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摄影基础介绍

合集下载

宾得天体追踪使用方法

宾得天体追踪使用方法

宾得天体追踪使用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导语:宾得天体追踪是天文爱好者常用的设备之一,它能够帮助观测者更容易地追踪天体运动,观测星空中的奇异景观。

本文将介绍宾得天体追踪的使用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使用这一设备。

第一部分:宾得天体追踪的基本原理宾得天体追踪器是一种便携式望远镜配件,它通过内置的电机和控制系统来实现对天体运动的跟踪。

在使用宾得天体追踪器时,观测者只需要将望远镜安装到追踪器上,并设定目标天体,追踪器就会自动调整望远镜的方向,让观测者可以连续观测到目标天体而无需手动调整望远镜的位置。

第二部分:宾得天体追踪的使用步骤1. 准备工作在使用宾得天体追踪器之前,首先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检查望远镜和追踪器的连接部分是否牢固,确认电池或外部电源是否充足,以及确定观测位置是否遮挡了目标天体的视野。

2. 安装望远镜将望远镜放置在宾得天体追踪器的平台上,确保稳固连接并且无松动,同时调整望远镜的平衡,以确保在追踪过程中不会产生抖动。

3. 设置目标天体使用追踪器上的控制面板或遥控器,设定要观测的目标天体的坐标信息,比如赤经和赤纬。

一些高级的追踪器还可以通过天文数据库直接选择目标天体,让使用者更加方便地进行观测。

4. 启动追踪确认设置完目标天体后,启动追踪器,它会自动开始追踪目标天体的运动轨迹。

在追踪过程中,观测者可以放心地专注于观测,而不用担心天体会偏离视野。

5. 调整追踪在长时间观测过程中,由于地球自转和目标天体运动,有时追踪器的精确度可能会有所误差。

此时可以通过追踪器的微调功能或手动控制来对望远镜的方向进行微调,使目标天体始终保持在视野中心。

第三部分:宾得天体追踪的注意事项1. 保护视网膜在使用宾得天体追踪器时,尤其是在观测强光源的天体时,需要注意保护视网膜,以免因长时间直视太阳或明亮的星体而导致眼睛受伤。

2. 避免恶劣环境宾得天体追踪器通常对温度和湿度有一定的要求,避免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使用,以免损坏设备。

天体摄影基础介绍

天体摄影基础介绍

进阶天文摄影一.天文摄影的特性:天文摄影的对象是暗淡的天体,需要消除的是地球的自转,所以必须使用特别的器材,做极长时间的曝光。

二.天文摄影失败的原因:(一)极轴不准:蒙气差虽然使用极轴望远镜来对正极轴的精度相当高,对于短焦距的望远镜追踪摄影及观测绰绰有余。

但对长焦距的摄影,例如:1000mm的焦距,要求的对极轴精确度就要很高了!这就不是光靠极轴望远镜对极轴就够的。

当赤道仪的极轴望远镜使用于低纬度的地区时,大气折射所产生的影响使得要精确地对正极轴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气折射对星星确实位置的影响如下:星星高度蒙气差(大气折射量)星星高度蒙气差(大气折射量) 10°0°5' 17"20°0°2' 38"30°0°1' 40"40°0°1' 09"因大气折射,实际星星的位置会比观测的位置低,在台湾北极星的高度约25度,所受蒙气差的影响约2分角,也就是说就算你把北极星对到同心圆漂亮地绕着望远镜极轴中心转的程度,实际上仍有约2分角的误差。

那么以极轴望远镜中心偏上2分角位置为正确赤道仪中心来对准,应该可以校正这2分的误差。

可是赤道仪出厂时,极望与机械轴偏心仍有误差量,也就是说改善是有限度的。

精确的对好极轴是不需要极轴望远镜的,但是有极轴望远镜可以先把极轴对得差不多,更方便我们用这一方法。

这法子其实是很古老的,基本而有效,可以精确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精确对极轴的方法固定式观测站,天文台的望远镜或是要求长焦距的天文摄影时,需要极精确地对准极轴,上述的方法是不够的。

下面是一个精确对极轴的方法(drift method):1.先以上述方法对好极轴。

2.drift-漂移法。

a.使用巴洛镜及有视野照明的十字线目镜,尽量提高望远镜倍率,倍率越高,极轴可以对得越准确。

b.将一颗在天顶子午线附近离天球赤道5°以内的亮星导入望远镜视野内,天球赤道的赤纬值是0°。

【镜头背后】讲座:深空天体摄影(二)

【镜头背后】讲座:深空天体摄影(二)

【镜头背后】讲座:深空天体摄影(二)编者按有没有想过信手摘星?有没有想过星际漫步?赤道仪导航,相机记录,破云摘星,不再是梦。

此讲座为分期连载,本文为第二部分。

本期目录一、天文摄影观测设备架设流程二、导星系统的调试(软件、对焦)三、相机接环四、对极轴五、对焦六、望远镜校准、GOTO七、不同天体类型的拍摄八、曝光值九、深空天体拍摄构图十、拍摄暗场、平场、偏置的方法一天文摄影观测设备架设流程1、三脚架放置平稳,三脚调平。

2、赤道仪装载到脚架上,螺丝固定。

3、接近黄昏,通过指北针或电子罗盘将赤道仪对准北方。

4、通过赤道仪的水平仪调整水平(非常重要)。

5、通过赤道仪的极轴镜找到北极星,通过赤道仪的水平方位及俯仰垂直方位两组螺丝调整角度。

6、安装重锤。

7、安装拍摄设备。

8、安装控制器,开机输入观测地点地理坐标、时间、时区等信息。

二导星系统的调试(软件、对焦)导星系统调试前强调两个对焦过程:主镜对焦、导星镜对焦。

对焦不需特别精细,焦点附近不超过5毫米的对焦区域对焦即可。

主镜对焦:通过单反或螺纹或CCD,把相机接到望远镜拍摄主镜上。

要预先通过找星确定把合焦点。

一些亮星对实后,要记住望远镜调焦座上合焦的刻度。

导星镜对焦:导星镜同样有刻度标示,通过导星摄像头连接导星软件(细节见下文)。

导星软件在电脑屏幕上显示是否有星星,是否清楚,如果清楚就确定导星镜焦距。

光学系统焦距要提前调整,未调整状态下接到相机的重心(力矩)不一样,会影响望远镜赤纬轴的安装平衡。

焦距调好,整套系统装上,再调赤纬度轴的平衡。

这是确定拍摄深空天体的赤经轴和赤纬轴的平衡过程。

赤经轴是和重轴对位方向平衡,赤纬尾轴是拍摄光学平衡。

这是初学者常用的PHD Guiding简便“傻瓜型”自动导星软件,摄像头的行列方向无需与RA或DEC 轴保持水平或垂直,无需设置图像镜像、上下翻转等来设置纠偏方向,一切都由程序自动判断。

自动导星软件使用步骤:预览确定要导的星体;开启导星功能(程序会自动驱动赤道仪沿RA、DEC方向旋转进行校准,确定相对方向并记录有关马达空程等数据);校准成功后,则自动开始进行导星。

深空天体的摄影

深空天体的摄影

深空天体的摄影深空天体摄影是天文摄影的一个重要分支。

不仅仅需要具备性能相当的器材,还需要拍摄者具备驾驭器材的能力,同时更需要良好的观测环境和合适的观测时机。

在天文摄影中,深空天体摄影对器材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对于不同类型的深空天体,不同的观测环境,选择合适的器材是非常必要的。

器材的选择首先是望远镜,很多爱好者用长焦镜头来拍摄深空天体,但对于大多数只有一些简单摄影器材(DC或DLR套机)的爱好者。

选择天文望远镜的费用远比配置镜头要廉价得多,即便是顶级发烧友,使用高级天文望远镜拍摄的效果通常也会优于长焦镜头,所以说对于大多数爱好者来讲,天文摄影还是以天文望远镜为主。

口径越大的望远镜分辨率也就越高,集光力也越强,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口径较大的望远镜是有必要的,另外选择望远镜还需要考虑拍摄目标,对于大视面的深空天体,比如弥漫星云和疏散星团,应当选择焦距较短的望远镜,以便获得足够大的视场来函盖整个目标,对于视面较小的天体,比如球状星团,行星状星云和大部份河外星系,应当选择焦距较长的望远镜,以保证目标在视场中足够大。

其次是赤道仪的选择,深空天体摄影对赤道仪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跟踪的速度要精准,还必须保证在整个跟踪过程中运行平稳,没有晃动和振动,否则照片上的星点会出现拖线或者重影。

再有,赤道仪要负责支撑望远镜,成像终端,导星系统(以目标天体附近的恒星为引导,控制赤道仪精确跟踪天体周日视运动的装置)等等,因此在选择赤道仪的时候需要考虑是否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长期超负荷工作会全使得赤道仪出现异常的磨损,导致跟踪精度急剧下降,另外,即便赤道仪的跟踪速度精准,也需要配合导星系统来工作,因为地球在气的存在会产生“蒙气差”(大气对星光折射导致的周日视运动角速度的变化)到目前为止,导星是克服“蒙气差”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因此一架配有自动导星接口的赤道仪是非常实用的,当然,如果你手头只有一架简易型的赤道仪,也可以采取手动导星的方法,当然这是对技术和毅力的考验,一般来讲,至少应当配置一台具备双轴自动跟踪的赤道仪野外进行深空天体摄影,可以选择没有光污染的环境,适合拍摄那些表面亮度低,视面大的弥漫星云,要求器材安装调试简单,便于携带,通用性强,因此推荐使用8-10厘米消色差折射望远镜,配合一台双轴自动跟踪的赤道仪(EQ3PRO或同等级别以上的赤道仪)如果能配合自动导星系统就更好了,当然不要忘了带上容量足够的蓄电池,以便保证赤道仪,成像终端和导星系统整夜可靠的工作需要,实在不行,用汽车发电也可以,不过这台“发电机”价格不菲。

拍摄天空——19世纪天体摄影术的兴起

拍摄天空——19世纪天体摄影术的兴起

拍摄天空——19世纪天体摄影术的兴起从一项新奇事物发展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科研工具,天体摄影最终走向了成熟。

1930年,爱德温·哈勃(Edwin Hubble)宣布了一项自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对准星空以来最为重要的天文发现。

原先认为宁静漂浮在真空中的星系实际上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相互飞离;宇宙正在膨胀。

哈勃非凡的发现引发了对认识的深远影响:宇宙诞生于一百多亿年前的原始火球中。

在新的证据面前,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静态无穷宇宙观念在很大意义上消亡了。

哈勃跨时代的发现促成了现代宇宙学研究——这是关于宇宙诞生、演化和消亡的科学。

今天,该领域取得的成就依旧如同在哈勃的时代那般引人注目。

上图:自从1839年法国科学院首次公布以来,银板照相法就算没有立即鼓舞起当时的专业天文学家,也激起了全体公众的想象力。

这张未标注日期的照片拍摄的是银板摄影师约翰·H·菲茨吉本(John H. Fitzgibbon,1819-1882)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工作室中的情形,他正在使用银板照相艺术的多种工具。

这一过程令人厌烦、低效且有害,但却能以非凡的细节记录影象。

(图片提供:霍顿图书馆哈佛剧院收藏)那么哈勃作出他那著名发现的基础是什么?是什么使得他可以成功完成当时最富挑战性的观测?哈勃的工作并非独一无二,它实际上是长达十多年的科技进步的顶峰,这样的进展在人类的历史上少有。

膨胀宇宙的发现实际上要依赖于3项重要技术的组合:天体摄影术、天体分光学以及庞大而精密的望远镜的出现。

它们是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新”天文学,也就是天体物理学的利器。

天体物理学的支持者们绕过了关于天体位置和运动的成熟研究,转而去回答更加基本的问题:恒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它们如何产生?为什么会发光?宇宙的结构是什么?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又是怎样的?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有专门的工具将天体的暗淡光芒记录下来,以供人们在实验室中详查。

通向这种令那些对此不屑一顾的专业同行感到汗颜,而他们自己也因这些举动而杰出。

《天文观测基础知识》课件

《天文观测基础知识》课件
《天文观测基础知识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天文观测的基本概念 • 天文观测的硬件设备 • 天体的观测与识别 • 天文观测的实践技巧 • 天文观测的未来发展
01
天文观测的基本概 念
天文学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宇宙中天体的科学,包括恒星、行星、星 云、星系等。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天文学可分为多个分支 ,如恒星天文学、行星天文学、星云天文学等。
详细描述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各种天体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恒星 、行星、星云、星系等。通过对这些天体的观测和研究,人 们可以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结构以及天体的形成、演化 和终极命运。
天文观测的历史与意义
总结词
天文观测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手段, 其历史悠久,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通过天文观测,人们可以 了解宇宙的奥秘,探索天体的形成和演 化机制,为人类未来的太空探索提供科 学依据。

化学与天文学
天文学中涉及的元素和化合物种 类繁多,通过研究这些物质的性 质和演化过程,有助于深入了解
化学反应和分子结构。
地球科学和天文学
地球科学和天文学在研究地球和 宇宙中的物质、能量和演化过程 方面有许多交叉点,通过跨学科 合作可以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天文观测的社会影响与教育意义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感谢您的观看
望远镜的类型与选择
折射望远镜
使用透镜作为主镜,适合观测恒星、行星等天体,但需要定期调整。
反射望远镜
使用反射镜作为主镜,适合观测星云、星系等深空天体,但需要定期 清洁。
折反射望远镜
结合折射和反射的原理,适合观测多种天体,但价格较高。
望远镜选择
根据个人需求和预算选择适合自己的望远镜,初学者可选择便携、易 操作的望远镜,有经验的观测者可选择更高级的望远镜。

浅谈星空摄影背后的天文知识

浅谈星空摄影背后的天文知识

浅谈星空摄影背后的天文知识“与其他风景照不同,星空有他自己的规律,如果乱安很可能会闹笑话。

比如之前把南半球银河安到北半球,把夏天的银河ps到冬天的天空都是常犯的错误。

所以下面我就从比较基础的知识来和大家讲述天文摄影的一些知识和技巧。

我将天文摄影主要分为三大类星野摄影。

我们最常见的星轨,银河,带地面景色的统称为星野摄影。

特殊天象摄影。

流星雨,日月食,凌日,合月,内行星东大距西大距天体摄影。

其中包括月亮,太阳,行星,深空天体摄影天球的概念我们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颗不发光的渺小行星。

月亮围绕着我们公转,我们围绕着太阳公转,而整个太阳系又围绕着银河系公转。

而整个宇宙中有成千上万个银河系一样的星系,按照引力的驱使有规律的运动着。

从地球望向宇宙,除了卫星和行星,每一个星点都是一颗恒星或恒星群。

这样的星点我们肉眼可见到的大约有6000颗。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假设了天球这个概念,把这些星星的亮光投影在这上面。

天球是一个想象的旋转的球,理论上具有无限大的半径,与地球同心。

天空中所有的物体都想象成是在天球上。

简单来说,天球就是在地球上看来所有星星都放在一个二维球面上。

这些星点只是投影,因为距离地球有百万甚至数亿光年,所以也许早已经毁灭,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之前的样子。

而看上去相邻很近的星,有可能在三维距离上相差甚远。

我们在地球上的一切观测都是以这个天球为基准,也就是以我们人类的视野看上去宇宙的样子。

太阳在天球上走的轨迹叫做黄道,月亮在天球上走过的轨迹叫白道。

天赤道与黄道的交角叫做黄赤交角……而群星为了更好的观测,西方天文学家将他们划分成88个星座。

所以,星座并不真实存在,和国界一样,是我们人为定义为方便观测而划分的“天空上的国界”。

因为地球自转的原因,我们看到太阳群星都有规律多东升西落。

我们称之为周日视运动。

地球的地轴指向北极星,所以在我们看来只有北极星不会落下,而其他星都绕着北极星旋转。

实际上如果你在一个纬度站一整宿,是可以看到那个纬度能看到的所有星星的。

第八章 天体摄影与旅游摄影

第八章 天体摄影与旅游摄影

• 低角度拍摄可使画面充满灿烂的云霞而 令人感叹,以微波荡漾的水面为前景的 日出与日落画面能使人心旷神怡,以观 看日出的人物剪影为前景又能给人身临 其境之感。
第一节
天体摄影
第一节
天体摄影
• 二、月亮与月光的拍摄技巧 • 1、月亮影像的大小:月亮在底片上的结像大 小约是镜头焦距的1/100 。拍摄月亮时最好用 焦距为400—500mm镜头为宜 。 • 2、胶卷与曝光:使用ISO100胶卷,曝光的 组合可用1/125、f16或相应的其他曝光组合。 不管拍摄的是圆月还是弯月,由于月亮本身受 到的太阳光的强度是不变的,因此,曝光量也 是不变的。 • 3、月光摄影
第二节
• • • • • • • •
旅游摄影
二、旅游纪念照拍摄的一般要求 起到“到此一游”的作用 1、出发前准备 2、旅游途中摄影 3、旅游纪念照拍摄 (1)多景点 (2)多角度 (3)人景交融
第二节
旅游摄影
• 三、旅游风光拍摄手法 • 1、知其时
第二节
旅游摄影
• 2、观其势 • 3、表其质 • 4、观其伟
第二节
旅游摄影
• 四、运用摄技巧 • 对星星的拍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表 现星星移动的轨迹,二是表现繁星点点 的星空。
第二节
• • • •
旅游摄影
一、旅游摄影的器材 1、相机:135型单镜头反光相机。数码相机。 2、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配套镜头 焦距为50mm左右的标准镜头,一只28mm 的广角镜头外加一只100mm左右的中焦距镜 头。 • 3、三脚架与闪光灯 • 4、其他器材:胶卷、镜头纸、吹气球、三脚 架、滤镜、电池等。
第八章
天体摄影与旅游摄影
• 第一节 天体摄影 • 一、日出与日落的拍摄技巧 • 1、拍摄时机:春、秋两季。主要是春秋季节 在日出与日落时分的云霞较为丰富。 • 2、选择器材:单镜头反光式相机为宜,可更 换长焦距镜头 。 • 太阳在底片上成像的大小约是镜头焦距的 1/100

天文摄影后期入门教程天文入门资料教程知识

天文摄影后期入门教程天文入门资料教程知识

天文摄影后期入门教程天文入门资料教程知识天文摄影是指通过摄影设备记录和观测天空中的天体,包括星星、星系、星云等。

天文摄影后期则是指将拍摄到的照片进行加工和处理,使得画面更加具有艺术感和科学价值。

以下是天文摄影后期入门教程,包括一些天文入门资料、教程和知识。

1.天文摄影入门知识-了解摄影器材:天文摄影所需的器材包括相机、望远镜、定焦镜头等。

了解器材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设备。

-了解天文摄影基础知识:了解天文摄影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包括曝光、焦距、追踪等。

-星空观测:找到合适的观测地点,选择无污染的天空,关注天气预报,确保观测条件良好。

2.天文摄影后期入门教程- 软件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后期处理软件,常用的有Adobe Photoshop、Adobe Lightroom、PixInsight等。

-原始图像处理:首先对原始图像进行基本的处理,包括亮度、对比度、色彩平衡等调整。

可以使用直方图工具来帮助你了解图像的分布情况。

-噪点处理:由于天文摄影通常需要使用较高的ISO和长时间曝光,因此图像上常会出现噪点。

可以使用降噪工具来减少噪点的影响,但要注意不要过度降噪。

-星轨处理:在拍摄星轨的时候,可以使用星点术或叠加法处理。

星点术是将多张照片中的星点叠加在一起,形成一条连续的星轨。

叠加法则是将多张照片对齐,然后取其平均值来减少噪点。

-图像增强:天文摄影后期可以进行一些图像增强的操作,如增加细节、调整色彩饱和度等。

但要注意保持图像的真实性和自然感。

-导出和打印:在完成后期处理后,可以选择导出图像为适合网络分享或打印的格式。

注意选择适合的分辨率和色彩空间。

3.天文入门资料和教程-天文学基础知识:了解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恒星分类、星系分类、宇宙的起源等。

可以参考天文学相关教材和网上资料。

-天文摄影教程:有很多在线的天文摄影教程和视频教程,可以学习其他摄影师的经验和技巧。

-天文论坛和社交媒体:加入天文摄影论坛或社交媒体群组,与其他摄影师交流经验和分享作品。

百张最美妙的天体摄影(组图)

百张最美妙的天体摄影(组图)

百张最美妙的天体摄影(组图)“气泡星云”:这是一个灰尘气体星云,其直径为10光年,相当于60万亿英里。

气泡星云是由一颗恒星燃烧时的脱离物质构成,恒星燃烧时可释放出太阳数百倍亮度的光芒。

该星云距离地球11000光年,位于仙后星座。

这些炙热的气体就是著名的超新星残留物,如图所示,这是船帆星座内的超新星,当这个超新星爆炸时,能够直径膨胀至55光年。

船帆星座内部超密集的灰尘云中有一个“船帆脉冲星”,其每秒可旋转11次。

天体摄影师米罗斯拉维-德鲁克穆勒(Miloslav Druckmuller)在一张日食照片中人工地消除了太阳表面周围的蓝色区域,图像结果显示,图中绿色部分是太阳的内环,或者称为内冕,它是由一种叫做“氪”(coronium)的高电离铁离子染色形成。

北极光:这种梦幻般的美丽光芒是北极光发出的,这是太阳喷射带电粒子与地球磁场在大气层发生的交互反应,当带电粒子在大气层粒子发生碰撞,将释放出可见光能量。

日珥:是一种弧状的太阳活动,是太阳向太空喷射热气态物质,然后通过强磁场任用又回落至太阳表面。

IC 1396星云:它是最大的可观测星云之一,其直径是太阳直径的2500倍。

该星云的灰尘和气体云是由周边恒星辐射物质形成的。

该图片包含银河系的部分星体,以及天琴星座和天鹅星座,其中银河系的部分星体包括“伽马塞尼”和“面纱”星云,它们的主要成份是气体、灰尘和等离子体。

1996年,日本人百武裕司(Yuji Hyakutake)发现了这颗彗星,当时这颗彗星仅有几个月时间就与地球达到最近距离。

1996年3月,百武彗星距离地球仅有0.1个天文学单位,相当于900万英里。

日食珠子项链:这张图片拍摄于日食,看上去如同一个珠子项链,这是由太阳光穿过月球边缘呈现出来的景象,多弹坑的月球表面很容易让太阳光透射过来。

心宿二:是一颗红超巨星,它的直径是太阳的数百倍,这颗恒星喷射的宇宙物质使其光线散射开来,因此地球上的天文摄影师拍摄的心宿二呈现明亮的黄色。

天文学教程pdf

天文学教程pdf

天文学教程一、天文学基础1. 天文学的定义: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的学科,包括恒星、行星、星系、星云、星团、星系团等。

它旨在理解宇宙的结构、起源和演化。

2. 天文学的重要性:天文学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帮助我们认识宇宙,还推动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

3. 天文学的历史:从天文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可以划分为古代天文学、近代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三个阶段。

古代天文学以肉眼观测和简单的仪器为主,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资料,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

近代天文学则以望远镜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开始了对宇宙的更深入探索。

现代天文学则借助大型望远镜、卫星和空间探测器等高科技手段,对宇宙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二、天体与天体系统1. 恒星: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之一,它们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和光。

根据质量、温度和光谱等特征,恒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O型星、B型星、A型星等。

恒星的生命周期包括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和白矮星阶段等。

2. 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由太阳和围绕其旋转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提供了太阳系内所有天体所需的光和热。

行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之一,它们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可以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

3. 银河系:银河系是一个由数千亿颗恒星组成的巨大星系,它呈旋涡状结构,中心有一个巨大的黑洞。

我们的太阳就位于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上。

4. 星系: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星系,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

根据形态和特征,星系可以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

星系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通常以数百万光年甚至数十亿光年计。

5. 星系团和超星系团:星系团是由数十个到数千个星系组成的巨大天体系统。

而超星系团则是由多个星系团组成的更大的天体系统。

这些巨大的天体系统在宇宙中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结构。

三、天文观测与仪器1. 肉眼观测:在古代,人们主要通过肉眼观测来认识天体。

他们观察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等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并积累了丰富的天文资料。

这可能是最详细的星空摄影入门教程,果断收藏!

这可能是最详细的星空摄影入门教程,果断收藏!

这可能是最详细的星空摄影入门教程,果断收藏!引言天体物理学有个浪漫的说法:星空是你身上每个原子的故乡。

如果你曾在远离都市的某个地方看过夜空中流淌的星河,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璀璨的星光将世俗的双眼洗刷得干净透彻,心灵寻得片刻的宁静。

星空季又到了,喜欢摄影的你是不是蠢蠢欲动却被不知从何下手而困扰呢?星空题材看似高深,但其实掌握了相关天文知识和拍摄技巧后,很多新手都可以拍摄成功。

正文之前,先来欣赏几张星空美图吧。

网络上星空摄影教程屡见不鲜,我试图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点结合自己的经验,整理成系列教程,全面地讲解前期拍摄技术和后期思路,并用实例详细介绍后期处理的每一步骤。

星空摄影系列教程拟分为:星空摄影技巧揭秘 (上)星空摄影技巧揭秘 (下)星空全景接片前期后期技术详解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系统讲解:上篇下篇1. 相关天文知识 1. 降噪处理· 南北半球银河特点及差异· 噪点类型及特征· 如何利用月光为照片增色· 五种常见降噪方法适用情况2. 拍摄条件· 堆栈降噪实例3. 拍摄器材 2. 星轨拍摄技法4. 银河拍摄技法· 拍摄时间· 星空拍摄参数· 拍摄方位· 四种利用光源拍摄地景方法· 拍摄器材· 手动对焦技巧· 拍摄方法· 景深合成· 堆栈叠加后期处理星空摄影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深空摄影(天体摄影)以及星野摄影。

深空摄影一般情况下指以拍摄深空天体为主要目的的摄影门类,包括月亮,太阳,星云和星团等,又可分为纯深空天体和广域深空两大类,需要使用昂贵的特殊专业设备,诸如导星设备、赤道仪、冷冻CCD、天文望远镜等等。

此类题材属于天文摄影,在此不做深入讨论。

而星野摄影主要是以拍摄地景加星空(银河、星轨、流星雨等)的拍摄方式,风光摄影中的星空摄影通常是指这一类。

相比深空摄影,星野摄影的起点并不高,更注重构图和后期调色等技巧。

摄像头也能看星空(中)——DIY天体摄影利器

摄像头也能看星空(中)——DIY天体摄影利器

{ 囊 _ _ 囊 蠹 蠹 i 麓i纛 嚣_蠹 i _ j 越 l
按 钮所恢复 的默认 出厂设置 并不 是9 0 0 NC应 有的 出 厂 设置 而 是 ma r S在刷 新 E ROM 过 程 中对 co EP 90 0 NC进 行天体拍 摄优 化设置 的最佳预 设参数 .这 些设 置参 数如 下 :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栏 目赍编 . 王晶
栏 目信箱 : c i . d t r g p d y e io @ ma l o i c m .
粤黑 蕊 潮 …l 璺 嗽_ l _
Vlu g 时 并无需 要 自己研 究各个 参数 的功能 然 one 后 对一系列 参数进 行繁琐 的手动调 整 .我 们在拍 摄 前所 要做 的只是点击 一下 属性 ”设置 页面 的 ” 恢 复 按钮 . 储存在 E P OM 底层 的这 些预设 优化 拍 E R 摄 参数就 会 马上被 调用 .同时配 合 E P OM 上 层 E R 的R AW 模式 使 We c m进 入最佳 拍摄状 态 。 ba
被 同时灌注 到上 层和底 层 .而原有 的优化设 置参 数 全部会 被抹 去 。注意 选择 mar s co 的这个选 项重新 灌注 的并 不是原 先在步 骤( ) 3 中保 存的 E P E ROM 数
据 ,而是 Wc ma 识 别 出We c m 的型号后 自动给 R c ba
它 匹配上 去 的标准 EE R P OM 数 据 。其 实两者 相 差 不大 ,如果 需要灌 注 自己保 存 的独特 数据参数 ,可
灌注外 .写 入过程 中绝对不 能 中止 ,最好用 笔记本
刷 ,以防突 然停 电 ,不 然 We c m 就惨 了。 ba
R AW模式 改制 可 以使We c m在 弱光线 的环境 ba 下达 到较 高 的感 光灵 敏度 在降 噪的 同时充分发 挥

宇宙的美;天体摄影师的光影巡礼(天体摄影用什么相机)

宇宙的美;天体摄影师的光影巡礼(天体摄影用什么相机)

宇宙的美;天体摄影师的光影巡礼
宇宙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存在,无数的星辰和行星在宇宙中闪烁着自己的光芒。

天体摄影师们利用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的设备,捕捉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宇宙美景。

在夜晚,我们可以看到银河系中心的巨大云状星系。

这个壮观的景象由亿万颗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呈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美丽。

天体摄影师们使用长时间曝光拍摄技术来捕捉这些华丽的景象,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图像。

另一个受天体摄影师喜欢的目标是星云。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层,其中包含许多正在形成的恒星。

在宇宙中,星云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如红色、蓝色、紫色等。

通过使用专业的滤镜和后期处理技术,天体摄影师可以捕捉到这些绚丽的星云图像。

此外,天体摄影师还可以拍摄行星和卫星的照片。

行星是太阳系中的大型天体,如木星、土星、火星等,而卫星则是绕着这些行星运转的小天体。

使用专业望远镜和摄影设备,天体摄影师可以拍摄到这些天体的细节,呈现出它们的真实面貌。

总之,天体摄影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技术,展现了宇宙的神秘面貌和美丽景象。

他们的作品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宇宙的无限魅力,也为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天文摄影知识点总结

天文摄影知识点总结

天文摄影知识点总结基本原理天文摄影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摄影设备捕捉天体的光线,并将其记录在照片或数码图像上。

由于天体通常位于遥远的地方,因此需要使用长焦距的镜头或者天文望远镜来捕捉它们的细节。

同时,天文摄影还需要考虑到天体的运动和光线条件等因素,因此摄影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技巧十分重要。

常用的摄影设备天文摄影常用的设备包括单反相机、数码相机、天文望远镜和镜头。

单反相机和数码相机是最常用的摄影设备,它们具有较高的像素和灵活的操作性,适合拍摄天文景物和星空。

天文望远镜和长焦距镜头则用于捕捉遥远的天体,它们具有较大的光学口径和精密的跟踪系统,能够提供清晰的图像和视频。

拍摄技巧天文摄影的拍摄技巧包括摄影点位的选择、曝光时间的控制、跟踪和星轨的拍摄等。

摄影点位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光污染和气候条件,以及天体的位置和视野。

曝光时间的控制则需要根据天体的亮度和移动速度来进行调整,通常需要运用长曝光和叠加曝光的方法来提高图像的质量。

跟踪系统和星轨的拍摄则需要使用天文望远镜和跟踪设备,能够准确地追踪天体的运动和拍摄星轨的图像。

后期处理天文摄影的后期处理是提高图像质量和表现力的关键环节,它包括降噪、增强、对比度调整和颜色校正等步骤。

降噪是去除图像中的杂色和噪点,能够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

增强和对比度调整则可以突出天体的轮廓和纹理,让图像更加生动和逼真。

颜色校正则能够改善图像的色彩平衡和饱和度,使其更加自然和鲜艳。

总结天文摄影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活动,它需要了解天体的特性和运动规律,并运用摄影技术和设备来捕捉和记录它们的图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天文摄影将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成为人们探索宇宙和认识天体的重要方式。

希望本文的总结能够对天文摄影感兴趣的读者有所帮助,并激发更多人对天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摄影艺术知识:天体摄影的技巧与要领

摄影艺术知识:天体摄影的技巧与要领

摄影艺术知识:天体摄影的技巧与要领天体摄影,顾名思义就是摄影师利用相机(或者其他现代仪器)拍摄天上的各种天体,例如星星、行星、彗星、星系等等。

在摄影领域中,天体摄影被认为是最具挑战性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形式之一。

这是由于拍摄天体需要高水平的技术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天体摄影的技巧和要领。

1.选择正确的天文设备要拍摄天体,首先要选择正确的天文设备。

在选择相机、镜头和其他设备时,需要特别注意其光学性能和机械稳定性。

例如,选择一个高质量的长焦距镜头可以使我们更容易拍摄远处的天体。

同时,我们还应该选择一个能够稳定地支持相机和镜头的三脚架。

这对于摄影和图像的稳定性非常重要。

2.寻找合适的场地合适的场地是拍摄天体摄影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由于天体摄影需要长时间的曝光和高灵敏度的设置,因此要选择一个没有干扰或光污染的地方。

在城市附近或繁忙的地区,强烈的灯光和噪音会对拍摄产生不良影响。

一些远离城镇的地方,如森林、山顶、草地或海滩等地是非常好的选择。

3.熟练掌握摄影技术要成为一名好的天体摄影师,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摄影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曝光、快门速度、ISO设置、焦距和光圈等方面。

由于不同的天体在拍摄时需要不同的技术,因此需要仔细了解天体摄影的基本技术和实践。

4.拍摄时的环境和气候在拍摄天体摄影时,尽量选择无风或风速较小的环境,以确保相机和镜头的稳定性。

此外,湿度、气温、雨、雪等天气也会对拍摄产生影响。

这些因素会影响摄像机组件的性能使用。

在拍摄之前,请确保相机和镜头处于合适的温度区间,以防止霉变、凝露或其他不利的情况。

5.合理的后期处理最后,在天体摄影结束后,后期处理也很重要。

通过合理的后期处理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图片的质量和精度。

例如,通过调整色调、饱和度和明暗度,我们可以使图像更加清晰明亮。

同时,要注意不要过度后期处理,以避免过度处理的效果。

结论总的来说,天体摄影是一项挑战性十分高的摄影技术。

入门天体摄影基本设备和拍摄技巧

入门天体摄影基本设备和拍摄技巧

入门天体摄影基本设备和拍摄技巧天体摄影是一种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摄影领域,它要求摄影师掌握特定的设备和技巧来捕捉宇宙中的美丽景观。

本文将介绍入门天体摄影所需的基本设备以及一些拍摄技巧。

一、基本设备1. 相机:选择一台较为专业的数码单反或无反相机,具备较高的像素和较低的噪点水平。

谨记天体摄影需要长曝光时间,所以相机选择要考虑其耐受力和噪点控制能力。

2. 镜头:广角镜头和中焦镜头是常用的天体摄影镜头。

广角镜头适合拍摄星空全景,而中焦镜头则适合捕捉星系和星云等细节。

可以考虑选择具有较大光圈的镜头,以便在低光条件下获得清晰的图像。

3. 三脚架:由于天体摄影需要较长的曝光时间,所以使用稳定的三脚架是必不可少的。

选择质量较好的三脚架,能够提供稳固的支撑,并且具备便于调整的特性。

4. 快门线或遥控器:避免手动操作相机引起的抖动,使用快门线或遥控器来触发快门是重要的。

这样可以确保拍摄过程中相机保持稳定,从而获得清晰的图像。

5. 滤镜:某些滤镜,如星轨滤镜、减光滤镜和天然色滤镜,可用于改变或增强摄影效果。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滤镜,但切勿过度使用以保持图像真实性。

二、拍摄技巧1. 天气和环境:选择一个没有灯光干扰、天空晴朗的夜晚进行拍摄。

最好在远离城市的农村或山区进行,这样可以更好地捕捉星空的美丽。

2. 曝光时间:天体摄影通常需要较长的曝光时间,以便捕捉到微弱的星光。

根据拍摄的目标和光线条件,可以尝试30秒到几分钟不等的曝光时间。

3. 快门速度和ISO:使用较低的ISO值(如ISO 800)可以减少图像噪点,同时选择合适的快门速度,以避免星星出现拖尾的情况。

根据镜头焦距和曝光时间,可以尝试不同的设置,找到最佳的拍摄组合。

4. 焦距和对焦:根据拍摄对象和镜头选择合适的焦距。

使用光学取景器或放大取景功能来确保对焦准确。

5. 防抖技术:启用相机或镜头的防抖功能可以减少因手持拍摄而引起的抖动。

如果使用较长的焦距,可以考虑使用防抖技术来确保图像的清晰度。

天文基础9、望远镜和观测方法

天文基础9、望远镜和观测方法
闲聊天文观测 和天文望远镜
北京天文馆 詹想
天文观测的一些基本概念
星星究竟是什么


大部分是恒星,能够自身发光发亮; 少数是行星,反射太阳光。
如何度量星星之间的距离?

光年:1光年=10万万万千米 秒差距: 1秒差距=3.26 光年=?千米
星座的来历

公元前三千年古巴比伦人对星空区划的创造, 把亮星用假想的连线联起来,构成星座; 古希腊人的想象赋予星座之名和丰富的内容; 17世纪后随着航海地理大发现,完善南天星 座的创立; 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确定了国际通行的 全天划分为88个星座星空划分方法; 北天区29个星座、南天区47个星座、黄道12 个星座。

1940年苏联光学家 马克苏托夫发明马 克苏托夫望远镜, 和施密特望远镜类 似,它的改正镜是 弯月形,两个表面 都是球面。制作容 易。和反射镜相比, 折反射镜的视场可 以做的较大,有利 于拍摄。
天文望远镜的几种类型

折射镜 反射镜


折反射镜
折射镜光路图
反射镜光路图
射电望远镜

1931年至1932年,美国的电信工程师央斯基(1905-1950)在研究无线电短波通讯 中的各项干扰因素时,用无线接收天线,接收到来自银河中心的电磁辐射,开创了 射电天文学。
在晴朗无月的夜晚用双筒镜观测时, 可见在广阔的视场之中繁星密布, 偶尔有一、两朵星云、星团点缀其 间,令人心旷神恰。 由于双简镜有着广泛的用途,所以 在市场上它的品种繁多,性能也相 差很大。


双筒镜
双筒镜采用的是折射系统,可 分为伽利略式和开普勒式两种。 伽利略式双筒镜结构简单,光 能损失小、镜筒较短、价格也 较低,但是,它的放大率一般 不能超过6倍,放大率再增加, 视场就会迅速减小,视场边缘 变暗。成像质量也会下降,所 以这种双筒镜用得较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阶天文摄影一.天文摄影的特性:天文摄影的对象是暗淡的天体,需要消除的是地球的自转,所以必须使用特别的器材,做极长时间的曝光。

二.天文摄影失败的原因:(一)极轴不准:蒙气差虽然使用极轴望远镜来对正极轴的精度相当高,对于短焦距的望远镜追踪摄影及观测绰绰有余。

但对长焦距的摄影,例如:1000mm的焦距,要求的对极轴精确度就要很高了!这就不是光靠极轴望远镜对极轴就够的。

当赤道仪的极轴望远镜使用于低纬度的地区时,大气折射所产生的影响使得要精确地对正极轴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气折射对星星确实位置的影响如下:星星高度蒙气差(大气折射量)星星高度蒙气差(大气折射量) 10°0°5' 17"20°0°2' 38"30°0°1' 40"40°0°1' 09"因大气折射,实际星星的位置会比观测的位置低,在台湾北极星的高度约25度,所受蒙气差的影响约2分角,也就是说就算你把北极星对到同心圆漂亮地绕着望远镜极轴中心转的程度,实际上仍有约2分角的误差。

那么以极轴望远镜中心偏上2分角位置为正确赤道仪中心来对准,应该可以校正这2分的误差。

可是赤道仪出厂时,极望与机械轴偏心仍有误差量,也就是说改善是有限度的。

精确的对好极轴是不需要极轴望远镜的,但是有极轴望远镜可以先把极轴对得差不多,更方便我们用这一方法。

这法子其实是很古老的,基本而有效,可以精确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精确对极轴的方法固定式观测站,天文台的望远镜或是要求长焦距的天文摄影时,需要极精确地对准极轴,上述的方法是不够的。

下面是一个精确对极轴的方法(drift method):1.先以上述方法对好极轴。

2.drift-漂移法。

a.使用巴洛镜及有视野照明的十字线目镜,尽量提高望远镜倍率,倍率越高,极轴可以对得越准确。

b.将一颗在天顶子午线附近离天球赤道5°以内的亮星导入望远镜视野内,天球赤道的赤纬值是0°。

c.将星星置入十字线交点中心,切换赤纬马达至「高速」运转模式,驱动赤纬马达使星星移动,调整目镜使星星沿着十字线中的一条重合运动,此方向即为赤纬方向;另一条线与星星移动方向垂直,即为赤经方向。

d.监视亮星在赤纬方向上的漂移,调整「水平方位微调钮」使亮星回到赤纬线上,直到亮星一直保持在赤纬线上,没有赤纬方向上的漂移运动为止。

请忽略任何赤经方向上的漂移量。

e.重复同样的程序,将一颗在东方高度20°以上附近离天球赤道5°以内的亮星导入望远镜视野内,重复步骤c,只监视亮星在赤纬方向上的漂移,调整「倾斜角微调钮」使亮星回到赤纬线上,直到亮星一直保持在赤纬线上,没有赤纬方向上的漂移运动为止,请忽略任何赤经方向上的漂移量。

这样一来,在任何观测及摄影的场合下,赤纬几乎不会有任何的漂移;可以完全地忽略赤纬的修正,所有的可能误差来自于赤经轴蜗杆蜗轮的周期性运动及大气折射的效应,只需要考虑赤经方向上的修正。

这也适用于没有赤纬马达电动修正的赤道仪欲从事长焦距天文摄影的时候使用。

(二)导星不精确:在准确对正极轴后,仍然会有摄影失败的情形发生,这时大部份的原因出现在导星精度不够的问题上。

以vixen生产的GA-4导星监视器来说,如果被导星保持在最内圈的范围内移动,并且要求星点在底片上的移动范围大小在20μ以内,这种条件下,主镜焦距上限是导星镜焦距的0.8倍。

可是大部份的导星镜焦距都比主镜短,所以必须要提高导星的精度,才能弥补导星镜焦距之不足。

适当的做法是:让被导星保持在最内圈的1/2或1/4内移动,也可以把被导星放在垂直线相交处,利用缩小范围的方式来提高导星的精度,精度最高可让主镜焦距是导星镜的1.5倍。

(三)整体强度不足:当极轴对得正,导星导得准,在经过一个小时的曝光后,星点仍然莫名其妙的拖迹,这是会让人捉狂的。

仔细检查底片,这种拖迹方向通当不是赤经或赤纬方向,这种追踪失败是因为主镜、导星镜或云台板的强度不足。

强度不足最常出现的地方是:主镜对焦座、导星镜对焦座、导星镜目镜座、接环及云台板上。

经过长时间的曝光后,主镜、导星镜等都会有极轻量的变形,而且曝光愈久愈会有这个问题,这些变形量总合后,对长焦距摄影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四)选错底片:恒星、星团、星系及反射型散光星云(如M45)的光属于连续光谱,而发射型星云--红色星云及行星状星云来的光,则主要集中在Hα(6563A)及〔N II 〕(6548A、6584A)、其次有Hβ(4861A)、〔O III 〕(4959A、5007A)及〔O II 〕(3726A、3727A)等。

Hα及〔N II 〕的是红色光,这也就是这些星云呈红色的原因。

对这些色光来说,大部份的黑白底片都不能感光到6500A的红色光,只有TP底片例外。

这也就是说,如果拿T-MAX底片来拍北美洲星云,曝光再久都不能拍出充足的影像。

对彩色底片来说,也有这个问题。

各家厂商的彩色底片在低照度倒数率失效下,特性都不太一样,所以会有同样拍北美洲星云,同样仪器及曝光条件下,甲牌底片及乙牌底片会有不同的表现。

自己必须了解自己常用底片的特性。

(五)曝光不足:天文摄影是在拍摄极暗淡的光源,对这么暗的光来说,底片的倒数率失效是很严重的。

如果我们根据某作品的曝光时间,单纯地转成自己光学系统的曝光时间,这通常是不行的。

例如:F2.8的光学系统曝光20分钟,则F5.6的光学系统曝光就不能是20分X4=80分,用F5.6/80分钟是拍不出与F2.8/20分钟同样的影像浓度的。

这是因为底片的倒数率失效让底片的感度大大地下降了。

为了影像品质而选择低感度的底片,但却要付出极长时间曝光的代价,通常是不会成功的。

解决的方法有:氢气增感、冷冻相机、负片重迭及增感显影等。

氢气增感:将底片乳剂中的O2、H2O等气体抽离,以抑制倒数率失效,再利用氢气让底片产生轻微化学感光,可以有效提升底片感度3~10之多。

冷冻相机:利用干冰将底片温度降到零下70度以下,以抑制倒数率失效,可以有3~4倍的增感效果。

但在实用上,要冷却底片不难,要防止底片结霜才是大困难。

负片重迭:将二张同内容、曝光较短的负片重迭洗相,会得到比单一张但二倍曝光时间的相片更强的影像。

这是利用二张负片重迭后,影像反差大增的现像来弥补曝光时间的缩短。

增感显影:这是指拍摄完毕后,在底片显影时延长显影时间以提高底片影像浓度的方法。

适用于TP、T-MAX等黑白底片及彩色正片,负片则效果有限。

投影放摄影目镜投影法有时拍行星因为星像实在太小会用目镜投影法来投影,这种方法类似正像镜的光学结构,但是因为要装相机,也会有接合不稳的问题。

目镜与底片距离越长,倍数就越大,但也越不稳。

另一个问题是因为倍数很大很暗,用单反相机的对焦屏很难对焦。

因为很暗所以也需要追踪马达,要自己作有一定的困难度。

目镜放大摄影在前几期上,我们了解了很多天文摄影各方面的基本知识。

这一期要来说说最后一种天文摄影-那就是放大摄影。

放大摄影跟直焦点摄影一样,都是属于追踪摄影,只是曝光时间比较短罢了。

但是放大摄影受制于外在影响很大,所以笔者认为放大摄影是所有天文摄影中最不好拍、最不容易拍到好作品的一种摄影法。

放大摄影的装备放大摄影的装备与直焦点摄影的装备重复性蛮大的。

不过放大摄影不用导星,可以省下一笔导星装备的费用,另外再增购放大摄影用的接筒即可。

相机部份:单反相机(最好是有内藏测光表的电子相机),快门线.望远镜部份:任何一型望远镜(以大口径、长焦距为佳),高精度赤道仪.其余相关配件:放大摄影筒,放大投影用目镜,记录用具.各位可能心里已在怀疑笔者有没有打错字了,怎么在前几期讲到的天文摄影中,都推荐使用机械式单反相机,在放大摄影时就变成"电子相机"了呢?没错!笔者就是推荐使用电子相机!理由是:一、放大摄影的曝光时间都不长,最多不过十数秒而已,所以长时间曝光会耗电的问题可以说是不存在的。

二、行星的亮度一般都还算够亮(月亮就更不用提了),所以放大影像后,在某些高级的电子相机上还能测光,这对判断曝光时间的帮助很大,可以减少试误法所浪费的底片。

望远镜当然是愈大愈好,这是真理,而且焦距长的比较好,这是因为焦距长比较容易提高放大倍数。

另外,放大摄影需要利用目镜来把天体的影像放大,而放大摄影用的目镜与一般目视的目镜不同,用放大投影专用的目镜拍出来的品质会比较好,但相对的,目镜的价钱也比较高。

放大摄影的对象放大摄影主要是拍摄行星及太阳、月球表面上的局部,例如太阳黑子或是月面上的某个火山坑。

这是因为行星的视直径很小,如果只用望远镜的焦距来拍,相片上的行星会小到只是一个点,无法看出行星的表面,所以必须要用目镜来把行星的影像放大,才能看出行星表面的模样或变化。

不过也曾经有人用低倍目镜放大来拍行星状星云,会这样做主要是鉴于望远镜焦距不足,拍出来的星云太小。

这种拍法相当困难,没有相当经验是很难拍好的。

放大摄影的方法放大摄影的先前准备动作与直焦点摄影是一样的,都是先架好仪器(可以不架导星装备),做好平衡,对正极轴,然后找到目标,取景测光完毕后就可以按下快门了。

唯一跟直焦点摄影不同的是相机的装法,相机并不是直接装上望远镜的。

在望远镜与相机之间必需要有一个能衔接这二者,并且能装上目镜的一个接筒,笔者称这个东西叫放大摄影接筒。

在望远镜之后先接上放大摄影接筒,再接上相机。

接筒内先放入低倍目镜,找到要拍的天体后,再换上高倍目镜,然后取景对焦测光按快门。

很简单,对不对?放大摄影的问题如果这么简单就好了。

在地球上,我们需要空气才能生存,但就是这个大气层,严重干扰了天文观测和摄影。

我们先知道二件事:一、空气的扰动会使得星点摇晃,造成画面的不清晰。

二、焦距短的看的范围广,焦距长的看的范围窄。

放大摄影之所以要用目镜来放大,就是因为望远镜的焦距不够长,必须利用目镜的放大功能来等效于焦距的延长。

那焦距一长,看的范围就很小了,所以只要有一点点的空气扰动,在望远镜内就会很明显。

因此,要拍到一张好的放大摄影作品,除了实力外,还得会察老天爷的脸色。

放大摄影的第二个问题是赤道仪的追踪精度。

如上面提的,行星太小,所以要用目镜来放大(也就是延长焦距)。

当我们放大的倍数极大时,延长的焦距大约都有数万mm,这么长的焦距,如果赤道仪的极轴对的不准或赤道仪追踪精准度不够,不要说曝光只有几秒,就算短到一秒内都会影响到拍摄天体的清晰度(也就是解像力)。

再加上适合拍放大摄影的望远镜口径都不小,所以一台"够份量"的赤道仪是极必需的。

第三个问题比较怪,是震动的问题-不是地面或望远镜的震动而是相机反光镜的震动。

单反反光式相机机内都有一面反光镜,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反光镜会弹起,这个动作会造成相机的震动(或说是望远镜的震动),愈暗的天体对这个动作愈不敏感,但对行星或月面的影响就不小了,所以如果相机的反光镜能弹上并锁住然后再曝光,这种相机才比较适合放大摄影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