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向传递 突触延搁 总和 兴奋节律的改变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易疲劳
精品课件
化学性突触传递和神经纤维传导的区别
项目
化学性突触传递
神经纤维传导
方向
单向传递
双向传导
速度
慢,有突触延搁
迅速,无延搁
变化特征
可总和性 代谢水平
电-化学变化→突触前膜释放化学递质 →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引起
AP。 可以总和
EPSP/IPSP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 电位发生去极化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的 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 称为EPSP。
*实验证据:
*形成EPSP的机制:兴奋性递质作用
于突触后膜上受体
增大后膜对Na+和
K+的通透性,特别是Na+的通透性
局
部膜的去极化。
精品课件
3).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
的膜电位产生超极化改变,使突触后神经
元兴奋性下降,这种后电位变化称为IPSP。
*实验证据:刺激伸肌肌梭的传入
神经纤维, 屈肌运动神经元记录。
*产生IPSP的机制:
抑制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使后
膜上的Cl-通道开放
Cl-内流↑
膜电位发生超极化。精品课件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ª突触前膜去极化ª 前膜的电压门控式Ca2+通道打开ª胞外Ca2+进 入突触前膜ª神经递质释放ª递质在突触间隙 内扩散ª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ª后膜上某 些离子通道开放ª某些离子进入胞内ª 突触后 膜去极化或超极化。
精品课件
1)突触传递过程: 电位变化(神经冲动) →膜通透性变化→ Ca2+内流→递质释放入 间隙→递质与受体结 合→产生局部的突触 后电位
▪ 突触后抑制的分类
①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②返回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 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 指通过轴-轴型突触活动,导制突触后膜(前膜)递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3)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
在脑干头端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升唤醒作用的 功能系统(通过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发挥作用)。
由于该系统是多突触接替的系统,所以易受药物 的影响(如麻醉药、安定等)而发生传导阻滞。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比较:
精品课件
4、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高
电变化,以动作电位形式传导,表现 “全或无”现象。
无总和现象 低
易疲劳性
易疲劳
不易疲劳
对外界刺激的 反应
其他特征
易受理化因素的影响 有后放,兴奋节律可改变
不易受理化因素的影响 无后放,兴奋节律不改变
精品课件
(三)中枢抑制过程 ▪ 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 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在 突触后膜形成IPSP,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呈 现抑制性效应。
Aβ
同侧后索上行
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
第二级 内侧丘系
上行系统有后索(脊髓)或内侧丘系(脑干)。
特点:先上行,然后在薄束核和楔束核
处交叉到对侧。
精品课件
2、丘脑的核团
感觉接替核
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经换元后进一步投射到 脑皮层特定的感觉区,是机体特定感觉冲动(嗅觉除 外)传向大脑皮层的换元站。
三、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 辐散式(divergence):扩大影响 ➢ 聚合式(convergence):实现整合功能 ➢ 链锁状(chain circuit)与环状(recurrent circuit):中间
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精品课件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及生理意义
精品课件
2.突触传递的特征 :
1)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 体表感觉代表区:位于中央
后回。 ①感觉投射规律: a.交叉投射,但头面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精品课件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即神经细胞,为NS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㈠N元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
胞体
N元
突起
树突:树突棘 (dendrite)
轴突:始段,突触小体 (axon)
精品课件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绝缘性 3).双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神经纤维运输某些物质(轴浆运输)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指丘脑的第一类细胞群,它们投向大脑 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来 自特异投射系统的纤维的主要终止于皮层的第 四层。
(2)功能
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
神经冲动。
精品课件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1)定义 指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它们弥散地投射到在脑
皮层的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2)功能
精品课件
1、丘脑前(脊髓与脑干)的传入系统
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
Aδ 脊髓后角换元 C纤维
中央管前交
第二级神经元 叉至对侧 前外侧系
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觉、温度觉) 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触-压觉)
丘脑的髓板内非特异感觉接替核 丘脑的特异感觉接替核
特点:先交叉后上行
精品课件
传导精细触觉和肌肉本体感觉的神经纤维
精品课件
二、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1.突触种类和结构 突触:神经元之间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 突触的微细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根据突触接触部位分为
轴突 — 树突式 ; 轴突 — 胞体式 ; 轴突 — 轴突式 。
精品课件
突触结构:
①突触前膜 ②突触间隙 ③突触后膜
精品课件
2.突触传递的过程 (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
联络核
不直接感觉的投射纤维,而接受丘脑感觉接替 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 层特定区域,是各种感觉通向大脑皮层的联系和协调 部位。
髓板内核群
不与大脑皮层直接联系,而通过多突触的接替 换元再弥散地投射到整个精大品课脑件 皮层,主要有中央中核,
3、感觉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
(1)定义
质释放量减少,引起后膜EPSP减小,不易使其突触后 神经元兴奋,从而使其突触后神经元呈现出抑制性效 应。
精品课件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区别:
精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件
精品课件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一) 感觉传入通路
1、丘脑前(脊髓与脑干)的传入系 统
-压觉。
Aβ类纤维:传导机械刺激引起的触
精品课件
化学性突触传递和神经纤维传导的区别
项目
化学性突触传递
神经纤维传导
方向
单向传递
双向传导
速度
慢,有突触延搁
迅速,无延搁
变化特征
可总和性 代谢水平
电-化学变化→突触前膜释放化学递质 →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引起
AP。 可以总和
EPSP/IPSP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 电位发生去极化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的 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 称为EPSP。
*实验证据:
*形成EPSP的机制:兴奋性递质作用
于突触后膜上受体
增大后膜对Na+和
K+的通透性,特别是Na+的通透性
局
部膜的去极化。
精品课件
3).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
的膜电位产生超极化改变,使突触后神经
元兴奋性下降,这种后电位变化称为IPSP。
*实验证据:刺激伸肌肌梭的传入
神经纤维, 屈肌运动神经元记录。
*产生IPSP的机制:
抑制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使后
膜上的Cl-通道开放
Cl-内流↑
膜电位发生超极化。精品课件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ª突触前膜去极化ª 前膜的电压门控式Ca2+通道打开ª胞外Ca2+进 入突触前膜ª神经递质释放ª递质在突触间隙 内扩散ª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ª后膜上某 些离子通道开放ª某些离子进入胞内ª 突触后 膜去极化或超极化。
精品课件
1)突触传递过程: 电位变化(神经冲动) →膜通透性变化→ Ca2+内流→递质释放入 间隙→递质与受体结 合→产生局部的突触 后电位
▪ 突触后抑制的分类
①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②返回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 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 指通过轴-轴型突触活动,导制突触后膜(前膜)递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3)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
在脑干头端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升唤醒作用的 功能系统(通过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发挥作用)。
由于该系统是多突触接替的系统,所以易受药物 的影响(如麻醉药、安定等)而发生传导阻滞。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比较:
精品课件
4、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高
电变化,以动作电位形式传导,表现 “全或无”现象。
无总和现象 低
易疲劳性
易疲劳
不易疲劳
对外界刺激的 反应
其他特征
易受理化因素的影响 有后放,兴奋节律可改变
不易受理化因素的影响 无后放,兴奋节律不改变
精品课件
(三)中枢抑制过程 ▪ 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 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在 突触后膜形成IPSP,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呈 现抑制性效应。
Aβ
同侧后索上行
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
第二级 内侧丘系
上行系统有后索(脊髓)或内侧丘系(脑干)。
特点:先上行,然后在薄束核和楔束核
处交叉到对侧。
精品课件
2、丘脑的核团
感觉接替核
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经换元后进一步投射到 脑皮层特定的感觉区,是机体特定感觉冲动(嗅觉除 外)传向大脑皮层的换元站。
三、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 辐散式(divergence):扩大影响 ➢ 聚合式(convergence):实现整合功能 ➢ 链锁状(chain circuit)与环状(recurrent circuit):中间
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精品课件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及生理意义
精品课件
2.突触传递的特征 :
1)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 体表感觉代表区:位于中央
后回。 ①感觉投射规律: a.交叉投射,但头面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精品课件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即神经细胞,为NS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㈠N元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
胞体
N元
突起
树突:树突棘 (dendrite)
轴突:始段,突触小体 (axon)
精品课件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绝缘性 3).双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神经纤维运输某些物质(轴浆运输)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指丘脑的第一类细胞群,它们投向大脑 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来 自特异投射系统的纤维的主要终止于皮层的第 四层。
(2)功能
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
神经冲动。
精品课件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1)定义 指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它们弥散地投射到在脑
皮层的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2)功能
精品课件
1、丘脑前(脊髓与脑干)的传入系统
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
Aδ 脊髓后角换元 C纤维
中央管前交
第二级神经元 叉至对侧 前外侧系
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觉、温度觉) 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触-压觉)
丘脑的髓板内非特异感觉接替核 丘脑的特异感觉接替核
特点:先交叉后上行
精品课件
传导精细触觉和肌肉本体感觉的神经纤维
精品课件
二、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1.突触种类和结构 突触:神经元之间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 突触的微细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根据突触接触部位分为
轴突 — 树突式 ; 轴突 — 胞体式 ; 轴突 — 轴突式 。
精品课件
突触结构:
①突触前膜 ②突触间隙 ③突触后膜
精品课件
2.突触传递的过程 (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
联络核
不直接感觉的投射纤维,而接受丘脑感觉接替 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 层特定区域,是各种感觉通向大脑皮层的联系和协调 部位。
髓板内核群
不与大脑皮层直接联系,而通过多突触的接替 换元再弥散地投射到整个精大品课脑件 皮层,主要有中央中核,
3、感觉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
(1)定义
质释放量减少,引起后膜EPSP减小,不易使其突触后 神经元兴奋,从而使其突触后神经元呈现出抑制性效 应。
精品课件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区别:
精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件
精品课件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一) 感觉传入通路
1、丘脑前(脊髓与脑干)的传入系 统
-压觉。
Aβ类纤维:传导机械刺激引起的触