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一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心理学的定义

●―Psychology‖=―psyche‖+―logos‖.阐释灵魂(心灵)的学问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

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9世纪末期,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

20世纪20-60年代,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70年代后,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

心理现象

内外兼顾。此为现代心理学的特征。

行为

心理学家在做什么?

给心理学家画像①

●一位妇女太阳穴上绑着电线坐在视屏前,一些男人的名字一个接一个地在视屏上闪过。

在附近的地方,一位研究者观察并记录着她在另—个视屏上出现的脑波。突然,她看到了一个妇女的名字。

●目的:正在研究波外形和振幅与情绪认知的相关关系,这是许多想理解大脑的思维及情

绪电化基础的步骤之一。如果妇女的名字闪过,引起脑电波的激烈变化,则表明她对这个名字有一些惊讶。

给心理学家画像②

●一群鸭子在游动,池塘边站着两个研究者,其中一位每隔5秒钟往水里扔—些面包屑,另

一位每隔10秒往水里扔面包屑。几天后,每5秒钟扔一次面包屑的那边,鸭子的数量多一倍。又过几天,做出一些变更:每10秒钟喂—次的那位研究者扔的面包屑大一倍。

●发现:大部分鸭子往原来的地方跑,可5分种后,它们重新选择了位置,两边的鸭子各占

—半。结论:鸭子具有天生的比较复杂的寻食策略,它不仅考虑扔食物的频率,而注意平均的食物多寡。这也表明了动物对次数和数量的认识。

给心理学家画像③

●8个月大的—个男婴坐在微型舞台前,一位研究人员躲在舞台后,把一只玩具狗放在男婴

看得见的地方;正当婴儿准备用手去抓它的时候,这位研究人员却拉上了帷幕,把狗遮了起来。

●目的:研究者是要看看婴儿记忆力的发育情况——在本例中,他是要测试对被藏起来的

东西仍然存在这种事实的意识程度。

给心理学家画像④

●一位男士蹲在一个玩弹球的5岁男孩子跟前对他说:―以前我也经常玩这些东西,可现在

已经忘了怎么玩。我想再玩一回,你教我规则我就跟你—起玩。‖此人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时间是在二十世纪20年代,他的目的是要研究小孩子道德推理能力的发育情况。

给心理学家画像⑤

●一个对儿童的经典实验……

延迟满足经典实验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

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

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延迟满足经典实验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

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延迟满足,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需要的满足,也就

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研究发现,即时满足与人脑中的情绪中枢关系密切,而延迟满足则受控于抽象推理能力。因此,延迟满足往往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表现,也是情商的重要构成成分。

给心理学家画像⑥

●情景:8只鸽子被分别放进8个特制的实验箱中,不管当时每只鸽子做何种动作,每隔15

秒,箱子里便自动出现食物。一连几天后,发现有六只鸽子表现出怪异行为:第1只不断如陀螺一样打转,第2只频频叩头如捣蒜,第3只密密举首引颈如撞钟,第4只、第5只头部颈部连上身作左右摆动如钟摆,第6只则装模作样作洗澡擦喙(hui,特指鸟兽的嘴)状。

鸽子的以上怪异行为在15秒钟内连续反复多次出现。

这是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先生在1948年做的鸽子实验,由于鸽子相信是它的动作导致食物的出现,所以在反复自我强化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怪异行为,该动作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增强,其强度一次又一次加大,终于养成固定的行为模式。人类迷信行为的产生与此类似

给心理学家画像⑦

●情景:实验者在你和另外六位实验者面前呈现两张卡片,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

有一些比较线段,实验者问你,比较线段中的哪条线跟标准线段是一样长的,你很容易就做出了选择,可是另外六个人却一致选择另一条,怎么办?

这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Asch,1951)关于知觉方面的从众实验。只有一名是真的实验被试,另外6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当假被试(助手)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真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结果发现: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

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从众现象如此明显,这还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觉实验,其他更复杂,更无法准确判断的社会行为呢?

民俗心理学

●算命?

●相面?

●占星术?

●琢磨人?

●分析梦?

●你有你的优点,也有你的缺点;但更多的时候,你对你自己的力量并不是那么信任。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