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对是良药用错是毒药

合集下载

是药都有三分毒是真的吗

是药都有三分毒是真的吗

是药都有三分毒是真的吗
"是药三分毒"(药物有三分毒)是一句古代汉语谚语,意味着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即便是治病的药物也需要谨慎使用。

这句话强调了在使用药物时需要谨慎,并且药物的使用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在实际医学上,这个说法有其合理性。

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或毒性反应。

因此,医生在开药方时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症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控制用药剂量,以确保治疗的效果最大化,同时最小化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的来说,这句谚语并非指药物本身一定有毒,而是提醒人们在使用药物时要慎重,不可滥用,以免产生不良的后果。

在任何情况下,使用药物都应该在医生的建议和监督下进行。

不是中药惹的祸——中药不良反应引发的思考

不是中药惹的祸——中药不良反应引发的思考

不是中药惹的祸——中药不良反应引发的思考姜丽;严小军;李云;徐国良【摘要】越来越多中药引发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引起了广大消费者及医务人员的普遍关注。

一方面,应认清中药已不是从前"绝对安全,多吃点有利无害"的局面;另一方面,应明确许多中药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并不是由中药本身所致,而是使用不当造成。

本文就中药不良反应引发的一些思考,结合实例阐明"不是中药惹的祸",而应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现实,合理利用中药的"毒性",并加大对广大患者合理使用中药的科普宣传力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11-12,17)【关键词】中药;毒性;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作者】姜丽;严小军;李云;徐国良【作者单位】[1]工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2]江西省中医病因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04;[3]江西中医药大学体育教学部,南昌3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7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数千年来在经历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后,它终于在西医独霸天下的致密矩阵中,撕开了一个口子。

在今日的欧美,无人敢轻易将中医药拒之门外。

带着神秘面纱的中医药,乘着世贸的东风走向了世界。

这既是中国之喜,亦是世界之福。

然而人们对天然药物有一种盲目的认识,认为凡是天然的就是安全的。

人们眼中中药是纯天然的,所以长久以来普遍认为中药安全无毒、有益无害,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中药也不例外,中药的有毒无毒也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中药毒性的认识,如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周礼·天官冢宰》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就性质和作用而言,认为毒是与中药治疗作用密切相关的特性,无药不偏,无药不毒。

偏性可以调节人体阴阳之偏,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相对平衡,使疾病痊愈;若偏性太过可导致偏胜,可损害人体阴阳平衡,产生不良反应。

莫让中药变“毒药”

莫让中药变“毒药”

如酸性 中药 乌梅 、 山萸 肉、 五味子 等与碱 性西 药同用 , 可减少吸收 , 降低疗效。 ◆联 用产生 毒性 , 如大 量甘 草和洋 地黄合 用可诱
发洋地黄中毒而加重心衰 。 上 述 不 良反 应 均 为 联 用 禁 忌 范 围 , 者 在 联 用 中 医 西 药 之 时 , 忌 盲 目组 合 , 率 从 事 , 须 在 明 确 中西 切 草 必 药 药 性 的 前 提 下 , 中西 理 论 为 指 导 , 而 取 得 中西 药 以 从 联 用中药( 石膏 、 瓦楞 子、 骨、 蛎等 ) 龙 牡 与四环素 族合 用可生成不易被 吸收 的络合物。
◆影 响 药物 代 谢 , 各 种 中药 酒 剂 与 巴比 妥 、 妥 如 苯
英钠等 同服 , 可使 这些 药物代 谢加速 , 半衰期 缩短 , 疗
效下降。 ◆ 影 响 药 物 排 泄 , 性 药 物 与 碱 性 药 物 不 能 同用 , 酸
使 用 中药 发 生 中毒 , 要 有 以下 几 个 原 因 。 主


使用不 当。在许 多情况 下, 使用 中药出现 中毒情 况 , 不是药 品本 身出 了问题 。 并
而是使 用者 违背了 中医药学理论所致 。很多 中药本身就 有一定毒性 , 隋代巢元方在 《 诸 病源候论 》 中称 :凡 药物 云有毒及有大毒者 , “ 皆能变乱 , 于人 为害者 , 亦能杀人。 ”现行药
通超量 6 O克即可发生急性肾衰而致人于死地 ; 益母草超 量可导致内脏 出血 - 生附子用 2 O克就会使人 中毒。即便
是 中成 药 , 因过量 服 用 而致 中毒 的案例 也 不 鲜见 。 三 、 用 误 用 。 耐 人 寻 味 的是 , 滥 中药 中 毒 病 例 中 有

一字之差,“神药”变毒药

一字之差,“神药”变毒药

一字之差,“神药”变毒药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年第5期陶韬很多人都知道,中药材三七是一味活血化淤的良药,而与之只有一字之差的土三七却含有有毒物质吡咯烷,长期服用会造成肝脏损伤。

南京鼓楼医院,近半个月该院消化科先后收治了5名因服用“土三七”造成肝损伤的患者。

错把土三七当神药喝成重度肝损伤姜女士现年48岁,常年患有腰腿痛的毛病,阴雨天尤其严重,有时痛起来甚至起不了床。

一个多月前,与她素来感情很好的姐姐兴冲冲地送来了一味“神药”,说是村里人告诉她,将这味药泡在酒里,每天喝就可以治好腰腿痛,效果好得不得了,村子里家家都在种植。

姜女士按照姐姐嘱咐的方法,用10斤白酒泡了3斤“神药”,每日喝3顿。

一开始,腰腿痛的症状真的有所缓解,姜女士全家喜出望外。

可谁知,大约一个月过后,姜女士的胃口变得越来越差,肚子也隐隐作痛,后来甚至发展到呕吐、无法进食。

家人把她送至当地医院后诊断出严重的肝功能损伤,却不知原因何在。

4月初,姜女士来到南京鼓楼医院消化科就诊。

经验丰富的消化科副主任诸葛宇征通过其各项症状和检查报告,怀疑姜女士是因为土三七中毒而造成肝小静脉闭塞,在追问下这一猜测得到证实。

姜女士立即入院对症治疗,而姜女士的丈夫和儿子则第一时间打电话回村里,告知正在种植和服用土三七的邻居和朋友们,立即停止服用。

专家提醒:江浙一带的“三七”均为土三七南京鼓楼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张明介绍,老百姓常常把土三七与三七混淆。

三七属五加科人参属,以根、根状茎入药,无毒,是名贵中药材,可散淤止血、消肿止痛,用于咯血、吐血、便血、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肿痛等,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和显著的造血功能,能加强和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其作用奇特,被历代医家视为药中之宝。

土三七别名菊三七,又名三七草,为菊科植物。

两者虽然在功效上有相似之处,均有散淤、消肿止痛、清热解毒功效,但土三七具有很大毒性。

土三七是一年多生的草本植物,内含吡咯烷生物碱成分,长期食用可造成肝窦段和肝小静脉的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肝小静脉阻塞,肝细胞不同程度液化坏死,晚期可见肝纤维化,患者出现肝大、右上腹痛、腹水和黄疸等症状,而且这种损害一经形成,常常无法逆转,最终发展为肝功能衰竭或顽固性腹水。

刘太医《是药三分毒》修订版总结

刘太医《是药三分毒》修订版总结

刘太医《是药三分毒》修订版总结话说我们谈到了许多慢性病都是病⼈⾃⼰造成的;因此我们要使⽤养⽣之道去克服⽣活误区;虽然我们可以使⽤七分养去克服轻微的疾病,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使⽤七分养去缓解严重的疾病,这就必需加⽤药物。

不过,由于药物没有选择性,因此我们使⽤任何药物都可能发⽣药源性疾病。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这部书⾥,我们要谈⼀谈应当如何选择药物。

什么叫“是药三分毒”?前许多⼈把“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当成了吃药中毒是必然的借⼝。

许多药⼚知道药物害⼈之后,就以“是药三分毒”为⾃⼰轻松地狡辩;好像你吃了药就必需中毒。

然⽽事实并⾮如此!因为“是药三分毒”不是这个意思。

那么古⼈说的,“是药三分毒”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先,我们要弄明⽩是谁说的“是药三分毒”?这是明朝永乐太医刘纯在1475年说的,他在《药治通法补遗》的原话是:“是药三分毒。

唯开胃⽆毒。

盖开胃者排毒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他强调在配制中成药的时候,即便使⽤的是⽆毒药材,也具有⼀定的毒性;只有开胃的药材才是⽆毒的;因此配制任何中成药,必需加⽤开胃的药材。

明⽩了吗?刘纯所说的药是指⽆毒药材,也就是说,即便是⽆毒药材,也具有三分毒性;⾄于有毒药材,那根本就不是给⼈吃的东西,不能称之为药。

为什么⽆毒药材,也具有三分毒性呢?刘纯也在《药治通法补遗》⾥说过:“药以去病。

⾮养⼈也。

故⼈⾷之不受。

谓之三分毒矣。

”这就是说,因为药物不是⼈体⽣存必需的空⽓、⽔源、⾷物,⽽只是⽤来克服疾病⽤的;也正是因为药物不是⼈体⽣存必需的物质,因此必然被⼈体排斥。

⽽排斥就要发⽣异常反应,由此⽽发⽣的⼀切排斥反应都称之为毒性;这就是所谓“是药三分毒”的道理。

在这本书⾥,我们要指出所谓的中药⼤宝库,其实是个杂货舖。

按照太医⿊名单的分类,中药分为急毒药、慢毒药、不⼊药、乏⼒药、如同药、可⽤药等六类;许多药材都是有毒的,⽽有毒药材不能称之为⼈药。

因此根本不像你所想象的中药是个⼤宝库。

不过,是否公布太医⿊名单?让我犹豫不决。

6-1 类风湿关节炎中药应用规律探讨

6-1 类风湿关节炎中药应用规律探讨

3、辨位选药,巧施对药,合理用藤。
◆合理用藤
根据中医取类比象的原理,藤类药倍受青睐,疗效 满意。先贤亦有记载,如《本草便读》云:“凡藤蔓之 属,皆可通经入络,盖藤者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 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 《本草便读》又云 :“此物善治风疾,故一切历节麻痹皆治之,浸酒尤妙 。以风气通于肝,故入肝,风胜湿,湿气通于脾也。”
③络中之脾虚——鸡屎藤 【药理作用】
主要药理成分有鸡屎藤苷、鸡屎藤次苷、车叶草 苷、熊果酚苷、挥发油等。
具有轻度中枢抑制,并能抑制平滑肌收缩。有镇 痛、镇咳、抑菌等作用。
常用于治疗风湿病、肠道及泌尿系感染、胃痛、 骨折及手术后疼痛、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合理用藤
(1)正虚痹 ④络中之肾虚——石楠藤 别名南藤、爬岩香。为胡椒科植物巴岩香的茎叶
◆合理用藤 (1)正虚痹 ②络中之血虚——鸡血藤 【药理作用】 主要药理成分是鸡血藤醇,
具有促进造血、升白细胞、 抗肿瘤、扩血管等作用。
常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原 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闭经等病。
◆合理用藤
(1)正虚痹
③络中之脾虚——鸡屎藤
又名臭藤、皆治藤、甜藤、毛葫芦、牛皮冻。为 茜草科植物鸡矢藤的全草或根。味甘、微苦,性平,入 脾、胃、肝、肺经,功能祛风活血,利湿消积、解毒消 肿、活血止痛。对痹病兼有湿盛困脾者效佳。《草木便 方》曰“补虚劳,调理脾胃元气。”对于风湿病出现腹 胀便溏、纳谷不香、舌边齿痕等可显出其意料之功。常 用于治疗肠病性关节炎、痛风及长期服用风湿病药物后 出现脏腑虚弱者。
因此“通”是治疗的基本法则,通过宣通方法可使气血 流畅,营卫复常,则关节肿痛自消。具体运用包括两方 面:
(1)辨证用药:如寒凝者温而通之,热结者清而通 之,虚闭着补而通之,实坚者攻而通之。

中药是宝,误用成毒

中药是宝,误用成毒

中药是宝,误用成毒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为临床治疗疾病和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人们自我药疗保健意识的提高,片面强调“药食同源”传统的观念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可以长期使用,导致中药应用不良反应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保证人们对中药应用的安全。

下面就单味中药的误用举例说明。

用药不对症:如人参,俗称补药之王,常常用来补元气,治疗虚证,特别是气虚证,若用药不对症,可导致低血钾、四肢抽搐、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咽痛、恶露不绝等。

自我药疗:艾条熏炙可致过敏、熏处奇痒、潮红、水肿、水泡,重者心悸、胸闷、气急;板蓝根长期内服可致食欲减退、体瘦、神疲少动、腹泻、腹痛、腹胀、呕吐等;何首乌内服可致双膝酸痛、高热、过敏性皮疹;胖大海泡服可致流产、尿血、小腹胀痛;番泻叶泡服可致急性尿潴留,长期服用致依赖性,内服致癫痫样发作、四肢抽搐、神志不清、口吐白沫。

民间食用:河豚食用致中毒,轻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头晕、胸闷、乏力、四肢与口唇麻木等;重者死亡。

灰菜食用致小儿重症光敏性皮炎;苦杏仁:服食致恶心、呕吐、腹泻、头昏、心悸、呼吸困难等。

保健:西洋参煎服出现出现全身片状荨麻疹样过敏反应(水泡),久服致脾阳虚衰、食少、腹胀、恶寒怕冷、心悸、气短;冬虫夏草过量服用致过敏,引起肾功能恶化、心包炎、心律失常、头痛、烦躁、面部红斑;甲鱼食用致过敏性休克,原肝病症状加重,头晕、心悸、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等。

误作它用:莽草子误作八角茴香,烹调食用致中毒,出现上腹灼痛,头痛头晕,胸闷气急,恶心呕吐,四肢麻木,流涎,多汗,惊厥,呼吸困难,瞳孔缩小,昏迷,尿潴留;广豆根误作北豆根预防感冒用汤剂且用量大致中毒,出现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心跳加快等;天仙子误作地肤子用致莨菪碱类中毒死亡。

本草纲目之中草药知识大全,十分难得,值得收藏

本草纲目之中草药知识大全,十分难得,值得收藏

本草纲目之中草药知识大全,十分难得,值得收藏其一,毒药非“毒”追溯到远古神农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

”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药物泛称“毒药”。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在古人看来,是药三分毒,实际上是指药物的特性;后来才用以专指毒性较大的药物。

《医学问答》对此有解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

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

”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

”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70余种药物的特性。

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

对中药,一言以敝之,就是用毒药治病。

神农尝百草的本草,是一种勇于探索的伟大义举,是一种舍生忘死的高尚行为。

无怪对起步于先秦、成书于东汉、历经几百年、融汇了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第一部中药学巨著,作者们宁肯要隐去自己的姓名,而冠以“神农”之名——《神农本草经》,除了受托古之风的影响之外,恐怕也是对这位中华民族药物学的圣祖的一种纪念吧!由此不难看出,“毒药”一词的丰富文化内涵。

正是这毒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疗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二,四气疗疾中药有“气”,“气”是什么?它能治病?我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药之“四气”便由此而来。

中医药理论中说到“气”,居然有27个义项。

这个“气”,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

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情趣。

有补气、补心、补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方药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阳还五汤、补肾磁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举不胜举。

谈谈中药的“毒性”

谈谈中药的“毒性”

谈谈中药的“毒性”中药的“毒性”问题,其实是个很大的话题。

以舞阳世家的学识修养,其实很难说清楚。

这里只大概谈谈,亲们耐心看看,多点了解就行了。

首先,中西医因为理论体系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对药物尤其中药的“毒性”认识是大相径庭的。

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中医对中药“毒性”认识,分广义、狭义。

狭义之毒,指药物本身确有毒性,吃了会中毒甚至死亡。

如砒霜以及某些丹药的原料、西医认识含有重金属成分的。

广义之毒则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偏性、补泻清润作用。

如黄连大寒、附子大热,这个大寒、大热就是药物的“毒性”。

《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应该就是这种认识。

老百姓常说的“是药三分毒”基本上也是从这个道理讲的。

舞阳世家的个人认识,如果按照中医理论运用中药,可能就不需要讨论“毒”的问题。

因为即便是狭义上的毒药,其实也能治病救人,上一篇说到的砒霜就是这样,全在需用不需用以及用量上的把握。

至于长期服用金丹而中毒送命,还是不需用而久服、不对证而盲目使用,固执的追求长生不老的问题。

思想以及方法错误,和药物没有多大关系。

辣椒虽无毒,上火须忌食至于从药物偏性而论,中医的毒性就更加不需用讨论。

《黄帝内经·素问》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这些都是中医运用中药祛病延年的大原则。

中医就是利用药物这些寒热、补泻偏性,来纠正疾病的偏性,从而产生治疗效果的。

如果没有这些偏性,其实就不是药而是饭了。

充养五脏精气可以,治病祛邪就力有不逮。

如黄连,让脾胃虚寒的人吃,雪上加霜肯定会难受拉肚子,但不能说那黄连的寒性就是纯粹的“毒性”。

即便如辣椒,如果上火以后咽干嗓子疼还继续大量吃,火上浇油所以火上房了,难受的生不如死了,但能说辣椒有毒吗?要怪卖辣椒的老太太没有立块牌子警示吃多了会上火中毒吗?还是那句话,中医无论治病养生,用药都要看对证不对证,要看需要不需要。

“无毒不丈夫”—论“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

“无毒不丈夫”—论“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

“无毒不丈夫”—论“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妙和常听人说什么某某药是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另一些人会反驳说“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有毒副作用”等等。

在俺看来,对中药的这些认识都是有问题的。

另外还有西医用他们的理论为中药立下愚蠢的规矩,我们的中医药大学教材、中药房又把这些愚蠢的规矩视为法典。

兹整理旧报纸,拜读了几篇刊登在《北京青年报-每日健康》版上的相关文章,虽说这几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早了点儿,观点不新,陈年老康,且和当下的“主旋律”大同小异,但俺还是忍不住借题发挥一下,也算抛砖引玉吧。

“毒”有两解,误判千年。

2004年11月2日题为《中药也不要随意服用》(作者李芹)的文章,文章标题的立意没有错,即中药也不可以随意服用,但内容上的硬伤颇多。

文章开篇说:“一般情况下,使用中药比西药安全,中药的毒副作用反应相对比西药要小些。

”这是对中药的错误认识。

中药的使用关键在于方剂的运用是否正确以及服用剂量的拿捏是否准确,如果这两者都被运用得当的话,就是高明的医生(上工),如扁鹊、张仲景,哪里有什么“毒副作用”?反之,就不是什么“毒副作用”的问题,而是无效或加重病情甚至是置人于死地的问题。

所谓“副”的作用是在有正作用、有可取之处的同时所产生的不良作用。

西药在使用正确的情况下通常都是如此,只是程度的问题,没辙;而中药在“吃错药”的情况下,没有正作用,所以谈不上副作用,只能自认倒霉。

可对于中医来说,被你诊治的患者如果表现出了“毒副作用”,那一定是不高明的医生(下工,庸医)所为,是医术不精到,或辨证错误,或用方错误,或用药剂量错误的问题,但错不在药!文章接着说:“中药也有毒性,如服用不当,同样会引起不良反应。

”并列举了川乌、附子等几味中药。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章作者对中药的“毒性”认识是有误区的。

中药在古代本来就叫“毒药”,但这个概念与今天对毒(如敌敌畏、耗子药、氰化物、沙林毒气)的理解是两码事。

中国古代谈中药的“毒”字就是该味药的偏性,即偏于温凉寒热的药性。

食补药材搭错,小心补汤变毒汤

食补药材搭错,小心补汤变毒汤

小 时 ,狗就 会 死 去 ,因 此绝 不 能 吃超 过 0.3 用 ,但 中医师却说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同一
克 ,而且要调剂。一般小病用不着它 ,如果根 类药 材 汤 ,必 需视 个 人 的体 质 而定 。药 材 ,适
据 食谱 买 来煲 汤 ,药 材店 是 不可 能配 给 的 。
合就是 良药 ,不适合就是毒药。例如体质偏热
霜 ,狼 毒畏密 陀僧 ,巴豆 畏牵牛 ,丁 香畏郁
靓汤变 毒汤事件
金 ,川 乌 、草 乌 畏 犀 角 ,牙硝 畏 三 棱 ,官 桂 畏 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针 对 上述 把 “马 钱子 ” 当 “马 蹄 ” 而 使 一
“十八 反十九畏 ”里 ,有很 多配对其 中一
锅 “靓汤”变成 “毒汤”的事件 ,中医师们异 样 药 是 有 毒 的 ,要 注意 是 没毒 的配 对 ,在 互 相
至 于 一 些 “靓 汤 变 毒 汤 ” 的可 能性 ,有 毒 的 ,在发热中却去喝温热补气的药材汤 ,就 只
的也 不 一定 是 药材 ,其 他 食材 不 新鲜 ,又或 者 有把病 情 加 重 。
一 些肉类含有添加 剂,也会造成这种可能 。在
很多家庭时常煲 一锅药材 汤 当 日常 汤饮 ,
。 罢 』 。
人们对中药材总怀有一丝情 结 ,在 日常餐 九畏”的中药配伍禁忌 ,即避免药材 中相克的
饮上少不了它 :简单的泡冲饮品如 菊花蛇 舌草 ,在烹煮 上也会加 些大枣 、
“十八 反 十 九 畏 ” 是 中 医 药 学 配 伍 禁 忌 ,
件 ,缘 由一 名女 子根 据 一 本 《清 润 汤 水 》食 谱 白芨 ;藜 芦 反 人 参 、苦 参 、沙 参 、丹 参 、细

服用中药有没有毒副作用?

服用中药有没有毒副作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服用中药有没有毒副作用?
导语:凡药三分毒,认为中药是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我们的祖先对于中药的毒性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当代对于这个问题更加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因为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是在逐步加深的。

在大家眼中中医药是一座伟大宝库,相比之下,西药的副作用让人们更相信中药是纯天然的,毒副作用少甚至无毒副作用,这是中药最大的优势所在,也是中药赖以生存、发展,沿传至今的根源所在。

中药就真的一点副作用都没有吗?
凡药三分毒,认为中药是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我们的祖先对于中药的毒性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当代对于这个问题更加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因为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是在逐步加深的。

因此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说法显然和事实是有出入的,另一方面当出现了不良反应后就全面否定了中药的安全有效这一特点也是不对的,我们不能太片面。

据国家统计,目前有大约12800多种中药,真正发生不良反应的也就只有120多种,不到千分之一,严重不良反应不超过50钟。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多数中药是安全有效的。

相对于西药的副作用来说,中药的毒副作用还是少的多。

用药一定要注意时间、剂量、服法。

长期服用某些药可能出现毒副作用,比如蜈蚣可以止痉、止疼,一般规定用0.6克至1克,也就是1-2条,如果服用过量,是有毒副作用的。

大毒莫过砒霜,随着近代对于砒霜用药的改革,用砒霜注射液来治疗原发性的肝癌、白血病,效果很好,而且不引起砷中毒,这就给了。

滥用滋补中药 当心成“毒药”

滥用滋补中药 当心成“毒药”

滥用滋补中药当心成“毒药”*导读: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毒”是指有偏性的东西。

在临床上,中医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身体的偏性。

如果吃补药使身体产生不平衡的话,就是补“偏”了。

……滋补中药,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补品,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药”。

春节前,老家邻居的儿子为父母花高价带回一大堆进补的中药。

老两口奉为至宝,把羊肉和人参、鹿茸、雪莲等放在一起炖着吃。

谁知没多久,他们患了一种说不清的病,上北京大医院来治疗,花费不菲。

孝顺的儿子后悔不迭:不进补还好好的,进补却补出一身病来!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讲究养生保健。

但有些人过分迷信药补,反受其害。

目前,我国滥补中药的现象严重。

很多人误以为中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

其实,中药进补也要讲科学,不能滥用,不可乱来,否则既花了钱,又伤了身。

不合理使用中药进补,往往适得其反。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毒”是指有偏性的东西。

在临床上,中医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身体的偏性。

如果吃补药使身体产生不平衡的话,就是补“偏”了。

拿人参来说,它有很强的补气作用,可以补虚养气,但如果给年轻人吃,他本来身体里面火力就很旺,吃了人参往往流鼻血。

滋补中药,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补品,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药”。

中医非常讲究平衡,人体既有不足的一面,需要补,也有亢盛的一面,需要抑制。

如果补得太过了,就会适得其反,破坏平衡,营养过剩,也可能产生疾病。

中药养生,重在补虚。

对于无病也不虚的人,根本不需使用药物,他们的养生以非药物为主。

中医强调进补的原则是“虚则补之”。

不是虚症患者是不能吃补药的。

而虚症又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

不分虚实诸症,乱用补药,只能越补越糟。

中药滋补大忌就是不辨体质随意进补,盲目跟风。

事实上,虚弱的体质并不会因为“进补”而好转。

合理药补,先问脾胃。

由于脾胃被药塞满了,运化出了问题,虚不受补。

哪些中药不能一起吃呢

哪些中药不能一起吃呢

哪些中药不能一起吃呢中药的食用都不是单一的,每贴药都是多味中药混合成的,并且每种疾病的治疗药方都是明确的,不能随意的乱增减药物,不然药效会改变,而药物治疗也会受到影响,严重时则会出现药物中毒等危害。

那么哪些中药不能一起吃呢?不能在一起吃的中药非常多,其药物性质也是复杂的,我们可以按照相关的要求控制好药物相克。

1.配伍禁忌:前面“配伍”一节中曾原则地提到,在复方配伍中,有些药物应避免合用。

《神农本草经》称这些药物之间的关系为“相恶”和“相反”。

据《蜀本草》统计,《本经》所载药物中,相恶的有六十种,而相反的则有十八种。

历代关于配伍禁忌的认识和发展,在古籍中说法并不一致。

金元时期概括为“十九畏”和“十八反”,并编成歌诀,现将歌诀内容列举于下。

(1)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此后的《本草纲目》及《药鉴》等书所记,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十九畏歌那样普遍认可和传播习诵。

《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尔,勿合用也”。

自宋代以后,将“相畏”关系也列为配伍禁忌,与“相恶”混淆不清。

因此,“十九畏”的概念,与“配伍”一节中所谈的“七情”之一的“相畏”,涵义并不相同。

“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

如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将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

现代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实验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大;又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明显的增强毒性。

中药到底有没有毒副作用?让您了解中药中的“毒药”与用药安全

中药到底有没有毒副作用?让您了解中药中的“毒药”与用药安全

中药到底有没有毒副作用?让您了解中药中的“毒药”与用药安全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其“毒”的涵义和现代药学“毒”的涵义不尽相同。

正确理解中药的“毒”与“毒性”对全面认识中药药性和确保中药临床应用安全至关重要。

01“毒”字本意的考证中医药学中的毒是具有丰厚人文底蕴的概念。

欲准确理解其涵义,首先应该明确汉字中“毒”字的本意。

“毒”在小篆里的写法:上面是个生,生即生命,下面是个毋即否定,拒绝;连起来就是生命所拒绝的有害物质。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毒”,厚也。

害人之草,往往而生。

从毐声。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第一篇》中具体解释道:“毒”兼善恶之辞,犹“祥”兼吉凶,“臭”兼香臭也。

又云:“字义训厚,字形何以从?因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往往犹历历也。

其生蕃多,则其害尤厚,故字从艸,引申为凡厚之意。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所谓“毒,厚也”的厚,本意应该是一个中性形容词,表示“多也”“重也”“剧也”“峻也”等。

可见“恶而厚”可谓之“毒”,“善而厚”亦可谓之“毒”。

历代文献记载“毒”字的涵义多指“恶而厚”(害,毒害),而极少指“善而厚”(利,有益)。

大多数人只知道“毒”字有“恶”的含义,却不知道其为中性形容词,表示“多也”、“厚也”等,还有“善”的含义。

02传统中药“有毒无毒”理论的科学内涵传统中药“毒”的涵义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的“毒”即指药物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性质。

中药“有毒”与“无毒”是相对而言的。

“无毒”的药物一般性质平和、偏性较小、毒副反应少。

现代药学认为,“有毒”药物治疗剂量范围小,安全性低。

用药剂量稍超过常用治疗剂量范围即可对机体产生损害性作用,甚或导致死亡事件发生。

“无毒”药物药性较平和,常用治疗剂量范围较大,安全性高。

一般对机体无明显损害性作用,而大剂量应用可能对机体造成伤害。

广义的“毒”主要有以下几种涵义,包括药物的总称、药物的偏性、药物的烈性及药物的毒性。

1.药物的总称“毒”是指“药”,即“毒”与“药”通义,指凡药均可谓之为毒药,药即毒,毒即药。

论中医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论中医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论中医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徐媚雀古思思中医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来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它早已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可是近来有个别人对中医药中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仅仅表示怀疑,而且采取完全否认的态度,认为中医是骗子,中药是垃圾、是毒物,没有疗效,没有安全保障,作为告别中医药的最主要理由。

究竟中医中药是有效还是无效,其安全性有多大,与西药比较有无优势, 如下分析。

一中医中药的有效性众所周知,西医传入我国还不到20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民用中草药治病至少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如以每人一生只看一次病计,使用中草药治病的人次至少达千亿以上。

如果中医中药无效,它绝对不可能延续至今天,并获得大多数人的信赖与接受。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遇到过无数次温疫大流行,但从未像欧洲那样一次就死几百万、几千万人。

中医药制服了一次次温疫,挽救过无数的生命,造就了许多伟大的医学科学家,使我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这其中的主要功绩,都归功于中医中药.1959年发生在广州的流行性乙型脑炎,邓铁涛教授参与救治,经统计学处理,中医中药疗效达90%,且无后遗症。

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造成31万人感染,中医全面介入治疗。

1990年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对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重叠甲肝与1983年至1988年美国本土以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进行了统计对比,中美死亡率比例为1:234。

就是说,同样的病,不同的治疗方法,美国死234人,而中国才死一个人。

显而易然,哪种方法更好,更科学,大家都可以辨别得出.2002年非典世界大流行,中国内地感染者占60%以上,全球非典病死率为9。

5%,香港和新加坡为17%,中国内地为6。

5%,广东为4%,广州中医大学附属一院治疗50多人,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仝小林中医小组治疗16人,均无一例死亡。

事实再次雄辩地证明,中医参与治疗的3089例患者,大地降低了死亡率和医疗费用,且无后遗症,是真正意义上的彻底治愈。

是药三分毒是真的吗

是药三分毒是真的吗

是药三分毒是真的吗一、正确理解“是药三分毒”的“毒”俗话说的“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已经对中药的性质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这跟概括“是糖就是甜的”“是盐就是咸的”“是醋就是酸的”“是辣椒就是辣的”一样,眼光盯的都是植物或食物的偏性。

这种偏性于人而言就是个性,也就是长处,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社会才能迸出勃勃生机,人类才会进步。

中药也一样,只有充分利用其偏性,身体的康复才有希望。

中药之所以称为中药,主要就是取其药物的偏性,古时候就把这个偏性称作“毒性”。

所谓偏性,是相对中性而言的,无非就是更咸一些,更苦一些,更辣一些,更甜一些,更酸一些。

平性的植物可以用作食物,而偏性的植物、食物和一些矿物被用作了药物。

所谓“毒药”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就是这些药物的总称。

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

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也,所以养人之正气。

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去人之邪气。

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

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

”张氏的论述,解释了毒药的广义内含,并阐明了毒性是药物的性能之一。

药是一种偏性,中医治病用的就是中药的“毒性”即偏性。

“以偏治偏”或者说“以毒攻毒”就是中医用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

“药”是治病的物质,“毒”是药物的属性之一,所以古人才将药物称作“毒药”。

《周礼·天宫篇》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中华祖先为了发现和了解药物的毒性及其治疗作用,曾经历了漫长的实践和实验过程,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如《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在这里,很多人误以为是神农一日中了七十次毒,错也,是神农在尝百草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七十种草可以为药。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为了人类的健康,不辞劳苦,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尝药,反复实践,正是祖先的这种牺牲精神,才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为我们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药遗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是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发展了上千年,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通过丰富的实践应用,为世界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药在医疗、保健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同时也存在毒性问题。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中药毒性是指中药的一种生物学特征,具有引起人体伤害的潜力。

中药的毒性往往与其药性有关,对于同一种中药,其药性和毒性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有一定的关联性,即相同的药物在不同的剂量下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功效或毒性。

中药的毒性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中药本身的药性,只要药物有功,它的毒性就一定存在。

部分有毒药物在一定程度下可以用于治病,比如常见的朱砂,但如果剂量错误,过量使用,就会出现中毒的情况。

其次是中药饮片和制剂中的污染问题,这些污染物在加工,制作过程中被混入,会导致急性或慢性毒性反应,甚至致癌。

再次是药效导致的中毒,原则上同样一种药物,剂量越大毒性就越大,而剂量越小,则毒性通常不会产生。

最后是由药物的化学成分引发的毒性,这种毒性通常是由化学成分本身所引起,也可能是由于药物中的成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毒性。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应该对中药毒性进行认真的评估,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药物的毒性与剂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使用中药的时候,必须严格控制用量和浓度,并遵循中药的制剂要求,使用规范化的中成药制剂。

此外,对于存在较高毒性的中草药,采用严格的制剂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可以有效提高中药制剂的安全性、疗效和稳定性。

同时,应该强调中药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以针对性的方案来使用中药。

比如,儿童和老人的体内代谢能力相对较弱,对中药的耐受性下降,用药时需要特别谨慎。

总之,中药毒性要尽可能地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评估,做到科学合理的应用,使其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药的毒性问题将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以维护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

良药与毒药

良药与毒药

龙源期刊网 良药与毒药作者:裴学义来源:《爱你·健康读本》2017年第07期2009年,我接诊了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病人。

我第一眼看到这个病人时,就被他那大红脸惊住了,这应该是我看到过的最红的脸。

这个病人四十多岁,有耳鸣的毛病,听说有个同事靠着喝红花、桃仁、丹参泡的茶治好了耳鸣,也想在自己身上试一试。

于是,他每天开始改喝用红花、桃仁、丹参泡的茶。

一个月后,他开始感到不对劲了,满脸通红,还发痒,早上起来枕头上还能看到小血点。

这脸上没有伤口,怎么会平白无故就出血了呢?这个病人的同事喝红花、桃仁、丹参泡的茶治好了耳鸣,是因为他这位同事的耳鸣是气血瘀滞导致的。

红花、桃仁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让热血沸腾,靠这种“热”增加血液的流动速度,冲破有瘀的地方,以此来化瘀。

这个病人的耳鸣没有血瘀的症状,血原本就畅通无阻,吃了红花、桃仁后反倒会流得更快,从原来的匀步走直接过渡到了跑。

脸红,就是血热妄行上了脸;发痒,则是血在血管内流动过快的反应,有时还会感到发热;枕头上能看见小血点,这也是气血畅通的人用了化瘀药的结果。

血行加速就会生热,我给他开了几服清热解毒的药。

服用了几天后,他脸上就不再烫了,痒也慢慢消了。

在用药的过程中,只有懂得药性、功效,才能对症用药。

如果不管虚实,身体的平衡就会被打乱。

因此,中药是不是灵验,关键看是不是对症,只有辨证、用药都对了,才能药到病除,才有神效;辨证错了,就可能成为“毒药”。

都说中药温和,但不分症状、不辨药性地乱用一气,温和的猫也会变成吃人的老虎。

(摘自《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用对是良药用错是毒药被访专家/吴瑾瑾主任中药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有人说“中医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都是天然药或植物药,认为天然的当然应该是无毒的,误以为“中药绝无毒副作用”,于是不管身体有病没病总希望吃中药“调理”。

还有人说中药有毒,可能引发肾炎、肾功能衰竭、肝炎等,即使有病也不愿服用中药。

那么中药是否有毒?如何看待中药毒性?如何正确使用才能避免或降低中药的毒性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药房主任中药师吴瑾瑾怎么说。

中药有没有毒听听中药师怎么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药房吴瑾瑾主任中药师说以上对中药的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应继承发扬。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药。

中药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含有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

因此中药有毒还是无毒是相对的,如果不依据中医理论指导,随心所欲地使用中药,即使是再“安全”的中药也可能会发生毒副反应。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比利时医生首先发现,相当数量的人大量、长期服用减肥中药后发生急性肾衰,由此提出了“中草药肾”的概念。

中药既能起到预防治疗作用,使用不当也能损害人体。

吴瑾瑾主任中药师呼吁:广大读者应从思想上加强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正确合理地使用中药。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1万多种中药,大部分中药,尤其是常用药都是无毒的。

自古以来,中医中药从来没有否认过中药的毒性,神农本草经里面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把中药分成上、中、下三品,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

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

下品就是指有毒的中药,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

古人以偏性的强弱来解释有毒、无毒及毒性的大小。

有毒中药偏性强,根据以偏纠偏,以毒攻毒的原则加以利用,用以治疗恶疮肿毒、肿瘤等,获得肯定的疗效。

无毒中药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人参就可能产生中毒反应,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有关。

但是用极毒中药砒霜制成的注射剂来治疗白血病,有一定的疗效,并通过了美国FDA的认证。

有毒的药物如果合理使用,也可以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吃吃中药怎么就中毒了呢近几年,因听信偏方、验方滥服中草药导致肾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还有肝病的病人曰趋增多。

临床上遇到有人盲目减肥,自行到网上或药店买减肥中药长期服用。

后来患者常常感觉头晕恶心,脸色很差,尿量也越来越少,到医院一检查,发现自己已经患上了肾脏疾病。

因滥用中成药养生引发肝病的案例也不少,严重的甚至因此丧命。

有位唐先生因为头发比较少,听信他人介绍的所谓的生发养发中药偏方,自行买来中草药煎煮,每天早晚两大碗吃了两三个月时间,后来唐先生经常感觉恶心,有一天起床后突然昏倒了被家人送进医院。

医生发现,唐先生黄疸指数超过正常范围很多,排除了病毒性肝炎后,诊断为药物性肝病。

随后家人拿来唐先生天天喝的中药,医生看到药方中含有何首乌,它能治疗须发早白,但也有肝毒性,长期服用可能引发药物性肝炎。

还好唐先生服用的量不大,才没造成严重的后果。

药物中毒还表现在患者盲目加大服药剂量。

嗓子肿痛服用六神丸,说明书上说成人每天2~3次,饭后用温开水吞服10粒,有人想这么小的药丸,多吃几粒、多加一顿应该没事儿,中药不是没副作用嘛?谁知吃完药后就恶心、心慌。

因为六神丸中含有蟾蜍、雄黄等毒性中药,如果服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口唇和四肢发麻、心悸、胸闷等;小儿常会出现惊厥,严重者还能造成死亡。

这些中药有毒你知道吗“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如果乱用滥用,也会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药物中毒。

吴瑾瑾主任中药师提醒,有毒的中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如含有朱砂、雄黄、乌头的中药,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更应引起注意。

朱砂:有安神镇惊、清心解毒之功效,是历代中医治疗心悸心慌、失眠癫狂的要药之一,其主要的成分为硫化汞。

许多治疗心悸的、耳鸣的、中风的中成药中也含有朱砂,此类药物若长期或者超量服用,会对消化、神经、心血管、泌尿等系统造成危害。

急性朱砂中毒可引起急性腐蚀性胃炎,慢性朱砂中毒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对肝脏损害可引起肝肿大、肝功能异常,可出现意识淡漠、朦胧以至意识丧失、肌肉震颤等症。

中毒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甚至死亡。

雄黄:雄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二硫化砷遇热氧化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

雄黄本身也有大毒。

一些复方制剂如牛黄解毒片、牛黄清心丸等均含有雄黄,若长期大量服用,可造成雄黄中含砷成分的积蓄,这种积蓄会造成使用者慢性中毒,可引起肝、肾、造血系统等多脏器损害。

乌头:乌头类中药主要有附子、川乌、草乌等,常用来治疗痹证,也常配伍地龙、全蝎、蜈蚣、穿山甲、白花蛇、蜂房等通络止痛的虫类药物。

乌头类药物中毒主要是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唇、舌、颜面、四肢麻木及呕吐,烦躁、心慌、心率减慢或心动过速,血压下降,肌肉强直,呼吸麻痹,从而危及生命。

因此一旦发生药物中毒现象,应立即送医院急救。

含马兜铃酸类中药:已知或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有马兜铃、关木通、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细辛等。

这类中药中所含马兜铃酸可沉积在肾脏,可导致肾衰竭,即所谓的“马兜铃酸肾”或“中草药肾”,病情严重者需要终身做血液透析或肾移植。

中药去毒减毒有诀窍尽管部分中药有毒,但不能因噎废食,而一味排斥中药。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药房吴瑾瑾主任中药师介绍说,经过数千年的经验积累,并代代相传改善,祖国医学使用炮制和配伍减毒的方法已经相当成塾。

一些有毒中药经过炮制过后,毒性大大降低,部分有毒中药则通过配伍方法将毒性抵消或削弱。

但广大读者仍需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可擅自使用。

中药炮制:某些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

通过炮制加工,则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和副作用,使服用后既达到应有的疗效,又减少产生不良的反应。

常用的方法有炒,就是将某些加工整理后的中药放在锅内或加米、沙子等辅料加热不断拌炒。

通过高温或辅料的作用降低药物的毒性。

如马钱子、苍耳子、僵蚕、斑蝥等中药都是经过炒制降低毒性及副作用的。

蒸、煮是很常用的方法,通过加水加热,使一些有毒物质分解或水解。

如乌头、草乌,附子,雄黄等。

乌头类药物炮制后与生品相比毒性大大降低。

另外,制霜、煨、烘、焙等方法加工药物,都可除去其存在的毒副作用。

通过对药物的炮制,不仅能除去药物自身的毒性及副作用及杂质等,使药物更加纯洁干净。

配伍:在中药的临床应用中,大多采取配伍用药,单独应用某味中药的机会较少。

中药配伍根据其相互作用,称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其中除单行是指单味药治病外,其他都是药物的配伍关系。

比如相畏,指药物之间的互相抑制作用,药物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减。

如半夏、天南星畏生姜。

相畏与相杀是同一配伍关系从不同角度的两种提法,所以又可以说生姜杀半夏、天南星。

在配伍禁忌中,如果两种中药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则称相反:如果两种中药合用,会使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则称相恶。

中医所说十八反、十九畏等也是防止中药毒副作用的有关论述。

比如一个胃病患者,当身体的其他病需要服苦寒药时,这时如果不照顾脾胃,也许在其他病痊愈之时,胃痛反而加重了。

所以在临床上,中医讲究“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用药有“君、臣、佐、使”等,就是让人们使用中药时要区分个别,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中药怎样服用才安全吴瑾瑾主任中药师介绍说,尽管大部分中药经过炮制、配伍等已经安全无毒,但就算是一些中药补品,如果不根据个人体质长期盲目服用也可能产生毒性。

因此在服用中药治病或调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按医嘱辨证用药中医看病需经“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组方遣药,每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应用指征。

吃中药前应先明确得的是什么病,切忌想当然地自己给自己下诊断。

在用中药的时间和剂量上都应有一个度,一般来说病好药停,中医称“中病即止”。

服用时间过长或剂量过大的中药,便会产生毒副作用,如果需要长期服用,切忌多品种大剂量,如确有需要,应该定期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做肝肾功能检查等。

药物名称别混淆比如“土三七”,民间认为可以活血化瘀并治疗跌打损伤。

在全国各地有多种,如“菊三七”、“景天三七”等。

如“菊三七”内含吡咯烷生物碱成分,可导致肝小静脉阻塞,肝细胞不同程度液化坏死,晚期可见肝纤维化,出现右上腹痛、腹水和黄疸等症状,而且这种损害一经形成,常常无法逆转,最终发展为肝功能衰竭或顽固性腹水。

一些受到肝损伤的重症患者,甚至只能求助于换肝手术来维持生命。

“川木通”或“木通”与“关木通”也是同名不同属的药物。

关东出产的关木通为马兜铃科,含有马兜铃酸,有毒;而木通为木通科,不含马兜铃酸。

注意服用方法掌握服药时间:一般喝中药在饭后30~60分钟服用为宜,可以避免中药成分对胃黏膜的刺激;喝中药前后一小时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浆,以免中药成分与茶的鞣质、咖啡因及蛋白质等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

服用中成药也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一般内服中成药多是早晚各服一次。

滋补类药如十全大补丸等,宜于饭前空腹服;健胃、顺气、消食的大山楂丸、香砂养胃丸等宜饭后1 5分钟左右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化虫丸、肥儿丸等治疗肠道寄生虫的药物宜清晨空腹时服。

谨守服药禁忌证:药品说明中的禁忌必须严格遵守。

中成药一般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品。

如热症忌辛辣、油腻;寒症忌生冷;孕妇慎用破血通经、行气导滞、泻下逐水药;皮肤病、疮毒等患者忌食鱼、虾海味发物等。

外用药不可内服:外用药除了只能外用外,外用方法也不尽相同。

掌握煎药技巧掌握好火候是关键:中药一般先大火煮沸,再改小火,以免药汁溢出及过快熬干。

某些中药只有经过小火慢煎才能降低或解除其毒性,如乌头等。

而解表药、清热药、芳香药,要用大火快煎,否则会使有效成分损失过多,或改变其药性。

有时处方中还会见到一些特殊要求如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泡服、冲服等,煎药、服药的时候要具体对待。

选择容器很重要:宜用砂锅、瓦罐或搪瓷罐,忌用铁锅、铜锅等金属锅。

补品不是人人都能吃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阿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医中药中的“滋补三大宝”,但是补品不是人人都能吃。

阿胶中含有多种胶原及微量元素,适合贫血、肿瘤患者、身体虚弱者服用,尤其适合女性进补。

很多人认为阿胶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作用,其实,滥用阿胶也会出现副作用。

中医认为,脾胃气虚的人也不宜服用阿胶,不然会出现胃部饱胀,食欲不振,消化功能障碍等症状。

另外,感冒、腹泻、咳嗽时,最好不要服用阿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