,征用来的土地由政府出让给建设单位。

划拨和征用的土地均按农地原用途进行补偿,有偿出让土地的收入全部归政府所有,在不同层级政府间分配。

同时土地,仅仅由于农用和非农用的用途不同,其所蕴含的权益完全不同,其运作规则也完全两样。

农民基本被排在农地的非农用之外,或者说,对于农地的非农业使用,村集体和农民的决策权受到很大的限制,其收益权也无法得到保障。

刘守英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期,土地政策的改革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起着关键作用,必须根本改革现行土地制度,着力推行土地的市场化。

应该改变目前集体土地基本上只能用于农耕,农地变成建设用地,先要经过政府征用,从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运作机制。

赋予和保证两种所有制的土地享有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等机会和权利,做到“同地、同权、同价”,避免和防止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集体和农民丧失土地所有权。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研究员表示,城市土地归谁所有,并不是要害问题,要害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是否合理。

如果新增的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就要考虑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补偿,并解决好他们的生产生活安置,顺利地转为城市居民。

如果新增城市用地仍归农民,就要考虑用税收等手段调节土地收益分配,但前提是要修改宪法。

比较起来,修宪程序复杂,可能在现行宪法框架下改革更现实一些。

他建议可以考虑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家垄断不等于政府垄断,国家可以委托有关公司代为行使土地所有权,并服从政府管理)。

这里,重点要解决好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

在城市规划区外,或者叫做纯农区,也有很多集体建设用地,应允许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要像国有土地一样,可以出让,可以出租,
可以入股。

黄小虎认为,如果放开规划区外的集体建设的用地市场,就会自然形成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价格。

参照这个价格给被征地农民以补偿,就会比较合理。

现在是按农地价格计,对农民不公平,价格太低。

但是,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给农民,即完全按照城市土地价格给农民补偿,恐怕也不合理。

而按照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价格给农民补偿,农民比较能够接受。

统筹城乡就业要有制度保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崔传义研究员介绍了他们对农民工回乡创业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据课题组对28个省101个劳务输出示范县的调查,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工回乡创业步伐明显加快。

其中72%的县回乡创业较为明显。

301个调查村截至2006年回乡农民工占当前外出农民工的23%,回乡创业者占回流农民工的8.3%。

2003年~2007年4月,年创业人数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每年回乡创业人数的3.1倍。

调查认为,农民工回乡创业可以创业促进就业,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的途径;把优势资源引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了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批较高素质的人才。

崔传义同时指出,农民工回乡创业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农民工回乡创业认识不足,不能公平对待,缺乏优惠政策。

一些地方没有把农民工回乡创业视同招商引资一样重要。

认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是“小打小闹”,交税少,发展慢,只能解决他们自己的就业增收问题,对县域经济发展、财政增收作用不大。

有的县市让引进的外商大企业进工业园区、实行优惠政策或配套服务;而农民工回乡创业进不了园区,也得不到对外资企业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多项服务。

二是办事难,“三乱”现象时有发生。

根据对回乡创业者的有效调查统计,认为“审批企业或立项难”的占59.6%,认为“政府部门乱收费、企业负担重”的占40%~50%,认为“政府部门乱收费”是回乡创业面临的第一位困难的占18.2%。

多数回乡创业企业是以个体工商户的名义登记,即使可以登记为企业的,有些地方也不给企业的名义登记。

因为登记为企业了,就不能收工商管理费。

三是融资难。

造成回乡创业造成回乡创业融资难的原因,一是农民工回乡创业贷款的供给渠道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一家。

二是贷款利息高。

三是初创企业抵押物缺乏。

四是信贷担保体系发育迟缓。

五是政策性扶持贷款极少。

他建议各级政府正确处理农民外出打工和回乡创业之间的关系,实行鼓励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方针,改善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管理和服务,并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力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指出,现在农民工数量约为1.26亿人,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工以青年男性为主,多数没有接受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主要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

他们的工作时间过长,月平均收入不到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50%,面临失业的风险较大。

全国人大、国务院对于实行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均有法律和制度上的规定,各地在实践中也创造出了许多成功经验,但还远远不能适应农民工的需求和形势发展的要求。

主要问题有:一是公共就业服务信息渠道不畅,适合农民工需要的公益性就业服务项目不能满足农民工的需要。

二是市场中介行为不规范,私营职业介绍机构还存在侵犯农民工合法权
益的问题。

莫荣认为,应率先完善统筹城乡就业的相关制度和机制。

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所有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

中国正处于二元转换的关键阶段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王德文研究员通过政治经济新增长理论的二元经济模型分析表明,体制、要素和技术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是造成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因素。

劳动力市场在氛围收入差距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他认为,目前的中国正处于二元转换的关键阶段,中国迎接二元经济转换的条件正在形成。

他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收入水平和工业基础都具务了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反哺条件。

有关农民工的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有非常大的区别,他(她)们大多不熟悉农业,缺乏农业生产技能,倾向与选择城市长期发展和生活,生活方式与城市青年比较接近。

他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借助于改革矫正体制扭曲和城市政策偏向,在重点领域进行政策干预,积极响应二元经济转换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城乡均衡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他认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应优先在人力资本投资、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建设等方面。

统筹城乡发展,只要选好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就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学费。

在义务教育免费之后,教育改革下一步如何走?教育福利增长怎样同经济增长同步?如何更加体现公平正义,让社会全体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魏向赤认为,城市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最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

如果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跟不上农民的进城速度,“城市化”就和“现代化”无关,不过是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转换为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

所以,我们要提早应对解决农村教育不公平演变为城市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则表示,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今后应在如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发展规划的一体化,不能城市搞城市的,农村搞农村的;二是产业发展一体化;三是基础设施一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向农村延伸;四是公共服务一体化,力争做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目前还不具备条件的,要在制度设计上留有接口;五是就业市场一体化,应尽快实现户籍制度的改革,让长期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农民工能够在城市落户;六是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郑新立说,有一种说法是现在我国农村的劳动力已经转移的差不多了,我不同意这看法,只要改革到位,农业只要有一亿劳动力就足够了,至少还有2亿~3亿人口可以转移出来。

代表们还认为,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应当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的基本目标。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