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路运动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1]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1]](https://img.taocdn.com/s3/m/1add3401cc17552707220823.png)
名词解释: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
其革命纲领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主义。
发刊《民报》,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理论,宣传革命思想。
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
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增刊。
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汪兆铭、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派梁启超《新民丛报》反对革命的谬论,秘密运往国内各地,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主义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反对少数富人专利,贫富不均,建立社会平等的国家。
旧三民主义曾经是资产阶级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1924年孙中山重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为新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湘、赣等省灾荒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同年秋,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由日本回国,在湖南浏阳、醴陵一带宣传革命,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萧克昌等,准备于次年1月举行武装起义。
后因事泄,仓促于12月4日起事。
龚春台发布檄文,称“中华国民军南京革命先锋队都督”,率部连克浏阳、醴陵等地。
保路运动

斗争
四川省人民对“铁路国有” 四川省人民对“铁路国有”的卖路卖国的实质是 很清楚而深恶痛绝的。所以,当时全川142个州 很清楚而深恶痛绝的。所以,当时全川 个州 县的工人、农民、 县的工人、农民、学生和市民纷纷投身于保路运 动之中,保路同志会的会员不到10天就发展到 天就发展到10 动之中,保路同志会的会员不到 天就发展到 万人。 万人。
发展
6月13日,四国借款合同寄到成都 月 日 6月16日,铁路公司举行紧急会议,决定马上组 月 日 铁路公司举行紧急会议, 织保路同志会 6月17日,成都岳府街上水泄不通。大会开始后 月 日 成都岳府街上水泄不通。 罗纶、邓孝可、刘声元等相继演说, ,罗纶、邓孝可、刘声元等相继演说,声泪俱下 ,保路同志会就此成立 。
矛盾
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 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 还有农民, 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 。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 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由于拒不归 还四川的股金。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 还四川的股金。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 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 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 的保路运动。 的保路运动。
结局
清政府获知成都被围和四川各地同志军起义的消 息后,吓得手忙脚乱, 息后,吓得手忙脚乱,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先 后调派端方从湖北带新军日夜兼程入川。 后调派端方从湖北带新军日夜兼程入川。 湖北新军被调入川,却造成了武汉空虚, 湖北新军被调入川,却造成了武汉空虚,给武汉 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这就 是闻名的“武昌起义” 是闻名的“武昌起义”
起义
首先起来反抗的是湖南人民。 首先起来反抗的是湖南人民。1911年5月14日, 年 月 日 长沙举行了万人群众集会。 长沙举行了万人群众集会。接着又举行了长沙至 株洲的万余铁路工人的示威,并号召商人罢市, 株洲的万余铁路工人的示威,并号召商人罢市, 学生罢课,拒交租税以示抗议。 学生罢课,拒交租税以示抗议。 在湖南人民的带动下,湖北、广东、 在湖南人民的带动下,湖北、广东、四川的人民 也都积极行动起来, 也都积极行动起来,保路运动很快发展成为声势 浩大的武装起义。 浩大的武装起义。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闭关政策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
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所执行的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的政策。
虎门销烟虎门销烟(1839年6月)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
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1839年6月3日(即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将所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良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这是一种治外法权。
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
在中国近代史上它是西方列强在近代蓄意侵夺中国司法主权的特权制度,是他们通过鸦片战争,用不平等条约强行建立的,其后又获得进一步发展。
这项制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
但自鸦片战争后清朝与外国列强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这为列强在中国攫取各种侵略权益开创了恶例。
拜上帝会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
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升平社学:清末广州抗英群众组织。
1841年南海举人李芳等联名呈请﹐于广州西北郊三元里﹑萧冈一带适中的石井社地方建立升平社学,联合数十村落团练自卫,自发武装抗英。
在清朝统治者看来﹐团练的联合不但增强与侵略军对抗的力量﹐而且可藉以管束民众。
升平社学的领导者多是士绅﹔团练成员主要是农民﹐此外有手工业者和店员。
平时各务本业﹐定期操演﹔有事则保卫地方﹐或听从官府调遣。
随著英国加剧入侵﹐广州人民反抗斗争日趋激烈。
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这是一种治外法权。
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
外国在华享有的这种域外的管辖权,不仅由在中国的领事组成的法庭行使,而且还由专门设立的法院行使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可以说是领事裁判权制度在中国的开端。
租界: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
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
中国最早的租界在上海建立,租界最主要的特点是内部自治管理,成立市政管理机构。
租借地:一国根据条约在一定期限内为条约所规定的目的租借给另一国的领土。
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
租借期内租借国在租借地内拥有并行使排它的主权,因此租借地具有殖民地性质。
这些地区不但允许外国军队驻扎,还由外国人完全掌握当地的行政权。
《四洲志》:简要叙述了世界大五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
在林则徐的影响下,后来产生出一批研究外国史地的著作。
此书实为开风气之死的创举;而作者林则徐也被后人雀为开始睁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辛酉政变: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或北京政变。
慈禧、奕等人于1861年(咸丰十一年,农历辛酉年)发动的宫廷政变。
四川保路运动

志 军 “ 皆 呼 号 而 起 ” , “ 每 县 数 起 , 每 起
与 清 军 激 战 。 仅 在 十 余 天 内 , 成 都 附 近 州
领 下 , 四 面 围 攻 省 城 , 在 城 郊 红 牌 楼 、 犀
载 赓 、 龙 鸣 剑 、 侯 宝 斋 、 张 捷 先 、 张 达 三
民 为 主 体 的 同 志 军 , 在 同 盟 会 员 和 哥 老 会
“ 厝 皇 基 于 万 世 之 安 ” ; 另 一
“ 竭 尽 赤 诚 , 协 助 政 府 ” ,
隐 晦 的 言 词 , 一 方 面 要 川 人
议 代 表 。 《 商 榷 书 》 以 巧 妙 而
股 东 大 会 时 , 散 发 给 入 场 的 会
日 川 汉 铁 路 公 司 照 例 举 行 特 别
人 自 保 商 榷 书 》 的 传 单 , 于 月
数 十 万 。 从 而 形 成 以 成 都 为 中 枢
各 团 体 保 路 同 志 分 会 相 继 成 立 ,
保 路 同 志 协 会 和 各 州 、 县 、 乡 、
分 会 和 协 会 , 四 川 女 子 保 路 同 志
请 愿 。 全 川 各 地 闻 风 响 应 , 纷 纷
传 保 路 。 并 派 会 员 分 路 讲 演 , 举
罗 纶
“ 破
“ 四
街 铁
月
川 。
8 2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月 日 , 成 都 开 始 罢 市 罢 课 , 声
, 逐 渐 冲 破 立 宪 派 “ 文 明 争 路 ”
开 川 汉 铁 路 股 东 特 别 大 会 , 斗 争
85
、 有 领 导 的 新 阶 段 。
月 日 ,
帝 爱 国 联 合 阵 线 , 把 保 路 斗 争 推
对保路运动的评价-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对保路运动的评价-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保路运动是一种旨在维护和改善道路质量的社会运动。
它的目标是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来推动政府和相关方面提高道路的建设和维护质量,以保障道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
保路运动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
本文通过对保路运动的评价,旨在全面了解该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分析其局限性,并提出对保路运动的评价。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和分析保路运动的评价。
首先,将介绍保路运动的背景,包括现代社会对交通安全的需求以及交通事故频发的现状。
通过对背景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为什么保路运动的出现是必要的。
接着,将详细阐述保路运动的起源,包括它是如何在什么时候产生的,以及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通过对起源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保路运动的发展背景和相关历史因素。
然后,将对保路运动的发展进行全面探讨,包括在各个国家的推行情况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效果。
通过对发展的分析,读者可以对保路运动的推行情况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在结论部分,将对保路运动的影响进行评述,包括其对交通事故的减少、交通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同时,也要客观地阐述保路运动的局限性,如在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将对保路运动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其优点和劣势,并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将全面而系统地评价保路运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1.3 总结总结:保路运动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过去几十年。
本文通过对保路运动的背景介绍、起源和发展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保路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道路的安全性。
通过倡导大家遵守交通规则,增强交通安全意识,保路运动有效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这不仅减轻了交通压力,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还有效地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
其次,保路运动强调了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阐述保路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阐述保路运动的背景和意义保路运动是发生在中国大陆农村地区的一次重大社会运动,其背景是中国大陆农村地区的贫苦生活和不满情绪,而其意义则在于大力推动新中国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
下面我们将从背景和意义两个方面来阐述保路运动。
一、保路运动背景1.贫困生活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历经了长时间的战乱,中国大陆农村地区经济十分贫困,许多农民一家人勉强糊口。
而由于基础设施缺乏建设,一些道路建设十分落后,对于农民来说,出行十分不便,同时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2.地方官员腐败由于当时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因此政府在建设道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也比较少。
而一些地方官员为了个人利益,将道路建设所需的资金占为己有。
这样,农村地区的道路建设就停滞不前,不仅给农民出行带来了不便,也令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很大困难。
3.政府的无能当时的国家政府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方面,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无能为力。
因此,道路建设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这一方面导致上述腐败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也让农村经济处于失衡状态。
二、保路运动意义1.推动道路建设保路运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大陆农村地区道路建设的推动,使农村交通得到了有效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企业的发展。
同时也为农民旅游和非农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这为提高农村 residents 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2.政府强化对腐败问题的打击保路运动期间,政府对地方腐败问题进行了严厉打击。
这使得一些官员不敢再占用用于农村道路建设的资金,缓解了农村经济瓶颈的出现。
3.人民意识觉醒保路运动使得农民觉醒了自己的权利,并通过自己的朴素的努力促使政府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这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自我认知能力,另一方面也加速了社会进步的步伐。
综上所述,保路运动是中国大陆农村地区发生的一次重要的社会运动。
其背景是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的灰暗,其意义则在于推进农村道路建设,政府治理的改善,并提高了农民的自我认知能力,同时也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希望。
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二十四日,内阁奉上谕前经降旨,铁路干路收归国有,并派端方以候补侍郎,充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饬令迅速前往妥筹办理。
自降旨之日起,所有川湘两省租股一律停止。
”朝廷的这份文件,意思就是各省所有集股商办的铁路干线由国家收回,统一投资建设。
这样一个政策是从哪儿来的?它的出台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大规模的起义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20世纪初, 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清政府从洋人手里赎回路权,转由民间集资修筑。
广东、四川、湖南、湖北四省人民,采用征集“民股”的办法,由地方政府在税收项下附加租股、米捐股、盐捐股、房捐股等,来筹集筑路的资金。
也就意味着无论贫富贵贱,与铁路利益攸关。
川汉铁路最初计划从成都起,经内江、重庆、万县、奉节、秭归、宜昌到汉口,全长3000公里。
但是这条线路最终没有能够全部建成,只建成了西段的成渝铁路。
粤汉铁路自广东番禺县起,经湖南到湖北武昌县,全长1095公里。
但是在盛宣怀看来,这两条铁路修建,是办事拖沓、进展缓慢的工程。
他是从利益的角度考虑,却忘记了自己是中国人,也忽略了这两条铁路途经省市的民众对铁路的财产投入。
盛宣怀,是何许人也?他是官办商人出身,是中国近代优秀的实业家。
1911年5月9日,刚刚上任的清廷内阁邮传大臣,宣布铁路国有化。
1911年5月14日,湖南长沙万人群众集会,甚至连地方官员都站出来反对。
长沙首先开始了万人集会、罢市、罢工、拒交租税等一系列活动表示抗议。
但是盛宣怀对这些完全不为所动。
盛宣怀就代表朝廷,和英法德美四国银行签订了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
合同里规定粤汉铁路的总工程师必须是英国人,川汉铁路的总工程师必须是美国和德国人。
而1905年制定的川汉铁路总公司集股章程,第一条,川汉铁路系奏明,自办川省绅民皆自愿筹集股份,恳请不招外股,不借外债是以专集中国人股份,其非中国人股份一概不准入股,并不准将股份授予非中国人。
在用人上,公司章程也作了硬性规定,就是铁路的总工程师必须是中国人。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
其革命纲领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主义。
发刊《民报》,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理论,宣传革命思想。
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
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增刊。
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汪兆铭、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派梁启超《新民丛报》反对革命的谬论,秘密运往国内各地,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主义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反对少数富人专利,贫富不均,建立社会平等的国家。
旧三民主义曾经是资产阶级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1924年孙中山重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为新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湘、赣等省灾荒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同年秋,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由日本回国,在湖南浏阳、醴陵一带宣传革命,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萧克昌等,准备于次年1月举行武装起义。
后因事泄,仓促于12月4日起事。
龚春台发布檄文,称“中华国民军南京革命先锋队都督”,率部连克浏阳、醴陵等地。
保路运动名词解释

保路运动保路运动是中国清末粤、鄂、湘、川四省人民反对清政府出卖铁路主权的爱国运动。
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导火线。
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逐渐增长,收回铁路主权的呼声日益高涨。
早在1903年9月,清政府为了推行“新政”,允许集商股成立铁路、矿务、工艺、农务等公司。
此后,各省的铁路公司陆续成立,商办铁路开始兴建。
随着各省铁路公司的成立,收回路权的斗争也开展起来了。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实行所谓“铁路国有”政策,宣布各省原已准交商办的铁路干线,一律“收归国有”,准备以“国有”为名,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
5月18日,清政府任命满族贵族端方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要他去强行接收湖南、湖北、广东、四川四省的商办铁路公司。
5月20日,皇族内阁的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同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签订600万英镑的《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湖北境内川汉铁路借款合同》,把湖北、湖南、广东三省人民在1905年收回路权运动中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赎回的粤汉铁路和川汉铁路的修筑权,又重新出卖给帝国主义。
它严重侵害了广大人民、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慨。
与粤汉、川汉两干线相关的湖南、湖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斗争迅速兴起。
湖南的保路运动发起早、行动快。
早在1908年冬,湖南全省就掀起了“拒债”、“集股”为中心的保路热潮。
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公布后,湖南全省人民奔走呼号,抗议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
1911年5月14日,长沙各界群众一万余人集会,要求清政府“收回成命”,表示要“全力抵抗”。
6月中旬,长沙各学堂相继罢课抗议。
在广东,6月6日,广东粤汉铁路公司股东召开大会,一致抗议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提出“万众一心,保持商办之局”,并致电湖南、湖北、四川各省,表示“铁路国有,失信天下”,各省“唇齿相依”,要互相支持。
在很短的时间内,湖南、湖北、广东的保路风潮连成一片,声势浩大。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1.闭关政策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
在清朝这项政策更加严格。
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一口通商、“公行”制度、防范夷人等。
其实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
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抑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作用来看,它阻碍了必要的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2.虎门销烟由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的一次销烟运动,是清政府禁烟运动的高潮。
当鸦片泛滥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危害且威胁到上层统治时,在禁烟派努力下,道光帝命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
自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将所缴获英美两国的鸦片当众销毁。
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
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10.片面“最惠国待遇”《虎门条约》中规定的一项不平等条款。
正常的国际交往中,最惠国待遇应是双方互惠。
英国只要求中国给予英国最惠国待遇,却未承诺英国给予中国同等待遇。
这就成为签约双方不平等的"片面"最惠国待遇。
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清政府只要给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11.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强迫中国与之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
依照这种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或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
故“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
29.“亚罗号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只,曾在香港注册,所领执照在1856年9月底已经失效。
保路运动过程简介 保路运动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保路运动过程简介保路运动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本文导读:盛大臣卖国13日,四国借款合同寄到成都,罗纶起草文章,逐条批驳,并联合2400余人请求王人文代奏朝廷。
邓孝可也勃然大怒。
他以《卖国邮传部!卖国奴盛宣怀》为题著文,痛骂“盛大臣卖国奴”。
铁路公司举行紧急会议,决定马上组织保路同志会,不能等待特别股东会,连夜即发通知,翌日即宣布成立。
国家存亡成都岳府街上水泄不通。
大会开始后,罗纶、邓孝可、刘声元等相继演说,声泪俱下。
罗纶登坛,向满场一揖,开口便说:“川汉铁路完了!四川也完了,中国也完了!”言罢大哭,顿时满场号啕,连在场的警察也在哭。
哭声长达二三十分钟。
随后罗纶一拳砸在桌上,吼道:“我们要誓死反对!我们要组织一个临时的机关,一致反抗,反抗到底!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人抗纳租税!”台下同呼“赞成!”保路同志会就此成立,会长举蒲殿俊,副会长举罗纶。
下分四股办事,为总务股、文书股、交际股、游说股。
大会临时动议,与会人员全体到总督衙门向王人文请愿,要求代奏。
王人文出见群众表示同情,说只要于国计民生有关休戚的事,他无论怎样也应当据理力争。
17日,王人文致电内阁:“本日未前,各团体集公司开会,到者约二千余人,演说合同与国家存亡之关系,哭声动地,有伏案私泣。
”“惟哀痛迫切之状,实异寻常”。
19日,王人文再奏说:“成都各团体集铁路公司大会,到者一千余人,讨论合同及于国家铁路存亡之关系,一时哭声震天,坐次在后者多伏案私泣,臣饬巡警道派兵弹压,巡兵听者亦相顾挥泪。
日来关于铁路合同攻难之文字、演说纷纷四出,禁不胜禁,防不胜防。
”同时上疏严参盛宣怀丧路权、国权,要求治以欺君误国之罪,并请将自己治以“同等之罪”,“以谢盛宣怀”。
27日,他又把罗纶等2400余人签注批驳川汉、粤汉铁路借款合同的原件及公呈人全体姓名上奏,并附片自请处分。
清廷申谕严饬,并将王人文革职。
铁路风潮清朝末年掀起的保路运动也称作“铁路风潮”,是四川、广东、湖南、湖北等省人民反对清政府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
保路运动文档

保路运动引言保路运动是指为了维护和提升道路质量、减少交通事故、改善交通状况而进行的一系列行动和活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工具的普及,道路质量和交通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保路运动作为一种社会行动,在改善道路质量、提升交通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保路运动的意义保路运动对社会的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保路运动可以改善道路质量,提升交通安全水平。
道路是交通的基础设施,道路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交通的顺畅与否,也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保路运动的开展可以促进道路的维护和改进,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减少道路损坏和塌陷的情况,提升道路的使用寿命,为交通出行提供更加安全和便利的环境。
其次,保路运动还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交通事故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交通事故不仅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还会对社会秩序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开展保路运动,可以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升行车安全意识和素质,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此外,保路运动还能改善交通状况,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已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一大困扰,通过保路运动,可以改善交通状况,提升城市交通的效率。
这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还能为城市的形象塑造和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保路运动的具体行动保路运动的具体行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道路维护与修复道路的维护与修复是保路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道路使用量的增加,道路表面容易出现破损、坑洞等问题,这对车辆的行驶安全造成威胁。
保路运动通过加强道路巡查和维护工作,及时修复道路破损部位,确保道路的平整和安全性。
2.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保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活动,提高民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遵守交通规则的素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这包括在学校、社区、媒体等渠道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组织交通安全知识培训和考试,加强对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教育。
3. 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规划与设计是保路运动的重要环节。
保路运动

辛亥首义——清末保路运动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四川保路运动100周年。
传统观点认为,清政府以铁路国有来出卖铁路主权,欲强行收回本来已允许商办的川汉铁路的修筑权,因而激起四川爱国的士绅商人与民众纷起反抗,于是以“商路亡,中国亡”为口号,发起“保路运动”。
清政府派当时驻扎在武汉的川汉铁路大臣端方带兵入川镇压,造成武汉防务空虚,革命党人趁机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由此爆发。
孙中山曾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的。
”“天下未乱蜀先乱”,保路运动作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和商办铁路大规模地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是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及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种形式和手段。
早在十九世纪后期,俄、英、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就把中国当作铁路投资和贷款的主要目标,随着铁路的延伸,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侵略进一步加深。
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列强的政治压力,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其提出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的措施中,清政府于1903年9月7日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这里面就包含有《铁路简明章程》。
同年,四川总督锡良上奏清廷,提出“自设川汉铁路公司,以辟利源而保主权”。
1904年官办川汉铁路总公司在成都岳府街成立,1907年又改为商办,1909年宜昌至万县段开工。
锡良(1853—1917),字清弼,拜岳特氏(巴岳特氏),蒙古镶蓝旗人,同治十三年进士。
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辛亥革命之后在没有出来做官,临终前让儿子向废帝溥仪上表以示忠忱。
近现代史考点整理(长安大学)

一、名词解释:1、一二九运动: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中国共产党及时发出了“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
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一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
会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到来。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月1912年3月由临时参议院颁布。
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914年初,《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
3、《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刊物。
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由陈独秀创办于上海。
刊物宗旨在“改革青年之思想”和“批评时政”。
1916年改名《新青年》,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都在上面发表文章,鼓吹民主、科学,批判封建文化,提倡文学革命。
1920年9月由陈望接编后,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刊物。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
4、遵义会议: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
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分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决定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组,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近现代史纲要 主要名词解释

近现代史纲要课考试的主要名词第一章4个:1、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黄祸论:19世纪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
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就是其中的一种。
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3、三元里抗英:1841年,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并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海国图志:1843年魏源所编,其主要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以及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等;并在此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其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第三章7个:1、清末新政: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从1901年到1905年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专门办理外交事务,后期实行预备立宪;军事方面:各省裁汰练兵防勇,精选若干营,停止武科试,各省设武备学堂培养新军军营;经济方面:颁布商会章程,奖励商人设立商会,颁布商标注册章程,保护工商业者利益;文化教育方面:设立学堂,停止一切科举考试。
“新政”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巩固其封建统治;但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g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
2、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阐述保路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阐述保路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保路运动,又称保路行动,是指1941年至1945年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抗日运动。
该运动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保路运动的背景是日军侵华时期,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严重破坏和妨害。
日军为了控制中国,疯狂地破坏和烧毁道路、桥梁、铁路和运河等交通运输设施,导致了交通运输系统的瘫痪,给我国抗战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为了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输能力和抗击日军,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的意义在于,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智慧和民族英雄主义精神,为我军后续的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保路运动使我军的物资运输更为顺畅,士气更加高涨,为我军在战场上的胜利积累了经验和信心。
同时,保路运动也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思想和组织能力,加深了他们对共产党和革命事业的支持和信任。
总之,保路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光荣的历史,它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智慧和民族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也为我军在战场上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 1 -。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叶名琛:湖北汉阳人道光朝进士,是中国旧传统培育出的优秀人才,26岁中进士,38岁做巡抚,43岁做总督,46岁任相国,仕途腾达,其名位之骤来速至,是清代少见的,因此他志锐气盛,而不知世事多艰难,作为当时中国主管对外事务的最高官员,他会非常自然的带着,旧传统的全部惯性去对付一个他并不熟知的对手,而这个代表恰恰是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代表,他任两广总督期间,不熟悉外企,然以大国重臣自居,刚愎自用,无交涉事物,一律视为虚张声势,严禁不见,以免失国体,他对外的态度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定,结果适得其反,广州被占后,他成为俘虏,被抓印度,客死他乡,在历史上是一个久被非议的人,与林则徐相比,他没有从中世纪向近代跨出一步。
三元里起义: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
1841年5月27日清与英订立《广州合约》,以支付英军赎城费﹑外省军队撤离广州等条件,换取英军交还炮台﹑退出虎门。
英军不断窜扰西北郊三元里抢掠烧杀,奸淫妇女。
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
29日,三元里村民击退来犯小股英军,三元里民众料英军必会报复,所以在三元古庙集合,相约以庙中“三星旗”作为指挥战斗的令旗,宣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
同时,爱国士绅出面联络附近103个乡的群众,会后,他们分头联络附近103乡的群众,准备共同战斗,团练且战且退,诱敌至牛栏冈丘陵地带,将英军分割包围,肉搏鏖战。
三元里之战,英军惨败,6月1日英军退出了广州。
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订立借款修路合同。
1911年5月9 日,清廷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
清**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由于拒不归还四川的股金。
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3)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收回利权运动: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各国加强以掠夺中国铁路和矿藏的投资、修筑和开采权威目的的侵略活动。
因此,收回被清政府出卖和被帝国主义掠夺的路况权益,是当时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要斗争有:1905年,鄂、湘、粤三省人民废除与美国合兴公司签订的铁路,收回粤汉路主权;1907年苏、浙两省拒绝苏杭甬铁路借英款修筑;苏、鲁、直人民收回津浦铁路主权;山西收回福公司;次年,辽宁收回锦西煤矿,山东收回县煤矿,四川收回江北厅煤矿,安徽收回铜官山矿权,湖南收回醴陵锑矿等,均归民办,收回利权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保路运动:清末湘、鄂、川、粤等省人民进行的反对清政府出卖铁路主权的爱国行动。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并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出卖粤汉和鄂境川汉铁路主权的借款合同,随即派员强行接收四省商民筹集的路款,因而激起四省人民的强烈反对,纷纷集会游-行,罢工罢市,誓与铁路共存亡。
湖北宜昌的筑路工人甚至与清军发生械斗,打死清兵二十余人。
保路运动在四川发展得尤其广泛和激烈,形成全省范围的武装反抗,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
武昌起义:1911年夏秋,经过湖北革命党人长期艰苦的宣传发动,湖北新军和学堂中有越来越多的士兵和学生加入了革命团体或同情革命。
9月下旬,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组成起义总指挥部,预定10月上旬发动起义。
10月9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因制炸弹失慎受伤,汉口秘密机关被破坏。
当晚,设在武昌小朝街的起义总指挥部及秘密机关多出同遭破获,革命党数十人被捕,彭楚藩、刘尧、杨洪胜三人遇害,蒋武逃匿,形势危急。
10日晚八时,新军工程第八营熊秉坤等率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武昌城内外各标营奋起响应,分三路向湖广总督署猛攻。
总督瑞穴墙逃走。
次日黎明,武昌为革命军占领,起义获得胜利。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又称南京临时政府,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建立的中央政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是中国清末粤、鄂、湘、川四省人民反对清政府出卖铁路主权的爱国运动。
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导火线。
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逐渐增长,收回铁路主权的呼声日益高涨。
早在1903年9月,清政府为了推行“新政”,允许集商股成立铁路、矿务、工艺、农务等公司。
此后,各省的铁路公司陆续成立,商办铁路开始兴建。
随着各省铁路公司的成立,收回路权的斗争也开展起来了。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实行所谓“铁路国有”政策,宣布各省原已准交商办的铁路干线,一律“收归国有”,准备以“国有”为名,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
5月18日,清政府任命满族贵族端方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要他去强行接收湖南、湖北、广东、四川四省的商办铁路公司。
5月20日,皇族内阁的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同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签订600万英镑的《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湖北境内川汉铁路借款合同》,把湖北、湖南、广东三省人民在1905年收回路权运动中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赎回的粤汉铁路和川汉铁路的修筑权,又重新出卖给帝国主义。
它严重侵害了广大人民、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慨。
与粤汉、川汉两干线相关的湖南、湖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斗争迅速兴起。
湖南的保路运动发起早、行动快。
早在1908年冬,湖南全省就掀起了“拒债”、“集股”为中心的保路热潮。
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公布后,湖南全省人民奔走呼号,抗议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
1911年5月14日,长沙各界群众一万余人集会,要求清政府“收回成命”,表示要“全力抵抗”。
6月中旬,长沙各学堂相继罢课抗议。
在广东,6月6日,广东粤汉铁路公司股东召开大会,一致抗议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提出“万众一心,保持商办之局”,并致电湖南、湖北、四川各省,表示“铁路国有,失信天下”,各省“唇齿相依”,要互相支持。
在很短的时间内,湖南、湖北、广东的保路风潮连成一片,声势浩大。
全国各地以及海外侨胞、留学生,也纷纷集会,并通电、写信予以声援。
在两湖和广东的保路斗争迅速发展时,四川的保路斗争也迅速发展起来。
1911年6月17日,成都各团体在川汉铁路公司开会,“到会者二千余人”。
会场群情激昂,大骂盛宣怀卖路卖国,决心为争回路权奋斗到底。
会上宣布成立“保路同志会”,推举咨议局议长蒲殿俊为会长,副议长罗纶为副会长。
保路同志会得到群众的广泛响应,仅成都一地,四天之中就发展到十万人;全省有64个县成立了保路协会。
8月,成都全城罢市,并很快发展到各州县。
面对日益高涨的保路风潮,清政府下令镇压。
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了保路同志会代表蒲殿俊、罗纶等人,并查封了同志会和铁路公司。
群众怒不可遏,到总督署请愿,赵下令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打死数百人。
这就是“成都血案”。
血案发生后,同盟会会员龙鸣剑与王天杰等认为革命时机已到。
8月4日,他们邀请哥老会首领秦载赓、罗梓舟、胡重义、孙泽沛和张达三等在资州(今资中)罗泉井召开秘密会议,决定武装起义。
他们把“保路同志会”改称为“保路同志军”,在新津和华阴设立总部,并推定秦载赓和张达三分别负责川东南与川西北的起义工作。
9月8日,保路同志军进围成都,附近州县群起响应,纷纷成立保路同志军,数日之内,队伍发展到20多万人。
同志军围攻成都十几天,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指挥和作战经验,武器装备又不足,没能攻下成都,他们开始分兵攻略各州县。
在四川的各州县中,荣县的群众基础较好,同盟会会员王天杰就在这里从事革命的联络
和组织工作,并组织民团1千余人。
9月25日,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等宣布荣县独立,这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最先建立的革命政权,成为成都东南反清武装斗争的中心。
到10月上旬,同志军起义的烽火已燃遍了四川全省。
清政府获知成都被围和四川各地同志军起义的消息后,吓得手忙脚乱,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先后调派端方从湖北带新军日夜兼程入川(端方带兵到四川资州时被新军斩首),并命令曾担任四川总督的岑春煊前往四川,会同赵尔丰办理剿抚事宜,还从湖南、广东、陕西、甘肃、贵州、云南等省派兵前往四川增援。
但是,湖北新军被调入川,却造成了武汉空虚,给武汉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保路运动为武昌首义点燃了导火线,推动了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