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期末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要求:
本课程学习的收获、体会以及对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在中国的道德建设中,如何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
谈谈对“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理解。
注:三题选二,也可一并综合论述。
选题一、三:自我与社会的信仰
学习了思修这门课,真的很有收获。老师在讲课中一直强调“自我”的概念,我就来谈一谈我对自我的浅薄理解,一并回忆老师的思想火花。
谈到“自我”,哲学上会讲,认识自我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人类认识一件事物,那么对于这件事物所获得的印象必定是静态的,是某个时刻的形象特征或感知特征。而人类的认识过程本身是动态的,一旦我们获得了对于自己的某种认识,那么下一秒我们的全部就会多出上一秒,那么当时获得的认识就不再是完整的了。这就像赛跑,我们可能永远追不上那个真实的自己。这可能有些诡辩,但我认为“自我”是一个很虚无的存在。我自身的感受是,当我诚心诚意的去思考自我的时候,我的确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可是是一种无法知晓的存在。它的确就在那儿,可是你没有办法掀开它的面纱,它就在那儿,你却无法靠近。而当我不再刻意寻找自我的时候,我就完全忘记了这茬事儿。虽然我仍然保留着“我”的意识,但这似乎与“自我”是两码事。“我”的意识是生命的本能,但自我是哲学意义上的思考。
于是我明白了,追寻自我也许是我们一生的事情。而很多很多的人,他们到死都没有明白自我究竟是什么,或许也没人能明白。设想一下,倘若你现在宣布我顿悟了“自我”的含义,那么这种理解必定是可以再进一步的,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又可能会得到另外的解答,所以姑且鲁莽地判定,“自我”的意义是没有终点的。然而问题来了,既然“自我”不可寻到,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
我个人认为,追寻自我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寻找信仰的过程。“自我”与“信仰”,一个是人对自我的认识,包括了对自我价值的定位,自我本质的洞悉,而“信仰”,正是我们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可以仰仗的东西。也就是说,人不能盲目出力,而让我们的努力变得有意义的洞悉,正是信仰的引导。
而信仰,又分为一般的信仰与宗教信仰。我们第一要追求的,就是找到自己的信仰,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信仰(至今还未找到)。如果不行,我觉得有两种选择。一是向自己妥协,投身宗教吧,毕竟先贤的思想也是很伟大的。孔子,苏格拉底,耶稣,释迦摩尼,都是不得了的人物。二是继续寻找自己的信仰,我认为做一个孜孜不倦的追寻者也是很好的,至少比起没有信仰并且不想寻找信仰的人,更有幸福感。
在提倡科学社会主义地中国,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是迷信,是愚昧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社会,产生的数不胜数的科学家,似乎宗教与科学并不是水火不容的。的确,爱因斯坦就说过:“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lame,religion without science is blind.”宗教中的确有不科学的地方,比如世界起源问题。但我想,一个理智的人,是不会纠结于这些问题的,宗教真正给人们提供的有价值的东西,是如何教人有道德有目标有动力的生活,而不是把人变成彻头彻尾的卫道士。如果说因为不相信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就被判定为对宗
教不虔诚,我想这已经失去的宗教的意义。
在这儿我并不是在宣扬宗教,而是为自己,也为他人提供一种启发。其实宗教何来,宗教的最初不过是古代圣贤的信仰,也可以理解成是他们寻找到的“自我”。而圣贤的答案总是不错的,于是人们相信之,践行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宗教。基督教徒可以通过耶稣的双眼看世界,佛教徒可以通过释迦摩尼的双眼看世界,这样的认知毕竟要比我们自己去感悟高明的多。所以在信教这件事上,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走了捷径。但有利有弊,后果就是,这样的所谓“信仰”其实是不牢固的。有些人终其一生去践行教义,但也有很多伪教徒,只是为了一己私利,是名副其实的披着羊皮的狼。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如果不是真心崇尚教义,则不如不入教;正类似于,倘若不是真心拥护党,坚信共产主义信仰,则不如不入党。与其虚伪的混迹于世,不如真诚的做回自己。固然,自己的这种信仰也好,追求也罢,可能不那么正确,但谁又知道标准答案呢?哲学思考不是数学微积分,倘若当事人觉得舒服,那就姑且这样相信着。总比没有灵魂,没有追求的“the walking dead”好。
由此,由个人到社会,社会的信仰又是什么?社会的追求又是什么?社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体系,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对话的方式阐述了他理想的社会模式。我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正如《汉书》中所说:“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既有礼乐的限制,又有法制的约束。一个社会不能完全没有法制。虽然法制即暴力,而暴力的统治不过是利于统治阶级,但社会的个体是一个大容量单位。纵然我们个人可以做到不违背灵魂,但谁也不能保证社会的其他成员。所以法制是必须的。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法制只是起到监督的作用。因为法制的作用过多,意味着暴力的增多,这必然会引起社会的不和谐,也会增加人们对统治阶级的仇视。所以要回答社会的信仰是什么,我会说,就是公民的意志成为了社会整体的价值导向,每个人都能在这个体系中公平地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信仰。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正符合当今中国社会的国情:道德约束不够牢固,法制建设日益完善。从古代封建社会,到当今中国社会,再到未来的美好蓝图,社会的建设会渐渐完善,社会的信仰终将成为每个人朝圣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