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六义

合集下载

诗经“六义”的含义

诗经“六义”的含义

诗经“六义”的内涵《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600年,约400多年间的诗歌。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流传中,乐谱和舞蹈都已失传,只剩下了诗歌。

人们讨论诗经,总离不开《诗经》“六义”,那“六义”是什么,内涵又是什么呢?“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是指诗经的分类,后三者指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好理解,赋就是铺叙,有话直说。

如,《周南·葛覃》中“葛之覃(长,伸展)兮,施(音yi四声,蔓延)于中谷”,就是赋的手法;比就是打比喻,《诗经》中多有体现,如“麻衣如雪”,生动传神立刻显现。

兴是起头的意思。

比如一二三四五是起,规定了下一句上山打老虎的“虎”要与“五”协韵。

生活中抬重物喊号子,也是起,一句话凝聚整齐了力量,作用实在不小。

一句“关关雎鸠”,虽不一定表示诗中男女结合就在河边,却使男女结合与春光中的鸟鸣流水相映衬,意味大增。

这种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也影响颇深。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里的国,指诸侯所封之地,包括周楠、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

国风一共一百六十篇,其中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是《诗经》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风诗》生动形象的反应了当时的生活图景,既有王公结婚,如《周南》,又有平民爱情,如《溱洧》;既有戏谑新娘子的《绸缪》,也有讽刺奸雄嘴脸的《无衣》。

它就像一个万花筒,我们要了解古代文化,了解古人的心态和品质,非要读风不可。

有一个有趣的问题你可能没想过,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在距今两三千年前就开始有目的的采集民歌并且加工了呢?那时候,民众用乐管中的气流也就是风来判断时节,并且他们认为,风是上天神秘的意志。

诗经六义的具体内容

诗经六义的具体内容

诗经六义的具体内容《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类。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就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一、风“风”又称“国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较多的反应了民众的生活。

具体而言,这些诗歌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二是对其艺术表现手法的借鉴。

在爱国主义精神方面,最为后世所称道的是《秦风》中的《无衣》。

全诗共三章,采用递进的方式,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同对敌的情景。

第一章以“起兴”写景,展现出雄壮的阵容。

诗人以“与子同泽”和“与子偕作”表达了将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第二章则以“与子偕行”和“与子称臣”表达了战士们慷慨激昂、共同对敌的决心。

最后一章则以“与子无衣”和“与子征战”表达了战士们为正义而战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而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诗经》中的“风”因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平民化的特点,成为了后世文学艺术的宝贵借鉴。

其中最为后世所推崇的是其朴素自然的表达方式和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对美女的倾慕之情,其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和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诗经》中的许多诗歌还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例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通过反复咏唱来强化主题和情感表达,这种表现手法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雅“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西周王畿的乐调,是贵族的正声雅乐。

其中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多为士大夫所作。

这类诗歌在思想内容上以反映中下层人民的生活面貌为主,同时也有一些政治讽刺和道德训诫的内容。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大雅》中的《文王》、《皇矣》和《生民》等。

诗经六义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诗经六义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诗经六义名词解释古代文学《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它包含了3百余篇诗歌,描绘了古代社会生活、人情世态、政治风貌,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情感。

在《诗经》中,有许多古代汉语的精妙用词和表达方式,其中六义是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

本文将介绍诗经六义及其意义,以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

六义是什么?六义是一种诗歌的表现形式,是通过变换词语的词义来达到构成一个感情形态的目的。

六义采用了音、韵、义、曲等方面的技巧,通过语言形式和词语的内涵之间的转换,传达出不同的感情和意境。

在六义中,一个字有两种含义,一是字面上的意义,二是充满感情色彩的意义。

具体而言,六义可以分为六种,分别是比兴、夸张、转义、借指、拟声和混用。

比兴比兴是将某种情感、事物与另一种情感或事物进行类比、比喻,通过强烈的形象化描述,来传递出深层情感。

比如《关雎》中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就是把对男子的爱慕之情,通过与云彩的雾气相类比,来表达出爱慕之情的浓烈和动情的内心。

夸张夸张是为了表现出强烈的情感、突出事物的特点而采用一些夸张的、不真实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感觉。

例如《离骚》中的“九疑是良时,万物皆得时”就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出作者对策士的崇拜和讴歌之情。

转义转义是一种通过将一个词义转换成另一种词义来表达作者情感的表现形式。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的“在彼无颌,无使复关”是把虫子的昆虫头转化成形状的形状,表现出对爱情欲望和爱情中男性喜欢擅自行动的感情。

借指借指是一种用一种词语指代另外一种词语的表达方式,借此达到情感和意境的传递。

例如,《离骚》中的“骊山北构而西折,直冲九天以翼御”中,骊山就是一种借指,代表着作者的美好心境,表示作者思维的高远和精神的崇高。

拟声拟声是一种通过模仿声音表现出情感和意境的表现形式。

例如,《国风·郑风·衣》中的“衣之裳之,以子之信之”,通过模仿衣服飞舞的声音来表达出诗人对男子忠诚的情感。

《诗经》的六义

《诗经》的六义

三一文库()〔《诗经》的六义〕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诗经》的六义,欢迎阅读。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12]“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 [12]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13]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4]▲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

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

简述诗经六义

简述诗经六义

简述诗经六义经,儒家所尊奉之《诗》。

孔子删诗。

汉儒传习而奉之。

《史记》曰:“其称诗也,不云乎?‘风,雅,颂。

’”《诗经》中的“雅”和“颂”就是两种诗歌体制。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雅”即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诗歌,相当于现在的国风,共一百零五篇。

诗是指音乐、文字。

其中“风”、“雅”分别指诗的不同体裁。

这里的风就是“国风”的意思;雅,就是“大雅”的意思。

后来人们就把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的“风”就是民间歌谣;“雅”是贵族乐曲,用于宴会或典礼等正式场合;“颂”是祭祀乐曲,如《诗经·周颂·清庙》等。

所谓“风”就是《国风》,相当于今天的国歌,“雅”是贵族宴乐,相当于今天的进行曲,“颂”是祭祀乐曲,相当于今天的哀乐。

风雅颂六义说明了《诗经》的产生与时代背景:周武王灭殷以后,实行分封制度,以巩固对周王室的统治。

他大量地任用功臣和旧贵族,又让这些人主管各个诸侯国,使得“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所以,从西周初期开始,除了“国风”中的诗篇外,又采集了许多诗歌作品。

于是,原有的“国风”就逐渐被采集到的民间歌谣所代替。

加上周代新增加的民歌,最终成书。

诗是指情感和哲理性的内容,包括政治、社会、生活等。

这类诗主要是赞美爱情,反映男女或婚姻生活,表达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等。

风雅颂代表了《诗经》不同的创作方法和体制规范。

“风”是比较质朴、自由的,包括民歌和乐曲。

“雅”是正统的,包括贵族之乐和祭祀乐舞,风格雍容、典雅。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它们不同的艺术形式,适应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需要。

《诗经》作者的时代距今三千年左右,写作手法十分原始,可能并未完全按照古代乐谱创作。

六义就是风、雅、颂、赋、比、兴。

“风”,指各地的民歌;“雅”,指周人直接统治地区的诗歌,相当于现在的国风;“颂”,指贵族宴乐。

“赋”和“比”是直陈的方法;“兴”,是联想的方法。

在写作上,风、雅、颂是依次递变的。

风、雅属于古体诗,颂属于今体诗。

诗经中的《六义》详细介绍

诗经中的《六义》详细介绍

【导语】诗经学名词。

语出《诗·⼤序》:“故诗有六义焉:⼀⽈风,⼆⽈赋,三⽈⽐,四⽈兴,五⽈雅,六⽈颂。

”⼀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兴是诗的表现⼿法。

下⾯就详细给⼤家介绍下诗经中的《六义》详细介绍,欢迎阅读! 风、雅、颂 《风》⼜称《国风》,⼀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是⼗⼏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的歌曲,带有地⽅⾊彩。

从内容上说,⼤多数是民歌。

作者⼤多是民间歌⼿,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较常见的篇⽬,如《关雎》、《蒹葭》、《桃夭》、《定之⽅中》、《柏⾈》、《君⼦偕⽼》、《伐檀》、《硕⿏》、《伐柯》、《东⼭》、《鸿雁》、《灵台》、《氓》、《七⽉》等。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乐的区别。

也有⼈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

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能懂的典雅⾳乐。

《雅》共105篇,分为《⼤雅》31篇和《⼩雅》74篇。

《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夫的作品,有⼀⼩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乎都是关于政治⽅⾯的,有赞颂好⼈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只有⼏⾸表达个⼈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

常见的篇⽬如《采薇》、《⿅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雅,后两篇属⼤雅)等。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常见的篇⽬如《我将》、《有客》、《⽞鸟》等。

赋、⽐、兴 “赋、⽐、兴”是诗的表现⼿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件事情的经过。

(完整版)《诗经》的六义

(完整版)《诗经》的六义

《诗经》的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12]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 [12]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13]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4]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

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

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14]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诗经六义名词解释

诗经六义名词解释

诗经六义名词解释《诗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诗歌集合,共收录305篇民歌、雅歌,诗歌中贯穿着先民传统的文化和智慧。

其中,诗经六义是指《诗经》中的六种文学体裁,包括风、雅、颂、赋、比、兴。

以下是对这六种文学体裁的解释。

1. 风风是《诗经》中最为广泛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小雅、民歌、节令歌等诸多形式。

《风》指的是春秋时期周围各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和舞蹈,反映了辽阔的北方草原上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2. 雅雅指的是《诗经》中的高雅文学,通常是宫廷乐舞、祭祀礼器、贵族生活等内容,在《诗经》中有12篇小雅分别描写了宫殿、陵墓、社稷等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3. 颂颂是一种古代赞美歌,主要反映古人对人类、自然界、社会风俗、政治理念等方面的能力和价值的肯定。

《诗经》中包括周颂、商颂和大雅三个系列,共31篇,主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赋赋是一种言辞华丽、婉约多情、富于变幻和动感、比兴奇巧、意境深远的文学形式,描述了诗人所观察到的场景、人物、事物和自然景观,赋体的表现方式常常是通过意境、形象、对比、语言等艺术手法来表达。

《詩經》中的《秦风·羔裘》、《小雅·车舝》等就属于赋体。

5. 比比喻是一种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的修辞手法,是以“喻”为手段来扩展事物的语言表达能力。

《诗经》中的比体多用于树立美好的品德,比喻人的聪明、机智、勇敢等优点,如《小雅·采薇》和《小雅·南山》等。

6. 兴兴是一种抒发心情高涨、欣喜若狂的文体,在《诗经》中多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或者美好时刻的感慨,如《国风·周南·桃夭》和《小雅·东篱》等。

六义说名词解释

六义说名词解释

六义说名词解释
六义说是中国古代诗经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诗的六种要素,包括风、赋、比、兴、雅、颂。

这些要素既是诗的分类,也是诗的表现手法。

风,指的是各国的歌谣,反映了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文化特点。

风是诗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类型,也是六义说中最重要的一种。

赋,指的是敷陈其事,是一种直接陈述事实的表现手法。

赋常用于描写景物、叙述历史事件等。

比,指的是指物譬喻,是通过比喻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观点。

比常用于诗歌中,能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兴,指的是借物起兴,是通过其他事物来引出诗歌的主题。

兴常用于诗歌的开头,能够增强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雅,指的是周王畿的歌曲,反映了周王朝的政治和文化特点。

雅是诗经中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六义说中比较重要的一种。

颂,指的是庙堂祭祀的乐歌,反映了古代祭祀文化的特点。

颂是诗经中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六义说中比较重要的一种。

六义说是中国古代诗经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反映了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也反映了古代文化和政治的特点。

诗经六义的内容

诗经六义的内容

诗经六义的内容
《诗经》中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1.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共160篇。

2.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3.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分别为31、4、5篇。

4. 赋: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5. 比: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6. 兴: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这些义项在《诗经》中经常交织在一起,使得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诗经六义ppt]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ppt]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ppt]诗经六义一:[诗经六义]《诗经》的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至于“ 大雅”和“ 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

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

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

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因为比喻都是取整体上差异较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来相比,喻体与本体相同之处往往就相当突出。

《诗经》的六义

《诗经》的六义

《诗经》的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12]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 [12]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13]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4]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

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

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14]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解释诗经六义及含义

解释诗经六义及含义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诗歌文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其中的“六义”指的是《诗经》中所表达的六种情感和价值观念,包括忧、乐、怒、思、悲、恐。

每一种情感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1. 忧:忧指的是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处境的忧虑和担心。

这种情感在《诗经》中表现为对社会、政治和个人困境的思考和反思。

2. 乐:乐指的是快乐、欢愉和享受生活的情感。

乐在《诗经》中主要表达生命的喜悦、爱情的甜蜜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3. 怒:怒指的是愤怒、愤慨和反抗不公的情感。

这种情感在《诗经》中主要表现为对不义、暴力和压迫的愤怒和呼吁正义。

4. 思:思指的是对人生、自然和美好事物的思考和抒发。

这种情感在《诗经》中表现为对美好时光、故国思念和先人崇敬的思考和追忆。

5. 悲:悲指的是悲伤、失落和对逝去事物的怀念。

悲在《诗经》中主要表达对生命的短暂和逝去事物的伤感和怀念。

6. 恐:恐指的是惧怕、担心和对未来的忧虑。

恐在《诗经》中主要表现为对不确定性和危险的恐惧和呼吁保护。

总体来说,《诗经》中的六义表达了古代人们对生活、情感和社会的认知和思考。

这些情感和价值观念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和研究《诗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诗经六义内容和表现手法

诗经六义内容和表现手法

诗经六义内容和表现手法“老师,诗经六义到底是什么呀?”学生好奇地问道。

“哈哈,诗经六义呀,这可得好好讲讲。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风呢,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周南、召南、邶、鄘等15 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 160 篇;雅呢,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大多是贵族的作品;颂呢,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这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分类。

”我耐心地解释着。

“那赋、比、兴呢,老师?”学生接着问。

“赋呀,就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如说《七月》这首诗,就很直接地描述了农民一年到头的劳作和生活。

比呢,就是比方的意思,以彼物比此物,像《硕鼠》里用硕鼠来比喻那些贪婪的剥削者。

兴呢,就是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词,比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用雎鸠鸟来引出后面的爱情故事。

”我继续说道。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老师。

那能不能再举些具体的例子呢?”学生似乎还想更深入地了解。

“当然可以呀。

像《氓》这首诗,里面就有很多赋的手法。

比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就是很直接地在叙述事情的经过。

再比如《小雅·鹿鸣》中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用鹿的叫声来兴起对嘉宾的欢迎,这就是兴的手法。

比的例子也很多呀,《卫风·硕人》里描写庄姜的美貌,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就是用各种美好的事物来比喻庄姜的美丽。

”我越说越起劲。

“哇,原来诗经这么有意思呀!”学生感叹道。

“是啊,诗经可是咱们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呢,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文化和智慧。

同学们以后多读诗经,会有更多的收获哦。

”我微笑着鼓励学生。

诗经六义的名词解释和翻译

诗经六义的名词解释和翻译

诗经六义的名词解释和翻译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文献之一,也是诗歌的起源之地。

诗经以其简洁、朴实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其中,诗经六义是诗经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对六义进行名词解释和翻译,探索其内涵和意义。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六义的概念。

六义是指诗经中六种主题的含义和象征: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是指诗经中形式结构相似的歌曲和民谣。

它们的特点是简练、朴实,歌颂美好的生活和感慨人生的喜怒哀乐。

风代表着人们对于自然、生活以及人性的真实感悟和表达。

雅是指诗经中较为庄重、优美的作品。

雅的特点是语言华丽、意象丰富,表达了高贵、优美的情感和优秀的品德。

雅代表着人们对于道德、礼仪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追求和赞美。

颂是指对于国家和君王的颂扬和歌颂。

颂的特点是言辞热情、奔放,表达了对于国家和君王的崇敬和忠诚。

颂代表着人们对于国家、君主以及社会秩序的认同和赞美。

赋是指对于具体事物的描写和赞美。

赋的特点是描绘生动、具体,表达了对于具体事物的赞美和敬意。

赋代表着人们对于自然、生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的感受和表达。

比是指对于事物的比喻和象征。

比的特点是利用隐喻、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于生活、人性以及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思考。

比代表着人们对于现实和理想之间关系的思考和提问。

兴是指表达自身情感和情绪的诗歌。

兴的特点是真实、直接,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绪。

兴代表着人们对于自身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诉说和倾诉。

通过以上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诗经六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不同的主题和意象在诗经中得以自由展示,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层次的文化内涵。

同时,六义也代表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人生、道德以及社会秩序的关注和思索。

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对于生活和世界的热爱和思考。

在对诗经六义进行翻译时,我们需要尊重原文的风采和特色,同时也要考虑现代读者的理解和感受。

在翻译中,我们应该注重保留原文的形式和意义,同时也适当进行解释和注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又称<国风> ,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

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

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

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则没有说明。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

一般说,赋、比,都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

至今也没有定论。

刘勰所谓“风通而赋同”,即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也是相同的,这些都比较好理解,惟独比和兴问题,历代解释很多。

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

政治的解说汉代的“比刺兴美”说。

这是汉儒的经学的解释。

郑玄注《周礼》“六诗”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而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这种说法是以汉代的社会文化中的美刺论生硬地来解释比兴,与文学艺术离开得比较远,与文学创作没有多大关系。

《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抒情的诗歌中,离开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所描绘的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就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牵强附会的理解,有着直接关系。

唐代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

”(《毛诗正义》)并非比一定与“刺”相连,兴一定与“美”相连。

这种经学家的政治解释方法,在中国古代仍有不小影响。

连刘勰也不能不受其影响,如“比兴”篇中说:“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贞一,故夫人象义。

”意思是关雎雌雄有别,用以比喻后妃的美德,布谷鸟专一,所以诗人用来比喻夫人的专一用心。

这种读诗的方法承继的是郑玄的政治解释方法。

这种方法特点是用政治遮蔽艺术,用意识形态曲解诗义,离开了诗歌的常识,是不可取的。

语言的解说朱熹的解说可作为代表。

朱熹在<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辞。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在朱熹的解说中,强调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语言技巧。

这种解说与郑玄的政治教化说大异其趣,无疑把解说推进了一步。

从单纯的训诂的角度看,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作为一种语言解说,用之于非文学著作中是可以的,但用之于文学作品似乎就还隔着一层。

因为诗歌的语言是情感的语言,离开情感,单纯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很难把属于情感世界的诗歌解说清楚。

实际上,对于这种解说,连朱熹本人有时也是怀疑的。

文学的解说这是最值得重视的解说。

具体代表性的有四人,即刘勰的“比显兴隐”说,钟嵘的“文已尽意有余”说,宋人李仲蒙的“叙物索物触物”说。

近人徐复观的现代解说。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有尽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

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在钟嵘看来,三者都是文学的方法。

因为运用赋比兴都要“干之以风力,润之者丹采”,最终目的都是要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其中,对兴的又以“文有尽意有余”来解说,这就把“兴”的含蓄蕴藉的文学功能说得比较清楚。

这种看似“与训诂乖殊”(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解说,恰恰揭示了“兴”的文学功能。

唐代以来的诗学实际上是沿着“文有尽而意有余”的旨意往前推进。

宋人李仲蒙:“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李仲蒙分别从“叙物”、“索物”、“触物”的角度来解释“赋、比、兴”。

在他看来,作为赋的“叙物”不仅仅是“铺陈其事”,还必须与“言情”相结合,就是说作者要把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要把客观的物象描写得真切生动。

这就比传统的解释进了一大步,更加符合创作中对于“赋”的要求。

唐代许多诗人用“赋”,的确都表现了这样的特点,如杜甫的《北征》、《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主要是用“赋”,却也十分尽情。

作为“比”的“索物”,即索取和选择物象以寄托感情,不完全是一个运用比喻手法问题,作者还必须在比喻中表达作者真挚的感情。

唐代许多诗歌中的比喻,如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用“比”,却以情附物。

作为“兴”的“触物”,由外物的激发以兴情,反过来又把情感浸透于所描写的物象中。

显然,李仲蒙对“赋、比、兴”的解说,最后都归结到一个“情”字上面,这就更符合文学的审美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