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一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三)异物植入术;(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营养不良等;(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规范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当考虑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
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0.6~0.9克静脉给药)预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1~2克静脉给药)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
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应于切开皮肤(粘膜)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应在术前2小时给药,在麻醉诱导开始前给药完毕,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第十六条预防用药应静脉滴注,溶媒体积不超过100毫升,一般应30分钟给药完毕,以保证有效浓度。
第十七条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时,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毫升,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规范我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研究制定本办法。
一、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二、Ⅰ类(清洁)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准联合用药。
2、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病人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3、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不准使用三代头孢菌素作为Ⅰ类(清洁)切口预防使用。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为了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定义Ⅰ类切口手术:指手术部位无菌条件好,手术过程不易受到污染的手术。
主要包括头、颈、胸、腹、四肢等部位的手术。
抗菌药物:指用于预防、治疗细菌性感染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预防用药。
2. 严格控制: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等因素,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3. 规范操作: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规范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使用和管理。
4. 全程监控: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其合理、安全、有效。
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1. 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
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等。
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 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者等。
四、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 首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
2. 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如需联合用药,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
3. 用药起始时间: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时,术中可追加一次。
4. 用药持续时间:一般手术后24小时内停药,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程序1. 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2. 医嘱开具:根据评估结果,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医嘱。
3. 用药执行:护士按照医嘱执行用药,并做好用药记录。
4. 术后评估:术后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5. 用药调整:根据术后评估结果,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调整用药。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台山市第二人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规范我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研究制定本办法。
一、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Ⅰ类(清洁) 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营养不良等。
二、Ⅰ类(清洁) 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Ⅰ类(清洁) 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准联合用药。
2、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病人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3、Ⅰ类(清洁) 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不准使用三代头孢菌素作为Ⅰ类(清洁) 切口预防使用。
4、常见手术预防用药见附件: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三、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1、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 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加强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范围内Ⅰ类切口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
二、管理原则(一)预防为主: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三)规范用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药品说明书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误用。
(四)监测与评估: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定期评估预防用药效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管理措施(一)抗菌药物选择1.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为主要选择。
2. 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感染风险、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考虑。
(二)用药时机1. 预防用药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2.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术中可追加一次用药。
(三)用药持续时间1. 预防用药的持续时间一般为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停药。
2. 对于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但不超过48小时。
(四)用药剂量1. 预防用药的剂量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患者体重和肾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
2. 避免使用大剂量抗菌药物,以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五)用药记录与监测1. 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预防用药的品种、剂量、给药时间等信息,并纳入病历管理。
2. 定期对预防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包括药物使用量、药物敏感性、不良反应等,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四、培训与教育(一)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
(二)加强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预防用药重要性的认识。
五、违规处理(一)违反本制度规定,擅自使用抗菌药物的,将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开展的所有Ⅰ类切口手术的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手术类型及手术风险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2. 科学用药: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免疫状态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3. 规范管理: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疗程等。
4. 监测与评估:定期对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用药策略,以降低细菌耐药风险。
三、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1. 首选药物: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2. 特殊情况下,可选择其他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等药物。
3. 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糖肽类、碳青霉烯类等高级别抗菌药物。
四、用药时机与剂量1. 用药时机:手术前0.5-2小时开始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2. 用药剂量:根据患者体重、手术类型及药物特性确定。
一般剂量为:头孢唑林1-2g,头孢呋辛2-3g。
五、用药疗程1. 手术时间小于2小时:术后无需继续给药。
2. 手术时间在2-3小时:术后24小时内停药。
3. 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后48小时内停药。
六、用药管理1. 医师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及药物特性,遵循本制度相关规定。
2. 药师负责审核抗菌药物处方,确保用药合理、安全。
3. 护士负责执行抗菌药物给药,确保用药及时、准确。
4.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
七、监测与评估1. 定期对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包括药物品种、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疗程等。
一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一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为了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减轻人民群众负担,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制定本规范。
第一条总则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条预防用药的适应证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三)异物植入术;(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营养不良等;(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第三条预防用药的选择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当考虑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
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克静脉给药)预防;可选用氨曲南(1~2克静脉给药)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
第四条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应于切开皮肤(粘膜)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应在术前2小时给药,在麻醉诱导开始前给药完毕,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第一条总则为了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患者健康,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所有在医疗机构进行Ⅰ类切口手术的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
第三条管理职责(一)医疗机构应当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本机构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工作。
(二)医务部门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指导,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并对医生进行培训和教育。
(三)药学部门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调配和监测,提供药物信息,协助医生合理用药。
(四)护理部门负责抗菌药物的给药、观察和记录,及时反馈患者用药情况。
(五)感染管理部门负责监测医院感染情况,提供感染控制建议。
第四条预防用药的适应症(一)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四)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第五条预防用药的药物选择(一)药物选择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优先选择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
(二)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选择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替安、头孢曲松等。
(三)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可选择克林霉素或甲硝唑。
(四)特殊情况下,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抗菌药物,但需经过医务部门审批。
第六条预防用药的用药时机(一)预防用药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给药,以确保药物在手术开始时达到有效浓度。
(二)对于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可考虑在手术期间追加一次药物剂量。
(三)对于手术后需长时间留置引流管的患者,可根据情况继续给予预防用药。
第七条预防用药的用药时长(一)一般手术,预防用药时长为24小时,对于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可延长至48小时。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总结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总结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一种,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等问题。
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在手术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医疗费用的增加。
因此,制定一套规范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指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规范进行总结。
二、Ⅰ类切口手术的定义及特点Ⅰ类切口手术是指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这类手术的感染发生率较低,通常在1%左右。
因此,对于一般的Ⅰ类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三、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虽然Ⅰ类切口手术的感染发生率较低,但在某些情况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
这些情况包括:1.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4. 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四、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药物选择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选择对细菌敏感、副作用小、价格合理的药物。
常用的药物包括:1. 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2. 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3. 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4. 其他类别的抗菌药物:如克林霉素、甲硝唑等。
五、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患者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通常的给药方案包括:1. 单次给药:在手术前1小时内给予一次剂量,适用于手术时间短、污染风险低的情况;2. 分次给药:在手术前1小时和手术后6-12小时各给予一次剂量,适用于手术时间较长、污染风险较高的情况;3. 术后连续给药:在手术后连续给予抗菌药物,适用于手术后可能发生感染的情况。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台山市第二人民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规范我院I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I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研究制定本办法。
一、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I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二、I类(清洁)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I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准联合用药。
2、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病人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3、I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抱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不准使用三代头抱菌素作为I类(清洁)切口预防使用。
4、常见手术预防用药见附件: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三、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1、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 5 ~ 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Ⅰ类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使用流程为加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的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Ⅰ类切口手术定义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 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常见的Ⅰ类切口手术见附表。
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征由于Ⅰ类切口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③异物植入手术;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三、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一)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一代或二代头孢 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
(二)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 头孢唑啉1-2g;头孢拉定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1-2g;甲硝唑0.5g。
(三)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四)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 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四、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五、管理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要在病程记录中记录使用的理由。
二培训医院每年至少2次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制度和流程培训;预防性抗生素临床使用情况通报;违反规定使用的情况;过度用药情况的总结分析及改进措施等。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
范
1. 术前预防用药:在进行清洁切口手术之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特点选择适当的
抗菌药物进行预防用药。
常用的预防用药方案包括:
- 消毒洗手:术前要求医护人员进行彻底的手部消毒洗手,以减少手部的病原微生物。
- 术前皮肤消毒:在手术部位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以减少手术切口周围的细菌数量。
- 预防用药:根据手术特点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用药,常用的药物包括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
2. 术中预防用药: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抗菌药物使用。
常见的情
况包括:
- 长时间手术:手术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可以考虑在手术中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术中感染。
- 技术复杂手术:手术过程中涉及到复杂的器官或组织操作,容易造成严重感染,可以考虑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 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可以考虑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3. 术后预防用药:术后预防用药是为了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常见的做法包括:
- 术后伤口处理:术后要对切口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清洁、消毒等。
- 切口覆盖:术后可以采用无菌敷料进行切口覆盖,减少细菌的侵袭。
- 抗菌药物的应用:根据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评估,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术后预防用药。
总之,清洁类(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是根据手术特点和患者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旨在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1500字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1500字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是指手术切口周围无感染且无器械腔道开放的手术。
在这类手术中,术前和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为了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和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制定并遵循一套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一、术前抗菌药物预防1.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术前使用抗菌药物应考虑切口预期菌种及其药物敏感性;首选药物应为广谱青霉素类、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临床情况允许的话,应优先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2.给药时间和途径:术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切口前30-60分钟进行,以保证药物浓度在手术开始时达到有效水平。
一般情况下,应静脉给药,以保证药物更好地达到组织和创面。
3.给药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选定给药剂量,且不得超出推荐的最大剂量。
4.给药时间:一般情况下,单次给药是够的,但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个小时,可以考虑术中给药,同时严格控制给药总量。
二、术后抗菌药物预防1.术后抗菌药物使用的时机:术后抗菌药物使用的时机应在手术切口关闭后、拔除引流管后进行。
2.给药时间和途径:术后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切口关闭后4-6小时内开始;通常情况下,可考虑静脉给药,以保证药物达到切口组织和创面。
3.给药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选定给药剂量,且不得超出推荐的最大剂量。
术后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为24-48小时,不宜过长。
4.用药种类:术后抗菌药物静脉使用时,首选药物为广谱青霉素类、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如果有特殊感染风险因素存在,可以联合使用抗生素。
三、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1.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根据预期菌种及其药物敏感性,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且应优先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2.抗菌药物的疗程: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情况下不宜超过48小时,应根据患者的感染风险因素、手术情况以及感染指征等因素来决定疗程的长短。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XX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达到医院等级评审指标要求,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第二条Ⅰ类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三条医院成立工作管理小组,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全过程进行管理,并负责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等工作。
管理小组每月进行1次专项检查,对违规者按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罚,以确保本实施细则得到贯彻落实。
第四条管理小组名单如下:组长:张联民院长副组长:伍春霞李洁明成员:王观理曾广玲杨军王祥云黄松林第二章预防性用药的适应证第五条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第六条Ⅰ类切口手术范围及名称Ⅰ类切口手术范围:包括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内眼手术和冠脉造影等血管介入诊断,以及心脏、颅脑、膝髋关节、肾脏手术。
Ⅰ类切口手术名称如下:(一)甲状腺手术: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病损切除术、甲状腺根治术、甲状腺改良根治术;(二)乳腺手术:乳房切除术、乳房部分切除术、乳房次全切除术、乳房改良根治术、乳房根治性切除术、乳房扩大根治性切除术、乳头切除术、乳腺腺叶切除术;(三)腹股沟疝手术(包括补片修补术):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股沟直疝修补术、腹股沟斜疝修补术、腹股沟直疝无张力修补术、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股沟直疝-斜疝修补术;(四)关节镜检查手术:膝、髋、肩关节镜检查手术;(五)非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六)膝髋关节置换手术: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部分置换术、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七)颅骨肿物切除手术:颅骨切除减压术、线形颅骨切除术、条带状颅骨切除术;(八)开颅手术:颅内肿瘤切除术、脑膜瘤切除术、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内血肿清除术、颅内血肿引流术、颅内血管成形术、开颅探查术、脑室切开引流术;(九)眼科手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晶状体单纯抽吸囊外摘除术、经颞侧晶状体囊外摘除术、睑内翻矫正术、睑外翻矫正术、眼睑重物切除术、青光眼睫状体冷凝术;(十)心脏手术:瓣膜置换术、瓣膜修补术、瓣成形术、瓣切开扩张术、心脏乳头肌修补术、主动脉瓣膜下环切除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卵圆孔未闭修补术、心内膜垫缺损修补术;(十一)肾脏手术:肾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脓肿除外)、肾根治性切除术、肾囊肿切除术、肾固定术、肾修补术、肾上腺切除术、肾上腺部分切除术;(十二)妇科手术:输卵管切除术、输卵管妊娠切开取胚术、附件切除术、卵巢畸胎瘤剥出术、子宫肌瘤剥出术(除外截石位手术和经阴道手术);(十三)口腔手术:面颈部未涉及口鼻腔和唾液腺的脂肪瘤切除术、未发生感染的鳃裂囊肿摘除术、下颌下腺良性肿物切除术;(十四)其它手术:包括骨肿瘤、关节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及其它体表肿瘤手术,鞘膜积液手术、额面部体表肿块手术,腮腺肿瘤手术,头颈部肿瘤切除术、颈部神经鞘瘤摘除术、睾丸固定术、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赘生指切除术。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制度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制度为了加强Ⅰ类切口清洁手术(以下简称Ⅰ类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处方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Ⅰ类手术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二、Ⅰ类手术定义Ⅰ类手术是指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三、Ⅰ类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原则1. 一般情况下,Ⅰ类手术无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2. 确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3.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因素综合考虑。
4.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尽量选择单一药物,避免联合用药。
四、Ⅰ类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适应症1.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4. 高龄(大于70岁)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五、Ⅰ类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择1. 首选头孢菌素类药物,尤其是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2. 过敏患者可选择克林霉素、甲硝唑等药物;3. 特殊情况下,可由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其他抗菌药物。
六、Ⅰ类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机1. 手术前0.5-2小时开始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2.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可追加一次剂量;3. 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特殊情况不超过48小时。
七、Ⅰ类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监测与评估1. 临床医师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感染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2. 药学部应定期对Ⅰ类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对存在问题的科室和个人进行指导和干预;3. 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加强对Ⅰ类手术感染防控的指导和管理,降低手术感染风险。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为了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则1. Ⅰ类切口手术的定义: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率。
3.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以下原则:(1)有明确指征时才使用抗菌药物;(2)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一般首选头孢菌素类;(3)用药时机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或麻醉开始时给药;(4)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5)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二、管理组织1. 成立由医务、药学、护理、感控等部门组成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机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指导、监督和管理。
2. 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应定期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三、培训与教育1. 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应对医务人员进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其熟练掌握本实施细则的要求。
2. 医务人员应积极参加抗菌药物相关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意识。
四、用药管理1. 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其感染风险,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2. 药物选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3. 用药时机: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4. 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5. 监测与评估:用药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病情,评估预防用药效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五、监督与考核1. 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应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西山区人民医院之马矢奏春创作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为加强住院患者预防用药强调抗菌药物品种、疗程、用药时机合理, 特制定该规范.一般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除外)内给药.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越30%.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越24小时.其中, 甲状腺手术、乳腺疾病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简单的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体表肿瘤切除术(包括非多发性脂肪瘤)、精索静脉曲张、鞘膜积液、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等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如确实需要, 可术前给一个剂量.(一)、外一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一般骨科I类切口预防手术使用头孢一代;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等)可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二)、外三科、五官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三)、外二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等预防用药纳入普外科Ⅰ一般情况下,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 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一)手术范围年夜、继续时间超越该类手术的特按时间或一般手术继续时间超越2小时、污染机会多;(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 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 如年夜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三)异物植入术, 如腹外疝人工资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 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骨科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一般骨科I类切口预防手术使用头孢一代;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等)可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1)、简单的内固定物取出术, 体表肺瘤切除术, 一般不使用抗生素.(2)、涉及关节的非内固定手术及脊柱的内固定物取出术,简单的四肢骨折使用内固定的手术, 术前30分钟使用一次, 24小时内停用.(3)、复杂的多发的四肢骨折, 手术时间超越3小时, 术中视其具体情况追加一次, 不超越48小时.(4)、关节置换及使用了内固定的脊柱手术, 除术前30分钟使用外, 术后可以视具体情况酌情使用2-5天.附:四肢软组织裂伤, 已行清创缝合, 不能归类为I类切开, 伤后酌情使用1-2天.四肢骨折并合术野处伤口, 不能排除为开放伤口, 应视为II类切口.任一级分类的手术如果治疗过程中呈现下列情况, 血惯例明显升高术后三天仍发热, 伤口红肿热痛, 渗出流脓, 应及时使用抗菌药物, 并及时做分泌物培养, 结果回报后及时调整, 一旦上述症状消失三天, 应停药, 并酌情复查分泌物结果培养.使用了引流物的手术, 视情况考虑行微生物培养.西山区人民医院在这一学年中,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切口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方式,也是最容易导致感染的手术方式之一、为了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下面将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是指对医院内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范围、用药原则、剂量、给药途径、联合用药、停药及不良反应的监测、药物敏感性监测、专项抗菌药物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和管理。
首先,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范围应明确,明确规定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对各种类型的切口手术明确适应症和非适应症。
通过严格规范抗菌药物使用范围,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第二,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应规定合理的用药原则。
手术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手术类型、切口类别、感染风险及患者情况综合考虑。
应根据手术特点和导致感染的病原体特点,选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药物,同时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强力抗菌药物,以免增加耐药菌的产生。
第三,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应规定合理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医院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确定合理的药物剂量,并明确给药途径。
合理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浪费。
第四,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应规定联合用药的原则。
对于高风险患者,应合理选择联合用药,以增强抗菌活性,并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五,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应规定停药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治疗末期,应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停药,以避免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
同时,应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第六,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应加强药物敏感性监测。
定期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监测,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防止出现多药耐药的情况。
综上所述,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
医院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使用,以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感染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特制定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望各相关科室遵照执行:
1、Ⅰ类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2、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3、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通过短期内提高切口组织内药物浓度而有效减少外科感染,但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4、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5、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原则:
5.1 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5.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眼内手术等;
5.3 植入物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等;一旦发生感染可能引起死亡或者严重功能障碍者。
5.4 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晚期或放化疗引起白细胞下降﹤1000×109/L、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营养不良等;
5.5 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5.6 极少数病人术后发生外科感染,应根据相关诊断证据支持,调整为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并在病历中详细记载相关支持资料。
6、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
6.1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预防性抗菌药物在手术前0.5—1小时内开始使用,即是指抗菌药物进入手术患者体内的时间至手术切皮时间。
为保证手术用药时机,给药地点一律在手术室。
6.2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时,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毫升,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
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
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24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7、不同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品种和用量严格按照附表1、2使用。
附件表1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注:1.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或磷霉素。
表2 常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